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专业论文)中国和印度的产业内贸易研究.pdf_第1页
(世界经济专业论文)中国和印度的产业内贸易研究.pdf_第2页
(世界经济专业论文)中国和印度的产业内贸易研究.pdf_第3页
(世界经济专业论文)中国和印度的产业内贸易研究.pdf_第4页
(世界经济专业论文)中国和印度的产业内贸易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摘 要 近年来,中国和印度的双边贸易迅速发展,2006 年中国是印度第二大贸易伙伴, 而印度成为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目前两国的贸易方式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而两国产 业结构的变化调整势必对贸易转变产生一定的影响, 尤其两国在制造业的发展为产业 内贸易创造了有利条件。 本文采用格鲁贝尔和劳埃德在其论著中提出了产业内贸易指 数,对中国和印度主要贸易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矿产品和 机电产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化工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在近年有所上升,且主要产 品保持较高水平;塑料及其制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且保持上升的趋势;纺织品 总体产业内贸易水平有所波动,但在 2006 年出现大幅上升,细分到下列各章的产业 内贸易指数较低,中印两国各自偏向其中几类产品的进口和出口;钢铁的产业内贸易 指数在 2006 年较高,且有上升的趋势。在此基础上,本文阐释了促进中印产业内贸 易的主要因素,包括:制造业的规模经济、直接投资和两国经济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的增长等方面,并分析了不利于中国与印度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因素。最后,本文从宏 观经济政策层面和企业层面,提出了促进中国和印度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中印贸易,产业结构,产业内贸易 ii abstract the mutual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is increasing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in 2006, china is indias second largest trading partner, while india becomes chinas 10th largest trade partner. at the present time, the inter-industry trade is the main form of the two countries. besides,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of china and india will certainly have an imact on the change of trade form and create beneficial conditions for intra-industry trade. by using iit index which suggested by gelubeier and lloy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ra-industry of main trade commodities between two countri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ineral products, machinery and electrical products industry trade is mainly inter-industry trade. the level of intra-industry trade of chemical products industry and the plastic products industry maintain high comparatively. the iit index of textile industry and steel industry rised sharply in 2006.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this paper expounds main factors with stimulate intra-industry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including: the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in manufacturing,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he increase of per capita gdp of each country. constuaining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intra-industry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are also analyzed. finally, this paper gives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industry policy and corporation strategy to stimul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tra-industry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keywords: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trade structure, intra-industry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 外, 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 果。 