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骨架,以迁移地区的地方文化为血肉的 移民文化是中原汉文化和地方文化在碰撞过程中各自选择后所形成 的地域性文化。客家人是迁徙而形成的民系,这表明客家人的文化并 不是起源于现在客家人居住的地区并且在这些地区除了客家人之外 还生活着汉族的其他民系和土著民族。客家文化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下 是如何保持自己文化的延续性和独特性是值得研究者探讨的问题这 也正是本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也是为当今社 会如何保持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出路提供参考。 本文以闽西客家文化为研究对象,以探讨其形成原因为研究目 的,通过闽西客家人的形成及文化特点,文化形成原因分析和结论三 个部分来阐释。本文的特色在于探讨文化形成原因的过程中,始终把 闽西客家聚集地的非客家民系族群福佬和以畲族为代表的土著民族 与客家文化相比较,结合文史记载资料和田野调查的资料得出闽西客 家文化异质性的原因有三:恶劣的地理环境和宽松的政治环境;小农 耕作的经济发展形态和低下的经济发展水平;复杂的族群关系。 历史原因造成的客家人聚集区比福佬人聚集区经济发展落后的 情况到现在仍在持续。近几年来闽西地区以客家文化为卖点,以期发 展旅游来促进经济增长。因此对于闽西客家文化形成缘由的探索具有 现实意义。 关键词闽西,客家文化,形成原因 a b s t r a c t h a k k ac u l t u r ei sb a s e do nt h e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a n dt h el o c a lc u l t u r e h a k k ai sa ni m m i g r a n te t h n i cg r o u p s i tm e a n st h a tt h ec u l t u r ei sn o t c o m p l e t e l yi n f l u e n c e db yt h ep l a c et h e yl i v e t h ep l a c et h a th a k k ap e o p l e l i v ei sa l s oo c c u p i e db yo t h e re t h n i cg r o u p h o wh a k k ac u l t u r es u r v i v e t h r o u g ha l lt h o s ec u l t u r ea r o u n di sav e r yi n t e r e s t i n gq u e s t i o n ,a n dt h a ti s w h a tw ew i l ld i s c u s si nt h i se s s a y t h r o u g ht h ed i s c u s s i o n ,w ec a na l s o t h i n ka b o u th o ww ec a nk e e pm o d e m s o c i e t ya sac u l t u r e d i v e r s es o c i e t y w ew i l lt a l ka b o u th a k k ac u l t u r ei nt h ew e s tp a r to f f u ji a n g ( m i n g x i ) ,a n do u rg o a li st of i n do u th o wt h e yb e c o m et h e c u l t u r et h a tw es e en o w a d a y s t h r o u g ht h eu n i q u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 m i n g x ic u l t u r e ,t h er e a s o no fb e c o m i n gt h i sc u l t u r e ,a n dc o n c l u s i o n ,w e h o p ew ec a na c h i e v et h eg o a l t h es p e c i a lp a r to ft h i se s s a yi st h a tw e c o m p a r eh a k k aw i t hf u l a oa n ds h e w h yh a k k ac a ns t a yu n i q u e ? i ti s b e c a u s et h eb a de n v i r o n m e n t ,t o l e r a n tp o l i t i c s ,s m a l l - s c a l ea g r i c u l t u r e , l o w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l o t so fe t h n i cg r o u p s b e c a u s es o m eh i s t o r i c a lr e a s o n s ,t h e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m i n x ih a k k ai ss t i l ls l o w e rt h a nf u l a o r e c e n ty e a r s ,m i n g x it r yt o d e v e l o pt o u r i s mb a s e do nt h em i n x ih a k k ac u l t u r e ,s oi th a sap r a c t i c a l m e a n i n gw h e nd i s c u s s i n gh o wh a k k ac u l t u r ed e v e l o p k e y w o r d sm i n x i ,h a k k ac u l t u r e ,r e a s o n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本人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取 得的研究成果。