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等清代宾兴思想.doc_第1页
特等清代宾兴思想.doc_第2页
特等清代宾兴思想.doc_第3页
特等清代宾兴思想.doc_第4页
特等清代宾兴思想.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投送学科一级学科:历史学二级学科:专门史如是学科交叉研究,所涉及的一级学科:教育学二级学科:xzxxlghsbdj中 国 博 士 后 科 学 基 金特 别 资 助 申 报 表窗体顶端(第 二 批)窗体底端申请者 :毛晓阳博士后全国统一编号: 52822设站单位:厦门大学项目名称:清代宾兴思想研究:教育公益思想史的视角研究方向:教育史通讯地址: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邮政编码:361005Email:固定电话动电话请日期:2009年3月11日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制表填 报须知1、申请人从中国博士后网上() 下载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申报表(以下简称申报表),解压缩后安装,按要求填写申报表,“检查保护”后打印一式8份(A4纸双面打印,左侧装订),连同电子版一并报送到设站单位进行审核。2、本申报表封面上的 “投送学科”系指申请人所报项目所属的学科,若是学科交叉研究项目,则应填写所涉及的学科名称。学科名称须按照一九九七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修订前后对照表的标准名称填写。 “研究方向”系指申请者所报项目的研究方向。3、填报内容应实事求是,准确翔实,电子版和纸质材料内容一致。01401400710071010320100100100000000一、申请人基本信息姓 名毛晓阳性别男出生日期1974-07-12民 族汉族党派中国共产党身份证号36050219740712531*职称及人才项目称号在站情况进站时间2006-09规定出站时间2008-09拟延长在站时间2009-09流动站名称教育学流动站设站单位名称厦门大学工作站设站单位名称主要学习经历起止时间毕业院校学位所学专业导师姓名1996-09 至 1999-06江西师范大学硕士专门史许怀林2002-03 至 2005-05浙江大学博士中国古典文献学龚延明主要研究工作经历起止时间工作单位职务研究课题本人承担的研究内容1997-04 至 1998-06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江西考试史,江西省教育厅课题清代江西考试史1998-09 至 2000-11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宗族与村治,国家九五社科项目江西北岗村宗族与村治关系问题2002-10 至 2004-05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中国历代登科总录,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代江西进士名录2005-09 至 2007-06闽江学院讲师清代福建进士研究,福建省教育厅课题课题负责人。综合探讨清代福建进士的时空分布、群体特征、为官政绩等2007-12 至 2009-04厦门大学博士后清代宾兴:中国科举社会考试基金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资助项目项目承担人。探讨清代宾兴的历史发展演变进程获基金资助情况时间批准单位基金名称等级2007-1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获科技奖励情况时间批准单位奖励名称等级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是否留学回国人员是否二、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体现申请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研究成果,内容主要包括:参加的重要科研工作及在其中的主要贡献,有哪些主要的创新研究、发明创造、取得的专利、科研成果、代表性论著等。(可加页)宾兴研究系列论文:1独著.清代台湾宾兴考述,台湾研究2006(01),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主办。2独著.清代宾兴礼考述,清史研究2007(04),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办。3独著.宾兴研究与科举学,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05),厦门大学主办。4独著.论清代宾兴的教育公益基金属性,考试研究2008(04),天津教育与考试院主办。5独著.周代宾兴制: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乌托邦,黑水文明研究2008年第二辑,黑龙江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办。科举学研究系列论文:1独著.