对本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 人承担。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 外, 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 果。 对本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 人承担。 特此声明特此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闫雯丽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闫雯丽 2008 年年 5 月月 15 日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关于收集、 保存、 使用学位 论文的规定, 同意如下各项内容: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 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 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 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部分的阅览服务; 学 校有权按照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 在以不 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 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 容用于学术活动。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本人完全了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关于收集、 保存、 使用学位 论文的规定, 同意如下各项内容: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 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 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 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部分的阅览服务; 学 校有权按照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 在以不 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 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 容用于学术活动。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闫雯丽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闫雯丽 2008 年年 5 月月 15 日日 导师签名:汤碧导师签名:汤碧 2008 年年 5 月月 15 日日 1 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现实意义 近年来,中印两国的双边贸易飞速发展。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印经贸 往来愈益密切,双边贸易额由 1990 年的 0.3 亿美元增加到 2006 年的 233.4 亿美 元,增长了 778 倍。这种增长速度在世界贸易史上是少见的。2006 年的中印贸易 额比2005年增长了40.15%, 其中中国对印度出口155.55亿美元, 同比增长54.8%, 出口的主要商品有机电产品、有机化学品、矿物燃料、钢铁制品、蚕丝、塑料制 品等; 自印度进口 77.85 亿美元, 同比增长 17.9%, 约占印度全年出口额 (1212.59 亿美元)的 6.4%,进口的主要商品有矿砂、棉花、有机化学品、钢铁、塑料制品 等。目前中国是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如果两国贸易额继续保持 20%以上的增 速,中国有可能在三年之内超过美国(2006 年印美贸易额为 285.9 亿美元) ,成 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而印度在 2006 年取代加拿大成为中国第十位贸易伙伴。 2005 年 4 月, 中国总理温家宝南亚四国访问最后一站到达印度, 中印签署 中 华人民共和国与印度共和国联合声明 ,就边界问题达成政治指导原则协定,并 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06 年 11 月 20 日中国国家主 席胡锦涛作为中国最高领导人,10 年来首次访问印度,期间中印发表了联合宣 言 。2008 年 1 月,印度总理辛格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两国签署了中印关于 二十一世纪的共同展望 。随着两国高层领导人的互访,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 发展中国家,中印经贸关系逐步加强。尽管中印两国的总体贸易水平还比较低, 但目前中印贸易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而且这一增长速度保持着强劲的势 头,中印贸易具备极大的发展余地和空间。 就中国而言,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以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的优化升 级,我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也在改善,机电产品取代传统的纺织品成为最大宗 的出口产品,而且产业内贸易尤其在工业制成品领域发展迅速,产业内贸易水平 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印度政府通过放松外国直接投资限制、加强与外国公司的 合作、调整制造产品税收以及加速国内制造公司合并等措施,促进印度制造业的 2 发展。外商对印度的投资,尤其在制造业的投资不断增加,印度制造业的竞争力 明显上升。