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的中国体验与文化球土化.pdf_第1页
文化交流的中国体验与文化球土化.pdf_第2页
文化交流的中国体验与文化球土化.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交流的中国体验与文化球土化 陈唯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 南京2 i 0 0 8 9 摘 要 文化交流的中国体验从 实践层面证明 全球化语 境下的世界文化生态是文化球土化的逐步演进 文化传播的基 本机制是文化适应 异质文化输入中国必须经历中国化 中国 化的异质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是 中华民族本 土文化与中国化异质文化的统一 因此 中国文化在文化球土 化进程中完全可以自处 应该在提高文化 自觉的基础上 增强 文化 自信 积极应对 和利用异质 文化 实现 中国文 化的 自强 同时 文化交流的中国体验对中国的文化输出也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球土化中国文化异质文化中国化 全球化浪潮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 促进了国际间的合作 与交往 也带来了各种文化之间空前的接触 交流与碰撞 这 便产生了所谓 文化全球化 的问题 虽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认为世界是 多元文化的星球 然而 若干文化事象的同质 化趋势客观上正在加剧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曾指出 当今世界 正面临着单一文化的威胁 这是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 全球 化背景下 如何应对异质文化进而保证本国传统文化的 自处是 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 也是理论界研究的焦点 事实上 所谓 文化全球化 真的是洪水猛兽吗 传统文化是否真的不堪一 击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延续至今的内在理路是否会失灵 文 化交流并非当下才有 全球化只是使得文化交流以前所未有的 广度和深度得 以展开 然而 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似乎并未使中 国文化失去主体性和独立性 因而 考察文化交流的中国体验 对揭示全球化语境下的世界文化生态以及摸索中国文化如何 自 处的答案具有重要意义 1文化球土化 全球化语境下的世界文化生态 全球化是多年来学界关注的热点 以其为题的研究数不胜 数 学界对 文化全球化 的看法也不统一 甚至可以说存在根 本性的分歧 一方面 有些学者根本不承认有所谓的 文化全球 化 如盛宁梳理了 文化全球化 这一提法的来源 认为其从 任何意义上说都是不能成立的 1 有人干脆指出 文化是不可能 实现全球化的 因此 所谓 文化全球化 实为一种悖论l 2 另 一 方面 也有学者对 文化全球化 持审慎态度 如吴元迈认为 全球化经济并不一定导致或带来全球化文化 全球化文化 的时代并没有到来 而且还是一个相当遥远的未来 a 江宁康认 为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正在发展的大趋势 但文化全球化这一命 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各民族的文化存在各自文化传统的差异性 不应轻易认为经济全球化会马上带来一个全球文化的一体化 单 一 文化或 美国文化 并不会主宰全球 事实上中国文化也在全 球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 4 1 就整体而言 学界的主流对 文化全 球化 的合理性是质疑大于认同 应该说 用经济全球化表述 全球化进程中的世界的经济生态如果还算合理的话 用 文化全 球化 表述文化生态确有不妥 诚如盛宁所言 除非消除造成文化分野的各种环境条件 磨平各国 各民族 各地区人的文化历史传统 否则 文化 不会实现 全球化 或像有些人所说的 一体化 而这一切 是不可能的 1 随着全球化的演进及人们对其认识的深入 本 土化的重要性与不可或缺性逐渐得到了重新认识 对于全球化 语境下的文化生态的表述也出现了新的提法 上世纪9 o 年代中 期 美国匹兹堡大学罗兰 罗伯森 r o l a n d r o b e r t s o n 教授 指出 全球 与 本土 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并非绝对的冲 突和矛盾 而是互相渗透 互相补充的关系 进而参考 日语 土着化 这一表述 融合全球化 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 