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绍兴重雕大藏音》音系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绍兴重雕大藏音》音系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绍兴重雕大藏音》音系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绍兴重雕大藏音》音系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绍兴重雕大藏音》音系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绍兴重雕大藏音》音系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绍兴重雕大藏音成书于北宋,重刻于南宋。此时,汉语语音正处于由中 古音系向近代音系转变的历史时期。通过此材料的研究,我们考察了其问的一些 重要的音变现象,理清了中古音系向近代音系转变过程中的发展脉络及演变规 律。 论文首先对大藏音音注材料进行了整体描写,统计与集韵同音字的 出现频率,归纳声类4 1 类,与集韵同音韵类8 2 类。 与集韵比较后,我们发现大藏音声母方面的主要变化有:轻唇音已 经从重唇音中分化出来;轻唇音非敷两母相混;舌音分化为舌头和舌上两组;泥 娘相混;从邪分立;知章、庄章有混切现象;船禅相混;浊音有清音化的趋势。 韵母方面的主要变化有:一二三等重韵、同摄一二等、一三等、二三等、三 四等均有混并的迹象,大体出现在东冬、寒桓、覃谈( 一等重韵) ,佳皆、删山、 庚耕、咸衔( 二等重韵) ,支脂微、真臻、谆文、东钟( 三等重韵) ,谈衔、缢阚 ( 一二等) 、尤侯( 一三等) 、懿梵( 二三等) 、霁祭( 蟹摄) 、啸笑( 效摄) 、 先仙、铣狷、薛屑( 山摄) 、青清、静迥、锡昔( 梗摄) 、添盐、业帖( 咸摄) ( 三四等) 等韵中,只是混并的程度不一。虽然大部分韵的界限仍然比较清晰, 但大藏音基础音切所反映出来的韵类分合的特点却预示着汉语语音变化发展 的趋势。 声调方面:平、上、去、入四声具备。 我们认为大藏音语音系统应该是一个反映宋代通语的语音系统,既有对 前音义反切的继承,又有作者的时音特点。 关键词:绍兴重雕大藏音音系宋代通语 a b s t r a c t 哪! ed a z a ,l g h ,1w a sw r i t t e ni nt h en o r t h e r ns o n gd y n a s t ya n dr e 4 e n g r a v e d1 n t h es o u t h e n ls o n gd y n a s t y , w h i c hw a s a l li m p o r t a n tp e r i o di nt h eh i s t o r yo fc h i n e s e d h o n o l o g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b ys t u d y i n g t h i sb o o k ,w eh a v ec l a r i f i e ds o m ei m p o r t a n t l a w so fp h o n o l o g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f r o mm i d d l ec h i n e s e t om o d e nc h i n e s e f i r s to fa 1 1 ,w em a d eo v e r a l ls y s t e m i cd e s c r i p t i o n a n d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o f d 口z a n g h n a n ds u m m a r i z e d 4 1i n i t i a l a sa n d8 2r i m e ss a m ea s 毋“疗( 集韵) i nc o m p a r i s o nw i t h 优y “以( 集韵) ,w eh a v ef o u n d8c h a n g e si nd a z a n g y i n s i n i t i a l a s t h e ya r e :l a b i o d e n t a l sh a da l r e a d yd i s t i n g u i s h e dt h e m s e l v e s f r o mt h e b i l a b i a l s a n dt h ei n i t i a l sf e i ( 非) a n df u ( 敷) h a db e g a nt oc o n v e r g e ;t w og r o u p s o f i n i t i a lc o n s o n a n t so ft o n g u ea n du p p e rt o n g u eb e c a m ed i v i d e dc o m p l e t e l y ;t h