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专业论文)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研究.pdf_第1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研究.pdf_第2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研究.pdf_第3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研究.pdf_第4页
(金融学专业论文)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国内外研究表明,金融体系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金融体系和经 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关系对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都至关重要。我国作为一个农 业大国,解决“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政府施政的一大重点和难点。农村金融的 发展是直接关系到能否解决“三农”问题的大事。然而农村金融的发展却存在很 大问题,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供给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所产生的金融需求,主 要表现为农户和农村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更为严重的是,农村金融机构成为农 村资金流向城市的重要渠道,大量资金通过正规金融渠道流向城市,导致农村资 金更加紧张。因此,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破解“三农”发展困境,对现有农 村金融体系的重组和完善势在必行。 本文在对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变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现行农 村金融需求和供给的分析,得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现状的症结,即金融抑制。借 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重组和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对策。 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成和当前国内对农 村金融问题的一些争议并做简要评述;第二部分分析了我国农村余融体系的主体 及变迁动因,并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历程和特征进 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列举了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从需求和供给的 角度阐述了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现状的成因;第四部分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和发展 中国家金融体系的研究,从而总结出完善我国农村余融体系的若干启示;第五部 分提出重组和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设想。首先阐述了构建农村金融体系 的基本原则;接着描述了良性的农村金融生态体系的基本要素;最后从农村正规 金融体系和民间金融体系两个方面出发,提出了对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设 想。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路径选择;农村金融生态 a b s t r a c t a sm a n yr e s e a r c hw o r kd o n ea b r o a da n di n s i d eo u rc o u n t r ys h o w , f i n a n c i a l s y s t e mi sp l a y i n ga ni m p o r t a n tr o l ew h i c ha d v a n c e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e c o n o m y t h eg o o dc y c l ei ss oi m p o r t a n tt o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e c o n o m ya n df i n a n c e c h i n ai sa c o u n t r y w i t h b i ga g r i c u l t u r e ,a n dr e s o l v i n g t h e p r o b l e m sc o n c e r n i n g w i t h p e a s a n t ,a g r i c u l t u r e & r u r a l ,w h i c hi st h ek e yp o i n ta n dd i f f i c u l t ho f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i n c h i n e s eg o v e r n m e n t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r u r a lf i n a n c er e l a t e st h er e s o l u t i o no ft h e p r o b l e m s 1 et h r e ed i m e n s i o n a lr u r a li s s u e s ”h o w e v e r , r u r a lf i n a n c ed e v e l o p m e n t e x i s t ss e r i o u sp r o b l e m s ,s u c ha st h ed i f f i c u l t yo f p r o v i d i n gal o a nt of a r m e r s ,a n dr u r a l t oc o r p o r a t i o n si nt o w n sa n dv i l l a g e s ,e s p e c i a l l yt os m a l la n dm e d i u me n t e r p r i s e si n t h ec o u n t r y s i d e m o r es e r i