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吉林省概况.doc_第1页
2012年吉林省概况.doc_第2页
2012年吉林省概况.doc_第3页
2012年吉林省概况.doc_第4页
2012年吉林省概况.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年吉林省概况一、概况吉林省简称“吉”,省会长春市。1地处东经122-131度、北纬41-46度之间,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2%。位于中国东北中部,处于日本、俄罗斯、朝鲜、韩国、蒙古与中国东北部组成的东北亚几何中心地带。北接黑龙江省,南接辽宁省,西邻内蒙古自治区,东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部以图们江、鸭绿江为界,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东西长650公里,南北宽300公里。东南部高,西北部低,中西部是广阔的平原。辖长春市1个副省级城市、吉林市、四平、通化、白山、辽源、白城、松原7个地级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吉林省气候属温带季风气候,有比较明显的大陆性。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吉林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加工制造业比较发达,汽车与石化、农产品加工为三大支柱产业,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医药、冶金建材、轻工纺织具有自身优势特色。二、行政划分、人口、面积行政区划地区面积(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010年)下辖地区长春市20604767.71万南关区、朝阳区、宽城区、绿园区、双阳区、二道区、九台市、榆树市、德惠市、农安县吉林市27120441.47万昌邑区、船营区、龙潭区、丰满区、桦甸市、磐石市、舒兰市、蛟河市、永吉县四平市14080338.63万铁西区、铁东区、公主岭市、双辽市、梨树县、伊通满族自治县辽源市5125117.66万龙山区、西安区、东丰县、东辽县通化市15195232.52万东昌区、二道江区、梅河口市、集安市、通化县、辉南县、柳河县白山市17488129.66万浑江区、江源区、临江市、抚松县、靖宇县、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白城市25685203.31万洮北区、洮南市、大安市、镇赉县、通榆县延边朝鲜族自治州43474227.16万延吉市、图们市、敦化市、珲春市、龙井市、和龙市、汪清县、安图县松原市20159288.11万宁江区、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长岭县、乾安县、扶余县长白山管理委员会671815.1万三、城市规划围绕城乡体系、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六个方面的一体化发展,构筑“两核、三带、四节点、十大功能区”的空间发展框架,全力推进长吉一体化。 1.“两核”。即长春主城区和吉林主城区。要充分发挥长吉两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整合发展空间,拓展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2.“三带”。即沿长吉北线的长东北开放开发先导区、九台市和吉林北部工业新区,以及中间的卡伦镇、龙嘉镇、土门岭镇、左家镇、桦皮厂镇和越北镇等重点城镇,重点建设先进制造业、农业机械装备业、生物医药、新材料、精细化工等产业,以及总部经济、航空服务、商贸物流等服务业,构建城市经济产业带;沿长吉南线英俊镇、劝农山镇、万昌镇、岔路河镇、一拉溪镇,以及搜登镇、大绥河镇等城镇,尤其是以岔路河中新食品区为主要载体,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健康农产品生产、出口基地和农业生态新城,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带;沿长吉南部净月经济开发区、奢岭镇、双阳区、山河镇、口前镇以及北大湖镇,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商贸、旅游产业,打造国内著名的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带。 3.“四节点”。依托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生态禀赋,把九台、岔路河、双阳、永吉(口前)建设成功能互补、特色突出、集聚产业和人口的重要节点城市。 4.“十大功能区”。依托现有基础,通过资源整合,发挥区位及产业比较优势,打造长东北开放开发先导区、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净月高端服务业集聚区、长春西新汽车产业开发区、长春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开发区、长春空港经济区、吉林北部工业新区、中新吉林食品区、北大湖冰雪旅游区、松花湖风景旅游区等十大功能区。四、交通状况概况铁路哈大高铁纵贯南北,设有长春西客站,四平东站等,长吉城际铁路,吉珲城际铁路吉林省的铁路网大体可分为西北-东南和西南-东北两个走向。全国主要铁路干线京哈线贯穿吉林南北。从吉林省内可直达哈尔滨、沈阳、大连、北京、天津、西安、石家庄rl、武汉、济南、南京、广州、上海等全国主要城市。吉林省铁路以长春为中心,以吉林、四平、白城、梅河口等为主要枢纽,以京哈、长图、长白、平齐、沈吉、四梅、梅集等线路为干线,形成连接全省各市、州及广大城乡的铁路网。公路2004年末,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47255公里,比上年增长7.4%。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到542公里,与上年持平;二级以上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226公里,增长10.8%,占总里程的比重达17.4%;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4210公里,增长10.6%,占总里程的72.4%。水运吉林省主要通航河流有松花江、嫩江、图们江和鸭绿江。一般4月中旬至11月下旬为通航期。全省内河航道1789公里,有内河港口3个(大安港、吉林港、扶余港),年吞吐能力140万吨。航空航空以长春为中心,以吉林、延吉、白山为补充,可直达北京、上海、广州、海口、宁波、大连、昆明、香港、深圳、韩国首尔、日本仙台等地。1、【运输运力和线路分布状况】1、公路网布局 吉林市公路网总体规划布局为:“五纵五横一环一网” 五纵: 纵1、国道黑大公路(g202)(新规划为珲春至乌兰浩特高速公路联络线吉林至沈阳高速公路、吉林至哈尔滨高速公路) 纵2、省道五桦公路(s205) 纵3、省道榆江线(s204)韩家屯至小西头岭公路 纵4、长春经济圈环线二道沟至新立屯公路(含西阳至岔路河联络线) 纵5、蛟河清茶馆至磐石朝阳山公路 五横: 横1、长珲高速公路 横2、省道长吉北线(s101) 横3、国道珲乌线(g302)饮马河至威虎岭公路 横4、长阿线(国家重点公路)三家子岭至黄泥河岭公路 横5、抚双公路吉林市境内段 一环:吉林市环城公路(解决城市出口和绕城车辆分流问题) 一网:农村公路网2、【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及运输状况】2012 年,全省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1728.