ei n i t i a l s o fn i ( 泥) a n dn i a n g ( 娘) w e r em i x e d ;t h e i n i t i a l so fc o n ga n dx i e ( 从邪) w e r e c o o r d i n a t et oa n o t h e r ;t h ez h i ( 知) ,z h u a n g ( 庄) a n dz h a n g ( 苹) w e r e m i x e d o c c a s i o n a l l y ;t h ei n i t i a l so fc h u a n ( 船) a n ds h a n ( 禅) w e r em i x e d ;t h ec o m p l e t e l y v o i c e di n i t i a l sw e r ei nt h ec o t l r s eo fd e v o i c i n g t h ec h a n g e si nd 口z a 馏玎以s r i m e sa r e :t h e1s t ,2 n d a n d3 r dd i v i s i o n so f c h d n 2 物玎、t h e1s ta n d2 n dd i v i s i o n so ft o n g s h e 、t h e 1s ta n d3 r dd i v i s i o n so f 乃以觑乱t h e2 n d a n d3 r dd i v i s i o n so ft o n g s h e 、t h e3 r da n d4 t hd i v i s i o n so ft o n g s h e h a dt h em i x e ds i 盟s ,t h e yg e n e r a l l ya p p e a r e di nt h ed o n gr i m e ( 东) d o n g r i m e ( ) 、 h a nr i 7 2 p ( 寒) h u a nr i m e ( 桓) 、t a nr i m e ( 覃) t a nr i m e ( 谈) ( t h e 1 s td i v i s i o n o f c h d 月2 砌刀) 、j i 口月砌p ( 佳) 1 i er i m e ( 皆) 、s h a n r i m e ( 删) s h a nr i m e ( 山) 、 g e n g r i 聊p ( 庚) g p n g r i m 已( 耕) 、x i a nr i m e ( 咸) x i a nr i m e ( 衔) ( t h e 2 n dd i v i s i o n o f c h d ,2 2 砼) 、z h i r i m p ( 支) z h i r i m e ( 脂) w e i r i m e ( 微) 、z h e nr i m e ( 其) z h e ,zr i m p ( 臻) 、z h “刀r i m e ( 谆) w e nr i m e ( 文) 、d o n g r i m e ( 东) z h o n g r i m e ( 钟) 、( t h e3 r dd i v i s i o no f c h o n g y u n ) 、t a nr i m e ( 谈) x i a n r i m e ( 衔) 、j i a nr i m e ( 镒) k a 刀r i 朋口( 阚) ( t h e1 s ta n d2 n dd i v i s i o n s ) 、y o ur i m e ( 尤) h o u r i m e ( 侯) ( t h e 1 s ta n d3 r dd i v i s i o n s ) 、j a ,zr i m e ( 缢) f a nr i m e ( 梵) ( m e2 n da n d3 r d d i v i s i o n s ) 、j ir i m p ( 霁) 坍r i 历p ( 祭) ( x i e s h e ) 、x i a or i m e ( 啸) x i a o r i m e ( 笑) ( s i a ds h e ) 、x i 口,zr i 聊e ( 先) x i a nr i m e ( 仙) 、x i a nr i m e ( 铣) x i a n r i m e ( 猬) 、 x u pr i 所8 ( 薛) x i pr i m p ( 屑) ( s h a n s h e ) 、q i n gr i m e ( 青) q i n gr i m e ( 淆) 、 j i n g r i m e ( 静) j i o n g r i m e ( 迥) 、x i r i m e ( 锡) x i r i m e ( 昔) ( g e n g s h e ) 、t i a n r i 聊p ( 添) y a ,lr i m g ( 盐) ( g e n g s h e ) 、y e r i m e ( 业) t i er i m e ( 帖) ( x i a n s h e ) ( t h e 3 r da n d4 t hd i v i s i o n s ) ,e t c ,s i m p l yt h em i x e dd e g r e e sw e r ed i f f e r e n t t h o u