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科学说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docx_第1页
四年级下科学说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docx_第2页
四年级下科学说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年级下科学说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科版一、说学生情况小学生的特点之一是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学习以兴趣为主。但是他们善于观察和模仿。象生活中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动;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会听到啪啪声;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这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每一个四年级的学生都会经历过观察过。他们知道其中的一些现象是静电现象,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的探究。本课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活动。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而又概括的。这些认识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它电的知识的基础。二、说教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来认识到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感受到电并不神秘,它就存在于我们身边,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它知识打基础。本课一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三部分:初步认识电流三、说教法与学法教法与学法是统一的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在教学目的确定后,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法与学法的合理选择和正确运用上。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设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运用了实验探究和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四、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科学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起来并产生电流。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五、说教学准备根据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确定如下教学准备小组: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气球、带毛的羊皮等。教师:课件、气球等。 六、说教学过程:(一):魔术导入、激趣揭题1、导语一节课的开场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有人说上课5秒钟之内,就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很有道理的。导语的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使他们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感,形成进攻型学习状态。为此我采用魔术导入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预订轨道,这时进行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教师演示:引导学生回答,用梳过干燥头发的梳子慢慢接近碎纸屑,看到什么现象?碎纸屑是怎样跑到梳子上去的?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呢?(教师根据学生交流适时揭示课题)(二):合作探究,体验静电现象1、小组实验拿一把经过摩擦的塑料尺,靠近纸屑,发现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现象?2、师生交流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三):实验探究、认识电荷1、教师;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静电呢?播放课件。教师根据课件播放适时板书:正电荷、负电荷2、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梳子和头发摩擦产生的静电。科学家研究证实塑料梳子与干燥的头发摩擦时,头发束缚电荷的能力较弱,于是一部分电荷转移到梳子上,这时梳子显示带负电荷。失去电荷的头发带正电荷。带不同电荷的头发和梳子靠近时会有什么现象?这和我们了解的哪一种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似?说明什么?(教师板书: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进一步探究静电现象小组实验探究。