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探索规律 实事求是》导学案.doc_第1页
《第三课 探索规律 实事求是》导学案.doc_第2页
《第三课 探索规律 实事求是》导学案.doc_第3页
《第三课 探索规律 实事求是》导学案.doc_第4页
《第三课 探索规律 实事求是》导学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课 探索规律 实事求是导学案本课学习内容: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B) 2、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B)3、规律的含义(A) 4、规律的客观性与可知性(B)5、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B)6、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C)(一)要点解析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B)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宇宙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静止的观点)。(2)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物质承担着。宇宙中也没有离开物质的“纯粹”运动。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2、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B)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1)动中有静。绝对的动包含着暂时的、相对的静。(2)静中有动。相对的静又包含着永恒的、绝对的动。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并不是事物绝对地不运动、不变化的状态,而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处于相对稳定和暂时平衡的状态。静止包括事物运动的平衡状态(空间位置相对没变)和事物运动的稳定状态(自身性质相对没变)两种情形。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1)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意义的静止绝对化,认为事物是绝对不变的,是形而上学的观点(静止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墨守成规,不求上进,思想僵化,不图改革)(2)否认相对静止,片面夸大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则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生活中的朝令夕改就是片面夸大运动的表现。)3、规律的含义(A)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1)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规律的客观性是规律最重要的特点。(2)规律是事物内部本质的联系。不是表面现象的联系。(3)规律是事物发展中必然的联系。不是偶然的不确定的联系。(4)规律是事物发展中稳定的联系。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重复性。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联系就必然重复出现,这也表明了规律的普遍性,规律是隐藏在同类现象中“共性的东西”,因而能在一定范围内普遍起作用。4、规律的客观性与可知性(B)(1)规律是客观的,必须尊重规律。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有它自身的内在根据和一定的客观条件。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只有尊重它,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取得成功。而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2)规律可认识和利用,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们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隐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并借助于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务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从而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其变害为利。利用规律需要相应的条件,而创造条件本身也是受条件的制约的,也必须遵循规律。认识和利用规律,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理性思维(想),才能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形成计划、方案等指导人们的行动。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活动(做),自觉地创造条件,才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方式,使其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保持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才能坚持不懈去夺取胜利。5、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B)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主观能动性能否正确发挥以及发挥的程度,取决于主观是否符合以及符合客观规律的程度。(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规律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它在现象背后,在事物内部,只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方法科学,肯下功夫,才能认识和把握规律,并以此作为我们行的的“向导”。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要做到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将求实精神和革命热情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和听天由命的宿命论(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主观能动作用),又要反对片面夸大主观能动作用的唯意志论。6、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C) (1)含义: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叫做“实事求是”。(毛泽东一贯倡导实事求是。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2)重要性: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体现。所谓“彻底的唯物主义”,是指排除各种唯心主义的影响,力求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事物,严格遵循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办事。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概括和核心。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其中,实事求是集中体现了各组成部分的科学精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因此,我们常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称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是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3)要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要端正思想认识。 要领悟实事求是方法论的丰富内涵,学会相关方法的综合应用。 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 (二) 复习测试题一、填空题: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_和_。2、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处于相对_和暂时_的状态,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3、任何事物都是绝对_和相对_的辩证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4、把相对意义的静止绝对化,认为事物是绝对不变的,是_的观点。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规律是事物发展中_、_、_、_的联系。6、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叫做_。这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的_的高度概括。二、单项选择题:1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C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D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2.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写道:“遥看瀑布挂前川”,后人评述此句中意境全在“挂”字上。“挂”字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A B C D 3.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4.“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这一观点( ) 是唯心主义观点 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承认运动否认物质 是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A B C D 5(2008年上海卷)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 )A 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6.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规律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7.