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五代“v + ( o ) + x ”句法研究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字学 指导老师:方有国教授 内容摘要 研究方向:古汉语语法 研究生:付义琴( 2 0 0 1 1 6 2 ) 从先秦到元明时期,汉语单句结构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最大一点是,句子的中心动 词及其宾语之后,有一个x 位置,其抽象格式可表示为:v + ( o ) + x 。可是到了现代 汉语,这个x 位置基本上消失了,除个别例外,上式变成不合法的了。可以出现在该 位置的成分归纳起来包括: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补语“不得”;介词短语;数量s 词: 数量a 词;时段词。从整个语法史的发展来看,这些成分确实经历了一个位置变化的 过程,而唐五代是这些成分位置变化的一个重要时期。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 唐五代的这种“v + ( 0 ) + x ”及其相关句式进行归纳描写和定量分析,并尽可能描述 其历史发展过程。本文分为九个部分。 首先是引言。指出“v + ( o ) + x ”结构中“x ”所代表的成分及其这些成分位置变 化的事实。交代研究的方法及依据的材料。 第二部分到第八部分,详细描写当x 为不同的成分时“v + ( o ) + x ”及其相关句 式,以及这些句式的历史发展演变情况。其中第二部分到第四部分还重点分析了各种 旬式的句法结构。第五部分到第八部分归纳了x 在各种旬式中出现的规律。 最后探讨了这些成分位置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时间顺序原则;一 是语言内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as t u d yo nt h es e n t e n c es t r u c t u r eo f v + ( o ) + xi nt h et a n g - f i v ep e r i o d m a r j o r :c h i n e s el a n g u a g e & p h i l o l o g y s p e c i a l 哪: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g r a m m a r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f a n gy o u g u o a u t h o r :f uy i q i n a b s t r a c t f r o mt h ep r e q i n p e r i o d t ot h e y u a n - m i n gp e r i o d , t h eg r a m m a t i c a l s 打u c t u r eo ft h ec h i n e s es i m p l es e n t e n c eh a do n eo ft h em o s td i f f e r e n t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c o m p a r i n gw i t ht h em o d e mc h i n e s e ,t h a ti s ,t h e r ew a sap l a c e o f xb e h i n dt h ec e n t r a lv e r ba n d ( o r ) i t so b j e c t i v e i t sa b s 仃a c t i v ep a t t e r nw a so f v + ( o ) + x h o w e v e r , t h ep l a c eo fxd i s a p p e a r si nm o d e r nc h i n e s es i m p l e s 仃u c n l r ea n di t sa p p e a r a n c eb e c o m e su n g r a m m a r t i c a l e x c e p tf e we x c e p t i o n s t h ee l e m e n t sw h i c hc a nb ei nt h ep l a c eo fx ,t h a ti s ,b eb e h i n dt h ec e n t r a l v e r ba n di t so b j e c t i v e i n c l u d e d :a d j e c t i v e so ri n t r a n s i t i v ev e r b s c o m p l e m e n t b ud e ( 不得) ”,p r e p o s i t i o n a lp h r a s e s ,n u m r a l c l a s s i f i e r e s ,a n dt i m em e a s u r e w o r d ;b u tt h ee l e m e n t sp r o c e s s e dac h a n g ei nt h e i rp o s i t i o n si ns e n t e n c e s , v i e w i n gf r o mt h eh i s t o r yo fg r a m m a r , a n do n eo ft