清代台湾进士增补考,台湾研究2005(03),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主办。2独著.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进士籍贯刊误述论,中国文化研究2005(03),中国语言文化大学主办。3第一作者.清代文进士总数考订,清史研究2005(04),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办。4独著.清史稿江西进士订误三则,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5(04),黄冈师范学院主办。5独著.量化统计与文献考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进士籍贯刊误的考察,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03),南京理工大学主办。6独著.康有为进士身份及科举制度相关问题考辨,闽江学院学报2006(01),闽江学院主办。7独著.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附引得进士籍贯刊误述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01),陕西师范大学主办。8独著.论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的刻版与印本,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03),福建农林大学主办。9独著.新发现清代福州进士咏红诗述录,南都学坛2007(03),南阳师范学院主办。10独著.第二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7(0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办。11独著.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清代福建进士籍贯误刊述论,闽江学院学报2007(04),闽江学院主办。12第一作者.五种清朝进士题名录的承继关系考论,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02),集美大学主办。13独著.评江庆柏编著清朝进士题名录,清代文学研究集刊2008第一辑,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联合主办。三、特别资助申报项目名称中文清代宾兴思想研究:教育公益思想史的视角英文A study on Binxing ideass of Qing dynasty:an angle of the ideas of educational foundation history研究类别基础研究应用基础技术开发项目来源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高技术研究项目973计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其它国家级重点项目省市或部门重大项目自选项目其它项目 研究经费来源及数额中国博士后基金会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资助金额5万元。该项目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等级和批次一等,第42批申报项目介绍(概括项目主要内容、主要创新点、项目的预期目标、科学意义、应用前景等。可加页):一、项目研究综述宾兴是明清时期专门资助本地士子参加各级科举考试的教育公益基金。尤其在清代中后期,宾兴的分布遍及长江南北。它们推动了清代各地科举教育、社会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基层士绅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广度与深度。1905年科举制被停废后,宾兴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走到了命运的尽头。大部分宾兴都在地方官与绅董的会商下被直接划拨为教育基金,成为发展近代新式教育的重要经费来源;有些宾兴则成功转型,仍然由绅董管理,变身为资助“游学”学子的公益基金。民国年间军阀割据、战乱频仍,源于宾兴的教育经费、公益基金或经政府划拨他用,或被豪绅借机强占,几经辗转流移,不仅收益不再,甚至册籍无存,完全消失在历史的迷雾之中。宾兴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哈佛教授杨联陞为向梅贻琦先生祝寿所作科举时代的赴考旅费问题(1961)一文。该文从通史的视角,论述了唐宋以来的公、私科举旅费问题,其中私人旅费即包括明清时期的宾兴会。作为第一篇公开发表的与宾兴有关的高水平学术论文,该文还设想了三种可供深入探究的研究视角,即宾兴与基金生息、宾兴与绅商自治、宾兴与地域人文。杨文发表近半个世纪以来,宾兴研究成果虽然不多,但它们的研究视角均未脱离杨文的设想。