汽车零部件3.doc_第1页
汽车零部件3.doc_第2页
汽车零部件3.doc_第3页
汽车零部件3.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对我国汽车零部件的竞争力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发展思路。根据不同零部件产品中技术含量、劳动力成本比重、开发能力的影响程度不同,确定以技术、成本、质量、生产效率、价格等为影响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按竞争力不同,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有竞争优势的零部件产品,主要是材料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或不宜长距离运输,已经批量为引进车型配套或批量出口汽车零部件,共有33种,约占整车制造成本的 20。;二是有发展潜力、通过努力可以形成优势的产品,竞争力与国外接近的零部件产品,主要是现已批量为引进车型配套的、影响整车性能的关键总成和系统零部件产品,通过努力可以形成优势的产品,共有19种,约占整车制造成本的 20;三是目前竞争力较弱的产品,主要是国内刚起步或是尚属空白,但具有潜在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零部件产品,共有5种,约占整车制造成本的15。还有一些产品己不符合发展方向需要淘汰,共有3种。 汽车电子技术发展将进一步加快,特别是系统的控制、ABS和行驶控制、行车导航系统、撞击传感技术等方面。据预测,汽车电子产品占整车价值的比例将从现在的1215增长到 2005年的 25 30。全国目前汽车零部件企业有14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已近500家,国际著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几乎都在中国建立了合资或独资企业,部分劳动密集型、原材料型零部件,如水箱、车轮等,己批量出口。到 1999年底,零部件行业固定资产原值己达640多亿,工业增加值210亿无,利润总额37亿无,出口创汇7亿美无。由于中国汽车工业长期受到条块分割以及多方引进国外车型的影响,使零部件配套体系各自独立,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产品开发投入不足,零部件企业与主机厂的同步产品开发能力还没有形成,不适应新车型开发时间缩短的要求。质量管理体系的缺乏,质量意识的淡薄,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成为影响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吉林等地的零部件企业主要围绕一汽配套,湖北等地汽车零部件主要为东风公司配套,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主要为上海大众配套。现阶段我国零部件企业存在的问题:结构不合理。许多企业存在“小而全”、“大而全”现象,铸、锻、冲、机加工、热处理、总装等一应俱全。几十家企业围绕同一整车系列,生产同一类产品,与整车厂“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产品水平低,难以形成按专业分工、分层次的零部件工业体系。基础薄弱,投资力度较小且分散。欧美零部件企业的年开发费用约为年销售额的5,日本的这一数字为 6。1997年底,我国零部件工业固定资产原值498.83亿元,仅占汽车工业固定资产原值的 27.07。1995年底,零部件企业的人均装备率为 4.3万元人,低于汽车企业人均装备率厂(5.89万元人),仅及国外的十分之一。投入方面,“六五”、“七五”、“八五期间的投资分别占汽车工业总投入的35.8、33、27.83,不足以支撑零部件工业的快速发展。进入国际市场的渠道:有实力的优秀零部件企业可以有步骤地进军国际市场,对干技术相对成熟、通用性强的中重型载货车零部件,采取高质量、低价格的方式打入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可通过合资企业的外资方的销售渠道,进入国际市场。从 1999年开始,神龙公司的部分轿车零部件为雪铁龙公司的产品配套,就是极好的例证。据 KAJCA统计,在 2001年,韩国汽车零部件的进口总数达到17亿美元,日本是最大的供应商,占49的进口量 8.4亿美元);美国屈居第二,占21( 3.69亿美元);德国第三,占 11( 1.89亿美元);其他国家合计占 19( 3.17亿美元)。吉林汽车配件的优势产品:线束、仪表、油漆、地毯、蓄电池、消声器、车胎、油箱、保险杠、车灯等。60种关键汽车零部件清单第一类关键零部件(3种)汽油机电控系统、制动系统的防抱死装置(ABS)和防滑装置、安全气囊系统第二类关键零部件(22种)柴油机燃油系统、活塞及活塞环、轴瓦及轴瓦带料、气门及液压挺扦、增压器、滤清器、散热器、膜片离合器、转向机构、万向传动装置、减振器、空调装置、座椅调角器及滑轨、车锁、刮水器、后视镜、玻璃升降器、电机、组合仪表、灯具、高强度紧固件、专用轴承第三类关键零部件(35种)薄壁缸套、无石棉缸垫、化油器、中冷器、风扇离合器、排气管消声器、齿轮箱、弹簧、车轮、推拉软轴、暖风机、组合开关、座椅、安全带、支撑气弹簧、分电器、点火线圈、火花塞、中央接线盒、电线束、免维护蓄电池、无石棉摩擦材料、粉末冶金件、燃油箱、保险杠、仪表板、成型地毯等内饰件、中空成型管、方向盘、密封橡胶件、传动橡胶件、减振垫、软管、硬管、门窗密封条按 1998年的统计数据,全球最大 100家零部件配套企业中的第1位德尔福汽车系统,其配套零部件全球销售额为 264亿美元,第 100位卓越工业国际公司(Superior Industries International)的汽车零部件全球销售额为50.6亿美元。而国内1998年销售收入(包括配套和售后市场)在2亿元人民币以上的54家汽车零部件企业销售总收入仅为 34亿美元,与世界排名第 100位“卓越”的配套销售收入还差16亿。