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s骨折中医治疗与康复规范的临床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1页
Colles骨折中医治疗与康复规范的临床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2页
Colles骨折中医治疗与康复规范的临床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3页
Colles骨折中医治疗与康复规范的临床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4页
Colles骨折中医治疗与康复规范的临床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ollesColles 骨折中医治疗与康复规范的临床研究毕业论文骨折中医治疗与康复规范的临床研究毕业论文 目 录 引 言 1 临床研究 2 1 资料与方法 2 1 1 研究对象 2 1 2 诊断标准 2 1 3 病例选择标准 2 1 4 病例分组 3 1 5 治疗方法 4 1 6 观察指标 6 1 7 意外情况的处理 7 1 8 不良事件严重程度判定标准及处理 7 1 9 统计学处理 7 2 治疗结果 7 2 1 对照组 7 2 2 治疗组 7 2 3 两组比较 8 讨 论 11 1 腕关节的局部解剖 11 1 1 骨性结构 11 1 2 韧带 11 1 3 血管 12 1 4 神经 13 2 受伤机制 13 3 症状体征及诊断 13 3 1 症状体征 13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 届硕士学位论文 2 3 2 诊断 14 3 治疗方法 14 3 1 整复方法 14 3 2 固定器材 14 3 3 固定方法 15 3 4 功能锻炼 15 4 治疗结果及分析 15 5 小夹板固定治疗 Colles 骨折的注意事项 16 结 语 17 参考文献 18 综 述 19 附 录 28 致 谢 34 Colles 骨折中医治疗与康复规范的临床研究 1 引 言 桡骨远端骨折在骨科急诊中极为常见 发病率较高 是极为常见的一种损伤 此类骨折系指桡骨远端距离关节面 3cm 内的骨折 1 其中伸直型即 Colles 骨折最为 常见 约占所有骨折的 6 7 11 多发生于中年及老年 女性多于男性 最早由 Abraha m Colles 于 1814 年加以详细描述 此后约定俗成即称此类骨折为 Colles 骨 折 而沿用至今 2 此骨折系指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者而言 多为间接暴力致伤 跌倒时 前臂旋前 腕关节呈背伸位 手掌先着地 躯干向下的重力与地面向上的 反作用力交集于桡骨远端而发生骨折 暴力轻时 骨折端嵌插而无明显移位 暴力 较大时 则腕关节正常解剖关系发生改变 骨折远端向桡侧和背侧移位 桡骨远端 关节面改向背侧倾斜或成为负角 向尺侧倾斜减少或完全消失 甚至向桡侧倾斜而 成为负角 严重移位时 骨折断端可有重叠移位 腕及手部形成 餐叉样 畸形 老年患者常为粉碎性骨折 粉碎骨折可累及关节 或合并下桡尺关节韧带断裂 下 桡尺关节脱位 分离 或造成尺骨茎突撕脱 此骨折如果治疗不当 往往会造成明 显的后遗症 如骨折畸形愈合 桡腕关节不稳定 慢性疼痛 腕手部功能障碍甚至 关节畸形 明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对于本病的治疗 祖国医学里早在明代 朱橚著 普济方 折伤门 中就记载 了其骨折移位特点及超腕关节夹板固定的方法 3 现代医学对于该病的治疗方法多 种多样 均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对于大多数 Colles 骨折而言 可用手法整复小夹 板或石膏外固定治疗 并能取得良好疗效 对于此种保守治疗方法同样亦有褒贬不 一者 鉴于此种情况 本课题特收集 40 例 Colles 骨折患者 随机分为手法整复小夹 板外固定组和手法整复石膏外固定组 分别记录观察骨折整复前后 整复后半月 一月 三月的症状体征 并对记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从而确定手法整复小夹板 外固定的临床疗效 并优化 Colles 骨折手法整复 固定及功能锻炼的治疗方案 以 使其在临床中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 届硕士学位论文 2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 1 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取自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自 2009 年 10 月 2010 年 8 月骨科门急诊 Colles 骨折患者 40 例 1 