将两个充气气球仅挨着悬挂在木尺上,用羊毛分别摩擦两个气球的接触部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实验后交流 ( 教师板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4;小结。(四):让电荷流动起来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静电。但是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怎样才能使物体中的电荷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和电路两个条件。课件播放使学生对电路有一个直观认识。(五):总结与拓展总结是一节课的结束部分,重温本节重点,借此加深印象。所以我设计下面问题。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七、说板书设计板书是学生通过视觉获得信息的一种渠道,教学中板书对学生起到明确重点,启发思维的作用。一个较好的板书设计还能使学生获得美感。为此我设计如下板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由于天气干燥,在活动一开始,我请了一个女孩子到前面来,利用梳子与头发摩擦生电。而又因为这静电的原因,有一些头发竖起了,并且会吸在梳子上,还会随着梳子移动。这个“魔术”,让孩子们感到很神奇,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这时,我便向他们讲解什么是静电,静电是怎么产生的,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通过这一环节,孩子们初步认识到静电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因此当有几个孩子问:“老师,静电能干什么呢?”我便顺着他们的提问引出静电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与坏处,并简单了解如何消除防止静电。在这里孩子们更是想到之前一次玩滑梯后,身上带有静电,我教过他们一个消除静电的方法将手放在墙上抹一下。孩子们这时对“静电”越来越感兴趣了,接下来我们便开始做静电小实验。当我出示实验的材料时,孩子们更加好奇。在我讲解示范后,请小朋友自己探索,利用不同的材料相互摩擦,产生静电后,吸起桌子上的碎纸屑。在他们实验后,得出了塑料材质的物品在摩擦后,很容易吸起碎纸屑之类的东西。活动最后,请孩子们自己利用周围的物品实验,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兴趣。整个活动中,我以孩子为主体,根据他们的兴趣与年龄特点,制定活动的每一环节。让他们在玩中学,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出结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且能更加的喜爱科学探索的活动。活动前后,胡老师和邵老师也给我提了很多的建议。但是,本次活动还是有很多不足。活动前考虑的不够周到,没有考虑到给孩子们提供记录纸,并且活动材料也不够多。活动中,由于时间限制,没有给孩子们更多探索、交流的机会。所以,在以后的科学活动中,我会更多的提供孩子们探索的时间,同时延长活动后的交流时间。总之,本次活动中孩子们表现积极,通过在玩中学、做中学,感受到科学探索的乐趣,乐意进行此类活动。下面是我的几点体会:1静电实验。实验材料有两种,一种是橡胶棒和毛皮,一种是玻璃棒和丝绸。课前我在实验准备的时候做了尝试,用橡胶棒和毛皮摩擦吸附纸屑不是很明显,而有机玻璃棒经过丝绸的摩擦在靠近纸屑时吸附现象非常明显,有的纸屑甚至飞舞了起来。于是选择了后者作为学生实验的材料。课上对比实验效果非常好。2意外收获。学生在做静电实验的时候,有些同学叫起来:“看,我的袖管也能吸附纸屑。”我一看,果然,他的袖管上吸附着一些纸屑。因为今天学生穿的是校服,衣料是腈纶的,在摩擦后很容易产生静电,也出现了吸附效果。于是,我顺水推舟,和学生探讨起生活中其他的静电现象3细节失算。静电实验需要纸屑,而且是那种撕的很细小的纸屑。虽然再三提醒,下午三节课下来,地上掉了一些纸屑。因为学生起身带起的风也会使得纸屑飘落。我只得让学生下课后把掉在地上的纸屑一一捡起。现在想想,只要在课前准备一些盒子,把纸屑放在盒子里进行实验,那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纸屑飘落在地上了。4、灵活应对意外:在执行教学时,出现了意外的情况:摩擦并不产生静电。尽管同学们的热情很高,使劲用塑料棒摩擦头发,摩擦衣服,或者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均不能吸起细碎的纸屑或头发,我也感到意外,按照常规,用摩擦过的塑料棒或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去接近碎纸屑和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梳子去接近头发,它们是会相互吸引。这到底是为什么?同学们都感到茫然,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也是科学课的教学目标,面对这意外实验现象,该如何解释,也是引导同学们进行探讨的大好契机。我决定根据同学们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做进一步的探究。于是我问学生:“为什么今天摩擦过的塑料棒不能吸起碎纸屑,梳过头发的塑料梳子也不能吸起头发,而在冬天却很容易吸起它们呢?”孩子们面面相觑,“哪是不是与天气有关啊?冬天天气怎样,现在呢?”这下同学们向炸开了锅似的,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冬天天气又冷又干,我脱衣服的时候会发出啪啪的响声,经常被衣服电到,现在是夏天,天气闷热潮湿,头发衣服都被汗浸湿了,在夏天脱衣服时从来没被电过;摩擦起电是不是与湿度有关?同学们的意见不一。建议用实验来证明,只要用梳子摩擦干头发和湿头发,就可以知道原因了。同学们发现长发女孩的发梢比较干燥,就用塑料梳子摩擦发梢,结果发现头发发梢随着梳子飘起来,而用同样的方法去梳出了汗的湿发却没有随梳子飘起来,用塑料棒摩擦其他的干燥物体也会吸引碎纸屑。通过实验同学们发现:干燥的物体相互摩擦更容易产生静电。