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渐行渐远的犁、耙、车、耖 -权威精品 本文档格式为 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人们通常把 “ 犁、耙、车、耖、磙, ” 称谓五大农具。 这些适合于农业生产的农具,是我们的祖先在刀耕火种的岁月里,用他们聪明的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发明创造、精心制作出来的。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农具为劳动者保障种植、节省劳力、减轻体力、加快速度、提升质量,刷新了那个特定历史 时期的记录,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创造了不可估量的价值。它们:有的早已销声匿迹,有的正在淡出历史、有的即将退出舞台。为了让现代人和后来人知道它们、了解它们、记住它们,书写它们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长期使用这些农具,对它们是既亲切,且熟悉。 五大农具犁为首。 犁是农民用来翻耕土地的主要农具。 曾几何时,清晨,我牵着让农民赖以生存的耕牛去放牧,妻子在家做好了饭,我回家吃后,就扛着犁下地耕田。 开始学犁地时,对犁的认识还不是那么熟稔,扛在肩头 ,犁辕压着肩胛骨,硬碰硬,实在难受。还有那比木头更硬的铁鑵头靠在腰间,更是像一把刀抵在那里,似乎要勒进肉里。我只得咬紧牙关,硬撑着,把它扛到地里,或者家里。后来,我看到别的农人扛犁和文人写文章一样,是使用了技巧的,他们也是用左肩扛着犁辕,但用一根鞭杆斜插在犁辕底下,用右肩膀别着,这样,就等于用两个肩膀扛一张犁,所以就不那么沉重了。而且还有歌诀:鞭杆二尺五,又好撅犁又好拄。只是这些道理,我原来不知道。靠鑵头的腰间,人们都用一个草把子隔着。我跟着效仿,原来是如此受用。 犁有多种,我知道的有:滑犁、楗犁 、鸡母犁等。前者是用来耕那种淤泥的,后两者都是用来翻耕坂田的,用牛(驴、马)做牵引。 我生长在江汉平原,囿于生活环境和地域环境的局限,对 “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 这个理论,显得孤陋寡闻。原来我只知道犁是由牛牵引的,前些时,去了一趟东北,在车上,看到了那里的人们用驴和马拉犁的风景,我猛然一阵惊愕:心情豁然开朗,原来驾犁的不只是牛的专利。 过去的犁是铁木结构的。由鑵头 也称:犁铧、犁耳(铁的部分);犁蔸、犁楗、犁座、犁尾巴、犁辕,还有牵牛(木头部分)等组成。做犁叫 “ 挝(读 zhua 的二声)犁 ” ,用的工具是 “ 锛 ” ,而不是斧头。 犁蔸是基础部位,犁楗和犁尾巴楔入其中。犁楗像一个“ 凸 ” 字形,从犁蔸的中间向上穿过,犁蔸上穿犁楗的长方形孔穴,底大上小,楔进犁楗后,犁楗底部与犁蔸平。犁尾巴是一根向后弯的木棒,上细下粗,镶嵌在犁蔸的尾部。犁辕是一根较粗的弯形木杠,一般要有 10 厘米的直径,尾端楔在犁尾巴的中间,是犁最得力和最容易损坏的部件。 江汉平原有这么一句歇后语:拉断犁辕那年养(出生) 耕深(庚申)。以犁地犁深了,容易把犁辕拉断比喻人的出身年龄。犁楗的上头穿过犁辕的中间,上面有一根叫带绳 的楔子穿过犁楗,压着犁辕。这楔子从左往右穿过,左边长出15 厘米,用锯子挖成凹形,把从牛鼻子到犁尾巴上的牛绳中端搁在其上,不让牛绳垂掉到地上,影响犁地。犁座穿在犁楗上,在犁辕和犁蔸之间,可滑动,高低按犁耳需要的 “ 陡 ” 或者 “ 平 ” 而定。牵牛是一根拴在犁辕前头的一根楔子。用来套牛的。犁的尺寸很有讲究,是约定俗成的,有口诀:尺(一尺)五的犁蔸、两尺的楗;三尺的尾巴、四尺的辕。这些数字,千万不能来半点马虎和虚伪,不信,你就试,做出来的犁肯定不好使用。还有,那做好的犁,平放在地上,犁辕的前头离地只能有八寸高。