h ei m p o r t a n tp e r i o d so ft h e c h a n g ew a st a n g - f i v ep e r i o d , o nt h eb a s i so ff o r m e rr e s e a r c h e s ,t h i sp a p e l s u m su pa n dd e s c r i b e st h e s e n t e n c ep a t t e mo fv + ( o ) + x ,a n do t h e rr e l e v a n ts e n t e n c ep a t t e r n s ,a n dm a k e aq u a n t i t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 m , a n dt l l e l lt r i e st od e s c r i b et h ep r o c e s so fi t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碱sp 印e rc o n s i s t so f n i n ep a r t s : t h ef i r s tp a r ti st h ep r e f a c e t l l i sp a r tp o i n t so u tt h ee l e m e n t sw h i c hx r e p r e s e n t si nt h es e n t e n c ep a t t e r no fv + ( 0 ) + xa n dt h ec h a n g e so ft h e i r p o s i t i o n si ns e n t e n c e s 。a n dt h em e t h o d so f r e s e a r c ha n dt h em a t e r i a l s f r o mt h es e c o n dp a r tt ot h ee i g h t hp a r t , t h ep a p e rg i v e sad e t a i l d e s c r i p t i o no ft h es e n t e n c ep a t t e r no fv + ( 0 计xa n di t sr e l e v a n ts e n t e n c e p a t t e r n s ,a n dt h ep r o c e s so ft h e i rc h a n g e s ,w h e nxi so fd i f f e r e n te l e m e n t s b e s i d e si t ,f r o mt h es e c o n dp a r tt ot h ef o u t hp a r t , t h ep a p e rm a k e sa na n a l y s i s o ft h eg r a m m a r t i c a ls t r u c t u r e so fd i f f e r e n ts e n t e n c ep a t t e r n s ,a n df r o mt h ef i f t h p a r tt ot h ee i g h t hp a r t t h ep a p e ri n d u c e st h er u l e so f t h ea p p e a r a n c eo fxi n e v e r ys e n t e n c ep a t t e m a tt h el a s tp a r t ,t h ep a p e ra n a l y s e st h er e a s o n so ft h ec h a n g eo ft h e p o s i t i o no ft h e s ee l e m e n t s o n e i st h ep r i n c i p l eo ft e m p o r a ls e q u e n c e ;t h e o t h e ro n ei st h em u t u a li n f l u e n c ea n di n t e r a c t i o no fa l le l e m e n t so fl a n g u a g e 3 唐五代“v + ( 0 ) + x ”句法研究 l 、引言 近年来,汉语语法史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而整个语法史的研究必须以断代语法 研究为基础。唐五代是汉语语法发展史的一个重要时期,那么对这一时期的语法进行断代研究也 自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石毓智、李讷两位先生在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一书中多次提到从先秦到元明时期,汉语 单句结构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最大一点是,句子的中心动词及其宾语之后,有一个x 位置,其抽象 格式可表示为:( o ) + x ( v 指谓语动词。0 指宾语) 。可是到了现代汉语,这个x 位置基本上消 失了,除个别例外,上式变成不合法的了。可以出现在该位置的成分归纳起来包括:形容词或不 及物动词;补语“不得”;介词短语;数量g 词;数量# 词;时段词。从整个语法史的发展来看,这 些成分确实经历了一个位置变化的过程。形容词、不及物动词和补语“不得”移到了宾语之前, 和谓语动词融合成一个句法成分:介词短语也大多移到谓语甚至是主语之前作状语;数量g 词移到 宾语之前和宾语构成偏正结构;数量自词和时段词也移到谓语动词和宾语之间,构成动补结构还是 偏正结构依据具体的情况而定。 