课后,对此课我进行了反思,在引导学生直接参与探究过程中,面对教学意外,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意外现象进行反思,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其实利用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奥秘,挖掘探究的深度,往往也能使学生获得意外的收获。在这节课前,我认真准备了各个教学环节,因为静电现象是学生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所以我在第一个导入环节,便设置了吹塑料纸粘人粘贴这一情境,希望由此导入到教学中,实践操作是学生非常乐于参加的活动,我准备了静电实验盒和橡胶棒,希望同学们在快乐的实验中能够发生静电产生的原因。在胜负电荷的关系中,我通过摩擦气球来引导学生了解正负电荷的关系。在这些环节确定后,我在办公室内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都达到了预期目的。这是本学期四年级第一节科学课,四年级的孩子们对静电现象并不陌生,但对静电现象还未做过深入探究,在上课伊始,我先通过演示让学生观察: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近泡沫小球,会把它吸引起来。同学们都知道是静电现象,这样很自然的引入课题,然后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他们说了一大堆,毛衣与头发摩擦,手与门把手接触,人的手与头发的摩擦然后我适时归纳:静电现象存在于各种物质中,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然后,我与一位同学握手,问:现在你感觉到有静电现象吗?学生摇头,我追问:“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静电现象呢?让学生深入思考,并猜测,这个问题由于四年级的孩子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用足用好教科书所提供的资料是十分必要的,这部分采用的是看书学习的方法,然后教师加以解释。 在接下来探究静电现象的特点过程中,我让学生用毛皮摩擦两个气球,再相互接近观察现象的实验进行分组探究。各组的气球准备还是不足,但是通过各组合并基本能完成实验,(实验中,有两个气球吹炸)其中,气球之间吸引现象十分明显,排斥现象不太明显,但也能和吸引现象区分开。有了三年级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知识基础,这个结论总结起来毫不费力,即同种电相互排斥,异种电相互吸引。由于课上时间有限,最后一部分让电荷流动起来还是没有进行,我想,这一部分放到下一节课也未尝不可,因为下一节课涉及到电流的流动过程,正好和这一部分内容相吻合。反思整节课,感觉本课知识点学生应该都理解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及总结概括能力都比去年有了进步,不足之处是学生的实验准备,教师还要想措施让学生准备充分,上好还有教师要在课前对实验有充分的预料,(比如今天,如果教师强调气球吹小一些,让学生注意,也许就不会有吹坏的气球了)这样才能把科学课上好。 师:好,分几个组啊?1234刚好是8个组,总共几个人生:51个人师:第一组在这,组长站起来我看一下,上课过程中的一些材料,组长负责上来拿一下。看牢一个个人都盯着我看,上课前我都没有和大家见过面,心中有什么好奇有什么想问的没有?来,你说生:老师你姓什么?师:你姓什么?我姓好都先问完。生:从哪儿来的?师:都很好奇,看看眼睛都盯着我看,这个时候就是上课的状态,如果这个时候都能以这样的状态来对待课堂,对待上课,这种状态是最好的。都怀着一种好奇心来学习科学。这种状态,喜不喜欢上科学?生:喜欢师:这说明科学这门功课对大家很有吸引力。那么希望大家也能喜欢吴老师的课,来自莲都的吴老师给大家上课。好,准备好了没有?生:准备好了师:那我们就开始上课。好,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师:刚才大家也很好奇老师做的这个课件,今天我们上什么呢?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知道静电吗?生:知道师:那谁来说说看,你了解的静电?你了解的静电?刚才不是说有人知道嘛!缩头啦!说不出来?那么有一个现象大家肯定接触到过了,可能大家都知道,看看,手上一支笔看到没有?生:看到了师:看到啊,(老师用笔在头发上摩擦,然后接触桌子上的小碎纸屑)奇怪吗?生:恩,很奇怪师:有人就很想试试了,蠢蠢欲动的,那么,大家平时都会挠痒痒,用手挠,这个手会不会吸?生笑(自评:学生对于静电吸引小纸屑的现象很感兴趣,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同时通过“知道静电吗”了解学生的“静电”的前概念,为后续学习做铺垫。)师:很想尝试一下,对吧?那么接下去呢老师就给大家一些材料,大家可以试试看,哪些东西通过怎样的摩擦会出现跟老师同样的现象,要不要试试看?生:要师:老师提供给大家的呢?(老师操作课件,跳过很多图片,学生发出惊叹声)提供给大家,这里呢老师有些材料没带来,这里呢里面有橡胶棒、塑料棒、尺子、另外呢有丝绸、皮毛和纸屑这个袋子里都有,还有一块木头。大家都可以尝试一下看,通过任意选两种东西,进行摩擦,试试看,然后去接近老师袋子里给大家提供的这些纸屑,把它倒出来,试试看,然后注意一点就是尽量不要用手直接接触摩擦的那个位置,尽量不要去接触。然后注意,尽量的做几次。明白了没有?生:明白了师:好,组长上来领走一份,拿到之后就可以开始尝试了各小组组长上讲台前领取老师提供的材料后开始试验。老师到各小组巡视。(自评:抓住了出示材料的时机,但是所准备的材料的结构性不够强,同时应该提供一张表格,更有利于孩子们有序的展开探究活动,并且记录相关个内容。)师:好,把桌子上的东西收拾一下。我看看,哪一组先收拾好。学生收拾材料。师:第八组好了,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恩,都收拾好,很好。好,哪一小组来说说看,你选择的哪两样东西摩擦后发现是可以吸起小纸屑的?哪两样东西摩擦之后可以吸起小纸屑。来你说生1:毛皮和尺子摩擦后可以吸起小纸屑师:毛皮和什么?生1:毛皮和尺子师:毛皮和尺子是吧,相同的就不说了,不同的生2:橡胶棒也可以吸起来。师:橡胶棒和什么摩擦可以吸起来?生2:橡胶棒和头发师:跟头发。你说生3:橡胶棒和木头师:橡胶棒和木头摩擦什么可以吸?生3:橡胶棒可以吸,木头棒也可以师:橡胶棒和木头棒都可以吸,是吧。还有什么可以吸?