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百灵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陕西省咸阳市百灵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陕西省咸阳市百灵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陕西省咸阳市百灵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陕西省咸阳市百灵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咸阳百灵学校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中国古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主要是因为A. 统治者的雄才大略B. 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安危C. 农民起义不断爆发D. “民本思想”和“农本思想”的影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直接关系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处于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中国古代明智封建的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扶植小农经济,故选B;A、C、D分别是主观、客观和思想方面的原因,都不是主要原因。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农业的特点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名师点睛】对于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常常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考查,对“三农”热点问题尤其要重视。例如联系每年的一号文件,我国实施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相关政策,理解我国农业政策实施得当对稳定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等等。2.我国古代的农业是一种典型的精耕细作农业,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是A. 农具的改进B. 技术的提高C. 小农经济D. 国家政策的推动【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主要方式,是为了满足家庭生活的需求,从而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农具的改进、技术的提高和国家政策的推动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条件,故ABD排除。3.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其基本特征是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交纳赋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己生产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A. B. C. D. 【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是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交纳赋税,它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故正确;说法错误,错在“全部”;所以答案选A。点睛:本题是个组合型选择题,可用排除法;小农经济下,农民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不可能全部自己生产,故排除。4. 相传,北宋的哥窑在浙江龙泉,以冰裂纹瓷器最为有名。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哥窑所产冰裂纹瓷器应属于A. 白瓷系列B. 青瓷系列C. 青花瓷系列D. 珐琅瓷系列【答案】B【解析】中国瓷器自唐代即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哥窑位于浙江龙泉,哥窑出产青瓷,以冰裂纹瓷器最为有名,B正确;白瓷属于北方瓷器系列,排除A;青花瓷出现于元代,时代不符,排除C;珐琅瓷起始于清朝,时间不符,排除。 5.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A. 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B. 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C. 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限制D. 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南宋商业发展的背景原因。宋朝是中国古代唯一一个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收的朝代。其中最主要原因是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宋代农业生产发展;古代封建政府一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出现在明朝;因此可以排除A、B、D三项。6. 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A. 小农经济的发展B. 租佃关系的盛行C. 土地的高度集中D. 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答案】C【解析】均田制实行的前提条件是政府手中要掌握足够的土地,宋代以后政府为推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说明土地兼并严重导致政府手中控制的土地数量减少。7.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是A. 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C. 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D.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经济是特点是自给自足,对外来商品有较强的抵制作用,而明清时期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故D项正确。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需要对外贸易,而不是“闭关锁国”,故A项错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不是根本原因,故BC项错误。8.中国古代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以满足生产者本身或本经济单位需要进行生产的经济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带有开放性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农经济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以满足生产者本身或本经济单位需要进行生产的经济;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故是错误的。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9.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这反映了。A. 牛耕的出现B. 牛耕的推广C. 铁农具的使用D. 周王室的日益衰微【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 国语晋语是反映春秋时期的事,“宗庙之牲”指的是用作祭祀的牲畜,“畎亩之勤”是在农田里耕作,说明了牛耕的出现。故选A。牛耕是在西汉以后得到推广,因此B项错误;C项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D项与题意关系不大,故排除。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农业耕作方式 【名师点睛】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我国原始社会采用刀耕火种的方式,工具比较原始;春秋时期就出现了铁制农具,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得到普及。与此同时,春秋以后,牛耕技术也发展起来。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我国古代的农业走向了精耕细作的类型。到了唐代,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10.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一种主要的土地制度。下列关于井田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它一种国有土制度,土地归全国人所有B. 获得井田的奴隶主对井田拥有使用权,不得转让与买卖C. 井田制在耕作方式上主要采用奴隶集体耕作的方式D. 井田制在法律上被废除是在战国时期【答案】A【解析】A选项错误,井田制虽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但是它的归属属于周天子,而不是全国人民;B选项说法正确,井田制下奴隶主对土地拥有使用权,不能转让买卖;C选项说法正确,井田制得耕作方式就是奴隶集体耕种;D选项正确,井田制被废除是在战国时期诸国变法。11.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A. 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B. 私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C. 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D. 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资本主义萌芽的理解。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得知明代丝织业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所以选C。12.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击钲三百而散。”这说明的主要问题是A. 