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4 和 坎贝尔骨科手术学 5 制定以下诊断标准 有外伤史 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伤后腕关节周围肿胀 疼痛 前臂下端畸形 压痛明显 腕部活动功能障碍 X 线检查 腕关节正位片上显示 骨折远折段向桡侧移位 可与近折端有嵌 插 下桡尺关节距离增大 分离 桡骨下端关节面向尺侧倾斜角度减少到 5 15 度 甚至尺倾角消失或成负角 侧位片上显示 桡骨远折端向背侧移位 关节面掌 侧倾斜角度减少或消失 1 3 病例选择标准 1 3 1 纳入标准 男 女年龄均为 18 70 岁 符合本病诊断标准 且为闭合性骨折 骨折时间在 3 天以内 X 线片检查正侧位片示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 排除肿瘤 关节炎等骨病 患者知情同意 愿意配合 1 3 2 排除标准 年龄70 岁 开放性骨折 病理性骨折 Colles 骨折中医治疗与康复规范的临床研究 3 经多次手法复位 复位效果仍不佳者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过敏体质或对衬垫过敏者 皮肤病影响固定者 合并有心脑血管 肝肾及造血系统 神经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 者 过敏性哮喘患者 1 3 3 脱落标准 纳入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 应予剔除 患者依从性差 发生严重不良事件 严重并发症或特殊生理变化不宜继续接 受治疗自动退出者 未按规定功能锻炼 无法判断疗效 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1 4 病例分组 总样本量为 40 例 其中男 14 例 女 26 例 年龄 18 70 岁 平均 50 9 岁 按 1 1 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 20 例 其中男 6 例 女 14 例 对照组 20 例 其中 男 8 例 女 12 例 两组患者性别 年龄比较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表 1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情况比较 性别 组别n 男女 P 治疗组20614 对照组20812 0 05 6 14 8 12 0 2 4 6 8 10 12 14 16 男女 例数 治疗组 20 对照组 20 图 1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情况比较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 届硕士学位论文 4 由表 1 图 1 可见 两组性别分布经 2检验 2 0 44 P 0 507 0 05 无明显差异 具有 可比性 Colles 骨折中医治疗与康复规范的临床研究 5 表 2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情况比较 年龄 组别18 2930 3940 4950 5960 70 最小最大 x 治疗组323481870 51 1 1 62 对照组233662070 50 7 1 35 51 1 50 7 50 5 50 6 50 7 50 8 50 9 51 51 1 51 2 治疗组对照组 年龄 岁 年龄 图 2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情况比较 由表 2 图 2 可见 两组年龄经 t 检验 P 0 933 0 05 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 5 治疗方法 1 5 1 治疗组 采用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 1 5 1 1 固定器材 普通竹夹板 4 块 棉垫 1 块 绷带 2 个 塑型竹夹板 1 付 塑型竹夹板由普通 竹夹板烤制而成 分为掌侧板 背侧板 尺侧板 桡侧板 掌侧板长 22cm 宽 4 6cm 厚 3mm 中远 1 3 交界处向掌侧屈曲 15 度 背侧板长 22cm 宽 4 6cm 厚 3mm 中远 1 3 交界处向掌侧屈曲 15 度 尺侧板长 22cm 宽 2 8cm 厚 1mm 中远 1 3 交界处向尺侧屈曲 15 度 桡侧板长 22cm 宽 2 8cm 厚 1mm 以上夹板最远端 稍弯曲 使其离开皮肤 避免压迫皮肤 1 5 1 2 整复方法 一般采用两人复位法 如骨折断端重叠或嵌插严重 可采用三人复位法 1 5 1 2 1 两人复位法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 届硕士学位论文 6 患者平卧或取坐位 在血肿内注射 1 利多卡因麻醉成功后 肩外展 40 