生4:橡胶棒和皮毛摩擦后橡胶棒可以吸。师:橡胶棒可以吸,还有没有不同的,相同的我们就不说了。你说生5:丝绸和尺子摩擦,尺子可以吸起小纸屑。师:还有没有?你说生6:木棒师:木棒可以吸,还有吗?我记得刚才还有嘛。你说生7:橡胶棒和皮肤摩擦,橡胶棒也能够吸师:橡胶棒和皮肤摩擦,橡胶棒也能够吸。还有没有?给大家提供的丝绸和皮毛,那两块东西和别的东西摩擦会不会吸。生8:不会吸,生9:不会师:皮毛去接触那个小碎片的时候会不会吸上来?会不会?生:会师:有的组发现了,有的组没试过,那么通过这样的实验大家有什么发现?通过刚才的这个实验,大家有什么发现?似乎怎么样?你说似乎什么?似乎有什么感觉?通过刚才的实验?生10:木头怎么摩擦都吸不起来。师:可是有的小组说可以吸上来一两片。这样摩擦之后你会发现很多物体通过和别的物体的摩擦,都会有什么现象?静电现象,很多物体都有这样的现象,只不过有些物体明显一些,有些物体不太明显。所以科学家们研究,统一规定,用丝绸和玻璃棒摩擦,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就给它确定为正电荷,还用毛皮和橡胶棒摩擦,橡胶棒所带的就是负电。那么大家想想看,既然说生活中这么东西都有带点的现象,都有正电荷负电荷,静电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存在,(操作课件出示静电图片)这些现象见到过没有,大家平时在梳头,梳得时候头发被梳子粘牢了。在生活中还有没有发现静电现象?像这样粘起来的,特别是身体上。前一段时间天气很干燥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穿衣服的时候有没有发现过(自评: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静电现象的问题,孩子能说出来的似乎很少,这是什么原因,学生对于静电的前概念似乎很少)生11:有发现过,脱毛衣的时候会有响声。师:毛衣从头上拉出去时怎么样?噼噼啪啪的声音,如果晚上灯暗一点还会怎么样?“哗”一下,火花一样的东西冒出来。还有一种现象不知道大家见到过没有?干嘛?就是穿裤子,穿一件裤子,比较薄,天气又比较干燥,裤子会怎么样?似乎会吸在那个大腿上。这些现象都是静电现象,而且生活当中很多,(课件出示闪电图片)这是什么?这个也是静电现象。(怒发冲冠图片)这个是莱顿瓶,储电器,这个图片叫什么?怒发冲冠,爆炸头。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很多地方都可以见得到,类似的这样可以吸起来或者发出轻微的闪电现象,那么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当中,包括人类在内都有静电现象,那么电在平时给你什么感觉?能不能随便摸(触摸插座的动作)那我现在摸你有没有电?生:有的时候有?师:什么时候有?生:天气很干燥的时候。师:天气很干燥的时候突然接触到时会有,会不会有危险?生:不会师:摸这个会不会有危险?(摸插座的动作)生:有师:静电现象在我们生活中都存在,但是我们摸去有电吗?这个有电吗?这个有电吗?(摸纯净水瓶子和桌子)生:没有师:老师说起来说都带电,都带静电,那这些摸去都没感觉啊?为什么?因为不干燥?那你干燥的时候摸摸看,带不带电?那这是为什么呢?来,(课件出示“为什么物体不带电?”的声音解说)明白了没有?(课件的出示应该在学生不理解,老师又不能用语言解释,而且又不能用实验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探究的时候?“为什么物体不带电?”放在什么时候出示比较好?)生:明白了师:为什么我们不带电?生:因为正电荷负电荷的数量相等。(老师点头走下讲台)师:物体当中的正负电荷数量相等,在这种情况下,对外就怎么样?不带电了。通过刚才摩擦起电大家也知道了,任何两个物体摩擦之后它就带电了,只不过有的时候明显,有的时候不太明显。那么这里另外呢,用丝绸和玻璃棒摩擦,玻璃棒所带的电荷是正电荷,用毛皮和橡胶棒摩擦,橡胶棒所带的就是负电。这是统一规定的。了解一下正电荷和负电荷。(课件影像解释物体带正负电荷的原因)师:你们明白了吗?生:明白了师:两个物体摩擦之后,正负电荷发生了转移,所以说就出现了带正电,带负电的现象。(出示红果果、绿泡泡图片)这两个知道吧,看过没有,见过没有?看他们两个人身上都粘了两个气球。这个奇怪吧。气球有没有?有。他这个神奇的魔术打架看一下,他这个气球可以轻轻地粘在身体上,很多同学心中已经在想了,这个是不是就是静电现象?生:静电现象师:为什么可以粘住?想一想为什么可以粘住呢?为什么可以粘在身体上呢?这里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为什么气球可以轻轻松松的粘在身体上,今天我们能不能做得到?(课件影像出示绿泡泡把气球粘在身上的具体做法,老师现场吹起一个气球。)师:为什么?生:静电师:因为是静电,所以可以。我们来试试看,回去之后我们也可以给家里人试试看,给其他班级没有上过的同学演示给他们看看,我今天可以把气球粘在身体上,会不会成功?生:会生:不会师:有人说不会成功,有人说会成功,试试看。(老师拿着气球演示)生:嗯?师:为什么?我今天衣服穿太多了?再试一次。试几次?生:两到三次师:两到三次。(老师接着继续演示)如果两到三次不成功,才算不成功。生:嗯?师:还是不成功。我再试一次行不行?心中有点泄气了(老师接着继续演示)生:嗯哎师:为什么?生:衣服太多了今天太冷了师:为什么他可以成功啊?他衣服穿少一点,呵呵(老师举手,示意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师:为什么?有没有人知道?衣服穿太多了,衣服穿少一点,这个老师可以告诉大家,这里连续几天天气都在干什么啊?生:下雨师:下雨,下雨之后了,空气中水汽相对来说重一些,那么这个摩擦之后的产生的电荷很快被空气中的水分带走了。大家很想试,大家可以回去试。气球老师这里带来有,过会儿可以到老师这里拿,拿回去之后再试试。那这个摩擦之后啊,如果去粘(用和头发摩擦过的气球去粘学生的头发),可以把头发粘起来,女同学的长头发一下子就粘起来了,大家看到没有?生:粘起来了看到了帮我也试试(学生很激动、很兴奋)师:为什么?好像科学特别喜欢问为什么。大家有句口头禅“因为所以科学道理”,科学什么道理。什么道理?为什么这两者能吸?为什么这两个能吸起来?心中有没有这个疑问?看得出,很多同学心中有这个疑问。这个克里克里给大家做了一个解释,(课件影像出示克里克里对于气球粘在身上这个现象的解释)师:大家看到没有,气球上带的负电荷和衣服上的正电荷会怎么样?生:会吸起来师:吸起来,这让你想起什么?三年级的时候你曾经上过什么课?生:吸铁石师:吸铁石它有什么特点?你还记得吗?