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9.3%;货物发送量5.9亿吨,增长13.5%。全年各种运输方式旅客周转量572.3亿人公里,增长3.7%;旅客发送量7.3亿人,增长7.4%。民航集团全年共保障运输起降航班6.06万架次,完成旅客吞吐量707.7万人次。五、教育本科院校序号学校名称所在地办学层次1吉林大学长春市“211”工程、“985”工程、本科2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市“211”工程、本科3延边大学延吉市“211”工程、本科4北华大学吉林市本科5长春大学长春市本科6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市本科7长春工业大学长春市本科8吉林农业大学长春市本科9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市本科10吉林师范大学四平市本科11东北电力大学吉林市本科12吉林财经大学长春市本科13长春工程学院长春市本科14吉林建筑工程学院长春市本科15吉林化工学院吉林市本科16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吉林市本科17吉林医药学院吉林市本科18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长春市本科19通化师范学院通化市本科20白城师范学院白城市本科21长春师范学院长春市本科22吉林工商学院长春市本科23吉林体育学院长春市本科24吉林艺术学院长春市本科25吉林警察学院长春市本科26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长春市本科27吉林动画学院长春市本科28长春建筑学院长春市本科独立学院序号学校名称所在地办学层次1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城建学院长春市本科2长春大学光华学院长春市本科3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长春市本科4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长春市本科5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长春市本科6吉林农业大学发展学院长春市本科7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长春市本科8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四平市本科9长春大学旅游学院长春市本科高职院校序号学校名称所在地办学层次1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白城市专科2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长春市专科3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长春市专科4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长春市专科5四平职业大学四平市专科6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长春市专科7长春东方职业学院长春市专科8辽源职业技术学院辽源市专科9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白山市专科10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长春市专科11松原职业技术学院松原市专科12长春职业技术学院长春市专科13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平市专科14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市专科15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市专科16长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长春市专科17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市专科18白城职业技术学院白城市专科19吉林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长春市专科20延边职业技术学院延边市专科六、经济状况经济规模初步核算,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211937.82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412.11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374.45亿元,增长14.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151.26亿元,增长11.0%。按常住人口计算,当年全省人均gdp达到43412元,增长11.9%。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 11.8:53.4:34.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9%、62.9%和32.2%。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6064.4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8%;民营经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012.2亿元,增长2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源消耗降低 12.2%。七、产业状况一、综合初步核算,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211937.82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412.11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374.45亿元,增长14.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151.26亿元,增长11.0%。按常住人口计算,当年全省人均gdp达到43412元,增长11.9%。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 11.8:53.4:34.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9%、62.9%和32.2%。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6064.4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8%;民营经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012.2亿元,增长2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源消耗降低 12.2%。