对前人及其他人员对本文的启发和贡献已在 论文中作出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论文中除了特别 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和其它机构已经发 表或者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本人同意学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 法等有关规定将本人学位论文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资料库提交,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作者签名: 控貉日期:2 驾l 年月上日 绪论 ( 一) 、客家文化的特性和客家文化的分布范围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 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作为汉民族中一支特殊的民系自其形成以来就 具有鲜明的特点,客家文化不是简单的中原汉文化的移植文化,它在从北方不断 南进和迁徙的过程中,一方面融合了当地土著民族的精神和物质文化,另一方面 又保持着中原文化的特点,从而使之呈现出不同于其他汉族民系又有别于土著民 族的特点。 目前客家人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的交界地区,在行政区 域上划分主要包括福建龙岩、长汀、三明等市,广东梅州、河源、惠阳等 县和江西的赣州,四川、广西、湖南、台湾、海南、香港、东南亚诸国也 有客家人的足迹。 在福建省,客家人主要分布在龙岩地区和三明地区的西南部,这个区 域历史上大概是汀州府管辖的区域,因其处于福建省的西部所以一般称之 为闽西。闽西地区是客家的大本营,宁化的石壁曾一度被认为是客家人迁 徙的中转站,闽西境内的汀江则被奉为客家人的母亲河,永定的土楼已经 成为客家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以上种种可以看出闽西客家是客家文化的典 型代表,选择这个区域的客家文化作为探讨客家文化起源的切入点可以起 到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的作用,对于粤东、赣南区域客家文化的研究也能 起到一定的启发。 ( 二) 、对闽西客家研究现状及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清嘉庆十三年( 公元1 8 0 8 年) ,徐旭曾在惠州丰湖书院讲述客家源流及语 言习俗,其门生记录为文,刊于和平徐氏族谱旭曾丰湖杂记,标志着研 究客家历史与文化的开始。1 9 3 3 年罗香林教授发表客家研究导论,引发客 家研究高潮。纵观客家学研究的历史,很容易发现客家学研究的重心主要是停留 在对客家渊源和迁徙过程的研究,而在对客家渊流探讨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学者都 把“客家 当成一个既定的概念来使用,都是以现在被称之为客家的这一群人来 作为研究的对象,也就是说很少有人关注过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这些人会 被称为客家人,“客家”这一称呼是始于自称还是他称,是群体自觉意识的外在 标志还是他族歧视称呼的转化? 笔者认为这是研究客家民系形成发展的最根本 的问题之一。最早对这个问题作出解释的是温仲和,他在嘉应州志中提出 。 清】徐旭曾: 丰湖杂记,和i p 徐氏族谱。 锚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台北:古亭书屋,1 9 7 5 年。 【清】吴宗焯,李庆荣修温仲和纂:光绪嘉应州志,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3 年。 1 “客家 一词始于宋代的主客户制度之中的客户,并认为宋代的客户便是现在客 家人的先民。罗香林教授在其客家研究导论一书中也赞成此观点,但是此种 解释存在明显的错误,认为客户即客家是对宋代主客户制度的误解,宋代的主客 户制度是有田产和无产者的关系,和现在我们所说的客家人没有什么必然的联 系,有很多学者已经就这个问题作出澄清,如谢重光的客家源流新探,陈 支平的客家源流新论圆都对这个错误进行了纠正,可惜的是他们只是止于对 错误认识的纠正,并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对于客家人为什么被称 之为客家,为什么只有这样的一群人称为客家人他们并没有给出自己的意见。 在客家学的研究中还存在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把客家人孤立起来研究的 居多。也就是说单纯研究客家文化的占主要部分,而把客家和其它汉族民系和民 族联系起来研究的较少。最早把客家和福佬结合起来研究的首推2 0 世纪初邹鲁 张煊的汉族客福考固,接着有撼庐的客族、儒僮及闽南民族。近几年来 出了一些这方面的著述比如谢重光的畲族客家福佬史略 ,蒋炳钊试论客 家的形成及其与畲族的关系 、关于深入客家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曾维才 的谈谈先于客家民系生活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土著居民的成分 等都对客 家和福佬及其与畲族的关系作了初步的探讨,在这些文章作者都试图从不同的角 度来分析客家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和当地土著文化及其他民系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但是对于客家文化特殊性的分析较少。