你说生:正极和负极会相互吸起来。师:正极和负极相互吸起来,这个似乎好像跟这个像不像?生:像师:很像,正极和负极他们两者是相吸的,那么正极和正极呢?生:相斥师:这个原理和磁铁上的原理相同。(老师调整课件,出示正负电荷之间的关系图文)师:同一种电荷会互相排斥,不同的电荷互相吸引。这是和磁铁正极和负极的原理非常的像。非常的接近。那么日常中,既然说这个电,如果说正电荷和负电荷都不动的话,我们怎么运用这个电,怎么让这个电为我们所用,家用电器用的跟我们身上的这个一样吗?一样不一样?生:不一样师:不一样,我们这里所看到的这些都是这种电压很低静电,它人体没有伤害,但是家用电器上所使用的这个电,对人体就有危害,电压很高,电流很强,对人体有一定的伤害,所以大家不能随意的触摸家用电器。那么,我们要让电荷为我们所用,我们必须啊让电荷能够动起来。让电荷动起来必须要有一些最基本的条件,一个是电源,一个是用电器,还有呢就是导线。有了这些之后,里面的电荷就开始怎么样?(老师操作课件,影像演示电流流动的示意图)生:动了师:电流都是朝一个方向动的,这样我们就可以运用生活中的一些电了,要让电荷动起来就必须要用上像这样的电源、用电器和导线。让本来静止不动的电荷怎么样,这样就能够为我们所用。师:思考两个问题,油罐车后面都有一个尾巴,还有一些建筑物,大家看一下,都有一根避雷针,油罐车为什么会有一条尾巴?小组内部讨论一下看,为什么要拖一条尾巴。(学生小组讨论,老师巡视)师:结合今天的知识,大家想想看,拖一个尾巴它有什么作用?特别又是油罐车,这个肯定是有作用的。(课件影像的使用使知识传授的味道更浓)师:明白没有生:明白了师:那么大家想想在日常生活中,比如说刚才老师提到的,梳子和头发这样粘起来的,那个梳子一梳,那个头发就粘起来了,有什么办法去消除它?用梳子梳头发,头发被粘起来这个,很难受,有什么办法?用梳子梳头发,头发被粘起来了,我想把它消除掉,你有什么办法?生:用点水师:头发抹点水,这样你再去梳的话,就不会了,为什么?生:因为变得潮湿了师:潮湿了会有什么作用?可以把电荷带走了。刚才老师说了,今天为什么气球粘不上去的原因也就是空气太潮湿了。再比如说,我这个裤子很薄,粘在大腿上,怎么办?抹点水。那么,雷,避雷,这个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们来看一下。(课件影像解释避雷针的工作原理,老师读文字)师:那么生活当中这种现象呢还有很多,这个单元会有很多的跟电有关的知识,大家可以好好关注一下,那这杰克我们就上到这里。自评:1. 学生探究的时间不足,学生在无序的“玩”摩擦起电,课堂缺少探究味。材料的提供,教师的引导方式都不是很合理。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没有什么收获,也就没有什么交流的东西。2. 老师的语言太多,老师在“传授”知识,强硬让学生明白他们本身有点知道,但还不是很清楚的知识。3. 影像资料的出示时机以及时间太长,“抢”了学生自己探究的时间,有点喧宾夺主。 喜欢玩游戏吗?和老师一起玩个游戏,在3秒钟时间内谁先把这个泡沫块贴到黑板上(演示:都成功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摩擦产生了吸力知道是什么现象吗?(不能回答)她刚才是在头发上摩擦的,老师是用两个手摩擦贴上去的,这是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学生演示,教师把贴有“静电”词语的泡沫让学生摩擦或粘在黑板上)有时候碰到铁会电一下用湿手碰插头(师:这个是触电了)碰一下妈妈会有静电电线插板会亮一下用手摸电视机屏幕,会有电一下。(出示课件)梳头时,梳子把头发吸引了。生活中还有最大的静电现象,是闪电(出示图片)你能想办法是物体带上静电吗?接触金属老师的问题是有没有办法使物体带上静电。使劲的摩擦头发这里隐含了一种方法摩擦想不想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上静电?想(出示材料:橡胶棒、塑料、吸管、泡沫板)除了这些材料,还可以用你自己带的材料,你有什么材料?铅笔盒塑料尺头发衣服还有一个问题:你有什么办法知道物体带了电?(小组讨论后汇报)是不是吸在物体上这种方法只适合于轻的物体老师带了了一些材料:绿色的小纸屑。你知道干什么?吸一下(被吸起来说明带静电了)小提示:1.任意选择2种物体,快速摩擦。2.用它们分别去接近纸屑,观察现象。3.注意尽量不要用手接触摩擦过的部位。4.每个实验最好做2-3次。(小组活动)成功的举手(全部举手)你使谁带上了静电?怎么做的?用梳头的梳子与摩擦泡沫板摩擦头发可以用梳子摩擦衣服可以产生静电用吸管摩擦头发可以产生静电刚才有的同学的实验现象明显,有些实验现象不十分明显,其实,静电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当中。但是,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静电呢?太重了()这个问题好像田太难了,我们来看看科学家研究的结果(播放录音:正电荷、负电荷)为什么?因为正电荷和负电荷相互抵消(贴出词语:正电荷 + 负电荷)为什么摩擦可以使我们感觉到静电呢?(播放录音:外界影响摩擦)听懂了吗?为什么物体摩擦后就能带上静电了呢?外界影响,比如摩擦如果物体带上了同种电荷,可能会怎么样?会弹开换一个词排斥用什么办法可以使物体带上同种电荷呢?(小组讨论)两种东西,摩擦一样的东西,带上同一种静电(出示材料与操作说明)第一个实验:两条皮毛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靠近。手拿没有红点的那一端,用皮毛朝一个方向摩擦橡胶棒,把其中一根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第二个实验:两条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靠近。手拿没有红点的那一端,用丝绸朝一个方向摩擦玻璃棒,把其中一根橡胶棒放在支架上实验小提示:1不要用手接触摩擦过的部位。2每个实验多做几次。3. 先预测后实验,注意及时记录。(分组活动后汇报)玻璃棒会互相吸引,橡胶棒会互相排斥两个都是互相排斥的(用举手表示排斥或吸引的情况)有的玻璃棒互相吸引,大多数同学的玻璃棒互相排斥,可能是跟大家的操作有关。老师昨天也做了这个实验,看一看(放录像:两个互相摩擦后的玻璃棒,互相排斥)科学家研究结果:物体带有两种电荷,像叫正电,像叫负电。(板书:+ + 互相排斥)如果,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靠近,会怎么样呢?