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废墟的召唤原文九年级语文教案 篇一:废墟的召唤教案 3、废墟的召唤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有关历史背景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过程与方法:理解拟人手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的“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所流露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 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理解拟人手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理解文中“年轻人”的矛盾心理;领悟文章的主旨 三、课时计划:2课时、 四、教具准备:u盘、录音机 五、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激发动机: .学生汇报交流课前了解到的有关圆明园的情况 提示明确: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 .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教师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同步解说:就是这样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之园却于1860年化为一片灰烬 引发:看了这段录象你们最想说些什么问些什么导入本节课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设计思考问题:1、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 2、作者是单纯地描绘废墟还是有什么目的 3、题目为什么叫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 .整理课文的写作思路: 师生共同明确: 第一部分(13段)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绘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透视出作者面对圆明园废墟所表现出的忧患和惆怅抒发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第三部分(1120段)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转而全社会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第四部分(20、22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三).合作学习:学习课文内容思考问题: .作者季节来到圆明园凭吊的面对废墟作者是怎样的情感态度明确:冬日心情沉重 .“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明确: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着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废墟永远象征了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所以说历史凝固了 .“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明确:1:楚辞的代表人物是屈原他的离骚写尽了文人墨客的忧国忧民情怀我们至今还在吟诵他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个人虽然渺小但依然在历史上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可以无愧于人“小得多的概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给予我们的就是无形而宝贵的精神价值.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后文却说“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这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前文说的是改造历史后文说的是不忘记历史两者相辅相成作者是经历一定的挣扎和思考 (四).探究学习拓展延伸 .【领悟】题目中的废墟的召唤的“召唤”具体指的什么内容学生讨论:提示:生命的短暂、自然的永恒历史的沧桑总会令人不禁唏嘘感叹但是除了感叹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呢 提示:如果没有忧国忧民、心系天下众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那你的感叹就只能是一种浅薄和虚华 明确:号召人们继续奋斗以改造历史“内容”就是指方法和环境与年轻人的对话更说明了人们在探索未来的道路上寻找希望做出努力尽每一个“我”的责任 .【品味】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问题设计:落日赏析提示:凭吊是在冬日午后文章多次提及冬日请画出有关冬日的景句明确: 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斜阳的“无力”与心情的沉重吻合)右侧在夏天是一带荷塘现在也只剩下冬日的凄冷 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 西山在朦胧中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那娇红中又透一点蓝显得十分凝重正配得上空气中的摸得着的寒意 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远山凹处红日正沉只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是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我们仍然看落照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淡处如梦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五).课堂小结宗璞的文章讲究诚和雅大家读的时候觉得很难因为有很多隐讳的句子其中富有寓意的议论也是解读文章的重点 (六).达标反馈:布置作业:巴尔扎克说:“一场大的屈辱可以变成大的动力” 余秋雨说:“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选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或余秋雨的废墟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回顾所学知识并情境导入: 放映有关圆明园遗址的幻灯片请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谈谈这段历史并说说对这段历史的认识 面对废墟作者感慨万千文思如潮文中既有满含悲怆的叙述也有寓意深刻的议论还有对比鲜明的景色描写细细品味下列句子说说它们的含义 (二).自主学习:深入探讨课文领悟主题 .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明确:以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永不变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似乎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其中蕴涵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明确:空中鸦噪与废墟之静对比突出废墟的空旷、寂寥粉结色的西天与暗影下的废墟对比既是写实景又把人们的视线由地面引向透着美丽夕阳的空中作者的心情由阴转晴表达了作者对变革国家和民族带来的万千气象的向往和憧憬 .