当然这些成分的位置变化并不是在同一时期开始的。有的较早,如介词短语的位置变化大约 在汉代就开始了。而有的则较晚,如时段词大约在元代才由宾语之后移到宾语之前。“唐五代是 这些成分位置变化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语义指向宾语的动词或形容词,已基本上完成 了其位置变化过程,如果句中需要带宾语,一般都要放在形容词或动词之后。据吴福祥统计,敦 煌变文集中宾语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的只有6 例在变文动结式总数中所占比例甚小。语 义指向主语的这时期位置还未发生变化,但因其数量太少,我们暂不予讨论。这里我们只讨论 语义指向谓语中心动词的完成动词的情况。补语“不得”此时还未发生位移,在语义上除了表示 动作行为实现的可能性外,还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介词短语大多数移到了谓语之前,但由 于受到语义和谓语结构、音节数目的制约,也有一部分仍然位于谓语之后。数量g 词也大多移到了 宾语之前,也有在宾语之后的。数量自词和时段词此时期虽然还未发生大规模的位移,但在句中一 般仍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位置。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描写这些成分处于“( o ) + x ”句式中的情 景以及相关的其它句式,同时尽可能地揭示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研究方法主要是归纳描写和定 量分析,并尽可能利用前入研究成果进行历时比较和动态解释。 本文所依据的材科是刘坚、蒋绍愚主编的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唐五代卷( 以下简称汇 编) 。古代白话资料很分散,有些材料不易见到,即使见到也还存在鉴别整理的问题。刘坚、蒋 绍愚主编的近代汉语语法资料汇编按时代从大量典藉中选录接近当时口语的白话资料,并作 了细致校勘,为我们研究近代汉语语法提供了很多方便。 4 注释: 1 】石毓智李讷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 2 参见何乐士“史记 语法特点研究,两汉汉语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 9 8 4 年。 3 石毓智李讷汉浯语法化的历程第2 9 4 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 4 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第3 7 7 页,岳麓书社1 9 9 6 年。 2 、“v + ( o ) + 完成动词”及其相关旬式 2 0 完成动词也就是用于其它动词之后表示动作行为结束、完成意义的动词。除“了”以外, 完成动词还有“罢”、“竟”、“毕”、。讫”、“已”等。本节主要就汇编中出现的这几个完成动 词进行探讨。完成动词“了”的情况比较复杂,我们将在下一节专门讨论。 2 1 从这些完成动词在句中所处格式来看,有以下几种: a 式v l + ( o ) + a d + c v + v 2 b 式v l + ( 0 ) + c v + v 2 c 式g l + ( o ) + c 、, 这里的a d 指的是副词,c v 是完成动词,v i 实际上就是“v + ( 0 ) + 完成动词”中的v ,v 2 表示后 续分句,实际言语中的v 2 通常并不是光杆动词,我们只记着v 2 纯粹是为了便于形式描写。 a 式v i + ( 0 ) “d + c v + v 2 汇编中此式共出现6 次。其中“为“竟”的1 次,为。毕”的4 次,为“讫”的1 次。 ( 1 ) 落发既毕,师礼谢度兼谢名,大师曰:“吾赐汝何名? ”( 祖堂集4 7 5 ) ( 按:。- ”前的内容 为汇编中的篇名“,启的数字为例句在( 汇编中的页码下同) ( 2 ) 相见既毕,五嫂日:“小府跋涉山川,深疲道路,行途届此,不及伤神。”( 游仙窟5 ) ( 3 ) 言语未毕,十娘则到。( 游仙窟2 1 ) ( 4 ) 道由未竞,灌婴到来。( 汉将王陵交2 2 2 ) 5 ) 言说未讫,行至家中。( 秋胡变文2 4 6 ) 这里的c v 前面都有副词修饰,能出现在此式中的动词v l 均为可持续动词。例( 2 ) 的“见”不是 通常的“看见”义,它指两人最初认识的过程,所以仍算持续动词。“相见既毕”是指两人通过相 互介绍得以结识的过程已经结束。 b 式v i + ( o ) + l w + v 2 汇编中此式共出现9 2 次。其中c v 为“罢”的2 次,为“竞”的3 次,为“毕”的7 次, 为“讫”的4 7 次,为。己”的3 3 次。 5 根据动词v l 的类别,又可分为两种情况: 1 v l 为持续动词 ( 1 ) 非有相者,当说即有,说罢还无。( 庐山远公话2 6 9 ) ( 2 ) 言竞身亡。向后此像时时放光,显现灵端。(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1 2 7 ) ( 3 ) 舞毕,因谢日:“仆实庸才,得踣清赏,赐垂音乐,惭苟不胜,”( 游仙窟1 9 ) ( 4 ) 至八日使开浴,浴讫,端坐长往。( 祖堂集5 13 ) ( 5 ) 语已含啼而启告:“冥灵幸愿知怀抱。”( 伍子胥变文2 0 6 ) 2 v l 为瞬间动词,这时的c v 只限于“讫”和“己”。 ( 1 ) 秋胡行至林下,见一石堂讫,由羞一寻,仕数千年老仙,洞达九经。明解七略,秋胡即 谢,便乃祗承三年,得九经通达。( 秋胡变文2 4 4 ) ( 2 ) 仙大师领金讫,将一万粒舍利,新经两都造勒五通等,嘱附小子,请到日本答谢国恩 ( 入唐求法巡札行记1 3 6 ) ( 3 ) 太子闻已,欢喜非常,下马虔恭于一心,合掌礼拜于三宝。( 八相变3 4 6 ) ( 4 ) 今即自归依三身佛已与善知识发四弘大愿。( 六祖坛经7 8 ) c 式v i + ( 0 ) + c v 汇编中此式共出现2 4 次。其中c v 为“毕”的1 次,为“讫”的2 3 次。这里的v 1 同样 有持续动词和瞬问动词之分。 1 v 1 为持续动词 ( 1 ) 座主云:“讲第四卷毕。”( 唐求法巡礼行记1 2 d ( 2 ) 十八日早朝。还俗讫。( 入唐求法巡扎行记1 4 6 ) 2 v i 为瞬间动词,这时c v 只限于“讫”。 ( 1 ) 至三月十三曰发讫。(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1 6 9 ) ( 2 ) 子尚郑国之臣,并父同时煞讫。( 9 1 子胥变文1 8 9 ) 2 2 了解了这一时期的动词v l 的类别,我们就可以对上面各式进行句法结构上的分析。 a 式中的c v 前面都有副词修饰,能出现在a 式中的动词v l 均为持续动词,因为只有可持续 的动作才具有一个从发生到结束的过程。前两例的副词为“既”,是非否定性副词,这时c v 把“y l + ( o ) 所表达事件作为一个话题陈述,说明这一事件的结束。v i + ( o ) + a d + c v ”应是主谓结构。 后三例的副词为“未”,这时的结构则不易辨别。因为除了主渭结构的“y i + ( o ) + c v ”的否定式 是“v l + ( o ) + 未+ c v ”外,述补结构“v l + ( o ) + c v ”的否定式前期也是v l + ( 0 ) + 未+ c v 。在这 里,否定副词表现出了它的特殊性,因为在述补结构中其它副词如果在句中出现都是在动词之前 的。这可能是由于在述补结构的“v + ( o ) + c v ”中( v 只限于持续动词) ,作为结果补语的完成动 词一般是未知信息,修饰性成分的副词在语义上主要是指向完成动词。而否定副词和其它副词相 比,更是句子所强调的内容,所以它贴近它所修饰的成分的要求就更强一些。后来,述补结构作 为一种构词法日渐成熟,“y ”和完成动词的结合也越来越紧密,否定副词才必须放在y 之前。 6 a 式中的c v 处于连续事件中放在前一分句的句末,后面还有后续分句v 2 ,这说明它在结构 上是不自足的。c v 的作用在于说明v l 在v 2 出现之前已经结束,并暗示此后还有另一事件发生, v l 是v 2 出现的前提。这些句子多是承接复匀,后一个事件是句子所要传递的主要信息,前一个 事件是衬托性的。后一分句之前有的还有“又”、“便”、“却”“遂”等承接连词。 对b 、c 式的结构分析不能一概面论,当v l 是持续动词时,有的或许仍可认为是a 式中的“v 1 + ( o ) + a d + c v ”没有副词的形式,情况并不完全如此。当句中出现副词时,有的是放在v l 之前的。 ( 1 ) 今既发四弘誓愿讫,与善知识无相忏悔,灭三世罪障。( 六祖坛经7 8 ) ( 2 ) 其所进经内中己焚烧讫。(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1 5 0 ) ( 3 ) 丁雄万来到,兼得楚州主人刘慎言书,先寄功德帧、文书之中,胎藏、金刚两部大曼荼 罗盛色者,缘淮南劝牒严切,刘慎言已焚讫。(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t 6 9 ) 这几例中的v 1 也是持续动词和a 式不同的是。当句中出现副词时,副词要放在v l 之前变成 “a d + v l + ( o ) + c v ”,这说明“v l + ( 0 ) ”与“c v ”结合得更紧密了。所以我们不能把这里的c v 仍看成句中的主要谓语动词,而应该看成结果补语,在语义上说明v l 这一动作的结束。也有人把 这种结构称为分离式的述补结构。 当v 1 是非持续动词时,c v ( 实际上只是“讫”和“已”) 表示这一变化的完成,而不是过程 的结束。这里的c v 已经相当虚化了,可称之为动态补语。 b 、c 式的区别在于b 式后面和a 式一样有后续分句v 2 ,表明v l 在v 2 出现之前已经结束或完 成,是v 2 出现的前提。而c 式中的c v 可以用在一个句子的句末,其后无需后续成分即可独立成 旬。 实际上这几种结构体现了“v l + ( 0 ) + c v ”中c v 的发展过程,即 谓语中心动词一分离式述补结构中的结果补语一动态补语 另外,汇编中还有完成动词连用的现象,共计9 次,后面大多有后续分句,也可以独立成 句。因其情况较为特殊,所以我们这里把它拿出来单独讨论。如果要对这种句式进行句法上的分 析,它应该和b 、c 式的分析相同。 ( 1 ) 遗语已讫,便即煞之。( 伍子胥变文1 8 9 ) ( 2 ) 卢绾辞王己讫,走出军门,摸马攀鞍,不纪旬日,便到楚家界首。( 汉将王陵变2 2 7 ) ( 3 ) 天下州县收纳寺家钱物、庄园,收家人奴婢已讫。(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1 6 8 ) ( 4 ) 膳礼已毕,下阁到普贤道场。(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t 3 4 ) 汇编中大多数是。已”、“讫”连用,有人把这里的“已”看作副词,但我们认为还是把 “己讫”、“已毕”是看作同义连用的复合词为好。