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增长因素的计量分析.doc_第1页
农民收入增长因素的计量分析.doc_第2页
农民收入增长因素的计量分析.doc_第3页
农民收入增长因素的计量分析.doc_第4页
农民收入增长因素的计量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计量经济学论文农民收入增长因素的计量分析班 级: 统计学院05经管交叉实验班指导教师: 庞皓老师 黎实老师姓 名: 王 健学 号: 40509025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内容摘要:本文选取1985-2005年相关的数据,应用计量经济学所学知识建立乡村人均第一产业总产值、乡村非农劳动力数量数量、城市地均生产总值、单位农业产值的财政投入等四个因素对我国农民收入的影响进行回归模型并检验,并对其影响程度进行分析,以达到预测未来农民收入变化趋势,并给出相应的政策评价和政策建议。关键词: 农民收入 影响因素 第一产业总产值 乡村非农劳动力数量 城市化 财政投入一 问题提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农民收入总的来说增长缓慢。1978-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16元提高到355.13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平均每年增长15.1。此后,农民收入增长一度陷入困境两次增幅连续下降:一次是在1989-1991年,连续3年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下降,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年均增长只有0.7;另一次是在1997-2000年,连续四年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下降。2001年和2002年增长幅度虽然超过4,但仍是恢复性的,基础并不牢固。2003年农民收入增幅略有回升,2004年农民收入增长突破2936元,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为什么在1989-1991和1997-2000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会下降?为什么2004年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是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到底有哪些因素影响农民纯收入?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增加农民收入?农民增收问题不仅是农民自身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农民增收缓慢影响到内需扩大,影响到社会稳定。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的现实反映,也是国民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集中体现.因此,提高和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提高农民收入不仅是农民自己关心的问题,也是全国人民关心的问题。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的提高,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关系到国民经济是否能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以,研究农民收入结构,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具有非常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课题。二 研究现状从现阶段的资料来看,理论界普遍认为农民收入过低,并呈现一些新特点:一是农民收入增收减缓,例如付志方提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呈逐年下降趋势;而李晓超认为中国农民收入无论是名义收入还是实际收入都出现了持续减缓的趋势。二是农民增收难度加大,有些学者认为农民收入增加的制约因素越来越多,解决的难度越来越大,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的潜力已尽。主要集中几个方面思考:国家对农业的投入问题:例如黎见春、李敏昌认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支出的结构,形成国家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曾武清认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业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是农民增收的有力保障。价格支持与收入支持问题:例如黎见春、李敏昌认为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农业生产问题:曾武清认为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利于农民增收。张真认为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王与认为农业的产业化有利于农民收入增加。城镇化建设问题:曾武清认为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是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人力资源问题:例如张建国认为农民的素质低下是影响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李仲生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提高农民纯收入.曾武清认为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三 理论综述从经济学的学习中可以发现,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众多,本文选取现阶段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主要有:农产品价格和产量,非农劳动力数量因素,城市化,农民负担因素.农产品价格和产量.目前农业收入仍是大部分地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产品收购价格水平及产量水平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状况.因此,本文采用乡村人均第一产业总产值这一指标来综合反映农产品价格和产量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非农劳动力数量因素.虽然中国的农民目前仍以种植业为主要收入途径,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非农产业就业,如外出打工,经营副业企业等.使得农民收入来源渠道更多.基于这种情况,我们不能不认识到非农就业因素与农民收入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采用非农劳动力数量数量来反映非农就业因素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城市化.所谓城市化,是指伴随着现代工业和信息社会、经济社会分工的细化,人们从事经济、政治、文化活动,为节省时间和其他资源向城市聚集的过程,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和必然性的阶段。中国多数地区城市化、工业化水平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种状况极大地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本文以城市地均生产总值来反映城市化水平。农民负担因素。财政支农政策是国家调控农业生产进而影响农民收入的一个基本工具。