图1:20082012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2012 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5(以上年为100,下同),价格水平同比上涨2.5%。其中,农村为102.4,上涨2.4%;城市为102.5,上涨2.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06.8,上涨6.8%;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99.1,下降0.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为99.3,下降0.7%;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 100.4,上涨0.4%。表1:2012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年=100全省 城市 农村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102.5 102.5 102.4 食品 104.9 105.1 104.2 其中:粮食 104.2 104.8 103.2 烟酒 102.1 101.8 102.5 衣着 101.2 101.1 101.3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100.7 101.1 99.8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102.2 102.2 102.1 交通和通信 100.2 100.0 100.9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01.0 100.9 101.3 居住 101.8 101.7 102.2 全年完成地方级财政收入1041.25亿元,增长22.5%。其中,全年完成税收收入760.57亿元,增长21.8%。在全年完成税收收入中完成企业所得税收入111.21亿元,增长22.8%。税收收入占地方级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3.0%,下降0.4个百分点。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支出2471.2亿元,增长12.2%。其中:教育支出451.05亿元,增长41.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04.0亿元,增长1.7%;科学技术支出24.96亿元,增长17.8%;医疗卫生支出160.36亿元,增长11.5%;住房保障支出145.19亿元,增长17.0%;节能环保支出113.85亿元,增长11.2%。 二、农业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412.11亿元,比上年增长5.3%。其中,实现种植业增加值772.16亿元,增长4.5%;林业增加值61.38亿元,增长3.0%;牧业增加值516.57亿元,增长6.7%;渔业增加值20.92亿元,增长4.1%;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41.08亿元,增长5.1%。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915.45万亩,比上年增加97.80万亩,增长1.4%。全年粮食总产量3343.00万吨,增长5.4%。其中,玉米产量2578.78万吨,增长10.3%,单产7851.7公斤/公顷,增长5.2%;水稻产量532.03万吨,下降14.7%,单产7587.5公斤/公顷,下降15.9 %。图2:20082012年全省粮食产量全年猪、牛、羊、禽肉类总产量253.7万吨,比上年增长7.0%。其中,猪肉产量132.7万吨,增长8.8%;牛肉产量45.0万吨,增长3.6%;羊肉产量4.1万吨,增长4.7%;禽肉产量71.9万吨,增长6.0%。年末生猪存栏1001.2万头,增长1.2%;全年生猪出栏1625.3万头,增长9.8%。牛奶产量49.1万吨,增长8.5%。禽蛋产量100.2万吨,增长5.2%。表2:2012年全省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单位 年产量 增长(%) 粮食总产量 万吨 3343 5.4 蔬菜总产量 万吨 957.54 -1.4 猪、牛、羊、禽肉类总产量 万吨 253.70 7.0 禽蛋总产量 万吨 100.20 5.2 牛奶总产量 万吨 49.10 8.5 水产品总产量 万吨 18.21 5.4 猪存栏 万头 1001.20 1.2 牛存栏 万头 431.40 1.8 羊存栏 万只 393.90 0.6 家禽存栏 亿只 1.63 6.4 猪出栏 万头 1625.30 9.8 牛出栏 万头 296.40 0.7 羊出栏 万只 324.30 4.3 家禽出栏 亿只 4.12 6.2 截至2012年末,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554.65万千瓦,增长8.5%。主要农业机械与设备均有增加,其中拥有大中型拖拉机39.59万台、机电井18.21万眼、节水灌溉机械3.39万套,分别增长12.9%、3.7%和11.5%。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分别达到185.19万公顷和114.05 万公顷,增长2.5%和2.2%。其中,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2 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56万公顷。全年农村用电量达到46.12亿千瓦时,增长8.5%。全省较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4180个,增长4.5%。粮食加工量达1560万吨,畜禽屠宰加工量达3.8亿头(只),分别增长4.0%和5.6%。全省实现园艺特产业产值1050亿元,增长26.5%。全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949个,有机食品335个,无公害农产品2812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538个,环境监测面积达到4800万亩。全年全省绿色食品标志产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产量达3830万吨,实现产值587亿元,带动农民增收30.6亿元,带动农户102万户。 三、工业和建筑业2012 年,全省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5582.48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477.29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1562.46亿元,增长16.2%;重工业实现增加值3914.83亿元,增长13.3%。