o u s l y , r u r a lf i n a n c i a l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h a v eb e c o m ea b r i d g eo f c a s hf l o wf r o ms u b u r bt oc i t y l o t so ff u n d sf l o wt oc i t yb yf o r m a lw a y sa n dt h i s m a d et h es i t u a t i o no fl a c k i n gf u n d sm o r es e r i o u s s ot h a t , i no r d e rt os p e e d u p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r u r a le c o n o m y , a n dr e s o l v et h ep r o b l e m so f “t h et h r e ed i m e n s i o n a l r u r a li s s u e s ”,t h e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r u r a lf i n a n c i a ls y s t e mi si m p e r a t i v eu n d e rt h e s i t u a t i o n o nt h eb a s i so fa n a l y z i n gt h eh i s t o r i c a lv i c i s s i t u d e so fr u r a lf i n a n c es y s t e m d y n a m i c a l l y , a n dt h r o u g ht h ea n a l y s i so fs u p p l ya n dd e m a n do nm r a lf i n a n c i n g ,a j u d g m e n to ff i n a n c i a lr e s t r a i n lw h i c hi st h ep r e s e n ts i t u a t i o no fr u r a l f i n a n c i a l s y s t e m ,c a nb em a d e t h eb a s i cf r a m eo f c h i n a sr u r a lf i n a n c es y s t e mi sp u tf o r w a r di n t h e t h e s i so nt h eb a s i so fa n a l y z i n gt h ec u r r e n tf i n a n c i a ld e m a n do fr u r a le c o n o m y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r e f e r r i n gt ot h ee x p e r i e n c eo f o t h e rf o r e i g nc o u n t r y t h i sp a p e rh a sf i v ec h a p t e r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i n t r o d u c e st h ec o n s t i t u t i o no fr u r a l f i n a n c i a ls y s t e ma n ds o m ed i s p u t e sa b o u tr u r a lf i n a n c e ,a n dt h e nb r i e fr e m a r k sa r e m a d e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a n a l y z e st h em a i nb o d i e so fr u r a lf i n a n c i a ls y s t e ma n dt h e r e a s o n so ft h e i rv i c i s s i t u d e s 。t h e n 州t 1 1u t i l i z i n gc o r r e l a t i v et h e o r e t i c sa n a l y z e st h e c o u r s e sa n dc h a r a c t e ro fc h i n e s er u r a lf i n a n c i a ls y s t e m t h et 1 1 i r d c h a p t e rl i s t st h e p r o b l e m sw h i c he x i t si no u rr u r a lf i n a n c i a ls y s t e mn o w a d a y s , t h e na n a l y z e st h ed e f e c t o fo u rc o u n t r y sr u r a lf i n a n c i a ls y s t e mi nt e r m so fd e m a n da n ds u p p l y t h ef o u r t h c h a p t e rt h r o u g ht h es t u d yo nt h ef i n a n c i a ls y s t e mo fd e v e l o p i n gc o u n t r i e sa n d d e v e l o p e dc o u n t r i e s ,s u m m a r i z e ss o m ea p o c a l y p s ea b o u th o w t op e r f e c to u tc o u n t r y s r u r a lf i n a n c i a ls y s t e m t h ef i f t hc h a p t e rp u t sf o r w a r dt h ec o n c e i v eo fr e f o r m i n ga n d p e r f e c t i n go u rc o u n t r y sf i n a n c i a ls y s t e m f i r s t l y , e x p o u n d st h eb a s i cp r i n c i p l e so f c o n s t r u c t i n gr u r a lf i n a n c i a ls y s t e m ;s e c o n d l y , d e s c r i b e st h ee s s e n t i a l f a c t o r so ft h e f a v o r a b l er u r a lf i n a n c i a le c o s y s t e m l a s t ,b a s e do nt h ef o r m a lf i n a n c i a l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a n dn o n - g o v e r n m e n t a lf i n a n c i a la r e a , b r i n g sf o r w a r dt h ec o n c e i v eo fr e f o r m i n ga n d p e r f e c t i n go u rr u r a lf i n a n c i a ls y s t e m k e yw o r d s :r u r a lf i n a n c i a ls y s t e m ;p a t h - s e l e c t i o n ;r u r a lf i n a n c i a le c o s y s t e m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 果。