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设计过程.doc_第1页
新课程教学设计过程.doc_第2页
新课程教学设计过程.doc_第3页
新课程教学设计过程.doc_第4页
新课程教学设计过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是指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过程中的一切预先筹划、安排教学情景,以期达到教学目标的系统性设计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理论,为了达到课程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对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教学设计既需要理论的指导,又需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设计是理性与创造、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体。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学设计比较有的以下几点突出转变: ( 1 )从知识定向到三维目标的多元定向。 ( 2 )从教学内容定向到教学活动定向。 ( 3 )从教学结果定向到问题、过程定向。 ( 4 )从教师定向到学生定向或师生交互作用定向。 ( 5 )从学术定向到实际问题定向。 ( 6 )从单一课时设计到单元教学设计。 ( 7 )从课堂教学设计到课内外结合的设计。 ( 8 )从教案完成到活动任务及组织方式的设计。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 明确知识对深化、发展学生认识的作用。 2 关注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 3 注重知识形成与发展的层次性新课程教学设计过程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依据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针对课标要求,提出设计思路,即学生应该怎样学习,才能达到课标的要求。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背景分析包括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以及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说明。 教学内容分析: ( 1 )研读课标。 明确课标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及建议。 ( 2 )分析教材。 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应在明确课标对有关教材内容目标要求的前提下,重点分析 教材内容的知识类型。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教材内容的相互联系。首先分析本部分内容与前后教材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明确本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准确把握所学内容的深广度。其次,分析和研究教材内容和其他学科内容间的联系,学科间的综合。 分析本部分内容的知识脉络,确定可用的教学素材等。 分析和挖掘教材知识的认识功能。 2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的重点是明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与所学知识之间的差距, 分析学生的认识脉络,确定问题线索,确定学生解决问题需要的证据等,为选取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依据。 ( 1 )对学生“前概念”的分析 化学学习是以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作为基础和背景,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情意品质。学习者可以利用其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固着点”吸收和整合新知识,从而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量”的扩充;当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存在矛盾时,这时为了获得新知识,学习者必须对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做出调整或改变,从而使认知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就是在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提高、发展和完善。 现代的探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方法主要有:深层会谈诱导法和设置认知冲突法( 2 )对学生认知方式的分析 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的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不同认知方式的人对于信息加工和处理的方式有差异,这种差异没有优劣之分,但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了解学生的认知方式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简言之,对学生情况的分析主要是明确以下几个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即先前经验)、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即自发动机)、学生能知道什么(即教学目标)、学生如何知道什么(即教学过程)。 三教学目标设计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确立合理、适当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任务。而如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则要依靠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加工以及对学习活动的组织。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 1 )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陈述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行为的变化,不应陈述教师的教学行为。 ( 2 )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 ( 3 )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反映学习结果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 4 )教学目标陈述应用课标 “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中的行为动词。 