其中从“宾兴与绅商自治”的角度进行探讨的单篇论文主要有邵鸿清代后期江西宾兴活动中的官、绅、商清江县的个案(2002)、徐萍与晚清清江地方社会(2003)、陈瑞制度设计与多维互动:清道光年间徽州振兴科考的一次尝试(2005)、衷海燕乡绅、地方教育组织与公共事务(2005)、杨品优科举会社组织与社会权势的转移(2008)等;从“宾兴与地域人文”角度进行探讨的单篇论文主要有李琳琦略论徽商对家乡士子科举的扶持与资助(2001)、李才栋古代地方助学助考机构宾兴会(2005)、李世愉清代科举经费的支出及其政策导向(2006)、毛晓阳清代台湾宾兴考述(2006)、周兴涛也论清代宾兴(2008)等。前者可视为社会史视角,后者则属于教育史视角。令人遗憾的是,杨联陞所设想的“宾兴与基金生息”的研究视角至今未能有人将其付诸实施。一些专门论及中国传统社会公益史的权威论著也未涉及宾兴问题。如秦晖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中西公益事业史比较研究(1999)专门对中西公益事业史进行了对比研究,其中对中国古代的公益事业只提到了社邑、寺庙和宗族公益三种。又如资中筠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2003)是国外基金会研究的重头之作,书中对美国基金会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方面的重要贡献毫不吝惜赞誉之词,但在回溯世界各国公益史时,同样没有提到中国的宾兴。而吴锦良政府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2001)则更直接断言,“与美国这样的具有民间社会组织传统的国家相反,古老的中国缺乏类似基金会这样的组织和制度,人们的思想和认识落后于时代的需求。”显然,在部分研究者看来,由于中国缺乏民间自主创办社会公益基金组织的传统,要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只能学习外国的经验。实际上,中国古代的教育公益活动是非常盛行的,而宾兴就是一种在各级政府支持与管理下主要由民间士绅捐资设立的典型的公益基金。即以清代而论,当时的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福建、湖北、湖南、广东、甘肃、陕西、云南、贵州、广西、海南、台湾等省份均有宾兴组织分布。其中如湖北有66个府州县均捐设了宾兴,占全省府州县总数的83.5。很多州县同时设有多项宾兴,如四川井研县有宾兴会、杏花庄、兴贤局,江西奉新县有魁会、乡试田、登瀛集、广华堂、登云集、树人集。可以说,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清代中国一样拥有过宾兴这种地域分布普遍、参与人员众多、受益对象广泛、管理日趋严密的社会公益基金组织。值得庆幸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宾兴,并论及其公益性质。如张笃勤明清武汉的淮盐市场与城市经济(1999)便认为道光年间汉阳府盐商每年捐银2000两作为宾兴公车费是为“地方公益事业”提供了资助。郑振满明清时期闽北乡族地主经济(2003)也将闽北各县宾兴归为教育类地方公产,认为宾兴田实际上是无所不包的教育基金组织。衷海燕乡绅、地方教育组织与公共事务(2005)认为江西庐陵县坊廓乡河西宾兴会“也是基金会”。龚汝富浅议中国传统社会民间法律知识形成路径(2006)指出传统社会的祭田、义田、宾兴庄等都属于公益产业。毛晓阳论清代宾兴的教育公益基金属性(2008)则从“基金”和“基金会”这两个词语的历史演进与现代定义入手,首次对清代宾兴的教育属性、公益属性和基金属性进行了深入阐述。而毛晓阳所承担的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资助课题清代宾兴:中国科举社会考试基金研究(2007年12月立项)亦是从公益基金的角度出发,对清代宾兴的历史演进与存在形式进行研究。清代宾兴思想史研究既属于中国思想史研究范畴,也属于教育思想史研究范畴。在这两大研究领域中,前人已经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不仅在研究方法上经历了多次大的转变,研究论著更是层出不穷。前者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1919)、钱穆国学概论(1928)和中国思想史(1952)、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1957)、(美)艾尔曼从哲学到文献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的变迁(1984)、张岂之中国思想史(1989)、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1994)、葛兆光中国思想史(1998)等;后者研究专著有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1929)、任时先中国教育思想史(1937)、郭齐家中国教育思想史(1987)、高奇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史(1992)、王炳照中国教育思想通史(1994)、孙培青中国教育思想史(1995)、肖建彬中国教育思想史(2001)、伍振鷟中国教育思想史大纲(2006)、施克灿中国教育思想史(2008)。这些论著都是本项目研究必不可少的师鉴,但它们却都没有论及清代宾兴思想问题。宾兴本质上属于教育公益。公益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从狭义的角度来说,公益多属于周急济困,慈善则属于拯救苦难,而广义的公益则包括慈善。