唐对“市”的贸易不加任何限制B. 长安商品经济繁荣C. 唐抑制城市商业发展D. 唐通过有效措施管理城市商业【答案】D【解析】从“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可以看出有专门人员负责“市”的管理,而且“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击钲三百而散”说明有明确的营业时间,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说法明显错误,与材料内容不符;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内容;C选项错误,材料只体现出管理,不能说是抑制。13.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萌芽。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萌芽虽有壮大却无突破,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其最根本的原因A.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入B. 腐朽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C. 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D. 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制度的阻挠,故B项正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入主要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A项错误。手工工场只是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表现形式,不是原因,故C项错误。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是外部原因之一,故D项错误。14.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A.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B.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C. 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D. 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的理解能力。题干中的两个成语分别与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有关,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特点。A项表述不全面,C、D两项与题意无关。故选B。考点:中国古代的农业。点评: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包括:其一: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其二: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其三: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其四:生产模式精耕细作;其五: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15.“坊巷桥头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这则材料反映商业繁荣的景象最有可能出现在()A. 商代B. 汉代C. 唐代D. 宋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唐代之前,商业活动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市、坊严格分开。从北宋开始,市、坊的界限被打破。“坊巷桥头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的景象最早可能出现在北宋时期,D 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和特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市的发展16.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 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B. 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C. 政府采取不抑兼并政策D. 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答案】B【解析】【详解】A选项与设问要求不符合,材料反映的现象是土地兼并,设问要求是土地兼并产生根本原因,A选项是土地兼并的原因和表现但是不是根本原因;B选项符合题意,因为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进入封建社会后土地私有制取代了井田制,而土地私有制容易形成买卖,故是导致兼并的根源;C选项不符合史实,在封建社会多数朝代是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办法的,如唐朝的均田制;D选项地权和劳动者分离,是土地兼并导致的一种结果,就是佃农经济,而非土地兼并的原因。17.据统计,在1921年中国的棉纺织业中,全国纱锭的41%集中在上海,10%集中在武汉,11%集中在天津,而接近棉花产地和销售地的内地,纱厂很少。这集中反映了当时A. 民族工业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B. 民族工业中的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落后C. 民族资本主义已经十分强大D. 自然经济并未受到冲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1921年中国的绵纺织业中,全国纱锭的41%集中在上海,10%集中在武汉,11%集中在天津,而接近棉花产地和销售地的广大内地,纱厂很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民族工业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落后,故B项排除。当时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不可能强大,故C项错误。当时自然经济受到了巨大冲击,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特点18.下列材料能够体现出中国古代专制政府抑商政策的是A. (汉)“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B. (唐)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C. (宋)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D. (清)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D项正确,表现对商人的歧视和身份限制,符合题意。A项说法是政策的松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可以排除;B项判断不出政府的抑商政策,可以排除;C项说法是商业藉由农业而存在,农产品依赖商业而流通,互相辅助依存,而不是互相毁伤.这样,好的法则,美好的意愿,何尝有一日不在天下流行呢,也不符合抑商政策。本题答案为D。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19.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明清时期该政策的最主要的影响是A.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繁荣B. 增强了明清时期的国力C. 丧夫了发展经济的最好机遇D. 导致了科学技术的落后【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为比较鉴别题型。A、B两项显然与题目相悖,D选项则仅仅是重农抑商政策消极影响的一个侧面。该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影响最大。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20.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评价,有人说:广东人立言,江浙人出钱,湖南人出血。评价中的江浙人出钱的本质含义是A. 江浙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重心B. 江浙是中国人民抗争探索最早的地方C. 近代资本主义最先在江浙等地发展D. 江浙人具有经商发家致富的优良传统【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江浙人出钱”是指江浙人民善于经营,对中国近代民族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突出的表现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在江浙等地发展较快,故C项正确。ABD项都只是对历史现象的陈述,而不是从本质上进行分析,故排除。21.1948年4月2日东北日报报道,国民党统治区“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深重。大批工厂又纷纷倒闭,仅去年上半年倒闭之工厂商号,即达一千六百余家”。这一时期“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深重”的原因有政府征收苛捐杂税日本军队的残酷掠夺官僚资本垄断经济美国对华倾销商品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48 年”,日本已被赶出中国,所以不存在“日本军 队的残酷掠夺”这一原因,排除;正确。所以答案选A。考点:中国近代经济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抗战时期民族工业的状况22.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阙惟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通过这段材料,你认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应首先取决于A. 民族独立B. 积极发展农村经济C. 坚持实业救国D. 彻底结束封建专制统治【答案】A【解析】【详解】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民族的独立,“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正说明这一观点,A正确;民族工业发展前提并不是发展农村经济,B错误;实业救国是方式,C错误;D中结束专制统治不符合材料主旨。