由此,中国和印度在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有逐步扩大的动态趋势。中 印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产业内贸易是国际贸易出现的新的贸易活动现象,基于中印产业内贸易研 究,促进中印产业内贸易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产业内贸易发展促进一国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的发展,有利于技术渗透 和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第二,产业内贸易通常发生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 家之间,产业内的贸易流动弱化了国家产业之间的要素禀赋差异,由此形成的产 业竞争有利于提高产业竞争力。产业内贸易与一国的科技进步、社会分工和经济 全球化密切相关,所以与产业间贸易相比,产业内贸易更能体现本国外贸水平的 提高、 参与国际分工程度的增强和产业竞争力的增加。 因此中印产业内贸易研究, 不仅对促进我国与印度的经贸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 优化产业结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1.2 理论意义 20 世纪中叶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促进 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国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发展,分工的形式由原来 的产业间、垂直型分工转化为产业内、水平型分工。作为国际分工表现形式的国 际贸易也由产业间贸易转化为产业内贸易。不仅发达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发展迅 速,而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也在不断发展,尤其在机电产品 类商品表现突出。 中国和印度经济近年高速增长,被认为是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两国参 与国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但两国的贸易规模与之不衬。影响因素有政 治、自然、历史、文化、经济等众多因素,但根本的是经济因素。许多研究表明, 目前中印两国贸易具备一定的竞争关系,双方间缺乏合作。关于中印贸易如何加 强合作这一主题,很少有研究涉及产业内贸易领域。而国内外产业内贸易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间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近年来也有专门研究发展中 国家产业内贸易,但具体到中印两国的相对较少。本文在中印贸易关系研究的基 础上,分析了中印产业内贸易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了发展中印产业内贸易的 措施。这项研究应该说具有较高的理论创新价值和应用价值。 3 1.2 文献综述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1960 年 verdoorn 在考察比 荷卢经济联盟内部的贸易形式变化时,首次关注了这种贸易形式。在此之后,西 方许多经济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内贸易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对同质产品 产业内贸易,grubel 和 lloyd(1975)提出了周期贸易,周期贸易产生的原因有 三个,即转口贸易、季节因素和需求条件的变化。brander 和 krugman(1983) 的解释说明由于企业的销售策略而发生产业内贸易。对垂直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 易的理论解释有 falvey(1981)建立的 h-o 模型,该模型的典型特征是把体现要 素秉赋与要素密集度的 h-o 模型和产品差异及产业内贸易有机地结合起来; shaked 和 sutton(1984)在自然寡头垄断情况下研究发现,各国在封闭状态下将 有两个企业存留在市场上,而当贸易开放时各国仅存留一个企业并为扩大后的市 场服务,从而发生垂直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对水平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的 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克鲁格曼(1979)建立的模型,该模型与传统贸易模型最 大的区别是它引入了内部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该模型认为,通过产业内贸易, 一国在减少其自产产品种类数的同时,增加了其国内消费者可得的产品种类,通 过生产更少的产品种类,生产者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 本, 而消费者不仅可以以更低的价格消费, 而且还可以从更多的产品选择中获益; lancaster(1980)基于产品属性需求确立的模型认为,对于两个完全相同的经济 体,在存在消费偏好差异并且生产成本递减的情况下,每一差异品种只由一家企 业生产,产出的一半用于本国消费,一半用于出口,并且每一国所生产的产品品 种的数量均相同,在发生贸易后,产品谱上个品种之间的平均距离要小于非贸易 下的情况, 因此贸易发生后消费者更接近于消费其最佳品种; 在 lancaster (1980) 模型的基础上,eaton 和 kierzkowski(1984)分析了寡头垄断市场中的水平差异 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发现在寡头垄断市场上,厂商数目、贸易产品品种的数量, 以及贸易净收益是由模型内生决定的。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一些学者研究在邓 宁的 oli 范式下产业内贸易的一些特征,mainardi(1986)认为在产品差异的情 况下, 追求成本最小化的跨国企业在进行出口与fdi的选择时会发生产业内贸易; markusen 和 maskus(2001)发现产业内贸易水平随着双边贸易成本上升而下降, 但随着双边投资成本的上升而上升。 