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地理选修2《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_第1页
中图版地理选修2《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_第2页
中图版地理选修2《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_第3页
中图版地理选修2《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_第4页
中图版地理选修2《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 海 气作用 第一节 海 气相互作用及影响 第一节 海 气相互作用及影响 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分析海 -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本节主要知识点: 1、海 -气之间水热交换的基本方式和过程。 2、在海 -气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大量而且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其中的水、热交换,对气候以至地理环境具有深刻意义。 1、海 -气之间是怎样进行水热交换的? 2、影响其水热交换的因素是什么? 3、海洋对大气温度的影响是怎样的? 1、海 -气之间水分交换及影响因素 2、海 -气间热量交换及影响因素 3、海洋对大气温度的影响 一、海 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 1、海 -气之间水分交换及影响因素 ? 为什么说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 96.53% 陆地 海洋 海洋面积辽阔,约占全球总面积的 71%;水体巨大,全球海洋平均深度 3730米,体积 13.7亿立方千米,蓄积水量占地球水体总水量的 96.53%;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自下垫面,其中约 86%的水汽是由海洋提供的,因此,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 海 洋 ? 海洋与大气之间是通过什么途径、方式进行物质(水汽)交换的? 漂浮在海洋表面的水分子,从太阳辐射中获得热量蒸发变为水汽,进入大气中。 在一定条件下(空气中的水汽过饱和、大气温度下降、大气中有凝结核) ,大气中的 水汽 凝结 ,形成降水,大部分的降水直接落回到海洋。 这个过程实现了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物质 -水分的交换。 海洋 大气:蒸发大气 海洋:降水 从上图可知:不同海区与大气之间的水热交换情况是有差异的。 ? 蒸发量有大有小、降水量有大有小,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海 气水热交换的强度? 影响海 -气水热交换的因素 水温高,蒸发量大 水温低,蒸发量小 暖流 寒流 洋流 高纬 低纬 纬度 低纬度海区 和 有暖流流经的海区 ,海面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降水也较丰富, 海 气间的水分交换也较为活跃 。 海 -气间在进行水分交换的同时,也 实现了 热量 的交换 。 (海水蒸发时吸热,到达大气层后遇冷饱和凝结形成降水,同时放出热量,这种输热方式叫潜热输送。) 二、海 -气间热量交换及影响因素 ? 海 气间是如何进行热量交换的? 水的三相态,包括吸热或放热的形态变化 汽化潜热:每蒸发一克水,约有 2.5 尔格的感热转变为潜热;相反,在凝结过程中,数量相等的能量被释放,变成感热,同时温度也相应提高。 10 10 融解潜热:在冻结过程中,每蒸发一克水约释放 3.35 尔格热能;而在融化过程中却吸收数量相等的热量。 10 10二、海 -气间热量交换及影响因素 ? 海 气间是如何进行热量交换的? 海 洋 海水吸收了到达地面的 大部分太阳辐射 而增温,并把其中 85%的热量储存在海洋表层(混合层) ;同时也通过长波辐射的形式,将部分热量传递给大气。 长波辐射 海水蒸发 大气降水 潜热输送 大气逆辐射 储存在海洋表层的热量被以 潜热 (海水的蒸发使海水失去热量,这些热量随水汽进入大气中。当水汽凝结时,将它从海洋吸收的热量释放出来) 、 长波辐射 等形式传输给大气,从而实现了海 气间热量交换。 这些热量驱动了大气的运动,反过来,大气又以风力的形式推动海水运动。 水汽凝结 热量交换的方式: 海洋 大气:蒸发潜热 大气 海洋:风力使海水运动 注: 海洋对大气的作用是热力的,大气对海洋的作用是动力的。 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 简图分析: “ 水循环是地球上 最活跃的能量交换 过程 ” 势能发电 降水 释放潜能 蒸发 吸收潜能 太阳能 为什么热带是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地区? 热带范围跨 47个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最多; 热带地区所占面积及海洋面积最大; 海洋平均每日向大气输送的热量最多; 热带海区面积大,向大气输送的水汽丰富; 大气运动 信风带的风力使海水运动。 影响海 气热量交换的因素 纬度 低纬 高纬 洋流 寒流 暖流 水温低,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少 水温高,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多 ? 影响海 气间热量交换的因素有哪些? 