以往的公益事业史多属慈善史研究,其中较具代表性的论著有周秋光熊希龄与慈善教育事业(1991)、(日)夫马进中国善堂善会史研究(1997)、(日)小浜正子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2000)、赵宝爱慈善救济事业与近代山东社会变迁(2005)、王卫平、黄鸿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以明清时期为重点的考察(2005)、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2006)、朱浒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晚清义赈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2006)、(日)高桥孝助饥馑与救济的社会史(2006)、张文宋朝社会救济研究(2001)和宋朝民间慈善活动研究(2006)、任云兰近代天津的慈善与社会救济(2007)等。这些论著主要研究了中国古代及近代以来的官、私慈善活动,其中也部分涉及慈善思想问题,有些论著甚至使用了“慈善公益思想”的概念。但从整体来看,对中国古代广义公益思想的探讨显然不够系统与深入。而从狭义公益的角度对教育公益史乃至整个公益史进行探讨的论著则非常少见。其中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研究资料上,忽视了地方志中大量存在的教育公益思想的史料;二是在研究方法上,受传统阶级分析方法的制约,忽视了从教育所固有的公益属性角度去审视中国传统教育。传统中国向来号为“以德治国”,在以儒墨为首的诸子百家思想的影响下,五千年中华文明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公益思想资源,值得我们加以理性扬弃、发扬光大。本项目拟从教育公益史的视角,立足于地方志中保留的大量宾兴论说文字,对清代宾兴思想展开探讨,从中发掘清代宾兴思想中可供借鉴的有益成分,并期以服务于当今教育公益事业的发展。二、项目研究主要内容本次特别资助申请项目清代宾兴思想研究是一个以清代宾兴:中国科举社会考试基金研究这一博士后科学基金会面上资助项目为基础、同时主题更为集中的全新选题。宾兴思想是清代宾兴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与最高指导原则,是传统社会教育公益思想的重要内容。相对于宾兴研究本身,有关清代宾兴思想的前期研究基础更加薄弱。本项目将主要从以下八个方面对其展开讨论。(一)周礼“宾兴”:宾兴思想的儒家经典来源“宾兴”一词最早源于周礼“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经过历代学者的理论重现,“宾兴”被发展成为“宾兴之制”或“宾兴之法”,用以代指周代的选士制度,并成为包括科举制度在内的历代选士制度变革的重要参考对象。传统中国是一个崇尚经典的国度。从西汉武帝开始,周礼就确立了“经”的地位。在科举时代,周礼也是考试必备内容。在此背景下,周礼所描绘的宾兴之制下的举贤任能思想自然而然成了人们设立宾兴时最先想到的理论依据。(二)忠君体国:宾兴行为中的国家意识科举取士是清朝的基本国策。清朝统治者曾多次强调,“国家大典,首重抡才”(雍正十三年上谕)、“三载宾兴,国家举贤右文之大典”(乾隆十年上谕)。清代各地士绅捐设宾兴的行为,正是对这一国策的积极回应。他们认为,捐设宾兴可以“翊赞皇猷”(贵州水城厅)、“翊赞国家之盛”(江西丰城县)、“普惠寒畯,推广皇仁”(江西萍乡县)、“黼黻皇猷,共奉承平之业”(河北平山县)、“叶彙征之志,成黼黻之猷”(湖南耒阳县)、“仰体皇上作人之雅化”(云南保山县)。帝国时代的中国“家国一体”,忠于皇帝也就是忠于国家,有利于国家也就是有利于皇帝。清代士绅认为捐设宾兴可以巩固皇帝的万世基业,体现了宾兴行为所包含的忠君爱国思想。(三)恪遵遗命:宾兴行为中的孝道观“孝”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历代封建帝王的立国之基。尽管孝道观念主要施行于家庭之中,但在作为社会公益而存在的宾兴行为中,同样饱含了人们的绵绵孝思。宾兴行为的“孝”当然不是体现为捐资者对受施者的情感,而是体现为这样四个方面:一是捐资者遵从父祖的遗愿捐献钱财;二是捐资者以父祖的名义捐献钱财;三是捐资者的子孙再次捐献钱财以扩充、壮大父祖所捐宾兴;四是宾兴管理组织建立祠堂,以设主祭祀的形式让捐资者接受子孙的追思。清代宾兴中的孝道观念至少造成了两种现象,一是有些地方的宾兴活动表现为一种长期的家族行为,二是各地以木主入祠为号召倡议人们捐设宾兴。孝道观与宾兴的结合,促进了这一社会公益事业的蓬勃发展。(四)煌煌义举:宾兴行为与义利之辨“义利之辨”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命题。清代宾兴往往被作为一种“义举”而受到人们的普遍赞扬。人们认为,“天下事,义而已”,宾兴就是一种义所当为的“义举”。而且,宾兴不仅是义举,更是“煌煌义举”(湖北房县)、“义举之豪者”(湖北武昌县)、“好善乐施之美举”(广东澄迈县),“众人之倡义举,则莫大于众人之助宾兴”(广东四会县),是义举中的义举。捐设宾兴之人往往被称为“义士”,捐设宾兴的家族则被称为“义门”,宾兴资产本身也被称为“义金”、“义田”,而记载宾兴的书册则被称为“义录”(浙江宣平县)、“义举录”(浙江丽水县)。