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运 译文.doc_第1页
礼运 译文.doc_第2页
礼运 译文.doc_第3页
礼运 译文.doc_第4页
礼运 译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礼记礼运译注1.昔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户外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与:音同“欲”,参加。蜡:音同“榨”,祭祀的称呼。喟然:感叹的样子。言偃:孔子弟子子游。逮:及,赶上。译文: 从前仲尼参加蜡祭并作为饮酒礼上的宾客,祭礼完成后,出来在楼观上游览,禁不住发出叹息。仲尼的叹息,大概是叹息鲁国吧。言偃在旁边说:“君子为什么叹息?”孔子说:“大道施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的杰出人物,我都没有赶上,只知道古书记载了那时的情况。大道施行的时代,天下是人所共有的,选择有贤德的人,推举有才能的人,讲求诚信,营建和睦。所以,人民不只是孝敬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抚养自己的子女,而是使老年人得以颐养天年,壮年人有用武之地,小孩子能够健康地成长,年老丧夫或丧妻、孤独无依的人以及残疾生病的人,都能够得到很好的照顾。男子都有自己的职业,女子出嫁有自己的归宿。对于财物,厌恶它被抛弃在地,而不是把它据为己有;对于劳动,厌恶它不是自己身体力行地做,而不是只为了自己。所以,阴谋诡计被堵住了不会兴起,盗窃、作乱、贼行都不发生,于是外出不用关闭大门,这就叫做大同社会。”2.“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注释:以贤勇知:以此器重勇士和智者。贤:器重。知:通“智”,有智慧的人。由:用。选:英杰。考:成。译文: “当今的社会大道已经隐没了,天下成了君王一家所有。人民各自孝敬自己的父母,各自爱护自己的孩子,财物和劳动都只是为了自己,把国君世袭作为礼制,修筑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守的凭固,把礼义作为法纪,以此来端正君臣关系,加深父子感情,促进兄弟和睦,使得夫妻和美,并设立制度,划分田里,器重勇士和智者,使得建功立业是为了自己。所以阴谋由此产生,战争也因此兴起。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成王和周公,都是用礼仪治国的英才。这六位君子,没有不谨守礼仪的,以此彰显道义,成就信用,明察过失,把仁作为模范,讲求谦让,向人民昭示国家是有固定的法规的。如果有不用这些礼仪的,君主将被废黜,民众会把他看作祸患。这就叫做小康社会。” 3.言偃复问曰:“如此乎,礼之急也?”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译文: 言偃又问道:“礼是这样急需的吗?”孔子说:“礼,是先王秉承天道,用来治理人的情感欲望的。因此,失去礼的人就不免一死,遵守礼的人就能够生存下去。诗说:老鼠有肢体,人反而没有仪礼;做人没有仪礼,为什么不马上去死?因此礼,必须根据天道,仿效地理,取法鬼神,贯通在丧事、祭祀、射箭、驾车、冠礼、婚礼、朝见和聘礼等等里面。因此,圣人把礼传播到民众当中去,天下国家就可以治理好了。”4.言偃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注释:杞:夏禹的后代建立的国家。征:证明。宋:这里指商汤的后代建立的国家。译文: 言偃又问:“夫子您一再地强调礼,可以让我们听听有关礼的内容吗?”孔子说:“我想了解夏代的礼,所以到杞国去,却发现它的文献不足以证明礼,我只得到了一部叫做夏时的书。我想了解殷代的礼,所以到宋国去,却发现它的文献也不足以证明,我只得到了一部叫做坤乾的书。我从坤乾体现出的事物变化的道理和夏时记载的时节运转的奥秘,来考察夏、殷时代的礼仪。”5.“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曰:皋某复。然后饭腥而苴孰。故天望而地藏也,体魄则降,知气在上。