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再认识_王红宇.ppt_第1页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再认识_王红宇.ppt_第2页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再认识_王红宇.ppt_第3页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再认识_王红宇.ppt_第4页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再认识_王红宇.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再认识,南阳市第二医院李相芬,早期复极综合征,传统认识:定义、心电图特点、发生机理新发现:猝死再认识:心电图分型、可能机理、危险分层建议、临床研究,定义,早期复极综合征为一种临床常见的心电图现象,是指至少两个相邻导联的qrs波终末部和st段起始部交界处的j点抬高0.1mv,该心电综合征通常具有两种表现形式。qrs波和st段之间的锐利转折消失,而代之一段平滑移行曲线,即j点型;在qrs波和st段之间出现一个挫折或直立小波,即j波型。,早期复极综合征,传统认识:定义、心电图特点、发生机理新发现:猝死再认识:心电图分型、可能机理、危险分层建议、临床研究,传统认识心电图特点,j点抬高和j波形成:主要发生在v2-v5,少数见于、avf导联,当v1、v2导联出现j波时,qrs波呈rsr型,类似右束支;st段呈凹面向上型抬高:常见于胸导及下壁,抬高的幅度胸导高于肢体导联,但很少大于5mm;t波高耸;qrs波群起始部缓慢,下降支快速或有切迹、顿挫,qrs波群振幅增高,时限缩短;,传统认识心电图特点,心电图短期内较少呈动态变化;运动时st段可下移或恢复正常等,运动前,运动后,早期复极综合征,传统认识:定义、心电图特点、发生机理新发现:猝死再认识:心电图分型、可能机理、危险分层建议、临床研究,发生机理,心室除极不同步:心室游离壁的除极顺序是从心内膜向心外膜,而乳头肌区域心肌除极顺序是从心肌中层同时向心内膜和心外膜扩展。部分心肌提早复极:左室前壁和后壁的广阔区域除极较早而左室侧壁和后基底部以及右室除极化较迟。,早期复极综合征,传统认识:定义、心电图特点、发生机理新发现:猝死再认识:心电图分型、可能机理、危险分层建议、临床研究,新发现猝死1,在过去10余年中,来自多个国家的特发性心室颤动(室颤)和心脏性猝死的病例报告显示,寻找到唯一的“阳性”发现是心电图上有j波或j点抬高。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些个例的发现都会传播给每一位医生,提示伴有j波或j点抬高极少数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可能发生猝死。近年来随着brugada征、j波与室颤相关的发现,以及j波的基础研究进展,人们对此征的认识发生了改变。,注意运动负荷试验前即刻记录的基础心电图(a)的erpv特点,该运动负荷试验诱发了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b)。,引自boineaujp.theearlyrepolarizationvariant-anelectrocardiographicenigmawithbothqrsandj-sttanomalies.jelectrocardiol,2007,40(1):3.el1-3.el6,新发现猝死2,这份心电图是从一位“健康”的年轻黑人职业运动员发生无法解释的猝死前数月记录所得,尸体检查中没有发现冠状动脉疾病(cad)、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和其他明显的心脏疾患,注意心电图有qrs波群起始部粗钝、j波和st段抬高。,引自鲁端.早期复极变异.心电学杂志2007.26(2):126,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注册研究,一个长qt综合征合并房颤家族,家族中2个十几岁的孩子表现为早期复极综合征,qtc正常,其中一个12岁男孩有晕厥,心悸症状,长qt综合征评分3分,临床疑似诊断,期待基因诊断进一步明确。,早期复极综合征,传统认识:定义、心电图特点、发生机理新发现:猝死再认识:心电图分型、可能机理、危险分层建议、临床研究,部位分型,心尖部st段抬高型(v3-v5导联);前间隔st段抬高型(v1-v2导联);下壁st段抬高型(、avf导联);复合型。,引自boineaujp.theearlyrepolarizationvariant-anelectrocardiographicenigmawithbothqrsandj-sttanomalies.jelectrocardiol,2007,40(1):3.el-3.el0,按良恶性分型,型:早期复极综合征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出现在v1-v3导联,一般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属于良性改变。型:早期复极综合征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出现在v4-v6导联,常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如缺血性心脏病等。型:此型改变可不典型,见于v1-v6导联,可合并或不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早复极综合征与室颤风险型,1型,仅见于左胸导联(v4v6)的早复极综合征,常见于年轻男性运动员,室颤风险极低;2型,下壁或下侧壁导联的早期复极,室颤风险明显高于1型;3型,下壁+侧壁+左胸导联的早复极,该型发生室颤的风险高,且可能发作室颤电风暴。,antzelevitch将早复极综合征分为3个亚型,早期复极综合征,传统认识:定义、心电图特点、发生机理新发现:猝死再认识:心电图分型、可能机理、危险分层建议、临床研究,可能机理,1.离子流的区域性差异:心外膜下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平台期ito、ikr、iks、ica、ik-ach、ik-atp增强和内向ito减弱导致电位降低,而心内膜下心肌细胞无类似变化,引起了动作电位2相和3相跨膜电压梯度增大,可使erpv时出现较明显的st段抬高。