(教师讲述实验方法:两个同学同时摩擦)(学生活动后汇报)相互吸引排斥又有不同意见了,跟我们的操作可能有关系。再看看老师的实验结果(放录像),这么多的重复实验说明了什么?(师生一起得出)带异种电荷的物体互相吸引。(板书: + 互相吸引)出示:一条塑料绳,用丝绸摩擦一下,看到什么?互相排斥说明带的是同种电荷。如果,想知道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有什么办法?用靠近,看吸引还是排斥请一个组快速摩擦出一根带负电的橡胶棒。(演示:捏一下刚才排斥这的塑料绳)不排斥了,到哪里去了?到老师的手上了(握手,有没有点觉到被电)说明静电有什么特点?(图片出示电流动点亮小灯泡的原理)今天学到了什么?不同物体互相摩擦,可能会互相吸引或排斥回家试试:用梳子摩擦头发后,靠近水龙头留下来的细细的水流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地球运动的已有知识基础上,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对极昼极夜现象进行解释。书中也提供了一些解释的方法,包括做模拟实验、直观模型演示、画示意图等,希望能给学生一些启示。这些解释都能让学生认识到:因公转中地轴是倾斜的,导致北极圈始终都处于阳光照射中,即便地球自转也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只会出现白昼现象。学生的表述也许不会这样严谨,但如果学生用文字、图示或模拟实验表示出极昼现象就可以了一节汇报课只有简短的40分钟,但是之前的准备却是一段漫长的过程。现在有点明白为什么说一堂好的课是慢慢磨出来的,需要较长的时间。从第一次的试讲到最后一次的汇报,我学到了很多。这节汇报课有得有失,下面就是我对这次汇报课的反思。一堂成功的课,精彩的导入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对于这节课的导入,我尝试了几种方式。有从复习引入、南极地区的探险史导入,可是效果并不好。最后我选择了从实物地球仪和形象图片(南北极风光)入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张“南极午夜的太阳”图片主要是让学生感到奇怪,午夜明明是夜里12点,怎么可能还有太阳呢,从而引入了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上了这堂汇报课后,我觉得把最后一块的内容“我认识了地球的运动”提到最前面来讲。这样可以很自然地引出极昼和极夜的现象,同时学生对整章的知识也有个大体上的认识。极昼和极夜的概念也要强化一下,北半球夏季会出现极昼,而北半球冬季会出现极夜。可能有些学生对这2个概念中的季节会比较模糊。课前,学生也收集到了一些有关南极和北极的资料。通过每个小组的汇报,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这堂课的热情。学生这堂的材料准备得也很齐全,这也是实验开展的有效条件。换句话说,材料的有效准备是实验探究的基础。用到的直板表示白昼和黑夜的分界线,在纸板的一面涂上黑色,另一面涂上黄色。纸板的中间剪一个和地球大小差不多的圆。整堂课有1个实验探究,利用地球仪、手电筒和硬纸板来观察南极圈和北极圈的现象,学生对实验活动也是比较感兴趣的。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把地球仪倾斜地插进竖直在桌面的纸板中。纸板中的圆刚好经过南极圈和北极圈,南极圈和北极圈出现两种不同的现象。整堂课上下来也是比较顺畅的,各个环节之间也能够做到环环相扣。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方面上,我觉得基本已经达到。学生在课堂上基本上能主动配合老师活动,有比较高的热情。绝大部分学生认真听讲,积极的举手发言。无论在小组讨论的时候,还是在小组实验的时候,组员都能够参与到自己小组氛围中去。在整堂课上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需要注意,口头禅要尽量避免,在多媒体的制作上面应该更加精细,图片应该更加生动(最好是动态的图片),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应该更加精炼,这些细节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与提高的。课前,我放映了科考队去南极考察的一些画面,告诉学生我们国家的科考队到南极考察都会选择在我们这里快冬天的时候出发。学生们看过后,大部分感到奇怪,有些课外知识丰富的同学和看过书本并且理解书本内容的同学可能知道,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南极圈附近处在较长的白昼中。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个疑惑展开教学,阅读教材第一部分的内容,明白什么叫极夜和极昼。为什么在两极会出现极昼极夜这种特殊的自然现象呢?我首先让学生根据学到的知识展开小组讨论,并从地球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四季形成的原因等方面给予学生一定提示。学生们沿着教材上和我的引导,能够迅速地回答出与地球自转关系很大,因为地球自转才引起昼夜交替,还有的学生说在为什么一年有四季中,我们已经看到太阳直射点的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当直射点出现在北半球时,我们看到南极附近没有光线,他们好象始终处在黑夜中。为了进一步弄清楚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通过做模拟实验来弄清楚事实真相。在模拟实验前,要让学生充分地讨论模拟的方法,模拟实验结束后还要让大家共同讨论,如何解释这种现象。为了更好地运用模拟实验来证明事实,还有更好的模拟方法吗?(引导学生从教材上获得信息或者通过讨论来完善模拟方案),我尝试让学生想出更多模拟的方法做更完善的解释,此时部分学生其实已经理解了极夜和极昼现象形成的原因。为了验证学生学习的效果,我让学生解释去南极考察选择夏季的原因,学生回答非常踊跃,认为白天观察可以更方便,难度更小,探察到物质更多。同时,部分学生还提出了如何解决南极白天炎热的问题?都是白昼,温度是不是很高,南极的积雪会一下子融化吗?