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地区工业集聚的测度及比较.doc_第1页
长江上游地区工业集聚的测度及比较.doc_第2页
长江上游地区工业集聚的测度及比较.doc_第3页
长江上游地区工业集聚的测度及比较.doc_第4页
长江上游地区工业集聚的测度及比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江上游地区工业集聚的测度及比较摘 要:作为产业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产业的空间集聚是促进区域经济长期繁荣发展的“驱动器”和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利用区位商和产业集聚指数指标,对长江上游各地区36个二位数工业门类的产业集聚现状进行了测度;同时,根据集聚程度的不同将其划分为产业集聚强化、形成和衰退三个部分,并对4个地区进行了比较,得出相应结论。关键字:长江上游地区 工业集聚 测度 比较一、引言关于产业集聚(industrial agglomeration),克鲁格曼(1991)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提供了较好的解释,他以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假设前提,在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Dixit-Stiglitz,简称D-S模型)垄断竞争模型的基础上,认为产业集聚是由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生产要素移动通过市场传导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而Arthur( 1998)假设在递增收益、历史的积累或路径依赖和区位的“锁定”时,认为产业活动可能的结果是产业集聚;波特(2002)又把它称为“簇群( clusters)”,他从竞争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指出其是在某一特定区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还包括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综合上述观点,本文所研究的产业集聚是基于衡量某一产业在特定地理空间上的集聚,侧重于考察某个产业的区域分布与工业整体区域分布的对比,展示和描述产业的空间分布态势;从而反映产业的地方专业化程度和发展水平,体现其集聚能力和趋势。作为产业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产业的空间集聚不仅可以产生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而且,随着知识溢出和技术扩散的发生,还能够促进该区域内的学习和创新过程。不难看出,产业集聚是促进区域经济长期繁荣发展的“驱动器”和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对产业集聚的研究既要注重其形成机理、演变特征和理论部分,也要加强对某一特定区域产业集聚的定量分析,这将有助于我们从宏观层面把握该地区的产业现状和发展潜力,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区域产业政策和区域竞争力等现实问题提供必要的决策依据。就区域产业集聚定量分析的方法而言,目前经济学文献中比较常用的是基尼系数法,即某一个地区某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占该产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以及该地区全部就业人数的情况。基尼系数(取值在0和1之间)越大,表明集聚值越大,产业在地理上越集中。国内外的一些学者都曾采用基尼系数法对一国或某一地区的产业集聚进行过分析:如克鲁格曼(1991)运用此方法计算了美国3位数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分析了美国制造业的集聚程度;Amiti(1997)计算了EU十国的3位数水平的27个行业的基尼系数及五国65个行业的基尼系数,以检验EU国家在1968-1990年期间的工业是否更为集中;我国学者梁琦( 2003)计算了中国工业的24个行业的基尼系数,分析了产业集聚现象;白重恩等人(2004)在分析中国地方保护主义问题上也采用区位基尼系数作为衡量产业集中度和地方保护主义的指标。作为分析产业集聚的平均指标,基尼系数在衡量产业空间分布的均衡性上是比较有效的,但也有一些经济学家指出:基尼系数大并不一定表明这一地区存在着产业集聚现象,因为它没有考虑到企业的规模差异(艾尔森、格莱赛,1997);同时,笔者认为在对区域产业集聚的测度中,区位基尼系数并不能对产业集聚的具体程度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除基尼系数法外,产业集聚程度也可以通过区位商(Rosenfeld,1997)和产业集聚指数来测量。倪鹏飞等人(2004)运用区位商方法对我国47个城市50多个产业的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了计量,分析了城市竞争力。戚晓曜(2004)利用区位商、产业集聚指数和区域基尼系数分析了深圳市宝安区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施雯(2006)通过计算区位商对广东省工业各行业的产业集聚进行了实证分析。相对于基尼系数而言,区位商能够更好的从区域的角度分析某一产业的地方专业化程度,以反映该产业的集聚能力;产业集聚指数可以从动态的角度考察某一地区某一产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水平,以反映产业的集聚趋势。二、研究对象界定与区域产业集聚测度指标选取(一)研究对象的界定按地理上的划分,长江在宜昌以上部分均属于长江上游,因此长江上游地区包括渝、贵、川、云、藏以及湖北、青海的一部分;而本文所研究的长江上游地区仅系重庆、四川、云南和贵州。该地区是整个西部地区工业最发达的区域,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上述四个地区的工业生产总值累计达到4720.7亿,占到西部地区的49.6%。同时,该地区工业体系比较完整,综合配套能力较强,已经基本形成以得天独厚的资源为支撑的独具特色轻工业和初具规模的重工业,其部分产业的集聚雏形也已初显。本文所测度的产业系工业门类,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两位数工业共分为39个大类;考虑到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为2002年新增,其它采矿业未列入2000年的统计年鉴中,所以本文只选取了39个大类中的36个进行分析。(二)区域产业集聚测度指标的选取1、区位商是分析区域产业集聚的规模指标,它是衡量某一产业的某一方面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的相对集中度。其计算公式为:上式中:i表示第i个产业;j表示第j个地区;Xij表示第j个地区的第i产业的产值指标。区位商也称为区域规模优势指数,表示该地区该行业的规模在全国的位置。区位商越大意味着该地区该产业的地方专业化程度越高,比较优势越明显,集聚能力越强。1)当LQij1,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具有比较优势,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该产业较强的集聚能力;2)当LQij=1,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处于均势,该产业的集聚能力并不明显;3)当LQij1,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处于比较劣势,集聚能力弱。