与本土化 1 o c a l i z a t i o n 提出了 球土化 g l o c a l i z a t i o n 的新 概念 6 这一观点深化了对 全球化 的认识 对理解全球化 语境下的文化生态也有重要启示 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文化的 聚合化 进而会形成某种程度上的 文化全球化 然而 未 来的文化格局是多元化而不是一元化 这是由一元思维的局限 性决定的n 文化传播的全球化必然会引起各地本土文化 异 质化 力量的抵抗 促使文化异质特性更为鲜明 呈现出一种 文化的 混杂化 趋势 8 亨廷顿也认为 全球化不但不会带 来文化的同质化 相反 出于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原因 还 会带来本土文化的复兴 g 即使是反对 文化全球化 观点的 人 也不否认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异质文化跨越时空局限 在广度上和深度上以空前的规模互相渗透 互相融合的文化生 艺术机构收藏 积累丰厚的学术根基也使杰夫 昆斯在2 1 世纪 当代艺术市场快速发展的阶段冲劲最足 在 西方判断一个艺术 家在艺术史中地位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其艺术作品是否进入 美术馆收藏 昆斯作品的拍卖价格高 又是美术馆的常客 也 直接决定了他在艺术史中的位置 2 o 世纪9 o 年代就是一个消费的社会 明星的社会 叛逆 的社会 杰夫 昆斯在这样的艺术大环境下取得重大的成功 一 点儿都不让人吃惊 仿佛是历史的必然 社会需要明星 就像好莱坞大片从来不缺少明星一样 就算杰夫 昆斯不出 现 也会有另一个昆斯会出现 虽然昆斯的作品无论是从材 料选择 表现手法还是作品的主题上 都不免存在一定的争 议 但恰恰是争议满足了大众的 追 星 的心理 昆斯说 我一直只想做个艺术家 我对市场 的兴趣不过出于政治原 因罢了 以此获得一个论坛与人们交流沟通 不知道当 昆斯看到作品价格不断攀升时作何感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艺术家身价越高也就预示着他越失败 但我们从另一个角度 来看 明星 本身就是其最成功的艺术品 他的其他作品 都无法从根本上取代 20 1 3 no 4 8 态 因此 虽然国内学术界对球土化理论并没有形成统一 明 确的认识和评价 其理论也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建构 1 甚至其 译法本身也未统一 除本文采用的球土化之外 还有 全球地 方化 罗伯森专著中译本 全球地域化 全球本地化 全球在地化 全球本土化 等译法 但笔者私见 相较全 球化 球土化在理论上站得更高 对文化现实的捕捉也更为准 确 相较于 文化全球化 文化球土化也更为全面 深刻 准确地揭示了当今世界的文化生态 2文化交流的中国体验 文化球土化的实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异质文化之间的接触 交流 与冲突古已有之 当下的世界文化生态只是在广度和深度上远 超历史 而实质并未有太大变化 因此 对当今世界的文化生 态的认识可以从历史中寻求智慧 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与包容性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扮演过文化输入方与输出方的 角色 在文化交流上拥有丰富的体验 从实践层面考察全球化 语境下的世界文化生态是 文化全球化 还是文化球土化可以 从文化交流的中国体验切入 异质文化要想进人中国并流传下来 都必须经过中国化 而中国化的异质文化边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从而失去了对 中国文化主体性和独立性的影响 每种文化都是根植于特定的 社会环境与 自然环境之中的 文化适应是影响文化传播的重 要机制之一 当一种文化传播到另一个文化圈时 它必须适应 这一文化圈的特殊情形 就好像一棵树移植他地 必须先适应 那里的土壤 i l 1 只有适应了中国的文化土壤 异质文化这把 钥匙 才能开中国的 锁 其输入的意义才得以显现 文 化交流的使命才能达成 这是异质文化输入中国必须经历中国 化的根本原因 首先 异质文化输入 中国的根本动力在于异质文化对中国 的价值 人类交往与联系之所以会所产生文化交流 其根源在 于异质文化间的互补性 之所以会产生文化输人与输出 也是 基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 输入方文化产生了对输出方文化中 某些优秀文化资源的需要的结果 通俗地说 输入方文化需要 借用异质文化中的 钥匙 来开 自己的 锁 但是 文化是 社会实践的产物 是历史的 具体的 文化生成环境的异质性 导致了文化的异质性 不难想象在输出方生成 适用于输出方 社会环境的文化资源换到异质社会环境 中能发挥多大作用 不 存在能开所有 锁 的万能 钥匙 