否则,用那种 犁犁地,毫无疑问:不是深,就是浅。 鑵头是铁铸的,面子是一块三角形的平板,下面是一个呈锥形的半圆形仓子,套在犁蔸的前头, 犁耳是一块瓦形的铸铁板,搁在鑵头上,抵在犁座前,背面有两个小环,拴着绳子,用一根 “ 别(读: bie 的第四声)棍 ” 将绳子绞紧,别在犁楗和犁尾巴之间。鑵头刺破的泥土经过犁耳翻向一边。 犁地的深浅,埸(所犁泥土的宽度)的大小,全在牵牛上面取巧。 牛拉犁靠的是轭头。轭头有的是人字形,有的是 X 形,总之都是驾在牛的肩膀上,在牛的颈项底下用一根 “ 捎轭缆 ”拴牢轭头。 两边各有一根缆子连着后面的犁袢,犁袢与犁的牵牛之间,用一根缆绳绕成环的犁抠连着。要是地犁得有些浅,就把犁抠压在牵牛的上面,反之,要安在牵牛的下面。要是埸大了,不仅是牛拉不起(拉不动),而且会出现 “ 冒格(地犁不完整) ” 的现象,这就要把犁抠安在牵牛的左边,反之,就安在相反的位置上。 上面讲述的是 “ 楗犁 ” ,鸡母犁和滑犁,基本上与它大同小异。只是鸡母犁上没有 “ 犁楗 ” ,它的犁座和犁辕都是楔在犁尾巴上,犁蔸要短一些。而滑犁的犁蔸就是一根较长(长过二尺)的木方子,前面没有鑵头只有一个小小的用铁皮包成的犁铧。犁耳 是一块较长而下窄上宽、扭曲的瓦状木板,它的两边也是用铁皮包着(以利摩擦),连着犁铧。滑犁只能用来耕那种淤泥田。 做犁要用的材料是桑树。桑树既牢实(结实),又有韧性。按农民的话说:桑树做的农具经用,不坏。 犁地的农人左手掌握着犁尾巴,右手握着带鞭子的鞭杆。鞭子用来催打耕牛的,要是牛走慢了,提起一鞭,受到鞭打的耕牛,会立即昂首奋蹄,急步前进。而鞭杆则有时用以戳掉裹在鑵头上残渣和一些粘土的。鞭杆要较结实的材料,鞭杆下面有一个丫,系上鞭子,不易脱落。 犁地,像读书人,在一页一页的翻开书 页;也像科学家探索宝藏,在揭开地下的面纱。 现在,犁地基本使用机械了,用耕牛犁地的传统工艺,正在一步一步地淡出。耕牛不再是人们盘中餐的贡献者了,反而成了人们的盘中餐。 耙的作用是把翻耕过来的泥土和杂草破碎,改变土壤结构,把近距离的高地往低处赶平。 耙地(俗称:打耙),不像犁地,人要跟在牛屁股后头匆匆忙忙地跑。而是站在耙上,悠闲地哼着歌儿或者戏曲,用来驱赶寂寞和孤独。打耙,要是打瞌睡,是件非常危险的事,要是一不小心,掉在耙空里,那些锐利的耙齿,就会刺进人的脚上和腿上,要是不能即刻 喝住耕牛,拆开耙,取出腿脚来,后果会更惨。 耙也有几种。常见的有 “ 站耙 ” 、 “ 抿耙 ” 、 “ 刀耙(又称:顺齿耙) ” 等。 做耙不像做犁的工艺那么复杂,两根耙梃楔进两头的耙横档,再安好耙齿就算完工了。材料也不像做犁的材料要求那么严格,只要是打湿水不走样变形的树木都行,最好的是杉木,它木质轻好搬动。尺寸也没做犁的那么严格、标准。两根“ 耙梃 ” 相距一尺二左右,人站在上面,两腿张开正合适、不绷人、受用就行。长不少于六尺,耙短了会影响耙地的工作量。俗话说: “ 长犁短耙,牛的冤家。 ”“ 抿耙 ” 一般是十七根耙齿,铁匠锻 炼而成形,每根为一尺五寸长的棱形铁条,略带锥形。往下斜着嵌入一根耙梃上,间距为四寸,耙齿的那头正好抵齐另一根耙梃的侧面,离那根耙梃的底面四寸左右为宜。间距大了,耙就显得陡,站在上面使用耙的人,就会一脚高,一脚低,把耙压平,另一只腿要使很大的力,受不了。若是间距过小,使用耙的人虽然不那么使劲,但是,前面的耙则会在人的压力下,陷入泥里,农民们俗称这种现象叫 “ 赶泥 ” 。牛拉不起。 “ 抿耙 ” 是专门在水田里使用的工具。作业时,人站在耙上,利用人和耙的重量,把地里翻耕的土垡子轧碎抹平,把地里或生长或割来的绿肥、 渣草、秸杆 “ 抿 ” 进泥土里,让其腐烂,化着供秧苗生长的肥料。使用这种耙,全靠站在耙上的人视其地里的情况掌握。转弯抹角凭牛绳指挥。打耙的农人,左手牵着牛绳,指挥牛左右转弯和前进,右手握着鞭杆,用那个 “ 丫 ” ,叉着一根 “ 耙齿 ” 头,让人站得稳当一些,也有时用来催赶耕牛。打耙的人觉得这里地有些高就用前脚将人的重心压住前梃上,把这里的泥巴赶走,反之,被赶的泥巴就会放在这里,再经过耙后梃把泥巴抹平。