50 度 肘关节伸直 前臂旋前位 一助手握住伤肢肱骨髁部 术者两手拇指并列置于骨折 远端背侧 其他四指置于腕掌部 扣紧大小鱼际肌 两人沿原来移位方向持续牵引 3 4 分钟 矫正重叠移位和旋转移位后 术者一手拇指上移至骨折近端尺侧 另 一手拇指移向远端桡侧 两指对向推挤 矫正桡侧移位 然后双手拇指移向骨折远 端背侧 用力向掌侧按压 其余四指上移到骨折近端掌侧 以示指为力点向背侧端 提 同时极度屈腕和尺偏 用手触摸骨折断端 畸形消失即可复位 1 5 1 2 2 三人复位法 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 在血肿内注射 1 利多卡因麻醉成功后 肩外展 90 度 伸肘前臂呈中立位 一助手握伤肢肘部 另一助手两手分别握拇指与四指 对抗牵 引 3 5 分钟 待断端嵌插解除后 术者一手握住前臂中远 1 3 向桡侧推挤 另一 手握腕部向尺侧推挤 术者向尺侧推按骨折远端的同时 下助手牵患腕向尺侧偏屈 矫正桡侧移位 然后术者两手四指重叠置于骨折近端掌侧向背侧端提 两手拇指并 列置于背侧抵住骨折远端 用力向掌侧推顶按压 充分矫正背侧移位 1 5 1 3 固定方法 在维持手力牵引及骨折复位后的位置下 先放棉衬垫包扎后 再放掌侧和背侧 两块主要塑型夹板 然后放置尺侧和桡侧夹板 塑型夹板的远端达掌骨中段 顺夹 板弧度将患腕维持于掌屈尺偏 15 度位 3 根扎带捆扎 依次捆扎中间 远端 近 端 缠绕两周后打活结于夹板的前侧或外侧 便于松紧 捆扎能提起扎带在夹板上 下移动 1cm 为宜 根据我们前期的临床研究 扎带拉力 0 75kg 时 既能维持骨折 位置 又能防止出现张力性水泡 塑型夹板固定半月后 改换普通夹板中立位固定 夹板远端超过腕关节 1 5cm 固定后一周内 因为血肿吸收 扎带容易出现松动 每隔两天复查一次 调整夹板松紧度 固定后当时 一周 半月 一月 三月后拍 片复查 1 5 2 对照组 采用石膏托外固定 石膏托厚度为 10 层 近端达前臂中上 1 3 交界处 下达掌骨中段 石膏托置 于背侧 腕关节固定于掌屈尺偏 15 度位 固定半月后改换中立位石膏托固定 固 定后当时 一周 半月 一月 三月后拍片复查 1 5 3 功能锻炼 Colles 骨折中医治疗与康复规范的临床研究 7 按照动静平衡的理论 贯彻最小的活动量取得最大效果的原则 两组患者骨折 早期以维持断端位置 预防粘连为主 骨折整复第一周每天活动 2 次 要求患者手 指屈曲 伸直到最大活动度 坚持 5 秒钟 第二周每天活动 10 次 两周之后加大 活动量 以恢复肌力为主 每天活动 20 次 两组患者在治疗六周后 拍片示骨折 线模糊 骨折断端有大量骨痂形成后 解除外固定 1 6 观察指标 1 6 1 症状体征计分 采用国际公认的 Jakim 的 Colles 骨折评价标准 选用疼痛 活动 握力 畸形 放射学等指标进行观测 分别记录骨折整复前后 整复后半月 一月 三月的症状 体征并计分 6 见表 1 表 1 Jakim 的 Colles 骨折评价标准 评分 临床 主观 正常 30 分 临床 客观 正常 30 分 放射学 加分 正常 40 分 放射学 减分 正常 0 分 疼痛 功能 活动 握力 畸形 桡骨角 度 桡骨茎长度 mm 掌倾 度 关节面不平整 无 正常 轻微 偶尔 轻度受限 中度 需止痛药 有些受限 严重 无力 功能丧失 正常 30 活动度损失 仅有少量功能 基本无功能 正常 损失 15 损失 16 30 损失 30 无 轻微 明显 23 18 17 13 12 10 10 13 10 9 7 6 5 0 05 无明显差异 P 0 05 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两组无明显差 异 整复后两组症状体征计分比较经 t 检验 P 0 446 0 05 两组无明显差异 均具 有可比性 2 3 2 治疗组与对照组整复后半月症状体征计分比较 表 4 两组患者整复后半月症状体征计分 组别例数 x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 届硕士学位论文 10 治疗组20 80 40 2 96 对照组20 75 70 5 25 80 4 75 7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治疗组对照组 整复后半月评分 图 4 两组患者整复后半月症状体征计分 由表 4 图 4 可见 整复后半月治疗组和对照组症状体征计分经 t 检验 P 0 001 0 05 有统计学意 义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 3 3 治疗组与对照组整复后一月症状体征计分比较 表 5 两组患者整复后一月症状体征计分 组别例数 x 治疗组20 89 55 3 95 对照组20 83 75 4 09 89 55 83 75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治疗组对照组 整复后一月评分 Colles 骨折中医治疗与康复规范的临床研究 11 图 5 两组患者整复后一月症状体征计分 由表 5 图 5 可见 整复后一月治疗组和对照组症状体征计分经 t 检验 P 0 0000 05 两组无明显 