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的精神立场定位.doc_第1页
试论《大学》的精神立场定位.doc_第2页
试论《大学》的精神立场定位.doc_第3页
试论《大学》的精神立场定位.doc_第4页
试论《大学》的精神立场定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大学的精神立场定位 一.止于至善的精神立场“止于至善”是大学的第三个纲领。“止”是一个关键词。一般来说,止是停止、终止。但在这里,对“知止”的理解有其难度。只有当一个人有很高教养之后才能做到“知止”。“止”是终止,同时还是“诗意栖居”的意思。“止”告诉我们,有些事是不能做的,到此为止,那是个底线,最后我们才可能心定,心定就是目标坚定,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就叫“无欲则刚”(林则徐),最后才会得。人们喜欢说两个字“舍得”,只有舍才能得,只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知止”是对自己的很高要求知道进退、知悉厉害、去掉杂欲、有所不能而有所能。这个“止”的意思是说人的目的是达到最高的善,抵达人生最完善之境,不达到极为高妙的境界就不能停止追求,即使达到好的境界也还要精益求精。可以说,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就在于其所成就的人不仅仅在于一般的“善”,而是在于要最终达到“最高的善”将人性本有的“明德”展示出来而使人心远离私欲污染,对事物体察入微并葆有心灵知止之定,这标示着作为大学最高境界的“止于至善”,要求人超越一般之善的自我而成为至善之圣人。显然这是一项很难做到的大事业,其难在两个方面,只要解决了这两个方面,并循序渐进,就能达到至善。首先,要知道什么不能做,这就是那些不善的事情。第二,要知道自己该去做什么,就是去做那些善的事情。这看似简单其实很难,人们总是在最简单的道理面前犯错误。要避免那些不好的,要去做那些好的,就是强调自己清醒的判断力和坚定的意志力。正是因为有了清醒的判断力,人才会有所不为而有所为,有了坚定的意志力,才能达到至善完美。可以说,至善不仅是道德的要求,也是做事业的要求,它弥漫在整个社会当中,成为人们内在的尺度。止于至善说明,看上去容易的事,做起来却很难,但并不意味着没人能做到。“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孔子发感慨说,对于“止”,就是居在一个善良、美好的地方,对自己栖息之地有自足感,就是说不能盲目地扩展,不能无所顾忌地占有别人的领地,然后自己一个人独享,而是说只住到我应该住到的地方。通过这一个比喻,可以知道儒家思想对节制、秩序、知足和分寸是极为重视的。儒家的“止”有其深刻的人类主义价值和意义。“知其所止”,都知道栖息在它应该栖息的地方。孔子所说的绝非是封建迷信,而是闪烁着人文理性的光辉和智慧,是人对自身的自醒和反观。如果人不守和谐安乐,他只知道征战,只知道霸权,只知道去践踏别人的人权。如果个体不守社会的秩序,不守人伦礼节,那这样的人,孔子认为连禽兽都不如。这句话所表达的是中国传统思想中仍然有生命力的文化碎片,不仅值得中国人去重新发现,也值得整个世界去发现。在我看来,“止于至善”极为重要,安居乐业是老百姓的事情,国泰民安是国家的事情。有了“止于至善”,国和家都是安康的,国家的安康是一个国家的福音。由此可知,为什么孔子动辄就要把人和动物加以比较呢?就是因为,人有超越于动物之上的对社会、自我的思考。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说:“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远远超越了动物,他有语言,会创造和使用工具,孔子认为这都不是最重要的,如果不遵守秩序,不遵守人伦礼节,那连禽兽都不如。可以说,“止于至善”对于人而言,首先就是要坚守人伦礼节,饱含人性和美好的光辉,如果肆意践踏道德礼法,人也就不能成其为人了。其实,止于至善的君子哪怕有小过失也犹如日月之蚀而难逃公众的眼睛,更不要说有大错了。因此,君子应该严于责己宽于待人,不张扬他人之过或拿别人的错误轻侮别人,这样他将拥有更多的朋友并使敌人减少一半。那么,在孔子看来,谁才可以被看作止于至善的典范呢?二.人伦立场孔子对曾参说:“吾道以一贯之。”曾参告诉其它他人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吾道”就是孔子自己的整个思想体系,而贯穿这个思想体系的必然是它的核心。分别讲是“忠恕”,概括讲是“仁”。孔子自己曾给“恕”下了定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的消极面,另一面是积极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事实上,无论是孔子的“仁”,还是孟子的“义”,都将个体人格的建立放在重要地位,只不过,孔子更重视仁心爱人的内在光辉,孟子更注重养个体浩然之气罢了。 “止”非常重要,“止”就是定位。定位到什么形态就显示出什么样的政治秩序社会秩序。1行仁政、爱人民,还是行暴政、害人民,结局截然不同。行暴政的结局就是君不成其君,就会被人民厌弃。因此要“君其君”就应定位于“仁”,“仁”就是对一个君王的要求。这里大学鲜明地提出,作为国家的领导者,应该定位在仁,就是爱人民。