宾兴是一种浸透了儒家“义利之辨”的公益行为,不仅使各地士子得到了切实的受益,更在极大范围内教育了普通民众,并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于世界教育史上一段千古的绝唱。(五)四民唯士为贫:宾兴行为的考试公平思想科举制度虽然在理论上对每个读书人都是公平的,但由于士子身家贫富不均,贫寒者往往因缺乏资斧而不能赴考,这样便造成了科举考试现实的不公平。很多地方的士绅在捐设宾兴时便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现实。他们认为四民社会中,“农、工、商皆以力自赡,而士有出无入”,因而即使是中等资产家庭的士子,也往往“业未成而产已罄者比比也”,结果是贫寒士子“三年攻苦,毛羽将丰”(山西襄垣县),却因为“艰于道里,未遂观光”(浙江永嘉县)、“资斧维艰,往往不能赴试”(浙江浦江县),“竟有皓首穷经,终身不能一望龙门者”(河北元城县),大多数士子只能无奈地接受“教授乡里,老死青衿”的命运,这使人们深感“屈抑人才”。正是源于这样一种认识,各地士绅才慷慨解囊,捐出自己的田产、银钱或房舍,设立宾兴。因此,清代宾兴实质上是对科举考试实施过程中的现实不公平的一种补救,反映了人们对考试公平的主观追求。(六)簿书期会之余:清代官员的施政方针宾兴主要是一种民间公益基金,但因其遵行清代呈报立案的政府管理制度,因而各级地方官往往在其中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他们或倡议号召地方乡绅踊跃捐资,或撰写文章为宾兴行为鼓吹赞叹,或利用行政权力将涉讼田产拨归宾兴,或指派公正士绅行使管理之责,甚至慷慨解囊亲身捐资设立宾兴。尽管清代各类官箴没有宾兴归为刑名钱谷、簿书期会等府州县地方官的本职工作,但在很多地方官所撰写的宾兴序跋文中,可以反映出他们普遍认为振兴文教、培植人才是自己的分内之责。他们不忍见考生因缺乏路费而放弃参加考试的机会,希望通过设立宾兴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考生窘困的现状,从而维持地方文教的发展与兴旺。清代政府官员对宾兴所持有的这种态度,既是源自汉代儒家的“以吏为师”,也源自唐代儒家的“广厦宏愿”,更是源自宋儒的“穷善达济”。为官之前,他们是宾兴的受益者,为官之后,他们是宾兴的保护者甚至传播扩充者。宾兴与地方官员之间形成的知恩图报、互相受益关系,为宾兴事业取得合法地位、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保障。(七)宾兴贤能:宾兴行为的人才教育观清代士绅认为,宾兴与教育息息相关,捐设宾兴必将带来教育的振兴。宾兴可以“转移文运”(广东化州),也可以“嘉惠艺林”、“菁莪棫朴,多士奋兴,必有瑰奇磊落之才汇征而起”(江苏娄县);可以“于作育人材大有裨益”(广西北流县),也可以“于菁莪育才之事不无小补”(贵州仁怀厅)。“从来宾兴设而人材盛,人材盛而学校兴。宾兴者,所以培学校而广人材也”(山西崞县),这句话反映了清代各地宾兴行为普遍的思想认识,体现了捐资者希望通过自身努力而不仅仅是政府的行为以加快本地人才成长速度、扩大人才产出规模的美好愿望,是宾兴行为的人才教育观的集中体现。(八)科第蝉联:宾兴行为的功利性诉求作为一种无偿资助科举士子的教育公益基金,宾兴也有其特有的“功利诉求”,那就是“人材蔚起,科甲蝉联”(江西乐安县)、“人材鹊起,科第蝉联”(福建浦城县)、“观光者蝉联雀跃,捷登者凤起蛟腾”(湖南安福县)、“科甲之蝉联,正隆隆日起而未有艾也”(湖北江陵县),更直接一点便是“入词垣者几许人,置粉署者几许人,铨邑宰者又几许人”(浙江永嘉县)。清代宾兴行为中的这种功利性诉求,是中国古代“学而优则仕”这一教育目的的直接反映。当然,由于宾兴资助的对象范围超越了家族、亲友而扩充至本地全部读书人,这就使得其功利性诉求相对来说更让人可以接受。它既是一种在当时的教育指导思想下所必然具有的功利性诉求,同时更是一种效率诉求,是当时人们对这一社会公益事业的效果的美好期待。三、项目的主要创新点 本项目的创新点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1、研究选题的创新。以往公益史研究多集中于公益事业尤其是慈善事业本身的历史考察与评述,对公益思想史的研究也多侧重于慈善思想史的考察,对于狭义公益思想的追寻则较为粗疏,而对宾兴思想的研究则尚属空白。 2、研究资料的创新。以往思想史研究多从诸子典籍、正史、文集、笔记等史籍中取材,而宾兴很少被此类文献记载,更很少记载宾兴论说文章。本项目从中国方志丛书与中国地方志集成两部地方志丛书中查阅、收集了大量宾兴记、论、序、跋类文章,并将其录入电脑,汇编成集。这些文章的作者有些是捐设宾兴的当事人,有些是时居现职的地方官员,有些是身任董事的地方士绅,也有一些是地方志的编著者,为完成本项目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史料保障。四、本项目的预期目标、科学意义与应用前景1、成果形式。将立足于对史料的分析研究,争取写作并公开发表数篇较具学术水平的文章,并将以上述主要研究内容为框架,完成项目研究报告。2、学科意义。将进一步丰富科举学研究成果,扩大宾兴研究领域,填补教育公益思想史研究空白。3、应用前景。力求以史为鉴,通过对宾兴思想的探索与整理,完善古代教育公益思想内涵,争取为当代中国教育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申报项目的研究方法(包括研究计划、拟采取的研究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