2、产业集聚指数是分析区域产业集聚的动态指标。假定考察周期为 0 ,t ,有n个产业m个地区,j地区i产业期初和期末的产值分别为qij0和qijt,用Aijt表示j地区i产业的集聚指数,令:,则考察期内j地区i产业的产业集聚指数为: 其中,Sijt表示考察期内j地区i产业产值的平均增长速度,Sit表示全国i产业产值的平均增长速度。1)当Sit 0时,表明i产业在全国仍处于成长阶段,此时如果Aijt 1,表明i产业向j地区集聚,该产业的发展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即j地区i产业在全国的比较优势显著;如果0 Aijt 1,表示i产业尽管在j地区也在增长,但增长速度低于全国水平;如果Aijt0,说明j地区的i产业已出现了萎缩。2)当Sit0时,表明i产业在全国出现衰退。此时,如果Aijt 0,表示i产业在j地区仍然在增长,即该产业在j地区存在比较优势;如果Aijt0,即Sijt小于0,表明i产业在j地区也出现了衰退。(三)其他说明本文所选择的时间跨度为2000年到2004年,数据均来自于2001年和2005年的中国统计年鉴、重庆统计年鉴、四川统计年鉴、云南统计年鉴以及贵州统计年鉴;一般而言,对于区位商和产业集聚指数可运用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收入等来计算,但2005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没列出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考虑到数据的统一性,在本文计算前述指标时均采用各行业的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同时,根据前文所述的区位商和产业集聚指数 2000年到2004年我国所有工业行业均处于成长阶段,即Sit 0,所以,Aijt 0则只是意味着j地区的i产业已出现萎缩。的涵义以及具体计算结果,本文把产业集聚程度划分为产业集聚强化、形成和衰退三个部分,并对各地区进行了归类;在此需特别强调的是,本文对于区位商和产业集聚指数均小于1的行业不做讨论,因为该部分产业的地方专业化程度低、发展水平落后,尚不具备集聚能力。此外,区域产业集聚的测度指标为相对概念,即只能在特定的时间跨度内衡量该区域某产业的集聚水平。三、长江上游地区产业集聚的比较(一)产业集聚强化部分表1:川、渝、云、贵区位商和产业集聚指数都大于1的产业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行业名称LQijAijt行业名称LQijAijt行业名称LQijAijt行业名称LQijAijt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1.62.95黑色金属矿采选业1.551.55黑色金属矿采选业3.451.7煤炭开采和洗选业2.51.12农副食品加工业1.761.38非金属矿采选业1.441.72非金属矿采选业1.861.51非金属矿采选业112.57食品制造业1.121.85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451.1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491.01饮料制造业2.751.18饮料制造业4.991.26专用设备制造业1.294.5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231.1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441.0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21.0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5.191.1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4.371.05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2.421.0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131.29燃气生产和供应业3.083.11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621.61燃气生产和供应业3.792.09通用设备制造业1.121.08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621.76专用设备制造业1.261.38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451.35燃气生产和供应业2.831.72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281.26资料来源:根据2001年和2005年的中国统计年鉴、重庆统计年鉴、四川统计年鉴、云南统计年鉴以及贵州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整理计算所得如表1,该部分产业的区位商和产业集聚指数都大于1,已经形成了空间上的集聚,实现了地方专业化生产和规模经济,而且近几年的发展水平已经赶超全国,产业竞争优势凸现。总的来说,上述产业正处于集聚强化的阶段,应当作为各自地区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的选择领域,“十一五”期间工业发展的重点也理应集中在这些优势行业之中。该部分产业在四川的分布最多达到11个,其次是重庆为7个,随后的云贵两地各为6个,如此的空间分布特征也彰显了川渝两地的强大的现实工业优势。由于长江上游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密集带,水、电、气、矿产等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因此资源型产业在该地区的集聚具有其他区域难以企及的比较优势;如四地区共有的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渝云贵地区的非金属矿采选业,渝云地区的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等等,都是在其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形成的集聚程度很强的特色优势产业。除了资源型产业外,一些竞争性较强的制造业也在长江上游地区显示出了较强的集聚能力。如重庆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已经处于高度集聚的状态,2004年该地区有规模以上汽车、摩托车企业382家,摩托车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出口超过二分之一,摩托车和汽车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29.9%和8.4%;又如四川属饮料制造业的企业达到210个,其2004年工业增加值达到了131.9亿,几乎占到了四川省工业增加总值的10%;再如2004年云贵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工业销售收入分别为196亿和109亿,在各自地区的总值中都占有重要比重,等等。对于该部分正处于产业集聚强化部分的优势产业而言,各地区应致力于加快技术创新,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产业竞争力,从而巩固其优势地位,为其进一步的壮大发展奠定基础。