故死者北首,生者南乡,皆从其初。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为醴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故玄酒在室,醴、醆在户,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所,是谓承天之祜。作其祝号,玄酒以祭,荐其血毛,腥其俎,孰其殽,与其越席,疏其布幂,衣其澣帛,醴、醆以献,荐其燔炙,君与夫人交献,以嘉魂魄,是谓合莫。然后退而合亨,体其犬、豕、牛、羊,实其簠、簋、笾、豆、铏羹。祝以孝告,嘏以慈告,是谓大祥,此礼之大成也。”注释:捭豚:捭,通“擘”。豚:泛指兽肉。皋:拉长了声音呼叫。腥:生米。越其席:结蒲为席。越:音同“活”,通“括”,结。译文: “礼最初是从饮食开始的。古代人们把黍米和擘开的肉放置在石头上烧着吃,在地上挖坑集水,用手捧着喝,揉土做成鼓椎敲打用土做的鼓,还是可以向鬼神表达敬意的。等到死了人,就对着屋顶上的天空拉长声音呼号:“某,回来吧!”然后用生米为死者行饭含礼,把熟肉用蒲包包裹起来为死者送葬。于是遥望天空为死者招魂,在墓地把尸身埋葬好,身体虽然埋在地下,精气却上升到天上。所以死者头朝北而葬,活人屋向南而建,都是从最初的习俗沿袭下来的。从前先王没有宫室,冬天住在挖掘的洞里面,夏天住在柴草搭建起来的窝里。没有火来烧煮食物,吃草木的果实,生的鸟兽的肉,喝鸟兽的血,并且连毛也连带吃下去了。没有麻丝,只好把羽毛、兽皮当做衣服穿着。后来圣人出现,接着教人们利用火,烧铸金属,和泥做砖瓦,以此建造台榭、宫室、门窗,把食物要么用泥包裹烧烤,要么直接放在火上烤,要么放在器皿里煮,要么直接在火里烧,用火蒸酒和醋,处理麻丝织成布匹,用来养活生者,送别死者,祭祀鬼神:所有这些都是从学会用火开始的。所以祭祀的时候,玄酒放在屋子里,醴和醆放在门边,醍放在堂上,澄酒放在堂下,陈列祭祀用的牲畜,齐备鼎俎等器物,又摆放好琴、瑟、管、磬、钟、鼓等乐器,撰写告神的辞章和对主人的祝福,用来使天神和先祖之神降临,通过祭祀来确定君臣名分,加深父子感情,促进兄弟和睦,理顺上下关系,使夫妇明确各自的角色,这就叫做承受上天赐给的福分。制作祝辞和各种祭祀的称号,用玄酒祭祀,进献杀牲的血和毛,呈上装有生肉的俎,又献上煮熟的肉,铺设蒲草编织的席子,用麻布盖着酒樽,穿经过水煮处理过的帛做的祭服,献上醴和醆,捧上烧烤过的肉和肝,国君和夫人交替向尸献酒,以此使得先人灵魂安乐,这就叫做与冥冥中的魂灵契合。然后退下来把各种没熟透的肉杂在一起煮,区别狗、猪、牛、羊的贵贱并分开放置,再将簠、簋、笾、豆、铏装满食物,巫祝把后人的孝敬之意传达给先人,然后由祝代祖先对主人说一番慈惠的话,这叫做大吉,也是祭礼最完满的了。”6.孔子曰:“於呼,哀哉!我观周道,幽厉伤之,吾舍鲁何适矣!鲁之郊、褅,非礼也,周公其衰矣!杞之郊也,禹也;宋之郊也,契也:是天子之事守也。故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译文:孔子说:“啊!多么令人悲伤啊!我考察周治理天下的大道,自从幽王和厉王时期以来就很令人悲伤了。我除了鲁国,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去呢?但是鲁国施行郊、褅之礼,却不符合礼,周公制定的礼到了子孙手里却衰败了!杞进行郊祭礼的时候,用禹配祭;宋进行郊祭礼的时候,用契配祭:这是以前天子的祭礼方式,也是后世子孙应该遵守的。所以天子祭拜天地,诸侯祭拜社稷。”7.“祝嘏莫敢易其常古,是谓大假。祝嘏辞说,藏于宗、祝、巫、史,非礼也,是谓幽国。盏、斝及尸君,非礼也,是谓僭君。冕、弁、兵革,藏于私家,非礼也,是谓胁君。大夫具官,祭器不假,声乐皆具,非礼也,是谓乱国。故仕于公曰臣,仕于家曰仆。三年之丧,与新有昏者,期不使。以衰裳入朝,与家仆杂居齐齿,非礼也,是谓君与臣同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故天子适诸侯,必舍其祖庙,而不以礼籍入,是谓天子坏法乱纪。诸侯非问疾吊丧而入诸臣之家,是谓君臣为谑。是故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别嫌明微,傧鬼神,考制度,别仁义,所以治政安君也。故政不正,则君位危,君位危,则大臣倍,小臣窃。