本文采用单位农业产值的财政投入来衡量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四 变量选取Y:农民人均纯收入(元);X1:乡村人均第一产业总产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乡村年末人口数。由于农业产品的品种比较单一,农业产值增长快慢直接表现为农产品价格的升降以及产量的增减。因此该变量可以近似反映为农产品价格上升和农产品产量增加对农民增收的影响。X2:乡村非农劳动力数量乡村劳动力人数-乡村农业劳动力人数.农村非农劳动输出以“农民工”即低收入人群为大多数,而且他们的工资水平比较接近,因此,以这个指标来衡量农民的非农就业规模X3:城市地均生产总值(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城市建成区面积。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并非完全由城市所贡献,但它代表了工业化、城市化和以服务为标志的现代化程度.X4:单位农业产值的财政投入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国家对农业投入越大,农民的负担就越小。五 数据来源及处理1城镇面积19851990缺省的数据按年6.94增长率计算, 19901995 的缺省数据按年8.42增长率计算。(其中 )2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乡村劳动力人数、乡村农业劳动力人数、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城市建成区面积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来自中经网及。(数据见附录)六 模型设定及参数估计样本回归模型设定为:Y=0+1X1+2X2+3X34X4+ui1、对模型进行协整检验单位根检验先对各个变量y , x1, x2, x3, x4的二阶差分序列做单位根检验,各结果如下图所示:被解释变量Y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单位根检验的临界值为-2.6745,T检验统计量值为-2.889454,小于相应临界值,从而拒绝H0,表明Y(人均农民收入)的差分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即Y是二阶单整的,YI(2).X1(乡村农业第一产业总产值)的二阶差分序列通过单位根检验,是平稳序列,X1二阶单整,X1I(2).X2(乡村非农劳动力数量)的二阶差分序列通过单位根检验,是平稳序列,X2二阶单整,X2I(2).X3(城市地均生产总值)的二阶差分序列通过单位根检验,是平稳序列,X3二阶单整,X3I(2).X4(单位农业产值的财政投入)的二阶差分序列通过单位根检验,是平稳序列,X4二阶单整,X4I(2).通过Eviews软件得出,各个变量的二阶差分序列均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单位根检验,表明各序列不存在单位根,都是平稳序列即二阶单整的.协整检验为分析农民人均收入(Y)与各个解释变量X1,X2,X3,X4,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先做Y对各解释变量的回归,然后检验回归残差的平稳性.首先以农民人均收入Y对X1,X2,X3,X4用OLS回归方法估计回归模型,结果见下表:估计的回归模型为:为检验回归残差的平稳性,运用Eviews的”Genr”功能,令Ut=Resid,将上述OLS回归得到的残差序列命名为新序列Ut,然后对Ut进行单位根检验.由于残差序列的均值为0,所以选择无截距项,无趋势项的DF检验,模型设定及结果见图与表.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T检验统计量值为-4.547484,小于相应临界值-4.15,从而拒绝H0,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说明人均农民收入(y)和各解释变量X1,X2,X3,X4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表明变量之间有长期协整均衡关系.2、模型参数估计和检验用OLS方法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估计的回归模型为:模型检验:当= 0.05时,= 0.997588,可决系数很高,F-statistic =2068.647,回归方程显著,X1,X2,X3的系数和截距项的t检验是显著的,但是X4的系数未通过t检验,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计算各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得到相关系数矩阵:证实确实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3、修正多重共线性逐步回归法(1)分别作Y对X1,X2,X3,X4作一元回归,结果如下:一元回归结果变量X1X2X3X4参数估计值6285.9170.228081651.115855527.08t统计值33.9029923.3637546.790653.3890580.9837390.9663640.9913960.3767570.9828830.9645930.9909440.343955其中,加入X3的方程值最大,以X3为基础,顺次加入其他变量逐步回归,结果如下:加入新变量的回归结果(一)X1X2X3X4X3、X12197.4002(3.262022)433.3236(6.234251)0.994166X3、X2-0.008507(-0.264334)680.7400(7.504495)0.990754X3、X4667.1648(37.33931)-2226.484(-0.900769)0.991118经过比较,新加入X1的方程的0.994112,改进最大,而且各参数的t检验显著,选择保留X1,再加入其他新变量逐步回归,结果如下:加入新变量的回归结果(二)X1X2X3X4X3、X1、X24088.066(6.957929)-0.109844(-4.926442)546.6061(10.64655)0.997456X3、X1、X42395.105(3.713179)428.8231(6.534361)-3442.774(-1.794850)0.994807在X3,X1的基础上再加入X2后的方程明显增大,而且各个参数t检验都显著。最后修正严重多重共线性影响的回归结果为:t(4.711742)(6.957929)(-4.926442) (10.64655)0.997837 0.997456 F=2614.533 DW1.4529624、验证异方差-White检验= 21*0.486655 = 10.21974,.因此不能拒绝原假设,拒绝备择假设,表明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5、验证自相关性 DW1.452962 n = 21,k = 3,= 0.05,可查得DL = 1.026,DU = 1.669,DLDWdu说明模型中已无自相关,自相关已被修正。 6、最终模型Y: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X1:乡村人均第一产业总产值(万元)X2:乡村非农劳动力数量(万人) X3:城市地均生产总值(元)七 结论-对模型的说明1、经济意义。乡村人均第一产业总产值每增加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加4285.967元,人口每增加1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减少0.121051元,市地均生产总值每增加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加552.0805元。2、非农劳动力数量,是指包括没有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已就业的农村非农就业人口.对增收产生负面影响这一问题的解释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农村没有就业的剩余劳动力数量过多; 由于我国80%的人口为农民,而耕地面积有限,加之机械化水平提高和城市建设造成部分农民失地,因此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现,大量青壮劳力就业无门,造成农民收入低下且增长缓慢。二是剩余劳动力已经就业的农民收入过低或收不抵支。