差异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 届硕士学位论文 12 讨 论 Colles 骨折即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 是指距离桡骨远端关节面 3cm 内的松质骨 骨折 本病最早由 Abraham Colles 于 1814 年首次描述 是腕关节附近较为常见的 一种骨折 约占所有骨折的 6 7 11 多发生于中年及老年 女性多于男性 其 发病多与高龄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有明显相关性 7 此类骨折如果治疗 不当 往往会造成明显的后遗症 如骨折畸形愈合 桡腕关节不稳定 慢性疼痛 腕手部功能障碍甚至关节畸形 明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现总 结如下 1 腕关节的局部解剖 1 1 骨性结构 桡骨远端正位观察由近端至远端逐渐变宽 横断面呈四边形 骨皮质由近端到 远端逐渐变薄 距远端约 3 0cm 处为松质骨取代 桡骨的远端膨大 前凹后凸 其 掌侧面增宽部分与桡骨干连成一光滑的弧形表面 有旋前方肌附着 背面稍突起 有明显的背侧结节即 Lister 结节和三条纵行凹沟 为前臂数条伸肌键经过处 肌键 均在伸肌支持带的束缚下 与骨面紧贴 因此当桡骨远端骨折时容易引起伸肌键的 损伤 桡侧面较粗糙 向远端突出 形成锥状突起 称为桡骨茎突 其基底部有肱 桡肌附着 远端有桡侧副韧带附着 8 桡骨远端关节面光滑 呈双凹面 两凹面之 间有一掌侧方向走行的软骨嵴 桡骨远端关节面被分成部分舟骨凹 月骨凹和位于 月骨凹尺侧呈矢状位的乙状切迹 分别与舟骨 月骨 尺骨小头构成桡腕关节和下 尺桡关节 桡骨远端关节面的桡侧凹面为鼻烟窝 略成三角形 尖端指向桡骨茎突 与舟骨接触 构成桡舟关节 尺侧凹面为月骨窝 呈四方形 与月骨接触 构成桡 月关节 桡骨远端关节面掌侧中部有一结节 系桡舟月韧带之附着点 桡骨远端关 节面的尺侧缘是桡骨的尺侧切迹 除与尺骨小头构成下尺挠关节外还有三角纤维软 骨复合体附着 桡骨远端关节面呈由背侧向掌侧 由桡侧向尺侧的凹面 分别形成 两个倾斜角 掌倾角 10 15 和尺偏角 20 25 加深了关节窝 增加了关节的 稳定性 1 2 韧带 腕关节的稳定主要依靠韧带维持 在掌侧有重要的桡舟头状骨韧带 桡月韧带 Colles 骨折中医治疗与康复规范的临床研究 13 尺月韧带 桡舟月韧带 月三角韧带 背侧有桡骨三角骨韧带 桡月韧带和腕骨间 韧带 较掌侧韧带相对较弱 固定下尺桡关节的主要是三角纤维软骨 起自乙状切 迹的远侧缘 止于尺骨茎突根部 形成周缘厚 中央薄的圆盘状结构 也称之为关 节盘 该韧带对于维持下尺桡关节的稳定及旋转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腕关节韧带 不但起稳定关节 限制过度活动的作用 而且还具有传导应力 协调腕骨运动的功 能 以下从桡侧副韧带 掌侧韧带及背侧韧带方面进行简单介绍 9 1 2 1 桡侧韧带 腕桡侧韧带起自桡骨茎突尖端 经腕关节屈伸运动轴的掌侧 止于舟骨结节和 桡侧腕屈肌键鞘 并有部分纤维延伸至大多角骨 腕桡侧副韧带是关节囊增厚所形 成的韧带 在关节强力被动旋前时紧张 腕关节掌曲和桡偏时 其纤维走形方向与 前臂纵轴垂直 腕背伸和尺偏时则与前臂平行 1 2 2 掌侧韧带 掌侧韧带由三条韧带组成 它们起自桡骨远端的桡掌侧 分别止在舟骨 头状 骨和月骨掌侧 位于关节囊纤维层和滑膜层之间 为关节囊内韧带 掌侧韧带桡舟 头韧带是桡腕掌侧韧带中最靠近桡侧的韧带 起自桡骨茎突掌侧边缘 经舟骨腰部 止头状骨体部的掌面 此韧带对舟骨具有支持作用 舟骨以此韧带为支点完成屈伸 运动 桡舟头韧带在腕关节桡偏时松弛 尺偏时紧张 具有防止腕关节过度尺偏的 作用 并对腕中关节也有稳定作用 桡月韧带位于桡舟头韧带的内侧 起自桡骨茎 突掌侧面 止于月骨掌侧面 并有少量纤维与舟月骨间韧带相连 此韧带较为强壮 在强力背伸时紧张 是稳定月骨的重要韧带之一 桡舟月韧带起自桡骨远端腕关节 面掌侧缘 止于舟骨和月骨近极相对面的小凹内 以及舟月间韧带上 桡舟月韧带 在腕舟骨上的止点纤维远比月骨强韧 在腕背伸和尺偏时紧张 对维持舟骨近极的 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1 2 3 背侧韧带 桡腕背侧韧带系关节囊增厚所形成的韧带 起自桡尺远端关节面背侧缘 止于 月骨和三角骨背侧 此韧带比桡腕掌侧韧带薄弱 在前臂旋前时紧张 将前臂旋前 力传至腕骨 使之随前臂一起运动 桡腕背侧韧带对月骨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是 防止月骨掌侧旋转脱位的主要结构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 届硕士学位论文 14 1 3 血管 血管主要包括桡动脉和尺动脉 二者均来自肱动脉 桡动脉先经肱桡肌与旋前 方肌之间 继而在肱桡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下行 经桡骨茎突至手背 穿第 