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带现状与发展对策.docx_第1页
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带现状与发展对策.docx_第2页
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带现状与发展对策.docx_第3页
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带现状与发展对策.docx_第4页
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带现状与发展对策.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7 卷第 4 期合 肥 工 业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V o l. 17 N o. 42003 年 8 月JOU RNAL O F H EFE I UN IV ER S IT Y O F T ECHNOLO GY (Social Sciences)A ug. 2003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带现状与发展对策刘翔,王俊峰(合肥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09)摘 要: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 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带初具规模。 如何在其现有基础上, 实现未来更好的发展, 无论对于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 还是合肥市整体经济的飞跃,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章通过现状和环境 的综合比较分析, 阐述了运用学习型组织管理模式和系统科学等原理, 针对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提出了 相应的发展对策。关键词: 合肥市; 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带中图分类号: F 127. 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23634 (2003) 0420050206Cu rren t situat io n and deve lop ing coun te rm easu re of H efei h igh 2new techno lo gical indu stry beltL IU X iang,W AN G Jun2feng(Schoo l of M anagem ent, H efei U niversity of T echno logy, H efei 230009, Ch ina)Abstract: A f ter m o re than ten years effo rt, H efei h igh 2new techno lo gical indu stry belt com es to a certain leve l. How to realize a better deve lopm en t in the fu tu re on the p resen t basis has great influence upon H efei h igh 2new techno lo gical indu stry and H efei to ta l econom y. By com p rehen sive com parison, the article elabo rates som e p rincip les of exercising learn ing o rgan iza t io n m anagem en t m ode, system science etc. A im ing at H efei h igh2new techno lo gical indu stry deve lopm en t p lan, it pu ts fo rw ard several coun te rm easu re s.Key words: H efe i; h igh 2new techno lo gy indu stry; h igh 2new techno lo gy indu stry belt现代社会, 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 其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显现得越来越明显。 人们对科学的 发现和技术的创新, 使人类可以享有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邓小平根据这一变化, 提出了“科学技术是 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这就是说, 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 已经起到了首要的作用。 因此, 对于 一个企业来说, 谁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 并把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 直接用于商 品生产, 谁就可以开辟并占据广阔的市场;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谁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 谁就能够保有 并维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当今社会的竞争, 突出地表现为经济的竞争, 而经济的竞争又突出地反映在 科学技术领域的争夺, 这就使得高新技术成为竞争的焦点。1990 年 10 月 17 日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奠基, 标志着合肥高新技术产业的起步。经过 12 年 的发展, 以高新技术产业带为主体的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 面对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 如何进一收稿日期: 2003201213基金项目: 安徽省软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02035017)作者简介: 刘 翔(1979- ) , 男, 安徽合肥人, 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第 4 期刘翔, 等: 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带现状与发展对策51步发挥自身优势, 进而将合肥整体经济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一、现实状况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带横亘安徽省会合肥西部, 沿黄山路呈由城西南向西北部延伸态势, 涵盖合肥 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市经济开发区、中科院合肥分院等众多企业和科研机构, 以及包括中国科 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十余所高等院校在内的学府区。其中, 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属于最早设立的四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 经过十 多年的建设和发展, 截至 2001 年 5 月, 合肥高新区入区企业已达 718 家, 项目 794 个, 总投资 109. 7 亿元。 其中外商投资企业 163 家, 总投资 6. 4 亿美元。 2001 年, 全区完成总产值 130. 5 亿元, 技工贸收入129. 2 亿元, 实现税收 15. 5 亿元, 同比增长 18. 8%、18. 1% 和 25. 4%。 