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bs tract int h e n u m e ro u s c h i n es e c l a s s i c poe t r y t h c o ri e s , t h e fe e l i n g a n d s e t t i n g t h e o 叮1 5 co re . fol l owi n g t h e a n c e s t o rs , cl u e , t hi s t h e s i s w i l l , o n o n c h and , i l l u s t rate t h e poe t r y t h e o ri e s a bou t c h i n e s c cj as s i c poe t ryt b e o ri c s w i thprcs e n t l an gua ge, a nd c x ca v a tei ts m odc mv a l u e ; o n t h e ot h c r h an d , t ryt o an a l yz e t h e con c e p t s an d t h c cate gor i e s b y i n t r odu c in g w e s t c rnth cori c s . thi s t h e s i s w i ll be d i v i d ed i n t ofou r c h a p t e rs . in th cfi rs t chapt e rana i y s i s o f e m o t i o nauds c e n e ry c o n c pt. fi rs 仁con s u l tt 址 i l l u s t ra t i o u sa bou t e m o t i o nand sce n e ryn o mt h c o ri gi n 目m at erial s i n th e c 为 i n e s e c l as s i c poe try t h e o ri esa n dfi n dout th cso u rce o f c m o t i o n胡d ery co n c c p and th e nd i st i n 即i s ht h e卜 丹 。i i n ki n g con cepts ; s e con d l y,ana l y z e 吮tw比nw c s t em s u bj ect ando bj e ct咖 cep t i n t r odu c e d andchi n c s ee m o t i o na n d袱 n e rycon cep t , 6 n dout t h e i r con n ect io n andd i s t i n c t i on. int h c s e c o n dch ap t er, cl assi cal i l l us tr at i 0 na bou t t h e fe e l i n gan ds e t t i n gth cori c s . s u m m a rize th ec l ass i cal poe try fe e 1 i n ga n ds e t t i n gth cori e s . inth eth i rdc h a p te rt h e co m b i n at i on p r i nci p a l o f e m o t i o n a n d scen e ry.f i rs t l y,anal yz e zho u b i , s i l l u s t r a t i o n a bou t m ode l o f c 0 m pos in g ofc m 0 t i o n and s ce n c ryfromt h c st ru ct u rcangl e , 胡 d t h c n 袖n g fuzhi , s i l l ustr a t i on a 加u t t h e p ri n c i p a l o f b i e n d i n g o f e m 0 t i on a n d姗n er y 丘 . mth c con ceiv in gandcon t e n t a n gl e , anda p p r 眨 s e t h cm . inthe fou 曲 cha p t e r,t he a e s t h ct iccha r a ctcr o f t h e e m o tio n an d scen c ryb l cn d i n g . thc c m o t i on an d 锻n c ryi n 讲rfccth arm o n y e n abl e s t h e poc ts t 0 a chieve bet t e r a e s t h c t i c e ffect . the e m o t i o n a n d sccn e ryinpe rfecth a rm0 n y b e ars th e ch ar a ct e r 0 f v i v i d i m a ge, v i rt u al i t y a n d r e al i t y l i v i n g mu t u a l l y,and l o n g l i n gcring cha n n , ct c g r a d u atc s t u d e n t : w台 n g j i n gen ( c h i n e s c arto f l i t e r a t u re ) d i r e c t e d b y p r o l h u j i a n d k e y w 如 川5 : t h e o ri e s o f c m ot i o n and 姗n c ry ; con “ p t o f s u bj e ctan d obje c t ; c l as s i cal i l l u s t ra t i o n ; c o m b i n a t i o n o f emo ti o n and scc n e ry; a e s t h e t i c c h a r act e r.