表3: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单位:亿元工业增加值 增长(%) 总计 5477.29 14.1 轻工业 1562.46 16.2 重工业 3914.83 13.3 在总计中:国有控股企业 2081.16 7.8 图3:2008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 3中,八大重点产业 4累计实现增加值4356.35亿元,增长14.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79.5%,重点产业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1.0%。表4:2012年重点产业工业增加值增加值 (亿元) 增长 (%) 贡献率 (%) 规模以上工业总计 5477.29 14.1 重点产业合计 4356.35 14.4 81.0 一、汽车制造产业 1243.96 16.0 25.4 二、石油化工产业 801.69 9.7 10.6 三、食品产业 965.52 17.3 20.6 四、信息产业 124.87 4.9 0.9 五、医药产业 298.86 14.3 5.4 六、冶金建材产业 745.02 16.0 15.6 七、能源产业 74.27 0.6 0.1 八、纺织产业 102.15 19.1 2.5 六大高耗能行业 5共实现增加值1131.32亿元,增长9.2%。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336.69亿元,增长10.7%。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501.62亿元,增长13.8%。表5:2012年全省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速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增长(%) 纱 万吨 7.27 10.1 布 亿米 0.42 1.0 服装 亿件 2.51 16.4 化学纤维 万吨 29.57 -0.1 饲料 万吨 742.78 15.5 精致食用植物油 万吨 81.31 10.3 软饮料 万吨 762.57 24.4 卷烟 亿支 465 8.1 汽车仪器仪表 万台 118.04 3.9 原煤 万吨 6310.45 3.5 焦炭 万吨 524.03 10.6 天然原油 万吨 810.37 6.6 原油加工量 万吨 922.44 -7.8 发电量 亿千瓦小时 684.36 -3.6 粗钢 万吨 1174.19 14.8 钢材 万吨 1229.52 18.2 生铁 万吨 1000.78 6.3 铁合金 万吨 49.46 -19.9 黄金 千克 3810.70 -17.3 十种有色金属 万吨 3.55 5.9 水泥 万吨 4157.97 -12.7 硫酸(折100%) 万吨 42.18 2.7 合成氨 万吨 53.89 -2.6 合成橡胶 万吨 19.95 -5.8 乙烯 万吨 67.71 -15.9 农用化学肥料(氮、磷、钾类折纯) 万吨 64.68 -20.4 化学药品原药 万吨 0.94 -28.2 中成药 万吨 48.94 15.3 汽车 万辆 197.56 12.8 其中:轿车 万辆 145.51 22.1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161.67亿元,比上年增长7.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349.79%,比上年提高15.7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2668.76亿元,增长18.6%,增幅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长水平4.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463.75亿元,增长21.4%。全年建筑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91.97亿元,增长14.2%。全省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958.61亿元,增长20.4%;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46566元/人(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增长50.3%;实现利税151.4亿元,增长1.8%。 四、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9711.40亿元,比上年增长30.5%,人均投资达到35314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为9462.09亿元,增长30.9%。图4:2008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速度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27.09亿元,增长16.0%;第二产业完成投资5232.53亿元,增长30.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002.47亿元,增长32.6%。全年完成工业投资5178.95亿元,增长30.4%,增幅低于全部投资增速0.5个百分点,对全社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54.01%。全年民间投资达到6735.61亿元,民间投资的比重达到71.2%,比上年回落0.7个百分点。表6:2012年全省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元投资额 增长(%) 总计 9462.09 30.9 农、林、牧、渔业 227.09 16.0 采矿业 555.52 40.8 制造业 4199.44 31.6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423.99 8.9 建筑业 53.57 189.3 批发和零售业 424.23 67.2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528.44 5.1 住宿和餐饮业 111.25 101.9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70.85 68.9 金融业 15.30 173.5 房地产业 1519.09 7.4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49.37 30.2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62.76 76.8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796.52 91.2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52.04 25.2 教育 73.89 17.0 卫生和社会工作 73.81 67.0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87.44 19.0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137.50 100.0 全年新建项目完成投资2790.80亿元,同比增长11.0%;扩建项目完成投资1835.30亿元,增长24.6%;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完成投资3016.27亿元,增长77.9%。