g h t h e b o u n d a r yi nt h o s er h y m e sw a ss t i l lr e l a t i v e l yc l e a r , b u t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 c o o r d i n a t ea n dc o n v e r g e n c ei nr i m e sh a ds h o w nt h es a m et e n d e n c yo fc h i n e s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p h o n o l o g y t h ef o u rt o n e so f c h i n e s e ( p i n gs h a n gq ur u ) e x i s t e di nt h ed a z a n g y i n w eb e l i e v et h a tt h ed a z a n g y i np h o n o l o g i c a ls y s t e ms h o u l db ear e f l e c t i o no ft h e s o n gd y n a s t yo f f i c a ll a n g u a g ep h o n o l o g i c a ls y s t e m ,b o t hs o u n da n dm e a n i n go ft h e f o r m e rf a n q i eo fi n h e r i t a n c ea n dw h e nt h es o u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a u t h o r k e yw o r d s :d a z a n g y i n p h o n e t i cs y s t e m s o n gd y n a s t yo f f i c a ll a n g u a g e 章绪论 1 1绍兴重雕大藏音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1 1 1 研究意义 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至今已有诱千余年的历史,它的触角深入到中 国社会的角角落落,对中国宗教哲学、文学艺术、语言文字等等各个方面和领 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佛教文化的载体是佛教典籍,而以唐开元释教录入藏录为主要依据 整理、编录而成的汉文佛教大藏经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文献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历 史地位,它是研究从东汉到宋朝各个时期汉语发展演变的重要资料,对汉语史 的文字、音韵和训诂研究都有重大意义。 汉文佛典大藏经收录的书籍中有一类被称为“佛典音义 ,是解释佛教典籍 中难读难解的字音和字义所有著作的总称。此类书籍的出现,一是为了迎合佛 典读习的需要,二是受汉、魏以来小学家字学、训诂、音韵之作列为小学的影 响。刘宋时,慧叔始以经中诸字与众音异旨为材料,写成十四音训叙。到了 隋唐之际,佛典音义专书就逐渐多起来了。佛典音义,有的仅注字音,有的也 兼释字义。绍兴重雕大藏音( 三卷) ( 后文皆简称为“大藏音) 即属于前者。 佛教音义中音注材料( 尤其是反切) 的研究历来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如1 9 3 0 年黄淬伯慧林一切经音义反切考及慧林一切经音义反切考韵表,根据慧 琳反切考定了唐代关中方音。1 9 4 8 年周法高玄应反切考根据玄应反切考察 了唐初的语音,其广韵重纽研究又把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反切系联的 结果与广韵相互参证来论证广韵重纽问题。董同稣广韵重纽试释 也以慧林一切经音义反切为参证。这些研究都是对佛典中反切材料作比较 系统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切韵是单一音系还是综合音系等语音史 上的重大历史问题,使得佛典中反切音注材料研究与切韵音系的研究相得 益彰。徐时仪的博士论文玄应( 众经音义) 研究和黄仁碹的博士论文唐 五代佛典音义音系研究是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玄应( 众经音义) 研究 综合运用文献学和语言学相结合的方法,在全面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理清了( - z 应音义各版本间的渊源关系,揭示了各本异切的不同性质,并且开阔了玄 应音义词汇研究的新天地,由此成为玄应音义研究在近期取得的一大收 获。唐五代佛典音义音系研究通过分析玄应音义、慧苑音义、慧琳音 义、可洪音义、希麟音义中的梵汉对音材料,证明唐五代佛典音义音系 的语音基础有很大的一致性,其语音基础是唐五代时期的长安方音,发展大略 可分隋一初唐、盛一中唐和晚唐一五代三个时期。