刑肃而俗敝,则法无常,法无常而礼无列,礼无列,则士不事也。刑肃而俗敝,则民弗归也,是谓疵国。”注释:假:大。译文:“告神和祝福的祷辞,不敢改变古来的常法,这是最大的礼法。关于告神辞和祝福辞的礼文,收藏在宗、祝、巫、史等官吏那里,这是不合礼法的,这就叫做幽国。用展或斝向尸君敬酒,是不合礼法的,这就叫做僭君。衮冕、皮弁、兵器和护甲,被收藏在私人家里,是不合礼法的,这就叫做胁君。作为大夫,设置全备的职官,祭器不用向别人借取,乐器和乐工都很完备,是不合礼法的,这就叫做乱国。所以,在国君那里任职的人叫做臣,在大夫那里任职的叫做仆。服了三年丧期臣和有新婚的臣,一年之内不会被分配任务。如果臣穿着丧服入朝,或者身为大夫与家仆杂处等列,是不合礼法的,这叫做君和臣同国。因此,天子要有田地来安置他的子孙,诸侯要有土地安置他的子孙,大夫要有一定的财物安置他的子孙,这就叫做制度。所以天子到诸侯那里去,必须下榻在诸侯的祖庙里,如果不按照礼书上的规定入住,这就叫做天子败坏法纪。诸侯不是因为探问病人吊唁死者而来到那些臣的家中,这叫做君臣戏谑。因此,礼这种东西,是国君治国的重要依靠,以此来辨别嫌疑、察明幽微、礼敬鬼神,考察制度,区别对待运用仁或者义,以此来治理国家巩固君位。所以国家政治不稳定,君位就很危险了,君位一旦危险,那么大臣就会背叛,小臣就会窃权。如果刑法严峻却礼俗败坏,法律就会没有固定并且礼没有秩序,礼没有秩序,那么士就不会恪尽职守了。刑法严峻而礼俗败坏,民众就不会归顺,这就叫做病国。”8.“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是故夫政必本于天,殽以降命。命降于社之谓殽地,降于祖庙之谓仁义,降于山川之谓兴作,降于五祀之谓制度:此圣人所以藏身之固也。”注释:社:土地。译文: “因此国政,是君主用来安身立命的。所以国政必须遵从于天道,效仿天道来下达命令。命令下达到土地叫做效地利,下达到祖庙叫做仁义,下达到山川叫做兴作,下达到宫殿叫做制度:这些就是圣人用来安身立命的凭借。”9.“故圣人参于天地,并于鬼神以治政也。处其所存,礼之序也;玩其所乐,民之治也。故天生时而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四者,君以正用之,故君者立于无过之地也。”译文:“因此圣人参照天地,比照鬼神来治理国政。在圣人所处的时代,到处是礼的秩序;体味圣人所感到快乐的,是民众得到很好的治理。所以天时生出四时,地理生出财富,人由他的父亲所生,由他的老师来教导:以上四个方面,国君用正道加以运用,所以作为君主就可以立于没有过失的境地了。”10.“故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君者所养也,非养人者也;君者所事也,非事人者也。故君明人则有过,养人则不足,事人则失位。故百姓则君以自治也,养君以自安也,事君以自显也。故礼达而分定。故人皆爱其死而患其生。故用人之知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故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大义,大夫死宗庙,谓之变。”注释:爱其死:仰慕为大义而死。变:通“辩”,正道。译文: “因此作为君主是要使自己更洞明,而不是使别人聪明;君主是要被别人养着,而不是养着别人;君主是要被别人服侍,而不是服侍别人。因此国君想要让别人聪明就容易产生过失,养着别人就缺少资产,服侍别人就会丧失君位。因此百姓效法君主的榜样来管理自己,供养君主使自己生活安定,服侍君主使自己得到彰显。所以,礼仪贯通,各种名分就定下来了。所以人们都仰慕为大义死节的人,害怕做不义而苟且偷生的人。所以君主要利用别人的智慧就要去掉别人的狡诈,利用别人的勇武就要去掉别人的冲动易怒,利用别人的仁爱就要去掉别人的贪婪。所以国家遭受灾难,君主为了社稷而死,叫做大义;大夫为了守卫宗庙而死,叫做正道。”11.“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注释:耐:古“能”字,能够。 弟弟:弟弟敬爱兄长。后一个“弟”,通“悌”。译文: “因此圣人能够用来把天下团结为一家,把中国团结得像一个人的,不是瞎想。必须了解人情,明白做人的大义,明确人的价值所在,知道人的祸患是什么,然后才能做到。什么是人情?指的是喜、怒、哀、怕、爱、恶、欲,这七个不用学天生就有。