另外, 继国家首批批准向亚太经 济合作组织 (A PEC) 成员特别开放之后, 又被国家科技部批准成为全国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区。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于 2000 年 2 月正式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坚持外向型经 济为导向, 以工业项目、利用外资、鼓励出口为主, 致力于引进和发展大型高新技术企业。 目前已累计引 进项目 210 个, 注册公司 428 家, 累计吸引投资 140 亿元人民币, 形成电子家电、化工橡胶、汽车机械和 食品加工为主的四大骨干产业。 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带同时涵盖中科院合肥分院和信息产业部所属的 16 所、38 所、41 所、43 所以及通用机械研究所、省农科院、丰乐农业科技研究所等近 200 家科研机构。大学区内, 包括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解放军电子工程兵学院等多所国家、军队 及地方高等院校, 同时拥有三联学院、新华学院等大批民办院校, 高校云集, 人才荟萃, 具备雄厚的科研、 教育实力以及丰富的人才资源。同时, 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带内, 涌现出一大批依靠高新技术、发展势头良好的企业。 以美菱、荣事 达为代表的合肥家电双雄, 顺利完成新老领导集体的过渡, 依靠过去良好的现实基础和经验积累, 不断 转换管理观念和格局, 通过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新管理来充实和改造企业, 实现对更高业绩的追求; 以江淮汽车、合力叉车、昌河微型汽车以及安凯客车等为代表的汽车支柱产业发展优势突出。 在中国加 入W TO、汽车行业面临重大转变的情况下, 汽车工业锐意进取, 苦练内功, 加快发展, 不断地在新世纪 创造辉煌佳绩。继 2001 年以 15. 13 万辆登上全国各省市汽车产量排行榜第五的位置之后, 2002 年持续高速发展, 至 9 月底已完成产量 14. 83 万辆, 同比增长 36. 3% , 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以科大创新、科 大讯飞等为代表的众多高校高新技术企业, 凭借自身科技实力, 脱颖而出, 并通过资本市场运作, 实现了 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 自身得到不断发展壮大; 合肥海尔工业园, 在本地化战略指导下, 在合 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规划投资 10 亿元, 目前已全部建成投产, 销售收入稳定增长。目前, 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带的特点是:(1) “一带三线、两区六园”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一带”即高新区在区域上形成沿黄山路的带状分布 格局,“三线”即针对电子信息产业、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光机电一体化产业三个领域重点发展;“两 区”, 是指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区和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六园”是指软件园、留学人员创业园、民营 科技企业园、大学科技园、生物医药园以及农业科技示范园。(2) 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现代农业、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群体显现, 初 步形成一定规模,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 以美菱、荣事达为代表的国家火炬计划重点技术企业和安科生物、科大创新、科大讯飞等一大 批新兴高科技企业发展优势突出。( 4) 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领域高新技术产品不断涌现, CAD、CAM 、离子束生物工程等 一批先进技术的推广使用, 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产品的科技含量, 加速了合肥市工农业传统生 产技术的改造进程。52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3 年 8 月但就总体而言, 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整体规模尚小, 地域范围较窄, 经济增长率较高, 处于起步雏形 阶段。具备一定有利条件, 且形成了一定规模, 但无论与国外还是国内成功的高新技术产业带相比, 都存 在着较大的差距, 具体表现在:( 1) 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发展较快, 但总量偏小, 比重偏低。 2001 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 180 亿元, 对当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12. 4% , 拉动经济增长 1. 07% , 对整体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不 够。 新兴高科技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实力较弱, 难以承担起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带动作用。(2) 科研、教育优势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科技潜力并没有实现有效的挖掘和利用, 科技成果转化 率比较低。(3) 从投资支撑来看, 由于国债资金支持的空间比较有限, 未来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在民间投资和 外来投资。 而目前合肥市财政投资在总投资中超过 50% , 仍占主导地位, 民间投资因体制、市场准入等 因素, 没有完全启动。(4) 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联系不够紧密, 各自为政, 产业间技术级差扩大, 缺乏联动效应。二、环境分析就宏观环境而言, 二战以来, 特别是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 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 特别是在苏联 东欧剧变和冷战结束以后, 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 各国经济彼此相互开放, 形成一个彼此联系、相 互依赖的有机整体, 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生产诸要素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 以知识为基础, 建立在知识、信息、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知识经济在世界范围内方兴 未艾, 要求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作为第一要素, 替代工业经济而成为社会的主流经济形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正是通过法律的形式, 将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方向和时间进程明确地规定 下来并予以保证。 但由于历史等多方面原因,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还存在两个带有根本性的不适应问 题: 即在体制、机制方面, 由于初级阶段水平的改革开放尚未完成, 因而对于建立在全球基础上的新兴市 场经济还不能完全适应; 在企业实体、产业方面, 由于以传统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化尚未完成, 因而对于建 立在高科技基础上的知识型经济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 合肥市在以上两个问题上都具有其代表性。