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风景名胜与景观遗产的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 scenic site and heritage landscape严国泰 / yan guo-tai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老一辈学者,开创了同济的风景园林专业,建立了具有特色的风景名胜区规划学科方向。,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与风景名胜区发展之间的矛盾突出,风景资源遭到破坏、风景生态环境退化的 的“人与自然和谐为本”的风景名胜区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提倡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尊重自然、结合自然,维护生物多样性,重视时空观与文化观,体现风景名胜区的自然和文化多样性。 风景园林;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规划设计;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4 文献标志码:a 修回日期:2013-11-13锋 / han feng韩abstract: the predecessors created and laid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program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or tongji university, includingthe characteristic area of planning of scenic site. the low efficiency mode of todays development results in the deterioration of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landscape resources and the conflict between resourc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paper proposed an idea of putting harmonious human-nature relationship first for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scenic site based on environment philosophy, and advocated planning and design with nature and to respect nature. the paper also calls for integration of time, space and culture to represent the diversity of cultural landscape.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cenic site; cult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heritage conserv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的学科发展模式是同济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是较为典型 的重要特色之一。风景,辞海作风光、景色解;名胜,辞海作著 名的风景地解。因此风景名胜即为著名风景地,是指风景资源 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 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1。冯纪忠先生在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中突出时空特点并注入文化内涵与延续文脉,方塔园的规划设计即体现了这一特点,他 本人整理的“时空转换中国古代诗歌与方塔园设计”的演讲 稿,就凸现了这种思想。他从李白秋圃歌的诗文“何处 得秋霜”中得到时空转换的意象,在此作者没有用“何时”而用 了“何处”,处是空间概念。冯先生将这种文化思想中的时空意 象,用到了方塔园的“何陋轩”茶厅的孤墙设计方案中,造成了 一日之中孤墙两端的“明”和“阴”持续渐变到最终相互对调, 形成一日之间2个界面之间的空间感受无时不在变动,形成2个界 面之间一静一动的持续变动空间2,突出体现了中国文化思想。陈先生更是将自然界的真山真水引入中国园林,他认为: 中 国 园 林 要 范山 摹 水 , 叠 山 理 水 要 造 成 “虽 由 人 作 、 宛 自 天 开 ” 的 境 界 ;他 认 为 山 与 水 的 关 系 应 是 “水 随 山 转 、 山 因 水 活”“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随地坐低平”;山贵有脉,水贵 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他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法则 作了实践性的梳理,并诠释了最迷人的文学意境。1956年以前,陈先生对苏州园林进行过5年的调查踏勘, 也参加了部分的修复工作。他对拙政园以水景为主的布局就很 欣赏,认为拙政园的水池面积占了总面积的3/5,主要的建筑1 风景名胜区规划理论继承与传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从创建风景科学与旅游系到今天的景观学系,虽然仅有20年的历史,但是对于风景名胜的 研究却源于冯纪忠先生、陈从周先生与丁文魁先生等老一辈的 专家学者。冯先生的组景刍议认为:风景点是自然风景名胜区的精 华、核心或古迹所在,开辟风景实质是选择观赏风景景色的诸 视点;他认为:山与水是风景美丽的2个最基本的因素;自然 风景地应以组景为主,组景重在意境,而意境则有高低雅俗之 别。他不赞成一个亭子占满一个山头的做法;也不赞成用狮虎 牛马等神话传说来诠释风景名胜。52摘要: 在当前低效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下 现象时有发生。