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 人己 经 发 表 或 撰写 过 的 研究 成果 , 也 不 包 含 为 获 得 ,.士 宣 量一一左 二 釜 一 或 其 他 教 育 机 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 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签 名 (手 写 ):产私 。 日 期 : 对年 , 。 、 、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 学 位 论 文作 者 完全 了 解 - 直 星达当 乞 一 有 关 保留 、 使 用 学 位论 文 的 规 定 ,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 阅 、 本 人 授 权 直 且 2 玉 堂可 以 将学 位 论 文 的 全部 或 部 分内 容 编入 有 关数 据 库 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 位 论 文 作 。 名 、手 写 ): 林 林 签 字 日 ” 夕 刃 年 亡 ” 从 毛 导 师 签 名( 手 写 ): 扁习 沙池 签 字 日 期 叩年 朋 螂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 电话: 邮编: 第 1 章 引言 第1 章 引言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 诗经 、 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元曲,中国 的诗歌蔚为大观。 而中国与外国诗歌不同, 外国多数是叙事诗, 而中国则是抒情 诗占统治地位。 抒情诗, 顾名思义是以抒发情感为主的诗歌。外国也有抒情诗, 但大多是直 抒胸臆. 中国文 化没 有外国 文化那么直接, 讲 究含蓄、 深 沉。 这就导致中国 人表 达情感不是赤 裸裸, 总要借助 一定的 外物来传送。 就像一个姑娘爱上一 个小伙 子, 她心里是充满情慷,热情似火,但是表面是静水一潭、羞于启齿,千方百计赠送 一 件心爱的信 物给 他,以 此来表明心迹。 借物抒情, 或者托物言志、以事寓理,是中国文化,中国诗歌特殊的表达方 式。 所以谈到中国的抒情诗, 就实际上和山水诗、田园诗, 这些以写景为主的诗 歌密 切关联 起来了 。 进一步说, 在诗歌里面, 没有景, 就无处抒情, 情感就没有 着落:没有情,写景就没有意思,景物没有依托。 情景, 是构成中国抒情诗的两大重 要元素。 从理论上说, 每个诗人, 甚至每 个常人,都懂得情景结合的道理。但是至于拿什么样的景抒什么样的情, 拿一定 的景怎样抒一 定的 情, 情景在诗歌 里面 进行如何的结 合, 不是人人都能 把握得了 的。 正因为如此,才有诗人与常人,高明的诗人与拙劣的诗人之分。从感物起兴 到 构思, 到写 就, 创作的每个过 程都凝聚了诗 人的 心血。 诗人为了创作的成功,不得不 “ 众里寻她千百度” ,去苦苦寻觅情感的寄托 物,最终是 “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能做到有情有景的作品和作 者,不是什么难事,但是要能做到情景交融, 情景难分彼此, 那只有少数幸运儿 能做到。 总之, 取景, 融情入景, 是一 件令诗人呕 心沥血的 事。 中国 古代有很多论述 论及于此。 如较早的 有 国 语 . 晋语: “ 阳处父 如卫, 反, 过宁, 舍于逆旅宁 赢氏。( 宁赢氏) 曰:“ 吾见其貌而欲之,闻其言而恶之。夫貌,情之华也; 言,貌之 机也。 身为情, 成于中。言, 身之文 也” 宁赢氏的 话意思是“ 我看到 他的 容貌出众而 想亲近他, 但是听到他的言 语而 讨厌他. 容貌可以 增进人们之间的 情感, 言语则可以 给人添 色” 。宁赢氏的 这段 话谈到了情、景、 言的关系。欲、恶,是情感的表现;而貌则可以认为是一种景 第 1 章 引言 物。 人其 实也是大自 然里的一种 风景。正如卞 之琳的 一首诗, “ 你站在桥上看风 景, 看风景的人站在桥上看你, 明月 装饰了 你的窗子,你 装饰了 别人的梦。 ” 刘安的 淮南子 缪称训比 较明确的 接触到了 情景问 题: “ 文者所以 接物 也, 情系于中而欲发外者也。 以 文灭 情; 则失 情; 以 情灭文, 则失文: 文情理通, 则 风麟极矣。 ” 接物, 就是触景, 情系于中而 欲发 外者, 就是生情,其实,这里 主要说的是移情入景,而不是触景生情。 此后,陆 机、 刘舞、 王昌 龄、 周弼、 范稀文、 谢棒、 王夫之、王国 维等诗论 家都先后论及了情景问题. 而且他们关于情景问题的论述,都很有见地,代表了 一代人的思索。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研究都是在前人的成果之上, 因而能够超越前 者,由浅 入深,由 简单到复杂,由 外而内的 进行研究。