虽然从语义上看,二者皆可解释通,但如果从 完成动词的发展历史来看,后一种观点更有说服力。钟兆华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举出 很多完成动词同义连用的例子。“。 ( 1 ) 须奏乐毕竟,似若不衍烈袒迟祭不速讫也。故吾坐俟乐阕送神乃起也。( 曹操春祠令) ( 2 ) 祭天己竟,迷失道路,不知所趣。( 百喻经,卷上“杀商主祀天喻一) 7 ( 3 ) 洗浴讫已,心念歙出。( 过去现在因果经) ( 4 ) 凡丧服未毕者,是丧服将终,但未毕了,犹有余曰,未满其礼。( 礼记杂记上“丧服未 毕”孔颖达正义) ( j ) 备衣衾棺椁送回乡安葬已了,守孝三年。( 董永遇仙传) ( 6 ) 诵经卷了毕,稍复缩小。再入幄坐而没。( 夷坚三志己卷九“曹三妻”) ( 7 ) 宋江焚香己罢,权居主位。( 水浒传六。回) ( 8 ) 梳洗完毕,早有褚一官带人送了许多吃食。( 儿女英雄传二一回) ( 9 ) 东厢内铺设已完,请公子安置。( 古今小说卷二) ( 1 0 ) 那女子捣衣已毕,随着老婆婆而走。( 古今小说卷o ) 而且,在汇编中,“v l + 讫”和“v l + ( o ) + 讫”所在旬式中如果出现副词,都是放在v l 前面 的( 否定副词除外) ,所以我们把这里的“已讫”、“已毕”看作同义连用的复台词a 2 3 关于“v 1 + ( o ) + c v ”这种句式的历史来源,梅祖麟先生在先秦两汉的一种完成貌旬式 兼论现代汉语完成貌句式的来源。:一文中有较为详尽的论述。他认为大约在战国晚期就已 经产生了,如: ( 1 ) 魏亡晋国,犹重秦也。与之攻齐,攻齐已,魏为口国,重楚为口口口口重不在粱( 粱) 西矣。( 谓起贾章,战国纵横家书,7 0 ) 稍后一些的史记、战国策、汉书也都有这种句式的存在。如: ( 2 ) 先以造灼钻,钻中已,又灼龟首,各三。又复灼所钻中i e i i e 身,灼首日正足,各三。( 史 记龟策列传,中华书局标点本,3 2 4 0 ) ( 3 ) 张仪事秦惠王,惠王死。武王立,左右恶张仪,日:。仪事先王不怠。”亨枣旱,齐让又 至。( 战国策齐簸二张仪事秦王) ( 4 ) 及尊视事,奉玺书至庭中,王未及出受沼。尊持玺书归舍。食已,乃还至沼,后渴见王, 太傅在前说相鼠之诗。( 汉书赵伊韩张两王传,中华书局标点本,3 2 3 0 ) 据梅先生调查,“汉代用在上列句式的完成动词,最常见的是。己,其次是讫、竞、毕。” 但这时的动词v l 一般都是可持续动词,完成动词在语义上表示这一持续动作过程的结束。 到了中古时期动词v l 有了新的发展。蒋绍愚先生通过调查中古时期的世说新语、齐民 要术、洛阳伽蓝记、贤愚经、百喻经中的“竟”、“讫”、“毕”、“已”,发现出现在“竞”、 “讫”、“毕”前面的动词一般仍是持续动词,“竞”、“讫”也有少数放在非持续动词后面e 丽“已” 由于受到楚文的影响,前面的动词则可以是持续动词,也可以是不可持续的瞬间动词、状态动词。 。如: ( 1 ) 夜叉得已,于高座上众会之中取而食之。( 贤愚经一l 】 ( 2 ) 舍是身已,当生梵天,长受快乐。( 百喻经2 9 ) 到了唐五代时期,“罢”、“竞”、“毕”一般仍限于用在持续动词后。而瞬间动词之后除了用“已” 外,用“讫”的也多了起来。如: ( i ) 兼知五月一日归南州人王宗五月下旬得楚州便入扬州讫。(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1 6 9 ) ( 2 ) 其船已往登州赤山浦讫,见留书云;“专在赤山相待。”( 入唐隶法巡礼行记1 7 2 ) ( 3 ) 廿五日。小野少贰入京。便上道讫。(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1 7 4 ) 当v l 由持续动词扩展到瞬间动词时,c v 在语义上就由表示动作过程的结束而变为表示变化的 完成了,这时的c v 可算是半虚化的完成动词。 但由于完成动词“了”从唐代开始,使用频率逐渐增高,这类完成动词开始向“了”归并。 不过有的仍然保持着很强的生命力甚至还产生了其它新的完成动词,如“完”。完成动词的位置 由宾语之后挪到宾语之前的现象至迟在唐宋代已经出现。“。 ( 1 ) 便以此夜诵竞之,自此日诵五遍为常。( 冥报记卷中) ( 2 ) 歌竟其一阙。( 宣室志朴遗) ( 3 ) 巡虎跻,十余里溪边,奴已食讫一半,其衣服及巾鞋,皆叠摺置于草上。( 太平广记原 化记) ( 4 ) 圣王、景王二太子拜毕三王。( 前汉书平话续集卷下) 注释: 1 钟兆华近代汉语完成态动词的历史沿革,语言研究,1 9 9 5 第1 期。 2 】先秦两汉的一种完成貌句式兼论现代汉语完成貌句式的来源。中国语文1 9 9 9 年第4 期。 3 蒋绍愚 、 、 百喧经) 中的“己”、“竟”、“讫”、“毕”语 言研究 ) 0 0 1 年第1 期。 4 石锓浅谈助词“了”语法化过程中的几个问题汉语史研究集刊第2 辑,巴蜀书社,2 0 0 0 年。 3 、。v + ( 0 ) + 了”及其相关旬式 3 0 “了”最初也是用于其它动词之后表示动作行为结束或状态变化完成的完成动词。但和其 它完成动词不同的是,它后来又发展成为动态助词和语气词。唐五代是这一变化的关键时期,而 汇编中“了”又正好反映了这一过程。 1 3 1 。了”在汇编中主要处于以下几种格式中: a 式:v i + ( 0 ) + a d + 了 b 式:v i + ( 0 ) + a d + 了+ v 2 c 式:v i + ( o ) + 了+ v 2 d 式:v i + 了+ 0 + 7 2 9 e 式:v i + ( 0 ) + 了( 也) a 式:v i + ( o ) + a d + 了 汇编中此式共出现3 次,v l 均为持续动词。 ( 1 ) 粉壁内面,画诸尊曼荼罗+ 填色未了。