什么是人的义呢?父亲慈爱、儿女孝顺、兄长善良、弟敬重兄长、丈夫遵守仁义、妻子顺从、年长的人关怀年幼的人、年幼的顺从长辈、君主仁慈、臣子忠诚,这十项就叫做做人应该遵守的义。讲究信用加强和睦,这是人的利益;争夺并且互相杀戮,这是人的祸患。所以圣人之所以要治理人的七情,培养人的十义,讲究信用加强和睦,崇尚谦让,除去争夺,除了用礼的方法还有什么能够用来治理呢?吃喝和男女之情,人们最基本的欲望就存在里面。死亡贫苦,人们最厌恶的就存在里面。所以欲望和厌恶,是人们所有情感的发端。每个人都有一颗心,不能够测量它在想什么。好和坏都在人心里面,外表看不出来,要想使它彻底显现出来,除了用礼还有什么办法呢?”12.“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天秉阳,垂日星;地秉阴,窍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时,和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五行之动,迭相竭也。五行、四时、十二月,还相为本也。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注释:五声:宫、商、角、徵、羽。六律,即十二律。五味:酸、甜、苦、辛、咸。六和:五味加上滑(以米粉和菜为滑),谓之六和。五色:青、赤、黄、白、黑。加上天的玄色,谓之六章。译文: “因此作为人,体现了天地的德行,阴阳的交会,鬼神的契合,五行的秀气。所以天秉持阳性,日月垂照;地秉持阴性,山川通汇。在四季里分布五行,四季和顺然后产生十二个月。所以十五天月满,十五天月缺。五行运行,交替完转。五行、四季、十二个月,周而复始。五声、六律、十二律管,轮环确定宫音的高低。五味、六和、十二个月的食物,轮环地以五味作为根本。五色、六章、十二个月的衣服,轮环地以五色作为根本。”13.“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星为纪,月以为量,鬼神以为徒,五行以为质,礼义以为器,人情以为田,四灵以为畜。以天地为本,故物可举也。以阴阳为端,故情可睹也。以四时为柄,故事可劝也。以日、星为纪,故事可列也。月以为量,故功有艺也。鬼神以为徒,故事有守也。五行以为质,故事可复也。礼义以为器,故事行有考也。人情以为田,故人以为奥也。四灵以为畜,故饮食有由也。”注释:四灵:麟、凤、龟、龙。艺:标准、准则。译文:“所以人,是天地的心脏,五行的发端,食味道,辨声音,兼有颜色而出生。所以圣人制定法则,必定以天地为根本,以阴阳作为发端,以四季作为权衡,以日、星的运行来计时,按照月份来划分时间,以鬼神为依傍,以五行为本质,以礼仪为器具,以人情为田地,以四灵为家畜。以天地为根本,因此万物能够为我所用;以阴阳作为发端,因此人情可以被洞察;以四季作为权衡,因此做事就有目标;以日、星的运行来计时,因此做事就有了秩序;按照月份来划分时间,因此作出的努力就有了标准;以鬼神为依傍,因此努力就可以坚持而不产生过失;以五行为本质,因此事情都可以环而复始;以礼义为器具,因此做事就有效率;以人情为天地,因此人是治理的主要对象;以四灵为家畜,因此民众的饮食就有了来源。”14.“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故龙以为畜,故鱼鲔不淰;凤以为畜,故鸟不獝;麟以为畜,故兽不狘;龟以为畜,故人情不失。故先王秉蓍、龟,列祭祀,瘗缯,宣祝嘏辞说,设制度,故国有礼,官有御,事有职,礼有序。”注释:故鱼鲔不淰:鲔,泛指大鱼。淰,以及下文的“獝”、“狘”,都是指惊走的样子。瘗缯:瘗,埋葬。缯,丝织品。译文:“什么叫做四灵?麟、凤、龟、龙叫做四灵。因此以龙为家畜,大大小小的鱼不会被惊走;以凤为家畜,鸟不会被惊走;以麟为家畜,野兽不会被惊走;以龟为家畜,人情不会丢失。所以先王持有蓍草和龟甲,依次进行各种祭祀活动,埋牲和缯以敬神,宣读告神和祝福的辞章,设立制度,所以国家有了礼制,官吏有自己的责任,事情各有分配,礼制有了秩序。” 15.“故先王患礼之不达于下也,故祭帝于郊,所以定天位也;祀社于国,所以列地利也;祖庙,所以本仁也;山川,所以傧鬼神也;五祀,所以本事也。故宗、祝在庙,三公在朝,三老在学,王前巫而后史,卜、筮、瞽、侑皆在左右。王中心无为也,以守至正。