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的形成.doc_第1页
潮的形成.doc_第2页
潮的形成.doc_第3页
潮的形成.doc_第4页
潮的形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潮的形成2003年09月13日 00:00:00 钱江潮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天体引力。主要是月球,月球的引力是太阳的2.7倍。也就是说月球的引力占73,太阳引力只占27。所以涌潮随月盈亏而大小。中秋前后,月球离地球最近,月亮最明,引力最强,涌潮也最大。 二是杭州湾呈喇叭形。杭州湾至钱塘江河口段外宽内窄,由外向内急剧缩狭。杭州湾入海处宽约100公里,到海盐澉浦收缩至20公里,到海宁盐官江面不足3公里,到萧山南阳仅2公里。当西进潮波一涌进窄道,由宽就窄,拥挤破碎,变陡增高,就形成后浪推前浪的潮势。 三是江底地层发育有沙坎。钱塘江从闻堰至乍浦,地层发育有一个呈不对称隆起的200多公里巨大沙坎。由于它的存在,使乍浦以西的河床急剧抬升,水深骤然变浅。出海口水深平均10米左右,盐官、南阳水深平均2米左右。潮来时,大量东来潮波一下涌入既窄又浅的流道,由于阻力增大,潮波集中变形,波峰增高前倾,至大尖山附近波峰破碎,且越来越急,这就完全形成了“万马突围天鼓碎,六鳌翻背雪山倾”的奇特涌潮。 潮的传说2003年09月13日 00:00:00 涌潮的传说,历来很多,比较典型的有两种。是潮神伍子胥的传说:吴越争霸,伍子胥力劝吴王夫差杀越王勾践,力谏不要听信勾践出兵伐齐的谗言,不料却触怒了吴王。吴王把伍子胥煮之于镬,投之于江。伍子胥魂魄遂兴风作浪,以溺杀人。涌潮是伍子胥报复吴王的一种行动。另一种传说涌潮是龙王作怪:龙王生九子,子子不像他,甚至不完全像龙。只有第10个私生子小青龙,像他也像龙。他非常宠爱,收为义子,称谓小太子。然而小青龙很淘气,经常上岸来惹是生非。一天,白额虎说他出生暧昧,小青龙与他斗了个天昏地暗,淹没了许多田地庄稼。吕纯阳见两个孽畜作孽,扰乱百姓,遂拔剑一掷,一剑一鞘飞向龙虎,把小青龙和白额虎都戳在江边。龙王闻讯,派虾兵蟹将兴风作浪来救,这就是涌潮。 至今,钱塘江南岸尚有青龙山和白虎山,酷如龙虎斗。这涌潮年复一年总在山沿冲击,小青龙一日不回,海龙王涌潮就一日两潮,一直没完 观潮2003年09月13日 00:00:00 “云容襟连起,楚水漫吴流。朝看遥树没,稍见远天浮。”这是见之文字最早的梁代任昉的赋得观潮诗。观潮之风,唐已盛行,宋为高峰。当时宋王朝把在钱塘江检阅水师、弄潮表演、观潮都集中在农历八月十八潮神伍子胥的遇难祭祀日。而观潮点是随着江道的变迁而变化。渔浦(今浦沿和萧山闻堰、义桥)、杭州凤凰山、樟亭(今西兴)、六和塔、坎山、葛岙山、白虎山等都曾是历史上的观潮点。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至今,钱塘江走今萧山之白虎山(过去叫河庄山)与海宁塘之间的北大门,南岸观潮多在萧山南阳和拦海大堤一线、北岸观潮多在海宁盐官。从1994年起,萧山、海宁共办“钱江国际观潮节”以来,盛况空前,且一年比一年办得好,观潮游客也一年比一年多。从此,涌潮这一自然资源开始向旅游资源发展。 2003中国国际(萧山)钱江观潮节,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招商引资年”和“园区建设年”的总要求,以旅游搭台、经贸唱戏,实现“以潮会友、以潮兴旅、以潮引资、以潮促贸”为目的,将充分展示“实力萧山、活力萧山、魅力萧山”的风采。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壮观的涌潮呢? 首先,这与钱塘江入海的杭州湾的形状,以及它特殊的地形有关。杭州湾呈喇叭形,口大肚小。钱塘江河道自澉浦以西,急剧变窄抬高,致使河床的容量突然缩小,大量潮水拥挤入狭浅的河道,潮头受到阻碍,后面的潮水又急速推进,迫使潮头陡立,发生破碎,发出轰鸣,出现惊险而壮观的场面。但是,河流入海口是喇叭形的很多,但能形成涌潮的河口却只是少数,钱塘潮能荣幸地列入这少数之中,又是为什么? 