提出基于环境哲学关 键 词:文章编号:1000-6664(2013)12-0052-0中图分类号:tu 986收稿日期:2013-10-13;19932013: commemorating the 20th anniversar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in tongji university基本临水而建,建筑的理念是利用原地形而设计的,是顺应自然而作的作品;建筑的手法与明末计成所书园冶中的“相 地”理论相符合。此外陈从周先生对四时之景颇为重视,他认 为在各种自然条件下都能给予人们以最大的舒适美感,亦能产 生各种不同的情感体会,如春天的繁花、夏日的蕉廊、秋天 的红枫、冬天的梅影、雪夜,虽四季之景不同,而景物无不适 人。这种景观效果的产生,陈先生认为与设计者的文学艺术修 养密切相关3。丁文魁先生致力于风景园林学科领域的开创性探索,创 建了风景园林作为现代学科的理论体系,也创立了同济景观学 系的前身风景旅游系。在中国风景名胜区保护和规划研究 的长期实践中,突破了传统风景作为孤立审美对象的局限性, 全面把握风景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本质,尤其注重与社 会发展的协调性,突现了风景与时代发展的密切关联性。在其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风景名胜区实践,不断创新保 护管理分区模式,通过可持续遗产旅游经济促进风景名胜区社 会发展,使遗产保护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今天看来,虽然 当时与国际上存在信息壁垒,但这些前瞻性的探索,却与同时 期的国际探索甚至是当今的遗产保护和发展方向及议题殊途同 归,一直站在国际的前沿。将风景事业置身于全社会的发展体 系之中,全面覆盖了自然和社会强烈作用的各个领域。在此基 础上,他定义风景的本质是人与环境之间的边际文化信息,风 景即非环境(客体),也非人(主体);风景既是环境的边缘,又是 人的边缘;风景只存在于人和环境的关系之中,风景是人与环 境之间的中介物;风景是动态的,它不仅在时空中处于变化之 中,而且在天人关系中也处于变化之中;边际包括空间、地理 环境、时间、古代与现代、生态、文化、政治等多种关系4。 这样的定义与当前国际上对于景观的理解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世界遗产把文化景观界定“人类与自然的共同作品”,是人 类社会与自然长期深刻的相互作用结果;奥古斯丁对于景观 本质的界定“景观不是环境。环境是整体社会的所有实质因 素,是社会与空间及自然之间的所有联系,而景观是这些联系 中最敏感的部分,依赖于主观的集合意向”5;西方人文地理 学认为景观是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作用的产物。因而,正 是丁先生20年前所奠定的理论视野、高度和前瞻性,为今天同 济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和发展奠定了一个与国际学界高度接轨的 新起点,在文化景观保护和实践领域走在了国际同列。3位前辈学者在风景名胜保护与发展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为同济大学景观学系奠定了学科发展的基础。破题。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的高境界,是顺应自然的开展规划与设计。但在“以人为本”的社会经济发展思维下,人类的社 会发展很快,带来的自然界退化和森林资源的退化,使得以自 然界环境和森林资源为基质的风景名胜资源,在破坏的浪潮下 不断地受到挑战。地球大家庭中的人类不断地突破亿万大关, 现已突破60亿;但是地球上的物种却不断地在消亡,人类对 地球的过分索取,已给地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甚至是灾难。 因此人们应该反思,如何维护大地肌理的安全,维护自然界的 自然运行法则,在维护自然界的生态环境前提下,发展城乡建 设。自然界是万物生长之源,也是人类生活发展之源泉。所以 人类的生态文明建设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风景名胜区的发 展与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与自然互 动发展最为敏感的地区,在风景名胜区内若要人与自然公平、 和谐发展,就不能“以人为本”开发建设风景名胜区,只有尊 重自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为本”,才能实现“十八”大提 出的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为本”的创新思维是建立在环境伦理学基础 上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在此我们不仅要讲人类的代际公平,更要 从整体自然界来认识地球生命体系以及运行演变规律,而人类只 是这个巨大生物圈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地球生命系统的健康是 人类社会可持续的关键保障,可见人地和谐是风景名胜区社会发 展的根本保障。风景名胜区是中国古典环境伦理 “天人合一” 的完美典范和珍贵遗产,我们更应该传承历史智慧。2.1 维护生态系统平衡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与发展是依据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而 开展的,风景名胜区能否可持续发展,取决于风景名胜区内的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是否安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实质是 为风景名胜区内的生物多样性设定安全警戒线。生态平衡系统主要由原生态野生生物多样性子系统与人类 活动限定子系统组成。建立原生态的野生生物多样性系统使得野生生物能在自 然环境中交流更替,延繁发展,这是保证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条 件,也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因此维护好地带性的植被生态 群落与环境并保障野生生物在各自的生态环境中的地位与作用 以维护风景名胜区生态平衡,避免外来物种干扰与侵害是风景 名胜区总体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人类活动限定,这是我国风景名胜区制度中最为复杂的课 题之一。