(二)产业集聚形成部分表2:川、渝、云、贵区位商小于1和产业集聚指数大于1的产业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行业名称LQijAijt行业名称LQijAijt行业名称LQijAijt行业名称LQijAijt黑色金属矿采选业0.971.1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0.062.24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0.0033.69黑色金属矿采选业0.421.2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0.671.93农副食品加工业0.661.47食品制造业0.411.9有色金属矿采选业0.81.1家具制造业0.651.17食品制造业0.731.01饮料制造业0.711.9食品制造业0.972.6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0.031.46饮料制造业0.861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0.165.02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0.023.6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0.275.11纺织服装、鞋、帽制业0.121.76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0.159.7化学纤维制造业0.791.44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0.442.63橡胶制品业0.51.2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0.211.61塑料制品业0.651.71家具制造业0.931.3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851.05造纸及纸制品业0.571.43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0.281.35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0.071.74橡胶制品业0.621.51塑料制品业0.31.03金属制品业0.451.36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0.621.37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0.961.69资料来源:根据2001年和2005年的中国统计年鉴、重庆统计年鉴、四川统计年鉴、云南统计年鉴以及贵州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整理计算所得如表2,该部分产业的区位商小于1而产业集聚指数大于1,表明这些产业目前的地方专业化程度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近年来的发展速度却高于全国水平,产业集聚之态势明显。作为产业集聚形成部分的产业在川渝地区占有极大的比重,达到了10个和15个;同时,该部分产业在云贵地区却占有很小比重,仅分别为4个和5个。这从侧面反映出作为我国政府“三线”建设时期的核心区域以及西部工业高地的川渝地区凭借其良好的工业、交通和科技基础在近年发展中部分行业的潜在优势开始逐渐显现,并远远领先于云贵地区。从各地区的具体行业来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是近几年来重庆发展较快的产业,其产业集聚指数达到了2.24,其2004年的天然气开采量占到了全国的12.6%,现实的比较优势实际上已经逐渐形成;四川的化学纤维制造业的近年的发展势头较好,产业集聚指数达到了1.44,其2004年的主要产品如化学纤维和合成纤维的产量都是2000年的2倍左右;此外,如云南贵州食品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指数也达到2.58和1.9,近年的工业总产值的年增长率都保持在10%以上,其优势地位也开始确立;等等。尽管当前该部分产业的比较优势并不明显,但其发展趋势良好、集聚能力较强,是四地区未来形成新的产业集聚强化部分的主要载体,政府应加以引导以提高地方专业化水平,使之成为未来工业发展中新的增长点。(三)产业集聚衰退部分表3:川、渝、云、贵区位商大于1和产业集聚指数都小于1的产业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行业名称LQijAijt行业名称LQijAijt行业名称LQijAijt行业名称LQijAijt非金属矿采选业1.440.95烟草制品业1.440.6有色金属矿采选业4.230.63烟草制品业6.230.49烟草制品业1.150.3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010.8烟草制品业19.70.65医药制造业2.160.9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1.180.9医药制造业1.480.7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2.640.34橡胶制品业3.010.76医药制造业1.610.9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240.9医药制造业1.110.7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620.8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340.89通用设备制造业1.010.7燃气生产和供应业1.240.7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210.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430.67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1.510.7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420.92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030.2资料来源:根据2001年和2005年的中国统计年鉴、重庆统计年鉴、四川统计年鉴、云南统计年鉴以及贵州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整理计算所得如表3,该部分产业的区位商大于1,产业集聚指数小于1,这表明这些产业仍具备一定的地方专业化水平,但是近来的平均发展速度已滞后于全国水平这表明这些产业的集聚能力正在退化、比较优势逐渐丧失。就产业集聚的角度而言,该部分产业的集聚能力出现了退化的迹象,在四个地区均为6个。需引以重视的是曾一度享誉全国的西南地区传统优势产业烟草制品业近4年来在四个地区都处于产业集聚能力退化的阶段。2004年该产业在川渝云贵地区的区位商分别为1.15、1.44、6.23和19.71,其地方专业化水平仍然较高,特别在黔滇地区该产业竞争优势是毋庸置疑的;但从其产业集聚能力看来,上述区的集聚指数分别为0.31、0.61、0.49和0.65,近年的发展水平已落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烟草业的集中度低、地方壁垒高,各地方政府都以高税收为诱因竞相发展而引起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所致。此外,如渝云贵地区的医药制造业、四川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重庆的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等等产业也都具有较高的区位商,但近年的发展现状与其优势地位却并不相符。属于该部分的产业大都是各地区传统优势领域的产业;各地区政府应充分发挥其产业配套能力、发展基础较好的优势,积极加以改造,提升其产业的集聚能力,以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盛不衰。四、结束语 前文通过计算长江上游各地区36个工业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