就是说同属于汉民族,并且集中的区域都 是彼此的临近甚至是交错杂居为什么客家形成了和福佬差异很大的两种文化特 质。客家现在的居住地是畲族历史上传统的聚居区,客家做为一个外来移民集团 是如何在一个畲族包围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文化固有性的。 本文主要运用j 下史典籍、方志和、谱谍和田野调查资料,综合运用历史学、 民族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以闽西地区的客家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对以上这几 个问题作出分析,特别是通过与畲族和福佬的比较研究,探讨客家文化特殊性形 成的原因。 谢重光:客家源流新探,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 9 9 5 年。 陈支平:客家源流新论,南宁:广西教育版社1 9 9 7 年。 四邹鲁张煊的:汉族客福考,国立中山大学出版部1 9 3 0 年。 客族、儡僮及闽南民族,逸经第二l 五期。 谢晕光:畲族客家福佬史略,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 。蒋炳钊:试论客家的形成及其j 畲族的关系, 台北客家第4 9 期,1 9 9 4 年。 o 蒋炳钊:关十深入客家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客家源第6 期。 曾维才:谈谈先于客家民系生活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土著居民的成分,客家1 9 9 3 年。 2 二,闽西客家人的形成 ( 一) 、闽西的行政区域范围和地理概貌 闽西是福建省西部的简称,其西北和西南分别与江西省的赣南和广东省的粤 东为邻。“闽西”一词最早出现在明朝后期,从现在的行政划分看主要是包括龙 岩市所辖的新罗区、漳平市和永定、上杭、长汀、连城、武平七个县和三明市所 辖的宁化、清流、明溪三县。从历史上看,自唐开元二十四年( 公元7 3 6 年) 建 汀州府至光绪三十一年( 公元1 9 0 5 年) ,闽西的范围大致就是汀州府所管辖的区 域。 闽西地区靠近北回归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的山脉主要有东北 西南走向的武夷山脉和博平山脉,溪河主要有汀江、九龙江和闽江沙溪三大水系, 其中最大的河流汀江和九龙江北溪的集水面积都超过5 0 0 0 平方公罩,分别哺育 着客家和福佬两个民系的人民。全境常年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 均气温1 8 一2 0 ,年平均降雨量达1 6 0 0 1 7 0 0 毫米。境内低山、中山面积占全 区总面积的7 8 5 6 ,地形支离破碎,丘陵和河谷平地交错分布,可耕地较少, 自古以来交通极其不便。 ( 二) 、客家人迁入前闽西土著民族的情况 闽西最早的土著居民,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中,可以追朔到春秋时的闽人。 根据周礼注疏记载,职方氏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 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贾公彦疏日:“叔熊居濮如蛮,后 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意思是说“闽”是古代南方民族“蛮”的一支, “七闽”是指古闽族分为七个部落。据宋欧阳志舆地广记等史志的记载,七 闽的分布范围涵盖了今福建全省和浙南、粤东等地。战国以后,越人进入福建, 与闽人融合成为闽越族。汉高祖时,在原七闽的范围先后立了闽越、东瓯和南海 三个王国。据清人全祖望和蒙文通、饶宗颐、朱维斡等先生的考证,南海国的范 围大概就在今赣南、闽西、粤东地区。汀州府所管辖的范围也在今赣闽粤之交 的地区,两相比较可推知古汀州为南海国属地。故战国秦汉时期闽西的居民应是 南海国统治下的闽越族。 不过,在汉文帝至汉武帝时,南海国、东瓯国和闽越国先后为中央朝廷所灭, 其民大部分被迫迁徙至江淮,也有一部分逃逸至深山中。由此以降,直到唐开元 年间,闽西一隅基本上没有少 i 县政区的建置,编户之民也很少, 真正是“蛮荒 。【汉】郑玄注,【唐】陆德民音义, 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3 3 ,文渊阁p n q 库伞书本。 圆关十南海围范围的界定,清代学者伞祖望曾撰文考证,红本文采用朱维斡、陈,c 熙闽越的建国及北迁 ( 可越民族史论集中国社会科学版社1 9 8 2 年) 一文中的结论。其中考证j ,吉南海幽的托l = l ;1 4 i 今闽粤 赣的交界之处。 晋太康三年( 2 8 2 年) 置新罗县,晋书卷1 5 地理下载“晋安郡统县八,有新罗。其时八县的户口 3 化外 之地。开元年间设立汀州和宁化、长汀二县,闽西才重新启动开发的进程。 据临汀汇考记载:“唐时初置汀州,徙内地民居之,而本土之苗仍杂处其间, 今汀人呼日畲客,“长汀为光龙洞,宁化为黄连洞,峒者苗人散处之乡”, 宁化、长汀二县都紧挨着武夷山南段的东麓,汀江的两个源头分别出自这两县的 山谷。两县的设置缘起都是开发山峒:宁化是开黄连峒,“检得避役百姓共三千 余户”,因而置县,先称黄连县,不久改为宁化县;长汀是开光龙峒,“检责得 诸州避役百姓共三千余户,奏置州” 并置长汀县为附郭县。所谓“峒”,是指南 方少数民族地区或民族杂居区山谷间的聚落。在中原士大夫的眼中,在他们所著 的文献中,总是把南方少数民族的聚落称为“峒 ,从这个角度看,黄连峒、光 龙峒的居民含有闽越土著或武陵蛮的成分。 