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 能存活的文化形式 但是 如果异质文化一直不能适用于文化 输入方 那么文化交流也就进行不下去了 锁 不会变 能 加工 改造的只能是 钥匙 换句话说 在异质文化的输入 过程中 必须将其 本地化 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最好的例证之一 马克思主义 也不是拿来就能用的 马克思主义根植于西方社会背景和革命实 践 但中国有着特殊的国情和独特的社会经验 历史上 中国共 产党对异质文化的输入缺乏深刻的认识 结果 犯了本本主义和 教条主义的错误 给中国革命造成了惨痛的损失 以毛泽东为代 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进而认识到 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 作者简介 陈唯 男 1 9 8 3 生 助教职称 硕士 目 前主要从事的工作和研 究方向为 日本文化 2 01 3 no 4 8 际情况结合起来 反对脱离中国实际的本本主义 可以说 作为 异质文化资源的马克思主义只有经历了中国化 才能适用于中 国 成为真正有用的 钥匙 中国共产党9 o 年的历史证明 坚 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基本经验 其次 异质文化中国化是异质文化输入中国的必要性 不经历中国化 即使是一把很好的 钥匙 也不会为中国所 用 这是因为限于认知方式的差异 本土文化对异质文化的输 入一般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天然抵抗性 以中华文化的开放性和 宽容性 横亘于异质文化主体间的 墙壁 可能会逐渐得到消 解 但也必定要经过一个选择 改造的过程 季先生所说的第一次从 印度流来的水 即佛教文化在 中 国的传播即为有力的证据 佛教起源于印度 真正开始在中国 产生影响 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当时的中国 由门阀士族统 治 政治黑暗 战乱连连 百姓需要麻醉 士大夫需要解脱 而帝王也乐于利用宗教的麻醉性 从而引发了各阶层对于佛教 的兴趣 佛教随之也就有了在中国传播的动力 佛教的各种 思潮和典籍以空前的规模涌入中国 但佛教诞生的印度的 自然 环境与社会文化均迥异于中国 所以佛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 观念之间的接触与碰撞也就开始了 在儒释道之间 进发了广 涉政治 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论战和斗争 如南方的 儒释道论战与北方的排佛运动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 矛盾可以归结为三大难题 处理好与中国专制王权的关系 解 决 忠 的问题 处理好与儒家的关系 解决 孝 的问题 处理好与中国士大夫生活方式的关系 解决修行方法问题 j 只有完成上述三方面中国化 佛教文化才有可能被接受 总 之 只有经历中国化 外来文化在中国才有用武之地 否则 外来文化这把 钥匙 打不开 中国的 锁 只有经历中国 化 外来文化才会被接受 否则 即使能开 锁 这把 钥 匙 也不会为中国所用 文化输出的中国体验也能反证这一点 历史上很长时期 内 中国文化曾经在世界独领风骚 因此中国也曾是文化输出 的大国 对世界文化尤其是东亚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 的贡献 异质文化需要从先进的中国文化中吸取资源 进而与 中国的文化交流得以展开 但中国文化输出海外 也必须要接 受本地化 中国文化在 日本的传播生动地体现了这一点 中日之间 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特别是隋唐时期 日本更是派遣遣隋 使 遣唐使赴中国 全面地学习 吸收中国先进的制度和器物 文化 虽然学习的力度时有不同 但 日本深受中国文化影响是 无疑的 然而我 f l j i 决不能误认 日本文化的整体是从中国移 植过去的 事实上 日本在大量引进 中国文化的个别成分之 后 却根据社会内在需要另作组织与安排 其结果则是 自成一 格的 日本文明 a d i s t i n c t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1 j 与 中学 为体 西学为用 异曲同工 日本也喊出了 和魂汉才 的口 号 时刻注意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 对异质文化只是 借用 的态度 其实 无需口号 日本化的异质文化已经与源异质文 化疏离 甚至基本无涉了 就儒家文化而言 日本的儒家文化 虽然承袭中国 但内里有着很大的不同 日本学者在吸收中国 儒家文化时 为避免与本国的社会制度以及历史文化传统发生 冲突与矛盾 经常会加以重释或篡改 以使其适应日本的文化 风土 黄俊杰曾取 论语 与 孟子 为研究对象 从中日思 想交流经验考察中华文化价值与 