就华东区域而言, 首先, 华东经济对全国举足轻重。 表 1 反映了华东各省的经济和人口总量及其占 全国相应的比例。表 1 华东地区 GD P 和人口数据 (GD P 单位: 亿元, 人口单位: 万人)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福建江西山东合计GD P3 290. 19 514. 66 7004 950. 844 258. 372 1769 438. 340 328. 2占全国%3. 43%9. 92%6. 98%5. 16%4. 44%2. 27%9. 84%42%人口5 9867 4384 6771 6743 4714 1409 07936 465占全国%4. 62%5. 74%3. 61%1. 29%2. 68%3. 20%7. 00%28. 15%注: GD P 为国家统计局网站 2001 年数据; 人口数据为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从表 1 可以看出, 一方面华东地区经济水平在全国处于前列, 在全国经济总量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 地位; 另一方面, 说明了安徽处于一个优势的周边环境之中, 但在国内生产总值保有绝对数量上, 处于相 对弱势, 仍存在相当大的潜力有待发掘。自 1998 年以来, 从增长率的角度看, 华东六省一市的经济地区间增长率差异不大, 总体比较平衡, 有着基本趋同的变动趋势, 安徽与周边各省份经济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关联性, 华东地区 GD P 增长 指数如表 2 所示。第 4 期刘翔, 等: 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带现状与发展对策53表 2 华东地区 GD P 增长指数地区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福建江西山东1998108. 5111. 0110. 1110. 1111. 4108. 2110. 8指数1999108. 1110. 1110. 0110. 2110. 0107. 8110. 1(上年= 100)2000104. 2111. 5112. 4112. 8110. 0101. 9111. 52001108. 6110. 8111. 1108. 8108. 6108. 8110. 5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三、关于加快发展的若干思考1. 创建学习型新合肥赋予高新技术产业带与时俱进的永恒灵魂合肥市与华东地区其他省会城市 (计划单列城市) 2001 年国内生产总值相比较, 无论在净值, 还是 人均生产总值方面, 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如表 3 所示)。因此, 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总体上应 坚持放眼华东, 取长补短; 优化环境, 提升形象; 苦修内功, 促进产学研互动; 以人为本, 建立学习型组织 的基本方针。 从而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转变。表 3 华东地区省会城市 (计划单列城市) GD P, 人均 GD P (2001 年)合肥南京杭州上海福州南昌济南GD P (亿元)3631 1541 5684 9511 0764861 067人口(万人)4476246211 327570433569人均 GD P 产值(万元人)0. 8121. 852. 523. 731. 891. 121. 87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网站网站 2001 年数据要通过学习型城市建设活动, 动员广大市民为城市的现代化而学习, 全面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 为 我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全面的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人力资源保证, 从而将合肥创建成人才和 智力聚集的高地, 具有后发优势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学习型城市。这样才能为合肥市高新技术的发展赋 予与时俱进的灵魂, 为合肥市整体经济的长远发展提供强劲持久的动力。2. 系统思考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带的整体功能(1) 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带系统 高新技术产业带, 应该是在特定范围内多元主体参与并相互作用, 多种资源流动的开放、发展的社会经济系统, 是一种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诸构成要素高 度组合和运作的特定形式。 考察世界上较为成功的高新技术产业带, 一般都由四大基本行为主体构成, 即大学和科研机构、企业、政府以及中介机构。 通过组织在地域上的集中, 一方面, 使原本属于个别组织 的生产要素成为众多组织的共同资源, 达到有利的分工协作, 从而节约投资费用,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劳 动效率, 缩短生产周期。另一方面, 生产的地域集中使生产者和大量居民聚集在一起, 本地市场规模不断 扩大, 容量增加, 给组织的发展就近提供市场, 同时伴随着人才质与量的双重提升以及合理有序的流动, 形成人力、智力、知识资本的集中优化组合。这正是高新带系统集聚功能的体现。这样, 通过营造一种良 性竞争、互动互补的氛围的方式, 四个不同的行为主体相互分工与协作, 对不同的资源进行组合和配置, 达到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带的竞争力的目的, 从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带的整体发展。1) 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动力源泉大学和科研机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知识的力量在知识经 济时代以前所未有的高度与力量展现出来, 成为资源配置中的第一要素。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作用在 于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的三者统一, 统一的基点落足于对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人才的知识灌 输、能力培养以及道德建设, 形成知识生产的客观性与可能性的统一物质实体人。大学和研究机构作为知识与技术的重要供给者, 直接参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 其人力资源的 介入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创建和发展至关重要。 美国硅谷电子信息产业正是以斯坦福大学及其附属54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3 年 8 月科研机构作为主要动力源泉, 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斯坦福大学在技术和人才上的大力支持。 晶体 管、个人计算机、集成电路及核心技术、微信息处理机技术等一大批高水平的技术创新成果都源于以斯 坦福为代表的一批大学。合肥市的高新技术产业科技资源储备不足, 存在与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战略联盟的需求, 应委托大 学及科研机构从事一定的研发工作与技术创新。 通过要素市场运作,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完成科研开发 以及科技成果的最终实现, 使驻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真正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上游”。 