本人在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均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产生的权利 和责任。 声明人( 签名) : z 忑车 如b 年? 月叩日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厦门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厦 门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纸 质舨和电子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 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 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 ,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 ) (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4 ”) 作者签名:z 忑耳 导师签名: 日期:扣陴吁月刁日 日期:年月日 导论 导论 一、研究背景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即“三农”问题,从根本上影响着中国的社会与经济 稳定发展及其现代化进程,因此解决“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政府施政的一大重 点和难点。2 0 0 4 年初,中共中央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的意见正式公布, 这是时隔1 8 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表明了中 央对于解决农村问题的重视性。2 0 0 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更是作为“十一五”开局年的一号文件,充分体现了解决 “三农”问题的紧迫性。然而目前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农业投 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 立,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落后 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农民收入仍然偏低:中华人民共和国2 0 0 5 年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 0 0 5 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 2 5 5 元,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1 0 4 9 3 元,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3 2 2 :1 。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而实现途径是培育和完善农村生产要 素市场、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保持农业问题、持续发展。所有这些都直接或间 接依赖于农村金融的支持。换言之,农村金融的发展是直接关系到能否解决“三 农”问题的大事。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初步形成了农村 合作金融、农业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共存和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但这一现 象更多是表面性的,表面上农村金融体系比较完善,但实质上农村金融机构长期 经营困难,亏损严重,风险加大,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低下,发挥不了应有的促 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更为严重的是,农村金融机构成了农村资金流向城市的 重要渠道。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只吸收存款,不愿向农户及中小乡镇企业发放 贷款,农村地区的大量资金通过正规金融渠道流向城市,加上部分乡镇负债严重, 财政向金融透支行为严重恶化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导致农村地区的资金更加紧 张。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矛盾突出。农村得不到有效的资金支持,这 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研究 极大地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发展滞后,金融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 发展的瓶颈。 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偏低固然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不高有关, 但相关制度的安排不合理以及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因此, 如何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建立符合农业和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是本文着 力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一)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文所用的基本理论,主要是金融发展理论、金融抑制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等; 在实践方面,主要考察了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过程、特征。