从而让科学方法直根于学生内心,引领学生关注更多地自然现象,科学的解决问题本节课是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中的一节,通过了解地球公转的变化,让学生掌握一年四季的变化的成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也纠正学生对四季成因的错误的认识,如普遍的观点认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离太阳近时是夏季,离太阳远时是冬季等。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第一部分在介绍古人研究四季的方法时,我让学生观察在有太阳的白天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让学生了解古人观测事物的科学性,让学生明白古人的观察方法中蕴涵着许多智慧结晶,通过分析得出观测四季变化的科学方法。学生再从课本的图示中,也可以明显看到不同季节太阳照射到物体上的角度和影子长度发生了变化。 第二部分,由于缺乏必要的演示材料,教学效果不明显。因此,我就自制教具,利用一个手电筒和两个地球仪,将地球仪放置在教室对应的两个位置。实验前,我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上实验说明,让他们小组讨论:模拟实验需要观察的对象?实验时地球仪的位置应该怎么放?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实验的要求和需要关注的对象。按照书本上介绍的方法,我用强光照射着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光线照射在地球仪上的变化,并要求学生做好记录。模拟实验的结果,学生发现随着地球公转到不同的角度,太阳照射在地球上的位置和照射到的范围在不断发生变化,光线从北半球慢慢移至赤道附近而后又慢慢接近南半球,而此时北半球似乎有一些地方不能被照到。接着我有给学生演示课件,再精细地观察随着地球公转,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的变化。此时学生似乎有点觉察到四季形成的原因了,只是此时还不会完整的表达出来。 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发表自己观察到的现象:一些学生认为有些地方处在黑暗处,是由于太阳没有被照到的地球,就是冬天,被照亮部分就是是夏天;还有一些学生观察到太阳照射到的影子位置在发生变化和温度之间有关系,当太阳直射下来时(正午),温度可能最高,而到了傍晚太阳光线斜射过来,温度就逐渐降低等等。 针对以上情况,我再给同学们分析本质的因素,为什么在地球上会出现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有哪些原因是太阳直射点产生变化的重要原因?四季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同学们的讨论那些是对的,那些有问题等等。学生们此时基本能说出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明白四季的成因与太阳直射或斜射有关,即与太阳的高度有关,最后让学生对结论进行总结地球在公转吗这节课属于小学科学的地球与宇宙这个范畴。对于生物专业毕业的我来说,平时也比较爱好天文这种知识。犹记得当年第一次接触这节课的时候,我脑子里面闪现出:地球当然在公转,不然怎么有一年四季。可毕竟我是大学毕业的时候反应出的还如此的简单。可见在我自己学生时代没接触到宇宙天空知识的时候,会对地球在公转存在着非常表面的理解。如果让一个小学生,没接触这块知识的所了解的可能就更加的少了。有句话说的好“要想给学生10分的知识,教师就必须掌握12分的知识”。我仔细的阅读了教参,以及一些名师的教学设计方案。并观看了不少与地球公转相关的视频。整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关资料。在内容上我心里应该说有了10分的把握。接下来就是解决该节课该怎么上。下面我就说说我在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想法:1. 地球在公转吗这节课是整个单元的第6课。既承接了前面5课有关地球自转的知识,也是对前面2种假说,“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进一步扩展。还对本单元的第一个中的四个假说进行补充说明。此外对于第七课“为什么有一年四季”是一个铺垫。因此我在设计课的时候,首先对前面所学的自转知识进行简单的回顾。自然的通过一句话“地球会自转,那地球在公转吗”引入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星空视频吸引住学生的探究兴趣,激起学生探究“以前人们是怎么知道地球在公转”的兴趣。让学生经历“猜想,讨论,设计实验,观察实验获得证据,得出结论”的实验探究过程。并在最后抛出问题“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那么公转又产生什么自然现象呢”给学生一个思考,同时也为下节课学习“为什么有一年四季”埋下伏笔。2. 在做模拟恒星视差实验的过程。对于学生课堂的调控是这节课是否成败的关键。而调控课堂的的关键是教师对于实验前,实验步骤的讲诉和课堂规范的约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有条理的实验步骤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做什么,这样学生在观察的时候就会有所方向,不至于茫然。由此我对实验进行了仔细的讲解,并让学生明白观察好之后该干什么,不单单是记录自己观察的数据就可以了,还要对观察其他同学在观察过程中有无出现不规范的地方,这既可以让做好实验的同学集中注意力,又可以再观察别人的过程想想自己有没有出现类似的错误。3. 在实验数据汇报的时候,我故意让学生先汇报比较都能观察到的方向上的差异。再让学生具体对比近时和远时不同位置上观察的差异。并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发现规律。我发现这样可以让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效果比较好。4. 在实验过程。虽然实验之前对于实验步骤讲解的比较详细,但对于小学生来说,毕竟全部记下来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在学生观察的时候发现一个错误指导一次。