如上所述,佛典音义研究蓬勃发 展的局面,促使我们决定发掘整理大藏音中的新材料,为语音史研究提供 有价值的资料。 一般认为,切韵音系是中古汉语语音的代表,但它不能反映出中古各个 时代不同地区的具体语音情况。要了解某一时代某一地区的语音状况及其在整个 汉语语音研究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就需要对具体文献资料作深入、细致的考察与 研究。 大藏音重刻于南宋,处于汉语语音由中古音系向近代音系转变的重要历 史过渡时期。通过研究此材料,我们可以考察其间的一些重要的音变现象,理 清中古音系向近代音系转变过程中的发展脉络及演变规律。 1 1 2 研究方法 一 大藏音传世的本子皆为手抄本,很多地方字迹模糊,讹误之处甚多。首 先我们将搜集到的所有大藏音版本进行比对校勘,以保证文本资料的准确性、 可信性和进一步研究的可行性。之后,我们拟将用以下方法对大藏音音注材 料进行考察: 1 描写法和统计法:由于前人对大藏音的研究非常少,迄今未有完整 的校勘成果刊行,因而文本的校勘工作异常的重要和艰巨。首先我们将不同版本 的大藏音音注材料逐一录入电脑,然后依据中华书局本宋刻集韵逐条比 对校勘。然后将分析勘校的音注材料制成数据库,对声、韵、调进行检索统计。 2 反切系联法:反切系联法是由清代的陈澧创立的,这是音切研究的基本 方法。我们将用此方法对文本反切上下字进行系联,初步总结出文本语音材料所 反映出的声类和韵类。对于无法系联的语音材料则以其它方法辅助进行。 3 比较法:比较法可分为以下两种: 共时比较法:同时期的文献资料所反映出的语音特点既有共性,也存在 差异。进行语音史的断代研究,有必要对同时代的语音材料进行比较。大藏音 成书于南宋,因而论文写作中,我们拟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将大藏音的 音注材料和同时期的其它韵书语音材料、诗文用韵及宋代吴语方音材料进行比 较研究,以期尽可能揭示出中古到近代过渡时期的语音特点。我们将不同韵书 音注材料及同时代诗文用韵进行比较,可以揭示出南宋语音系统的共通之处和 相异之处;将大藏音音注材料和宋代吴语方言材料进行比较,可以找到大 藏音反映出的特殊音变现象的成因。 历时比较法:语音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因而纵向的历时比较也必不可 少。我们将大藏音音注材料逐一与集韵加以比较,分析大藏音音 2 系与集韵音系的异同,对大藏音语音系统作出较为合理的归纳和解释, 考察语音特点和演变规律。 1 2 大藏音的作者和成书年代 大藏音,原名精严新集大藏音,又名释音精严集,北宋元祜 八年( 1 0 9 3 ) ,精严寺沙门处观述。南宋绍兴( 1 1 3 1 - 1 1 6 2 ) 年间重刻时改为今 名,三卷。载于元藏( 英) 函、明南藏( 塞) 函、明北藏( 百) 函,收入正 藏经第六十七册。大藏音的作者暂时无法考证。 精严寺是举世闻名的一座古寺,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据史载:“它始建于 东晋咸和元年( 3 2 7 年) ,东晋尚书徐熙宅因宅井夜发光,遂舍宅为寺,初名 灵光寺;钱文穆时王氏立山门,因掘地得名龟;改为灵龟寺;这便是 精严寺的前身。 “宋大中祥符年间赐额“精严寺”。1 在嘉兴市区5 4 座寺字中,与楞严寺并列首位,历代御赐匾额,收藏文物数 百件。藏经阁藏有佛经一千七百余卷一万多册,堪为佛门至宝。 陈士强在佛典精解一书中指出:“大藏音不同于玄应音义、慧 苑音义、希麟音义,它只释佛典中的单字,而不释复合词和梵文翻译名词, 只释单字的形体( 规范的正体与非规范的俗体) ,而不释它的含义。因此,确切 一点说,大藏音是佛教音义类典籍中的字书( 或称字典) ,而不是词典。全 书共分一百七十四个部首,收单字约五千个,分为卷上、卷中、卷下三卷 2 。 大藏音的释文体例是:“凡所收单字只有一种写法的,就在这个字的 下面用反切法或同音字注音;凡所收单字有几种不同写法的,先列出这些写法 ( 一般是正体在前,俗体在后) ,然后注出它的正体( 也有不注的) 和读音 最后,陈士强提醒读者:“书中也存在一些讹误之处。如:把一些字形相 近,但含义不同的两个汉字当作同一个字的正体和俗体来处理。因而,在阅读 时需加甄别,不可盲从”4 。 1 3 大藏音的研究现状 1 3 1 大藏音的研究 从我们目前搜集到的材料来看,研究大藏音的著作和文章很少,其中 有些文章只是对本书作简单的讨论。具体情况如下: 张羽新中国寺庙宝典( 长江中下游卷) ,中国藏学出版社,第1 1 7 页 2 陈:l 强佛典精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2 年,第1 0 3 2 页。 3 陈书,第1 0 3 3 页。 4 陈书,第1 0 3 3 页。 3 1 3 1 1 陈士强佛典精解5 就我们目前搜集到的资料看,陈士强佛典精解(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2 ) 一书最早对大藏音的成书、性质、内容和体例作简单的介绍。 