2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中心内容,是知识网络中的联结点,是设计教学结构的主要线索。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感到难理解或难接受的内容。这些内容,或是由于知识本身抽象、复杂而难理解,或是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知识准备而难接受,要根据具体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不一定是教学难点,难点也不一定是重点,有时两者是统一的。一般来说,每节教材都有教学重点,但却不一定有难点。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设计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主要包括教学进程、学生活动、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及教学指导策略等。 1 教学过程设计 包括问题或活动的安排,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各个阶段、各步骤之间的过渡与衔接的设计,教学活动情境化的设计,以及设计意图等。2 学习 活动设计 新课程倡导帮助学生自自主生成知识或观念,重视生成的过程,活动是为学生创设的,教师在组织学习活动的时候,应该考虑活动主体 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创设的情境要符合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开展各种探究活动;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需要选择调查、实验、讨论等活动类型。教师在充分理解学生知识背景的基础上,围绕课程目标的实现,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所教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让活动流于形式,如在引发学生思考时,教学重难点其是教学难点的地方,设计活动帮助学生度过学习中的困难,或在形成后,帮助学生在实际应用活动中巩固、检测所学,体验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完成对知识、技能、方法的掌握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实现三维学习目标,精致的学习活动可以避免生硬的说教,可以节省繁复的训练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教学资源设计 确定学习本节课所需教学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明确从何处获取有关资源,如何去获取(用何种手段、方法去获取 ) 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包括对本节课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教师自身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围绕三维目标是否达到要求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应尽可能多元化,如纸笔测验、活动表现、观察记录等。要尽可能设计出学生乐意参与,又能客观地、确切地反映每个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 教学评价对提高教和学的效果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它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多年来教学评价只关注教师行为表现,而忽视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也过分依赖纸笔测验,忽视了其他质性评价方法,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把课堂教学的关注点转向学生,并采取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从形成科学素养的多个方面来对学生的学习做出科学的评价。教师要根据实际的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评价方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评价,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为教学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在教学评价上应体现发展性、过程性、多元性、主体性的统一。 六教学反思 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后,应该加强反思,从反思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反思中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在教学设计方案中将教学实施的详细情况进行记录整理,特别是学生的各种活动和各种观点。 教学后教师需要重新审视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如何 ? 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教学内容是否恰当以及所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否真正让学生 投入到学习中来,取得了有效的学习结果,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和预期不一致的地方?自己是否采取了灵活的应对策略,修正完善既定的教学方案?取得的效果如何?还存在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对这些问题的反思,能够帮助教师发现自己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处理教学事件时所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促使教师将反思引向深入,找到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和教学实施能力的方法。 经过反思,教师的原始经验不断地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被加工,经验才得到提炼与升华。经过反思,教师更好地理解新的课程理念,改善教学设计观,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其教学实践水平也会逐渐得到提升。教学反思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学设计案例及评析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比较、归纳、练习的教学方法,进行参与式教学,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新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培养实事求是、勇于挑战的精神。