( 入唐求法巡札行记1 3 4 ) ( 2 ) 照仪已破,今未除者,唯是天下寺舍,兼条流僧尼都未了,卿等知否? ( 入唐求法巡礼行 记1 5 5 ) ( 3 ) 多少天下,伪山泥壁也未了在。( 祖堂集5 1 7 ) 例( 2 ) 的“了”虽然位于旬中,但仍应属于a 式,因为,它和其后的分句并没有承接关系。 b 式:v i + ( 0 ) + a d + 了+ v 2 汇编中此式共出现2 次。此式中的v l 也为持续动词。 ( 1 ) 铺置才了,暂往坻塘。( 燕子赋3 2 1 ) ( 2 ) 书契既了,度与相公。( 庐山远公话2 6 3 ) c 式:v i + ( 0 ) + 了+ v 2 汇编中此式共出现8 5 次。根据v 1 的类别,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1 v 1 为持续动词 ( 1 ) 对日:。有时说法了,大众下堂次,师召大众,大众回首,师日:是什摩? ( 祖堂集4 8 7 ) ( 2 ) 到来朝,吃粥了,又上。( 祖堂集5 1 7 ) 2 v l 为瞬间动词 ( 1 ) 觉了却归院,从东廊下上。( 祖堂集5 1 9 ) ( 2 ) 隐峰接锹子了,怕不敢下手。( 祖堂集4 7 4 ) 3 v 1 为形容词,汇编中只出现2 例。 ( 1 ) 天明了,其鬼使来太安寺里,讨主不见。( 祖堂集5 4 0 ) ( 2 ) 供主行香,不论僧俗男女,行香尽遍了,表叹先读施主设供书,次表蒴了,便唱“一 切普念”。(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1 1 9 ) d 式:v l + 了+ 0 + v 2 汇编中此式共出现2 次。v 1 皆为瞬间动词。 ( 1 ) 各请万寿暂起去,见了师兄便入来。( 难陷出家缘起3 6 9 ) ( 2 ) 且依了义教,犹有相亲分。( 祖堂集- 4 8 4 ) e 式:v i + ( 0 ) + 了( 也) 汇编中此式共出现1 3 次。根据v l 的类别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1 v 1 为持续动词 ( 1 ) 师云:。早个呈似和尚了也。”( 祖堂集5 4 4 ) ( 2 ) 师曰:。吃饮也未? ”对日:“吃饭了也。”( 祖堂集4 8 2 ) 2 v l 为瞬间动词 1 0 ( i ) 法师曰:“便请立义。”师日:“立义了也。”( 祖堂集4 5 9 ) ( 2 ) 漳南云:“地狱桓滓只有人作了也。”( 祖堂集5 4 6 ) 3 v l 为动补结构 ( 1 ) 师归院向师僧云:“敢( 勘) 破了也。”( 祖堂集5 6 1 ) ( 2 ) 师日:“与摩则大唐国内山总被阁梨占却了也。”( 祖堂集5 0 9 ) 3 2 下面我们对这几种格式中的“了”逐一进行分析。 a 式的“了”的性质我们不能轻易下结论,它既可以看作是谓语中心动词。也可以看作是结 果补语上节我们在谈到其它完成动词的类似结构时已经讨论过,此不赘述。 b 式中的“了”都作句子的中心谓语,前面有副词修饰,这种“了”是典型的动词。v l 都是 持续动词,“了”表示v l 这动作过程的结束。b 式的“了”后还有后续成分v 2 ,v 2 是一个参 照时间点,表示v l 在v 2 发生之前结束。 对c 式的结构分析不能一概而论,v l 的类别不同,“了”所表达的语法意义也不同。 当v 1 是持续动词时,有的或许仍可认为是b 式中的“v i + ( 0 ) 十a d + 了”没有副词的形式,但 结合到“了”在此时的发展状况,一般还是把“了”看作结果补语为好。特别是当句中出现副词 放在v l 之前的情形时。 ( 1 ) 才发愿了,开眼见文殊菩萨骑金色师子,现其人前,良久乘五色云腾空飞去。( 入唐求法 巡礼行记1 2 6 ) ( 2 ) 其僧才举了,夹山云;“大众还会摩? ”( 祖堂集5 1 7 ) 这种情况下的“了”当然不能看成谓语中心动词了。下面这些例子中的“了”都应看为结果补语。 ( i ) 子胥祭了,发声大哭,感得日月无光,江河混沸。( 伍子胥变文2 0 4 ) ( 2 ) 云严礼拜了便出去。( 祖堂集5 5 3 ) ( 3 ) 初造此菩萨时,作了便裂,六遍捏作,六遍颓裂。(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1 2 6 ) ( 4 ) 作此语了,遂即南行。( 伍子胥变文1 9 3 ) 这里的“了”在语义上表示动作的结束,在时间上它强调v l 完成后,v 2 紧随其后发生。如例( 1 ) 是指祭祀完之后,放声大哭。v 2 紧随v l 之后。我们可把它和下例比较: ( 1 ) 子胥祭祀讫,回兵行至阿姊家。( 伍子胥变文2 0 7 ) “了”和“讫”功能是一样的,都是表示动作的结束,可译为“完”,“予胥祭了”即“子胥祭完”。 但也有一些“了”,我们则不宜看作结果补语,因为它主要强调动作是否发生,但并不注重动 作是否完毕,也不注重v l 和v 2 时问上的紧凑性。 ( 1 ) 第二日。粥鼓鸣了,在西侠里坐,伸手取粥。( 祖堂集4 1 ) ( 2 ) 皇后上自贮颜,寡人饮了也莫端正。( 韩擒虎话本2 8 8 1 ( 3 ) 又上堂示众了,饷对却言:“诸上座看后莫看前,珍重。”( 祖堂集5 3 6 ) ( 4 ) 志诚日:“未说时即是,说了即不是。”( 六祖坛经9 7 ) 倒( 1 ) ,句子强调的是粥鼓“鸣没鸣”,面不是“鸣完没鸣完”。例( 2 ) ,强调的也是。饮没饮”, 而不是“饮”这一过程是否结束,也不强调v 2 这一结果在v l 完成之后就立即出现。例( 3 ) 中 v 2 发生的时间与v l 之间明显隔t - - 段时间。例( 4 ) 中“v + t ”与其否定形式“未+ v ”共现,很 显然,这里的“了”不再是结果补语了,因为结果补语的否定式应该是“未+ v + 了”或“v + 未+ 了”, 而不是“未+ v ”。所以这几例中的“了”我们看作动态补语。 