1 掌骨间隙到手掌 尺动脉在尺侧腕屈肌与指浅屈肌之间下行 经豌豆骨桡侧至手掌 1 4 神经 经过腕关节的神经主要包括桡神经 尺神经和正中神经 桡神经主干在肱骨外 上髁前方分为浅 深两支 深支较粗大 主要为肌支 在前臂浅 深伸肌之间下行 在拇短伸肌远侧逐渐变细 并沿前臂骨间膜后面下行达腕关节背面 浅支也为皮支 在距桡骨茎突处 肱桡肌键下方穿过走向背侧 发出分支支配背侧皮肤 尺神经主 干经屈肌支持带的浅面 尺动脉的尺侧下行进入手掌 至桡腕关节上方发出手背支 后 本干在豌豆骨外下方分为浅 深两支 而后发出分支支配手部肌肉 尺神经在 腕部走行的一段位置表浅 易受损伤 正中神经由前臂正中下行 于指浅 深屈肌 间到达腕部 继而在桡侧腕屈肌腱和掌长肌腱之间进入腕管 在腕横韧带下方到达 手掌 正中神经在腕管内没有分支 主干在腕管内位置较浅 而腕管内因滑膜增厚 新生物 粘连等原因 而使腕管内容物增加 压力上升时 正中神经易受到腕横韧 带压迫 出现神经症状称为腕管综合征 10 正中神经和桡神经由于没有丰富的软组 织保护 在腕关节创伤时可因皮肤破损 切割 挫伤而受损 2 受伤机制 此类骨折多为间接暴力致伤 跌倒时 前臂旋前 腕关节呈背伸位 手掌先着 地 躯干向下的重力与地面向上的反作用力交集于桡骨远端而发生骨折 暴力轻时 骨折端嵌插而无明显移位 暴力较大时 则腕关节正常解剖关系发生改变 骨折远 端向桡侧和背侧移位 桡骨远端关节面改向背侧倾斜或成为负角 向尺侧倾斜减少 或完全消失 甚至向桡侧倾斜而成为负角 严重移位时 骨折断端可有重叠移位 腕及手部形成 餐叉样 畸形 或合并下桡尺关节韧带断裂 下桡尺关节脱位 分 离 或造成尺骨茎突撕脱 老年人骨质疏松 常为粉碎性骨折并可波及关节面 11 3 症状体征及诊断 3 1 症状体征 伤后腕部疼痛并迅速肿胀 常波及手背及前臂之下 1 3 骨折移位严重者 可出 Colles 骨折中医治疗与康复规范的临床研究 15 现餐叉状畸形 腕关节 前臂旋转运动 手指的活动均因疼痛而受限 于桡骨远端 有压痛 可触及向桡背侧移位的远折端 如系粉碎骨折 可触及骨擦感 X 线片上 典型的错位表现为以下几点 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移位 桡骨远端骨折块 向桡侧移位 骨折处向掌侧成角 桡骨短缩 骨折处背侧骨质嵌入或粉碎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块旋后 3 2 诊断 根据受伤史 临床症状和体征 X 线表现 一般可作出诊断 若需详细了解关 节面骨折及各折块的移位情况 可行 CT 检查及三维重建 对判断关节周围软组织 损伤情况和下尺桡骨质损伤的情况可行 MRI 检查 同时对难复性骨折的骨折缝间 软组织嵌入机制的判断有较大的帮助 此外还可以判断骨折是新鲜的还是陈旧的 这对骨折的手法整复有很大帮助 特别是发生多次腕部骨折的患者 12 3 治疗方法 3 1 整复方法 一般采用两人复位法 如骨折断端重叠或嵌插严重 可采用三人复位法 3 1 1 两人复位法 患者平卧或取坐位 在血肿内注射 1 利多卡因麻醉成功后 肩外展 40 50 度 肘关节伸直 前臂旋前位 一助手握住伤肢肱骨髁部 术者两手拇指并列置于骨折 远端背侧 其他四指置于腕掌部 扣紧大小鱼际肌 两人沿原来移位方向持续牵引 3 4 分钟 矫正重叠移位和旋转移位后 术者一手拇指上移至骨折近端尺侧 另 一手拇指移向远端桡侧 两指对向推挤 矫正桡侧移位 然后双手拇指移向骨折远 端背侧 用力向掌侧按压 其余四指上移到骨折近端掌侧 以示指为力点向背侧端 提 同时极度屈腕和尺偏 用手触摸骨折断端 畸形消失即可复位 3 1 2 三人复位法 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 在血肿内注射 1 利多卡因麻醉成功后 肩外展 90 度 伸肘前臂呈中立位 一助手握伤肢肘部 另一助手两手分别握拇指与四指 对抗牵 引 3 5 分钟 待断端嵌插解除后 术者一手握住前臂中远 1 3 向桡侧推挤 另一 手握腕部向尺侧推挤 术者向尺侧推按骨折远端的同时 下助手牵患腕向尺侧偏屈 矫正桡侧移位 然后术者两手四指重叠置于骨折近端掌侧向背侧端提 两手拇指并 列置于背侧抵住骨折远端 用力向掌侧推顶按压 充分矫正背侧移位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 届硕士学位论文 16 3 2 固定器材 普通竹夹板 4 块 棉垫 1 块 绷带 2 个 塑型竹夹板 1 付 塑型竹夹板由普通 竹夹板烤制而成 分为掌侧板 背侧板 尺侧板 桡侧板 掌侧板长 22cm 宽 4 6cm 厚 3mm 中远 1 3 交界处向掌侧屈曲 15 度 背侧板长 22cm 宽 4 6cm 厚 3mm 中远 1 3 交界处向掌侧屈曲 15 度 尺侧板长 22cm 宽 2 8cm 厚 1mm 中远 1 3 交界处向尺侧屈曲 15 度 桡侧板长 22cm 宽 2 8cm 厚 1mm 以上夹板最远端 稍弯曲 使其离开皮肤 避免压迫皮肤 3 3 固定方法 在维持手力牵引及骨折复位后的位置下 先放棉衬垫包扎后 再放掌侧和背侧 两块主要塑型夹板 然后放置尺侧和桡侧夹板 塑型夹板的远端达掌骨中段 顺夹 板弧度将患腕维持于掌屈尺偏 15 度位 3 根扎带捆扎 