根据基础理论和 目前中国农村金融现状,改革目前农村金融体系的不合理因素,构造出符合中国 农村需求的农村金融体系。 ( 二)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首先应强调定量分析,因为定性分析需要定量分析结果的支持。没有正确、 科学、准确的定量分析,则在定性分析中难免出现无依据的判断。同时,定量分 析需要定性分析提供分析框架或者思路。 ( 三) 国外经验与国内实际相结合 本文考察了国外发达和不发达国家的比较成功的农村政策性金融制度安排、 合作制金融制度,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并且借鉴国外有益经验,试图找到符合 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更好地为解决“三农”问题服务。 三、研究思路 在文章的开始,作者先对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做了界定,并介绍了目前对 我国农村金融理论研究的进展,结合本文实际,做了简要评述,指出:中国目前 供给型金融抑制在农村金融抑制中处于主导地位,需求型和供需型金融抑制属于 从属地位;农村金融制度安排不能一刀切,应遵循需求主体的选择。为下文论述 作了一个铺垫。接着运用制度经济学等理论探讨了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历程、 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并引用数据、实例阐述了:农村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远远不 能得到满足,呈现出抑制现象。这说明农村金融制度设计安排存在不合理之处, 导论 究竟原因出在哪里? 本文从实际供给主体角度对农村金融体系缺陷的成因进行 了分析研究。相应的完善建议也自然得出,文章的最后根据以上分析框架,给出 了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这也对文章的缺陷分析进行了照应。 四、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本文所指的创新并不是指建立一个全新的理论,而是对现有研究理论和观点 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在某方面有所创新、变革和延伸。基于此,本文的创新之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 从总体、正规金融机构、民间金融组织三个角度出发探讨了我国农村 金融体制的变迁的特征; ( 二) 较为形象的描述了农村资金城市化现象,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阐述了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缺陷的成因; ( 三) 在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想中,尝试探讨通过建立农村信用体系、 采取“限制比例”等抑制农村资金外流、规范政府行为等措施,建立良性的农村 金融生态环境。 不足之处: ( 一) 本文所涉及到的大多数理论分析框架都是宏观的,微观理论模型构建 不足。 ( - - ) 资料搜集和图形演示能力有限。 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研究 第一章农村金融体系及其研究进展 第一节农村金融体系的界定及构成 一、农村金融是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对于庞大的宏观经济系统而言,其包含了众多的组成要素。首先,基于我国 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农村经济系统和城市经济系统是宏观经济系统的两个 基本的子系统,而在农村经济系统中,农村金融又是其重要的子系统。同时, 国家整个金融体系是宏观经济系统的一部分( 即部门子系统之一) ,这里,经济 的二元特征所带来的金融二元性导致了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的分割,农村金融成 为整个金融系统的子系统,同样处于宏观经济系统二级子系统的层次之上。由此 可以认为,在宏观经济系统中,农村金融处于农村经济子系统与金融子系统的交 集之中( 见图1 1 ) 。 ,城 j 巾 蠹农: 毒! 挂。、 图1 1 : 实俗 ; ;一- i 盘融曩誊 农村金融 农村金融体系是农村经济系统和金融系统的交集 二、农村金融体系的组成 经过近2 0 多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迄今已经形成了层次分明的体系结构, 包括宏观层次的金融监管系统、中观层次的金融机构系统以及微观层次的金融需 求主体系统,其中,宏观层次的金融监管系统和中观层次的金融机构系统构成了 农村金融的供给系统,金融机构系统是农村余融系统的主体,在整个农村金融系 统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见图1 2 ) 。 1 何广文,李莉莉从系统论视角看农村金融改革 j 农业现代化研究,2 0 0 4 专刊 4 第一章农村金融体系及其研究进展 我们将金融机构做一个细分,划分为正式金融和非正式金融,并对其做一下 简要地介绍。 正规金融机构: 中国农业银行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 囊。曩农户 , | 一鼻农榱嫡企业 p? 表村豢层政府 : 图l - 2 :农村金融体系构成 中国农业银行是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之一,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 分,其网点遍布城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齐全的服务功能。长期以来,农业银 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研究 行一直扎根农村、服务于农村金融事业。但1 9 9 4 年后为适应中国经济和金融体 制改革的新形势,农业银行在剥离政策性金融业务和与农村信用社脱离行政隶属 关系后,加快了由国有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化的步伐。经营战略上开始转 换经营机制,积极开拓业务领域,讲求经济效益。