当v 2 是瞬间动词时,“了”在这里不是表示动作过程的结束,面是表示变化的完成。如; ( 1 ) 和尚见了云:“灼然是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你不用在我这里,便述去。”( 祖堂 集4 8 7 ) ( 2 ) 一人死了,何时再生。( 庐山远公话2 6 6 ) ( 3 ) 夫人闻了,又自伤悲。( 欢喜国王缘4 1 6 ) ( 4 ) 国主乍闻心痛切,朝臣知了泪摧摧。( 欢喜国王缘4 2 0 ) 例( 1 ) 中的“见”是一个不可持续的瞬间动词,“了”表示从“未见”到“见”这一变化的完成。 以下类同。“了”在这里是动态补语。 当v l 是形容词时,“了”在这里表示状态的实现,并且这状态仍将持续下去,如“天明了” 表示天由“未明”到“明”这一状态的实现,并且“明”的状态仍将持续下去。 c 式中的“了”后面还有v 2 ,表明v l 先于v 2 而出现。 d 式“v l + 了+ 0 + v 2 ”中的“了”从宾语之后移到宾语之前,v l 在v 2 出现之前已经完成。对 于这里的“了”的性质,有人认为是动态助词。但为谨慎起见在没有发现“了”用于述补结构 后的用例之前,我们还是我们不把这里的“了“看作是动态助词出现的标志。吴福祥先生对此问 题有详细论述,此不赘述。“。 e 式太多数是“了也”连用,也有不出现“也”的情况。其后没有后续成分。当v i 是持续动 词时,“了”表示动作过程的结束:当v 1 是瞬间动词时,“了”表示变化的完成:当v l 是动补结 构时,“了”表示动作造成的状态的实现。这和c 式中。了”的分析大致是一样的,只是e 式没有 后续成分,但有句末语气词“也”来表示对全句的确认。当后面没有“也”时,“了”就承担了“也” 功用,在表示结束、完成或实现的同时,也有表达句末语气的作用。 另外,“了”作为完成动词也可以和其它完成动词连用,共计3 3 次。 ( 1 ) 子胥哭已了,更复前行。( 伍子胥变文1 9 2 ) ( 2 ) 金刚丑女叹佛已了,右绕三匝,退座一面。( 丑女缘起4 4 2 ) ( 3 ) 和尚吟偈已了,太子却问:“如何修行,证得此身? ”( 八相变3 4 7 ) ( 4 ) 学问晚( 完) 了,辞先生出山,便即不归,却头魏国,意欲觅官。( 秋胡变文2 4 4 ) 我们之所以把“己了”看作同义连用,而不是把“己”看作副词修饰“了”,其原因我们上节 谈到完成动词连用时已经探讨过,此不赘述。 3 3 作为完成动词的“了”大约在魏晋时就已出现。如; ( 1 ) 公留我了矣,明府不能止。( 三国志蜀,杨泱传卷四一) 到了唐代频率逐渐增高,完成动词从以。已、讫、毕、竟4 为主转变为以“了”为主,特别 是中晚唐以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3 2 “了”在这一时期不断虚化,其位置渐渐由“v + o ”之后移到了“v ”和0 之间。而到底 这一位移的过程是怎样的昵? “了”是直接由宾语之后移到了真语之前,还是在v l 不带宾语时和 v l 结合紧密之后再带上宾语呢? 我们赞成后者,据石毓智统计到的4 3 例“动+ 了”格式的用例中, 只有两个是修饰语在动词和“了”之间的,“动+ 了”中的修饰语是出现在整个动补结构之前的。 而在他们收集到的所有“动+ 宾+ 了”的用例中,无一例是这类时间副词出现在整个“动+ 宾+ 了” 结构之前的。这说明,在“动+ 了”格式中的动词和“了”在唐五代时期已经具有很强的凝结成一 个句法单位的倾向。“1 当动词和“了”在不带宾语的情况下紧密结合之后,再带上宾语,就产生 了“v + 了+ 0 ”。 另一方面,随着“v l + ( 0 ) + 了”使用的大量增多,大约在唐五代,这种结构用于句末的用例 也多了起来。但一般都要加上语气词“也”。”1 汇编中的例子如: ( 1 ) 道吾日:“早说了也。”( 祖堂集4 8 5 ) ( 2 ) 和尚云:。送师兄去来? ”对日:“送了也。”( 祖堂集- 4 8 8 ) ( 3 ) 师日;“戎与你勘责了也。”( 祖堂集5 0 3 ) ( 4 ) 师云:“彼中已有人占了也。”( 祖堂集5 0 5 ) ( 5 ) 师云:“早是向我头上污了也。”( 祖堂集5 4 9 ) ( 6 ) 师乃作一划,云:“不得道长,不得道短,答汝了也。”( 祖堂集5 4 2 ) 在“了”后加一“也”字,可能是因为最初“了”一般都不能自由成句,其后要有后续成分, 后续成分是新信息,是整个句子表达的中心。当它所在分旬独立成句时,当然这一分句就是新信 息了,原先的模式遭到破坏,所以用“也”对新的强调信息进行确认。 因为。了也”经常连用,“也”字只是起着加强语气的作用,所眺它并不是必不可少的。同篇 内即有不加“也8 的。 ( 1 ) 师问:。适来有一个僧未得吃饭,汝供养得摩? ”对日:“供养了。”( 祖堂集5 4 0 ) 中晚唐有些作品也并不加“也”字。如( 蜘引自刘坚、江蓝生、自维国、曹广顺近代汉语 虚词研究) : ( i ) 右臣昨日晚见镇州奏事官高迪云:向前已曾向臣言军中密事,今更有切要事言予臣,请 不令王助知今山东三州归降,已平了。( 李德裕:天井冀氏事直状。全唐文,卷三七) ( 2 ) 文宗将有事南郊,祀前。有司进相扑人。上日:“此应是要赏物,可向外扑了。”( 赵 璃:因话录) ( 3 ) 藏有双旌在手中,镆暂e 昨夜新磨了。( 李鼙:唐国史补) 这些例子中旬末没有“也”时,“了”承担了“也”功用,在表示完成或实现的同时,也有表达旬 末语气的作用。语气词“了”就这样产生了。 1 3 注释: i 吴福祥重谈“动+ 丁+ 宾”格式的来源和完成体助词“了”的产生中邑语文,1 9 9 8 年第6 期。 【2 j 梅祖鹾现代汉语完成貌句式和闻尾的来源,语言研究。1 9 8 1 年, : 刘坚江蓝生日维国曹广项近代汉语虚词研究第1 1 2 页,语文出版社- 1 9 9 2 年。 