由于就业竞争压力大,再之工业化水平较低,农民的收入水平在整个社会中始终处于较低的层次,因此很多农民工进城打工,而整个社会所能提供的劳动岗位数量无法满足需求,劳动力价格因此压得很低,导致人均收入无法与从事非农劳动力数量数量数量以及总收入同步增长。另外,由于城乡物价差别,使得从事非农劳动的成本要远高于从事农业劳动的成本。农民工打工也主要是从事体力劳动,收入并不高。前期还出现了农民工工资拖欠的不道德行为,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单纯的非农就业人数增加难以促使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正如在本模型所的出的结论,随着乡村非农业人口的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反而平均减少了.随着城市化逐步推进,越来越多人们开始关注并思考城市化对农民生活的影响。由模型可以得出,城市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是:每平方公里的建成区增加1万元的产出,每个农民就能增加552.0805元的收入。对于一个建成区,单位面积产出1万元、100 万元甚至1亿元都不是难事,因为建成区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最发达的地方,尽管建成区总面积占全国土地的比重并不大,但大量的产值却都集中在这里。考虑到农民人数众多,这个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农民增收问题是近几年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是我国政府要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党和国家对此高度重视,逐步增加相关的财政投入,虽然在本文设定的最终模型中,单位农业产值的财政收入由于引起多重共线性被剔除,但并不代表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对农民收入没有影响.相反,单位农业产值的财政投入对农民收入的增长影响也比较大,由理论界据历史数据分析,财政对农业投入占产出的比重每增加1,每个农民在当年就能得到近3元的实惠。看似不多,但它对保证农民健康生活,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维护社会的稳定性,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总体上工业水平较低,而我国正处于全面发展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有限,可能在短期内对农业的财政支出收效不大,但相信随着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三农问题将会得到有效解决.3、存在的问题(1) 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由于资料不齐全,部分数据是通过期初数据、期末数据和一定的增长比率手工计算的,这必然与实际数据产生一定的偏差,影响模型的估计值和预测效果。(2) 模型考虑因素不够完善,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很多,由于数据收集和实际操作性等问题的综合影响,未引入农作物播种面积、农用机械总量、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等,对农民人均收入的影响因素这一问题的说明程度还很不够。八 政策建议-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1、从非农领域寻找增收突破口,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我们从模型上看出,非农劳动力数量增加的同时,对农民收入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然而究其本质原因,由于机械化水平提高和城市建设造成部分农民失地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要加快剩余劳动力流动和转移,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就要加快非农产业的发展。首先, 迄今为止,乡镇企业为农民非农就业提供了将近1.4 亿个岗位,其功劳不能说不大。还是因为企业经营管理不善,规模不大,效益不高,20 世纪90 年代末乡镇企业就业人数的波动就证明了这一点。促进乡镇企业的第2次创业, 使乡镇企业做大做强,乡镇企业的发展无疑会促进大量的农村专业市场的涌现,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于农民收入的提高,乃至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都具有有重要的意义。其次,各地应以自己的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因地制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可以允许部分农民专门从事这些产业,并允许他们以非农产业为终生职业。第三,政府出台如降低税率,义务技术咨询等优惠政策,增加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另外,还可以适当降低农民创业贷款利率,使农民有能力扩大生产,实现规模经营,最终使农民的人均收入大幅度地增长。最后,应由政府引导,逐步建立农村劳动力市场和农村人才市场。如果广大农村能建立自己的劳动力市场,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民的增收。2、农村人口城市化是农民增加收入重要的途径。从模型中可以看到,城市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很大。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工业化进入初中期以后,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从而使农民收入增长进入了主要通过农村人口减少来增加收入的阶段。可见,在扩大农民就业的同时,引导更多的农民定居于工业经济带周围、服务于企业,无形中促使农民身份的变迁,使其成为新的“市民”,这也从客观上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并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因此,加快农村城镇化,放宽城市的农民准入条件,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就业环境,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民工回流创业等应该成为城市化以及农民增收的关键。让大量农民转变为市民,成为工人、商人、企业家,农民的收入水平自然得到提高。另外,在其他方面政府也应该采取有力措施:1、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投入,真正实现“多予”。农业的社会效益高而自身效益低,物质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差,是高自然风险的弱质产业。这就决定了政府始终是农业投入的重要来源,增加国家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是新时期真正对农民“多予”的重要方式,是改善农业、农村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的重要途径。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有效减轻农民负担。2、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我国农村人口相对素质较低,文盲、半文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现已成为困扰我国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最内在的根源。只有通过实施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才能促使农民掌握和运用新技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扩展农民的就业门路,从根本上促使农民增收。