科学家经过研究认为,涌潮的产生还与河流里水流的速度跟潮波的速度比值有关,如果两者的速度相同或相近,势均力敌,就有利于涌潮的产生,如果两者的速度相差很远,虽有喇叭形河口,也不能形成涌潮。 还有,河口能形成涌潮,与它处的位置潮差大小有关。由于杭州湾在东海的西岸,而东海的潮差,西岸比东岸大。太平洋的潮波由东北进入东海之后,在南下的过程中,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右偏移,使两岸潮差大于东岸。 杭州湾处在太平洋潮波东来直冲的地方,又是东海西岸潮差最大的方位,得天独厚。所以,各种原因凑在一起,促成了钱塘江涌潮。 钱塘江大潮,以其“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的壮观景象,吸引着无数人前往观看。是世界著名的两大涌潮之一,“钱江潮”在纳入现代旅游产业开发之后,曾创下三五天之内聚散百余万自费游客的纪录。然而,在潮水迷人的诱惑下,却暗暗藏匿着凶险。据有关报道,每年,都有人因观钱江潮而丧生,仅今年夏天,钱江潮水已吞噬了20余条生命,受伤者更多。 人们对涌潮成因和规律的无知,是出现悲剧的一个主要原因。潮汐的出现是有规律的,农历初一、十五涨大潮。此时,月球、地球和太阳三个天体差不多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与太阳的引潮力几乎作用于同一个方向,两者的合力最大,海水就涨得最高,落得最低,即大潮。到了初八、二十三,太阳、月球、地球三者位置形成直角,此时太阳引潮力和月球引潮力两者合力最小,这时出现两次最低的高潮和最高的低潮,称为“半日潮”,通常,地球上绝大部分地方的海水每天出现这种潮。有些地方,两次高潮与两次低潮的潮差很大,涨落时间不等为“混合潮”。有的地方一天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高潮和低潮之间大约相隔12小时25分,称为“全日潮”。 “钱江潮”主要由杭州湾入海口的特殊地形形成,杭州湾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是一个典型的喇叭状海湾。出海口江面宽达100公里,往西到澉浦,江面骤缩至20公里。到海宁盐官镇一带时,江面只有3公里宽。起潮时,宽深的湾口,一下子吞进大量海水,由于江面迅速收缩变窄变浅,夺路上涌的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便都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到大夹山附近,又遇水下巨大拦门沙坝,潮水一拥而上,掀起高耸惊人的巨涛,形成陡立的水墙,酿成初起的潮峰。“钱江潮”每日两潮,间隔约12小时,每天来潮往后推迟约45分钟,成规律地半月循环一周。潮头最高达3.5米,潮差可达9米。 近年来,钱塘江周围环境有很大改善,两岸修起了防洪堤,路面铺着彩色地砖,路边植起了草皮,到了夏天,去江边看潮、乘凉、欣赏夜景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一对对谈情约会的恋人,他们喜欢走下防洪堤台阶看潮,当潮水如雄狮惊吼跃起,激浪千重,向人扑来时,观潮者往往措手不及,没有思考的空间,人已被巨浪吞噬了。江边埠头上写有“涌潮危险游人止步”的警示语,观潮心切的游人总是看不见,而到了晚上,要想看也看不清了。据江边居民反映,一些青年,往往站在地势较低、不是观潮点的地方观潮,不懂潮水涨落规律,也不清楚潮水的威力能伤人性命,就那么糊里糊涂,年轻的生命一去不复返。 但目前也有加外的理论,同样无法解释为什么是准确的8月18日: 潮汐的成因需要重新解释。 一、在此,我们必须先把牛顿的引力的作用与后来变为引力场的作用分开来说明。 (1)我首先质疑引力的作用解释,按引力定律计算,太阳的引力作用在地球上的值(本来就子虚乌有),比月球大上百倍。按理潮汐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应该由太阳引起的。这就是其矛盾之一; (2)地球潮汐的引力成因的解释,到目前仍仅是定性解释。而在解释钱塘江大潮时,说是月球的满月造成的,这实在是牵强附会的解释,我想凡是有点科学头脑的人要是仔细地想一想,都会得出一个结论,满月是光因素,与力因素有何干系?