读 P37图 4.2思考: 20 40 N、40 60 N,太平洋东、西岸海区输入大气的热量差异,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寒、暖流的影响 请结合图 4.2设计问题并回答。例: 1、为什么图中的等值线基本上沿着纬线分布? 2、为什么太平洋东岸 40 60 N的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比 20 40 N海洋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多? 三、海洋对大气温度的影响 海洋对大气温度的影响 海洋上的气温变化有 滞后效应 海洋使 大气温度变化比较 和缓 海水的 热容量 大于陆地 原 因 表现 北半球最低温 北半球最高温 海洋: 2月 陆地: 1月 海洋: 8月 陆地: 7月 沿海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 内陆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大 1.海洋上的气温变化有滞后效应 . 2.海洋使大气温度变化比较和缓 (日较差与年较差小 ) . 海洋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归纳 海洋对大气温度具有调节作用 (主要体现在: 滞后效应及对气温起和缓作用 ) 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 海洋是地球表层最大的碳储存库 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 (主要通过潜能输送、以水汽为载体进行海 气间的热量交换) 海 -气之间氧气交换 (海洋与森林并称地球的两叶肺) 海 -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起的作用是什么? 为什么几百万年来,地球上的总水量几乎保持不变? 在南北纬 30 之间的海区获得太阳辐射量大于支出量而有盈余,但该海区的海水温度为什么不会持续上升? 大陆 海洋 505 72 蒸发 47 径流 降水 458 水汽 577 降水 119 单位 /1000 3 完成 P39活动题 1、 2两题。 为什么几百万年来,地球上的总水量几乎保持不变? 不同纬度海洋获得的太阳辐射量不同 不同纬度海洋与大陆对大气加热的差异 海洋上的大气环流 海陆间季风环流 大气环流 风海流 地转偏向力 密度流 大洋环流 水分在不同地区的传输 地球上水分的平衡 不同纬度海洋获得的太阳辐射量不同 不同纬度海洋对大气加热的差异 大气产生高低纬间的环流 赤 道 低 压 带 极地高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东北信风带 副极地低压带 中纬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三圈环流图 1.海 -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平衡 二、海 -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 赤 道 低 压 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极地高压带 东 北 信 风 中 纬 西 风 极地东北 东 南 信 风 中 纬 西 风 极 地 东 风 一月 七月 60N 30 N 亚 欧 大 陆 洋 大 西 洋 太 平 副 极 地 低 气 压 带 蒙古 -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 低压 冰岛 低压 副 热 带 高 气 压 带 亚洲(印度)低压 亚速尔 高压 夏威夷 高压 东亚季风 海洋与陆地的物理性质不同 海洋与陆地对大气加热的差异 产生季风环流 湖 海洋 3 1 5 4 6 8 7 9 2 海洋面积占全球的 71%, 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大气中的水汽, 86%由海洋提供。从海洋蒸发的水汽, 90%直接在海洋上空冷却凝结,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面,形成了海上内循环。部分水汽 (10%) ,通过大气环流,被带到陆地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形成降水落到陆地上,然后汇入江河或下渗形成地下径流,流回海洋构成 海陆间大循环 。降落到大陆上的水,其中一部分或全部通过陆面、水面蒸发、植物蒸虅形成水汽,在空中 冷却凝结降落,构成陆地内循环。 由于 水的循环运动,全球蒸发和降水的总量能保持平衡 。 不同纬度海洋与陆地对大气加热的差异 不同纬度海洋获得的太阳辐射量不同 不同纬度海洋水温产生差异 大洋环流 海洋上的大气环流 海陆间的季风环流 大洋环流 大气环流 地球上水分的平衡 水分在不同地区的传输 1、海 气相互作用 水平衡 通过 海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等水体循环流动 ,使全球蒸发、降水达到平衡。 在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中, 海洋通过蒸发向大气输送水汽是基础,海水运动和大气运动是途径,它们都通过海 气相互作用得到实现。 在南北纬 30 之间的海区获得太阳辐射量大于支出量而有盈余,但该海区的海水温度为什么不会持续上升? 辐射热量 1/( .d) 热量收入 热量支出 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 400 800 1200 1600 完成 P40思考题 1及第 2题的第 小题 。 2.海 -气相互作用与全球热平衡 二、海 -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 不同纬度海洋获得的太阳辐射量不同 大气环流 风海流 地转偏向力 密度流 大洋环流 热量在不同地区的传输 地球上热量的平衡 陆地 海洋 水汽凝结 水汽凝结 潜热输送 储存在海洋表层的热量被以 潜热、 长波辐射 等形式传输给大气,从而实现了海 气间热量交换。 