依次捆扎中间 远端 近 端 缠绕两周后打活结于夹板的前侧或外侧 便于松紧 捆扎能提起扎带在夹板上 下移动 1cm 为宜 根据我们前期的临床研究 扎带拉力 0 75kg 时 既能维持骨折 位置 又能防止出现张力性水泡 塑型夹板固定半月后 改换普通夹板中立位固定 夹板远端超过腕关节 1 5cm 固定后一周内 因为血肿吸收 扎带容易出现松动 每隔两天复查一次 调整夹板松紧度 夹板松紧以扎带能保持 1cm 的上下移动度 3 4 功能锻炼 按照动静平衡的理论 贯彻最小的活动量取得最大效果的原则 两组患者骨折 早期以维持断端位置 预防粘连为主 骨折整复第一周每天活动 2 次 要求患者手 指屈曲 伸直到最大活动度 坚持 5 秒钟 第二周开始每天活动 10 次 两周之后 加大活动量 以恢复肌力为主 每天活动 20 次 两周后亦应开始活动肘 肩关节 肘关节在 90 120 范围内做屈伸活动 肩关节做环周运动 每天早晚各一次 在 治疗六周后 拍片示骨折线模糊 骨折断端有大量骨痂形成后 解除外固定 主 被动各方向活动腕关节 每日 2 3 次 每次 20 分钟 持续 2 3 周 并嘱进行前 臂旋转和腕关节功能锻炼 2 周 4 治疗结果及分析 通过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结果统计分析可以看出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配合 科学合理的功能锻炼治疗 Colles 骨折优良率较高 疗效明显 从中可以得出以下几 点 首先 要有良好的复位技术 如果复位不彻底 骨折远端桡偏 背侧移位得不 Colles 骨折中医治疗与康复规范的临床研究 17 到有效纠正 则直接影响患者后期的功能康复 尤其对于粉碎性骨折和关节内骨折 更为重要 若复位不彻底且不可强行保守治疗 可采取手术治疗 其次 固定器材 的材质 形状和棉垫的厚薄 透气性也尤为重要 扎带的松紧度亦是一个重要方面 最后 合理的功能锻炼对患肢的功能康复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从治疗后三个月 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 最终功能恢复方面两组病例无显著差异 但小夹板外固定组 在中期功能恢复及促进骨折愈合方面优势明显 综合分析可以得出手法整复小夹板 外固定配合规范的康复锻炼治疗 Colles骨折具有以下优势 关节活动范围较大 这 样可有效防止关节粘连 僵硬 扎带及合理的压垫能有效维持骨折整复后的良好 位置 并有轻度矫正残余移位的作用 关节 肌肉的活动 可明显促进患肢血运 有利于肿胀消退和疼痛的减轻 并可进一步促进骨折愈合的速度和质量 肌肉的 伸缩活动产生的纵向挤压应力 可进一步促进骨折愈合 5 小夹板固定治疗 Colles 骨折的注意事项 5 1 手法复位过程中应注意掌倾角和尺偏角的变化 背倾超过10 或桡偏超过l0 影 响腕关节的功能 应予以矫正 l3 5 2 密切注意患肢血液循环情况 特别是固定 1 3 天内更应该注意患肢动脉的搏 动以及温度 颜色 感觉 肿胀程度 手指的主动活动等 若发现有血液循环障碍 必须及时就医 不方便时 可先自行拆除夹板 14 5 3 扎带松紧度合适 骨折当时腕部 手背及前臂远 1 3 肿胀明显 扎带不可过紧 固定后一周内 因为血肿吸收 肿胀逐渐消退 扎带容易出现松动 应每隔两天复 查一次 调整扎带松紧度 15 5 4 注意防止压迫性溃疡的发生 以夹板两端 尺骨茎突部位尤为明显 若此部位 出现持续性疼痛 应立即拆开夹板检查 并给以相应处理 5 5 预防骨折整复后再移位的发生 此种情况多与早期功能锻炼不当 固定不牢靠 复位不彻底及复位手法粗暴伤及周围软组织 影响骨折复位后的稳定性 16 如果没 有特殊情况 应要求患者 3 天后复查 以了解固定情况 并拍 X 线片以观察骨折部 位有没有移位 5 6 注意功能锻炼的合理性 夹板固定过程中应按以上原则进行患肢的功能锻炼 拆除夹板后也不可忽略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17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 届硕士学位论文 18 Colles 骨折中医治疗与康复规范的临床研究 19 结 语 Colles骨折为临床常见的一种损伤 对于该类骨折的治疗方法亦是多种多样 大 体可分为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 目前 临床上保守治疗多以手法复位夹板或石膏固 定的方法为主 小夹板这一中医传统固定方法具有使用方便 价格便宜等优点 加 之导师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和前期病例观察得以对此进行研究总结 手法整复小夹板 固定治疗Colles骨折这一方法本身亦属非手术治疗 无创伤 且疗效可靠 费用低廉 故值得向临床推广应用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 届硕士学位论文 20 参考文献 1 王和鸣 中医伤科学 