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重化工业的布局困境与优化策略探析[权威资料]_第1页
我国重化工业的布局困境与优化策略探析[权威资料]_第2页
我国重化工业的布局困境与优化策略探析[权威资料]_第3页
我国重化工业的布局困境与优化策略探析[权威资料]_第4页
我国重化工业的布局困境与优化策略探析[权威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重化工业的布局困境与优化策略探析 本文档格式为 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 新世纪以来,面对重化工业增长的巨大利益蛋糕,各省市、各地区都把发展重化工业作为促进经济增长、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然而,对大量出现的工业项目如果不能进行科学的布局,就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以及一批批 “ 工业废墟 ” 和 “ 夕阳城市 ” 出现。对此,本文提出了优化我国重化工业布局的策略。 【关键词】 重化工业 产业布局 持续发展 一、当前我国重化 工业的布局困境 1、布局市场化:产业结构同质。虽然进入工业化中期后,重工业增长加快是国际范围的规律性现象。在大国类型中,这一增长特征更为明显。但是由于缺乏统筹规划,隶属于不同行政区的同一经济区(如曹妃甸和滨海新区,内蒙古的 “ 小三角 ” 地区)出现了严重的重化工业项目重复建设现象,结果导致产业结构同质,恶性竞争严重,部分产品产能过剩。区域内同类企业为了争夺有限的原料和销售市场常常展开激烈的竞争,结果 “ 稀土卖了白菜价 ” ,不仅企业的比较优势难以发挥,而且难以优化产业链,制约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竞争力的提 升。 2、布局空心化:能矿产销分离。随着重化工业迅速发展,我国东部沿海和东北地区已经成为能源的净输入区,西部地区成为能源输出区,造成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的空间显著分离。以煤炭和火电资源为例,我国总体分布情况是北多南少、西多东少,而大型钢铁企业主要分布在华东、中南、东北地区,造成每年近 1.5 万亿千瓦时的电力缺口。另一方面, “ 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电东输 ” 的能源资源流向格局增加了运输压力,消耗或占用了大量资源,提高了物流成本。 2010 年煤炭合同量为 17 亿吨,远超铁路预留运力的9.06 亿吨。随着我国煤炭供 应重心西移,蒙、宁、陕已成为我国煤炭主要增量省份,但较差的铁路运输现状在短期内很难改善,运输压力不得不向公路扩散,形成壮观的 “ 京藏高速大堵车 ” 。煤炭和电力的长距离运输也提升了物流成本。铁路运输发热量为 3500 大卡的煤炭,其单位运输成本为 178元左右,较煤炭坑口价高出 23 倍,如果再考虑运输过程中的损耗,代价更大。大规模新建的铁路和公路等基础设施还会占用大量的土地,对保障我国 18 亿亩耕地 “ 红线 ” 形成压力。 3、布局分散化:资源利用低效。我国能源矿产资源分布的重要特点是共伴生矿多,主要集中在西部,而主 要重化工企业在东南沿海和东北地区,多种伴生矿物随着主要矿产品被分散运往各地,产生两大后果:一是各种伴生矿不能得到综合利用,经济损失严重。以准格尔矿区煤炭及其伴生资源为例,该矿区煤炭产量的 1/3 左右销往区内电厂做燃料,年排放高铝粉煤灰 1180 万吨,历年积存量已超过 5000 万吨; 2/3 左右被外运到区外分散掺烧,产生的粉煤灰作为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浪费近 2000 万吨高铝粉煤灰、 700 多万吨氧化铝。同时,国家不仅每年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治理排放粉煤灰造成的环境污染,还要高价进口铝土资源。按每吨氧化铝进口价格 3000 元计 算,每年废弃高铝粉煤灰造成的经济损失达 360 亿元左右。二是污染造成的损失和治理成本居高不下。 2009 年我国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 43354 万元,较2001 年增长了 153%。 2009 年工业污染治理投资 442.6 亿元,较 2000 年增长了 89%。但是,由于排污分散,治理设施分散,缺乏区域内统筹措施,治理效果并不明显。 4、布局沿海化:环境生态堪忧。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认为,东部沿海地区重工业化趋势十分明显,规模以上重化工业比重都超过了工业的 50%。十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进一步强化了这 种趋势。沿海重化工基地大多处于人口密集、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堆放重化工业的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及伴生矿废弃物占用了大量土地,容易造成严重的土壤、水源和大气污染,严重威胁着周边的海域、河流、耕地和生态保护区的安全。 2010 年七千多化工桶被洪水冲进松花江事件、南京 “7 28” 丙烯管道爆炸事故、福建紫金矿业污水渗漏事件、 2012 年河北省硝酸胍车间爆炸事故等都在警告世人:重化工原料或废料若管理不善就会成为 “ 定时炸弹 ” 。 二、重化工业的特点及其布局要求 1、资源、能源、水源 “ 三源 ” 依赖。资源是采掘 工业发展和布局的自然前提,水源是化学工业发展的约束条件。从我国各主要行业投入产出系数表可知,电力热力、炼焦煤气、化工和建筑材料等原材料行业对采掘工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分别是 0.313、 0.827、 0.287 和 0.323,金属制品、机械等制造业对采掘业的完全消耗系数也分别达到 0.392 和 0.198。