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第五讲.doc_第1页
汉语史第五讲.doc_第2页
汉语史第五讲.doc_第3页
汉语史第五讲.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语史第五讲 训诂常用术语 (一)某,某也;某者,某也;某也者,某也 这组术语,采用判断句的形式来解释意义。被解释的词和用以解释的词是义同或义近关系。周易彖上传:“师,众也。” 周礼天官大宰:“掌建邦之六典。”郑玄注:“典,常也,经也,法也。” 说文士部:“士者,夫也。” 礼记杂记:“子贡观于蜡。”郑玄注:“蜡zh也者,索也。” 蜡祭名。年终大祭万物。 腊祭祖先,蜡祭百神。 蜡,索也,岁有十二月,索群神而祀之,今之腊也。 也有解释专名,指出被释词是什么的。 国语周语上:“穆王将伐犬戎。”韦昭注:“穆王,周康王之孙、昭王之子、穆王满也。” 诗邶风:“日之方中,在前上处。”笺:“在前上处者,在前上列也。” 周礼天官:“惟王建国。”郑玄注:“百物阜安,乃建王国也。”贾公彦疏:“乃建王国者,于百物盛安之处乃立王国,王国者洛邑王城是也。” (二)曰、为、谓之、之谓 这组术语主要用来下定义。分别连用有对比意味。 诗经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洲。”毛传:“水中可居者曰洲。 左传文公三年:“执事不以衅鼓。”杜注:“以血涂鼓为衅鼓。” 诗经小雅 :“降丧饥馑,斩伐四国。”毛亨传曰:“谷不熟曰饥,蔬不熟曰馑jn 。” 周人好称“四国”,其义与“四方”同。 尔雅释天:“夏猎为苗,秋猎为狝xin ,冬猎为狩。”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郑玄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三)谓、言 “谓”主要用来说明被释词在句子中特指某一事物。也用来串讲句子大意。有时用于以狭义释广义。 离骚:“恐美人之迟暮。”(东汉)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诗邶风柏舟:“母也天只”,传:“天谓父也。” 楚辞涉江:“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朱熹注:“阴谓小人,阳谓君子。” 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荀子天论(唐)杨倞注:“本谓农桑。” 诗经周南:“陟彼砠j矣,我马瘏t矣,我仆痡p矣,云何吁矣。”郑玄笺:“此章言臣既勤劳于外,仆马皆病,而今云何乎?其亦忧矣。深闵之词。” 有时加“曰”字,构成“谓甲曰乙”式,被释词在后,释语在前。 说文心部:“悼,惧也。陈楚谓惧曰悼。” 说文口部:“咦y,南阳谓大呼曰咦。” “言”,主要用于串讲文意。有“说明”或“说”的意思。 诗经邶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郑玄笺:“匍匐言尽力也。” (四)犹 “犹”主要有四种用法: 1)以同义词或近义词相释。 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侧兮。”毛传:“侧,犹崖也。” 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yn ,不平谓何?”郑笺:“谓何,犹云何。” 诗小雅节南山:“赫赫师 尹 ,民具尔瞻。” 毛 传:“师,太师, 周 之三公也。尹, 尹 氏,为太师。”后用为三公之称。 权势显赫的太师史尹,执政不平究竟为何? 2)义隔而辗转相通,被释词和用于解释的词语意义并非相同,只是在特定的上下文中,被释词可以这样理解。 孟子 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赵岐注:“老犹敬也,幼犹爱也。”焦循正义:“老无敬训,幼无爱训,故云犹敬犹爱。” 3)以今语释古语。即用后世通行的名词来解释古语。例如: 说文“尔”字下云:“丽尔犹靡丽也。”段注:“丽尔,古语;靡丽,今语。” 司马迁报任安书:“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李善注:“谁为犹为谁也。” (谁为,古语常见句法;为谁,今语常见句法。) 荀子劝学:“干越夷貉m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杨倞注:“干越,犹言吴越。” 干 ,亦作 邗 ,本国名,后为 吴 所灭,故用以称吴。 4)以本字释借字。 礼记檀弓:“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郑玄注:“索犹散也。” “索”,说文:“草有茎叶可作绳索”,此处用的是“索”之音。“索犹散也”是说“索”是“散”的借字,“散”才是本字,“索居”即“散居”,指离开自己的同门学友,孤零零独居。 (五)貌 “貌”,“的样子”,被释词往往是表示某种状态或性质的形容词。 楚辞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王逸注:“冉冉,行貌。” 