(2012年上海卷)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这种联系是本质的、必然的和( )。A. 稳定的 B. 实践的 C. 发展的 D. 辩证的8.(2004年江苏卷)“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9(2004年江苏卷)人的思维活动和认识发展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 ) 受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是可以改造和创新的 是能够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的A B C D 10(2004年广东卷)“入国问禁,入乡问俗”体现的道理是( )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尊重社会的客观规律 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尊重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A B C D11. “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 规律是事物内部的稳定的联系C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D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12. 下列说法中,能表现物质运动规律性的有( ) 喜鹊报喜,乌鸦叫丧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春夏秋冬,四季交替A B C D13.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表现为( )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前提 尊重客观规律性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性A B C D14(2007年上海卷)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中写到,“有昆仑山肪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然而,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依靠智慧和勇气,破解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创造了“天堑变通途”的人间奇迹。青藏铁路的建成表明( )A人类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自身 B实践活动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一切奇迹 D人类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15.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要命令自然,必须服从自然。”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只有命令自然才能服从自然 B按规律办事则事倍功半C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变成自然的奴隶 D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16. 在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成功解决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从哲学上看,这说明( )A.铁路建设中的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 B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相互影响C发挥主观能性,对认识和利用铁路建设中的规律至关重要 D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界的规律 17.“历史的经验表明,当我们能够自觉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时候,我们的事业就发展;当我们背离或放弃实事求是的时候,我们的事业就遭受挫折。”导致这两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 )A.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 B事物本身存在着两重性C规律可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 D经验是人们积累出来的 18(2004年广东卷)为了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人们常常引进一些外来物种,但有些外来物种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这表明( )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事物的性质是不确定的 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改造自然必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A B CD19. 中国人民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精神鼓舞下,夺取了抗震救灾的胜利。这告诉我们( )A.人在自然和社会规律面前是自由的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D要战胜困难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20. 庄子强调顺应天命,无为而治。荀子则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 A.庄子主张规律是不可抗拒,荀子主张可以控制规律 B庄子主张实践决定理论,荀子主张理论指导实践C庄子强调要顺应客观规律,荀子强调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D庄子强调要顺应自然规律,荀子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21. 农业生产中有这样的谚语:“清明前后,栽瓜种豆”。而今随着科技的发展,随时可以生产反季节蔬菜。由此可见( )A.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B规律既能被创造,也能被消灭C科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人可以认识并利用规律22.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我国北方农民总结出“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农谚。这说明( )A.人可以认识并利用规律 B规律具有条件性C规律具有主观性 D人可以创造规律三、简答题:1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 (1)物质是_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_,是物质的_。(2)运动是_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_,_是运动的物质承担者。2. 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是_的。(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_。(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_。这就要求做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_,坚持_。3.(2010年上海卷)为诠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上海世博会设立了城市最佳实践区,集中展示全球有代表性的城市实践案例,这在世博史上尚属首次。在众多参观者中,相关专家悟出了宜居城市规划理念:空间紧凑、功能集聚、低碳节能,可持续发展。真可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运用“探索规律 实事求是”相关知识简要回答:(1)“热闹”和“门道”体现了哲学上哪对关系?(2分)4(2005年春考文综卷)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东盟各国与我国地理位置邻近,历史交往悠久。回答:(1)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各国经济联系与依赖的进一步增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无法拒绝的历史过程。用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说明,中国要发展,就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5(2004年湘鄂川渝卷)材料四:从几年前的“电多了”,到现在大面积缺电,电力供应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电力行业有其特殊性。首先是发、供、用瞬间完成,直发直送,不能储存。其次是结构性、时段性,不能简单地用多与少来衡量,此外,电力建设周期性强,这就要求电力建设规划适度超前,等到缺电,才开始建电源点,就来不及了。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我们应如何实事求是地解决电力短缺问题。6(2003年江苏卷)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类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天旱求龙王降雨,遇事求神灵保佑。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轰鸣田野,卫星遨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的朋友, 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强调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运用哲学常识的知识说明人为什么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四、分析说明题:1. 小赵同学在学习哲学时,遇到一个困惑:都说规律是不可抗拒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是现代技术却可以种瓜得豆;特别是无性繁殖的克隆技术,使繁殖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不是说明规律是可以改变的吗?对这一现象,小赵同学感到不解。请运用“探索规律 实事求是”的相关知识为小赵同学解除困惑。参考答案一、填空题:略 二、单选题:1.D 2. A 3.A 4.C 5.B 6.C 7.A 8.A 9.B 10.A 11.C 12. D 13. C 14.A 15. D 16.C 17.A 18.B 19.D 20.C 21.D 22. A三、简答题:1.(1)运动 根本属性 存在方式 (2)物质 主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