1 3 1 2 赵超跋高丽藏本( 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 与绍兴重雕本 大藏音) 6 本文介绍了佛教字书中比较罕见的字书绍兴重雕本大藏音,介绍了它的 版本情况与内容体例,特别指出了书中保留了大量的俗别字,对了解当时文字形 体、语音的变化,进而正确地识读古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3 1 3 张国华2 0 0 7 年硕士论文宋处观( 绍兴重雕大藏音) 音系初探 张文将搜集到的日本弘教书院排印本大藏音与收录于中华大藏经的 宋资福藏本两个版本进行比较勘对,然后将该书音注材料与广韵集韵的 音注进行比较,取其不同进行阐述,分析了几种特殊语音现象,继而得出结论: 大藏音的语音系统与广韵集韵的通用语相差不太大,声类和声调基 本上和广韵相同,韵母存在较多不同之处,应该是保存古性的宋朝通语。 我们认为张文存在不足之处:校勘方面,张文只将搜集到的日本弘教书院排 印本大藏音与收录于中华大藏经的宋资福藏本两个版本进行比较勘对, 而我们打算尽可能找到存世的大藏音各个版本( 宋碛砂藏本、宋资福藏本、 元普宁藏本、明永乐北藏、南藏、嘉兴藏本和日本弘教藏本) ,通过认真地比对, 选择一个好的版本为底本进行校勘,提高我们研究的科学性。另外,张文在讨论 大藏音的声、韵类时,只粗略地分析了几种特殊语音现象,并没有详细描写 反切上、下字的系联情况,缺少共时描写,历时分析不够,因而我们打算在共时 和历时两个方面全面、深入地分析大藏音音系。 1 3 2 宋代汉语共同语语音的研究 近百年来,宋代汉语共同语研究方面的著作卷帙浩繁,下面我们主要对宋 代音注材料、译音材料和宋代诗文等材料的研究现状做简要的介绍。 1 3 2 1 宋代音注材料的研究 1 3 2 1 1 对邵雍( i 0 1 1 一1 0 7 7 ) 皇极经世天声地音、毋昭裔( 9 3 4 川6 5 ) 尔雅音图音注等材料的研究。 对阜极经世天声地音的研究始于1 9 4 2 年周祖谟所写的宋代汴洛语 5 陈书,第1 0 3 1 1 0 3 3 页 赵超跋高丽藏本( 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 与绍兴重雕本 大藏音)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 0 0 2 年第1 6 卷第4 期。 4 音考一文,文中指出,邵书“要言之,论声则与中原音韵之二十母相近。 论韵则同摄之一二等读为一类,三四等读为一类,其音盖不出开齐合撮四呼, 与元明以降之音相近。论声调则上声浊母已读为去”。其后,有陆志韦( 1 9 4 6 ) , 文章得出的结论为:“邵书把浊音归并了,把轻唇音的地位注明了,把照二等真 正列在二等的位置了,把有些不符合切韵的新起的元音指出来了,把入声 配给阴声了。”另外,雅洪托夫( 1 9 8 0 ) 、竺家宁( 1 9 8 3 ) 、蒋绍愚( 1 9 9 4 ) 、蒋 冀骋( 1 9 9 7 ) 皆对皇极经世天声地音进行过研究。 冯蒸是尔雅音图的主要研究者。2 0 世纪9 0 年代,他陆续发表了十余 篇对尔雅音图音注的文章。揭示出的成果有:音注中的疑母已和影喻相混 为零声母( 1 9 9 1 ) ;全浊声母已清化( 除擦音外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 1 9 9 1 ) ; 桓、寒分部,有独立的收一? 尾的入声,收一m 的咸深二摄已分别变同山臻二摄, 止摄诸韵合流为一i ,而蟹摄的齐祭废三韵又与止摄合流( 1 9 9 2 ) ;全浊上已变去 ( 1 9 9 3 年) ;非敷奉三母合流( 1 9 9 4 ) ;知庄章三组声母的分合与中原音韵 一致( 1 9 9 4 ) ;纯四等韵并入三等韵,重纽消失( 1 9 9 5 ) ;独立二等韵部分消失, 并入一等或三四等,三等韵洪音化( 1 9 9 6 ) 等。 1 3 2 1 2 对孙弈( 南宋宁宗( 1 1 9 4 1 2 2 4 ) 时人) 九经直音、示儿编 等材料的研究。 直音的最早研究者为竺家宁。他在直音语音材料中发现:全浊清 化( 除擦音外,清化后无论平仄大都读为不送气) ( 1 9 7 9 ) ;入声韵尾全都弱化 为1 尾,少数连一? 尾也已不复存在;全浊上愈半已归去( 1 9 8 0 ) ;非敷不分, 从邪相混,有古声母残留现象( 1 9 8 0 ) ;照二与照三系混合,又与知系混合( 1 9 8 1 ) ; 同摄同等重韵合并,一二等韵混用,三四等韵合并,重纽相混,还有鼻音韵尾 字相互注音等( 1 9 8 0 ) 。 李无未也研究了九经直音,但对示儿编用力更多。他从示儿编 的俗读和声讹中观察到全浊清化( 1 9 9 6 ) ;疑母转为零声母,昌彻不分,入声俗 读表现出喉塞尾消失( 1 9 9 6 ) ;全浊上变去( 1 9 9 6 ) ;从邪相混、入派三声( 1 9 9 6 ) ; 平分阴阳( 1 9 9 8 ) 等。 1 3 2 1 3 对朱熹( 1 1 3 0 1 2 0 0 ) 反切和集韵反切等材料的研究。 研究朱熹反切的主要有王力和许世瑛。王力先生认为朱熹反切音系中全浊 声母已经完全消失,庄组字部分归照,部分归精( 1 9 8 2 、1 9 8 5 ) 。