23.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其目的是A. 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B.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C.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D. 尽快的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答案】D【解析】【详解】概括材料可知,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中的召开,正确分析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并确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即集中力量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故D项正确。A项是具体的实践,故排除。B项是1960年提出,故排除。C项是社会主义建议的总路线,故排除。24.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多次变化,其中20世纪50年代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七八十年代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的相同之处是A. 都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B. 都有利于个体经济的发展C. 都改变了中国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D. 都使农民获得了自主生产的权利【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中所讲的20世纪五十年代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和七八十年代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分别是新中国对农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者改变了所有制形式,实行集体经营,排除BD;两者都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排除C。两者都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故选A。25.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参观浦东后感慨道:“决策高明,计划周密,做法聪明,是中国的一大奇迹。这一奇迹的出现反映了A. 开发开放浦东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重大战略步骤B. 开发开放浦东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C. 改革开放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D. 中国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奇迹体现的是改革开放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故C项正确。A项是这一“奇迹”出现的原因,故排除。开发开放浦东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这是浦东新区开放的影响,故B项排除。中国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是整个中国改革开放体系,浦东新区只是其中之一,故D项错误。二.材料分析题(第26题共20分,第27题共18分,第28题共12分)26.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产经营方式?结合材料概括这种生产经营方式的特点。材料二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材料三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3)材料三反映了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商关系的?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答案】(1)生活方式:小农经济特点: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农民负担沉重,十分脆弱。(2)现象: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原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等。(如答“敬业、进取”、“守信、讲义”等或答出其他符合题意的内容,同样正确)(3)关系: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影响: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4)正确处理好农、工、商业的关系,重视商业的作用;要遵循诚信为本的经商之道、要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解析】(1)从“春耕夏耘,秋获冬藏”可以看出一年四季中都是以农业为主,体现出小农经济的特点:自给自足。从“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也能够看出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要承担繁重的赋税,故经济形式十分脆弱。(2)材料二中主要介绍了明清时期的商帮,这是明清时期的经济最主要的特点之一: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原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来谈,一个是个人因素,包括: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等。另外就是环境因素和社会背景,这也是十分关键的内容。(3)从“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可以看出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有明显的“重农抑商”的倾向。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虽然保护了农业,但是使得中国近代较为落后。(4)本题是一道综合性的问题,需要我们根据上述材料进行总结分析,得出一个相对完整的结论。从材料来看主要讨论的是商业与农业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围绕着正确处理好农、工、商业的关系,重视商业的作用来谈。也可以从商帮的发展入手,来谈诚信为本的经商之道、要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对于努力耕作者免其徭役,对于怠于种田或因从事手工业、贾贩活动而致贫者罚为奴隶。商鞅变法材料二 从唐玄宗时期北京房山云居寺石经题记中,可见大量的以经营商品为名的行会,如绢行、布行、米行、生铁行、肉行、油行、果子行、靴行等等(见房山石经题记汇编)。唐代的“飞钱”、宋代的纸币,明清的商号会票,清代票号、钱庄的钱票等异地汇兑也在一些地方出现。材料三 重农抑商政策是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短期看,应该如此。由于重农抑商,资本积累速度会放慢。但是,从长期看,则恰好相反。资本积累周期越长,积累规模将变得更加巨大。经济史料支持这种逻辑分析。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的伍秉槛拥有资本达2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当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伍秉槛的财富并非鹤立鸡群,同期的一位宁波商人拥有2000万两白银,一晋商、徽商拥资千万两白银的亦不鲜见,至于拥有百万两白银者则不计其数了。引自重新认识中国历史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经济政策?(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4)你是怎样评价重农抑商政策的?【答案】(1)重农抑商政策。(2)商业行会产生;异地汇兑出现。(3)现象:明清的抑商政策,没有遏制住商业的发展,出现了拥有巨额资本的大商人。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社会分工,社会分工的发展又促进商业的繁荣;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为商人的长途贩运提供了可能;发展对外贸易;人们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对于商业发展的刺激作用;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商业资本的积累。(4)评价: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有利于维护政治稳定和商业资本的积累。消极作用: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解析】(1)从材料中对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的区别对待,我们能够看出,在古代国家政策对农业发展是积极鼓励的,对商业和手工业是限制的,这体现出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基本政策。(2)从“大量的以经营商品为名的行会”可以看出唐代产生了商业行会,并迅速发展。从“唐代的飞钱、宋代的纸币,明清的商号会票,清代票号、钱庄的钱票等异地汇兑也在一些地方出现”可以看出异地汇兑出现。(3)从材料三的内容来看,主要讨论的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利弊问题,可以看出明清的抑商政策,并没有遏制住商业的发展,出现了拥有巨额资本的大商人。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我们要从时代背景出发,可以从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社会生活领域来分析当时社会背景,由此得出相应的结论。(4)本题需要我们来评价重农抑商政策,这就需要我们用清醒的头脑来看待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这种政策,既要肯定它有一些积极的方面,也要看到它存在一定的弊端。在论述的时候要结合具体史实来分析,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28.阅读材料:材料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