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法学专业论文)论侵权法中的补充责任.pdf_第1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论侵权法中的补充责任.pdf_第2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论侵权法中的补充责任.pdf_第3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论侵权法中的补充责任.pdf_第4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论侵权法中的补充责任.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o r tl i a b i l i t yl a wm a k e st h ep r o m u l g a t i o no fs u p p l e m e n t a r yl i a b i l i t yh a sb e c o m e c h i n a st o r tl a wa ni n d e p e n d e n tt o r tl i a b i l i t yf o r m , a n da sal i a b i l i t y , j o i n tl i a b i l i t ya n d u n t r u t h f u lj o i n ta n ds e v e r a ll i a b i l i t yt o g e t h e rc o n s t i t u t et h ec h i n e s et o r tl i a b i l i t y s y s t e m a sw i t ht h ef o r mo fl i a b i l i t yo f t h ep h a s e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t h en o v e l f o r mo f 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 i t s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 ,t h em o r e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t o r t c a s e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w i t h e v a l u a t i o nb a s i s b u tt h es u p p l e m e n t a r yl i a b i l i t yr u l e s ,a r es p e c i f i cf o rap a r t i c u l a ri t e mt o m a k es p e c i f i cp r o v i s i o n ,d i d n te x t e n d t oa l ln e e da n dm a yu s es u p p l e m e n t a r yl i a b i l i t y 1 s s u e s b a s e do nt h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d i s c u s s i o no fs u p p l e m e n t a r yl i a b i l i t ys y s t e mb a s e do n i t sn a t u r e ,d e f i n e da san e ws h a p e so ft o r t i o u sl i a b i l i t y , a n du n r e a lj o i n tl i a b i l i t yi sh a v i n g s u b s t a i n t i a l d i s t i n c t i o n ,f o l l o w e d f r o m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c o m p a r a t i v e l a w s u p p l e m e n t a r yl i a b i l i t ya n do t h e rr e l a t e dc a t e g o r i e sw e r ec o m p a r e d ,w i t ht h e o t h e r l i a b i l i t yf o r m sa r ed i s t i n g u i s h e d ,w h i c hi nt h ej u d i c i a lp r a c t i c et ot h ec o r r e c t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s u p p l e m e n t a r y l i a b i l i t ys y s t e m ,t h e l a s to fc h i n a s 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s y s t e m 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s u b je c tr a n g e ,s u p p l e m e n t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r e c o u r s es c o p ea sw e l la st