e t 本地域特性之紧张性及其互 动 发现 日本儒学者对 论语 所存载的具有强烈中华文化色 彩的理念赋予了新的解释 如将 道 解释为 先王之道 并删除悖于 el本文化认 同的 夷夏之防 相较于 论语 孟子 在 日本的传播与接受更具特色 孟子 的 民本 位 政治思想与 el本的 君本位 政治体制格格不入 除了民 贵君轻思想之外 最为 日本儒学者诟病的是孟子的易姓革命论 汤武放伐 这与 日 本万世一系的天皇制存在很大的冲突 会导致政局的不稳 君臣关系的混乱 所以 孟子的形象和言 论在德川初期就已经备受争议 部分学者被认为孟子不配与孔 子并称孔孟 甚至有学者斥其为 仁义之贼 圣人之大罪 人 乱圣人之道之最者 1 当然 也有如佐藤直方 三宅 尚斋等学者为孟子辩护 其 中佐藤直方 三宅尚斋作为山崎暗 斋的直系弟子 因在孟子问题上持不同意见被断绝师生关系 但孟子思想始终未能在 日本思想史上 占据应有之席位 1 6 由孟 子在 中日两国的接受来看 不宜高估 日本儒学与中国儒学之间 的联系 余英时就认为 日本儒学派的 圣人之道 与真实的 中国已无任何关联 不过是 日本文明的理想境界而已 儒家文化在 日本的传播与接受表明 日本对 中国文化是以 自我为中心 选取能为 自我所用的文化资源加以学习 改造和 吸收的 此为中国文化的日本化 通过 日本化 中国文化的风 貌逐渐改变 融汇于 日本文化 成为e l 本文化的重要部分 因 此 虽然中国文化对 日本产生了重要影响 但中国的文化输出 并未能将 日本文化中国化 相反 中国文化 日本化了 学界通 常都承认 日本文化的独立地位 是东亚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 汤因比的 历史研究 亨廷顿的 文明的冲突 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均将 日本文化独立于中国文化考察的处理 方式即为明证 综上 文化输入与输出的中国体验从实践层面证实了文化 交流天然不会导致文化同质化 一元化 即使是全球化语境下 的广度和深度都前所未有的文化交流也是一样 因此 文化球 土化是全球化语境下的世界文化生态 中国文化如何在全球化 进程中自处应该借取历史上文化交流的经验 以文化球土化为 背景来加以考虑如何提高文化 自觉 增进文化 自信 实现文化 自强 以及推进今后的文化输出 3中国文化的自觉 自信 自强与输出 基于文化交流的中国体验 可以认定 文化全球化 不具备现实意义 而文化球土化正在逐步演进 当下的文化 交流已非历史所比 如何面对文化球土化是摆在 中国文化面 前的重要课题 以史为鉴 可以从文化交流的中国体验 中寻 求 中国文化如何 自处 的智慧 归纳起来 应该提高文化 自 觉 增强文化 自信 以宽容 开放的姿态积极应对异质文 化 最终实现文化 自强 全球化语境下 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要素之一 其 重要性 日益突显 文化建设 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已被提升到国 家软实力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重新认识 推进中国 文化输出 增强 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因 此 不仅要学习 吸收优秀的异质文化 实现文化 自强 更要 逐步推进中国优秀文化的输出 中国政府已经开展了一系列卓 有成效的工作 积极输出中国文化 以期塑造中国繁荣发展 民主进步 文明开放 和平和谐的国家形象 进而提升中国的 国际地位 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启动拍摄的国家形象系列宣传 片 2 0 1 1 年1 月1 7 日 国家形象宣传片的人物篇在纽约时报广场播 出 还有以九种文字全面系统地翻译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典籍 的 大中华文库 的出版 以及逐渐成为推广汉语教学 传播 中国文化及国学的全球品牌和重要平台的孔子学院等 无一不 反映了国家的努力 必须承认 这些弘扬传统文化的工作是富 有成效 具备积极意义的 类似这样的弘扬传统文化的事业应 该长久推进 但是 当前我国的文化输出事业也不是说完全没 有不足 应当看到 在具体文化形式的输出上还有一些值得考 虑的地方 不能幻想以中国文化 化 对方 要考虑到接受者 的主体性 否则会导致文化交流不畅与输出受阻的后果 文化 交流的中国体验早已证明了一点 因此 不应该在这方面再走 弯路 可以从文化交流的中国体验中吸取经验 勤于文化输出 与输入的换位思考 做好文化输出时的本地化工作 从而有效 地推进文化输出 所幸 中国的文化界人士已经注意到这些问 题 并开始 了反思和整改的工作 如吴瑛关于孔子学院的传播 困境与传播战略的研究即为一例 应该说 伴随着 中国国力 的提升以及 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中国的文化大国形象一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