4 在中印产业内贸易研究的主要文献有:石高超、朱瑞祥、田志宏(2008)在 中国和印度两国农机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比较中,运用 gl 指数和 ghm 法分 别测算了中国和印度两国农机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和类型特征。测算结果的比 较分析表明,两国农机产品产业内贸易既有相同点也有差异。相同点在于两国的 产业内贸易都以低质量垂直型为主,这是由两国劳动密集的要素禀赋条件决定 的。差异表现在印度农机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水平高于中国;发展过程也有差异, 这是因为两国农机产业的发展方式和对外贸易政策不同。印度农机产业的发展经 验表明,采用优化的产业发展策略和对外贸易政策可以有效地促进产业内贸易的 提高和农机产业的发展。常静(2007) 商品贸易结构分析视角下的中印贸易 , 分析了两国的贸易商品结构以及产业内贸易,分析数据显示,塑料橡胶制品和矿 物材料产业内贸易程度较大,且有上升趋势,化工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上升,而 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指出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双方贸易商品做出合理安 排,从而充分利用各自禀赋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达到增强两国贸易密集度和双 方和谐利用外资的目的。 1.3 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介绍中印双边贸易发展情况,指出中印两国经贸联系日益密切,这 是两国发展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 第二部分首先按三大产业分类分析中印的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及现状。 第三部分分析两国产业内贸易状况。引入 sitc 贸易产品分类标准,采用联 合国 comtrade 数据库数据,根据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各类产业,为合作的可 行性提供数据支持。最后根据以上数据分析,归纳总结两国可以进行合作的产业 领域。 第四部分分析影响中印发展产业内贸易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第五部分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提出发展两国产业内贸易的政策建议。 5 1.4 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目前关于中国与印度的经贸研究大多集中在中印发展模式和产业状况等方面 的比较之上,对两国的产业内贸易研究鲜有人涉及。而本文试图在研究中印产业 内贸易基础上促进两国经贸发展。 1.4.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借助统计数据,以定量分析为主。文 章重点运用相关数据和指标分析中国印度产业内贸易,采用产业内贸易理论框架 下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提出中印通过产业内贸易发展促进两国贸易规模扩大的措 施。 6 第二章第二章 中印双边商品贸易发展及结构中印双边商品贸易发展及结构 2.1 中印双边商品贸易近年来的发展 2.1.1 中印贸易规模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中印贸易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1992 年中印贸易规模 仅为 3.39 亿美元,1995 年贸易额跨过十亿美元的门槛,1997 年两国贸易额猛增 至 18.31 亿美元。比五年前增长了近 4.4 倍,2002 年迅速增加到 49.45 亿美元, 10 年期间增长了 13.6 倍,其年均增长速度达 30.72%,远远高于中国同期对外贸 易14.13%的年均增长速度, 而且也高于印度同期对外贸易9.66%的年均增长速度。 2002 年以后,双边贸易进一步增长,2003 年双边贸易额达到 75.59 亿美元,2004 年则突破 100 亿,达到 136.14 亿美元,而 2006 年的双边贸易额更是突破 200 亿 美元大关,达到 248.59 亿美元,4 年间增长了 2.27 倍,年均增长率为 12.59%, 高于这一时期中国对外贸易7.54%的年均增长速度, 高于印度同期对外贸易8.31% 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中印贸易规模呈现出迅速扩大的态势。 0.0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300.0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年份 金额(亿美元) 中印贸易额 中国对印度 出口总额 中国对印度 进口总额 图 2.1 中印贸易规模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 comtrade 数据整理。 7 2.1.2 中印贸易额占两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 与此同时,中印贸易额占中国进出口总额和印度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也在不断 上升。如图所示,1996 年、2001 年、2006 年,中印贸易额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 比重分别为 0.48%、0.71%、1.41%,同时中印贸易额占印度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上 升较快,由 1996 年的 1.94%,上升到 2001 年 3.74%,2006 年达到了 7.98%。从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印贸易规模与两国在国际上重要的经济地位是不相称的, 中印贸易额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还相当的小,而中印贸易额占印度进出口总 额的比重增长迅速,但比例低于 8%。