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明确:铺天的锦霞象征着百废俱兴重新腾飞的祖国的前程这里作者用漫天的紫藤萝之美来表达她的美好希望和赞美同时作者用“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呼唤每一个人都要在民族振兴之际做出自已的贡献.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为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 明确: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废墟记录着历史更呼唤一切爱国这士在不忘历史的同时更要呼应时代的召唤投身到伟大的变革中去奋斗去建设新的一切 (三).合作探究学习一品味赏析 .“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的意思我们已经明了体现了怎样的语言特点能否再举几个例子 明确:简约含蓄我与年轻人的对话主题的表达并非直接说明而是借对废墟的描写、联想而逐渐明朗 .拟人手法的运用:“远瀛观的石柱?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把废墟几十年来未能刻上一点时代运行的痕迹的现状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感到历史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蕴含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我”与年轻人的对话:对话情景是假设的但对话内容却是作者和当代“年轻人”心境的写照作者希望年轻人在时代大变革之际积极投身变革为民族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热情当做面对时代的变革不是每个人的利益都可以得到满足的也不是第个人的愿望都可以实现的况且承担社会责任就意味着要牺牲和放弃一些个人利益但是为了民族的腾飞青年人就要先天下之忧而忧所以作者写年轻人的笑介于冷和苦之间 (四).合作探究学习二:分组讨论文章的写作特色 .融情于景是本文主要的写作特色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一起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而蕴含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 代呼声 前一部分的景物描写作者着重渲染荒凉衰败的景象将内心渴望改革的激情蕴含在其中这种感情甚至贯穿全篇 后半部分的景物描写情调和色彩有了明显变化如作者描绘西山落日的景象:远景近景互相配合色彩互相映衬构成一幅色调凝重意旨深远的油画画面中远处娇红艳丽的晚霞和如酒如梦的朦胧山色与近处的枯树残荷、断碣寒冰在色调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落霞的美丽娇艳突出地反衬了废墟的荒芜和清冷这里绝不仅仅是逼真形象的客观描绘它既传达了作者改变现实的迫切心情也寄托了作者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可谓是有景有情有物有我这种寓意深远的景物描写把自然属性的美引向了一种更深更高的境界 .作者在写景中还多次穿插了富有寓意的议论如结尾处作者希望保留一部分废墟的议论就是告诫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悲剧不要忘记现实的召唤特别是作者借那位年轻人之口说出的“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的议论表现了作者忧虑的心情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绵长的思索 (五).迁移与拓展 辩论:除了圆明园外世上还有些废墟你觉得世上的废墟有没有必要都修复起来或者要留下部分供人凭吊那其衡量的标准又该如何呢 提示:复建派:重现圆明园辉煌不但可以让游客感受古代建筑风采而且建筑与废墟对比所产生的震撼力远比单纯的废墟强烈得多 保留派:坚决反对重修圆明园更有人强调“一草一木都不能动”认为废墟悲凉的沧桑感本身就是对侵略行径的无声控诉是最理想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重修一座辉煌的皇家园林所无法比拟的 (六).课堂小结本文通过对圆明园荒芜景象的描写在凭吊历史的同时抒发了内心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号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中去 (七).达标反馈布置作业:搜集有关“尽每一个我的责任”的资料或搜寻一些蕴涵丰富历史底蕴的材料联系自已的情感体验写一篇随笔 (八)、板书设计: (九)、学后反思 亮点待改进之处: 篇二:九年级语文下册3废墟的召唤教学案(新版)语文版 3废墟的召唤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 2、品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过程与方法: 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品味赏析语言 难点:理解文中“年轻人”的矛盾心理;领悟文章的主旨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废墟么废墟给你们怎样的感觉火灾、地震、海啸后的一片狼藉毁灭的感觉自然灾害造成的也许很难避免可是人为的那种废墟留给人的又会是怎样的思考呢简介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学生看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指出:圆明园虽然现在常年沉睡着但是他却留给我们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口代表着一段屈辱的历史女作家宗璞凭吊圆明园这片废墟的时候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和深沉的思考“召唤”什么意思呢召唤什么 二、作者简介: 宗璞原名冯宗璞祖籍河南唐河1928年生于北京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就读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小学校抗战爆发随父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1945年回北京1946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先后在中国文联、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第一部南渡记、第二部东藏记东藏记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三、预习检测: 1、识记生字: 远瀛(yng)观甲胄(zhu)充塞(s)碣(ji)石嗫(ni)嚅(r)迤逦(yl)窸窣(xs) 2、词语解释 莽苍苍:郊野苍茫广大的景色 奇耻大辱:难以想象的极大的耻辱 若无其事:就像没有那么一回事一样形容遇事镇定不动声色;也形容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怅然:形容闷闷不乐或失望的样子 如泣如诉: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哀怨 慷慨激昂:形容说话时满怀正气、情绪、语调激动昂扬 嗫嚅:吞吞吐吐想说又停止 瞬息万变:形容短时间内就发生很多变化 迤逦:曲折连绵 窸窣:拟声词形容细小的声音 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 2、作者是单纯地描绘废墟还是有什么目的 3、题目为什么叫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 