这是真正的科学态度吗? (3)如果月球对地球的海洋有这么大的引力作用,那么,就应该对环绕地球的卫星有更大的引力作用,从而可以明显地表现在卫星的轨道的形状上,那为什么没有其表现呢?在此,航天局的实践家们引进了引力范围的解释,如果还是按引力的角度来运用引力范围概念,月球还是对卫星的轨道形状有非常大的影响。 在此,我的重力场的范围概念与原来的引力范围的概念不同。航天实践上的引力范围就是我的重力场范围,但理解的意义不同。从我的角度,出了我的月球重力场范围,月球就不会对卫星有一点作用。当然,也就对地球上的海洋更没有一点作用。月球的重力场范围不会延伸地球上。那么,地球上的潮汐现象的成因不是由于月球的引力造成的,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在此提出一个假说。 二、我的假说: 地球上的潮汐成因是由于太阳光照射在海洋面上,白天被太阳光照射的海洋面被加热,海洋的水就有热胀效应。而在夜间,海洋被加热的水的热量就向空气中传递,就又冷缩了。于是,又由于地球的自转,就有了潮汐现象。虽然,其热胀冷缩效应很小,但由于此微小的热胀冷缩在广大的海洋面上的积累,也就造成了潮汐。 我可以解释钱塘江大潮的原因。钱塘江大潮发生在每年的阴历八月,这正是秋分时节。太阳的光照在地球上的中心点正是在赤道上。由于地球从西向东自转,太阳在每天的开始照在太平洋的大部分的热量,且是在美国的西海岸上开始,于是,随着地球的自转,被加热而热涨的太平洋的水向西推进,到了下午,就推进到了中国的东海岸。钱塘江正是在此东的正面,且由于其地理形状的特点,就产生了大潮。如果是春分时节,太阳在每天的开始照在太平洋的大部分的热量,且是在南美洲的西海岸开始,所以,传递到中国的东海岸上的潮汐的峰值就比较小。 有一个可以验证我的此假说的现象。按我的解释,内陆海比起太平洋及大西洋来很小,但是也应该有微弱的热胀冷缩的效应,而且其潮汐很有规律。按此理,如果是阴天,此潮汐现象就不明显。在西亚的里海可以验证我的假说的成立与否。 回答:2006-12-23 09:49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共6条评论.其它回答 共3条回答评论 举报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诗云:“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前后,是观潮的最佳时节。这期间,秋阳朗照,金风宜人,潮头高达35米,每秒钟推进的速度达到近10米,带来海水10万20万吨,同时发出巨大的声响,犹如千军万马在奔腾。钱江潮以其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闻名天下,它每年吸引着上百万中外游客驻足观赏。 潮水的成因 钱江潮是一种潮汐现象。潮汐是海水周期性的有规律涨落运动,潮汐的产生是由月球和太阳对地球表面海水的吸引力和地球自转造成的。因为每月的农历初一、十五以后两三天,月亮、太阳、地球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和月亮的引力合在一起吸引着地球表面的海水,力量特别强大,所以这几天世界各地的潮水普遍都比平时高涨。特别是农历的八月十八日前后,是一年中地球离太阳最近、引力最大的时候,此时出现的涌潮,自然也就是全年中最大的一次。不过像钱塘江口这样的大潮,在世界上却很少见。 钱江涌潮的成因 为什么钱塘江大潮特别汹涌和巨大呢?雄伟壮观的钱江潮成因除月、日引力影响外,还跟钱塘江口杭州湾特殊地形分不开的。杭州湾外口宽达100公里,而往西逐渐收缩为20公里左右,到萧山南阳仅2公里,外宽内窄,呈喇叭形。由于江面迅速缩小,再加上钱塘江南岸萧山南阳以东近50万亩围垦大地像个半岛似地挡住江口,使钱塘江萧山南阳至外十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一路上越往西越受到两岸地形的约束,潮水进易退难,只好涌积起来,潮头越积越高,好像一道直立的水墙,于是就形成后浪推前浪,前浪跑不快,后浪追上来,层层相叠的潮势。 是不是所有喇叭状的海湾都能产生涌潮呢?回答是否定的。