我国的风景名胜区与国外的国家公园内涵区别很大,由 于我国上下5 000年的历史,我国的风景名胜区与国外的国家公 园最大的区别就是人的活动问题。风景名胜区内不仅有耕地与 村落,而且有企业、学校和城镇,人类的生存活动占有风景名胜 区很大的比例,因此若不加以限定,风景名胜区就很可能演变为 一般的乡村城镇区而发展社区经济,导致风景名胜区的丢失。为2 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创新思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风景名胜区认识逐步深入,但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与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建设这一对矛盾始终难53专题 19932013: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学科建系二十周年纪念 此风景名胜区条例要求划定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将生态保育区、景观遗迹区、文化遗址区划入核心景区,核心景区除了观光 游览外,最重要的管理措施就是限定人类的开发行为,包括禁止 开垦耕地、禁止开矿、禁止开山取石、禁止建服务接待设施和居 民社区、禁止砍伐森林、禁止污染溪流河湖及湿地生态环境。这 样才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为本”的思想。可见只有控制住风景名胜区内人类活动的无限制的发展, 才能保护住风景名胜区内的野生生物的栖息空间,风景名胜区 内的生态环境空间才有可能平衡发展。2.2 规划建设尊重自然自然界是一个客观物质世界,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因此自然界的空间布局有它自己的分布秩序与生长规律。自然 发展与万物生长都遵循着这个规律。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设计也 应遵循这个规律,在空间布局上结合自然,和谐于自然风貌。 明代造园学家计成在园冶6兴造论中说:“凡造作,必相 地立基,然后定其间进,量其广狭,随曲合方,是在主者,能 妙 於 得 体 合宜 , 未 可 拘 率 。 假 如 基 地 偏缺 , 邻 嵌 何 必 欲 求 其 齐,其屋架何必拘三、五间,为进多少?”;又曰:“园林巧 于因、借,精在体宜,因者:随基势之 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丫,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 亭 , 宜 榭 斯榭 , 不 妨 偏 径 , 顿 置 婉 转 ,斯 谓 精 而 合 宜 者 也。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岳从秀,绀 字凌空,极目所致,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 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计成在这里讲的是建筑的因 山 就 势 , 因地 制 宜 。 他 认 为 : 建 筑 首 先要 观 察 地 势 , 确 定 地 基,依照地基的广狭,界定建筑的开间和进数,随曲而曲,当 方则方。建筑要就山依水随着地基高低而建设,宜亭则亭,宜 榭则榭。同时建设要重视整体环境的景观效果,巧而得体的因 借周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生态环境。因此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应 就山依水,服务基地的相地要研究自然环境,建筑远离滑坡山 地,筑房选择滨水台地,依山而不靠山,临水而不亲水(对于有 山洪暴发的地段)。巧借大地肌理的自然人文元素,在维护大地 肌理的安全的同时,生活在大地环境中的人才能真正体验到人 本的安全和大地的景观风貌。中国风景名胜区作为典型的文化景观,只有理解人地关 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为本”的原则,才能理解风景名胜区 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类与自然共 同创作的作品”,才能传承遗产精神。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历史 文化景观,美轮美奂,在自然审美、空间组织、景观建筑艺术 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风格,以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染力吸 引着中外游客,在国际上独树一帜。因此,今天的风景名胜区 总体规划需要强调典型景观规划编制,且特别强调维护和发展 风景名胜区整体景观风貌与文物古迹的真实性,珍惜每一处特色景点的建设和历史文化及其古迹的保存。由此可见,风景名胜区发展的创新思维是顺应自然与延续 文脉的创新思维,不一定非要“推翻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 世界”。3 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的时空观与文化观3.1 规划设计的时空观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首先要调研清楚风景名胜资源所处区 域的空间位置及其他生成的时间节点,其次研究它的文化内涵包 括自然资源的景观特色和人文景观的文脉传存。在风景名胜区规 划设计的过程中,维护自然资源景观特色的三维空间安全体系, 维系大地机体连续性和完整性,维护自然地理环境物质体系的安 全性,以确保自然资源及景观特色的安全性及其可持续发展。风景名胜区的空间布局,规划设计应尊重自然,顺应自 然,结合风景名胜区三维空间特征进行开发与建设。设计的时 序应以先从整体战略性层面进行把握,将风景名胜区周边的生 态环境、城镇体系、村落体系和农田系统研究清楚,建立风景 名 胜 区 外 围保 护 带 , 以 防 止 城 镇 化 发 展 现象 、 外 来 的 “ 假 文 化”和极有可能破坏风景名胜区自然环境的现象与行为渗透到 风景名胜区,通过大地景观规划将不可破坏的山水景观、生态 环境和文化史迹先期保护与控制起来;并找出可用于风景名胜 区服务接待开发建设的基本用地。