据太平寰宇记引牛肃纪闻载:“山东采访使奏于处州南山洞中置汀 州,州境五百里,山深林木秀茂,以领长汀、黄连( 今宁化) 、杂( 新) 罗三县。 地多瘴疠,山都木客丛萃其中”,在牛肃纪闻中对山都木客有详细的描述: “凡斩伐诸树,其树皆枫松大径二三丈,高者三百尺,山都新居。其高者日人都, 其中者日猪都,处其下者日鸟都。人都即如人形卑小,男子妇人自为配偶。猪 都皆身如猪。鸟都皆人者,尽能人言,闻其声而不见其形,”清杨澜所著的临 汀汇考亦云:“当( 汀州) 造治之初,凡砍大树千余,树皆山都所居。天远地 荒,又是妖怪,獠狂如是,几疑非人所居。” 以此看来所谓山都,就是一种原始 土著居民,个子矮小,皮肤黝黑,在大树上结巢而居,处在很原始落后的社会发 展阶段。 当时的闽西土著主要有山都木客、峒、苗、蛮夷等,他们仍处于极端落后的 渔猎社会和刀耕火种的半渔猎半农耕社会,生产生活水平十分落后。 闽西地区当时的土著除了山都木客、峒、苗、蛮夷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支则 是先于客家人迁入闽西的畲族先民。虽然唐代中央政权在此地设立了行政管辖, 但是“畲民”的生活还是没有很大的改善。据宋人刘克庄漳州谕畲记载:“西 畲隶龙溪;南畲隶漳浦,其地西连潮、梅、北通汀、赣,奸人亡命之所窟穴。 总数仅四t 三雨,则一县之户u 少得可怜”;朱书卷3 6 州郡- 二则谓:“晋安太守领县五,无新罗”。 似乎新罗县设置不久便j 发掉丫。隋代省废州郗,又废晋安入建安郡,领县网,新罗岢定是坡置丫。唐代重 新设新罗县,改隶十漳州。总之,新罗县废置小常,其治所与辖区比较模糊。 【清】杨澜:临汀汇考卷三畲民北京:伞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2 0 0 5 年( 据清光绪四年刻本) 影 印本。 圆 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2 9 ( 清光绪5 年畿辅丛书本) 认为宁化建县在开元二二十二年;【宋】胡太 初修,赵与沐纂之临汀忐(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 认为开元l 三年开黄连峒置黄连县,天 宝兀年改名宁化。 四【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2 9 ,清光绪五年畿辅从书本 固【宋】乐史,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1 0 2 ,江南东道十p l j 汀州,北京:中华书局,2 0 0 7 年, 第1 7 5 5 页。 昀】乐史,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1 0 2 ,江南东道十四汀州,北京:中华书局,2 0 0 7 年, 第1 7 5 6 页。 【清】杨渊:临汀汇考卷1 ,建置四,山鬼淫裥考,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2 0 0 5 年( 据 清光绪p n q 年刻本) 影印本。 4 二畲皆刀耕火种,崖栖谷汲,如猱升鼠状,有国者以不治治之,畲民不悦,畲田 不税,其来以久。”可以看出在客家人迁入之前畲族就已经在闽西地区形成并发 展了,成为当地的土著之一。 ( 三) 、闽西客家人的迁入和形成 1 、迁入闽西的客家源流及移民过程 北方移民进入闽西地区的时间可追溯到晋代“永嘉之乱”造成的移民潮,但 真正对闽西地区客家形成有重要作用的是两宋之交至南宋末的移民,这一时期的 移民实质上是滞留江淮地区的中原移民进一步南迁。 这一时期的移民主要有三批: 最早导致一批浙赣难民较大规模进入闽西是宣和三年( 公元1 1 2 1 年) 方腊 起义军南下部队攻取婺源、开化、江山、常山诸县,饶、信数百里间成为起义军 控制区后,衢州、处州相继被起义军攻占,起义军“劫取大家( 地主) 财,散以 募众” ,浙西、赣北乃至赣中各大家族闻风而逃,被打败的官兵也弃城弃寨而 去,有不少人越过武夷山进入闽西。 第二批较大规模的难民涌入闽西在北宋术年靖康之难至南宋初年。金人南侵 导致北宋灭亡后,在北方汉人跟随南宋小朝廷南迁杭州的同时,金军曾大肆南下, 追赶赵宋王室至温州、虔州等地,大量难民被迫逃往福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进 入闽西。 第三批较大规模的难民进入闽西在南宋末年至元初。蒙古人大举南下,南宋 很快灭亡,但随着南宋儿皇帝的南逃粤海,大批难民除跟随文天祥等人“走勤王” 之外,也有一部分人躲入闽西崇山峻岭中避难。 从唐朝汀州置州后不同时期的户口变动,也能很明显的反映出两宋之交至南 宋术是客家先民大量进入闽西地区的重要时期。以下是根据现存文史资料整理而 成的汀州府户口变动对照表: 【宋】文l j 克庄:后村先生大伞集,卷9 3 ,i :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本( 据赐砚掌抄奉) 。 国【宋】韩7 i 古:南洞甲乙稿卷1 9 ,处州东岩梁氏裥常碑铭,商务印书馆四库全书工作委员会编:文津 阁四库伞书,第三八九册,集部别集类,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5 年。 5 表一唐、宋、元时期闽西户口变迁表 行政区域 汀州 年代 户口 资料出处 唐贞观十三年( 公元6 3 9 年) 代 开元间( 公元7 1 3 7 4 14 6 8 0 余太平寰宇记 年) 天宝元年( 公元7 4 2 年)4 6 8 0 1 3 7 0 2 新唐书地理志 元和问( 公元8 0 6 - 8 2 02 6 1 8元和郡县志 年) 行政区域汀州 年代产 口 资料出处 宋 太平兴国至端拱二年( 公主1 9 3 7 0 元9 8 0 9 8 9 年) 客4 2 7 7太平寰宇记 总2 3 6 4 7 元丰间( 公元1 0 7 8 - 1 0 8 4主6 6 1 5 7 年) 客1 5 2 9 7元丰九域志 总8 1 4 5 4 代 崇宁元年( 公元1 1 0 2 年)8 1 4 5 4宋史地理志 庆元( 公元1 1 9 5 1 2 0 02 1 8 5 7 0 4 5 3 2 3 1 临汀志 年) 开庆( 公元1 2 5 9 年) 2 2 3 4 3 35 3 4 8 9 0 临汀志 行政区域汀州路 兀 年代 白 口 资料出处 代 1 2 7 9 - 1 3 6 84 1 4 2 32 3 8 1 2 7 元史地理志 从表中不难看出,汀州在唐元和时有户2 6 1 8 户,到北宋端拱二年间,增至 2 3 6 4 7 户,在一百多年的时间内增幅高达8 0 3 。