整理课文的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13段)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绘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透视出作者面对圆明园废墟所表现出的忧患和惆怅抒发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第三部分:(1120段)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转而全社会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第四部分:(2022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五、合作探究: 作者季节来到圆明园凭吊的面对废墟作者是怎样的情感态度 明确:冬日心情沉重 六、精读品析: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1、“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明确: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着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废墟永远象征了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所以说历史凝固了 2、如何理解:“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明确:个人虽然渺小但依然在历史上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可以无愧于人“小得多的概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给予我们的就是无形而宝贵的精神价值他在离骚中写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3、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后文却说“能源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远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 明确:前面说的是改造历史后面说的是不忘记历史两者相辅相成作者内心经历了一定的挣扎和思考 4、和年轻人说过些对话你能否理解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明确:“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啊” “匹夫有责”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的说出我嗫嚅的话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允许每一个我尽责任“他微笑笑容却介于冷和苦之间 “他不是画家”年轻人评论道:“他只是爱这景色” “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年轻人忽然微笑说那笑容仍介于冷和苦之间 本段话“介于冷和苦之间”的笑容神态和语言无不反映出“年轻人既有责任意识又存疑虑情绪的矛盾心理 5、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后文却说“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这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明确:不矛盾前文说的是改造历史后文说的是不忘记历史两者相辅相成作者是经历一定的挣扎和思考 6、题目中的“召唤”具体指的什么内容让学生讨论 明确:生命的短暂自然的永恒历史的沧桑总会令人不禁唏唏感叹但是除了感叹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呢而且没有忧国忧民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那人的感叹就只能是浅薄和虚华所以“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做出努力应是每一个“我”的责任 七、拓展延伸: 1、辩论:除了圆明园外世上还有些废墟你觉得世上的废墟有没有必要都修复起来或者要留下部分供人凭吊那其衡量的标准又该如何呢 提示: A:复建派:重现圆明园辉煌不但可以让游客感受古代建筑风采而且建筑与废墟对比所产生的震撼力远比单纯的废墟强烈得多 B:保留派:坚决反对重修圆明园更有人强调“一草一木都不能动”认为废墟悲凉的沧桑感本身就是对侵略行径的无声控诉是最理想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重修一座辉煌的皇家园林所无法比拟的 提示: 巴尔扎克说:“一场大的屈辱可以变成大的动力” 余秋雨说:“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 2、选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或余秋雨的废墟 【板书设计】 3、废墟的召唤 描绘融情于景; 号召直抒胸臆; 呼唤热情洋溢; 议论点明主旨 呼唤改革献身改革 【教学反思】 学习本课在引导学生掌握散文特点的同时还要注意运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自己进入到作者描述的情景中去领会作者的感悟和观点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突破怎样抓住特点描写景物、表达感悟这一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补充了圆明园的有关资料和近代历史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勿忘国耻奋发图强振兴中华 同时丰富了学生知识加深了学生体验在教学方法上自主阅读和讨论探究灵活运用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发挥主动性挖掘学习潜力 从圆明园的废墟入手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反复朗读理清作者游踪及所见所闻所感用探究法、比较阅读法引导叙事理解“废墟”的寓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培养叙事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篇教学设计立足新课标以学生自主学习、师生课堂探讨为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理念能使学生在提高基本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反馈检测】 1、给加线字词注音嗫嚅()()迤逦()()方外观()绮辉() 2、选择用词正确的一组() (1)右侧在夏天是一片荷塘现在也只剩下了冬日的 (2)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 (3)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忽高忽低如泣如诉 (4)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 A凄冷广阔呼啸冷清B清冷广阔呼啸凄清 C凄冷广阔呼啸清冷D清冷开阔呼啸凄清 3、选择书写正确的一组() A呈现干皱寂寞奇耻大辱 B遗迹凝固石碑鲜嫩润择 C楚词艳丽苍烟瞬息万变 D藤萝花瓣桔梗满怀热眈 4、“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这句话中的“铺天的霞锦”指什么 5、作者凭吊废墟的目的 篇三:废墟的召唤(九年级语文版) 宗璞 一、目的要求: 1、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 