h e a d d e d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o fc o m p e n s a t i o ns c o p eo ft h ed e f i c i e n c i e sa r ed i s c u s s e dd e e p l y , a n d o nh o wt op e r f e c tc h i n a ss u p p l e m e n t a r yl i a b i l i t ys y s t e mt op u tf o r w a r dt h ep r o p o s a l k e y w o r d s :s u p p l e m e n t a r yl i a b i l i t ys a f e t yu g a r a n t e ed u t y u n r e a lj o i n ta n ds e v e r a l l i a b i l i t y r e c o u r s e 目录 目录 中文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 i 绪论1 第一章侵权法补充责任概述6 第一节侵权补充责任的内涵界定6 一、侵权补充责任的概念6 二、侵权补充责任的特征7 第二节侵权补充责任的性质分析8 一、传统民法理论观点8 二、侵权补充责任是一种新的侵权责任形态9 第三节侵权补充责任的效力和类型l o 一、侵权补充责任的效力1 0 二、侵权补充责任的类型1 2 第四节侵权补充责任的构成要件1 3 一、损害后果1 3 二、违法行为1 4 三、主观过错15 四、因果联系16 第二章侵权补充责任与相关范畴的比较一18 第一节侵权补充责任与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比较18 一、是否享有先诉抗辩权不同18 二、终局责任的承担不同1 9 三、导致损害结果发生的原因不同1 9 四、责任的承担范围不同19 1 1 1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节侵权补充责任与连带责任的比较2 0 一、产生的原因不同2 0 二、行为人的主观状态不同2 0 三、行为人之间的关系不同2 1 四、是否存在先诉抗辩权不同2 1 第三节侵权补充责任与按份责任的比较2 2 一、产生的原因不同2 2 二、是否享有追偿权不同2 2 三、是否享有先诉抗辩权不同2 2 四、责任承担范围不同2 3 第四节侵权补充责任与垫付责任的比较2 3 一、两者的本质属性截然不同2 4 二、责任承担原因不同2 4 三、最终责任的承担不同2 4 第五节侵权补充责任与替代责任的比较2 5 一、归责原则不同2 5 二、追偿权不同2 6 三、责任人与直接侵权人的关系不同2 6 四、诉讼程序中当事人的法律地位不同2 6 第三章我国侵权补充责任制度的不足与完善一2 7 第一节侵权责任法关于补充责任的规定2 7 一、安全保障义务违反人的补充责任2 7 二、校园伤害事故中的侵权补充责任3 0 三、劳务派遣单位的侵权补充责任3 2 第二节我国侵权补充责任制度的不足3 4 一、侵权补充责任的适用范围过于狭小3 4 二、补充责任的赔偿范围不明确3 5 1 v 目 录 三、补充责任追偿权的范围不明确3 6 第三节侵权补充责任制度的完善3 9 一、扩大安全保障义务责任主体的范围3 9 二、明确补充责任的赔偿范围4 1 三、补充责任追偿权范围应明确4 3 结论。4 5 参考文献。4 7 致谢4 9 独创性声明5 0 绪论 绪论 选择侵权补充责任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并且撰写此文,缘由在于在研读国内 外关于安全保障义务或是补充责任的论著过程中,发现在对补充责任的诸多问题 的研究上,观点各异,甚至于两种学说或者观点之间相互对立。特别是在一些重 点问题上,这种情况尤为突出,例如对于补充责任的性质,有的学者主张补充责 任的理论基础是不真正连带债务学说,是不真正连带责任中的一种,但是按照此 观点我们不难推出,补充责任是不真正连带责任的下位概念。也有的学者主张补 充责任是一种全新的侵权责任形态,与不真正连带责任是一种并列关系,互不从 属。正是诸多学者在理论上的各抒己见,才有了我国法学界上“百家争鸣”局面 的出现,这对于我国法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也要明确 一点:理论上的不统一,也使得我国对于补充责任制度的研究出现了“瓶颈”状 态,以至于司法实践中法官对于补充责任把握不准确,出现大量的错判案件。因 此研究补充责任制度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 2 0 0 9 年侵权责任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通过基本立法的形式将补充责任 4 正式确立为我国侵权法上的一种全新的责任形态。作为一种全新的侵权责任形态, 目前补充责任的理论探讨与发展仍然处于基础阶段,对某些问题的看法上没有达 成一致,许多的理论问题也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在世界各国的侵权法上,鲜有 “补充责任”的字眼,可以说补充责任是我国在长期的司法实践当中孕生出的产 物。因此,对补充责任制度的研究可以为世界侵权法领域的制度创设与完善贡献 力量。另外,尽管我国已规定了侵权补充责任制度,但是对于补充责任的规定, 都是针对某些特定事项所作出的具体规定,并未扩展到一切需要并可能运用补充 责任解决的事项,补充责任的理论化、体系化,仍有待发展。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史 二、实践意义 法学理论的发展,最终是要落实到司法实践的层面上来。