所以,中国 古代情景论, 虽 然众说纷纭, 线索杂乱, 但是 还是 有一 条内 在的一以 贯 之的 线索, 还是有章可 循的. 情景论是中国古 代文 论一个 重要的论题, 也 是今天的一个研究热点。 而情景 论与 其他 论题的 重要联系, 如滋味 论、 韵 味论、 兴 趣论、 神韵论、 意境论等, 也 增加了 情景论的 研究价值, 使得情景关系越来越成为古 代诗歌创作论的核心问 题。 几十年来对情景论的 研究取得了 很大的成就, 但是 还存在了一些不足:一, 着重 对明 清情景理论的研究, 特别 是对王夫之情景论的 研究过滥, 而对其他时 期 的情景论 研究 则基本上廖若晨 星, 尤其是先秦的时 候, 几乎没有提及。 二, 对各 个时期的 情景理 论的 承传、 发展、 流变的 考察和梳理太少。 三, 很多 论述都是 泛 泛而谈, 没有从理论的深 度去挖掘前 人对情景交融的内 在机制的论述, 理论化色 彩不强。 四, 很少人继承王国维等人的作法, 从中西结合的角度来研究情景关系。 因 此对中国古 代的 情景理论作一 个深入、 全面的考察存 有很大的理论空间, 有必 要对古代诗歌情景关系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和辨析工作。 第 2 章 情景概念辨析 第2 章 情景概念辨析 2 . 1 “ 情” 概念辨析 “ 情”是我们经常用到的词语。广义上的 “ 情”是什么意思呢? 现代汉语 词典 是这样解释的: “ ( 1 ) 感 情; ( 2 ) 情面; ( 3 ) 爱 情: ( 4 ) 情欲,( 5 ) 情形: ( 6 ) 情理。 ” 而 说文解字解释的是狭义的 “ 情”字: “ 人之阴气而有欲者。从心,青 声。 释文是这样的: 情, 人们 有所欲求的从属于阴的心气。 ” 段 注)引 ( 礼记) : “ 何谓人情?喜、 怒、 哀、 俱、爱、 恶、 欲七者, 不学而能。 斤 文学特别是诗论中的 “ 情”属于狭义的意思。即以表达人的感情、爱情、情 欲等为旨归。 但是 “ 情” 的概念不是一开 始就确立的, “ 情” 的外延 和内涵不是固定不变 的,有一个演进的过程。 学界大多 数人认为, “ 志” 是最早的表达 情感的 名词. “ 诗言志” 的 思想早 就 出现, 例如 左传中记 载襄公二 十七年,赵文子对 叔向 说: “ 伯有将为 戮矣。 诗以言志,志污其上而公怨之,以为宾荣,其能久乎?幸而后亡。 ”不过这 里所说的“ 诗以 言志” 不是 作诗言 志, 而是赋诗言志的意思. 到了战国时代, “ 诗 言志”的提法越来 越多, 尚 书 尧典的记述应该是对 这种诗歌思想的概括: “ “ 一 直而 温,宽 而栗, 刚而无虐, 简而 无傲。 诗言 志, 歌永言, 声依永, 律和 声。 ” 那么这里的 “ 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杨树达 释诗中解释: “ 志字从 心 , 止 声。 ” 这说明“ 志” 表达的是内心的情感或情绪。 后世对先秦的“ 志” 有三种理解: 一种偏重于 客观的思想内容, 一种是偏重 于主体的 情感欲望, 一种 是 将前两者结合起来, 即志 和情并重。 笔者的看法偏重 于第一种。 也就是先秦时 期人们的 “ 诗言志” ,主要是指一种政教怀抱。 后来随着诗歌的抒情 特点日 益受到重视, “ 志” 的含义也越来 越大。这在屈 原的 笔下得到体现。 “ 固烦言不可 结而治兮,愿陈 志而无路。 ”“九章 借诵 ) “ 申 旦以 舒中 情兮, 志陈苑而莫 达。 ” ( 九章 思美人 ) “ 夫何彭咸之造思兮, 暨 志介而 不忘! 万变其情岂 可盖兮, 孰虚伪之可长卜 吵远志之所及兮, 怜浮 第 2 章 情景概念辨析 云 之相半。 ” ( 九章 悲回风 ) 当 然这里的“ 志” 主要是他的政治理想 抱负, 但 还有一种愤激和无奈之情在里面。 到了 怀沙 中的“ 抚情效志兮, 冤屈而自抑。 ” “ 定心广志, 余 何畏惧兮。 ”这里的 “ 志”则 是指他内心的 整个思想感情了。 与 “ 志”同时,“ 心”在古代著作中也分担了情感的内涵和外延。在先秦作 品里, “ 心” 的使用已 经频繁。据考察, 易 经里 “ 心”字出 现28 次, 尚 书 里出 现65 次 , 诗经 里更是多如牛毛。 随 着 “ 心” 字 运用越来越广泛, 它的 意 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说 文解字 对心的解 释: 人心, 土藏, 在身 之中 。 象形。 博士说,以为 火 藏。凡心之属皆从心。 释文:心, 人的心脏。 属土的脏器, 在身躯的中部。 象形。 依博士的学说,把心当作属火的脏器。大凡心的部属都从心。 这是“ 心” 的本 义. 随着频繁的 使用, “ 心” 的 引申 义不断 得到 加强和 扩展。 由于 在古 人头脑中, 心是 思想的 工具, 各 种思想活动都跟 心有关, 所以 后来“ 心” 也被赋予了思想感情方面的意义。 从先秦的作品里,我们大致可以得出“ 心”的几种含义。一,表示心理,内 心的意思,如 易经 上经 谦 卦十五 : “ 象曰, 翩翩,不富 ,皆失实 也。 不戒以 孚,中 心愿也。 ” 。 又如 尚书. 商书 说命下 : “ 昔先王保衡作我 先王,乃曰, 予弗 克伸厥后惟尧舜, 其心 愧耻, 若挞于市。 ”二,表示愿望, 心声的意思。如 尚书 虞书 大禹漠 : “ 皋陶曰,好生之德,洽于民心, 兹用不犯于有司。 ” 三, 表示思 想意志, 决 心的意思。 如 尚 书 。 虞书. 大禹 漠 : “ 禹乃会群后誓于师曰:济济有众, 咸听联命。尔尚一乃心力, 其克有勋。 ” 四, 表示 精神的 意思。 如 尚书 周书. 周官 : “ 作德, 心逸日 休; 作伪, 心劳 日 拙。 ” 五,表示思 想, 感情, 心情之类的意思。 这个意思在后来的作品中得到 越来越多的运用和体现。如 尚书 周书 . 酒浩 : “ 诞惟厥纵,淫峡于非彝:用 燕丧威仪,民 阁不 伤心. ” 再如 ( 诗经 国风 邺风 柏舟 : “ 我心匪 鉴, 不可以茹。 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诉,逢彼之怒。优心悄悄,温于群 小 。 靓阂 既多, 受 侮不少。 静言思之, 寐辟有镖。 ” 诗经 国风。 王风 , 黍离 : “ 彼黍 离离, 彼棱 之苗。 行迈靡靡, 中心摇 摇。 知我者,谓 我心忧; 不知我者, 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从 这些材料我 们可以 知道, 随着文学和文学观念的 演变, “ 心”由 原来的表 示 纯粹的“ 思想工具” 而越来越转变成 “ 思 想观念和感情本身” 。 后来更是 “ 心” 、“ 志”和 “ 心” 、 “ 情”并提。如 荀子 乐论中的 “ 君子 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 ”又如 离骚中的 ,. 心郁邑余诧僚兮,又莫察 第2 章 情景概念辨析 余之中情。 ” 到魏晋时, 刘怨的 文 心雕龙 对文学和人心的关系作了详细的阐 释。 在刘 鸽看来, 文学既是 “ 载心” 的, 又 是 “ 原于 道” 的,也就是说, 文学既是心灵世 界 的体现, 又是反映了 客观世界的原理和 规律的. 所以, 文学的 实质是主体和客 体的 统一, 心与物的结合。 所以 刘姆才说, : “ 流连 万象之际, 沉 吟视听之区; 写 气图 貌, 既随 物宛 转; 属采附声, 亦与心徘徊。 ” 这里刘怒把 “ 心” 、 “ 物” 对举, 开了情景论的先声。 到了明 朝的时候, 由 于王阳明 心学的出 现, 给思想界 和文论界 注入了一 股新 鲜的活力。 阳明心学在文学上的贡献上是认为文艺创作应当真实地再现人的心灵 世界, 从而为批判复古主义文学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它也直接导致了李费 “ 童心说”的 诞生。 李货 “ 童心说”究 其本质是一种赤子之心,也就是纯真的, 没有被世情所污染的心灵; 而且李资认为真正的文学创作是童心的的流露。 阳明 心学和童心说重视人的心灵世界的重要性, 其实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是承认了文 学 创作是人的真 情实感 参与下的 创造活动。 从这个意义上说, 我 们可以 把心和真 情实感划等号。 而 “ 意”的出现也几乎和 “ 志”同时,但是最初 “ 意”是作为 “ 意思,意义 或者思想内容”出现的。 如:同样出自 周易的一段话: “ 子 日: 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 然则圣 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子日 : 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 尽情 伪, 系辞 焉以 尽其言。 , 从这里我们 可以发 现, “ 意” 和 “ 象” 一开始就紧密结合在一起。后来,王 充 在 论衡里 提出了 “ 意象”的 概念: “ 礼贵意象, 示义取名也。 ” 又说: “ 虽 知非 真, 示当 感动, 立意于象. ” 随着文学的发展, “ 意象” 的 概念不断地得到巩 固和发展。 “ 意 象” 作为审美范畴则是由刘 怒来确立和完成的。 刘解的 文心雕龙 , 神 思里说: “ 是以陶 钧文思,贵在虚静, 疏渝五 藏,澡雪 精神, 积学以 储宝,酌 理以 富才, 研阅以穷照, 驯致以 绎辞, 然后 使玄解之宰, 寻声 律而定墨; 独照之 匠, 窥意象而运斤; 此盖驭文之 首术, 谋篇之 大端。 ” 他又说: “ 窥意象而运斤。 ” 而将 “ 意象” 运用于文学而 且对意象关系作出比 较明确的辨析的是王 弼的 周 易略例 明象 : “ 夫象者,出 意者也; 言者, 明 象者也. 尽意莫 若象, 尽象莫若言. 言生于 象,故 可寻言以 观象: 象生 于意, 故可寻象以 观意。意以象 尽, 象以 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 象者所以存意, 得意而忘象。 犹蹄者所以在 第2 章 情景概念辨析 兔, 得兔而忘蹄;鉴者 所以 在鱼, 得鱼而忘 鉴也。 然则,言 者, 象之蹄也; 象者, 意之鉴也 。是故, 存言 者, 非得 象者也; 存 象者, 非得意者也。 象生于意而存象焉, 则所存者乃非象也。 言生于象而存言焉, 则所存者乃非言也。 然则, 忘 象者, 乃得意者 也, 忘言 者, 乃得象者 也。 得意 在忘象, 得象在 忘 言,故 立象以 尽意,而象可忘也; 重画以 尽情,而画 可忘也。 ” 从王 弼的 言论里, 我们可以知 道古人对言、 意、 象的关系的理解。 他们认为 一方面言、象可以表情达意,是传达 “ 意”的必要手段和工具.另一方面言、象 不是最终目的, “ 意”才是人生的终极关怀。达到 “ 意”之后,就可以把 “ 言” 和 “ 象”舍弃。而且只有舍弃 “ 言”和 “ 象” ,才能更好地获得 “ 意,o 而且,这里的 “ 意”已非原来的内涵了,不但有 “ 意思,意义,思想内容” 之义,而且有 “ 理想,心情,感触”之义. 作家在写 作的 时候, 也 力求形成两 层意甚至多 层意, 以 至于达 到 “ 言已 尽而 意 无 穷” 的 意 境 。 很多 一姓仑 家 都 阐 述 了 这 种 文 论 思 想 。 