风景名胜区的自然生态环境 在大地景观规划这个层面就被监控起来,才能保证风景名胜区 在建设过程中整体空间关系、资源分配不会出错,风景名胜区 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就能做到有的放矢,风景名胜区的建设 规模能够相对可控。空间规划不出错,不等于空间规划和设计很精彩。注入 时间节点,发现与挖掘景观资源的物候条件、时间变化特性和 最佳赏景时间开展景观规划设计可使景观特色清晰异彩。可见 在三维空间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展开的四维风景设计不仅仅是设 计 的 构 图 问题 , 而 在 于 设 计 者 的 善 于 发 现, 从 而 抓 住 时 间 要 素,突出时间特性来开展规划与设计。如杭州的西湖中“苏堤 春晓”和“三潭印月”,就是突出了春季、圆月这个时间要素 开展的设计。“苏堤春晓”为突出“春季”的特色,堤上的植 被绿化选择了早春报绿的水柳与三月开花的桃树,早春三月翠 柳桃红将苏堤装点的妩媚一片,使得西湖魅力无穷;“三潭印 月 ” , 设 计突 出 了 圆 月 这 个 节 点 , 圆 月 月月 有 , 水 中 一 个 月 亮 , 天 上 一个 月 亮 , 使 得 荡 舟 于 西 湖 上 的文 人 墨 客 , 诗 情 交 融,流连忘返;雁荡山风景名胜区的“犀牛望月”也有时间节 点之妙,山地象形石“犀牛”若作为一处岩石景观,未免有些 俗气,然当它作为夜晚的剪影与天地月夜组合到一起时,却给 雁荡山的夜景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此外,我国历史悠久,历朝历代留下了不少的历史作品,5419932013: commemorating the 20th anniversar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in tongji university朝 代 不 同 、风 格 各 异 , 如 果 建 筑 的 修 复 不假 以 历 史 时 间 的 认识,那么历史建筑的修复就会闹出很多笑话。我国的风景名胜 区是个人文史迹荟萃之地,留有不少的历史遗存,保留至今已 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因此风景名胜区的历史建筑的修复,包括 续建、扩建、改造和有机更新,都要对历史建筑的成因时间节 点 开 展 客 观、 科 学 的 研 究 , 直 至 找 出 它 的成 因 特 点 和 年 代 风 格。经过科学研究的历史建筑的修复,才有可能做到“修旧如 故,以存其真”。3.2 规划设计的文化观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除了要体现时空维度外,尚要突出与 展示地域文化,延续与发展地域文脉,是体现风景名胜区文化 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由于我国的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的文化差异很大; 即便是同一个民族,由于所处地域环境的不同,其文化的差异 性也很大,从而导致各地百花竞开的局面。仅在建筑的民居上 就出现了华北四合院民居、江南的水乡民居、福建的土楼民居 和安徽的徽州民居。虽各不相同却文化灿烂。但是由于对文化认识不足,或由于急功近利,各地对地方 文化的认识没那么热心,导致地方文化及传统的丧失,文脉延 续困难,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的假文化现象,这应引起学界 的高度重视。风景名胜区中的文化信息包括有形信息和无形信息两大 类。有形信息涵盖了人类遗址、历史建筑、摩崖石刻和宗教圣 迹等,无形信息则包括民族风俗、宗教礼仪、神话传说和地方 人物等。这些融入风景名胜区内的文化信息将人们带入历史年 代的文化境地,使人们感受到自然界与人类历史和谐共生的发 展过程,表达了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思想境界。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山水环境中孕育着深刻的人文思想,有 自然风景人文化,人文景观自然化的特点,无论是山岳还是水 景,人文景观与自然风景互为表里、相互辉映,在时空布局和 审美情趣上互相渗透,文化遗产与宗教建筑等历史遗迹与其周 围的地理环境互为衬托,背景对流,形成情景交融的统一体。我国大多数风景名胜,由于历史悠久都存有一定数量的文 化遗产。无论是封建时代还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所形成的历 史遗迹,随着历史的发展已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 些历史遗存设施,绝不可轻易拆除,而要根据遗产的实际情况 分别进行保留、修复或迁移等多种方式的处理。其中迁移至易 地保护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必须慎重。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必须保留。并且应该 尽可能地完整保留。有些保留不全,或部分残缺,可在原有基 础之上加以修复,或者干脆将残缺部分规划建设成遗址地公园 供游客观光览胜;对一些原物已毁仅有遗址记载的历史建筑的 重建,必须保护其真实性、完整性和艺术价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英文国际海运合同模板
- 校企合作合同延期详情在线查阅
- 绿色建筑环保验收服务合同
- 脾脏影像诊断
- 技术合作合同
- 历史遗留房屋买卖合同样本
- 含外债离婚合同范本
- 度新能源设备供应合同
- 科研成果转化合同
- 合同范本揭秘:演艺经纪合作指南
- 第六部分 带束层设计子午线轮胎设计
- GB/T 33744-2017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管理指南
- 2022初三体育中考仿真模拟测试实施方案
- c语言程序设计第7章数组课件
- 储能热管理行业专题报告
- “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学习任务群的课程论分析
- 租车费结算单
- 陕北民歌之简介课件
- 近视眼的防控课件
- 食品添加剂 亚硫酸钠标准文本(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 抖音直播运营团队薪酬绩效考核管理方案(直播带货团队薪酬绩效提成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