“为人臣,止于敬”,指作为下级,应该定位在尊敬恭敬上。当然这里有历史局限,因为太求敬,必然导致最后连意见都不能提,提了就叫大不敬,更不能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对敬不能过分强调,不能过分到牺牲真理的程度上。在尊敬的基础上,还要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独到的想法。当然,作为下级,也不能没有敬。而且即使平等的双方之间也要敬。如果我们不尊敬别人不听人家说清楚,就开始反驳,那这个社会岂不是非理性化了?相互尊重是很重要的。“为人子,止于孝”,指作为子女应该定位在孝顺父母。被人骂为“不孝”是极为严厉的。所谓“忠孝不能两全”,“忠”对国家而言,“孝”对父母而言。实际上,“忠”高于“孝”,因为“齐家”之后是“治国”,或者说“齐家”是“治国”的基础。孝是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人伦标准。如果一个人连父母都不孝顺,那他忠于国家为国捐躯是不可能的。他连家族中最起码的人伦常识都没有,他要为国家为这个大集体去付出生命,其难乎哉!在这个意义上,在“忠孝”之间,人们往往会选择“忠”,因为选择“忠”就是“大孝”,是对整个国家的负责。但对一般人而言,尽孝道与尽忠并没有严重的冲突。“为人父,止于慈”,指作为父亲要定位在慈爱上。朱自清有一篇散文背影。朱自清离家的时候,身体不好的父亲到了月台上送他,车还没有开,这时父亲想要给孩子买一袋桔子。父亲买桔子两次爬月台,父爱融进在艰难地攀登月台的背影之中,儿子爱父之意也从注视着父亲背影的泪眼中流泻出来。“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2父亲留给孩子的不仅仅是“朱红的橘子”,还有父亲所有的寄托和慈祥的慈爱。朱自清那个时代已经是走向现代了,但这孝慈思想过时了吗?难道都应该完全抛弃吗?当然没有过时,也不能抛弃。“与国人交,止于信”,指与那些国家的人民交往,应该定位在信,定位在诚信上。一个国家的人民和国家的基本机构,如果没有诚信,那真是不可思议。如果自然、天地、宇宙没有诚信,这个世界就大乱了。大自然已有的规范和秩序丧失了,今天太阳是早上六点升起的,明天突然五点就升起,下午两点太阳就落山,这个世界的轨道就出了大问题。诚信是一个恒定不变的品质,是一个一往直前坚守自己德行的品德行,是一言九鼎的信守诺言。这种品质以其不变而展现了自己的价值。那些丧失了诚信、巧言令色、花样百出、坑蒙拐骗,甚至是妖言惑众的人,尽管能得宠于一时,最终将自食其果。人人都各有其所“止”,准确定位自己的身份,遵守道德行为的伦常,社会才能在诚信与和谐中发展,尽管作为民主国家已无君臣,但还有上下级,对当代社会仍有其现实观古鉴今的意义。大学强调了仁、敬、孝、慈、信,说明中国儒家文化是一种柔性的、软性的文化。大学规定,作为国家领导者,作为家族里边的子和父,以及作为普通人的老百姓,是紧密相关的社会链条,大学提出了一个关于个人自由与社会规范的关系的问题。对现代社会而言,君臣关系可以转换为上级与下级的关系。不能苛求在孔子的时代或先秦的时代,就有现代意义上的上级与下级关系。经过现代的阐释,君臣关系其实代表了一种上下级关系。同样父子关系也不能照搬古代,应该增加新的意义,但子孝父慈从根本上说是合理的。即使在今天的家族里边,这种基于血缘关系的父子关系也应该强调孝与敬。从品德意义上来说,仁爱、尊敬、慈孝和诚信,在今天基本上还应继续发扬下去。当然,要是愚忠、愚敬、愚孝、愚慈,甚至被忠、敬、孝、慈吞噬,那是不允许的。3因为今天的社会是一个民主而理性的社会,强调人自己的个体自由是不可以出让的,这与古代不同。因此,我们不应对古代的东西完全加以否弃,当然也不能完全加以肯定。正确的做法是,理性地丢掉不合时宜的东西,并去发扬仍然有生命力的东西,包括人类文明当中那些美好的,还有价值的,还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精神支撑的东西。在我看来,仁、敬、孝、慈、信都不是针对一个人而言的,而是针对一种关系而言的,这说明中国和西方的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着眼点不尽相同。在西方,个人自由是高于社会规范,或者社会应服务个人,强调的是个人的主体性个体性。在中国,强调的是个人自由应该是和社会的规范形成和谐的关系。这是一种差别,在今天个人主义甚嚣尘上之时,东方的重整体关系的价值应该加以重视。三.精神虔敬与知其本只有君子才是不可以忘怀的。只有拥有优美德行,文质彬彬,质胜文不行,文胜质也不行,只有文质彬彬才是君子。4文质彬彬的君子让我难忘,他道德最完善,而百姓就不可能忘记他。为什么人民众口铄金,为什么人民可以高山仰止?你如果做了坏事,千夫所指;做了好事,万民永记。这就是说,人们对于好的德行、好的人物、文质彬彬的君子,会因为心里佩服而去仿效,感到高山仰止。在我看来,大学是对一种高大美好的人物的君子形象的赞美。这种赞美至今不可小看,因为如果没有这样完美的人格,遍地都是一心向私损公肥私的精神侏儒,这个社会就没有救了。严于治学、谨小慎微、行为端正,这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君子,才能成为道德的典范。大学指出去追逐末流而舍弃根本,追逐虚假现象,否定本质的真实和灵魂的升华,而要成为一个良善之人、能去治国之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大学表明,“本”就是一切事情的根本,如果没有这个根本,你做的越多,错的越多,不是不断进步,而是不断“巩固错误”。