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两个发展中大国,其 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同时两国拥有占世界总人口 40%的双边 国内市场。相邻的地理位置,具备了良好的经贸发展条件,而目前中印贸易的现 有规模与此是极不相称的。 0.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年份 中印贸易额 占印度进出 口总额的比 重 中印贸易额 占中国进出 口总额的比 重 图 2.2 中印贸易额分别占中印两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 comtrade 数据整理。 2.1.3 中印贸易额年增长率 随着双方贸易额的扩大,近五年中印两国的贸易总额年增长率一直大于中国 进出口总额的年增长率和印度进出口总额的年增长率。如下表所示,中印贸易总 额年增长率与中国进出口总额年增长率的比值一直1;同样,中印贸易总额年 8 增长率与印度进出口总额年增长率的比值在近五年中1。这说明两国的双边贸 易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表 2.1 中印贸易年增长率情况 年份 中印贸易总 额年年增长 率(%) 中国进出 口总额年 增长率 (%) 印度进出 口总额年 增长率 (%) 中印贸易总额 年增长率/中国 进出口总额年 增长率 中印贸易总额 年增长率/印度 进出口总额年 增长率 2002 37.56 21.80 18.06 1.72 2.08 2003 53.58 37.09 23.46 1.44 2.28 2004 79.26 35.67 34.12 2.22 2.32 2005 37.36 23.16 34.60 1.61 1.08 2006 32.93 23.81 23.05 1.38 1.43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 comtrade 数据整理。 2.1.4 中印贸易差额 1992 年至 2002 年的十一年期间,两国贸易基本上呈平衡发展态势,如下图 所示,中国对印度进出口贸易,除 1992、1993 和 1996 三年出现逆差之外,其它 年份均为顺差。但并没有出现贸易不平衡的问题,即一方有较大顺差而另一方有 巨额的逆差。中国顺差最多的年份是 2002 年,其顺差额也只达到 3.97 亿美元; 中国逆差最多的年份是 1996 年,其逆差额只有 0.33 亿美元。但 2003 年以来,中 印贸易出现不平衡的发展态势。 2003 年、 2004 年和 2005 年的贸易逆差分别为 9.08 亿美元、17.42 亿美元和 5.32 亿美元。显示出中国为扩大两国的紧密关系,增加 了从印度的进口;但同时由于印度的关税居高不下,中国商品进入印度存在一些 障碍。而在 2006 年中国对印度的顺差猛增至 43.04 亿美元,主要原因是印度对中 国商品的需求不断增长。这说明印度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存在着大量商机,对 中国而言加强与印度的经贸往来和区域经济合作,将成为今后中国对南亚政策的 重点所在。 9 -30.00 -20.00 -10.00 0.0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年份 贸易差额(亿美元) 贸易差额 图 2.3 中印贸易差额(1992-2002)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 comtrade 数据整理。 2.2 中印双边商品贸易结构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中印贸易的不断发展,两国的贸易结构变化显著。 如下图,采用 sitc 分类法,按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大类分析中印贸易结构。 初级产品在中国与印度的双边贸易中所占份额呈下降趋势: 1992 年初级产品在双 边贸易中占 63.9%,而到 2006 年减少到 31.8%。同时,初级产品的出口占中国对 印度总出口的比重由 1992 年的 51.8%,大幅度下降到 2006 年的 5.7%。而初级产 品的进口所占比重从 1992 年的 74.5%下滑到 2002 年的 39.6%,随后又有上升的 趋势,到 2006 年达到 68.7%,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对印度铁矿石进口需求的增加。 与此同时随着初级产品在双边贸易中所占份额的下降,工业制成品所占份额有上 升的态势。1992-2006 年,工业制成品份额由 36%上升到 68.1%。工业制成品出 口占中国对印度总出口的比重由 1992 年 48.2%上升至 94.3%。 而进口比重由 1992 年的 25.5%上升到 2002 年的 60.4%,然后又逐步下降到 2006 年的 31.3%。以上 数据变化显示出中印贸易目前仍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10 表 2.2 中印商品贸易结构 1992 1998 20002001200220032004 20052006 初级产品进出口 63.9% 45.6% 41.8%37.7%27.7%30.0%43.2% 40.0%31.8% 工业制成品进出口 36.0% 54.4% 58.2%62.3%72.0%69.9%56.6% 59.8%68.1% 初级产品出口 51.8% 26.8% 33.5% 27.8%17.5%14.4%12.6% 9.4%5.7% 工业制成品出口 48.2% 73.2% 66.5% 72.2%82.5%85.6%87.4% 90.6%94.3% 初级产品进口 74.5% 66.8% 51.4% 48.8%39.6%42.3%66.8% 68.0% 68.7% 工业制成品进口 25.5% 33.2% 48.6% 51.2%60.4%57.7%32.9% 32.0% 31.3%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 comtrade 数据整理。 以下采用 hs2000(the 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 system) 编码的商品分类标准,对中印两国商品贸易进行分类研究。此分类制度将所有商 品共分为 22 类、99 章,是迄今为止最完善和科学的国际贸易分类体系。由于第 19 类(武器弹药及其零件附件) 、20 类(艺术品、收藏品及古物)和 21 类(特 殊交易品及未分类商品)的贸易量很小,所以本文在以下研究中剔除了此三类商 品贸易,只研究其他 19 类商品。其包含的各类商品如下表所示。 