诗经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朱熹注:“沃若,润泽貌。” (六)之言、之为言 这两个术语常用于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和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表示释词和被释词因音相通而有意义的联系。 礼记内则:“子妇未孝未敬,勿庸疾怨,姑教之。”郑玄注:“庸之言用。” 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朱熹注:“学之为言效也。 ” 荀子修身:“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杨倞注:“谄之言陷,谓以佞言陷之。” (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用甜言蜜语诱导人干坏事叫做谄 ) 运用“之言”这个术语,有时只单纯释义,而与语音无关。 说文:“曾,词之舒也。”段玉裁注:“曾之言乃也。” (七)词(辞) 这个术语,是用来指明被释的词是虚词。东汉以后也叫“语助”。 诗经周南:“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传:“思,辞也。” 广雅释诂:“曰、惟、每、虽、兮、者、其、各、而、乌、岂、也、乎、些、只,词也。” “某,辞也”只是笼统地说是虚词,另外还有“某之辞”的说法。这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某种意义,二是表示某种语气。 仪礼士冠礼:“某有子某,将加布於其首,愿吾子之教之也。” 郑玄 注:“吾子,相亲之辞。吾,我也;子,男子之美称。”(表意义) 说文矢部:“矣,语已词也。”(表语气) (八)属、别、丑 这两个术语,说明某词所表示的事物的种类。 说文艸部:“蓍,蒿属。”又“莪,莪萝,蒿属。” 说文禾部:“秔jn,稻属。”“稗,禾别也。”段注:“凡言属者,以属见别也;言别者,以别见属也。重其同,则言属,秔为稻属是也;重其异,则言别,稗为禾别是也。” (秔,粇、稉,稻之不黏者。) (八)属、别、丑 强调事物之间的共同性,就说某是某之属,强调事物之间的区别,就说某是某之别。 “属”又叫“丑”。 尔雅释草:“蘩之丑,秋为蒿。”郭璞注:“丑,类也。春时各有种名,至秋老成,皆通呼为蒿。” 尔雅释虫:“翥zh丑,鏬xi ;螽zhng丑,奋;强丑,捋lu ;蜂丑,螸y ;蝇丑,扇。” 尔雅释鸟:“凫f ,雁丑。” (九)读若、读如 这两个术语一般用来注音。 说文口部:“哙kui ,咽也。从口会声。或读若快。” 吕氏春秋制乐:“饬其辞令。”高诱注:“饬读如敕。饬正其辞令也。” 有时也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十)读曰、读为 这两个术语往往是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的。 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x则有泮。”郑笺:“泮读曰畔。畔,涯也。” 尚书舜典:“帝曰:弃,黎民阻饥。汝后稷j ,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sh 。” (“时”是假借字,“莳”是本字,为“种植”之义。) 周礼考工记辀zhu人:“终日驰骋,左不楗jin 。”郑玄注:“杜子春云:楗,读为蹇jin 。” (说文木部:“楗,拒门也。”楗 jin 竖插在门闩上使闩拨不开的木棍。意思是终日驰骋,而左马不跛。) (十一)古字某某同、古声某某同、某某义同、某与某古字通 这组术语是讲文字通假的。 论语:“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郑注“古字材哉同”。 诗经:“常棣之花,鄂不韡韡wi 。”笺:“不当作柎,古声不、柎同。” 玉篇:“柎( f) ,花萼足也。” 诗经:“陈锡哉周。”毛传:“哉,载。”疏:“哉与载古字通。” (陈锡哉周:陈锡:陈,犹“重”、“屡”;锡,赏赐。哉:“载”的假借,初、始。) (十二)以某为某、名某为某 这组术语是讲文字通假的。 周礼:“豚拍鱼醢hi。”注:“郑大夫、杜子春皆以拍为膊b ,谓胁也。” 膊:猪肋肉。一说,指猪腿。 (十三)当为、当作 意思是某字是错字,当作(为)某。 段玉裁周礼汉读考序:“字误声误而正之,皆谓之当为。” 周礼:“掌建邦之宫刑以治王宫之政令,凡宫之纠禁”郑玄注:“杜子春云,宫皆当为官。” 周礼:“诵四方之傳道。”注:“故书傳为傅,杜子春云:傅当作傳。” (十四)或为、或作、本作、本或作、本亦作、本又作、一本作、某本作 本组术语用于校勘文字异同,“本”指另一版本。 礼记:“温润而泽,仁也。”注:“润或作濡。” 礼记:“殷人祭其阳。”郑注:“阳读为霷。”释文:“阳本或作霷。” 康熙字典:“犴( hn ): 集韵、韵会何干切,音寒。本亦作豻。” (十五)读破、破字、易字 用本字去改读古书中的通假字,称“破”,也叫“破读”、“破字”或“易字”。还有人把读破有称四声别义,即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诗经:“谓他人昆,亦莫我闻。”(闻:通“问”) 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好:本义是女子貌美,上声,而表示爱好、喜欢时,则改读为去声。) (十五)读破、破字、易字 好:本义是女子貌美,上声,而表示爱好、喜欢时,则改读为去声。 