特别要说的是学生在AB两点转的都会很快,所以要特别强调在AB两点要停留一下再观察。指导的时候有三点必须要讲清楚:1.观察者要背对着太阳。2.在公转的的时候要观察一圈。很多学生只转半圈。3. 在AB两点要停留一下再观察。第一次观察可以适当的让学生错误比较大的学生再重新做一次。这样可以大大节约第二次远处观察时的时间。提高教学的效率。5. 最后这次的同课异构对我来说收获很大。首先在教学工具上,我的教具比较简单。不是很精美。正如一位老师说的“科学课的教具是科学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此方面我还要加强。第二对于新教师来说,课前的试教磨课是相当重要的,只有在不断的试教中才能看到自己在课堂设计有哪些不足的地方。最后希望自己能够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现对我的教学活动中的环节,反思如下: 一、不足之处: 1、语言表述有时不够明白清晰,例如,在发给每一个小组一个“太阳”的时候,应该一笔带过,表述不清楚的时候学生就不容易明白老师的意图,达不到教学设想。 2、提问时问题的表述没有针对性,范围有时太大。比如:在讲到以自己的家乡为例来说明四季的形成。我就问到:为什么是春季?为什么是夏季?问题问出来了,学生都有点茫然,不知道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回答。 3、在鼓励学生激励学生方面做得还不够。表扬是调动学生兴趣的最好方法。我做得还有些欠缺。学生的回答有不少答案都能令我感到意想不到,都应该及时地予以表扬。但我为了抢时间,抢进度,却忽略了教学中这一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环节。如学生对于四季的形成进行的归纳,说得较为全面。此时就应该及时在全班给以表扬。让学生能学得更有兴趣,对其他同学的学习也是一个激励。 4、面对具体的课堂进度和表现,应该因势利导,要能够打破计划,对预定目标及时反思和调整,灵活性不够。因为对学生不熟悉,也就不知道学生的学习状况。而此时教师就应该及时地对课堂内容和进度要准备地把握,及时地调整,不能还是按照原定计划来完成,如果这样,反而起不到预定效果。 5、在教学中还有一些细节做得还不够完美。例如教学语言的精确,教具的摆放和使用,调动学生的气氛等方面,以后教学中都需要注意。 二、可取之处: 1、教具准备比较充分。为使学生都能动起来,都能真实地观察到公转这一现象,我准备了六个地球仪,每个小组都能用到,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大大增强。 2 2、能较好地创设情境。首先每个小组发一个乒乓球作为礼物,这样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好的意境还激发了学生求知的热情和欲望。 3、教学内容能紧紧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好地理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也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4、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习掌握知识就是要在动手,动脑,和作中得到。所以我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共同讨论共同学习。 三、课堂重建 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突出了重点和难点,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地球是怎样自转的以及五带的划分。学生对空间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也树立了科学的宇宙观。但是针对我感觉的不足之处,我认为如果让我再重新设计,我会更注重问题的设计,我要问得更加合理,更加具有针对性。更要注重引导。例如在联系到以自己的家乡为例,说明四季的变化这个问题时,可以从昼夜时间差异、正午太阳高度的不同、气温的差别这三个方面针对性的提问。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最后再上升到理性认识。 面对学生稍纵即逝的生成信息,我们老师要努力提高自已的教学智慧,要善于运用生成性的教学资源,精妙点拨,让教学充满灵性,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课一开始我就提问:“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白天过了到了晚上,晚上过了又到了白天,为什么白天和黑夜会交替出现,从不间断?” 现在的学生课外知识较丰富,很多学生说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我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反问一句:“咦!我怎么感觉不到地球在动呢?” 刚开始,学生也懵了一下,是啊,确实感觉不到地球在动。不过没过一会儿,就有学生打破了沉静,“那是因为我们在地球上,如果在宇宙中一定看到地球在动。”紧接着,孩子们就举了坐船,坐飞机的经验,认识到只有通过观察地球以外的景物才能发现地球的运动。那么,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就是有力地见证。地球是运动的在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谈话中得到了求证。我强烈地感到:学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关键看我们老师怎么去开发它、利用它。“昼夜现象是不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呢?能否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证实?”趁热打铁,我又向学生抛出一个研究课题。不负我所望,一个简单易行的实验方案出台。孩子们带着兴奋地心情开始做模拟实验。实验完毕,他们争先恐后地向大家汇报实验结果: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