表 2.3 hs2000 编码的商品分类 类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名称 动物 产品 植物产 品 动植物油 脂 食品 饮料 烟酒 矿产 品 化工 产品 塑料 橡胶 制品 毛 皮 制 品 木制 品 纤维 纸制 品 类别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名称 纺织 品 鞋帽配 饰 矿 物 材 料、玻璃、 陶瓷制品 珠宝、 贵金 属制 品 贱金 属制 品 机电 产品 运输 工具 医 疗 仪 器 、 钟 表、 乐器 杂项 制品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如下图所示,中印近年商品贸易显示出以下特点 1中印商品贸易在今年保持较平稳的商品类别比例,交易商品集中在第 5 类 (矿产品) 、第 6 类(化工产品) 、第 7 类(塑料橡胶制品) 、第 11 类(纺织品) 和第 15 类(贱金属制品) 、第 16 类(机电产品) 。而其他商品贸易量一直保持在 低水平上。 11 2 从中国出口印度商品方面来看, 近年中国向印度出口最多的是第 16 类 (机 电产品) ,2004 年的出口额为 22.01 亿美元,2005 年增长到 33.43 亿美元,而到 了 2006 年猛增到 66.6 亿美元,增长率达到 99.2%。其次是第 6 类(化工产品) 和第 11 类(纺织品) ,2004 年出口额分别为 11.12 亿美元和 9.67 亿美元,2006 年增长到了 23.41 亿美元和 14.19 亿美元。由此可见我国在第 6 类、第 11 类和第 16 类商品具有比较优势。 3从印度出口到中国的商品方面来看,近年印度向中国出口最多的是第 5 类 (矿产品) ,并且在该类产品,印度保持着较大的顺差。第 15 类(贱金属制品) 中,两国贸易量也较大,2004 年和 2005 年两国贸易额相差不大,印度对中国是 顺差,而到了 2006 年,印度对中国转为逆差。第 7 类(塑料橡胶制品)中,印 度显示出略微强势的出口额,但两国这类产品的贸易量并不大。 0 500000 1000000 1500000 2000000 2500000 3000000 3500000 4000000 4500000 5000000 12345678910 1112 13 1415 1617 18 19 商品类别 金额(千美元) 出口 进口 图 2.4 2004 年中印商品贸易分类金额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 comtrade 数据整理。 12 0 1000000 2000000 3000000 4000000 5000000 6000000 12345678910 11 12 13 1415 16 17 18 19 商品类别 金额(千美元) 出口 进口 图 2.5 2005 年中印商品贸易分类金额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 comtrade 数据整理。 0 1000000 2000000 3000000 4000000 5000000 6000000 7000000 123456789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商品类别 金额(千美元) 出口 进口 图 2.6 2006 年中印商品贸易分类金额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 comtrade 数据整理。 由图中还可以看出在贸易量较大的商品类别中,进口货出口一边倒的形势十 分明显,两国都具备各自的贸易比较优势的产品,显示出双方商品的互补性,这 对于两国贸易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进作用。然而,此类商品在中印贸易中只占少 数,而且,诸多因素的影响,一国某类商品的巨额顺差势必会增加另一国一定程 度的贸易恐慌,特别是由于近年来我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上与许多国家保持着顺 差,针对我国商品的反倾销案件增多以及贸易摩擦。同时印度本国也正在实行一 系列崛起战略和改革战略,双方较大的贸易差额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一国 13 的利益,从而影响到两国的贸易进一步发展。所以,中印贸易的大规模发展完全 依赖这种传统贸易形式是远远不够的,而基于规模经济优势的产业内贸易应该更 适合目前双方的贸易开展,同时对两国吸收更多的国际投资也能起到促进作用。 14 第三章第三章 中印产业结构分析中印产业结构分析 产业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个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及其相互依存、相互制 约的关系。一国经济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总量的增长上,而且体现在产业结构的变 化上。产业结构不仅为各产业部门提供良好的外部联系条件,还有利于提高各产 业的效益,而且还可以从整体上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是 决定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一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因素。1940 年 英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科林克拉克(c. g. clark)在其著名经济学著作经济 进步的条件 (the condition of economic progress)中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 经济发展同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规律。随后三次产业分类法逐步成为人们研究产 业结构的分类标准。 在各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对三次产业的分类根据各国的情况而略有不 同。中国和印度两国对三次产业的界定就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国的第一产业包括 农业(农、林、牧、渔) ,第二产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水气电供应和建筑业。 而印度将采掘业归为第一产业,即印度的第一产业包括农业(农、林、牧、渔) 和采掘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水气电供应和建筑业。