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310.03亿元,增长9.6%。商品房竣工面积1927.87万平方米,增长2.6%;商品房销售建筑面积2452.42万平方米,增长0.8%。其中,销售住宅面积2159.43万平方米,增长1.7%。 五、国内贸易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72.94亿元,比上年增长16.0%。按经营地统计,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236.15亿元,增长15.4%;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36.79亿元,增长20.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高于城镇5.0个百分点。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额4272.77亿元,增长15.7%,餐饮收入额500.17亿元,增长18.5%。图5:20082012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增长速度表7:2012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元完成额(亿美元) 增长(%) 总计 245.72 11.4 出口总值 59.83 19.7 其中:一般贸易 38.07 23.3 加工贸易 13.59 24.2 进口总值 185.89 8.9 其中:一般贸易 171.38 7.7 加工贸易 5.27 4.8 在全省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金银珠宝类增长41.2%;石油及其制品类增长14.1%;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18.3%;家具类增长18.4%;粮油和食品类增长35.7%;化妆品类增长33.6%;服装类增长31.5%;汽车类增长10.5%;日用品类增长28.8%;中西药品类增长35.6%;通讯器材类增长21.2%;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1.5%;书报杂志类增长3.2%;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6.1%;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41.2%。 六、对外经济根据海关统计,全年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245.72亿美元,增长11.4%。其中,实现出口总值59.83亿美元,增长19.7%;实现进口总值185.89亿美元,增长8.9%。表8:2012年全省进出口贸易主要分类情况年末数 比上年末增长 (%) 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 12812.13 16.9 其中:单位存款 5254.58 15.2 个人存款 7001.20 18.5 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 12706.13 16.9 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 9270.49 12.5 其中:短期贷款 3341.35 12.2 中长期贷款 5649.44 11.6 图6:20082012年全省进出口总额全年实际利用外资58.16亿美元,增长17.6%,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6.49亿美元,增长11.3%。全年域外资金实际到位3872.6亿元,增长23.6%,其中,实际利用外省资金3832.1亿元,增长31.2%。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2012 年,全省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1728.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9.3%;货物发送量5.9亿吨,增长13.5%。全年各种运输方式旅客周转量572.3亿人公里,增长3.7%;旅客发送量7.3亿人,增长7.4%。民航集团全年共保障运输起降航班6.06万架次,完成旅客吞吐量707.7万人次。2012 年末,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4383公里;公路总里程9.3万公里,其中,等级公路总里程8.5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91.4%,全省公路总里程中,高速公路2252公里;等外公路7794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8.6%。2012 年末,全省民用汽车保有量225.1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1.9%。全省私人汽车保有量185.3万辆,增长16.4%,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98.6万辆,增长26.6%。 图7:20082012年全省民用汽车保有量及其增长速度 2012 年末,全省拥有邮政局、所969个,邮路总长度达到17.6万公里;长途光缆线路长度22704公里。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62.2亿元,增长9.9%。其中,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2.3亿元,增长21.4%;完成电信业务总量239.9亿元,增长9.0%。在邮政业务中,全年完成函件业务量5006万件,下降24%;包裹业务量130.6万件,增长1.6%;汇票346万笔,下降4.2%;累计订销报刊3.0亿份,增长7.6%;特快专递1051万件,增长6.6%;邮政储蓄平均余额655亿元,增长26%。截至2012年末,全省局用交换机容量916.7万门;固定电话用户580.5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436.3万户,农村电话用户144.2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21.1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2257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82.1部/百人,增长12.5%。互联网络宽带接入用户364.7万户,增长17.4%。2012 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旅游者8972.55万人次,增长17.4%。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8854.28万人次,增长17.4%;接待入境旅游者118.27万人次,增长19.1%,其中接待外国游客100.90万人次;港澳台同胞17.37万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1178.06亿元,增长26.8%。