赤 道 低 压 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极地高压带 东 北 信 风 中 纬 西 风 极地东北 东 南 信 风 中 纬 西 风 极 地 东 风 这些热量驱动了大气的运动,形成了大气环流和季风环流。反过来,大气环流 (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又通过风力吹拂洋面,把动能传递给海洋,促使海水运动,通过长期作用,并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 形成了与其 运动方向基本一致 的大洋环流,形成洋流。 辐射热量 1/( .d) 热量收入 热量支出 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 400 800 1200 1600 完成 P40思考题 2的第 小题 。 赤 道 低 压 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极地高压带 东 北 信 风 中 纬 西 风 极地东北 东 南 信 风 中 纬 西 风 极 地 东 风 大洋环流和大气环流驱使着水分与热量在不同地区传输, 地球上高低纬之间热量输送通过 大气运动和洋流 共同实现 。 2.海 -气相互作用与全球热平衡 0 -30 N: 30 N以北: 50 N附近: 海洋输送热量 大气输热 大气输送热量 海洋输热 海洋输送热量给大气,大气环流输送到高纬 通过海 气的相互作用和对热量的全球输送 ,维持了地球上的热量平衡。 海 -气相互作用 -水热平衡 不同纬度海洋对大气加热 海陆对大气加热 高低纬间环流 季风环流 海 气热力作用 气 海动力作用 大气环流 方向基本 一致 大洋环流 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驱使水热在不同地区传输,维持地球水热平衡。 理解巩固: 不同纬度海洋对大气加热的差异 同一纬度海洋与陆地对大气加热的差异 大气环流 大洋环流 维持地球水、热平衡 三圈环流 季风环流 A.纬度和降水量有密切关系 B.南、北半球 10 40 均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C.全球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最多的地区在南纬 20 30 ,主要原因是蒸发旺盛 1、右图是 地球各纬度带的水平衡图 。据此图无法判断下列哪一现象( ) D.两极地区是最接近水平衡的地方 2、根据上题,地表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地区不包含下列哪一气候类型( ) A热带沙漠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DC 3、右下图是一个水循环的模式图。从图中判断下列等式,正确的是( ) A. 甲 乙 =丙 +丁 B. 戊 +己 =乙 +丙 C. 甲 丁 =戊 +己 D. 甲 +丙 =戊 +丁 A 热量支出 热量收入 综合题: 读下图: “ 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 ”图,回答下列问题。 北半球在纬度 之间,海洋热量收入最高。原因 : 。 太阳高度终年较大,晴日多 10 20 N 赤道地区太阳高度角终年较大 ,但海洋热量收入反而有所减少。原因: 。 赤道地区多阴雨天气 中纬度地区海洋热量收入与支出有什么特点: 支出略大于收入,且从 30 N 60 N变化不大 比较图中北半球海洋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差异,说明下垫面为什么是大气的热源和水源? 综合题: 读下图: “ 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 ”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收支平衡的位置大约在 度;热量盈余最多的位置大约在 度。 28 N ( 2 ) 0 海洋热量亏损大于盈余,海水蒸发吸收了海洋热量,将水汽和热能带给了大气,所以说海洋这个下垫面是大气的热源和水源。 热量支出 热量收入 第四章 海 气作用 第二节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沃克环流 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 赤道太平洋东西两岸温度湿度有何不同? 东:温度低,湿度低 西:温度高;湿度高 太平洋中、东侧:晴朗、干燥;海温低、海洋斜(跃)温层浅。 太平洋西侧:多雨、湿润;海温高、海洋斜温层深。 正常状况的大气环流 沃克环流 沃克 环流 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 太平洋东 、 西侧气压差值减小 太平洋东 、 西侧气压差值增大 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面温度异常升高,这种现象叫做厄尔尼诺。 沃克环流减弱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大气环流状况 太平洋中东侧: 干燥少雨 洪涝灾害 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 上升气流 太平洋西侧: 湿润多雨 干燥少雨,旱灾 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 下沉气流 厄尔尼诺现象对气候的影响 对热带太平洋与环太平洋地区影响最大 1.澳大利亚海温上升,大气对流活动加强、 暴雨频繁,洪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