2、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3、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4、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的“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品味赏析语言 难点:理解文中“年轻人”的矛盾心理;领悟文章的主旨 三、教学时数:二教时 四、教学步骤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废墟么废墟给你们怎样的感觉火灾、地震、海啸后的一片狼藉毁灭的感觉自然灾害造成的也许很难避免可是人为的那种废墟留给人的又会是怎样的思考呢简介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学生看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指出:圆明园虽然现在常年沉睡着但是他却留给我们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口代表着一段屈辱的历史女作家宗璞凭吊圆明园这片废墟的时候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和深沉的思考“召唤”什么意思呢召唤什么 二、作者简介 宗璞原名冯宗璞祖籍河南唐河1928年生于北京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就读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小学校抗战爆发随父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1945年回北京1946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先后在中国文联、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第一部南渡记、第二部东藏记东藏记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三、生字词 远瀛(yng)观甲胄(zhu)充塞(s)碣(ji)石 嗫(ni)嚅(r)迤逦(yl)窸窣(xs) 四、词语解释 莽苍苍:郊野苍茫广大的景色 奇耻大辱:难以想象的极大的耻辱 若无其事:就像没有那么一回事一样形容遇事镇定不动声色;也形容不把事情放在心上怅然:形容闷闷不乐或失望的样子 如泣如诉: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哀怨 慷慨激昂:形容说话时满怀正气、情绪、语调激动昂扬 嗫嚅:吞吞吐吐想说又停止 瞬息万变:形容短时间内就发生很多变化 迤逦:曲折连绵 窸窣:拟声词形容细小的声音 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五、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 1、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 2、作者是单纯地描绘废墟还是有什么目的 3、题目为什么叫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 整理课文的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13段)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绘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透视出作者面对圆明园废墟所表现出的忧患和惆怅抒发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第三部分:(1120段)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转而全社会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第四部分:(2022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第二课时 一、问题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季节来到圆明园凭吊的面对废墟作者是怎样的情感态度 明确:冬日心情沉重 2、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A、“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 明确: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着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废墟永远象征了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所以说历史凝固了 B、如何理解:“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 明确:个人虽然渺小但依然在历史上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可以无愧于人“小得多的概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给予我们的就是无形而宝贵的精神价值他在离骚中写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3、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后文却说“能源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远观一带或只是这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字系统与逻辑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农业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泉州海洋职业学院《算法设计与分析》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技能训练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实验教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现代作家作品研究》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乾安县2025届三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 上海纽约大学《分子生物学基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泉州师范学院《应急管理与工程》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新泰莆田2024-2025学年初三下学期质量检查(I)物理试题含解析
-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发育生物学与再生医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卷
- 生物技术合成天然香料香精课件
- 华东师大版初中科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
- 2025年度文化产业竞业禁止与知识产权保护协议
- JJF(冀) 105-2011 烟气采样器地方规程
- 上海外服笔试题目
- 查对制度完整版本
-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第二册全册各单元重点单词短语句式
- 角磨机安全操作培训(2023年版)
- 瞳孔观察的方法和临床意义
- DB32T 2060-2024 单位能耗限额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