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146.89亿元,增长26.8%;旅游外汇收入4.95亿美元,增长28.4%。截至2012年末,全省有旅行社602家。有星级以上宾馆228家,其中五星级宾馆6家。截至2012年末,全省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133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3家。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业2012 年末,全省境内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2812.13亿元,比年初增加1850.90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9270.49亿元,比年初增加1029.58亿元。其中,农合机构人民币贷款1149.04亿元,比年初增加138.78亿元;人民币个人消费贷款1084.79亿元,比年初增加208.96亿元。表9:2012年全省境内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及其增长速度单位:亿元指 标 年末数 比重(%) 全省总人口 2750.40 100 其中:城镇 1476.96 53.70 乡村 1273.44 46.30 其中:男性 1403.53 51.03 女性 1346.87 48.97 其中:014岁 336.93 12.25 15 64岁 2159.06 78.50 65 岁及以上 254.41 9.25 图8:20082012年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截至2012年末,全省共有境内上市公司38家,比上年末增加1家。全年证券市场股票、基金交易总量3973.67亿元。截至2012年末,全省有各类保险公司经营主体28家,比上年末增加3家;有保险专业中介法人机构38家,兼业保险代理机构5711家,全年原保险保费收入232.54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其中,寿险收入138.23亿元,下降1.9%;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16.19亿元,增长19.9%;财产险收入78.11亿元,增长13.2%。全年原保险赔付额71.45亿元,增长19.1%。其中,寿险给付26.07亿元,增长6.5%;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款5.45亿元,增长20.0%;财产险赔款39.93亿元,增长29.0%。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截至2012年末,全省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8人(不包括双聘院士)。全省已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2个,省部(吉林省与科技部)共建重点实验室3个,省属重点实验室44个,省级科技创新中心(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个。2012 年全省国内专利申请量9171件,授权量5923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1.9%和20.4%。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3913件,授权量1579件,分别增长17.4%和31.4%。2012年度(自2011年11月1日至2012年10月31日)登记省级科技成果559项。全年有14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8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94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50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获得省科技发明一等奖;6项获得省科技发明二等奖;4项获得省科技发明三等奖。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2730份,实现合同成交额25.1亿元。2012 年末,全省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740个,其中国家检测中心14个,全年共监督抽查产品35种,755个批次。全省共有认证机构4个,有4120户企业通过了自愿性认证,颁发证书5168张。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68个,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3.40万台件,增长2.1%。截止2012年末,全省已拥有吉林省名牌产品352个。2012 年全省各级气象部门累计发布各类气象灾害预警信号1974次,手机短信预警信号累计覆盖1.24亿人次。全年共开展飞机人工增雨作业56架次,跨区域飞机增雨作业14次,地面人工增雨480次,累计增水16.2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4.5%。开展人工防雹作业916次,保护了2.8万平方公里的农田免受雹灾损失。全省共有37个地震台站,其中包含14个火山观测站,全省共有13口观测井。2012 年末,全省小学5186所,招生24.2万人,在校生142.4万人。初中1213所,招生22.7万人,在校生69.7万人。普通高中学校244所,招生16万人,在校生47.7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机构)377所,招生7.2 万人,在校生22.9万人,毕业生8.9万人,其中获得职业技术证书的人数为3.3万人。另有职工技术培训学校(机构)2396所,注册学生数44.4万人。学前教育机构5795个,其中独立设置幼儿园3491所,入园(班)幼儿为24.3万人,在园(班)幼儿为43.3万人。特殊教育学校46所,在校生8347人。全省研究生培养单位21个,全年招收研究生1.9万人,在学研究生5.6万人。有普通高校58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37所(包含9所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独立学院),普通专科(高职)院校21所;全年招收普通本科、专科(高职)学生16.7万人,在校生57.9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万人。全年成人高校本专科共招生7.4万人,在校生15.9万人。2012 年末,全省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机构)2898 所,在校生49.8万人。其中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含独立学院)16所,在校生11.8万人;民办普通高中25所,在校生3.3 万人;民办中等职业学校81所,在校生2.5万人;民办普通初中30所,在校生6万人;民办普通小学18所,在校生4.1万人;民办幼儿园2728所,在园儿童22万人。此外,另有其他非学历民办教育培训机构1090所,注册在学人数约14万人。