我国重化工业能源消费总量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高达 64.71%,占全部工业能源消耗的比重为 90.3%。资源和能源是重化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2、运输保障力和环境承载力 “ 两力 ” 依存。大部分重化工产品体积 大、质量重,还有的易燃易爆需要采取特殊的运输方式。因此,运输距离、运输方式和运输成本等因素,不仅影响着生产企业和需求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影响着整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资源配置效率。同时,较高的排放水平也决定了重化工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环境承载能力。以火电为例,全国平均每增加 1 万千瓦火电装机,会增加粉煤灰排放量近万吨,需占地 6 亩左右;由于粉煤灰含有约 20%易于飘浮的空心微粒,风力 4 级就会随风飞扬,沉降范围可达1015 万平方公里,严重影响大气质量,其中的重金属还会对土壤和水造成污染。因此,一个地区的水环境、大气环境 、生态环境和土地承载能力和对废弃物的吸附和自然净化能力是产业布局必须考虑的基础性因素。 3、资本技术和劳动力需求 “ 两高一低 ” 。重化工业在建设阶段以大项目为主,投入规模以几十亿上百亿计;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从项目建设、生产设备、工艺设计到企业管理都需要以现代科技为后盾,企业技术领先水平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能力。高资本、高技术的特点决定了重化工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较高且劳动力需求少,存在着明显的资本和技术替代效应,但由于资金和人才的可移动性,因此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不大。 4、高产业关联性和高 资产专用性。我国 2007 年投入产出表计算的 42 部门关联效应与波及效果显示:直接前后项关联系数较大的产业有: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金属矿采选业等;后项关联系数较大的产业有: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这些产业大多属于重化工业的领域。高产业关联性使重化工业对配套产业发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企业在布局选址中就会倾向于核心企业配件采购便利,基础设施完备,信息、融资、中介服务及时有效的区域。重化工业设备大型化、专用化程度高,生产 工艺需要高效顺畅衔接,要求专用人才和技术保障体系,因而其场地专用性、物质资本专用性、人力资本专用性均较高。高资产专用性的特点要求无论是确定产业布局、还是选择产业方向和确定工艺路线,都要经过科学严谨的论证。 5、弱空间可移动性和高政策可控性。采掘业没有空间可移动性,初级原材料产业仅有弱空间可移动性,产品生产和设备制造业有一定的可移动性。对可移动性弱的产业,只能遵循其自然经济规律布局;可移动性强的产业是产业布局考虑的重点。重化工业大部分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产业或命脉产业,决定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为应对 产能过剩,2009 年开始我国将钢铁、水泥等六大行业列入重点调控目录,有关项目的审批、核准和监督涉及发展改革委、工信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保部、质检总局等十大部门。因此,国家可以通过产业政策调整来优化重化工业布局。 6、发展和约束条件区域差异大。重化工业布局不仅受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影响,还受地区资源富集程度和环境承载力的区域差异影响。如果以人均国土面积、人均水资源和能源矿产资源代表发展条件,以人口密度、人均林地面积和工业 “ 三废 ” 排放指标代表约束条件,综合评价我国各区域的重化工业适应程度,结论是: 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发展重化工业的条件比较好,其中华北地区的发展条件尤为明显。西北地区人口密度较小,环境容量较大,是我国发展重化工业约束最小的区域。华东地区人口密度大、环境容量小,发展重化工业所受约束最为明显。华中和华南地区人口密度比较大,应尽可能少或不安排重化工业发展项目。 三、优化我国重化工业布局的策略 1、总体策略:运用全域思维,统筹重化工业发展规划。重化工业化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但是,我国至今没有全国统一的重化工业发展规划。由于重化工业的投资规模大、周期长、高资产专用性 、弱空间可移动性等特点,需要国家从长远利益出发,做全局的规划,而不能任由市场机制的 “ 盲目性、分散性、掠夺性等自身缺陷 ” 导致产能过剩、污染加剧、事故频发。在我国外贸依存度越来越高、世界资源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国际油价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必须根据工业化发展阶段引导东部沿海、东北资源枯竭地区和中西部发展重化工业,需要国家从更高的层面统筹,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对重点产业在全国的布局进行统筹,将全国重化工业发展设想分解落实到各个区域,明确各个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和产业发展系列;坚持增量调控和存量调整 相结合,设定必要的技术准入标准,同时对现有的重化工企业的技术、能耗、污染状况进行动态监控,并进行相应管制。 