初学者,往往事与愿违,只有行家里手才能做到出神入化,事半功倍。 “ 站耙 ” 是专门用来把旱地里的泥土耙碎、耙平的工具。耙 架子和 “ 抿耙 ” 相同,两根耙梃楔进两个耙档里,不过,耙齿是直接从两根耙梃的表面中间往下穿过去的。耙齿也是由铁匠锻打而成,为略带锥形的扁铁,长约五寸,分为 “ 前七根,后八根 ” 。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呢! 说得是春秋战果时期,孔夫子周游列国来到楚国,迷了路,看见一位老人在耙地,上前向老人打听。 老人见是孔夫子,就想难一难他。 耙地的老人把孔子上下打量了一番,说: “ 人人都说中国的字都是你造的,我这里有一个字,你要是认得了,我就给你指路。 ” 孔子听了,想:虽说 中国的字不全是他造的,但还没有一个字他不认识的,就答应了老农夫的要求。孔子很谦虚地说: “ 老人家,您说说,是一个什么字,看我认不认识。 ” 于是,老农就说: “ 这个字也挺简单:两横两竖,前七点,后八点,七、八一十五点。 ” 孔夫子听了,想了好一会,还的确不认识这个字呢! 孔夫子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游说列国,不聪明行么?那时,列国的政令和法度都不相同,要是他不聪明,连性命都保不住。他在沉思中,看到了农夫面前的 “ 耙 ” ,他看到了那十五根 “ 耙齿 ” ,知道老农夫是在考他,就笑着对这个老农说: “ 要 是我没认错的话,这个字应该是 耙 。 ” 老农有些惊愕。在心里叹服孔子的精明和能干。 站耙上有一个 “ 耙箱 ” ,使用时,在里面装上一定重量的东西,用来 “ 压耙 ” 。站耙的耙齿是直立的,要是人站在上面,耙齿会全部插进泥土里,牛很难拉动。人们就采用了 “ 耙箱 ” 这种形式,来压耙。 “ 刀耙(顺齿耙) ” 与 “ 站耙 ” 相似,只是 “ 耙齿 ” 锻打得像一把把小刀的样子。能轻而易举地把土块和杂草划碎。它像水陆两用 “ 坦克 ” ,旱地和水地都能使用。 水 车 水车是用来车水的,在农业生产的漫长历史时期, 它担当着抗旱、排涝(过去称:上水和出水。)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角色,为过去的农业增产增收发挥了尤其重要的作用。抽水机的出现和发展,它最早地退出了农业生产的这个大舞台。现在虽然没人再用它了,甚至很难见到他们的身影,但是,它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是值得书写的。 水车分为大车和手车。后来人们利用风力, “ 大跃进 ”时发明了风车。 “ 大车 ” 由车槽、走水跳、扑拐、泡手、泡叶、车梁(车梁上面由大梁、泡拐、车拐等组成。有二人的、三人的、四人的。)、车架(车架上装有 梁瓦 。)、躺杠等部件组成。 “ 水车 ” 的制做很复杂。先说车槽,由两块脸板夹着底板,脸板外面钉着多根高于它二分之一的支柱,支柱的上头撑着一根方木条,是用来挡泡叶的。与脸板平行的每根支柱上都楔着一根横木条,这些木条上面钉着一块木板条,作为走水跳,搁着行走的泡叶。车槽的尾部装着扑拐。泡叶由 V 字形的泡手穿着,由好多个 “V” 着形的泡手首尾相连,形成一个环,环绕着车槽后面的扑拐和车梁上的泡拐( 泡拐 和 扑拐 ,其实就是水车前后的两个木齿轮。水车就是采用的齿轮传动的原理)。 车梁搁在车架上的梁瓦上。梁瓦是铸铁的,半圆形,耐磨。使用时,淋上一些菜 油或者机油作润滑,踏车时更轻便、省力。 上面说过,车梁上的车拐有俩到四人的,而每个人车拐都是呈十字状穿在车梁上的。俩人和四人,都是相等的十字,没有变异,而三人用的车拐,则要以三角点来决定十字。 因为,车梁上一个人就要使用四个车拐,所以车梁上的拐就多了。因此,江汉平原流行着这么一则歇后语:瞎子搬车梁 光拐(尽是问题的意思)。 为什么一个人要用四个拐呢?