4 石鹱智李i 冉汉语浯法他的历程第1 4 0 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 jj 见注释 3 。 4 、“v + ( 0 ) + 不得”及其相关旬式 t0 汇编中的“v + ( o ) + 不得”结构中的“不得”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表示动作的结果, 一是动作实现的可能性。 4 1 表示动作结果的,汇编中共出现1 4 次。 ( 1 ) 石门代云:“觅不得。”有人进日:“为什摩觅不得? ”( 祖堂集5 0 8 ) ( 2 ) 十遍五遍,总添不得。( 建施出家缘起3 7 0 ) ( 3 ) 发言相问:“是某体患生脑疼,检尽药方,医疗不得。知道和尚现有妙术,若也得教, 必不相负。”( 韩捷虎话本2 8 7 ) ( 4 ) 父王劝谏太子不得,无计思量。( 八相变- 3 4 6 ) 4 - 2 表示动作实现可能性的,汇编中这种格式共出现4 6 次。 ( 1 ) 净能奏日:“陛下自行不得,与臣同往,其何难哉! ”( 叶净能诗3 1 2 ) ( 2 ) 招庆拈问师:“只如著不得,还著得摩? ”( 祖堂集, 5 2 7 ) ( 3 ) 思量言讫,遂乃前来启言将军:“但擒虎三技在身,拜跪不得,乞将军不怪。”( 韩擒虎话 本2 9 1 ) ( 4 ) 师日:“虽然不鉴照,谩他一点不得。”( 祖堂集4 6 9 ) 表示动作实现可能性又被称为傀儡补语,属能性述补结构。能性述补结构是概指表示“能够”、 “可以”的述补结构。其内部实际上又可分为表示结果实现可能性的述补结构和表示动作本身实 现的可能性的述补结构。 4 3 在汇编中,否认动作实现可能性的还有“不+ v 得+ ( o ) ”这种表动作实现可能性的 格式在汇编中只出现2 次。 ( 1 ) 洞山云:“问著则无有道不得底,问一段事还道得不? ”师日:“道得却不道得。”( 祖堂 集4 9 4 ) ( 2 ) 客中主尚不弁得作摩生弁得主中主? ( 祖堂集5 0 7 ) 这里的“不+ v 得+ ( o ) ”应该是由肯定式“v 得+ ( o ) ”类推出来的,“不+ v 得+ ( 0 ) ”在整个文 献材料中很少见,在历史中不占主流。 4 4 在现代汉语中,与能性述补结构的肯定形式“v 得+ ( o ) ”相对应的否定形式是“v + 不得+ ( o ) ”。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是对称的。但在历史上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v 得+ ( o ) ”否定形式却是“v + ( o ) + 不得”。语法学界一般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二者的来 源不同。蒋绍愚先生认为“v o 不得中的得是置于动词之后表示可能的得,“v 得o 中的得是由表达成的得发展而来的”。“前者产生的时间是在东汉,后者产生的时间是在 唐代。而赵长才先生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v + ( o ) + 不得”和“v 得+ ( o ) ”来源相同,都是 由“连动式”到“表示达成、实现的述补结构”再虚化为能性述补结构。汉代出现的“v t 【o ) + 不得”并不是能性述补结构,“不得”应是结果补语。l 我们觉得这两种说法都是有道理的,但又 都存在不足之处。那些认为“不得”是由动词前的能愿动词移到动词后丽来的学者,对其位移的 过程未能作出合理的解释:”。而赵长才先生也未能对结果述补结构的源头与能性述补结构的源头 进行区分。下面想谈谈我们的看法。 “得”的本义是“得到”,后面跟名词宾语,表示得到某种事物。当它后面的名词性宾语变成 动词性宾语时,在语义上也就由得到某种事物而变成得到实现某种动作的可能性,能愿动词“得” 就这样产生了。“得”在先秦时期就经常用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产品企业购销合同样本
- 中介劳务输出合同样本
- 公司间服务合同标准文本
- 会所投资合同样本
- 停车保管合同样本
- 产权房购房合同样本
- 专业分包合同样本微博
- 个人贷款采购合同样本
- 儿童摄影退款合同样本
- 个人转让人防车位合同样本
-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试题
- 2025年郑州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带答案
- 2025年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必考题
- 2025年郑州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必考题
- 2025年湖北省八市高三(3月)联考英语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5年中国特殊热电偶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人教版中考英语总复习清单八年级上册Units7-8
- JJF(皖) 205-2025 土工击实仪校准规范
- 人教版英语2025七年级下册Unit 4 Eat Well教师版 语法讲解+练习
- 2025届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初三中考模拟测试卷化学(无答案)
- 2025年中国尤加利精油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