故礼行于郊,而百神受职焉;礼行于社,而百货可极焉;礼行于祖庙,而孝慈服焉;礼行于五祀,而正法则焉。故自郊、社、祖、庙、山川、五祀,义之修而礼之藏也。”译文: “所以先王担心的就是礼不能贯彻到下面。所以在郊区祭祀天帝,用来确定天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国都中祭社神,用来显示土地的功德;祭祀祖庙,用来显示仁爱;祭祀山川,用来礼敬鬼神;祭祀五祀,用来体现功劳。所以在宗庙里设置宗人和祝官,在朝廷设置三公,在学校设置三老,天子身前有巫官身后有史官,卜、筮人、乐官、膳宰都在左右。君王心里没有杂务烦扰,以此来坚守正道。所以在郊外祭祀天帝,众神都会恪尽职守;祭祀社神,众多物资可以得到很好地利用;祭祀祖庙,孝敬慈爱的美德可以播行天下;祭祀五祀,可以用来端正法令。所以从祭天、祭社、祭祖庙、祭山川,直到祭五祀,是修行道义和坚守礼仪啊。” 16.“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其居人也,曰养,其行之以货、力、辞让、饮食、冠、昏、丧、祭、射、御、朝、聘。”注释:官:主宰。 养:即“义”。译文:“所以礼,必须以太一为根本。太一分离就成为天地,流转就成为阴阳,变化就成为四季,序列就成为鬼神。太一降临到人间叫做天命,它对万物的主宰在于天。礼必须以天为出发点,运用于大地,序列在万事万物中,并随着四季变化而变化,配合十二个月来制定行事的标准。礼在人叫做义,而礼的施行是通过财物、劳动、谦让、饮食、冠礼、婚礼、丧礼、祭祀、射箭、驾车、朝觐、礼聘等等表现出来的。” 17.“故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达天道,顺人情之大窦也。故唯圣人为知礼之不可以已也,故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译文:“所以礼义,是人的出发点。礼义是用来讲究信用加强友谊的,加强人的肌肤的会合、筋骨的连接;是用来养育胜者、祭送死者和祭祀鬼神的发端;是用来通透天道,理顺人情的重要通道。所以只有圣人才知道礼不可以停止,所以那些败坏国家、丧身的人,肯定是先要废弃礼。”18.“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蘖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故圣人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故礼也者,义之实也。协诸义而协,则礼虽先王未之有,可以义起也。义者,艺之分,仁之节也。协于艺,讲于仁,得之者强。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故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弗种也;为义而不讲之以学,犹种而弗耨也;讲之于学而不合之以仁,犹耨而弗获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乐,犹获而弗食也;安之以乐而不达于顺,犹食而弗肥也。”译文: “所以礼对于人来说,就像酿酒用的曲蘖:君子用来酿造醇厚的酒,小人只能酿出淡淡的酒。所以圣人修行道义的权柄、礼义的秩序,用来治理人情。所以人情,是圣人的田地:用修习礼的方式耕作它,表明道义来播种,施行教育来除草,本着仁爱来凝聚人心,播撒乐理来安定人心。所以礼,是施行义的结果。将礼和义结合起来,那么即使在先王的时候还没有礼,也可以根据义来制定。义,是法规有区分的根本,是施行仁道的尺度。把义和法规结合起来,并讲求仁道的运用,能够做到这样的就可以强大。仁,是义的根本,是自然的骨干,能够得到仁的人就会受到尊敬。所以,治理国家不用礼,就像没有耜具却去耕田一样;施行礼却不根据义,就像耕好了田却不播种一样;施行义却不实行教育,就像播种却不除草一样;实行教育却不合仁道,就像除了草却没有收获一样;契合仁道却不用乐理来安定民心,就像收获了却不适用一样;用乐理安定民心却不通达于自然,就像吃了却没有营养一样。”19.“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谦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