下表是中印三次产业的 不同界定。 表 3.1 中印三次产业界定 中国 印度 第一产业 农业(农、林、牧、渔) 农业(农、林、牧、渔),采掘 业 第二产业 采掘业、制造业、水气电供应、 建筑业 制造业、水气电供应、建筑业 第三产业 商业餐饮旅馆业、交通运输和 通信业、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 社会和个人服务、其他 商业餐饮旅馆业、交通运输和通 信业、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社 会和个人服务、其他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6,印度 cso 网站。 15 3.1 印度产业结构基本特征 50 多年来,印度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与世界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大体相同, 即实现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的上升,以及第一产业比 重的下降。但同时印度产业结构也表现出其鲜明的特征。 0.0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1978-79 1981-82 1984-85 1987-88 1990-91 1993-94 1996-97 1999-00 200203 200506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图 3.1 印度三次产业结构 资料来源:根据印度储备银行数据整理。 第一,印度第一产业的经济地位不断下降,其所占比重仍较大。第一产业占 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由1950-51年度的59.2%, 下降到1960-61年度的54.8%; 1970-71 年度的 48.1%;1980-81 年度的 41.8%;1990-91 年度的 35%;2000-01 年 度的 26.2%;2005-06 年度的 21.7%1。50 年来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趋势明显,但其 比值在近年一直保持在 20%以上,第一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印度经济发展。 第二,第二产业经济地位有所上升,但其所占比重不高。第二产业占国民生 产总值的比重分别由1950-51年度的13.3%, 上升到1960-61年度的16.6%; 1970-71 年度的 19.9%;1980-81 年度的 21.6%;1990-91 年度的 24.5%;2000-01 年度的 23.5%;2005-06 年度的 24.1%。印度第二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虽然在近几 年有所上升,但在 30 年的时间里保持在 25%左右的水平,由此可见目前印度第 1 印度政府 economic survey 2006-07,1950-51、1960-61、1970-71、1980-81、1990-91 年度以 1993-94 年度 价格计算,2000-01 和 2005-06 年度以 1999-00 年度价格计算。 16 二产业水平不高,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 第三,第三产业在印度经济中占居突出地位,其比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在 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 1950-51 年度的 28%, 上升到 1960-61 年度 29%, 1970-71 年度的 32.2%,1980-81 年度的 36.6%,1990-91 年度的 40.6%,2000-01 年度的 50.3%,2005-06 年度的比重达到了 54.1%。第三产业是印度经济中所占比重最大 的产业,对印度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印度储备银行的报告称,第三产业支 撑了印度经济的活力。 3.2 中印产业结构比较 从中印产业结构发展来看,两国几乎在同样的时期进行了产业高度化的进程, 同时也存在着一定差异。 表 3.2 中国和印度的三次产业占 gdp 比重(%) 中国 印度 年份 第一产 业 第二产 业 第三产 业 年份 第一产 业 第二产 业 第三产 业 1952 50.5 20.9 28.6 1952-5359.0 13.2 28.2 1955 46.3 24.4 29.3 1955-5657.2 15.0 28.2 1960 23.4 44.5 32.1 1960-6154.8 16.6 29.0 1965 37.9 35.1 27.0 1965-6647.2 20.2 32.6 1970 35.2 40.5 24.3 1970-7148.1 19.9 32.2 1975 32.4 45.7 21.9 1975-7646.3 19.8 34.1 1980 30.1 48.5 21.4 1980-8141.8 21.6 36.6 1985 28.4 43.1 28.5 1985-8638.6 22.5 38.9 1990 27.1 41.6 31.3 1990-9134.9 24.5 40.6 1995 20.5 48.8 30.7 1995-9630.6 25.5 43.9 2000 14.8 45.9 39.3 2000-0126.2 24.9 49.0 2005 12.5 47.3 40.3 2005-0621.7 25.5 54.1 资料来源:根据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和印度政府 economic survey(2006-2007)计算。 17 50 多年的时间,印度产业由“一、三、二”发展到了“三、二、一” ,变化显 著。1952-53 年印度独立之初,农业工业发展极为落后,因此当时的产业结构水 平是很低的。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一半以上,达到 59%,而第三产业比 重为 28.2%,第二产业低到 13.2%,其产业排列顺序为“一、三、二” 。