许世瑛的文章 举例显示:朱熹口中已有舌尖前高元音( 1 9 7 0 ) ,阴声韵部与阳声韵部已经分别 多有合并( 1 9 7 2 、1 9 7 3 ) ,全浊上声变为去声( 1 9 7 3 ) 。不过,对于朱熹口中已 有舌尖前高元音的说法,蒋冀骋( 2 0 0 1 ) 都提出了异议,以为朱熹反切中止摄 精组字通过叶音然后与支齐韵叶,只不过是闽方音的反映。对于朱熹反切音系 5 中的全浊清化,黎新第( 1 9 9 9 、2 0 0 1 ) 也以为尚在进行中,全浊声母并未完全 消失。另外,刘晓南在这方面也出了不少成果:如:朱熹与闽方言( 2 0 0 1 ) 、 朱熹诗经楚辞叶音中的闽音声母( 2 0 0 2 ) 、论朱熹诗骚叶音的语音根据及其 价值( 2 0 0 3 ) 、朱熹叶音本意考( 2 0 0 4 ) 、朱熹吴械毛诗音叶异同考( 2 0 0 4 ) 。 致力于从集韵反切中发掘近代音新质的先后有白涤洲( 1 9 3 1 ) 、邱柴鳎 ( 1 9 7 4 ) 、麦耘( 1 9 9 5 ) 、邵荣芬( 1 9 9 4 、1 9 9 7 ) 、张渭毅( 1 9 9 8 、1 9 9 9 、2 0 0 1 ) 等。白涤洲1 9 3 1 年即发现集韵反切音系中已有非敷奉微四母;麦耘1 9 9 5 年又观察到纯四等韵“在北宋已产生了前腭介音 ,“其时二等介音正向前移动”, 庄章两组声母及介音在实际语音中相混;邵荣芬1 9 9 7 年进而认为二等开口喉牙 音及四等喉牙音都变成了细音。张渭毅的研究则是对前此研究的系统评价与总 结,在集韵字音折合与重纽中又都观察到宋代时音的因素。 1 3 2 1 4 对四声等子( 大约出于宋辽僧人之手) 、切韵指掌图( 相传为 司马光著,成书至迟在1 2 0 3 年) 等材料的研究。 对于四声等子的研究,先后有顾实( 1 9 2 3 ) 、王力( 1 9 3 5 ) 、董同稣( 1 9 5 4 ) 、 赵荫棠( 1 9 5 7 ) 、竺家宁( 1 9 7 7 ) 、宁继福( 1 9 8 7 ) 、唐作藩( 1 9 8 9 ) 、陈晨( 1 9 9 1 ) 等。王力1 9 3 5 年已指出其宕摄附江、曾摄附梗所显示的语音变化。董同稣1 9 5 4 年注意到它的入声韵尾- k 、一t 已经相混。竺家宁1 9 7 7 年进而指出,等子入 声除保留- p 尾外已全收一? 尾,三四等韵相混,但二等韵尚保持独立,支思韵和 车遮韵均尚未形成。宁继福1 9 8 7 年也认为等子韵母中“至少一k 尾已经变 成一? 尾 ,不过“入声似仍以三分为宜。唐作藩1 9 8 9 年还推论等子中影 喻二母的音值已很接近,归在效摄的入声可能已经演变为复合韵母,通摄唇音 字可能已经产生开口呼读音。 对指掌图进行研究的学者亦很多。先后有董同稣( 1 9 4 8 、1 9 5 4 ) 、赵荫 棠( 1 9 5 7 ) 、汪寿明( 1 9 8 2 ) 、周世箴( 1 9 8 6 ) 、陈晨( 1 9 9 1 ) 、许绍早( 1 9 9 4 ) 等。董同稣已明确提出它的祭废齐泰( 合口) 与之旨支微同列,知照两系声母 混乱,1 元音产生( 1 9 4 8 ) ,但入声仍旧三分( 1 9 5 3 ) 。许绍早1 9 9 4 年进一步指 出,图中重纽之别已不复存在,二等韵字基本不与一、三等字混杂,戈三、麻 己合流,曾、山、臻摄入声已经变为一? 尾,但不认为已有1 元音产生。 1 3 2 2 宋代译音材料的研究 从天息灾( ? - 1 0 0 0 ) 译著中,张福平( 1 9 9 6 ) 观察到类似集韵反切音 系的一些语音特点。李范文在宋代西北方音( 1 9 9 4 ) 一书中,对骨勒茂才番 汉合时掌中珠的西夏语汉语对音材料作了全面的研究,并和唐五代方音作了 比较。另外,夏瑞华写有r 译汉字音与( 切韵指掌图) 声母对照( 1 9 9 0 ) 一 文。 6 1 3 2 3 对宋代诗文的用韵研究 宋代用韵情况以鲁国尧为代表形成一个研究领域。鲁国尧自发表宋代辛 弃疾等山东词人用韵考( 1 9 7 9 ) 以来,对宋金元词韵作了穷尽式的研究,在本 文所涉及的时段内,发表了宋词阴入通叶现象的考察( 1 9 8 6 ) 、宋代福建词 人用韵考( 1 9 8 9 ) 、宋元江西词人用韵研究( 1 9 9 2 ) 等一系列文章,并连同 他对金元词韵的研究,以论宋词韵及其与金元词韵的比较( 1 9 9 1 ) 一文,总 结了自北宋柳永至元末张翥的三百余年的词韵史,他从两万首宋词中以及他的 学生从宋诗韵中总结出的宋代通语1 8 部为我们了解宋代韵部情况提供了清晰 详尽结论,彻底结束了清代以来词韵1 5 部说、1 9 部说各执一端的喧争。研究 宋代诗词用韵的文章还有:程朝晖欧阳修诗词用韵研究( 1 9 8 6 ) 、胡运飚吴 文英、张炎等南宋浙江词人用韵考( 1 9 8 7 ) 、姜聿华宋代北方籍词人入声韵 分部考( 1 9 8 7 ) 、罗德真王安石诗用韵研究( 1 9 9 0 ) 、唐作藩苏轼诗韵考 ( 1 9 9 0 ) 、冯志白陆游诗的入声韵系( 1 9 9 1 ) 、王韫佳王禹偶、杨亿诗用韵 考( 1 9 9 2 ) 、陈鸿儒朱熹用韵考( 1 9 9 2 ) 、杜爱英清江三孔 诗韵考( 1 9 9 7 ) 、 王恩保吴淑( 事类赋) 用韵研究( 1 9 9 7 ) 、刘晓南从宋代福建诗人用韵看 历史上吴语对闽语的影响( 1 9 9 7 ) 和南宋崇安二刘诗文用韵与闽北方言 ( 1 9 9 8 ) 、张令吾北宋诗人徐积用韵研究( 1 9 9 8 ) 、韩国裴宰爽临安词人用 韵中所反映的宋代语音( 1 9 9 6 ) 、宋代绍兴词人用韵考( 1 9 9 6 ) 等。 