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 152 2 胥少汀 实用骨科学 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 452 471 3 董福慧 朱云龙 中医正骨学 M 第 2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130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5 卡纳尔 坎贝尔骨科手术学 M 10 版 卢世壁译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6 蒋协远 王大伟 骨科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年 43 44 7 王亦璁 骨与关节损伤 M 第 4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社 2009 913 8 Bruckner JD Alexander AH Lichtman DM Acute dislocations of the distal radio ulnal Joint J Bone Joint Surg 1995 958 9 Af Ekenstam F Hagert CG Anatomical studies on the geometry and stability of the distal radioulnar Joint scand J Plast Reconstrsurg 1985 1917 10 孙输椿 孙之鎬 中医筋伤学 M 第 2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101 102 11 董福慧 朱云龙 中医正骨学 M 第 2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131 12 Hagert C G The distal radioulnar joint in relation to the whole forearm Clin OrthoP 1992 275 56 13 于金河 冯建书 李增炎等 桡骨远端骨折成角改变对桡腕关节影响的生物力学研 究 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5 13 10 750 752 14 陈建委 杉树皮夹板固定治疗 Colles 骨折 93 例报告 J 中医正骨 2006 18 1 26 15 汤志宏 手法整复夹板固定治疗 Colles 骨折 178 例 J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6 1 1 16 萧劲夫 岭南正骨精要 M 广州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124 131 17 杨礼淑 Colles 骨折中的若干问题 J 中医正骨 2004 16 3 57 58 Colles 骨折中医治疗与康复规范的临床研究 21 综 述 Colles 骨折的国内外治疗进展 Colles 骨折系指发生于桡骨远端的松质骨骨折 且向背侧移位者而言 为人体 最常发生的骨折之一 约占所有骨折的 6 7 11 多发生于中年及老年 女性多 于男性 1 最早由 Abraham Colles 于 1814 年加以详细描述 此后约定俗成即称此类 骨折为 Colles 骨折 而沿用至今 2 其发病多与高龄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和骨量减 少有明显相关性 1 此类骨折如果治疗不当 往往会造成明显的后遗症 如骨折畸 形愈合 桡腕关节不稳定 慢性疼痛 腕手部功能障碍甚至关节畸形 明显影响患 者生活质量 对于本病的治疗 国内外学者研究颇多 治疗方法亦是多种多样 现 综述如下 1 受伤机制 此类骨折多为间接暴力致伤 跌倒时 前臂旋前 腕关节呈背伸位 手掌先着 地 躯干向下的重力与地面向上的反作用力交集于桡骨远端而发生骨折 暴力轻时 骨折端嵌插而无明显移位 暴力较大时 则腕关节正常解剖关系发生改变 骨折远 端向桡侧和背侧移位 桡骨远端关节面改向背侧倾斜或成为负角 向尺侧倾斜减少 或完全消失 甚至向桡侧倾斜而成为负角 严重移位时 骨折断端可有重叠移位 腕及手部形成 餐叉样 畸形 或合并下桡尺关节韧带断裂 下桡尺关节脱位 分 离 或造成尺骨茎突撕脱 老年人骨质疏松 常为粉碎性骨折并可波及关节面 3 2 创伤病理 骨折处形成血肿 远折块向背侧移位 桡侧移位 向掌侧成角 背侧可以有嵌 入 常有旋后畸形 掌侧骨膜断裂 背侧骨质虽然破碎但骨膜常保持完好 桡侧移 位较重时常常伴有三角纤维软骨盘的撕裂或尺骨茎突骨折 下尺桡关节损伤 骨折 线可以通达桡骨远端关节面 严重时桡骨远端关节面压缩或粉碎 高能损伤或粉碎 折块的严重移位可造成相邻部位肌腱 神经损伤 3 症状和体征 伤后腕部疼痛并迅速肿胀 常波及手背及前臂之下 1 3 骨折移位严重者 可出 现餐叉状畸形 腕关节 前臂旋转运动 手指的活动均因疼痛而受限 于桡骨远端 有压痛 