突出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和学生共同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身感受到化学学习的快乐,品尝学习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分析 1 教学内容的分析 ( 1 )课标的要求: 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 概念;掌握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律,初步发展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 2 )考试说明中的要求: 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会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包括加水稀释的计算,)了解溶质质量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 3 )在本学科中的地位、作用: 溶质质量分数是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九单元,课题 3 ,第一课时内容。溶质质量分数是继化学是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又一重要的化学计算。学生对化学计算已有一定的经验,本部分知识所涉及的质量分数,在第四单元根据化学式的计算中,学过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在第八单元含杂计算中,学过混合物中某纯净物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本课题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与前面学过的这两种计算既有相同之处(分子、分母的确定),又有不同之处(关系量的范围不同);在今后综合计算中,仍然会涉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使本课题的学习不断延伸。 ( 4 )内容特色: 本课知识的得出与 “ 前概念 ” 有一定相似之处,具有较好的规律性、系统性。学生通过实验展开学习,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自行推出计算式,再运用反例、练习、概括解题方法等对获取信息进行加工,从而将所学知识转化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为以后学习综合计算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2 学情分析 ( 1 )从学生的知识储备上来看: 学生已经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还知道溶质的质量与溶剂的质量之和等于溶液的质量;也会判断某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还会确定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但不会从量的角度来表示溶液的组成,却是学生不了解的,教师若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便水到渠成 。 ( 2 )从学生的心理特征上来看:初三学生已处于青春发育期,对外界事物及现象充满好奇心,动手欲望强烈。本节课从学生的好动欲望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用身边常见又特别喜欢喝的糖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 3 )从学生的认识水平上来看: 学生在学习根据化学式的计算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式,已经初步认识到解化学计算题,从已知入手找可知,通过所求找需求的解题思路。本节课突出在溶液的知识范围内找对关系量。 有了前期的知识准备,还必须有效调动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本节课的目的不在意知识本身,而是形成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究事物内在本质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初步掌握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实验、思考问题、习题演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学习,让学生体会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律,初步发展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建立 及其简单计算; 2 教学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找准 溶质、溶剂、溶液的关系 五教学策略 1 “建构主义理论”的“前概念”策略: 在根据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学生对已知量、未知量关系的分析已有一定经验,具备了一定的 “ 前概念 ” 基础。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逐层训练,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总结方法。 2 由感性到理性的策略:让学生充分感受糖水的甜度上升到理性的过程,进而解决实际问题,享受学习的乐趣。 3 制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 把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放在首位。本节课用 “ 制糖水,品尝甜度 ” 创设情境,用 “ 真心英雄 ” 等激励的评价语言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使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放飞思维、快乐学习。 六教学流程: 七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本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体验了学习的过程,学习了探究化学计算的基本方法。从生活实践中体会到科学原理,并能用科学原理进一步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得到了体现和提高。 学生自我评价方式: 1 谈谈本节课自己最大的收获。 2 对溶质质量分数的认识课前与课后的对比。 学生相互评价方式:在小组合作中同组成员的作用评价。 学生评价教师:学生评价教师的教学设计、实施以及作用。 教师评价: 1 习题检测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 2 针对三维教学目标后两维目标的学生访谈。 3 学生后续学习情况观察。 教学流程图 一、 教学案例的涵义和特点案例应该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真实性。无论是事件、事故的报道,还是生活中的情境,案例都必须是真实的,而不是靠想象捏造出来的。 二、代表性。代表了一类问题或是情况,可以引发争论或思考。我国学者顾泠沅认为,“所谓教学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 4 郑金洲 教授则认为“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教学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3 、 案例教学与教学案例的区别 案例教学( case methods of instruction )是一种教学的方法,是将案例引入教学中,通过对案例的讨论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 6 。