在我国司法实践中, 存在着大量的侵权直接责任人无力赔偿的案件,使得受害人求偿不能。补充责任 制度的应用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一方面,侵权补充责任制度很好地解 决了以往不同责任主体之间具体责任份额的划分问题。使不同的责任主体在具体 责任的承担上更加趋向合理、公平;另一方面,补充责任制度规定,当出现直接 责任人无力赔偿的情况时,受害人可以向处于第二二顺序的补充责任人求偿。这一 规定更加注重了对受害人权利的保护。 此外,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补充责任理论的把握不准确,常常与其它的责任形 态产生混淆,使得同样的案件在不同的法官手里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判决结果, 因此准确的理解补充责任对于司法实践意义重大。 三、文献综述 在世界其他国家的侵权法领域,鲜有“补充责任”的字样,侵权补充责任是 我国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所孕生出的产物,是我国所独创的一种法律制度。 我国的补充责任制度是由“安全保障义务”理论所发展而来的,而安全保障 义务在其他国家的侵权法领域则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是各个国家对安全保 障义务的称谓不同而已,我国国内有很多学者都对“安全保障义务”作过阐述, 例如在对德国法上的安全保障义务( v e r k e h r s p f l i c h t e n ) 作介绍时,不同学者对 其翻译过来的称谓也不一样,台湾的王泽鉴先生在侵权行为法中将其翻译成 “社会活动安全注意义务”,张新宝教授在欧洲比较侵权行为法中将其翻译为 “一般注意义务”,王利明教授在侵权行为法研究中则称之为“交易安全义务”。 王利明教授的人身损害赔偿疑难问题中,也对德国法上的安全保障义务做过 介绍,德国法在最初设立交易安全义务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很好的解决关于道 路交通事故中的责任归属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的不断改进,交易安全义 务后来才被逐渐的应用到侵权法的领域。张民安教授的现代法国侵权责任制度 研究、刘世国教授的安全关照义务论,都对法国的“保安义务”做过介绍, ,) 绪论 他们认为法国法上的“保安义务”,是指不侵害他人人身、财产的安全关照义务。 与德国法的做法类似,法国法在最初设立保安义务时,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在 工作过程中受伤的雇员的利益,如果雇员在工作过程中受到伤害,那么他可以要 求雇主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我国在2 0 0 3 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 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及2 0 0 9 年出台的侵权责任法中,都对雇 佣责任做过规定,与此处的“保安义务”有些类似。 我国的安全保障义务是由德国法上的“交易安全义务”演变而来的,但是安 全保障义务在我国并没有形成体系化。我国关于安全保障义务的规定大多都散见 于一些部门法或者相关的司法解释当中,即使是与之密切相关的侵权责任法 也只是对安全保障义务作了简要的提及,并没有对其进行详细的阐述。由于对安 全保障义务的概念、范围等问题都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也没以立法的形式确立, 所以导致在司法实践中适用“安全保障义务”时阻力重重。例如对于安全保障义 务法律性质的界定上,张新宝、唐青林的经营者对服务场所的安全保障义务、 麻锦亮的论安全保障义务的性质、王俊的对我国安全保障义务的构想中都 对其有过阐述。 在2 0 0 9 年以前,国内的很多学者就对“补充责任”有过阐述,但是对于这种 在我国所特有的法律制度,学者们对它的看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对补充 责任性质的看法上就明显的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以杨立新教授为 代表,他主张补充责任属于不真正连带责任,他在论侵权责任的补充责任、侵 权行为法中都对侵权补充责任的性质作过明确的阐述,他主张补充责任是由不 真正连带责任学说逐渐发展而来的,补充责任是不真正连带责任的一种,从属于 不真正连带责任。杨立新教授的这一观点在很长时期内成为了国内理论界的主流 观点,相当一部分学者对主张这一观点。另外的一种观点以张新宝教授为代表, 他在侵权责任法原理中主张:“补充责任与不真正连带责任有相似之处,但补 充责任不同于不真正连带责任,而是与其相对应的一种新型的责任形态”。另外, 黄龙教授的民事补充责任研究中也支持这一观点,他认为:“不真正连带债务 学说不能催生和支持补充责任,理由主要在于不应当以不成熟的学说或理论为基 1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础创设新型的民事责任 。 2 0 0 9 年侵权责任法出台后,明文规定了几种适用情形,如学校的补充责 任、大型场所管理人或经营者的补充责任以及劳务派遣机构的补充责任。张新宝 教授在其著作我国侵权责任法中的补充责任中,对补充责任在我国的适用范 围做过详细的评论,例如,在校园事故中,对于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责任性 质的认定上主张采用“安全保障义务说”。