1 4 大藏音的体例 通过对比集韵、龙龛手镜我们发现,该书的反切、直音、又音大部 分来自集韵、龙龛手镜,常用字注音大多与集韵同,俗异体字注音多 与龙龛手镜同。 龙龛手镜是辽宋时期的一部重要字书,成书于辽统和十五年,即宋太 宗至道三年( 公元9 9 7 年) 。龙龛写成后,直到熙宁年间( 1 0 6 8 1 0 7 7 ) ,宋 人才重刻了这部字书,因避太祖赵匡胤祖父赵敬的嫌讳,改“镜 为“鉴 , 故又名龙龛手鉴。本书按部首编排文字,但部首又按平、上、去、入四 声读音分为4 卷。本书首创了部首和四声两相结合的排列方法。书中文字 字体复杂,有正体、或体、俗体、古文几种,但或体、俗体、讹体独多, 杂然并陈。 大藏音依照部首将收录的文字进行编排,以“人”部开始,“杂部 结尾,共三卷,每卷五十八部,共一百七十四部。 大藏音的成书年代稍晚于龙龛,两书文字编排体例相同,且大藏 音很多俗异体字的注音与龙龛同,因而我们认为两书存在承继关系。 7 在自制的注音材料数据库中,我们给每一个收录的汉字进行了编号,下 面以“傲( 5 8 1 1 3 )大藏音抚两反集韵甫两切声纽( 大:集) 敷: 非 为例进行说明,“傲 是大藏音中的被注音字,“5 8 1 1 3 是笔者给书中 被注音字编的号码,“5 8 表示该字位于“宋碛砂藏本大藏音第5 8 页,“1 表示“第5 8 页的上部分”( 宋碛砂藏大藏音每一页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分 用“1 表示,下部分用“2 表示) ,“1 3 ”表示该字位于“宋碛砂藏本大藏 音第5 8 页上部分第1 3 行 ,“抚两反”是大藏音所注的反切音,“甫两切 是该字在集韵中的注音,“声纽( 大:集) 敷:非 表示该字大藏音 集韵声纽对比。 大藏音注音方式以反切为主,直音标注为辅。大藏音的注音类型归 纳如下表: 表1 1 大藏音注音类型 注音类型举例数日( 字条) 一字一音人如磷反 2 6 3 0 雨羽音1 9 2 2 一字二音估古姑二音3 4 6 催仓回徂网二反 3 8 2 胙披江反又匹降反4 俾卑音义卑尾反3 2 5 儡n 罪反叉雷音 1 4 5 一字三音怕自各匹驾匹陌三反 4 0 枯空胡反义户姑二音 1 0 媵石证以证二反又滕音 1 5 憧澄音又澄应丁邓二反 2 7 僵登腾二音又丑陵反 3 0 馑觐谨勤三音 1 8 一字四音掀侧愁将侯初尤遵须四反 3 培铺枚蒲枚步后三反又孚音 1 蠛思将如羊二反又伤饷二音1 接委音义奴同奴禾乌禾二反 2 缪聊了留三音又眉救反 l 一字五音苴宗苏咨邪于余臻鱼四反义包 1 音 皂香逼貌享既五音 1 注音同时指明声调撼呼皮反又屠音平呼 1 8 腥星音又去呼 3 桁杭行二音平呼1 注音同时指出字义薅诡伪反赌也 6 日蚩尺之反目汁凝也 l 总计 5 9 1 6 9 第2 章大藏音声韵系统 2 1 大藏音集韵同音字反切用字统计 1 统计时只计同音字,即声、韵、调完全相同的字。声类依据中国社会科 学院语言研究所所编方言调查字表所列,另泥娘分立,云以分立,船禅分 立,计4 1 类。声类后面记等次。 2 韵类亦依方言调查表所列,另真臻分立,真部开合口分立,计9 l 类。统计时亦只计同音字( 标准同声母) ,阴声韵举平赅上去,阳声韵举平赅上 去入,斜线隔开表示四声用字,某声无字的空格。 3 下文所列字后面的数字表示反切用字出现次数,一次的不标识。 4 我们将大藏音与集韵同音字分为两类:一类为反切用字完全相 同的同音字,一类为音韵地位一致但反切用字不完全相同的同音字。这两类同 音字的反切用字我们将分别统计。 大藏音与集韵反切用字完全相同的字共1 2 2 4 字次,1 4 8 3 个音切。 其中1 0 6 9 个为一切音字,1 4 1 个为两切音字,1 3 个为三切音字,1 个为四切音 字。另外,还有1 5 5 个具有两三个切的被切字,1 5 1 个音切与集韵反切用 字完全相同,1 4 1 个音切与集韵反切音韵地位一致但用字不完全相同,我 们将其切上下字的统计分列于下: 2 1 1 切上字用字统计: 1 帮( 1 、2 、4 ) :博补。必。彼。卑悲逋北比( 4 0 次) ( 3 ) :必。悲。卑。补。笔( 1 8 次) 2 滂( 1 、2 、4 ) :普。匹。铺。披( 2 2 次) ( 3 ) :匹。普。拍。攀。披:( 2 2 次) 3 韭( 1 、2 、4 ) :蒲:步。薄。部。皮。婢。白:鼻蓬旁( 4 8 次) ( 3 ) :皮,毗。( 1 3 次) 4 明( 1 、2 、4 ) :莫:。母。,蒙。墨:弥( 4 5 次) ( 3 ) :弥。眉。母。莫:蜜美( 1 3 次) 5 非( 3 ) :方。府。放风( 2 2 次) 6 敷( 3 ) :芳。敷,抚。妃( 1 6 次) 7 奉( 3 ) :符。扶奉房( 1 7 次) 8 微( 3 ) :武。:亡。无:文( 2 1 次) 9 精( 1 、4 ) :祖。子。将。臆:则作( 2 5 次) ( 3 ) :子。即。将。遵:祖。资咨兹( 3 1 次) 1 0 1 0 清( 1 、4 ) :仓。七。取:寸村( 1 5 次) ( 3 ) :七。,千;。此:亲( 3 0 次) 1 1 从( 1 、4 ) :昨。在:才坐存慈( 8 次) ( 3 ) :慈,秦,疾。才。在。( 2 3 次) 1 2 心( 1 、4 ) :先。苏。桑。( 2 8 次) ( 3 ) :思。