业务经营视角逐步转向城市, 目前其在农村的业务主要是围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立足于大农业,重点支持优 质农业规模化经营、农业科技型产业化和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在信贷投向上, 突出支持“两高一优”农业、“菜篮子”工程建设和发展,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 的龙头企业和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的乡镇企业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农业银行还 关注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和小城镇发展。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 我国唯一的国有农业政策性银行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于1 9 9 4 年4 月1 9 日,直属国务院领导。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 和方针、政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承担国家规定的 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作为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无偿拨款和有偿贷款。农 业发展银行成立以来,在支持粮棉油购销,支持国家扶贫攻坚和农业开发等方面 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1 9 9 8 年以来,农业发展银行贯彻国务院关于粮食、棉花 流通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收购资金管理的指示精神,坚 持以收购资金封闭管理为中心,紧紧抓住贷款投放、库存监管和收贷收息等关键 环节,初步建立了一套符合收购资金封闭管理要求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切实 加强了粮棉油收购资金的供应与管理工作,保证了政策性收购资金的及时足额供 应,有力地支持了粮棉油收购工作。其成立1 1 年来为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确保 国家粮食安全、保护广大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农村合作金融是指农村信用合作社,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是分支机构最多的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其分支机构遍及几乎所有的乡镇,目前农信社是全国从业人 员最多和城乡分布最广泛的金融机构。它也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与农户有最多 的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向农村和农业经济提供金融 服务的核心力量。根据2 0 0 3 年中国金融年鉴:截止到2 0 0 2 年末,我国的农村信 6 第一章农村余融体系及其研究进展 用社法人机构为3 5 5 4 4 家,各项存款1 9 8 7 5 4 7 亿元,各项贷款1 3 9 3 7 7 1 亿元, 存贷款规模均据全国金融机构第四位。从在农村投入的资金来看,农村信用社己 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 非正式金融: 非正式金融是指不通过依法设立的金融机构来融通资金的融资活动和用超 出现有法律规范的方式来融通资金的融资活动的总和。非正式金融包括非法定设 立的金融主体进行的各种金融交易和合法的金融主体进行的非法交易。非正式金 融除了包括民间金融( 非法定设立的金融主体进行的各种金融交易) 外,另一部分 就是正规金融机构之间及正规金融机构与其它经济组织之间开展的不合法的金 融交易。在本文所研究的农村非正式金融主要指前一种即民间金融。 农村民间金融是农村经济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自发产生的一种金融运作制 度,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农村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发 展。信贷融资需求旺盛,而正规金融机构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民间会融于是应 运而生。目前在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江浙一带,民间金融己成为重要的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和农民融资中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民间金融。 民间金融按其组织形式大致可分为三种形式:一是无组织无机构的个人借贷 和企业融资( 如企业相互融资、企业非法集资等) :二是有组织无机构的各种金融 会( 如标会、摇会、抬会、合会、呈会) :三是政府没有认可的有组织有机构的各 种融资形式,如私人钱庄、典当行等。 第二节农村金融理论研究的进展 一、农村金融抑制:供给型还是需求型 观点一:我国农村金融抑制属于供给型会融抑制,导致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的 主要原因是正规金融部门对农户贷款的资金有限。谢平。认为,即便对于经济落 后地区,由于农村居民缺乏畅通的对外沟通渠道,对现代金融服务缺乏感性认识, 也不能就此认为需求不足。比如对高寒草原地区的畜牧业而言,自然灾害保险的 潜在需求必然存在。另一方面,某些金融服务只有在提供的过程中才能让居民和 。叶兴庆论我国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 j 当代金融导刊1 9 9 8 ( 3 ) 。谢平中困农村信用含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 j 余融研究,2 0 0 1 ( 1 ) 7 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研究 企业发现其方便快捷的好处,才能激活潜在需求。按照谢平的观点,“供给会自 行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在农村金融中会发挥作用。 观点二:我国农村金融抑制供给型与需求性共存。高帆。认为,我国农村当 前所面临的一个特征性事实是,在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同时农户对正规金融部门 的资金需求却相对有限,故我国农村金融抑制也有需求型金融抑制的特点。