张新宝教授认为学校承担补充责任的前 提是第三人不能承担赔偿责任或者仅仅承担了部分赔偿责任,学校承担补充责任 的法律依据是其存在过错,而且是一般过错,在赔偿范围的界定上主张“补充性” 一说。对于公共场所的经营者的补充责任,一直以来就是学术界所关注的重点, 诸多学者发表文章、著作对其作过研究,如潘同龙、程开源的侵权行为法、肖 明的论公共场所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王淑梅的消费者受到第三人侵权时经 营者责任的探讨等。 补充责任制度现阶段只存在于我们国家,我们要有承认它存在的勇气,也要 有承认它不足的勇气。补充责任制度是一种全新的责任形式,在我国的理论发展 也不是很完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补充责任的发展也是 一样,现阶段,我国的补充责任制度虽说已经通过立法渠道加以确立,但是其依 然处于起步阶段,如此一来就免不了有不足之处。比如对于补充责任人责任承担 范围的界定上,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有的主张补充责任人承担与其过错相适应 的责任,而有的则主张补充责任人的责任承担范围因直接责任人的赔偿能力而定, 既可以完全不承担赔偿责任,也可以承担全部的赔偿责任。张新宝教授在我国 侵权责任法中的补充责任中,提到“补充责任人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究竟是 与其过错范围相应的部分补充还是直接责任人无力承担部分的全部补充,侵权责 任法没有明确规定。这将是受害人利益和补充责任人利益平衡的另一博弈,需 结合当前的社会实际情况和司法现状作出综合的考量”。目前,大多数学者已经认 同第一种观点,因为补充责任人存在过错,对受害人造成了侵权损害,就应当承 担相应的责任。 我们发现问题后,就需要去解决。补充责任既然存在不足之处,那么我们就 正 绪论 需要去完善它。从而把补充责任制度变成一种科学的、严谨的、完善的责任制度。 但对于完善方面,笔者发现国内的诸多著作中,对其提及的寥寥无几,在一些公 开发表的论文中,如李琦的侵权补充责任研究、张阳的我国侵权法上的安全 保障义务研究、李升军的侵权法上的补充责任研究等,都曾提及到补充责任 制度的不足之处,上述著作和论文对本文写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帮助。 四、本文的写作思路 对于侵权补充责任制度这个课题,在近些年来,有许多学者对此做过研究与 探讨,也发表过许多的文章加以论述。笔者在参考这些著作的时候,发现对于补 充责任制度,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见解,到目前为止,仍未形成比较统一的理论体 系。由于理论上的长期不统一,导致司法实务上的差异,笔者在参考法学著作的 基础上综合的对比了各种学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较为系统的论述 了补充责任制度。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章对补充责任制度进行了概述,分别对补充责任的概念、特征、性质、 效力、具体类型、构成要件以及在我国的立法演变历程作了详细的论述。本章的 重点在于对其性质的阐述,只有将其性质搞清楚,才能将其与不真正连带责任分 开。 第二章是本文的重点所在,在本章中,笔者较为详细的对侵权补充责任与其 他相关责任形态作了比较。要准确的理解补充责任制度,就需要理清它与相关范 畴的关系,特别是与相关范畴的区别是什么,只有搞明白这些,才能在司法实践 中,准确无误的运用不同的责任形态处理不同的案件。 第三章的内容包含三个方面,首先分析补充责任在我国侵权法中的适用范围, 我国的侵权责任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 若干问题的解释所规定的适用范围都比较具体,而且限定在了几种具体的情形, 这可以说是我国关于补充责任适用范围的规定上的不足之处。其次针对我国补充 责任制度的不足之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笔者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完 善建议。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侵权法补充责任概述 在世界各国的侵权法上,鲜有看到“补充责任”的字样,侵权补充责任制度 是我国所独创的的一种侵权责任形态,它是在我国长期的司法实务中所成长起来 的一种制度。尽管伴随着侵权责任法的出台,侵权补充责任已经被正式确立 为我国侵权法上的一项独立的责任形态,但是由于对补充责任制度的理论研究仍 然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在补充责任的一些问题上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因此非 常有必要对补充责任的概念、性质等问题予以分析,以便深入了解侵权补充责任 度。 第一节侵权补充责任的内涵界定 一、侵权补充责任的概念 关于侵权补充责任的概念,学者们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其中杨立新教授认为:侵权补充责任,在性质上属于不真正连带责任,是指数个 侵权行为人基于不同的发生原因而产生的同一给付内容的数个责任,各个侵权行 为人都需要对受害人承担全部赔偿义务,并因任何一个侵权行为人的履行行为而 使全体行为人的责任均归于消灭的侵权责任形态。