例 如 钟 嵘 将“ 兴” 解 释为 “ 文己 尽而意 有余” ; 司空图则 提出了 诗歌“ 味在咸酸 之外” 、 “ 言韵外之致” 、 “ 象 外之 象、 景外之景” 的 美学特征论。 这里司空图 所说的无非是言 外之意, 文 外重 l 二 曰 0 最后由王昌龄、 皎然、王国维等一些诗论家把 “ 意象论”发展成 “ 意境论气 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的至境理论。 到这时候,这里的 “ 意”恐怕不是 “ 情志, 意义” 能 够概括的了。 还应该是主体创造的 意象朦胧, 令人浮想联翩以 致欲辨已忘言 的主观情态吧。 而 “ 理”在古代也是一个和情感紧密联系的概念。至于 “ 理” ,是直到宋朝 才出现的概念。 什么是 “ 理” 呢?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 天理” 和 “ 性理” . “ 天 理”是在物之理,指事物的法则和规律。“ 性理”是在己之理,指道德伦理,是 天理在人心中的体现,所谓 “ 性之理” 、 “ 心之理,o 宋朝诗人和诗论家喜欢言 “ 理” 。诗人固然以 “ 理”入诗,而诗论家也拿是 否有“ 理 趣” 来衡量诗歌好 坏的 标准。 其实, 诚然“ 理” 有“ 哲理” 的意思在里 面,但也有 “ 人理 , ,“ 心理”之义。所以, “ 理”也是 “ 情” ,一种特殊的 “ 情” 伦理之情。 如朱熹的 观书有感 ,就是一首 这样说理的诗:半亩方 塘一 鉴开, 天光云 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当然,在上古也有直接称 “ 情”的情况,特别是到了先秦后期, “ 情”字出 第2 章 情景概念辨析 现越来越频繁。 并且“ 情” 字在先秦有很多 方面的 含义, 并不专 指情感、 情绪之 义. 如 左传 曹 *l论战里 庄公对曹判说 的话: “ 小 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 情。 ” 这里的“ 情” 的意思是实 情; “ 圣人立象以尽 意, 设卦以尽情伪” 以易传 系 辞 )中的 “ 情” 指真实; “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 孟子 滕文公上 ) 中 的 “ 情” 指本质; “ 鲁国 有名而无情” ( 左传 哀公十八年 ) , 指实际内容; “ 精气为物, 游魂为 变, 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周易 系辞上 ) 中的 “ 情” 指情况、 情形; “ 人 见其禽兽也, 而以 为未尝有才焉 者,是岂 人情也哉” ( 孟 子 告子上 ) 中的 “ 情”指人性。 一直到荀子才开 始为 “ 情”正 名, “ 情” 才渐渐有专门的 含义了。如 “ 性者 天之就也, 情者 性之质也, 欲者情之应也。 ” “荀子 正 名 ) “ 怀联情而不发兮, 余焉能忍与 此终古。 ” “ 惜诵以 致憨兮, 发愤以 抒 情。 ” ( 离骚 ) 这里的“ 情” 除 了集体理想,政治抱负的意义,显然带有主观个人感情色彩在里面了。 魏晋时期, 文学的抒 情本质被发现以及得到发 挥。 “ 诗缘情而绮靡” 的诗歌 口号被提了出来。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抒情成分越来越多, 有时甚至是直白式的。 所以当时的文学批评和理论都力图反映和宣传当 时文学创作上的 “ 唯情主 义” 和浪漫主 义, 从而促 使 “ 情” 的情感之义得到进一 步巩固 和丰富。 如陆 机, 刘姆,钟嵘等, 他们的文论都对人之 “ 情”对作品的作用充分肯定,也对其进行 了深入的阐释。 如 文赋 : “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 文心雕龙 : “ 原夫登高之旨, 盖睹物兴情。 情以 物兴, 故义必明 雅; 物以 情观, 故词必巧丽。 ” 诗品 : “ 至乎 吟咏情性,亦何贵龄用事?” “ 唯情主义”的高扬为后来唐朝时殷瑶的 “ 兴象论”和王昌岭的 “ 三境论” 奠定了基础 . “ 兴象论”的 “ 兴”其实就是 “ 情” , “ 兴象”其实就是 “ 情象o 王昌龄所说的 “ 三境”之一就有 “ 情境” 。什么是 “ 情境”呢? “ 娱乐愁怨, 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 唐朝时 候,国 力强 盛, 歌舞升 平, 诗歌大多是酬唱 应和及山 水田园 之作, 但 是情感在文学里占 有很 重要的 地位,个人的哀怨 情愁也占了 一席之地。 到了明 清,以 情景论 和意境论为标志, 我国 诗歌的 情感论发 展到了 极致。 袁 宏道, 谢棒, 王夫之,王国 维等人的诗论里论 “ 情” 论得比 较集中而繁多。 如 “ 作诗 本乎性情, 孤不自 成,两不 相背。 ” ( 谢 棒 四 溟诗话 ) “ 圣人达情 以生文, 君子修文以函 情。 ” “ 诗言 志, 非言 意也; 诗达情,非达 欲也。 ” ( 王夫之 诗 广传 ) “ 情景名为 二, 而实不 可离。 神于诗者, 妙 合无垠。 巧 者则有情中景, 第2 章 情景概念辨析 景中情。 ”( 王夫之 姜斋诗话 ) 这里的 “ 情” 除了表 达个人的主 观情感, 情绪 之外, 还有包含在作品中的 凝 固的思想内容。 这样说来,中国 古代诗论中的“ 志” 、 “ 情, 、 “ 理” 、 “ 意” , 是几个 跟 “ 情” 概念联系很紧密的范畴,他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中国古代诗论中的 “ 情” 概念大致有这几个含义:( 1) 集体情感和政治理想;( 2) 伦理情感和人生哲理; ( 3 )个人情绪。 “ 志”偏重于集体情感和政治理想。而 “ 理”倾向于伦理情感和人生哲理. “ 情”则主要指的 是个人情绪。 .“ 意”的 范围就很广泛, 是 “ 志” , “ 情” , “ 理” 的综合。 2 . 2 “ 景”概念辨析 “ 景”是情景论当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 景,最初的称名是 “ 象”和 “ 物” .在先秦的作品里,“ 象”和 “ 物”是杂 用的。 “ 象” 最早是出现在 易经里。如 易经 系辞上记载:“ 子 日: 书不 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子日: 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 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 这段话除了涉及 “ 言”与 “ 意” 的关系之外,主要意思就是说 “ 言”、 “ 意” 是不能完全 表达的, 可以由 “ 象” 来表达。 而同时在 易经里也出现了 “ 物”这个词。 易经 上经 乾 卦一 记 载: 叹象曰: 大哉, 乾元, 万物资始乃统天。 云 行雨施, 品物流形, 大明 终始, 六位时 成, 时乘 六龙以 御天。 乾道变化, 各正性命, 保合太 和乃利贞。 首出 庶物, 万国 咸宁。 ” 这段话大概是 说, 乾是大地 万物的 起源, 也是万卦之先,乾道的变 化决定着万物的化生,只有遵循乾道,才能长久。这里的 “ 物”是万物之意,是 广义上的概念。 在 易经里, “ 物” 和 “ 象” 是有区别的。 易经 系辞上记载: “ 是故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 者谓之器. 是故夫 象, 圣人有以 见天下之绩, 而拟 诸其形容, 象其物宜, 是故 谓之象。 ” 这里说明了 “ 象” 是 “ 物” 的形容, 即以 事物为蓝本,制成卦象,用来探究事物规律。即 “ 象” 在 易经里大多时候是 “ 卦象”的意思,还没有 “ 形象”的意思。 第 2 章 情景概念辨析 从以 上的论 述可以 得出, 先 秦就己 经出现了“ 物” 和 “ 象” 的名词, 但是先 秦的“ 物” 和 “ 象” 不是作为景 物之义而存在的。 “ 物” 和 “ 象” 慢慢转变成 景物之义是在先秦以后。 先来看 “ 物”的变化. ( 乐 记 云: “ 人 心之动, 物使之然” 。 这就 是古代文论经常提到的“ 物感说” 。 “ 物感说” 强调 文学是内 心情感的反映, 而内 心情感又是被“ 物” 感动而后引发 的。这个 “ 物”既有天地万物的含义,又有景物风光的意思。 再如在刘怨的 文心雕龙中有一段精彩的论述: “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 物色之动, 心亦摇焉。 盖阳气萌而玄驹 步, 阴 律凝而丹鸟羞, 微虫犹或入感,四 时之 动物深矣。若夫硅璋挺其惠心, 英华秀其清气, 物色相召, 人谁获安! 是以 献岁发 春, 悦豫 之情畅; 滔滔孟夏, 郁陶之心凝; 天高气清,阴 沉之志远; 霞雪 无垠 , 矜肃之虑深; 岁有 其物, 物有其容, 情以物 迁, 辞以 情发。 一叶且 或迎意, 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户 刘腮认为,四季不同 的自 然风景, 可以引发 诗人不同性质的 情感, 创作出 不同 审美趣味的 诗篇。 这里 的 “ 物”显然是指景物的意思,而且是自 然景物。 再来看 “ 象”的变化。“ 象”用来表达物象和形象的含义,是通过 “ 意象” 这对组 词表达的。在 易 经 里, 也有 “ 意象” 的词条, 但不是指景 物和物象, 更不是形象。 魏晋的 时候, “ 意象”是一 个出 现频率比 较高的 文论术语。 王弼在 周易略例 明象章提出了 “ 得象” 、 “ 得意”说: “ 夫象者, 出意者也。 言者, 明 象者也. 尽意莫 名象, 尽象莫若言。 言出于 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 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 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 王弼说,“ 象”不是终极目的,只是作为传达和理解 “ 意”的工具出现的。 但是 “ 象” 一旦在文章和诗歌里出 现, 就具有了独 立的 价值; “ 象” 既可以 沟通 “ 言” 和 “ 意” ,和 “ 言”互为 补充共同表 达 “ 意” 的思想内容。但同时, “ 象” 作为一 种 “ 形似” 之象或 “ 意中” 之象,具 有艺 术之美 形象性和 感染性。 如果说, 王弼所表述的还主要 是哲学上的意象 论的话, 那么刘腮的 文 心雕 龙中对 “ 意象”的表述就是文学上的意象论的雏形了。 文 心雕龙 神思 云:“ 然后使玄 解之宰, 寻声律 而定墨; 独照 之匠, 窥意象而 运斤; 此盖 驭文之首 术, 谋篇之大端.” 这里的“ 象” 大约是构思时出 现在作者头脑里的 “ 胸中 之竹” , 只有在头脑里 把 “ 象” 构思妥帖, 才能运斤挥 第2 章 情景概 念辨析 毫。 那么“ 境” 又是怎样出 现的 呢?它 应该是伴随着意 境论而出 现的。 第一 个提出 意境概念的王昌 龄在其 诗 格 中说: “ 诗有三境:一曰 物境。 