衣:用作名词时,表示上衣,读平声;用作动词时,表示穿衣,改读成去声。 从:用作动词时,表示跟随,读平声;用作使动词时,改读成去声,表示“使跟随”的意思。 分:用作动词时读平声,表示分开;用作名词时,读去声,表示本分,职分。 食:用作名词“食物”时读平声,用作动词“喂”“给东西吃”时,读去声 (十六)如字 这个术语常用来为一些多音多义或有异读异解的字注音,强调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被释的字要按它本音来读。 左传隐公元年:“卫侯来会葬,不见公,亦不书。”杜预注:“诸侯会葬,非礼也。不得按公成礼,故不书于策。他皆仿此。卫国在汲郡朝歌县。”经典释文:“朝,如字。” “朝”,应读zho,不读cho。 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经典释文:“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这是说第一个“恶” w字读去声,第二个“恶”字要读它本来的音,即“恶劣”之“恶” ,旧读入声。第一个“好”字读呼报反,是去声,第二个“好”读它本来的音,即“美好”的“好”,是上声 。 (十七)衍文、脱文 “衍文”也叫“衍字”,也简称“衍”。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误加的字。 “脱文”也叫“夺字”,也简称“脱”。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漏掉的字。 论语微子:“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汉石经无行字、夫字。案史记孔子世家亦无行字,因丈人章而误衍也。” 论语颜渊:“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皇本、高丽本吾下有岂字。释文出吾焉得而食诸案史记仲尼世家及汉书武五子传并作岂,与皇本合。太平御览二十二引吾恶得而食诸。岂、焉、恶三字义皆相近,疑今本吾下有脱字。” (十八)浑言、析言 、统言、通言、散言、对言、散文、对文 浑言是笼统地说,即只就两词的共同点而言,又称统言、通言、散言、散文。析言是分开来说,即只就两词各自的特点而言,又称对言、对文。这组术语常用来辨析同义词,说明同义词的同和异,也说明同义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词义所表现的粗略和精细的不同。 说文鸟部:“鸟,长尾禽总名也。”段注:“短尾名隹,长尾名鸟,析言则然,浑言则不别也。” 说文贝部:“赐,予也。”段注:“赐者,予之通称。禹贡:纳赐大龟,乃下与上之词;又玉藻言:赐君子,与小人者,别言之。统言则不别。” (给尊贵的人称“赐”,给低贱的人称“与”。) 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唐?孔颖达疏:“此生死异称,出尔雅文,言其别于生时耳。若通而言之,亦通也。” 诗经齐风南山:“南山崔嵬,雄狐妥妥。”孔颖达五经正义:“对文,则飞曰雌雄,走曰牝牡,散则可以相通。” 尔雅释畜:“未成豪,狗。”郝懿行尔雅正义:“狗犬通名,若对文,则大者为犬,小者名狗。散文,则月令言食犬,燕礼言烹狗,狗亦犬耳。” (十九)通语、凡语 通语是指非地区性的普通词语或几个地区普遍使用的词语,并非某一个地区专门用语。凡语是指普遍通行的词语,也是非地区性的,但是其所指为共同语而非几个地区内普遍使用的词语。 方言卷一:“娥、嬴,好也,秦曰娥,宋、魏之间谓之嬴。”郭璞注:“秦晋之间,凡好而轻者谓之娥。自关而东,河、济之间谓之媌(mio ),或谓之姣。赵、魏、燕、代之间曰姝,或谓之妦(fng )。自关而西,秦晋之故都曰妍。好,其通语也。” 方言卷二:“朦、庞,丰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大貌谓之朦,或谓之庞;丰,其通语也。” 方言卷一:“嫁、逝、徂、适,往也逝,秦晋语也。徂,齐语也。适,宋鲁语也。往,凡语也。” (二十)转语、代语 转语是指那些由于时间、地域的差异或者其他原因引起的读音发生转变的词。 方言:“庸,谓之倯(sng ),转语也。” 尔雅:“水注川曰谿,注谿曰谷,注谷曰沟,注沟曰浍(kui) ,注浍曰渎(d )。” 尔雅:“大波为澜,小波为沦。” 说文:“但,裼(x) 也。”段注:“今之经典,凡但裼字皆改为袒裼矣。释训、毛传皆曰:袒(tn) 、裼,肉袒也。肉袒者,肉外见无衣也。引申为徒也。凡曰但、曰徒、曰唐,皆一声之转,空也。” 代语是指那些方言之间意义相同,可以相互代替的词。 方言:“梁益之间谓鼻为初,或谓之祖。祖,居也。”郭璞注:“鼻、祖,皆始之别名也。转复训以为居,所谓代语者也。” (二十一)互文 所谓互文,就是文章中前后参互见义、互为补充的文字。也就是在叙述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时,构成互补关系的词语。唐人贾公彦仪礼正义:“凡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互文又称“互言”、“互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