张新宝教授则认为:补充责任 是指在发生侵权责任时,如果能够确定实施具体侵权行为的责任人,则由直接责 任人对受害人承担全部的赔偿责任,补充责任人不承担责任;如果无法确定具体 的侵权责任人是谁,则由补充责任人承担全部责任;如果能够确定具体的侵权责 任人,但是其无法全额赔偿受害人的损失,则先由直接责任人承担责任,剩余部 分由负有补充责任的人承担。因此,直接责任人与补充责任人在责任承担上是有 先后顺序的,并且补充责任人在承担了责任之后,享有对直接责任人的追偿权。 笔者认为第二种观点较为妥当,因为从第一种观点的角度出发,我们很容易 。杨立新论侵权责任的补充责任【j 】法律适用,2 0 0 3 ,( 6 ) 第1 6 页, 张新宝、唐青林经营者对服务场所的安全保障义务【j 】法学研究,2 0 0 3 ,( 2 ) 第2 6 页 第一章侵权法补充责任概述 看出,补充责任成了不真正连带责任的下位概念了,既然是下位概念,那么补充 责任就应具备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所有特征,但是,补充责任与不真正连带责任在 产生原因、是否享有先诉抗辩权以及责任承担范围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第 一种观点是不准确的。本文认为侵权补充责任的概念应为:“多个行为人基于各 自不同的发生原因而产生同一给付内容的数个责任,在责任的承担上应当先由直 接责任人承担赔偿责任,只有在直接责任人无力赔偿、赔偿不足或者下落不明的 情况下补充责任人才承担责任,并且补充责任人在承担责任后可以向直接责任人 请求追偿的侵权责任形态”。 要完全理解补充责任的概念,关键是要理解“补充”二字的含义,具体包含 两个方面,首先是程序意义上的补充。也就是指顺位上的补充,当发生侵权责任 时,受害人的损害应当首先由直接责任人承担,直接责任人无法确定或没有赔偿 能力时,才由补充责任人承担赔偿责任。由此可知,直接责任人与补充责任人在 侵权责任承担的顺序上并不是平行关系。其次就是实体意义上的补充,也就是指 差额上的补充,具体有两方面的要求:第一,直接责任人不能全额赔偿受害人的 损失时,由补充责任人就差额部分承担责任,这一点也是补充责任人在程序上顺 位补充的必然性。第二,补充责任人承担的补充责任的范围是有限定的,补充责 任人所承担的责任应当与其过错程度相符,应当在其能够防止或制止损害的范围 内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侵权补充责任的特征 侵权补充责任作为侵权责任的一种特殊形态,除了具备侵权责任的一般特征 之外,还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一般来说,侵权补充责任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 一) 补充责任是一种附条件的民事责任 补充责任在适用上是有条件限制的。从权利人的角度看,只有当直接责任人 不明,或者直接责任人不能履行或者不能完全履行责任时,权利人才能向补充责 任入主张权利。换言之,从补充责任人的角度出发,补充责任人享有对直接责任 人的先诉抗辩权,在直接责任人没有承担责任之前,补充责任人可以拒绝权利人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之 的请求。即补充责任人享有一种顺位利益。 ( - - ) 补充责任以两个侵权行为为前提 在侵权行为所引起的民事损害中,直接责任人是由于直接的侵权行为而负担 侵权责任,补充责任人则是因为没有尽到安全保障义务或者注意义务而负担相应 的侵权责任。补充责任的产生必须以存在两个侵权行为为前提。 ( 三) 侵权补充责任存在两种责任的竞合 在侵权行为所引起的民事损害中,直接责任人的直接侵权行为所引起的直接 责任和补充责任人因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而引起的补充责任产生竞合。主要变现形 式为负有安全保障义务的责任主体因没有尽到合理范围内的法定义务与他人的直 接侵权行为产生了偶然性的责任竞合。 ( 四) 补充责任人享有追偿权 当直接责任人下落不明、无力赔偿或无法全额赔偿时,补充责任人就需要承 担责任。当补充责任人承担了责任之后,就享有了对第三人的追偿权,但这种追 偿权并非全额追偿权,追偿的限额仅仅是超过其自:身应担责任的那一部分。 第二节侵权补充责任的性质分析 随着侵权责任法的出台,侵权补充责任已被确立为我国侵权责任法上的 一项独立的侵权责任形态。并且在大量的司法实践中被应用,虽然如此,但其概 念、性质、特征等仍未形成严密的体系,特别是关于侵权补充责任的性质,依然 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一、传统民法理论观点 在传统的民法理论体系中,大多数学者认为,侵权补充责任起源于大陆法系 的不真正连带债务学说,是由判例学说发展而来的。德国学者阿铱舍雷率先提出 的不真正连带责任是建立在德国普通法时期对连带责任二分论基础之上,并且逐 步从单纯连带中引申演化而来,并为法院判例所接受、肯定。该说认为侵权补充 。白军胜侵权补充责任研究【d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0 1 0 第】2 页 第一章侵权法补充责任概述 责任在性质上归属于不真正连带责任,是指数个侵权行为人基于各自不同的发生 原因而产生同一给付内容的数个责任,每一个侵权行为人都对受害人承担全部履 行义务,并因任何一个侵权行为人的履行行为而使全体行为人的责任均归于消灭 的侵权责任形态。此观点认为补充责任在性质上属于不真正连带责任,不真正连 带责任与连带责任、替代责任、按份责任共同构成了侵权责任形态。 二、侵权补充责任是一种新的侵权责任形态 事实上补充责任与不真正连带责任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的: 首先,产生的原因不同。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发生往往是由于数个责任人之间 基于不同的侵权行为而发生,而补充责任的发生是由于补充责任人没有履行安全 保障义务或者注意义务,补充责任人一般并没有积极的作为义务。 