新。想。息:须:虽:私:选( 2 4 次) 1 3 邪( 3 ) :旬。徐。似。序。随:旋象( 1 7 次) 1 4 端( 1 、4 ) :都。,丁。多。当:德。底( 3 2 次) 1 5 透( 1 、4 ) :他劓就。吐。天( 4 1 次) 1 6 定( 1 、4 ) :徒。杜;达。大待陋( 5 3 次) 1 7 泥( 1 、2 、4 ) :乃。奴。倚( 2 0 次) 1 8 娘( 2 、3 ) :女。:尼。( 2 2 次) 1 9 来( 1 、2 、3 、4 ) :力:。卢。郎。鲁。陵:良:伦:来。吕邻离( 6 4 次) 2 0 庄( 2 、3 ) :侧。庄,臻。壮( 2 9 次) 2 1 初( 2 、3 ) :初。测:楚:叉( 2 3 次) 2 2 崇( 2 、3 ) :床。士。锄:状( 1 0 次) 2 3 生( 2 、3 ) :所。数。( 2 0 次) 2 4 知( 2 、3 ) :陟。张,知,竹。株。猪。( 4 7 次) 2 5 彻( 2 、3 ) :丑。抽;敕。耻。痴:( 2 3 次) 2 6 澄( 2 、3 ) :直,。丈。陈。澄:持:传仲迟治( 3 6 次) 2 7 章( 3 ) :之。质。止。诸。主。朱。章支( 3 0 次) 2 8 昌( 3 ) :尺,昌。齿:称。充。( 1 7 次) 2 9 船( 3 ) :神船实( 3 次) 3 0 书( 3 ) :式。书。尸商旌输( 1 3 次) 3 1 禅( 3 ) :上。时。石:承。是殊常( 1 5 次) 3 2 日( 3 ) :而。汝。忍。乳:如:儒:人( 1 7 次) 3 3 见( 1 、2 、3 、4 ) :古孵居柏俱。举。讫,吉。姑。坚。公。柯。规。各。九: 果。圭己( 1 4 3 次) 3 4 溪( 1 、2 、3 、4 ) :苦:。丘。去。克。口。枯。渴。祜。阔:空可乞曲驱磬 ( 8 2 次) 3 5 群( 3 、4 ) :其。渠。巨,求。衢:极竭郡奇祈葵( 3 8 次) 3 6 疑( 1 、2 、3 、4 ) :五。鱼;。逆。牛。吾:语:宜倪玉研( 4 3 次) 3 7 匣( 1 、2 、4 ) :胡下m 户。:何。乎。辖:亥奚( 7 3 次) 3 8 晓( 1 、2 、3 、4 ) :虚。呼。许。黑。忽。馨。火。迄。凶。显隳虎( 7 5 次) 3 9 影( 1 、2 、3 、4 ) :於帕乌均乙。伊。益。衣。倚。隐。壹:威邕邬( 1 1 2 次) 4 0 以( 3 ) :以。俞,余。弋。羊逸。演。寅盈勇匀( 4 1 次) 4 1 - 云( 3 ) :于,羽。尤:王。域:( 1 6 次) 2 1 2 切下宇用字统计: 1 东一蒙。东。公孔:摁动贡木。谷。( 3 4 次) 2 东三中:雄:融众:六:。竹( 3 2 次) 3 冬宋沃。( 3 次) 4 钟容。恭。凶勇。玉。( 2 6 次) 5 江江。项。降。角( 4 0 次) 6 支开宜。知。支。皮:移绮。雨。氏。婢纸弭智,义。寄。避恚( 7 0 次) 7 支合魔。危规委。( 1 7 次) 8 脂开悲。资脂夷鄙:履:美。姊:n 。至。冀。器:二致( 2 7 次) 9 脂合追:龟隹醉。位。遂。类:( 1 6 次) 1 0 之之。其:缁持史。止利。吏。( 1 8 次) 1 1 微开岂( 1 次) 1 2 微合非微鬼。尾。贵。畏( 1 2 次) 1 3 鱼余。於。鱼。诸。吕。所。御。庶去助倨( 3 6 次) 1 4 虞朱。于。俱无须羽。主。矩。甫遇。( 2 9 次) 1 5 模晡。胡逋古。五:故。( 1 8 次) 1 6 齐开犁。齐兮* l 。米。计诣。( 4 0 次) 1 7 齐合惠( 1 次) 1 8 祭开制,祭。例。( 1 5 次) 1 9 祭合芮。税( 1 0 次) 2 0 泰开盖大( 2 次) 2 1 泰合外。( 6 次) 2 2 佳开佳买。解卖( 6 次) 2 3 佳台卦( 1 次) 2 4 皆开皆。拜。界介( 9 次) 2 5 。 皆合坏( 1 次) 2 6 央开无 2 7 央台无 2 8 灰回。枚。猥。罪贿对。妹昧内( 3 4 次) 2 9 哈开。来:亥:代。( 1 1 次) 废开无字 废合吠废( 2 次) 真开贫。银忍。刃,觐。慎振进乙。栗。质。一。( 3 8 次) 真台无 臻无 谆伦。尹。闰。( 1 8 次) 文分。云,文。粉问。勿。屈( 3 0 次) 欣斤。i z :( 4 次) 魂浑。魂昆本。困。:闷。骨。没。忽。( 5 3 次) 痕恩很( 2 次) 元开言。偃谒( 4 次) 元合袁元远愿。月。( 1 8 次) 寒寒。干。旱。案达;葛。割( 2 5 次) 桓官。丸。管。玩,半。贯。乱:漫活。末( 4 1 次) 删开颜版:宴。涧a 。黠:( 1 1 次) 删合顽患。( 5 次) 山开山:限。苋。间瞎( 8 次) 山合无 先开先。眠。典。殄。见。结( 5 4 次) 先台玄犬:泫穴。决( 1 0 次) 仙开虔。连。延。仙:然展。浅:演:件。辩蹇善变。扇:战贱列:, 仙台宣。缘员兖,恋。劣( 1 8 次) 萧凋。聊幺了。吊。:( 2 6 次) 宵焦。娇。消妖遥小。笑妙照( 1 7 次) 肴交。巧。教。( 2 0 次) 豪刀。高。毛。遭老。报。到。( 3 5 次) 歌何。, - - 。贺:( 8 次) 戈台一戈。禾。果。卧。过( 2 2 次) 戈台三无 麻开- 加。巴。下。驾,嫁亚( 2 7 次) 麻开三邪遮者夜,谢(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