这里的案例包括有多种形式,有医学中所用的典型病例,法学中所涉及到真实的案件,工商管理中涉及到具体管理的例子等。目前也有人将这种“用于教学的案例”统称为 “教学案例”,但它与本研究所指的教学案例是不相同的,本研究中的教学案例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发生的带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典型教学过程。通常应用在教师教育、培训以及教师研究中。 4 、 教学案例的特点 ( 1 )教学案例是教师经验性知识的外化 ( 2 ) 教学案例是教学决策的结晶( 3 ) 教学案例是专业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的桥梁 二、 教学案例研究的特点和意义 1 、 教学案例研究的涵义 目前教学案例研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师集中培训中通过对教学案例的研究来教授教学知识以及教育学理论等,另一类是中学教师作研究。 2 、教学案例研究的特点 ( 1 ) 情境性与过程性。也就是说我们要进行教学案例研究就必须进入到教学情境中去,强调根据特定的时空情境解释某一件事,而不是抽象的考虑问题、做出结论。而这个特定的情境就要求教学是在自然的条件下发生的,不是经过教师反复操练、学生练习得到的表演课。也就是说我们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必须是真实的、鲜活的、丝毫没有水分的。情境性就要求我们关注整个过程的发展,而不是专注于一个点,静止的、孤立的看待问题,而是要注重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把握整个过程。只有将情境性与过程性统一起来,我们的教学案例研究才具有更大的实际价值,才能算作是一个完整的研究。 ( 2 ) 合作性。在教学案例研究中,光靠单个教师的力量是不行的,需要多方面进行协调,互相交流,进行分析研究,才能在更大程度上使教学案例研究走向新的水平。首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的相关资料是进行教学案例研究的最翔实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资料,如果没有教师和学生的积极配合、共同努力,可能就得不到供研究所用的教学相关资料,更谈不上在其他学生资料的收集。其次,教师之间的合作也是不容置疑的。一个人的思路、想法是有限的,只有相互交流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才能将问题剖析的更加透彻,集思广益,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多、更好。最后,高校专家和教研员的参与对教学案例研究水平的提升也是不可忽视的。高校专家具有比中学教师更宽广的视野,谙熟教育教学理论、理解更加透彻,这恰巧能弥补中学教师在这方面的不足;而教研员的参与,使高校专家和中学一线教师的沟通更加高质量、高效率,同时也有力于教学案例研究成果在推广,使其意义得到充分的发挥。 3 、教学案例研究的意义 教学案例研究的对象是教学实践,研究的目的是形成一个个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案例。教学案例具有真实性、典型性、时代性等特征,其备受广大教育工作者喜爱的原因至少有如下几方面: ( 1 ) 有助于教师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之中。 案例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通过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观察、分析、诊断,进行多维度解读和共同研究,将具体的教学行为与理论实际联系起来进行思考,给教学行为赋予崭新理念,可以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反过来又指导教学实践,提升教师教育实践的合理性。 ( 2 ) 促进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提升教育教学的专业化水平。 教学案例研究使教师经常处于一种反思状态,总结得失,明确方向,有利于培养教师形成敏锐的观察能力,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领悟能力。 ( 3 ) 有助于教师互相交流研讨,提高其看评课等教研活动的实用性。 教学案例研究的内容贴近教师实际、材料来源丰富,写作形式灵活,易于传播、交流和研讨,因此,常把教学案例研究作为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的有效载体,引导教师研讨交流教学案例,有利于提高教师分析反思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 4 ) 有利于教师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 在教学案列研究中,教师围绕选定的课题,积极扎实开展对某具体教育教学对象或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由于研究对象的个别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研究内容的深入性,可保证教师在时空上有条件对研究对象或现象进行全方位、多层面和多纬度的研究,为课题研究提供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三、 教学案例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教学 案例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将教学思路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教学事件和处理方法如实记录下来,写成“案例过程”,然后围绕案例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通过分析或集体研讨等,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值得探讨的问题,最终形成教学案例。具体地说,完整的教学案例研究一般要经过前期准备、收集材料、分析研究、形成案例等步骤。 1 、 前期准备 教师要了解当前教学的大背景,改革的大方向,并要通过有关的调查,收集相关的资料,有针对性的做一些理论准备,然后确定教学案例研究的目标、研究的任务、体例、类型、结构等。根据所确定的内容,设计教学方案,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2 、 收集材料 收集充分的案例材料是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基础,收集案例材料的具体方法有课堂观察、访谈与调查。 ( 1 )课堂观察。观察是一种较为基本和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用自己的感观和辅助工具对师生的教与学行为和学生的参与状态等教学现象进行观察研究的一种方法。课堂观察可以是教师自己对课堂活动进行观察,也可以由其他教师来实施观察。课堂观察事先经过精心设计和组织,对教学情景的洞察可以获得一般观察无法达到的深度和广度,对观察的资料,可以逐字逐句整理成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程序表、提问技巧水平检核表、课堂教学时间分配表等,以便为后续分析案例提供翔实的原始材料。 ( 2 )访谈与调查。