“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如果根本是混乱的,本质是差的,本质出了问题,但却把那些花枝招展的枝叶、那些末梢还做得金辉灿烂,这是不可能的,即使做到了也只是一时的,因为表面的繁华是掩盖不住本质的虚空的,建立在本质的空虚之上的繁华也会迅速衰败。“华而不实”或“外强中干”就表达了这层意思。正因为本乱、无本、无实,末就不能得到治理。“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这句话是说,应该厚的心性灵魂而不去培根厚本,应该薄的功名利禄欲望而不去鄙视摒弃。这种当厚不厚当薄不薄的结局就使其适得其反。如此,他想成为一个高尚的人,那将是南辕北辙。5孔子提出:审讯诉讼的时候,要用公平的人心去对人心,而不是以一个法官的身份去惩罚所谓的刁民。我和他们是平等的,必须使其没有诉讼。这是最高的境界(“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无讼”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因为诉讼在现代特别是在西方很普遍。西方是一个法律社会,每个人都有律师,官司天天缠身,一年打几项官司很平常。孔子却说:“必也使无讼乎”,最好不打官司,要没有官司更好。这种社会理想并不低于法治法律社会。6“无情者不得尽其辞”,“无情者”,那些没有真才真情的油嘴滑舌巧舌如簧的人,“不得尽其辞”,他不能够去尽说他的讼词。“大畏民志”,用明德去慰抚民心,把大德张扬开来,让老百姓口服心服。“此谓知本”,这就叫知道根本。法律的最高境界就是减少乃至于无诉讼,使诉讼这类官司事件根本不发生或彻底绝迹。一般认为,中国历代尤其是宋明理学出现以后,社会上充满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严格规定,特别是对女性的压抑。7其实也不尽然,因为社会是很复杂的,也有一些诉求得到了比较好的人性关怀。判案在孔子看来,第一是要以一种平常的、同等的心思去体谅感受,而最高境界是让这个社会和谐,尽量少纠纷少打官司。因为官司中会有一些巧言令色、巧舌如簧的人,尤其是那些不法的律师,经常吃了甲方吃乙方,吃了原告吃被告,这些恶劣的现象应该杜绝。“无讼”体现着儒家的和谐社会理想。8和谐社会不是打官司、打口水打出来的,和谐社会是要减少对簿公堂的频率,而相互沟通而尽量和谐相处。真正好的社会不是鼓励人们去诉讼,不是鼓励人们通过打官司致富,而是让人们更多地充满“仁者爱人”之心,从而减少自己与社会的矛盾冲突,把那些恶性事件减到最小。9社会才会处在平等平和的完善状态,这样的社会才是一个美好的社会。明乎此,就是知道了根本,即“此谓知本”。这就叫智慧达到了最高境界。 1 可参诸葛亮“识人七法”: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2 朱自清背影,原载1925年11月22日文学周报第200期。3 其实古人也不是一味地愚忠愚孝。孔子孟子在这方面有相当清楚的表述,不可误读。论语公冶长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清)阮元十三经注疏,第2473页)论语子路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2507页)论语八佾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2467页)论语先进“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2500页)论语卫灵公:“卫灵公问陈於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2516页)。而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之说,更是深入人心。礼记中庸:“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清)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1626页)4 论语雍也,(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2479页。5 曾国藩说:“爵禄可以荣其身,而不可以荣其心。文章可以文其身,而不可以文其行。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巧辩者与道多悖,拙讷者涉者必疏,宁疏于世,勿悖于道。绮语背道,杂学乱性。知足则乐,务贪必忧。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6 论语子路:“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2506页)7 有人总是从五四那里找到中国传统对妇女的扼杀“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礼教吃人,从一而终”之类的说法,就认为古代妇女的地位惨不忍睹。其实,这都是以偏概全的结果。事实上宋代以前,妇女在婚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