其次,是否享有先诉抗辩权不同。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数个责任主体之问没有 清偿顺序上的先后之别,当发生侵权责任时,权利人可以向任何一个责任人主张 全部赔偿,不真正连带责任人不能拒绝。但是,补充责任人却享有顺位利益,在 发生侵权责任时,权利人只能先向直接责任人主张赔偿权利,只有在直接责任人 下落不明、无法赔偿或者无法全部赔偿时,才可以要求补充责任人承担补充赔偿 责任。在权利人向直接责任人主张赔偿权利之前,补充责任人可以行使先诉抗辩 权,拒绝权利人的要求。 再次,承担责任的范围不同。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各个责任主体都负有对权利 人的全部赔偿责任,而在补充责任之中,补充责任人承担责任的范围是不确定的, 补充责任人承担的是一种补偿性质的责任,它的赔偿范围往往取决于直接责任人 的赔偿能力,补充责任人是位于第二顺位的责任人,而且补充责任人的赔偿范围 往往较之直接责任人来说是很小的。 综上分析,补充责任与不真正连带责任是有着很大区别的。把补充责任划归 为不真正连带责任的下位概念的学说也是不准确的,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 同了这一观点,例如张新宝教授认为:“补充责任是与不真正连带责任相对应的一 周阳。论侵权补充责任( j 1 法学研究,2 0 1 0 ,( 1 0 ) 第1 5 9 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之 种责任形态”。笔者认为,补充责任是我国侵权责任法上的一种新的侵权责任形 态。它与不真正连带责任是一种并列的关系,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三节侵权补充责任的效力和类型 一、侵权补充责任的效力 当发生侵权补充责任时,存在三方当事人,即受害人、直接责任人和补充责 任人。侵权补充责任的效力也就是指这三方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它包括对外效力 和对内效力两个方面。其中对外效力是指受害人对直接责任人和补充责任人的求 偿关系;对内效力则是指直接责任人和补充责任人之间追偿的内部关系。 ( 一) 侵权补充责任的对外效力 侵权补充责任的对外效力是指受害人对直接责任人和补充责任人的求偿关 系。当发生侵权损害时,受害人必须先向第一顺序的责任人( 直接责任人) 主张 求偿权利,只有在直接责任人下落不明、无力赔偿或是不能全额赔偿时,才可以 向第_ - jw l 页序的责任人( 补充责任人) 主张权利。无论是直接责任人还是补充责任 人承担了全部的赔偿责任,或者是补充责任人承担了剩余部分,受害人的请求权 都归于消灭,不得再向未承担责任的另一方主张权利。侵权补充责任的对外效力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受害人对于直接责任人和补充责任人都享有求偿请求权,但必须严格遵照 顺序。首先要向造成损害的直接责任人要求赔偿,只有在直接责任人下落不明、 无力赔偿或是无法全额赔偿的情形下,才可以请求:补充责任人进行赔偿。 2 、补充责任人是第二顺序的责任人,也就是说补充责任人享有顺位利益,基 于顺位利益,补充责任人享有对权利人的先诉抗辩权。当权利人直接向补充责任 人主张权利时,补充责任人可以以此为由拒绝。 3 、无论是直接责任人还是补充责任人承担了全额赔偿,亦或是双方各自承担 张新宝、唐青林共同侵权责任十论一以责任承担为中心重塑共同侵权理论f d b 】2 0 0 4 年,中国民商法律 h t t p :w w w c i v i l l a w c o m c n a r t i c l e d e f a u l t a s p ? i d = 1 8 3 1 9 - l o 第一章侵权法补充责任概述 了一部分,受害人的损害都得到了赔偿,受害人不得再向其余的没有承担赔偿责 任的责任人主张权利,因为受害人的损害已经得到了救济,那么他的请求权也相 应的归于消灭。 ( 二) 侵权补充责任的对内效力 补充责任的对内效力就是指当发生侵权责任时,一方责任人承担了赔偿后, 对其他责任人的追偿关系,也就是补充责任人能否向直接责任人追偿。在发生侵 权损害时,直接责任人往往是由于违反法定或约定的义务而产生直接责任,而补 充责任人是由于没有尽到安全保障义务或是注意义务而产生补充责任。既然各个 责任人产生责任的原因各不相同,那么就可能发生一方向另一方追偿的情形。 补充责任的追偿是建立在终局责任之上,直接责任人往往是终局责任的承担 者,因此它是一种单向的追偿关系。这点与连带责任人之间的追偿关系是截然不 同的,发生连带责任时,一方责任人承担赔偿之后,都有权向其他连带责任人追 偿,而补充责任发生时,补充责任人承担责任后可以向直接责任人追偿,不存在 直接责任人向补充责任人追偿的情形。因为这种追偿关系是建立在终局责任的基 础之上,而不是连带责任的内部分担额上。 补充责任既然可以追偿,那么是否意味着当发生侵权损害时,所有的损害后 果都由直接责任人承担,而补充责任人不负任何责任呢? 当前我国部分学者主张, 补充责任人享有对直接责任人的全额追偿权。在安全保障义务人承担补充责任的 时候,直接责任人的积极加害行为是受害人损害发生的直接和事实上的原因,而 安全保障义务人基于过失的消极不作为行为并非损害发生的真正的事实上的原 因,此时直接实旌加害行为之第三人的故意,实际上切断了安全保障义务人之过 失行为( 不作为) 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链,其行为的不法性已被阻却,而 第三人才是损害的直接责任人和责任的终局承担者。