当时,发明水车的匠人,是非常聪明的,他是想供后来这些踏车的人双脚并用。上面已经交待过 车架上有一根躺杆,可供人的身子躺在上面, 踏车时,人们就像在平地上走路一样,一脚踏着一个车拐,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既随便又随意。当然,人们也可以用单脚 “ 踏车 ” 。用单脚踏车时,几个人要配合好,选定自己该使用的那个车拐(让车转起来平衡的那个车拐。不然,车转的就不那么“ 规范 ” ,有断断续续的样子)。 车水是通过车梁的转动,泡拐带动穿有泡叶上的泡手,泡叶转到水里,把河、塘里的水通过 “ 车槽 ” 带上来的。泡拐和朴拐上的齿与齿的间距与泡手的长度要基本一致。要是两者不相符,水车就不好使用。这就要求师傅做水车时,掌握好尺度、把握好精度。 大水车能够把高差较 大的水提上来。在特殊的环境下,还能采用 “ 燕子喂食 ” 办法一级一级地往上提。 我最早接触的这些农具就是水车。 我年幼时,农村里还没有普遍使用抽水机,渠道也还不畅通,水稻地里的用水,还是靠过去的那些坑塘供给,水车大有用武之地。在生产队里,一个坑塘边一般都有一个固定的水车,有时候几个孩子玩耍到那里,就会躺在躺杆上双脚并用,踏车玩。往往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大人们,车完水,车口都是用泥巴封堵好了的。而我们的顽皮,踏上来的水或者泡叶,冲开了车口的当坝,是不会管它的,都是一走了之。地里的水,就会顺着 车槽源源不断地流到坑塘里去。有时候,就是知道,还觉得有趣,看着 “ 水归东海不回头 ” 。 “ 手车 ” 的构造和 “ 大水车 ” 基本相像,只是上部分有所不同。它用一个称着 “ 龙头 ” 的 “ 车轱辘 ” 代替了 “ 车梁 ”那部分。手车 “ 龙头 ” 用两根支架镶嵌在 “ 车脸 ” 上支撑着,车轱辘中间的那根轴的两端,分别装有一个如 “L” 形的反向而又相对立的 “ 车手 ” 。另备有一对 “ 一字弯 ” 的手牌。手牌的一端楔着一节小圆木,以免握在手里好使、受用;手牌的另一端挖有一个小孔,好套在 “ 车手 ” 上。人们车水时,两只手错落有致地前推后拉,转动车轱辘,带动 “ 泡叶 ” 转 动,由“ 泡叶 ” 把水通过 “ 车槽 ” 带上来,送到地里。 手车短小,只有那些水位离田的高差较小、用水量较少的地方才适宜使用。 “ 风车 ” 是 “ 三面红旗 ” 时代搞革新时搞出来的。它采用的是 “ 帆 ” 的原理,用布做有一个 “ 大风轮 ” ,凭借风力,用齿轮传动 “ 水车 ” 。这种 “ 水车 ” 虽然没能使用很长的时间,但也算人类文明进步史上一个不小的改革和进步。 耖 子 “ 耖子 ” 也是水田作业中一种不可缺少的主要农具。它担负着把水田里凸凹不平的地方 “ 整平 ” 的重大责任。 耖子属于独生子,没有兄弟姐妹,独自 为尊。水田耕整的最后一道工序,责无旁贷地落在它的头上。 耖子的形状就像一个 “ 典 ” 字 上面不出头,减去中间的一横,把下面的一个 “ 八 ” 字换上十多根直立的耖齿,就是一个完完全全的耖子样式了。新做的耖子,耖齿长六寸,为上粗下细的圆锥形。 “ 典 ” 字下面一横的两头,备有两个活动的牵牛,使用时,套上去。套上牵牛后,与下面的耖齿形成一个如卜的形状,但卜字竖和点的上下要平齐。 “ 耖子 ” 放在地上是直立的。稍受一点外力(风吹草动)的影响,耖子就会向后倒下。故有 “ 鸡飞耖倒 ” 之说。耖子的高度(连齿)只有三尺。人站在地里,用手 扶着,不高不低,正合手。长不过五尺,不能比耙长,耖子是用来赶泥的,长了,牛拉不起(难得拉动)。 赶 “ 耖 ” 的农人要精于此道,如果是外行,说不定把田里有的地方会赶成 “ 一座山 ” 来,有的地方又会赶成 “ 一个海 ” 呢。幼小的秧苗要是栽在这样的地里,也就 “ 栽 ” 了,有的会干死,有的会渍死。总之,都是死。 使用耖子的人,把耖子的扶手朝后搬,耖齿下的泥土就会被 “ 赶走 ” 。倘若把扶手往前推,耖齿下的那些泥土就会“ 放在这里 ” 。 “ 精于此道 ” 的农人,在耖田的时候,两眼紧盯住前方,是不看耖子底下的。他看地里哪里高哪里低。 感觉到了高的地方,就把耖子朝后搬,预计到了低处,再把耖子往前推,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 赶耖子 ” 的人紧跟着牛的屁股,不像 “ 耕田、打耙 ” ,不用鞭杆,只用一根没有什么份量、有些韧性的小枝条。在牛不肯走的时候,腾出拿着枝条的手来,抽打一下牛屁股,不让牛偷懒。因为赶 “ 耖子 ” 要用两手扶着 “ 耖子扶手 ” ,要是拿一根笨重的鞭杆,一只手难免有些失控,不好操纵。 耖好的地,尽管只有一瓜皮深的水,也没一点杂质冒出水面,亮得像一面镜子。 晚霞照耀、微风吹拂,田里闪烁着粼粼波光。那就是土地带着美妙地微笑 ,在向农人道说 辛苦! 扑 滚 扑滚也是一种水田作业的农具。现在已被人们遗忘,好多年轻人都不认识它。 它的制作比起其它的农具来要简单得多,使用的频率也比较少。 顾名思义,有扑和滚的含意。扑滚是在一个长四尺五寸,宽二尺的框架中,套着一根木轴滚芯上错落有致地楔着一片片长四寸、宽三寸的坚实木片(有的用的是铁片)。滚架上固定着一个凳子,供劳作的人坐着操作。打扑滚既是一种正儿八经的劳动,也是一种享受。 扑滚的主要作用是将田里作肥料的庄稼和杂物 “ 轧断 ”或者 “ 扎 ” 进泥里 去,让它们发酵、腐烂。打扑滚的人,坐在凳子上,不需要什么技术,任凭一个 “ 哑巴 ” 拖着,满田里转。直到没有多少沤在地里的杂草和作物露在外面就行了。 过去农民种地,没有现在的化学肥料,地里种着 “ 绿肥(大、小麦,菜子、苕子等) ” 作底肥,翻耕后,大多难以压进泥里,还有收割了早稻谷蔸,也是一样,浮在泥上,不易腐烂,不利于插秧。只有用扑滚把它们 “ 打入地狱 ” ,不让它们借尸还魂。 我小时候认为:打扑滚是一件比较好玩的劳动。人坐在凳子上,挥舞着牛鞭,人和牛一道在田里转来转去,像在转磨磨。屁股下的扑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30年版中国中频加热设备市场运营态势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焊材粉搬迁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度建筑工程grc材料安装指导合同
- 2024-2030年攻丝机搬迁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建筑项目技术合作合同
- 2024-2030年卡车和公共汽车后视镜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重点企业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4年度加油站点缀装修协议
- 2024年三烷基叔胺及其甲基氯化铵项目资金筹措计划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有机废弃物转换器行业发展前景及投资趋势预测报告
-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拉伸热定型绕线机行业销售动态及供需前景预测报告
- 护理核心制度督查表20179
- 红色古色绿色文化教育活动策划方案
- 《Monsters 怪兽》中英对照歌词
- 《正交分解法》导学案
- 建筑材料知识点汇总
- 平面构成作品欣赏
- 英语管道专业术语
- 浅谈语文课程内容的横向联系
- 社会工作毕业论文(优秀范文8篇)
- 五篇500字左右的短剧剧本
-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医院新闻宣传工作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