2、布局取向:实现错位竞争,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随着我国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及国家启动内需方案的逐步实施,西部逐渐形成广阔的市场,应适时转变重化工业项目布局重点,推动这些地区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东部地区因便利的交通、广阔的海外市场和雄厚的技术基础而适于发展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产业。因此,要从地区间产业级差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地区在全国总体布局中的地位,通过经济杠杆和宏观调节 机制,引导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向,既要促进沿海重化工业产业升级,又要在中西部布局一些减重行业,减少重复竞争和内耗,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3、基本思路:在能矿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大的地区集中布局。我国重化工业布局分散的现状与国际上对重化工普遍实行的 “ 集中布局、集中治理 ” 原则背道而驰。为了适应重化工业项目对规模经济的要求,实现集中治理污染、处理废弃物,我国应控制高耗能耗料工业在缺能少料地区的膨胀,引导产业转移,使重加工工业尽可能接近能源、原材料产区。从区域资源条件及环境容量看,山西、内蒙古和西藏地区是重化 工业布局的第一梯队;西北地区以及西南的贵州和云南综合发展条件比较优越,具有发展重化工业的比较优势。引导重化工业尽可能向矿产资源、能源及环境条件较好的内蒙古、山西及西北、西南等地区集中,更有利于形成煤、水、油、气四者兼具的强大的综合性能源基地,多品种的有色金属工业和化工基地,有效发挥地区资源组合优势。 4、中观载体:打造生态工业园区,实现重化工业低碳化发展。加快重化工业低碳化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已成为重化工业布局的关键。为此,应以生态工业园区为载体,促进重化工业借助以下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促 进高载能产业和低碳能源的有机结合。利用我国中西部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支持附近重化工产业的发展,既可解决大量风电上网难的问题,也有利于实现高污染行业的清洁生产。二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鼓励发展重工业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包括电子信息设备制造、精细化工、机电一体化等产业。三是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在工业园区内,开发新的重化工配套产品和服务项目,培育发展上下游产业,提高就地生产加工能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做到所剩废弃物的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 5、保障措施:做好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 略环境影响评价。资源保障和环境约束是决定我国重化工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了破解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与生态安全格局、结构规模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两大矛盾,环境保护部于 2009 年初组织开展了五大区域战略环评,改变了过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仅仅考虑单一拟建项目对环境影响,而未考虑已有污染源的弊端,对制定有针对性的区域产业布局优化策略有重要指导意义。目前要尽快出台规划环境影响条例,建立有效的跟踪监控机制。 四、结论 重化工业是典型的减重行业,适宜近资源产地布局。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 和内需的全面启动,中西部地区将成为未来重化工业产品消耗的主要市场。认清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解决我国当前重化工业布局困境的重要前提。依托政策措施引导中西部在优化升级中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有利于实现重化工业的错位竞争和持续发展。 (注:基金项目: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族学基地 “ 内蒙古重化工业布局调整与民族地区工业化发展战略 ” 项目成果(项目号: 11MZXJD0026)。) 【参考文献】 1 刘晓星:我国重化工产业在沿海岸线上集中布局N.中国环境报, 2011-04-01. 2 刘世锦:传统与现代之间 增长模式转型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3 樊翠真、张继勇: “ 后重化工时代 ” 已经来临EB/OL.中国经济网, 2012-08-02. 4 张艺:煤合同量远超预留运力 煤价每吨将涨 30至 50 元 N.新快报, 2010-01-19. 5 杭栓柱、朱晓俊、张永军:把内蒙建设成我国重要能源重化工业基地 EB/OL.内蒙古经济信息网, 2012-01-04. 6 尚前名:重化工布 局需要全域思维 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