具体 来说,就是农业较高的自然风险、农产品较明显的市场风险、土地制度的制约、 较低的农村市场化程度、不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抑制了农户的生产性借贷 资金需求,同时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对正规金融组织具有挤出效应,这些都使得 农户对正规金融部门的资金需求相对有限。 曹立群。认为,一方面正规金融部门对农户贷款的资金有限,另一方面农户 也存在融资需求约束:( 1 ) 在改革初期,一些农用生产资料不仅缺少,而且流通 渠道单一,市场环境恶劣,农民即使有钱也难买到合适的投入品;( 2 ) 近几年由 于农产品市场低迷,农民不愿借钱做不盈利甚至赔本的经营;( 3 ) 在非农生产领 域,需求约束体现在自身技能上;( 4 ) 在生活消费领域,由于农村没有开展消费 信贷,农民迫不得已会借高利贷。 观点三:我国农村金融抑制主要表现为供给型金融抑制,需求型金融抑制是 从属现象。 马晓河、蓝海涛。认为,农户的融资需求不足,一方面是自然需求不足,主 要原因是农村商品化程度低,农户自给自足消费高,货币化程度低,降低了农户 对资金的交易性需求;另一方面是人为需求不足,这是产生需求性金融抑制的主 要原因,它是政策压抑的结果,其根源在于制度供给短缺,例如由于消费信贷服 务严重滞后,导致农民将消费信贷需求转向了非正规金融部门,从而减少了对正 规金融部门的资金需求。何志雄。认为,供给型金融抑制起着主导作用,其他形 式的金融抑制处于从属地位,这是因为:首先,按照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先满足 量的要求,然后才有质的提高。因此,只有在缓解供给型金融抑制的基础上,才 会考虑需求的增加与需求的多样性问题;其次,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金融“供 。乔海曙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约束及解除 j ,农业经济问题2 0 0 1 ( 3 ) 。高帆我国农村中的需求型金融抑制及解除 j 中国农村经济,2 0 0 2 ( 1 2 ) 。曾力群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农户借贷行为研究 r 课题报告,2 0 0 0 。马晓河、蓝海涛当前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困境与改革 j 中国金融,2 0 0 3 ( 1 1 ) 。何志雄解决农村供给型余融押制有效途径 r 三农数据网,2 0 0 31 11 8 第一章农村金融体系及其研究进展 给领先”( s u p p l y l e a d i n g ) 模式已为许多国家,特别为东亚国家的发展所证实: 第三,供给型金融抑制有时也会以需求型等金融抑制的形式出现。对一些欠发达 农村地区,表面上看是金融有效需求不足,其实质是金融供给类型不对,政策性 金融乏力,合作金融不发达,从根予上讲是金融供给的总量不足。 二、农村金融系统:合作制和商业化之争 关于农村金融体系应以合作制为主导还是商业化取向的争论,大致可以归纳 为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咀合作制为主导;第二种观点是商业化取向,甚至放 夯合作制:第三种观点是折中的,认为商业化和合作金融应共同发展。 第一种观点认为,面向农户、集体农业等非法人实体的信用业务,应是合作 金融( 和政策金融) 的天然职责。合作金融应有政策金融作财力依恃,然而,目 前我国农村政策金融主要着眼于国家农副产品收购这种垄断性商业行为,并没有 脱出“工占农利”阶段统制金融的窠臼,故合作金融没有得到政策金融在财力上 的支持,这导致我国农村真正的合作金融没有出现,故可以认为,不是合作制本 身有问题,而是我国农村政策金融出现了问题。中国农村是典型的小农经济, 从世界范围看,只要是小农经济国家,都没有仅仅使用商业金融来为小农提供信 用服务的成功先例。甚至所谓小额信贷,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种高利贷,因为其 利息率大大高于一般商业银行,这还没有计算小额信贷的组织成本,如果把组织 成本算进去,也许基本上不能把它作为一种金融服务来看待。总而言之,正规的 商业化金融不能提供高度分散小农经济化条件下的信用服务,根本不可能在传统 农村做商业化银行改革。 第二种观点认为,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不符合合作制原则的历史已经表明, 这些原则在我国农村金融领域是行不通的,因此,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应 转向组建和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合作金融组织有历史过渡性质,现在的农村 信用社应索性鼓励它走商业银行的路,不用谈什么为农业服务。如果为农业服务, 也要商业化,不要讲什么兼顾赢利和农业服务。解决农村融资的渠道只能是发 展农村合作制金融机构或者开展具有相当政策性含义的农户小额信贷这种说法 。程漱兰农村金融体系设计别忘了农民才是主角 n 经济学消息报,1 9 9 7 2 7 。温铁军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如何破题 e b 0 l 中国金融网,2 0 0 4 1 1 8 。乔海曙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约束及解除 j 农业经济问题,2 0 0 1 ( 3 ) 。党园英如何清理农信社产权改革方向f e b o l 博客中国网,2 0 0 4 7 1 1 9 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研究 没有区分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现代银行不愿意在农村开展业务是事实,但并 非全球如此。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市场机制作用有限,银行的服务是十分不充分 的。但是在发达国家,农民获得金融业很好的服务。中国既然要想成为发达国家, 显然农村金融体系商业化是题中之义。 折中的观点认为,合作金融一般只能在小范围可以很好运作,但扩展到大范 围时,合作金融所依据的信任机制和互助机制等不容易正常发挥作用,不能代替 商业金融,故二者应该并重。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未来方向,应当是商业 化和合作金融共存,相互补充,共同发展。把农村金融今后的发展方向定位在单 纯的合作化或者是商业化,都会脱离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无论从国内 还是从国外,从发展中国家还是从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发展情况看,商业化金融 和合作化金融并存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共同特征。这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在不同阶 段、不同人口群体,不同产业之间差异形成的金融需求不一致造成的。