在实施农村教育时,一是应加强对务农农民的农业应用技术教育,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应加强对务工农民的相关技术培训,增大在城镇的就业率。三是应解决农民接受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的费用问题。3、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科学就是生产力,这是实践已证明了的真理。农业要发展,必须要有科技的投入。因而,我国农业应与时俱进,创造出适合自己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应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科技投入目标定位。现今,数量型、粗放型的农业增长模式已很难再有大的作为。因此,改变着眼点,把科研的方向转到“高产、优质、高效”上来是农业的当务之急。加快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我国农业生产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有计划地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先进工艺及农业机械等,有利于加快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应强化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建设。通过政策宣传,激励有关科技人员直接进入生产经营领域,领办经营实体,开展有偿服务,促进农业科研、教育、生产、经营的联合。 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还有许多,但关键是要靠好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并保证这些好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得到贯彻落实。参考文献1庞皓,计量经济学,科技出版社,2006年.2曾武清.农民增收致富方法与技术民族出版社2005年l月.3张真.市场经济体制的创建与完善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4李仲生.中国的人口与经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5杨万江.论农民增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12月。6曾宪明城市化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根本出路,许昌学院学报,2004年3期。7张优智.农村教育、人力资本约束与农民收入的实证分析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6年1期8徐年新,林晓芬.关于提高我国农民收入的若干方法J.甘肃农业2006年3期9李才.关于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建议,决策咨询通讯,2004年5期。10陆业.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几点思考,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3期。11张小梅、万兴亚.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战略思考,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10月第18卷第5期。12张小青.农民增收的体制障碍与制度创新,经济纵横,2004年11期。 附录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元)1985397.61986423.81987462.61988544.91989601.51990686.311991708.619927841993921.61994122119951577.7419961926.119972090.11998216219992210.320002253.4220012366.420022475.6320032622.2420042936.420053254.93表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年底乡村总人口数X1乡村人均第一产业总产值(亿元)(万人)19853619.5807570.04481964419864013.01811410.04945724119874675.7816260.05728199319885865.27823650.07121070819896534.7831640.07857606719907662.1841380.09106586819918157846200.09639565119929084.7849960.106883853199310995.5853440.128837411199415750.5856810.18382722199520340.9859470.236667947199622353.7850850.262721984199723788.4841770.28259976199824541.9831530.295141486199924519.1820380.298874912200024915.8808370.30822272200126179.6795630.329042394200227390.8782410.350082438200329691.8768510.386355415200436239757050.478687009200539450.9745440.529229717表2乡村劳动农 业非农劳比重(%)乡村工业X2:乡村非农力人数劳动力动力从业人员数就业人口(万人)(万人)(万人)(%)(万人)198534,69030,3526,71418.127416713.6198635,96830,4687,52219.83139.37521.9198737,06530,8708,13020.83297.28130.4198837,99031,4568,61121.53412.88611198939,00032,4418,49820.83255.68498.3199040,06733,3368,67320.63228.78673.1199140,93934,1868,90620.73267.98906.2199242,01034,0379,76522.33468.29764.6199343,09333,25810,99824.8365910997.5199443,80232,69011,96426.83849.511963.8199544,25632,33512,70728.23970.712707.3199644,65432,26013,02828.84018.513027.6199745,04232,43513,52729.44031.313556.4199845,28832,62613,80629.73928.613805.9199945,96232,91213,98529.8395313984.7200046,43232,99815,16531.64108.615164.6200146,89732,45115,77832.7429615777.9200247,96231,99116,53634.14505.616536.3200348,22931,26017,71136.24937.117711.5200448,52730,59619,09938.45438.919099.3200548,97129,97620,41240.56011.520411.7表3第二产业增加值(现价)第三产业增加值(现价)城市建成区面积X3:城市地均生产总值(亿元)(亿元)(平方公里)19853866.62607.893860.68979330919864492.73018.69995.530.75146590519875251.63602.710644.630.83180909119886587.24624.611335.890.989053352198972785486.312072.041.05734407819907717.45933.4128561.06182327319919102.27390.713939.081.183212952199211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