欲为山 水 诗, 则张泉 石云峰之境, 极丽绝秀 者, 神之 于心, 处身于境, 视境于心, 莹然掌中, 然后用 思, 了然 境象, 故 得形似。 二曰 情境。 娱乐愁怨,皆 张之于意 而处于身, 然后驰 思, 深得其情。 三日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 则得其真 矣。 ” 王昌 龄以“ 境” 论诗在诗论史 上具有重要意 义, 它标志着 “ 意境” 作为一 个诗论术语诞生了。 王昌龄 之后, 对“ 意境论, 贡献比 较大的, 是皎 然。 首 先, 他提出了“ 取境” 说, 诗 式 辨体有一十九字 云: “ 夫诗 人之思初发, 取境偏高, 则一首举体便 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 其次,他提出了 “ 诗情缘境发”的命题。再 次,他指出了 “ 意境”的虚实特征。 诗议云:“ 夫境象非一,虚实难明。 ” 再后来,刘禹锡和司空图也提出了和 “ 意境”有关的一些命题。如 “ 境生于 象外” 、“ 象外之象” 、 “ 景外之景” 、 “ 韵外之致,o 而元代的方回在 心境记里论述了境界。他说:“ 心即境也,治其境而不 于 其心, 则迹与人境 远, 而心未尝 不近; 治其心而 不于其境, 则 迹与人境近, 而 心 未尝不远。 ” 他认为 境界是由 主观 心灵 创造的, 而不是由客观物 象构 成的。 客 观物象不可变,而人心可变。 而对于同样的景物,诗人能创造独特的意境, 就因 为 诗人们的独 特的 心境, 独特的感 受. 因此, 他提出了 不同于前人的振聋发 胺的 提法:心即境。 意境论集大成 者王国 维在总结前 人意境论成 果的基础上, 对中国古 代的 意境 论进 行了 总结, 并对其概 念、 本质 特征、 创作方法、 类别作了 归 纳和阐 述。 他是 对意境 理论论述得 最全面、 最充分、 最深刻的一 位文学理论批评家。 再 来看 “ 境” 的 含义变化。 秦汉典籍中 有很多 “ 境界” 一词的出 现。 如刘向 的 新序 杂事第一中说: “ 守封疆,谨境界。不侵邻国。 ”这里的 “ 境界”意 为 “ 疆界,国土” 。 后来随着佛学的引进, “ 境界” 一词的意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境界” 在佛经中有下列意思:1 ,玄秘空幻的:2 ,一定的时空领域;3 ,佛家 的修持状态。 后来 “ 境界”一词运用于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中的 “ 境界” 显然和佛学中的 “ 境界” 说 有紧 密的联系。 如刘禹 锡的 秋日 过鸿 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引 中 说: “ 梵言 沙门, 犹华言去欲也。能 离欲,则方寸 地虚, 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 泄,乃形乎词:词妙而深者,必依于声律。故自 近古而降, 释子以诗名闻于世者 l 0 第2章 情景概念辨析 相踵焉.因定 而得境, 故悠然以 清:由慧 而遣词, 故粹然以 丽. 信禅林之花粤, 而诫河之珠矶耳。 ”刘禹锡这段话既解释了释子为何以诗出名的原因,也探讨了 诗境产生的根源。 而王维、司空图、皎然、 严羽等人也致力于诗境和禅境的研究。 严羽就主张 “ 以禅喻诗” , 严羽把诗歌艺术特点归结为 “ 兴趣” 二字, 其实他这里所说的 “ 兴 趣” 和 王昌 龄等人的“ 境界论” 是一脉相承的, 因为“ 兴趣” 最高的追求和理想 也是 含蓄深远, 韵味 无穷的 美学境界。 而怎 么才能 获得 “ 兴 趣” ?严羽认为要靠 “ 妙悟” 。他说: “ 论诗如论禅” , “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 由 于佛学中的“ 境” 偏重于人的 “ 六识” 对“ 万象片 的 领悟和感受, 主要是 指心灵修习 状态。 所以文学批评中的 “ 境” 也由 开始单指“ 景物, 光景” 而转向 指 “ 心灵 境界气 正因为 这种情况, 到明清时, 诗论家对于“ 境”的 意思, 理解比较混乱。 主 要有这么几种理解:1 ,指 自然景物、人生境遇:2 ,指构思时的心中之境;3 , 指作品 所达到 的艺术 造诣。 到底哪 种理解是正 确的, 众说 纷纭, 莫衷一是。 “ 景”的出现比较晚。 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 “ 景”的:光也。从日,京 声。 引申为 阴影。 颜氏 家训 书证 说: “ 凡阴景 者, 因光而生,故而谓为景。 , 所以秦汉以前,“ 景”的意思是 “ 光影” 、 “ 大” 。秦汉以前,“ 景物” 、 “ 风景” 的含义包含在 “ 物” 、 “ 象” 、 “ 形” 、 “ 貌”概念当中。 直到魏晋时候, “ 景”的 “ 景 物” 、 “ 光景” 的含 义才正式出现。 世说新语 言语 有一段东晋 大臣的话: “ 过 江诸 人, 每至 美日 , 辄相邀新亭, 藉卉饮宴。 周 候中坐而叹曰: 风景不 殊, 正自 有山 河之异! 皆 相视流泪。 唯王压相揪然变色曰 :当 共戮力 王室, 克复神州, 何 至作楚囚相对?”这里的 “ 风景”和后世的风景已经没有什么差别了。 到了南朝时, “ 景”还以 “ 景物”之义进入了文学批评。如刘鳃的 文心雕 龙 物色 : “ 自 近代以来,文贵形 似, 窥情风景之上, 钻貌草木 之中。 ” 唐朝以 后,由 于山 水诗的兴 盛, “ 景” 的 “ 景物” 之义 被普 遍使用。 但是后 来, 境界论的出现, 还 有佛学的引 进, 使得 “ 境” 、 “ 景” 混用的情 况 比 较多。 