印度政府 在随后的 50 多年间,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国民经济建设,而 1991 年拉奥政府的新 经济政策的实施对印度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55 年间,第一产业比重不断 下降,2005-06 年度,其比重下降到 21.7%;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大幅 上升,2005-06 年度达到 54.1%,比 1952-53 年度上升了 25.9 个百分点,成为印 度主导产业;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但幅度不大,2005-06 年度为 25.5%,比 1952-53 年度上升了 12.3 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印度产业结构不断在优化,但第 二产业的发展还比较滞后。 而中国在 50 多年的发展进程中,由“一、三、二”发展到了“二、三、一” 。 在 50 年代初期,中国还是以农业为主的落后国家,产业结构与印度相似,都是 “一、三、二”结构。1952 年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50.5%,第三产 业比重为 28.6%,第二产业为 20.9。随后 50 多年,中国第一产业比重下降显著, 2000 年比重为 14.8%,2005 年比重降到 12.5%,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印度第一产业 的下降幅度。中国产业结构发展与印度的不同在于,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 重大幅上升, 成为中国的主导产业, 2005 年达到了 47.3%, 比 1952 年上升了 26.4 个百分点。 由以上对比可以看出,中国和印度的产业结构都进行了高度化发展,但从产 业构成来看,中国具有比印度更好的基础。由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是为 第三产业服务的,良好的农业和工业基础能为服务业提供劳动力、资金等,而服 务业又能为农业和工业提供市场,因此落后的农业和工业会对服务业的发展产生 不利的影响。而中国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较坚实,农业和工业具备一定的 基础,而印度的工业始终是印度国民经济中薄弱的环节。也就是说,就目前各产 业的构成状况,中国的各产业发展较印度更为协调。同时,印度政府正在加大力 度发展第二产业,尤其在制造业领域采取了诸多措施促进其发展。 3.3 中印制造业发展及现状 随着中国近 50 年来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尤其是制造业获得飞快的发展,制造 18 业连续多年是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有了显 著发展,如下图所示,1978-2004 年期间,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一直保持在 30%以上,同时制造业技术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目前中国的制造业 保持着稳定的增长速度以及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制造业凭借较低的劳动力成 本、广阔的潜在消费市场和完善的制造业基础,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中国正 成为世界的制造大国。 表 3.3 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的变化及占 gdp 的比重(当年价,亿元) 年份 gdp 制造业增加值 制造业的比重 (%) 1952 679 89 13.1 1978 3624 1279 35.3 1985 8964 2840 31.7 1995 58478 20578 35.2 2000 89442 32255 36.1 2004 159878 51749 32.4 2005 182321 60118 32.7 资料来源:各年中国统计年鉴 。 而印度在总结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开始把发展重心转移到制造业上。虽然在 规模上与中国尚有一段距离,但印度的制造业发展通过利用自身有利条件,如高 速发展的服务业对制造业的需求、有利的软环境、良好的企业基础和政府的政策 的支持,使得印度的制造业飞速发展。根据印度的统计报告(如表 3.4) ,印度制 造业年增长率在 2005-06 年度和 2006-07 年度分别为 14.5%和 19.0%, 其中纺织产 品(包括服装)在 2005-06 年度的年增长率达到 16.3%,同时汽车的产量和出口 量在 2005-06 年度的年增长率分别为 14.97%和 28.03%。2。 2 印度政府,economic survey 2006-2007。 19 表 3.4 印度制造业产值的变化及年增长率(当年价,千万卢比) 年份 产值 年增长率(%) 2000-01300,39213.7 2001-02315,3145.0 2002-03346,0299.7 2003-04388,54912.3 2004-05453,60316.7 2005-063519,38714.5 2006-074617,95419.0 资料来源:印度 cso 网站。 由上可以看出,可见印度大力发展制造业已初见成效,而印度政府已经将制 造业作为其主要的发展目标,由此带来的产业结构变化为两国贸易方式的转变势 必产生重要的影响,结合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两国在制造业的贸易会不断加 强,这为中印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 临时估算。 4 快速估算。 20 第四章第四章 中印产业内贸易分析中印产业内贸易分析 4.1 产业内贸易理论 4.1.1 产业内贸易的概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出现了许多同一产业既出口又进口的双向贸 易,即产业内贸易,而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只考虑产业间贸易,不能解释产业内贸 易现象,在这一背景下出现了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是以不完全竞争 的市场结构和规模经济的存在为假设前提的。 而所谓产业内贸易,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 1 年)既出口又进口 同一种产品,同时同一种产品的中间产品(如零部件和元件)大量参加贸易。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