独立设置少数民族普通高中24所,在校生1.6万人;少数民族初中50所,在校生1.1万人;少数民族小学91所,在校生3万人。少数民族幼儿园86所,在园儿童1.3万人。十、文化、卫生和体育截至2012年末,全省拥有文化馆77个,艺术表演团体41个;公共图书馆66个;博物馆71个,全年参观人数达863万人次。2012 年全年出版图书2.70万种(套),其中新书1.5万余种,发货码洋超过60亿元。报纸年总印发量近18亿份,销售收入预计达到19亿元。期刊年总印发量近3.8亿册,销售收入达到23亿元。报刊广告收入近8亿元。年出版音像电子出版物640多种,实现产值近6000万元。印刷复制及光盘生产实现产值117亿元。互联网及数字出版年经济规模超过10亿元。年各类出版物销售近82亿元。2012年,全省新闻出版业经济规模预计达到280亿元,同比增长16.7%。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8.55%;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8.69%。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为520.02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数达到395.4万户。截至2012年末,全省有卫生技术人员14.47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6.14万人,注册护士5.10万人。医院和卫生院拥有医疗床位11.84万张。全省有乡镇卫生院770个,床位1.8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95万人。全省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50家,村卫生室1.15万家。全省所有县(市、区、开发区)均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有1328.17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41%,全年共筹集资金38.59亿元,已有767.66万参合农民从中受益,支付补偿资金39.11亿元,占筹集资金总额的101.35%。全年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人数6.4万例,报告死亡110人;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233.14/10万,死亡率为0.40/10万。孕产妇死亡率为16.97/10万;婴儿死亡率为5.74。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49%。2012 年,我省在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中共获得金牌119枚、银牌101枚、铜牌99枚。全年共培训审批社会体育指导员2885人,其中国家级101人,一级495人,二级1074人,三级1215人。“五个一”工程建设共资助全民健身中心12个、体育馆3个、游泳馆1个、体育场5个、体育公园(健身广场)9个,为111个乡镇(含街道)、854个行政村(含社区)配建了全民健身器材;创建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1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0个;新增全民健身站点278个。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2012 年末,全省总人口为2750.4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加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5.76万人,出生率为5.73;死亡人口14.77万人,死亡率为5.37;自然增长率为0.36。人口性别比为104.19(以女性为100)。表10:2012年人口数及其构成单位:万人指 标年末数比重(%)全省总人口2750.40100 其中:城镇1476.9653.70 乡村1273.4446.30其中:男性 1403.5351.03 女性1346.8748.97其中:014岁336.9312.25 1564岁2159.0678.50 65岁及以上254.419.252012 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208.04元,比上年增长13.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4613.53元,增长12.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98元,增长14.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186元,增长16.6%。城镇恩格尔系数为31.7%,农村恩格尔系数为30.5%。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9.09平方米,增加0.21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住房面积24.71平方米,增加0.27平方米。图9: 20082012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截至2012年末,全省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总人数达到663.4万人,同比增长4.0%。其中参保职工为397.6万人,增长0.3%。全省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69.9万人,增长1.5%。年末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51.7万人,增长1.9%。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59.4万人,增长8.4%。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50.4万人,增长4.3%。2012 年全省共筹集城乡低保资金42.37亿元,其中城市低保资金32.05亿元,农村低保资金10.32亿元。城市低保月标准和月人均补助水平分别达到291元和235元,比上年增长9%和3.1%;农村低保年标准和年人均补助水平分别达到1730元和1320元,增长9.5%和10%,有效保障了全省169万城乡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全年投入医疗救助资金7.04亿元,资助救助城乡困难群众209万人次,其中直接救助67万人次。全年共下拨救灾资金2.02亿元,妥善安排了262万人次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2012年省财政列支农村五保供养补助经费5958万元,目前,全省共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对象11.9万人,其中集中供养对象3.3万人,分散供养对象8.6万人,集中供养年人均补助标准为3200元,分散供养对象年人均补助标准为2200元。全省累计投入资金1.8亿元,建成农村社区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