1998年我国销售额最大的前 5名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均为80年代的水平,且均不含电子控制技术。而全球 100家最大零部件企业的产品都是90年代后期的新产品,如发动机管理系统、热系统、安全系统、电控悬架等,其技术含量均达到了国际20世纪末最高水平。发动机国产化率仅为25%60%,自动变数器为零,前后桥部分为20%60%。空调部分为40%。数十家企业几乎都在生产为数不多的同类零部件,生产集中度不高,生产规模普遍偏小。据统计,目前除了上海汽车齿轮总厂、万向集团公司、株洲火炬火花塞股份有限公司等部分厂家,能接受或基本达到规模经济外,绝大部分零部件企业的生产规模狭小,生产集中度低。据统计,全国有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 15000多家,年营业收入在 1亿元以上的只有130家,50万元以下的却有2700家。数量多、规模小、集中度低、开发能力差。目前,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主要集中在上海、浙江和福建一带。上海汽车工业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相当一批零部件企业的发展,这些企业的发展与壮大使零部件行业出口得以增加,而出口的增加又反过来扶持了这些企业,使其迅速成长起来。浙江万向集团出口已占其销售的13。零部件中,如座椅、保险杠、线束、铝轮毂、玻璃、刹车片、离合器、散热器、消声器、万向节等都已大量出口。据统计,一汽集团共有4000余家协作产品及原材料供应商,而一汽的整车年产量只有40余万辆。国外大的汽车集团年产量在400多万辆或者更多,但供货厂家只有500家左右。由于供货厂家过多,很难控制质量和降低采购成本,而供应商也因生产形不成规模而无法发展。2001年中国汽车工业年鉴统计709家零部件企业,销售额超过1亿无的企业有100家,100万元一2000万元的有119家,销售额100万元以下或亏损的企业有200家。重复建设,自成体系现象严重,如活塞厂34家,化油器厂13家,车灯厂28家,车轮钢圈厂 34家。零部件工业与汽车工业基本上是同步发展的,美、欧零部件工业尚超前汽车工业,日、韩汽车零部件工业滞后于汽车工业,但经过采取措施,也追赶了上来。中国的经验也表明,建设了整车厂,若零部件生产上不去,不能及时保证零部件供应,整车厂就难以发挥作用。如果靠长期大量进口零部件,不仅要花费大量外汇,也难以使汽车工业处于强有力的地位。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经验表明:零部件工业要走大批量和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即每个企业生产的零部件品种要少、批量要大。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发展与采用先进的工艺和设备,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从而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消耗,保证质量,降低成本,增强零部件的市场竞争能力。对于己形成一定基础、批量为引进车型配套、影响整车性能的关键总成和系统零部件产品要集中支持发展,提高竞争力;对于己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材料密集型产品要继续做大做强;对于国内尚属空白或开始起步,但具有潜在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产品要重点发展,以基本满足主机配套要求并参与国际分工。今后十几年,汽车电于技术的发展将主要集中在汽车用局域网、微处理器、发动机控制、机电接口、ABS和行驶控制、电子控制传动系统、抬头显示系统、HUDS、音识别系统、行车导视系统、多媒体技术和撞击传感技术等方面。据国外企业一般统计,零部件工业的投资应为整车的1.21.5倍,而我国只有0.3倍以下,有明显的差距。这样少的投入,又因行业结构的不合理而产生分散、重复、得不到有效利用。从市场竞争前景和比较优势分析出发,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确定发展重点产品,做到按经济规模大批量、系列化、集成生产,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完善服务,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提升市场占有率。对高技术、高投入的新型零部件项目如发动机电子燃油喷射系统、制动系统、安全系统、污染控制系统和空调系统等,要集中全力,向国际经济规模的目标发展。如果把汽车零部件按机械件、塑胶件和电子件来划分,我国在机械件生产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一些企业经过引进技末和设备进行改造后,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忧势。塑胶件的主产,相当一部分由于化工行业尚不能提供符合要求的材料,还需要进口。电子件一般占轿车成本的20%,是我国汽车零部件生产中最薄弱的环节,这在很大程度上受我国电子工业发展水平落后的影响。1998年我国销售额最大的前五名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其产品分别为轿车前悬架和后桥;其次是汽车万向节、传动轴、轴承;第三为轿车手动变速器;第四是微型车用发动机;第五则是轿车仪表板和转向盘等,几乎全是机械件,均不含电子控制技术,且这些产品的技末含量都处在国际80年代的水平。而名列全球前100家大零部件企业的产品都是90年代中后期的新产品,包括发动机管理系统、热系统、安全系统、电控悬架、电子线束、专用电子元器件、电控制动系统等,当然也包括大量的常规产品,如内饰、座椅、轮胎、灯具等。当国际上汽车电子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