北宋太宗时期到神宗元丰时期, 历时1 0 0 年左右,汀州户口从2 3 6 4 7 户增至8 1 4 5 4 户,增幅达2 3 9 ,从北宋末 至南宋中叶的宁宗庆元时期,又历时1 0 0 年左右,汀州户数从8 1 4 5 4 户增至 2 1 8 5 7 0 户,增幅为1 6 8 ,至开庆年间增至2 2 3 4 3 3 户,增长近三倍。如此快的 增长速度仅仅是靠人口的自然繁殖是不可能达到的,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大量的汉 人移民进入闽西地区而造成了人口在短时期内的快速增加。 从行政设置也能看出汀州在两宋至元是客家人迁入的关键时期。汀州在唐代 或领二县,或领三县,南唐灭亡后归入宋的版图时,领长汀、宁化二县。但至淳 化五年( 公元9 9 4 年) ,原在长汀县境内的上杭、武平二场同时升为县。北宋元 符元年( 公元1 0 9 8 年) 析长汀、宁化二县部分地区设置清流县,又于绍兴三年 谢系光:客家形成发展史纲,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第4 0 页。 6 ( 公元1 1 3 3 年) 增设莲城县。北宋末年闽西地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 2 5 户 。中国封建时代州县的主要职能是治安和征收赋役,建立州县的前提是某一地 区户口增加到一定的数量,经济有了相当的发展,有了加强治安巩固统治的需要, 同时也有了征收赋税徭役扩大剥削面的可能。因此,闽西由两县变五县后又增设 两县正说明了这一时期闽西地区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的结果。 2 、客家民系在闽西的形成时期 当然,客家人迁入闽西和客家这个民系在闽西地区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以 至于文化的差异大到可以和其他民系相区别的程度,这两者之间存在一个时问错 位的问题,即客家先民迁入闽西地区的时间要早于其民系的形成时间。从上述的 论证来看,客家民系在闽西地区的稳定时期上限不早于两宋之交时期。 界定一个民系是否形成就如同界定民族一样,谢崇光先生提出的四种因素界 定客家民系的标准笔者是赞同的,他提出“用以界定客家的典型文化特征应 包括如下四种因素,即共同的地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社会 心理素质。具体到客家而言就是共同生活在赣闽粤交界地区,形成了一种有别于 相邻各民系语言的方言系统,过着带有显著山区特点的农耕经济生活,还形成了 以团结、奋进、吃苦耐劳和强烈的内部凝聚力及自我认同意识为主要特征的族群 心理素质。 按成书于南宋时期的临汀志风俗形势载:“汀,山峻水急,习气劲毅 而狷介,其君子则安分,义励廉隅,耻为浮侠;其小人则质直果敢,不以侈靡崇 饰相高。服用无华固。而同样成书于南宋时期的仙溪志描述当时仙溪( 现 称仙游属闽南人聚集区) 的风俗则称:“生其间者,人性敦朴,嗜好简静。始也, 士未知有科举之利,民未识有纷华之悦,承平同久,始多儒雅。多世家宦族,而 习俗渐趋于文。然儒者力于修饰,而不苟进取;仕者乐于清贫,而不急富贵 婚姻不愆于礼,丧葬不俭其亲。有无缓急相通融,岁时往来相问劳,犹有古之遗 风焉。 略加比较就能看出在南宋时期,闽西的客家人已经显露出和周边民系所 不同的民风,闽西人好勇敢争,不同于仙溪人的儒雅善文,缘饰重礼。 从语言形成的方面来看,南宋中期,汀州人陈一新作的跋赡学田记有云: “闽有八郡,汀邻五岭,然风声气习颇类中州。 意思是说,在宋代福建的八个 州、军 中,只有汀州邻接五岭,其风俗和方音与其他七个州、军不同,却与中 原比较类似。宋元时人写的过汀州诗有这样的描述: 荒山无寸木,古道少行人。地势西连广,方音北异闽。闾阎参卒伍,城垒 张佑周:客家祖地闽西,北京:作家出版社,2 0 0 5 年,第8 l 页。 四谢覃光:客家源流新探,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 9 9 4 年4 月,第3 5 页。 【宋】胡太初修,赵与沐纂:临汀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 鲫【朱】黄岩孙,仙游县文史学会点校:仙溪志卷l ,风俗,福卅i :福建人民 l ;版社,1 9 8 9 年。 【南宋】十象之:舆地纪胜卷1 3 l ,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 9 9 1 年( 据清道光2 0 年( 1 8 4 9 ) 瞿盈斋 本) 影印本。 宋代地方行政划分的等级 7 半荆榛。万里瞻天远,常嗟梗化民。这里明确提到当时的汀州已有自己的方音 即方言,其语言特点与通行于福建其他地区的闽方言迥然不同。 与上述两种记载相映成趣的是刘克庄一首咏漳州风物的诗: 庵远人稀行未休,风烟绝不类中州。何须更问明朝路,才出南门极目愁。圆 陈一新、刘克庄两人,所处时代相同,都就风俗语言立论,一说汀州颇类中 州,一说漳州绝不类中州,可见在当时人的眼中,汀、漳两州虽然境土相连,文 化面貌却迥然不同。再以之与漫游集过汀州所载比观,可证南宋时汀州在 语言风俗上迥异于福建其他州郡,而与中原文化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 从上述有关汀州府地民风和方言的史料记载,笔者推断闽西客家的稳定形成 时期下限不晚于宋末元初。 回永乐大典卷7 8 9 5 题咏,发明,引漫游集。按宋人胡仲弓所著苇航漫游稿( l y t t 库伞书总 1 1 8 6 册集部) 提要有云:“永乐大典所载,别存漫游集一书,核其体例,盖菜宋元两代之作,汇为 总集。