对一些课堂教学不能观察到的师生内心活动,如教师教学的目的、教学程序的意图、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教学达标的成效度等一些需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是通过课堂观察无法实现的,需要通过与执教教师的交谈和学生的座谈,以丰富、充实课堂教学观察的材料,从这些访谈、调查的材料中,再分析课堂教学的现象,不难发现造成各种课堂教学现象与教师教学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然后再具体寻找在哪个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从中提炼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 、 分析研究 围绕案例材料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可对课堂教学行为作技术分析,可以教师自己进行课后反思,可以围绕案例中体现的教学理念进行研讨,也可以围绕教学理论进行阐释。这里的分析研究,应回归到对课堂教学基本面的探讨才能展现案例的价值,不要过分地集中于个别情境或特殊问题,而应分析教学的基本特点以及值得研究的问题,要注意对课堂教学作整体的考察和深层次的分析,否则会失去案例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案例的分析研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 1 ) 集体讨论 集体讨论一般指学校或学科教研组的集体教研活动,这样可以发挥教研组的集体作用,集体攻关,分工合作,共同研究。一般是大家共同看视频文件(如果有教师当堂听课次步骤可以省略);然后授课教师介绍前期的工作,包括设计本节课的思路,以及课前和课堂中的学生情况;最后就是大家集体集思广益,谈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挖掘教学中的教育思想,解决其中的问题。 ( 2 )文献调研 案例研究必要时还要进行文献分析,文献分析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过去与现在的有关研究成果中受到启发,从中找到课堂教学现象的理论依据,从而增强案例分析说服力。同时通过有关教育理论文献的查阅,去进一步解读课堂教学的活动。 ( 3 )专家点评 专家深厚的理论基础及其对现实教学情况的了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一线教师在集体讨论与文献查阅中的不足,开阔视野,进一步提升研究的高度和深广度。 以上三部分在教学案例的分析研究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使教学案例研究达到良好的效果。但并不是缺一不可的,有的学校没有条件并不是就意味着就不可以进行教学案例的研究,只要有了课前准备和资料的收集,几个教师坐到一起也可以进行讨论和文献的查阅,深入分析,找到教育精髓并解决出现的问题就可以形成教学案例,是教学案例研究成果的最直接的体现。四、教学案例研究的呈现研究报告的撰写 1 、教学案例研究报告的呈现形式 关于教学案例研究的呈现,可以根据研究的范围,研究问题的大小等,主要分为专题性教学案例研究、综合性教学案例研究的呈现两种形式等。专题性教学案例研究报告一般是针对教学中某一方面的问题展开专题研究;综合性教学案例研究是针对教学中许多方面的问题综合起来分析,以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全面的思考和分析。 无论哪种案例研究形式一般都要有研究的重点和主题,这个主题常与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常见的疑难问题和困惑事件相关,具体可以从教学的各个方面确定研究的主题,如从教师教学行为的角度确定主题如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中的提问行为、教学媒体的使用、教学评价语言、课堂教学调控行为等;也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角度确定主题如问题解决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另外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等角度都可以确定研究主题。确定主题要注意典型性和时代感。确定主题后可以选用不同的形式和结构来撰写课堂教学案例。本研究的教学案例采取的是综合式的呈现方式。 2 、教学案例研究报告的结构 案例的结构多种多样,写作没有一个统一的格式,但从案例所包含的内容来说,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案例大致都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 1 )标题。教学案例总是有标题的,总是要借助标题反映事件的主题或形貌的。一般地说,案例有两种确定标题的方式:一是用事件定标题,即用案例中的突出事件作为标题,吸引读者进一步了解相关的信息;二是用主题定标题,把事件中包含的主题析离出来,作为案例的标题,能使读者把握事件要说明的是什么。 ( 2 )引言。主要描述一下事件的大致场景,隐晦地反映事件可能涉及的主题。使读者对案例的事件和主题大致有些了解,也可起一个“先行组织”的作用,使读者有一种阅读上的“心理准备”。 ( 3 )背景。案例中的事件是发生在一定的时空框架之中的,是依托一定的背景的。一些教师善于描述事件,但常有意无意地忽略背景的描述,因为他们注意的焦点主要在问题的发生与解决上。实际上,背景的描述同样也是极为重要的,不同背景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并且案例写就以后,读者在分析案例时,也需要参照背景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出评论。 ( 4 )问题。教学案例区别于一般事例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有明确的问题意识,是围绕问题来展开的。在论述中,需要讲明问题是如何发生的,问题是什么,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那些。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展示问题。尤其是用于教师培训中的案例,要能够给被培训教师一种问题的现场感,就更需要错综复杂情景的真实再现。 ( 5 )问题的解决。问题发现以后,解决问题就成了重要的一环。这部分内容需要详尽的描述,要展现问题解决的过程、步骤,以及问题解决中出现的反复、挫折,也会涉及问题解决初步成效的描述。这部分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整个教学案例的主体,切忌把问题解决简单化、表面化。当然,教育教学中也会遇到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把这样的问题形成案例时,虽然真实的解决问题的过程还未出现,但可以把解决问题的种种设想和打算罗列出来,以供读者参考、评论。 ( 6 )反思与讨论。教育教学案例是由工作生活在第一线的教师自己完成的,撰写案例的过程,也就是对自己解决问题的心路历程进行再分析的过程,同时也是梳理自己相关经验和教训的过程。因而,系统地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对于提升教育智慧、形成自己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独特艺术等都至关重要。反思与讨论主要涉及的问题有:问题解决中有哪些利弊得失?问题解决中还发生存在哪些新问题?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如何进一步解决这些新的问题?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