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加固在工程中的应用[权威资料]_第1页
碳纤维加固在工程中的应用[权威资料]_第2页
碳纤维加固在工程中的应用[权威资料]_第3页
碳纤维加固在工程中的应用[权威资料]_第4页
碳纤维加固在工程中的应用[权威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碳纤维加固在工程中的应用 本文档格式为 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 本文介绍了某炼油厂气体分馏装置设备框架的加固,采用碳纤维对梁、柱进行加固,碳纤维加固的适用范围及加固的施工要求。 关键词 碳纤维 、加固、施工要求 TU71 A 一、引言 某炼油厂 20 万吨 /年气体分馏装置由于产品处理量的扩大,有些原有的设备需要更换 ,该装置在 2008 年停工检修期间进行扩能改造,随着荷载的增加,框架需要进行核算。通过对 框架的计算分析,框架满足不了要求,决定对框架进行加固,使加固后的框架能满足设计要求。 二、加固方案选择 本框架平面尺寸为 29.75m X 8.7m,层高 6.5m,共二层。柱距 6m,跨度 8.7m(见平面图)。 通过对框架的计算分析,在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弹性层间位移角一层为 1/516,二层为 1/59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规定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为 1/550,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不满足要求。现将一层 KJ-2、 KJ-4 柱截面尺寸由 400x650mm 改为600x750mm,KJ-1、 KJ-3 柱截面尺寸不变,仍为 400x650mm.二层柱截面尺寸不变,一、二层梁截面尺寸不变,再次通过对框架的计算分析,在地震作用下,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满足要求,一层为 1/705,二层为 1/602。在计算满足要求的情况下,提供以下两种加固方案: 方案一、(加大截面 +外包钢加固)通过对框架的计算分析,发现一层需提高刚度,以满足变形的要求,二层则仅需提高承载力就可满足要求。根据计算结果,一层柱采用加大柱截面,二层柱采用外包角钢加固,框架梁采用加大梁截面。基 础满足要求,不需加固。 外包角钢加固可以明显提高原构件的极限承载力,提高加固构件的刚度和延性,对静力加固的结构必须考虑结构二次受力问题。加固后的极限承载力随着应力历史的增大而减小 ,在加固结构设计中 须考虑应力历史的影响。它对加固构件的截面尺寸和外观影响很小,缀板与角钢的焊接工作量大。 方案二、(加大截面 +粘贴碳纤维加固)方案二是在方案一的基础上将二层柱采用外包角钢加固改为粘贴碳纤维加固,框架梁采用粘贴碳纤维加固。基础满足要求,不需加固。 粘贴碳纤维布 (CFRP)加固混凝土结构 能明显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承载力和延性,尤其对构件的延性提高较明显,但由于 CFRP 材料对构件的承载力提高有限,按照现行规范的要求最多不能超过 40%。碳纤维加固无焊接工作量,对混凝土的约束效果比外包钢好 ,对改善混凝土柱的延性作用也比外包钢好。 通过以上两种方案的比较,两种方案均可以满足设计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施工周期的问题就显得比较突出,该装置在 2004 年停工检修期间进行扩能改造,停工时间只有 25天左右,为了保证工期及各种因素的综合考虑,决定采用方案二对框架进行加固。 三、加固设计 (一)加大截面 加大截面加固法的最大问题就是使新旧部分混凝土整体工作,共同受力问题,而新、老混凝土的结合面是加固结构受力时的薄弱环节。因此,从设计构造上配置足够的贯穿于结合面的剪切摩擦筋或锚固件将两部分连接起来,是确保结合面能有效传力,并使新旧两部分混凝土整体工作的关键。 为了确保结合面能有效的传力,使新老混凝土能整体工作,在设计过程中就要考虑如何把外包混凝土的封闭箍筋,通过可靠的方式与原混凝土柱联系。要使众多的箍筋能与原混凝土柱连接好,需要设计出可靠而简单的连接方法。 加固时 柱主筋下部植入基础承台内,保证新增竖向结构承受的竖向荷载能够顺利传给基础,并保证刚度的连续性,柱子纵筋采用焊接。梁柱节点处,柱加固纵向钢筋应贯穿楼板不截断,如有梁阻隔时可从框架梁两侧绕过,然后采用一定的坡度收至设计位置,在框架梁上下各增加附加钢筋满足竖向钢筋间距要求;不被原柱阻碍的梁加固纵筋采用通长筋,有柱阻碍则采用植筋技术植入到原柱混凝土中。 加大截面加固法技术成熟,加固效果明显,造价较低,无需再做耐火和耐久措施,缺点是现场湿作业量大,由于加固钢筋较密,增大截面法施工振捣密实成为难题,因此加固的 截面不能太小,一层 KJ-2、 KJ-4 柱截面尺寸由400x650mm 改为 600x750mm,KJ-1、 KJ-3 柱截面尺寸不变,仍为 400x650mm。柱加固详图见图 1 所示。 (二)粘贴碳纤维 碳纤维与传统的加大混凝土截面或粘钢混凝土补强相比,具有节省空间,施工简便,不需要现场固定设施,施工质量易保证,基本不增加结构尺寸及自重,耐腐蚀、耐久性能好等特点。 将抗拉强度极高的碳纤维用环氧树脂预浸成为复合增强材料(单向连续纤维);用环氧树脂粘结剂沿受拉方向或垂直于裂缝方向粘贴在要补强的结 构上,形成一个新的复合体,使增强粘贴材料与原有钢筋混凝土共同受力增大结构的抗裂或抗剪能力,提高结构的强度、抗裂性和延伸性。加固详图见图 2 所示。 碳纤维的材料特性 本次加固选用碳纤维布的密度为 300g/ mm2 ,厚度为0.167mm,板材厚 度为 1.2mm。板 材用 SIKADUR-30 专用粘结剂,修补材用 SIKADUR-174 专用粘结剂,布 材用 SIKADUR-330 专用粘结剂。 四、施工要求 1 混凝土表面处理 将混凝土构件表面的残缺、破损部 分清除干净。 对经过剔凿、清理和 露筋的构件残缺部分,进行修补、复原。裂缝修补:缝宽小于 0.2mm 的裂 缝,用环氧树脂进行表面涂刷密封;大于 0.2mm 的裂缝用环氧树脂灌缝。 修复后的构件表面尽量平顺。转角处打磨成圆弧状,半径不小于 20m,并清洗打磨过的构件表面,并使其充分干燥。 2 缺陷部位涂刷底胶 将配好的底胶(粘结剂),用涂刷均匀于缺陷部位的砼表面。 3 构件表面残缺面的修补 用环氧腻子对构件表面残缺面的修补是十分重要的一步,要点 如下: 1) 腻子主剂、固化催进剂、固化剂按规定比例称量准确,装入容器,用搅拌器搅拌均匀。 2)构件表面凹陷部位用环氧腻子填平,修复至表面平整。在残缺修补中使用环氧腻子时,要在气温 -5 以上,相对湿度小于 85%的条件下施工。腻子涂刮后,表面仍存在的凹凸糙纹,应再用砂纸打磨平整。 4 涂刷底胶 将配好的底胶(粘结剂),用滚筒均匀涂刷于需要粘结的混凝土表面。 5 粘贴碳纤维 粘贴碳纤维材料之前,首先应确认粘贴表面干燥。当气温在 -10 以上,相对湿度 RH85%时,如无有效措施不得施工。碳纤维纵向接头必须搭接 20cm 以上。该部位应多涂树脂,碳纤维横向不需要搭接。 6 养护 粘贴碳纤维材料后,需自然养护 1-2 小时达到初期固化,应保证固化期间不受外界干扰和碰撞。并用 1: 2 水泥砂浆抹面 20 厚进行防火保护。 7.碳纤维的材料性能及粘贴的质量检验标准 碳纤维的材料性能及粘贴的质量检验按碳纤维片材加固砼结构技术规程( CECS146:2003)的要求进行。 五、结语 框架从 2008 年施工完后,该装置运 行至今已有 5 年多,总体运行情况良好,说明此框架加固是成功的。采用碳纤维加固具有节省空间,施工简便,不需要现场固定设施,施工质量易保证,基本不增加结构尺寸及自重,耐腐蚀、耐久性能好等特点。另外,采用该方法,可大大提高构筑物的使用寿命。当结构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不满足要求时,构件的承载力提高要求超过 40%时,不能单纯用碳纤维进行加固。 参考资料: 1 CECS25:90,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 S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1 2 CECS146:2003,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 结构技术规程 S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3 3 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S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4 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S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5 GB50367-2006,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 S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文档资料:碳纤维加固在工程中的应用 完整下载 完整阅读 全文下载 全文阅读 免费阅读及下载 阅读相关文档 :浅谈港口与航道工程现状及未来发展 探讨机电安装施工技术在建筑中的实际应用 探讨水利工程中机电设备安装施工优化管理策略 探究 GPS-RTK 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探讨公路桥梁桩基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谈水利工程基坑排水施工技术 探讨道路施工中遇到的主要技术问题 探讨电气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分析 浅析屋面卷材防水施工质量的控制 探究加强产品质量检验的有效途径 探究建筑工程技术管理 隧道施工塌方原因和预防措施探讨 探究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