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略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共同家园,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地球本身特有的自然资源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地球是最宜居的星球,人们也正是在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对自然的顺从、依附到人类对自然的主宰。 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人类把自然看成是掠夺的对象,致使生态危机日渐严重。人类贪婪的掠夺对自然界造成的破坏也让人类本身尝到了苦果,日渐频繁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破坏有目共睹。如今,人们开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对自然界的保护,可持续发展是当下比较被人们接受和提倡的发展方针。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对人类发展所起的反作用,也更多将注意力投入到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环节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又时刻被赋予新的含义与认知。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自然力量发出警告。雾霾是自然对人类的惩罚,而中国的新规反映了人类的妥协环保部一季度公布了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草案,这是我国首次出台防治PM2.5的一项科学、系统、权威的“药方”。人对自然的认知经历了敬畏、征服、攫取,但到新世纪以后,又再次回归到了尊重与敬畏。中国环保部最新公布的年度环境状况公报显示,虽然采取了多种措施来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与治理力度,但中国的环保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数据显示,去年,中国超过30的河流和超过50的地下水不达标;325个大中型城市中,有近60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的不达标率更是达到76.1。自然无形的力量在警告人们,如果无视自然的馈赠,将大自然的贡献视为天经地义,毫不节制地随意拿来,大自然“发脾气”不仅摧毁财富,还带来旱涝、极端天气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后果,这些都是眼前的实例。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韩德民表示,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将近代科学的合理性泛化、绝对化的唯科学主义倾向。这种倾向有两个突出特点,那就是相信科学能够最终解决人类生存领域的全部问题,同时相信科学之外没有真理和意义可言。正是这种一时一地的所谓科学认识,代表了特定角度的合理性,却可能违背自然与人类社会运行规律总体上的合理性,从而在带来短暂收益的同时,可能引发难以预见的长期灾难。战天斗地还是和谐相处,始终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道待解难题,历史的天平曾经长时间倾向前者,但和谐相处却成为近些年来的主题词。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人体的生命活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无论是创造性地利用还是偏执地征服,最终都会受到规律的恩赐与惩罚。两者先天的非共生关系使得人类在自然面前始终是个小学生,没有人类,自然照样存在,即自然不依存于人类;但是人类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生存,即人类始终依存于自然。人们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取得的,没有理由说是战胜了自然,何况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历史天平开始转变。杀虫剂和化学物质最初被研制成功时曾誉为重大发明,并大量使用,后来才发现最终却会严重危害人类自身,不得不限制使用。而落到国家发展政策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实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各种污染物大大超过环境承载限度,不得不投入并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治理污染,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发展的成果,得不偿失。中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期,但路径已经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调下有所转变。未来五年,我国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最主要挑战仍是城市的快速发展与城市水资源、土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之间的矛盾,即城市的生态环境承载力问题。这也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普遍挑战。环保部环境规划院蒋洪强认为,在城镇化进程中,必须把握好适当的节奏和规模,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布局,注重节水、节能、节地,加大清洁能源使用,加强生态保护,加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和机动车污染控制等。在过去,征服自然、掠夺自然是财富积累的源泉,而现在正好相反,保护自然、尊重自然正成为生财之道。更重要的是,保护今天的资源就是创造未来的财富。而对自然景观的保护也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中的重要一环。非物质的人类遗产千金难换,而且非物质人类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承载着前人的文化和智慧。据中新网报道:海外华文媒体古蔺感受苗寨风情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古蔺大寨苗族乡,不仅有美丽的风景,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还有丰富的农作物。人与自然如此和谐相处,这在国外是很难看到的。”澳大利亚塔州华人总编室主任金哲说,国外的国家公园与城市一般都是分开的,两者很难包容,这里是一个奇迹。 21日至23日,来自世界各地29家华文媒体走进四川泸州市古蔺县,在大寨乡感受苗族风情,二郎镇品白酒文化,太平古镇观红色文化,并用自己手中的笔与镜头记录,欲向世界展示古蔺风情。 端着酒杯,唱着苗歌,热情的苗家人用拦路酒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华文媒体,记者们也热情地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并争先空后地与穿着苗族服饰的男男女女合影留念。 “在大寨乡,如临仙境,仿佛置身画卷,山美,水美,人更美。”加拿大世界华人网编辑部副主任任照不停地用摄像机捕捉大寨的风景。他认为,这里的人与自然相处得很和谐,这种风土人情值得向海外推荐,民族风情项目也需要进一步开发。 除了大寨苗族乡,古蔺还有黄荆老林这样的天然原始森林。叹为观止的八节洞瀑布群,幽幽梦幻的环岩走廊这些自然风景早已让海外华文媒体的记者们如痴如醉。古蔺大寨苗族乡的保护值得我们借鉴学习,除了保护这些非物质人类文化遗产,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生态文明承认自然具有内在价值(二)树立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三)生态化生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四)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五)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总之,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是一种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这种理想是一项艰巨、持久的挑战性工作这就需要我们在思维方式上从主客分化、对立转化为整体思维,和谐思维,从而改变人类的发展观,即发展不能仅仅限于人类的经济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湖北省襄阳五中、钟祥一中、夷陵中学高三下学期一次质量调研生物试题含解析
- 2025年山东省曲阜市田家炳中学初三下期中联考物理试题含解析
- 广东省清连中学2025届高三物理试题三轮复习系列七-出神入化7含解析
- 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胶东红色文化概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开发新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定性数据统计分析》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眼耳鼻喉科年终述职报告
- 哈密职业技术学院《社会调查理论与实践》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凯里学院《计算机高级语言(c语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行政人员工作心得13篇
- 2024年陕西省中考英语试题卷(含答案)
- 液化气供应站承包经营合同书
- NY∕T 2537-2014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查规程
- 工程公司考勤制度
- 各省市光伏电站发电时长和量速查
- 幼儿园传染病分析及预防总结
- 危重患者的液体管理
- 手术室感染案例分析
- 护理三查八对课件
- 湖北自考18969《沟通与项目管理》复习要点资料(武汉大学出版社-徐莉主编)
- JGJ82-2011 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