当时校雠朱密,朱书标目,往往与此集混淆。今并考校姓名,删除讹异,不使与此集相混。”据此认 为此诗做于朱,己时期。 圆【宋】刘克庄:木绵铺,后村先生大伞集卷1 2 ,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从刊本( 据赐砚堂抄本) 。 8 三,闽西客家文化的特点 客家先民进入闽西地区筚路蓝缕,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开始发展生产,把蛮 荒之地改造成自己的家园。在与自然作斗争的漫长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 文化,也正是这些独特的文化使其区别于周边的土著和其它汉民系,成为汉族大 家族中一朵灿烂的奇葩。这个部分将从物质文化习俗和非物质文化习俗两大方面 来展示客家文化,并与福佬文化和畲族文化比较从中凸显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 ( 一) 、闽西客家物质文化及特点 1 、饮食习俗 ( 1 ) 、主食类 客家人以稻米为主,兼有芋,红薯,粟等其他作物。 一般客家人喜欢吃干饭,一同三餐多以干饭为主,吃“绿荷包饭”和“竹筒 饭”是客家人固有的习惯,也是客家人饮食的特色之一。上山干活或挑担远行时, 用荷叶、芋叶之类包一团煮熟了的饭团,这是“绿荷包饭”;或削一段竹筒,装 上米菜,饿了时找个地方埋锅一煮,即可充饥,这是“竹筒饭”。荷包饭和竹筒 饭是百越民族的传统饮食方法,在唐代就有记载。唐代著名诗人柳宗元在柳州 峒氓诗写道: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 趁虚人。可见吃“荷包饭”是客家先民从百越民族( 峒氓) 那学习来的风俗。 而毗邻的福佬人主食则是以稀饭为主,一同三餐多食稀饭即粥。 ( 2 ) 、副食类 汀州八干 汀州所属八县,每县都有一种制成干货的风味小吃,合称“汀州八干”,具 体是:武平猪胆干,连城地瓜干、永定菜干、上杭的萝卜干、长汀的豆腐干、宁 化老鼠干、清流笋干、明溪肉铺干。 狗肉 闽西客家地区的客家人嗜食狗肉,俗语中对狗肉有“狗肉滚三滚,神仙企晤 稳”的美赞。客家地区流行冬至吃狗能滋补御寒的嗜狗一俗。这与畲族把狗作为 其祖宗来崇拜,绝对不食用狗肉有很大的区别。 板 客家人的糕饼类食品以板最富有代表性,有“红板”、“发板”、“清明板” “老鼠板”、“板钱等,材料都用粘米粉辅以不同的其他食料制作而成,用于 不同的节日食用。 福佬人又称闽南人、河洛人。主要指聚集于福建省的漳泉地区和台湾省,操闽南方言的一群人。据考这 支汉民系的祖先是从中原的河洛地区迁到南方以后所形成的。如今其分布的许多区域都和客家聚集区毗邻。 9 ( 3 ) 、饮料类 擂茶 擂茶是客家独特的茶饮料,在闽西客家地区尤为盛行。擂茶可分为米茶和香 料茶两大类。无论是米茶还是香料茶使用的原料基本都是未经过加工的粗茶,香 料茶的选料有时还使用其他野生植物叶片作为原料。基本制作都是把茶叶、生姜、 米等辅料混合捣烂后食用。擂茶不仅深受客家人的喜爱,在畲族群众中也深受欢 迎。 这种粗糙的喝茶方式与福佬人喜喝的功夫茶有很大的不同。福佬人的“工夫 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及瓷盘各一,唯杯之数则视 客之多寡,先将泉水贮罐,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后复遍浇 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 。可以福佬的喝茶方 式是十分讲究的,对于茶叶的品质,泡茶的水质到喝茶的器具甚至喝茶的方法都 有诸多要求。 黄酒 闽西客家地区多喜饮黄酒,“酒气清香,其价又廉”,具体做法用糯米加酒饼 发酵而成。 仙人板 这是闽西客家地区的特殊的饮料。方志中有记载其制作的方法,如武平县 志风土志卷二,“草属”条记载:“仙人草,生山谷中,捣烂绞汁和米粉煮之 成冻。”此板具有润滑、脆软、凉爽特点,是夏天解渴的良好食品。 总体来说客家饮食的特点是多山货,食材选用粗野,制作简单。客家菜重成、 腌、干,在很多方面和畲族的饮食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其饮食的特点和福佬民系 相差比较远。福佬菜系重海味,多食海鲜,晋代成书的博物志记载:东南之 人食水产龟蛤螺蚌以为珍味。福佬人在饮食方面比较清淡,吃的方式上比 较讲究,不似客家菜粗野。 2 、服饰特点 道光永安县志地理风俗描述了客家人夏、冬装的全貌:“暑衣葛麻、 蕉,寒无皮裘,唯布夹袄铺棉,罕衣绸绢者。妇女粗衣大布,戴金线坦髻,罕珠 翠。”乾隆汀州府志风俗卷六载:“土不宜蚕。道光长汀县志风俗 也载:“俗无蚕织丝帛鲜被。” 可见客家服饰的用料多用布麻少用丝绸。 客家服饰的样式多种多样,其中具有鲜明特色的有以下几种: 清】俞蛟:潮赢风月记,清道光问吴江沈氏| l i = 楷掌初刻,民国八年静修本。 罾 晋 张华:博物忠,文孥古籍刊行社,1 9 5 6 年( 据明天启问刻本) 影印本。 气清】陈树兰、刘承美编修:水安县志,地理风俗,清道光十四年刻本。 【清】曾口瑛修、【清】李绂纂,上光明、陈立点校:乾隆汀卅i 府志卷6 ,风俗,北京:方志出版社,2 0 0 4 年( 据清同治六年刻奉) 点校本。 民困】陈一垫,王集吾修,邓光瀛纂:连城县志卷1 7 ,礼俗,维新书局,民国2 8 年( 1 9 3 9 年) 。 1 0 头衣。一是头帕,俗称“东头帕,即包头巾或戴头巾之意,闽西客家妇女 有的终年戴着头帕。一是凉帽,这是客家妇女特有的头部饰品,一般用竹篾织成 圆圈,中间穿孔,周边垂以布条,戴在头上显露发髻,以竹布横穿发髻固定。 体衣。客家人的体衣分为上衣和裤两个部分,男式上衣长袖,正面开缝,用 布纽扣。女式则开襟由领口斜向右胁,沿侧缝直至下摆。裤子都是又宽又大,俗 称“大裤裆”。上端接四五寸阔的次布作裤头,穿时将腰宽的多余部分折贴,用 腰带系紧。男装和畲族的男子服饰差不多,但是女装和畲族的却差别很大。畲族 妇女多喜穿短裤短裙,据载畲族妇女“短衣布带,裙不蔽膝,”而客家妇女的 服饰则相对保守,一般不裸露身体的部位。 不缠足。客家妇女虽从中原迁来但都不缠足,而且很多习惯跣足即打赤脚, 这一点和畲族妇女相同。