钱江潮的形成,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原来高潮的出现与河水流动的速度也有关系,当潮水涌来时,它的前进方向是和河水流动的方向相反的。中秋前后,钱塘江河口的河水流速与潮水流速几乎相等,力量相等的河水与潮水一碰撞,就激起了巨大的潮头。其次还跟钱塘江水下多沉沙有关,这里的河底有大量的泥沙淤积形成沙坎,这些沙坎对潮流起着阻挡和磨擦作用,使潮水前坡变陡,速度减缓。当前坡陡到一定程度后,前锋水面明显涌起,从而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一浪高一浪、汹涌澎湃、势如千军万马排山倒海的天下奇观! 还有潮波的传播在深水中快,在浅水中慢。钱塘江由深变浅的特点极为突出,江口东段河床又突然上升,滩高水浅,盐官、南阳水深平均2米左右,这种特殊条件,能使后浪很快赶上前浪,层层巨浪叠加,形成潮头。另外,浙北沿海一带,夏秋之交东南风盛行,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风助潮势,推波助澜。 总之,钱塘江大潮的形成是受天文和地理(包括河口形状、河床地貌、水文、气候等)因素综合的影响。许多有利于涨潮的因素,都集中在钱塘江口,于是每年农历八月十八前后的钱江潮成了世界上少见的奇观。 最著名的钱江潮形成在萧山南阳 钱塘江南岸萧山南阳的赭山美女坝为观看钱江潮最佳景区。在美女坝观赏的主要是“回头潮”。“美女二回头”回头潮是指急速前进的潮水,遇到丁坝等人工阻碍物后形成的潮水。 位于钱江南岸萧山南阳的赭山湾是钱塘江口一个向南凹进的大河湾。这里,有一道长约500米的丁字坝直插江心,宛如一只力挽狂澜的巨臂。当涌潮西行至此,全线与围堤成一锐角扑来,坝头以内的潮头同坝身、围堤构成直角三角形,潮头线两端受阻,分别沿坝身和围堤向直角顶点逼进,最终在坝根“嘣”一声怒吼,涌浪如突兀而起的醒狮,化成一股水柱,直冲云霄,高达十余米。由于大坝的横江阻拦,直立的潮水又折身返回,形成一个卷起沙堆似雪堆的奇特回头潮。而此时江水前来后涌,上下翻卷,奔腾不息。 在南阳的赭山美女坝不仅会产生回头潮,还会产生冲天潮现象,冲天潮这是发生于堤、坝相交处的特种潮。是近景潮中最具欣赏魅力的潮。潮水如同被网兜兜住一样,在堤坝相交转弯角的处,潮水“哗”一声碰撞巨响,潮头直冲云天。上进起一股水柱,低者二、三米,高者可达十多米。清谭吉璁棹歌诗“赭山潮势接天来,捍海塘东石囤摧。”冲天潮由此得名。 钱江潮会不会消失 有人担心千古奔腾不息的钱江潮会不会可能在今后“最终消失”呢?钱江潮的发展趋势如何?由于2004年农历八日十八日钱江潮的衰微现象,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这两种观点的分歧主要表现在这两个方面: 1、造桥。 从杭州湾大桥规划伊始,就有专家和市民在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大桥会不会影响钱江潮的雄壮景观?杭州湾大桥,全长36公里,其中正桥长357公里,估计有7000多根桩矗立在钱塘江。由于杭州湾大桥将向海底打入7000多根桩,有关专家估计,这将使潮水高度降低约20厘米。水利专家称,(钱塘江上)“如此规模的造桥,尤其是杭州湾大桥的建设,将极大地影响到钱塘潮”。浙江省国土资源厅信息中心的一位专家也说,我省规划将在钱塘江上建造多座大桥,这对钱江潮肯定会有一定影响,但影响有多大尚无定论。 也有专家认为:桥归桥潮归潮:杭州湾大桥碍不到钱江潮。熊绍隆,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教授。2000年9月,其所在研究院受杭州湾大桥工程指挥部委托,就杭州湾大桥对水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对钱塘江涌潮的影响进行专题研究。经过实体模拟和数字模拟,得出的结果是:建桥前,盐官的潮头高度在2米至25米之间;建桥后,盐官的潮头高度的降低不会超过2厘米,肉眼完全看不出来。因此,关于“杭州湾大桥最高将使潮水高度降低约20厘米”的论述,他对这一消息来源表示质疑。 2、围垦。 浙江近年来大规模围垦,目前在钱塘江口已累计围垦海涂80万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