综合起 来看,如果我们真正建立了“政策性一合作一商业性”农村金融体系,可以设想, 农户通过政策扶植可以全面脱贫并维持简单再生产,在合作金融支持下可以实现 初步致富并实现初级层次的扩大再生产,在商业性金融的竞争条件下,真正具备 经营能力的农户可以实现高级层次的扩大再生产,甚至带动本乡镇产业结构的高 度化、城镇化和非农化。 第三节简要评述 一、对农村金融抑制类型的综述 总结上述各种观点,可以认为: ( - - ) 供给型金融抑制在农村金融抑制中处于主导地位,需求型和供需型金 融抑制属于从属地位。目前的金融抑制类型表明解决农村金融的突破口在于对现 有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需求型和供需型金融抑制的存在,又表明农村金融问题 的解决是一项系统工程,金融领域之外的一些改革,如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o 文贯中农村金融改革能走多远 n z 1 世纪经济报道,2 0 0 4 8 2 9 。冯兴元 农村金融不能靠一条腿走路,需要多元化发展e e b o l 中国金融网,2 0 0 4 一i 02 3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所农村金融谍题组农民金融需求发其金融服务 j 中围农村经济,2 0 0 0 ( 7 ) 。陆磊谁有权选择农信社模式 j 财金,2 0 0 4 ( 1 ) 1 0 第一章农村金融体系及其研究进展 产业化结构调整、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等,对农村金融抑制的解除都是必要的。 ( - - ) 光靠强调资金流动性、安全性的正规金融机构是不可能满足农户多样 化、复杂化的信贷需求的。必须在继续改革和完善正规金融机构的同时,使农村 一部分非正规金融机构“浮出水面” 。 二、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争论的辨析 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别,没有哪一种关于中国农村经济的命题是普遍适用的, 因此,农村金融安排决不能“一刀切”,到底选择哪一种模式都应尊重农村金融 需求主体的选择。2 0 多年来我国城乡改革的基本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民众获 得了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权利,这是改革成功的基础所在。 农村过去推行的是合作制,农村的金融体系是信用合作社。经过多年发展, 由于价格变化和组织形式变化,由于农村信用社净亏损和不良资产较高,当地农 民逐渐较少以合作制的身份关心农村信用合作社,不再将其看作是大家靠合作形 式建立并由此享受其服务的一种组织。一段时期中,国家也把农村信用合作社看 作准国有金融机构。凡是出现挤兑风险,国家都会像救助国有金融机构一样,未 准许一个信用社出现挤兑破产,挤兑之后也都会保证支付,存款者都能得到全额 本息补偿。缺乏破产这一最后的杀手锏,往往会诱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尽管新一轮改革不再强调合作制,但只要民众获得了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 权利,只要经济金融中弱势群体依然存在,本文认为,合作金融就有存在的基础。 西方众多合作金融组织逐渐向商业金融异化其实是来自与组织成员或者客户层 次的改变,并不能证明合作金融最终要淹没在商业金融之中8 。 按照人们过去的理解,合作制就是在社区上建立的、为社区服务的组织,不 希望用现行的对商业银行实施的资本充足率要求来约束社区组织。但是,资本充 足率对金融机构不仅是一个自我约束,同时也反映了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是 衡量金融机构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一个尺度。无论是商业化,还是合作制,对资 本充足、抗风险能力、解决不良资产问题是同等要求的。为此,在农村金融组织 形式上不能只坚持过去一种模式,而是允许在组织形式上有所探索和创新。 o 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研究的进展 j 浙江社会科学,2 0 0 5 ( 4 ) 。唐仁建农村金融体制应从基本面展开 n 中国经济时报,2 0 0 3 一l 卜2 0 。姜旭朝,杨杨合作金融的制度视角 j 山东大学学报2 0 0 4 ( 1 ) o 削小川 关于农村余融改革的几点思路 j 新华文摘,2 0 0 4 ( 2 1 ) 1 1 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研究 第二章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变迁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主体及变迁动因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主体 农村金融体系的变迁,其主体有三:农民。从制度变迁主体的个人角度来 看,毫无疑义农民是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制度变迁的主体和主要推动者,从农民角 度衡量制度变迁的成本和收益,农民将更多的关注组织体系重构所能带来的收益 即个人收益。金融机构。各类农村金融组织机构如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 及农业发展银行、农业保险、邮政储蓄机构等,构成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制度变革 的第二个主体。一方面金融机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他们还必须充 当政府的代理角色,受制于政府的制度安排和政治利益。政府。政府从国家的 成本和收益角度来评价制度变迁和创新,关注的是社会成本和收益,是制度变迁 的引导者。政府评价社会收益不单纯按照经济效率原则进行制度变迁,还要受政 治集团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双重约束。制度变迁的政治成本主要表现为改革 支付的费用和代价,包括对国家税收的影响,财政支出,对社会稳定、统治权威、 政治支持的消极影响。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尽管对农村金 融组织体系制度的变革呼声非常高,但由此付出的政治成本也很高。 二、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变迁的动因分析 制度变迁的诱致因素在于主体期望获取最大的潜在利润。所谓“潜在利润” 就是“外部利润”,是一种在已有的制度安排结构中主体无法获取的利润。只要 这种外部利润存在,就表明社会资源的配置还没有达到帕累托有效状态,从而产 生进行制度变迁的动机,即进行帕累托改进,即在不损害其他任何人利益的前提 下,至少还可以使一个人的处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使社会净收益增加,通俗的 说就是现有的资源配置、制度安排还有改进的余地或潜力。