而福佬民系妇女有多数还保持着缠足的习惯。 闽西客家人的服饰总的来说特点就是衣服用料简单,款式朴实。实用性功能 强,而装饰性功能被弱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畲族等土著民族的服饰风格, 但仍然保持着中原地区服饰的特点,女性的衣服还是相对保守,身体部位不能轻 易外露。 3 、建筑特点 初到山区,客家人先搭起茅寮、木屋栖身,然后改建成土屋。用北方建筑房 屋的方法,制造生土坯砖筑土墙,或者用夯土板筑的方法筑土墙,二者都是就地 取生土筑墙。有的在用棒锤舂墙时上长的竹枝、木条或碎瓦砾、石块、火砖,以 增强墙体的刚韧度;有的也添进碎石块、片石;有的在三合土中掺加桐油、糯米 饭、红塘、鸡蛋清等粘性物,使土墙更加坚固。土楼就是在这样的制作方法中诞 生的一种极富特色的客家建筑。 闽西地区的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 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内部结构有宫殿式、府第 式,体态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于神秘感,坚实牢固。 从外观上看土楼整体风格古朴,素雅。一般只是在外墙上打上一层石灰,起 到防风防雨的作用,除此之外鲜少有华丽的装饰,这和福佬民系的建筑风格有很 大的差别。福佬人的民居中是非常重视门面的装饰,嵌瓷工艺的使用是相当普遍 的,整个民居外观看起来富贵堂皇。 从内部结构上看具有以下特点: ( 1 ) 中轴线鲜明,殿堂式围屋、五凤楼、府第式方楼、方形楼等尤为突出。 厅堂、主楼、大门都建在中轴线上,横屋和附属建筑分布在左右两侧,整体两边 对称极为严格。 。【清】傅恒:争清职贡图卷3 ,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 9 9 1 ( 据清乾隆p 1 1 十年武英殿刻版) 重印 本。 ( 2 ) 以厅堂为核心。楼楼有厅堂,且有主厅。以厅堂为中心组织院落,以 院落为中心进行群体组合。 ( 3 ) 廊道贯通全楼,可谓四通八达。 从功能上看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同一个祖先的 子孙们在一幢土楼罩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共存共荣,共亡共辱,所以御外凝内 大概是土楼功能最恰当的归纳。 ( 二) 、闽西客家非物质文化及特点 1 、社会文化习俗 ( 1 ) 、丧葬习俗 “买水浴尸刀 闽西客家人有买水浴尸的送终风俗,其具体做法大致如下: 死者家属在未正式成服以前,孝子、孝女、媳妇、儿孙们将上衣反穿,腰束 麻皮,持壶或碗哀哭着去河溪中间向河神买水,先在河岸上插上未点燃的香纸, 再丢几文钱于河中,顺水舀水,舀水多少均不能重舀。回来时不能哀哭,至堂上 为死者抹脸,俗称“浴尸”。 捡骨葬 “捡骨葬”又称为“二次葬”或“洗骨葬”。在闽西客家地区,明代的记载 是:“每至大寒前后,携锄执篓,齐诣坟头,自行开视,如骨少好,则仍安原所, 否则检骨瓦罂,挑往他处。明岁此时,又再开看。 现今随着土葬方式被禁止, 这种奇特的捡骨葬也逐渐消失。 新正祭墓 闽西客家人“新正祭墓”的传统习俗也是闽西客家的一大特点,各家各户纷 纷在大年初二之后,就备上三牲、香烛上祖坟祭扫,这项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底。 这与福佬只在清明扫墓有些不同,客家人虽然也在清明扫墓,但反不如新正祭祖 那么隆重。祭墓费用或由“蒸尝田”支付;或由家族中各房轮流负责支付,也 有各房分摊支付的方式。祭过祖坟后,大家就在墓地野炊聚餐。 ( 2 ) 、婚姻习俗 客家人的祖先来自中原,所以他们的婚姻礼俗深受中原风尚习气的影响;客 o y i 】黎士弘:托素斋文集卷3 ,清雍正二年刻奉。 “蒸尝田”:是宗族公有财产基本内容,也称族f h 。唐宋时期,各类族田便已见诸史志和族谱记载。 从明中叶到清末民初,箨家族的公有财产( 特别足族田) ,经过几百年经营和积累,犹如滚雪球般 急剧增长。如福建省连城县网堡邹氏家族,至清代道光年问( 1 8 2 1 1 8 5 0 年) ,仅租佃去的族田, 每年地租收入有符米4 0 0 余石,钱租近1 0 万文,建瓯祖氏家族,到清末,各类族田i 租收入达7 0 0 0 余笸;建阳米氏家族的总祠堂族田,每年租谷收入5 0 0 余担;建阳陈氏家族,清末仅祭租总额达 2 0 0 0 余担;顺昌【二洋谢氏家族,j 力代累计提取祭租3 0 0 0 余筐。( 陈支平近5 0 0 年米福建的家族 社会与文化6 2 页福建人民出版社) ,这砦族收入主要用于建祠修墓、纂谱联宗、办学考试( 俗 称“儒资”) 、迎神赛会、门户应役、兴办公益事业( 如修水利、修路桥、设渡、设茶亭等) 以及 与外族的民事纠纷、诉讼甚至械斗 1 2 家人遵守礼法,男婚女嫁定要”明媒j 下娶”,才不为乡闾讥笑。 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礼”。所谓六礼是:说亲、送定、报日子 和送聘金、盘嫁妆、接亲与送亲、拜堂与吃面碗鸡。 ( 3 ) 、民族风习 成书于南宋时期的临汀志对闽西客家聚集区的民风习气有所归纳:“汀, 山峻水急,习气劲毅而狷介,其君子则安分,义励廉隅,耻为浮侠;其小人则质 直果敢,不以侈靡崇饰相高。服用无华 乾隆汀州府志则对汀州府隶下的8 个县民风分别有描述: 长汀县人安朴素,士乐诗书国朝仕习诗书,登显士者,赫有闻 人;隐林泉者,恒多端士。衣税食租之子,不出户庭:力田治山之民,常安本分。 宁化县男力稼穑,不为商贾国朝,民竞守财,亦隆气节。士多好古, 尤喜文词,他如泼墨染笺,互相效仿;模山范水,别有师传。谱奕调丝,治病相 宅,初无口授,各俱心灵。 清流县山水独秀,人物颇清,士励诗书,而科甲有人。民务耕种,而言动 知谨。国朝,俗尚俭约,不事浮华,冠婚丧祭,亦颇近古。 归化县( 今明溪)质直好俭,不务浮靡。男力耕种而重迁移,女勤织纫而资 交易。子女不忍轻鬻,贫馁不敢非为。国朝善保身,重犯法,市井鲜嚣 凌之习,公庭少敲朴之声。 