比如, 合肥 市政府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在科研项目立项和经费投入上打破行政隶属关系和所有制的界限, 市科技三 项经费、市技术升级资金等科技资金对在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放, 对其所办的高新技术企业开放, 对 省部属企业开放, 有力地调动了在肥高等校院和科研院所参与地方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的积极性。2) 高新技术产业带的主体企业。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经济细胞单体, 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下 游”环节, 即具体地将智力知识资源渗透到技术、产品乃至商品, 完成市场开发和实现, 并最终在社会分 配、交换、消费中实现其价值。 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带尚未形成一大批具备较强规模与实力的大型企业 集团, 从而在客观上造成了对整体地方经济带动力度的不足, 应该着重在自我发展和引进外资这两个思 路上统筹兼顾、综合考虑, 加大扶植力度以及招商引资工作, 大力发展合肥市的高新技术产业。3) 高新技术产业带的环境营造者政府。 分析表明, 政府工作按大小排序应为: 环境营造, 支撑 服务体系建设, 协调服务, 组织领导及资源配置。 因此, 政府工作总的原则应是: 凡是市场机制可以发挥 作用的地方, 政府应尽可能不介入, 在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由于企业力量的不足或缺乏动力, 政府还是应 该适当介入的, 但时机成熟后仍要逐渐退出; 政府介入应以间接调控手段为主, 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 策、组织建设和环境优化等去推动和促进全社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持续、规范发展。尽量减少直接操作, 建立和健全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和机制, 借助市场机制实现调控目的。 比如一年一度举办的“中国合 肥高新技术项目2资本对接会”, 旨在凭借对接会的形式, 为技术与资本双方提供合作发展的良机。“对接 会”以科技招商引资为主题, 通过高新技术项目与资本的对接、融合, 为高新技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 金融与风险投资机构营造出一个有利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技工贸结合的新舞台; 构架起一个适应世 贸组织要求, 广泛增进国际、地区间和企业间的技术合作与交流, 技术引进与出口, 推动高新技术进入市 场、实现产业化的新桥梁。 从而推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 展示省会合肥这一全国重要科 教基地的风采, 为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4) 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关系媒介中介机构。中介机构在高新技术产业带中扮演的是将多行为主 体衔接联系起来的角色。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生产活动, 资源与行为主体之间在协同关 系形成之前存在着一个寻找选择的过程, 为了实现效率和效益的统一, 需要中介机构综合社会的高度分 工而形成比较优势。 在双向甚至多方联合合作中, 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 产学研三方分别代 表着不同的利益主体和价值取向, 面临着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道德危机等不确定因素, 这就需要一 个中间方来协调处理好这些矛盾, 保证整个环节的完整和运转。例如, 通过孵化器的形式, 帮助高新技术 企业在创业初期实现高新技术与风险资金的结合, 减轻由于市场短期行为和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损害。(2) 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带系统的辐射功能 高新技术产业带作为一个内部元素结构合理、功能明 确且彼此联系并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 是一个集教育、基础研究、应用和开发于一体的经济系统。通过与 外界不断地交换能量, 就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自主的现象, 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 逐步实现从 无序到有序、从较低水平有序向较高层次有序的转变。 在与外界的联系中, 不断体现出对区域经济系统 的影响和作用辐射作用。 高新带发展到适当的阶段, 自身的能量上升到一定阶段便具有辐射能量, 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的作用。 这种作用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进行: 即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信息、人才、资 金等向周边地区流动; 高新带的创新功能和创新机制, 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企业机制, 影响周边地区 的产业结构和企业机制; 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渗透作用, 从而达到提高周边地区其他产业经 济效益的目的。第 4 期刘翔, 等: 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带现状与发展对策55特别是最后一点, 对于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带具有显著的启示作用, 合肥市传统产业在全市经济成 分中占有较大比重, 而且相当多的企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负担沉重。 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 时, 应注意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突破, 积极开展示范推广, 从而实现对周边地区其他产业“委托 加工”的带动, 实现传统产业的振兴, 以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地方传统产业, 加大技改力度, 推进技术创新, 促进其升级换代, 形成拉动全市经济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局面。3. 比较优势确立高新技术产业带的核心竞争力现阶段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比较优势在于比较低廉的人力资源成本以及广阔的国内市场。 加入 W TO 后, 随着关税贸易壁垒的降低和竞争对手将其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 国内高新技术企业将不得不 面对比较优势逐步丧失的困境, 企业应重新确立和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 围绕这一中心, 采取相应对策。首先, 要求对核心关键技术的掌握, 不具备在高尖端核心技术上直接与国际跨国公司和跨国企业相 抗衡实力的, 应当把握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选择部分、关键的核心技术, 由政府和企业按照一定的权 责利益关系, 共同出资, 共享成果, 集中力量, 力争在一定领域和程度上有所突破; 同时应重视非核心技 术的创新。 虽然核心技术一经形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