,引自郭继鸿心室复极储备临床心电学杂志2010.08.19(4)301,可能机理,引自卢才义陈棋,可能机理,引自崔长宗低温j波ito阻滞剂反向除极,可能机理,2.早期复极发生心脏性猝死机理:j波出现和st段抬高代表心肌离子流改变,动作电位2相和3相跨壁复极离散增加,诱发二位相折返,发生心室颤动、猝死。,a图为急性心肌缺血病人的心电图j波和诱发的室性心动过速b图为犬急性心肌缺血时心外膜1、2和心内膜之间的电位差,形成心电图j波;由于复极离散度增大,导致心外膜1穹窿对复极已经结束的心外膜2形成一次新的刺激,引发2相折返。心电图上表现为ront室性期前收缩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早期复极综合征,传统认识:定义、心电图特点、发生机理新发现:猝死再认识:心电图分型、可能机理、危险分层建议、临床研究,危险分层建议,早期复极综合征,传统认识:定义、心电图特点、发生机理新发现:猝死再认识:心电图分型、可能机理、危险分层建议、临床研究,发生率,心电图有早期复极改变人群发生率美洲2.2%、亚洲2.6%、非洲9.1%,多见于年轻人、男性、黑色人种及运动员。在klatsky等回顾性研究73088名入选者,观察早期复极人群是否具有更多胸痛及住院风险。在经过长达10余年随访后,确认下侧壁导联早期复极综合征人群与正常心电图人群相比并无更多住院率及胸痛发病率。,引自klatskyal,dehmr,cooperra,etal.theearlyrepolarizationnormalvariantelectrocardiogram:correlalesandconsequence(j)amjmed.2003,115:171-177,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研究ers的自然发生率,在3047例太原市社区自然人群中,总ers的发生率为12.80%;j波型ers发生率为3.41%,j点抬高型ers发生率为9.39%。j波型ers和j点抬高型ers男性的发生率均高于女性(p0.01)。j波型ers在5564岁年龄段的发生率最高(4.01%),j点抬高型ers在3544岁年龄段的发生率最高(12.42%)。j波型ers在下壁导联(、avf)、右心前导联(v1-v3)和左心前导联(v4-v6)的发生率分别为:1.48%,0.75%,1.18%;j点型ers分别为:0.69%,5.25%,3.45%。合并疾病者与非合并疾病者j点型ers的标化发生率没有差异(p0.05),而j波型ers的标化发生率前者高于后者(p0.05),王红宇.社区自然人群心电图早复极改变的流行病学调查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9,18(6):413-415.,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研究ers的自然发生率,王红宇.社区自然人群心电图早复极改变的流行病学调查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9,18(6):413-415.,芬兰中年人群的早期复极综合征发生率及预后研究,tikkanenjt等系统回顾了10864名,平均随访期高达(30%11)年。该组人群的早期复极综合征发生率为5.8%,其中j点0.1mv的发生率在下壁导联中为3.5%,侧壁导联中为2.4%,下侧壁导联中为0.1%。其结果发现,下壁导联的早期复极综合征可增加中年人群心脏性猝死的风险(校正后相对风险1.28,p=0.03)。值得强调的是,36名下壁导联j点抬高超过0.2mv的患者呈现明显增加的心源性死亡风险(p0.0001)及心律失常致死风险(p=0.01)。,引自tikkanenjt,antionend,junttilamj,etallong-termoutcomeassociatedwithearlyrepolarizationonelectrocardiography(j)nengljmed.2009,361:2529-2537,临床研究,该研究入选了206例临床诊断为特发性室颤且均已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患者,并设立了412例由年龄、性别、种族、体力活动相匹配的医务工作者组成的对照组。病例组的入选标准严格参照已发表的指南,即所有患者均无器质性心脏病、冠心病、已知的心室复极疾病及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等。该研究发现,特发性室颤组中高达31%(64例)的患者存在下侧壁导联的早期复极,而对照组中这一数字仅为5%(p0.001)。,引自tikkanenjt,antionend,junttilamj,etallong-termoutcomeassociatedwithearlyrepolarizationonelectrocardiography(j)nengljmed.2009,361:2529-2537,对于早期复极的治疗,晚近haissaguerre等对122个室颤并早期复极患者(其中男90例)进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以观察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静脉给予2阻滞剂、利多卡因和维拉帕米治疗均无效,只有胺碘酮治疗的患者70%有效,异丙肾上腺素100%有效。口服给药奎尼丁最有效。从而他们得出异丙肾上腺素即刻静脉给药控制室颤发作效果最好,bernard等的临床个案报道支持了这一观点。而对于间歇发作恶性心律失常者首选口服奎尼丁。从这些临床药物治疗观察不难理解,早期复极和brs患者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临床研究,引自haissaguerrem,sachnerf,nogama,etalcharacteristicsofrecurrentventricularfibrillationassociatedwithinferolateralearlyrepolarizationroleofdrugtherapy(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