连城县土壤瘠硗,人民贫啬,士知读书尚礼,俗重登科取名,男务勤劳, 女安俭朴。县志云:闽中僻邑,习尚朴素,士慕诗书,民安稼穑。阃范最严, 妇耻再嫁。 上杭县士勤学问,女守贞烈;衣冠文物,颇类大邦;礼乐诗书,实多济 美。士则崇儒重道,民则尚义奉公。男耕女织,各安其业。婚姻丧葬,邻保 相助。国朝,文物类于大邦,科名甲于诸邑,家家建追远之庙,户户置时祭之资, 其渐摩于熙朝之德化者,良深也。 武平县士知务学而敦诗书,民力农事而急赋税。国朝,任侠轻财,习 文重武;男尚意气,女守贞操。 永定县取仕登科者不乏,读书传业者恒多。艺不求工,商不远贩,子 弟充衙役者不齿,闺门有礼,孀居完节者恒多。 总的说来,当时闽西地区民风质朴,轻工商,乐读诗书,注重功名,尚气节, 重礼法的内容。男女地位相对平等,上山伐木,下田耕耘,还是民间祭祀,扫墓 迎神赛会都女方有可以参加。 毋【朱】胡太初修,赵与沐纂:临汀忐,风俗形势,福州:祸建人民h 版社,1 9 9 0 年,第1 3 页。 。【清】曾u 瑛修、【清】拿绂纂,土光明、陈立点校:乾隆汀州府,占卷6 ,风俗,北京:方忐出版社,2 0 0 4 年( 据清同治六年刻本) 点校本。 1 3 2 、精神文化 ( 1 ) 、宗教信仰 闽西客家地区是多神信仰的区域,在闽西客地的各路神明多达百种,除了常 见的佛教和道教外,它还有自己独特的民间信仰。 宗教信仰的分类: 道教 首先传入闽西客地并得到发展的宗教是道教。总的来说,汀州客地早期的道 教信仰以茅山派影响最大。到了元明以后,闽西客地的道教主要以间山教为主, 主要奉祀许真君、王母娘娘、临水夫人等神。其法事以斋蘸符篆为主,元明以来 闽西民间打蘸游神等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民俗活动,受到道教间山派的深刻影 响。 佛教 定光佛信仰是闽西客家最主要的佛教信仰之一,起源于北宋初年。据临汀 志和舆地纪胜的有关记载可知,定光佛俗姓郑,法名自严,泉周同安县人, 生于五代闽国龙启二年( 9 3 4 ) ,卒于大中祥符八年。此人“年十一,恳求出家, 依本郡建兴寺契缘法师席下。年十七得业,游豫章,过庐陵,契悟于西峰圆净大 师。 其活动时间恰值五代中叶至北宋自 期,是闽西大量接受移民,酝酿形成客 家民系的关键时期。 闽西客家地区建立了诸多的寺庙,有记载的有汀州郡城内的龙兴尼寺,“初 有弥陀、弥勒、观音、地臧等院错置处期间。”长汀县的感应天王院,“因天宝间 有旨立毗沙门天王像,遂创院以名。宋朝政和问移经像置于此”,还有上 杭县的天王院“石刻五百一十八尊罗汉之像”。 民间信仰 a 、祖婆崇拜 闽西地区流行一种祖婆崇拜,即在闽西的客家社区里往往有一位女性老祖宗 受到全社区人的特别尊崇,大家既亲切又崇敬地称之为婆太。这种崇婆太的习俗, 在客家地区带有普遍性,如武平湘北村刘氏家族的方氏婆太、湘湖刘氏家族的三 郎婆 等。 根据谢重光福建客家( 桂林:广两师范人学小版社,2 0 0 5 年) 书中的分析,在早期客家聚集区特别 是在汀州府所管辖的地区所信的道教有偏重丹鼎派,有偏重符篆派,而以茅山道的影响最大。 o 关于定光佛的生卒年,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理解和推断,这罩采用谢蕈光在民俗佛教定光佛信仰研究 ( 北京中固佛教文化研究所佛教研究年刊2 0 0 1 年u ) 一文中考证的年代。 气宋】胡太初修,赵与沐纂:临汀忠,仙佛,敕赐定光圆应普慈通圣大师,福州:福建人民 l l 版社, 1 9 9 0 年,第1 6 4 页。 回【宋】胡太初修,赵与沐纂:临汀志,寺观,福州:福建人民版社,1 9 9 0 年,第7 0 - 7 1 页。 囝临汀:占寺观引舆地纪胜所载。【宋】胡太初修,赵与沐纂:i 艋汀志,寺观,福州:福建人民 版社,1 9 9 0 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气环境化学实验设备培训重点基础知识点
- 公用事业行业深度研究-水风光一体化能否再造一条雅砻江
-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课件
- 六年级的成长印记
- 立春营销策略解析
- 2025黄河大桥C合同段施工投标文件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8课《推翻帝制 民族觉醒》精美课件送期末复习(第1课时)
- 艺术培训项目商业计划书
-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FM方案的研究进展
- 行业数据:中国水压控制阀门市场现状研究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期中(试题)-2024-2025学年人教精通版(2024)英语三年级下册
- 2025-2030中国煤焦油杂酚油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新版食品安全法培训课件
- 2025年高考物理专项复习:电磁感应综合题
- 第13课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课件(共26张)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 2020-2025年中国辽宁省风力发电行业发展潜力分析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安全车辆测试题及答案
- 东湖高新区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中七年级数学试题(含答案)
- 劳务派遣劳务外包项目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定额〔2025〕1号文-关于发布2018版电力建设工程概预算定额2024年度价格水平调整的通知
-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考研(第3版)郑永廷配套考试题库及答案【含名校真题、典型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