但是两者 之间并不是完全相同 的概念。 首先, “ 境” 比“ 景” 的外延大, “ 境” 包括 “ 景” 。 因为 “ 景” 只是指光, 色等视 觉感知的 对象,而不可能是声 息、 气味这些听 觉、 味觉等的感知对象,甚至 更不可能是想象的图景。而 “ 境” 则 能调动所有 感觉, 除了 表示视觉形象, 也 可以 指听觉、 味觉、 触觉的 感受。 而 且 “ 境” 不但可以 指时空之物、 客观之物,有 时也指内心体验。 事实上, “ 物” 、 “ 景, 、 “ 象” 、 “ 境” , 这几个概念有 着交叉 和相异的 地方。 那 1 1 第 2 章 情景概念辨析 我们就有必要对这几个概念进行必要的区分。从语词外延范围大小来说, “ 物” 所指最小, 一般来说, 它只 指自 然景物。 而 “ 景” 既可自 然景 物, 又可指生 活图 景。 “ 境”则涵 盖了 这两者, 而且还可指主 体的 心意状态,及作品中主客 之间的 互相融合,交流,以致物我两忘的境界。 而 “ 象” 作为意象来说,显然跟这三者 是截然不同的 层面。 它是指寄 托了主 体情思, 以想象为 最大特征的文学艺术形 象。 换句话说 , “ 象” 是虚构的, 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景 物。 而“ 物” , “ 景 , , 则是 真实 的自然。 而古 人在论情景的时 候, 不免 会出 现这几者混用的情况。 要么是把景 等同 于 境, 要么是等同于 物, 不是扩大了 就是 缩小了 它的 外延。 特别在 王国维的 人间 词话表现最明显。 他在前面说: “ 境非独谓 景物也, 喜怒衰乐, 亦人心中 之一境界。故能写 真 景物、 真感情者, 谓之有境界, 否 则谓之 无境界. ” 这 里的“ 境” 有景物的意思, 也有心境的 意思。 后面又说: “ 有造境、 有写境, 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 分别。 因 大诗人 所造之境, 必合乎自 然, 所写 之境, 亦必邻于理想故 也。 ”在这里, “ 境”显然只是指自然景物之意了。 2 . 3 “ 主客”与 “ 情景” 概念辨析 中国古 代是 把情景作为诗 歌创作的 基本条件, 也就是 从创作论来探讨情景关 系的。 而西 方主要是从 本体论的角 度来研究主客关系的。 情景和主客之间有着很 多的联系和区别。 首先对主客的概念及其来源作一概述。 主客有两 层意 思, 一指主 体和客体, 二是指主 观和客观。 主体, 通常是指人, 但是这里的人是有 思维能力, 具有主观能 动性, 创造性, 并且有一定目 的性的社 会中的个体。 客体则 是指与主体 相对的, 成为一定主体 认识、改 造、 观审、 体验 对象的自然或社会现象。 主观是指从人的意识、 情感、 理智出发处理问题的方法。 客 观则是 指从事物 规律、 本 质、 真理出 发处理问 题的方 法。 本文涉及的 “ 主客” 主要是指主体和客体。 主客最早是西 方哲学中的 概念, 后来由于美 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 所以也成 了西方美学中重要的范畴. 主体与客体是西方人认识、 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确立的基本概念, 围绕主体 与 客体 的关系产生 很多不同的 观点, 在此基 础上 形成很多哲学流 派, 因而主客问 1 2 第2 章 情景概念辨析 题伴随着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 哲学上的主客是由 笛卡儿 和康德来提出和完善的. 笛 卡尔是西方第一 位明确 提倡主 体性的哲学家。 他的 理论宣言 是“ 我思故我 在仲 ,其意为 “ 我是一个实体, 这个实体的 全部本质只是思 维, 它是不依赖任何 物质, 不依赖任 何地点 而存在的东西。 因此 我 是我 赖以 成为自 身的依据, 是 与身体不 等的, 甚至比 身体更真实, 纵 然身体并不存在, 心灵也不失 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气代理合同模板
- 立医院二零二四年度医用控温仪采购:项目合同
- 建行云贷合同模板
- 2024年度茶苗及成品物流配送服务合同
- 独家研发协议合同范例
- 二零二四年商业保险合同权益2篇
- 员工生日福利方案一起样本(4篇)
- 瓶盖委托设计合同范例
- 2024年度农产品销售:大蒜购销与市场推广合同
- 气瓶充装配电室安全管理制度(4篇)
- 《临床医学概论》题库与答案
- 公安职业生涯规划
- 中国水印版画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中国美术学院
- 走进民航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中国民航大学
- 项目四任务一《三股辫我会编》(课件)浙教版二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
- 热力管道阀门井施工方案
- 舌尖上的历史与文化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国家开放大学《理工英语3》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 巴金名著导读《十年一梦》
- 银行应急预案演练方案总结报告
- 项目申报书(模板)(高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