这些学者认为补充责任的设 定,只是为了给受害者提供一种临时性的法律救济,而不是和直接责任人分担责 任。 冯丽丽论安全保障义务人的补充责任【d 】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0 0 8 第1 8 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笔者认为上述看法有失偏颇,因为法律要体现它的公正性,如果依照上述观 点,那么补充责任人实际上是不负担任何责任的,尽管补充责任人是由于疏忽而 没有尽到安全保障义务,但也不能因此而免除他的责任。损害结果的发生是由直 接责任人的直接侵权行为和补充责任人的过失共同造成的,尽管补充责任人主观 方面是过失,是造成损害的间接因素,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补充责任人的责 任。笔者认为,补充责任人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这种责任的大小应当视其过错 程度的大小而定。补充责任人享有一定限额的追偿权,但不享有全额追偿权。 二、侵权补充责任的类型 在侵权行为法中,侵权补充责任有以下几种类型: ( 一) 法定的义务不履行行为与他人的侵权行为发生竞合而产生的补充责任 这是侵权补充责任最为常见的类型,依照相关法律的规定,行为人对他人负 有安全保障义务。如果行为人违反这一法律规定的相关义务,并且与他人的直接 侵权行为产生责任上的竞合,给受害人造成损害,这时,负有安全保障义务的行 为人所产生的责任就是侵权补充责任。例如住客在宾馆住宿时遭到他人的杀害就 属于此种情况。 ( 二) 约定的债务不履行行为与他人的侵权行为发生竞合而产生的补充责任 在合同法律关系中,存在着债权人与债务人双方当事人。他们之间存在着约 定的义务,如果在合同的履行过程当中第三人实施了侵权行为,给合同的债权人 造成了人身或财产方面的损害,侵权行为人需要对债权人承担侵权赔偿责任。同 时由于合同责任的相对性原理,债务人仍然需要对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此时, 合同债务人所承担的责任在性质上就是补充责任。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经营性场 所管理人的责任。 ( - - ) 数个侵权行为偶然竞合所产生的补充责任,但是并不构成共同侵权行为 数个侵权行为人因各自不同的原因实施数个各自独立的侵权行为,使他人遭 受同一损害,而又不构成共同侵权行为,各个侵权行为人对此损害结果均负全部 杨立新侵权行为法【m 】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5 第2 3 1 页 第一罩侵权法补充责任概述 责任,彼此互为补充责任。此种类型大多表现为直接责任人的直接侵权行为与违 反安全保障义务人的消极不作为行为产生竞合,也就是直接侵权行为与不作为侵 权行为产生竞合。我国目前的绝大多数补充责任适用情形都可以归类到这一类型 里。 上述三种补充责任的类型在具体的适用上往往是互相渗透的,而不是各自孤 立存在的。而且这三种类型并不能完全涵盖侵权补充责任的所有情况,伴随着我 国在立法方面的逐步完善和司法进程的逐步推进,司法实践中还会出现更多的类 型。 第四节侵权补充责任的构成要件 在侵权责任中,如果受害人要求责任人承担责任,需要具备四个必要条件: 违法行为、主观过错、因果联系与损害后果。侵权补充责任作为一种特殊的侵权 责任形态,与一般侵权责任形式相比,侵权补充责任的构成要件又具有一定的特 殊性。 一、损害后果 损害事实是侵权责任的前提要件,行为人只有在因自己的行为及自己所控制 的物件致他人损害时,才有可能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依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 2 1 条和第1 2 2 条的规定,损害是指侵犯主体合法权益的后果,此种后果将产生损害 赔偿责任。对于侵权补充责任来讲,无论是直接责任人还是补充责任人,他们各 自的侵权行为产生竞合共同导致了损害后果的发生,损害事实的存在是构成侵权 行为的首要条件。 损害结果可以分为人身损害、财产损害以及精神损害。对于一般的侵权行为 来说,侵权行为人需要对受害人的人身损害、财产损害和精神损害都承担相应的 赔偿,但是在侵权补充责任中,补充责任人则只需对受害人的人身损害和财产损 害承担相应的赔偿,这是因为补充责任人承担责任的前提是补充责任人违反了相 王全弟债法【m 】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1 0 第4 3 4 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应的安全保障义务,而安全保障义务,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为了使特定人 的人身和财产利益免受损害,而由特定的人所负的照顾、保护与注意义务。从安 全保障义务的概念我们可以得知安全保障义务的范围包括人身利益和财产利益, 也就是说补充责任人要对受害人的人身损害与财产损害承担应负份额内的责任。 但有一点需要明确:对于补充责任人来讲,他所造成的损害范围,和受害人所受 到的损害是不一样的,因为不是补充责任人自己的单独行为造成了损害,而是与 直接责任人的直接侵权行为产生竞合共同导致的。补充责任人所承担的责任,要 与其过错相符,也就是与其安全保障义务所及的范围相同。 此外,对于直接责任人所造成的精神损害,补充责人则不需要进行赔偿。这 是因为补充责任人并不是直接侵权人,在一定意义上是代人受过,并不具有道德 可谴责性,因此不应由其赔偿受害人的精神损害。也有的学者认为精神损害赔偿 的目的在于损害预防,即使从这个角度出发,让补充责任人承担精神损害赔偿也 是不恰当的。