可触及向桡背侧移位的远折端 如系粉碎骨折 可触及骨擦感 仔细检查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 届硕士学位论文 22 可发现尺桡骨茎突关系异常 X 线片上 典型的错位表现为以下几点 桡骨远端 骨折块向背侧移位 桡骨远端骨折块向桡侧移位 骨折处向掌侧成角 桡骨 短缩 骨折处背侧骨质嵌入或粉碎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块旋后 以上的错位 组成一典型餐叉状畸形 使得掌倾角及尺偏角减小或呈负角而桡 骨短缩 为详细了解关节面骨折及各折块的移位情况 可行 CT 检查及三维重建 4 骨折分型 Colles 骨折有多种分型 如早年的 Tayler108 1 5 Melone CPJr Orthop Clin North Am 1984 15 217 6 卡纳尔 坎贝尔骨科手术学 3 卷 M 第 10 版 卢世壁译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2935 7 于金河 冯建书 李增炎等 桡骨远端骨折成角改变对桡腕关节影响的生物力学研 究 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5 13 10 750 752 8 廖红波 匡经善 杜爱中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移位 Colles 骨折 112 例的体会 J 实用骨科杂志 2001 7 1 73 9 邬强 杨宗显 范林江 手法复位综合疗法治疗 Colles 骨折 J 中医正骨 2004 16 3 35 10 庄鹏 黄明镇 李永龙 等 强力拔伸折顶后掌屈尺偏旋前整复粉碎性 Colles 骨折 J 中医正骨 2001 12 5 31 11 李亚伟 王相友 魏戎 等 手法复位腕关节功能位固定治疗 Colles 骨折机理分析 J 中医正骨 2000 12 8 19 12 张建军 刘文军 宋超 等 手法复位掌屈尺偏位石膏固定治疗 Colles 骨折的体会 J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02 16 1 36 13 李滢瑶 吴纪奎 黄忠胜 等 J 腕背伸位石膏固定治疗 Colles 骨折 中国矫形外科杂 志 2003 11 9 640 14 于胜杏 蔡锦方 腕关节外科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121 15 田三强 宋宁 赵继荣 等 Colles 骨折两种小夹板固定方法的疗效比较及其机理再 认识 J 中医正骨 1999 11 4 17 16 卢巍 伸直旋后位固定治疗 Colles 骨折临床体会 附 58 例临床分析 J 江西医药 2004 39 2 109 17 张仁甫 中立位石膏夹板治疗 Colles 骨折 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 13 6 354 Colles 骨折中医治疗与康复规范的临床研究 29 18 张俊杰 田耜奇 孔丽萍 中西结合治疗 Colles 骨折 225 例分析 J 中国骨伤 2002 15 10 595 19 曹学伟 苏海涛 刘金文 等 不超腕关节的小夹板外固定治疗 Colles 骨折疗效观察 J 中医正骨 2003 15 12 41 20 O Connor D Mullett H Doyle M etal Minimally displaced Colles fracture a pro 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 lf treatment with a wrist splint or a plaster cast J Hand Surg Br 2003 28 1 50 53 21 Hanel DP Jones MD Trumble TE Treatment of complex fracture wrist fracture J Orthopedic Clinies of North America 2002 33 1 35 22 Duncan S Weiland AJ Mininally invasive reduction and osleosynthesis of arlicular fracture of the distal tadins J Injury 2001 32 1 14 24 23 Michae D Gerald EW David S Dynamic external fixation for distal radius fracture J Clin Orthop 1997 338 160 171 24 Flinkkila T Ristiniemi J Hyvonen P etal Nonbridging external fi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unstable frac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