外部利润的来源主要 有四个方面: ( 一) 由规模经济带来的利润 第二章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变迁的理论分析 企业或一个行业获得规模经济的好处不光要面对着技术因素的约束,还受到 制度安排的制约。如我们探讨的农村金融组织扩大经济规模如果不存在技术约束 问题,在现实中,它至少要受到政策、利益分配等方面的约束即制度的约束。 ( 二) 外部经济内部化带来的利润 所谓外部性即指相对农村金融组织是外在的利益。通过重构农村金融组织体 系制度,农民从中受益,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经济的 进步。 ( 三) 克服对风险的厌恶 风险的存在能消减经济活动的利润,人们往往倾向于有更为确定结果的经济 行为,则避开那些报酬变化很大的经济活动。重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制度,就是 要设计更有效的克服厌恶风险的机制,切实保障农民的经济活动,这样,总利润 会得到增加。 ( 四) 交易费用转移与降低带来的利润 实际社会不存在完全的市场,信息也不是免费的,因而交易费用( 以信息成 本为主要构成) 总是为正的。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来说,目前的农村金 融组织体系尤其存在着高的信息成本即交易费用。近几年农村金融体系对县域经 济的信贷支持力度不但没有加强反而有所下降,导致这些合法的金融组织渐渐萎 缩,而地下融资活动如“非法金融”连同“高利贷”占据的农村市场却有所扩大。 一方面增加了交易费用、金融管理成本,同时也加大了金融风险。 第二节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变迁的历程及特征分析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变迁的历程 自1 9 7 9 年开始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基本上经历了以下三个 阶段: 第一阶段:1 9 7 9 1 9 9 3 这一阶段的主要改革措施和政策方案主要是恢复和 成立新的金融机构,形成农村金融市场组织的多元化和竞争状态。包括1 9 7 9 年恢复中国农业银行,并改变了传统的运作目标,明确提出大力支持农村商品经 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随着人民公社体制的瓦解,农村信用合作社也重新恢 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研究 复了名义上的合作金融组织地位。农村信用合作社也不是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 但它接受中国农业银行的管理;放开了对民间信用的管制,允许民间自由借贷, 允许成立民问合作金融组织,例如8 0 年代末首先在四川省成立的农村信用合作 基金会。同时允许成立的还有一些农业企业的财务公司,企业集资异常活跃; 允许多种融资方式并存,包括了存款、贷款、债券、股票、基金、票据贴现、信 托、租赁等多种信用手段。 第二个阶段:1 9 9 4 1 9 9 6 在第一阶段改革的基础上,这一阶段的改革更明 确了改革的目标和思路,提出了要建立一个能够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及 时、有效服务的金融体系的口号。更具体地说,这一农村金融体系包括以工商企 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商业性金融机构( 中国农业银行) ,主要为农户服务的合作 金融机构(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 ,支持整个农业开发和农业技术进步、保证国 家农副产品收购以及体现并实施其它国家政策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中国农业发展 银行) 。为此于1 9 9 4 年成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试图通过该银行的建立将政策 性金融业务从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业务中剥离出来;加快了中国农 业银行商业化的步伐,包括全面推行经营目标责任制,对信贷资金进行规模经营, 集中管理贷款的审批权限,等等;继续强调农村信用社商业化改革。根据国务 院1 9 9 4 年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计划在1 9 9 4 年基本完成县联社的组建工作, 1 9 9 5 年大量组建农村信用合作银行。不过,实际进度大大落后于这一阶段所设 计的目标。另外一个重要的政策变化就是规定农村信用合作社不再受中国农业银 行管理,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管理,改由县联社负责;对农村信用社的金融监督管 理,由中国人民银行直接承担。 第三个阶段:1 9 9 7 至今。在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和1 9 9 7 年开始的通货紧 缩后,在强调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同时,对金融风险的控制也开始受到重视, 客观上强化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主要体现在:开始在国 有专业银行中推行贷款责任制;收缩国有专业银行战线。1 9 9 7 年中央金融工 作会议确定了“各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 及以下) 机构,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支 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国有商业银行开始日渐收缩 县及县以下机构:打击各种非正规金融活动,对民间金融行为进行压抑。1 9 9 9 年在全国范围内撤消农村信用合作基金会,并对其进行清算;将农村金融体制 第二章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变迁的理论分析 改革的重点确定到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上,且进入2 0 0 3 年以来这一政策趋 势日益明显且力度不断加大。包括:放宽对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利率浮动范围的 限制、加大国家财政投入以解决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不良资产问题、推动并深化信 用合作社改革试点工作等等。2 0 0 3 年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