因为让安全保障义务人承担受害人人身损害的损失已经起到了促使 其积极履行义务,从而预防损害发生的作用,若再令其为精神损害负责,对损害 预防的作用不会很大。但却有可能增加所有安全保障义务人预防危险的成本,造 成社会成本的浪费。 二、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以其方式可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不作为又可分为积极不作为和消极 不作为两种。对于侵权补充责任而言,补充责任人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行为是一 种消极的不作为,是一种不作为侵权。安全保障义务包括两种,相应的不作为也 就包含两种。第是违反对物的安全保障义务,主要表现为对于特定场所内的物 没有尽到妥善的保管与安置,致使其出现安全问题,对他人造成损害;第二是违 反对人的安全保障义务,主要表现为在某些特定公共场所内,管理人或组织者对 进入该场所内的人员没有尽到合理范围内的保护,或者没有及时地对存在的危险 进行提示,从而使他人的人身或财产遭受损害。在违反物的安全保障义务中,在 主体上,它仅仅是两方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而侵权补充责任则存在直接责任人、 第一罩侵权法补充责任概述 补充责任人和受害人三方当事人;在性质上,由于对物没有尽到合理的保管、维 护,而使物对他人造成损害,则应当属于直接侵权行为;在责任承担上,它所承 担的是直接责任,而不是补充责任。 承担补充责任的侵权条件是存在实施直接加害行为的第三人,补充责任人违 反的是第二种的安全保障义务,表现为对进入特定场所内的人员,未尽到合理范 围内的注意与保护义务,而使其遭受到第三人的侵权损害,或者是没有及时的对 可能存在的危险隐患进行提示或排除。 三、主观过错 过错的形式可以分为故意与过失两种。所谓故意就是指行为人能够预见到自 己的行为会产生损害后果,仍然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故意又可细分为直 接故意与问接故意。直接故意是指预见到自己的行为能产生损害后果,希望这种 结果发生。间接故意是指能够遇见自己的行为能产生损害后果,而放任这种结果 的发生。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主观态度上,一个是希望结果发 生,一个是放任结果发生。在某些侵权损害事故中,作为负有安全保障义务的补 充责任人大多是单位或大型的服务场所,它们在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时,有义务 对消费或接受服务的人提供安全保障,但是当在场所内存在发生危险的隐患或者 已经发生第三人侵权行为时,安全保障义务人也许心存侥幸放任这种行为或者明 哲保身任由损害的扩大,以致受害人受到损害甚至损害扩大。此时安全保障义务 人就需要承担补充责任,由此可知故意可以成为补充责任的主观过错。 所谓过失,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损害后果,因为疏 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到但轻信自己能够避免而导致损害的发生。过失也 可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种情形。在现实生活中,过失是最为 常见的补充责任过错形式。在具体的案例中,安全保障义务人往往都是由于疏忽 大意而没有预见到危险的存在,导致第三人有机可乘,对受害人实施了侵权损害 行为,或者是由于安全保障义务人已经预见到危险,但却轻信损害不会恰巧发生 在自己所管理的范围内,导致损害发生。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侵权补充责任的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过错形式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 四、因果联系 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违法行为与具体的损害后果之间的客观联系。大陆法 系国家对因果关系的研究主要采用的是相当因果关系说。相当因果关系说,是指 作为侵权行为要件的因果关系,只需具备某一事实,依据社会共同经验,即足以 导致与损害事实同样的结果。 相当因果关系说的判断规则采用的是“若无,则不”的检验方法。该规则可 以表述为:如果没有被告的行为,该事件则不会发生,即被告的行为是该事件的 原因。该规则属于排除性规则,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被告的行为,事件就不会发生, 被告也不必然就要承担责任,因为因果关系之外的一些因素也可能否定被告的责 任。“若无,则不 规则的具体运用方式主要有剔除法和替代法两种。“剔除法” 是指假设将被告的行为从事件中剔除掉,如果事件的发展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则 该行为和它的后果不能归责于被告,被告行为与原告损害之间没有事实因果关系。 相反,如果将被告的行为从事件中剔除之后,事件后果不会产生或者只能以一种 完全不同的方式产生,那么可以判定被告行为与原告损害之间的事实因果关系成 立。而所谓的“替代法”,则和“剔除法”的做法截然不同,它是指如果行为人在 整个的侵权事件过程当中,实施了积极地、合理的、有效地行为,此行为的实施 如果能够使原先的损失后果发生改变或者阻止其发生,那么可以认为行为人的行 为与损失后果之间存在因果联系。反之,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