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程专业论文)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东段蛇绿混杂岩特征及形成环境与时代探讨.pdf_第1页
(地质工程专业论文)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东段蛇绿混杂岩特征及形成环境与时代探讨.pdf_第2页
(地质工程专业论文)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东段蛇绿混杂岩特征及形成环境与时代探讨.pdf_第3页
(地质工程专业论文)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东段蛇绿混杂岩特征及形成环境与时代探讨.pdf_第4页
(地质工程专业论文)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东段蛇绿混杂岩特征及形成环境与时代探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地质工程专业论文)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东段蛇绿混杂岩特征及形成环境与时代探讨.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昆明理二大学工程硕士论文摘要 摘要 雅鲁藏布江结合带及其蛇绿混杂岩,代表了特提斯洋向南俯冲诱导出的一系列藕断丝 连的弧后扩张盆地,闭合造山及其遗迹典型,在构造破坏较弱的西部日喀贝u 仁布一带出露 的蛇绿混杂岩,被认为是目前青藏高原乃至中国大陆境内保存最好、最完整的小型蝣绿岩 “三位一体”典型组合。但是,东段朗县林芝地区,因强烈的构造挤压、碰撞、麓转走 滑、急剧伸展隆升等活动造成了雅鲁藏布江蛇绿混杂岩带东延及其边界、物质组成、构涟 样式、剖面结构、- 性质与特征等模糊不清,总体研究程度较低。 本文以2 0 0 l - - 2 0 0 4 年项目组在该区从事1 :2 5 万林芝县等幅区域地质调查与专题磷 究工作为基础,并充分利用近年来本区和邻区的1 :2 0 万区域地质调查、科学考察的成果 等进行综合研究。通过对冈底斯弧基底岩系与喜马拉雅基底岩系的铅同位素组成及相关参 数的对比,差异极大,表明二者间的雅鲁藏布江结合带是一个重大的地质界线,并以泽当 一加查一朗拉岗则断裂( 带) 为界,北为冈底斯陆缘火山一岩浆弧,南以乃东一金东一莫洛韧 性断裂带与喜马拉雅地块衔接。 以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研究为依据,将侏罗一古近系叶巴组、比马组和旦师 庭组沉积火山岩系确定为岛弧火山岩,以及早白垩世花岗岩为与板块俯冲活动有关的i 型花岗岩系列、晚白垩世花岗岩碰撞s 型二长花岗岩,构成雅了鲁藏柿江结合带相配套陆 缘火山一岩浆弧。同时,对朗县混杂岩白云母电子探针分析温压计算:古温度4 0 0 5 5 0 ”( :, 压力为4 8 k b ,变质强度为低绿片岩相,其中新现较多的阳起石、硬绿泥石、2 m 1 型白云 母,b o = 9 0 3 0 a o ,显示了高压相系特征,与冈底斯陆缘火山一岩浆弧( 高温低压变质) 构成 双变质带。 在朗县南部玉门一带新发现小规模的由超基性一枕状熔岩一玻基玄武岩一硅质岩组 成的发育较完整的蛇绿构造混杂岩,通过对罗布莎、朗县等蛇绿构造混杂岩的系统地研究, 根据( 1 ) 基性熔岩中偶夹玄武安山岩,此类过渡岩石一般是大陆边缘造l 带的标志,而 且蛇绿岩中代表洋壳的镁铁质岩石比洋壳厚度小得多; ( 2 ) 变形橄榄岩中的造矿铬尖晶 石均属镁质富铬尖晶石,应是侵位到大洋边缘箍地的产物( m a i p a s 等,1 9 7 5 ) :( 3 ) 复 理石沉积中夹较多的玄武岩,这与现代洋底不同,而与岛弧蛇绿岩层序有相似之处,代表 早期初始洋盆型洋壳的残块; ( 4 ) 枕( 块) 状玄武岩中普遍见不到橄榄石斑晶,大多为 斜方辉石、单斜辉石及斜长石斑晶,代表深海环境喷发产物,以及蛇绿岩岩石化学及地球 化学特征显示,得出本区蛇绿岩群的形成环境应属于弧后扩张洋盆,不是“失踪的大洋壳” 的残片,而是小洋盆的产物。因此,雅鲁藏布江结合带是弧后扩张洋毓闭合造山及其遗迹, 为次级结合带,非新特提斯大洋壳残片。 洋盆应为t ,或稍前就开始发生,其中含t , i 放射虫燧石复理石岩块、含p tz 牙形刺的 昆明理i 人学 :程硕十论文摘要 大理岩等岩块,是被卷入结合带的早期沉积物;蛇绿混杂岩的顶界时代应为中侏罗世一向 垩纪,下界为晚三叠世一早侏罗世,变形橄榄岩的时代可能为三叠纪,实为三叠纪外始到 白垩纪的跨时代构造一岩石地层,构造混杂时间或结合带的形成时代为门垩纪。 关键词:雅鲁藏布江结合带蛇绿混杂岩洋盆朗县罗布莎 昆明理工大学工程硕士论文 摘要 a b s t r a c t t h eb r a h m a p u 订as u t u r ez o n e ( b s z ) 、i t l li t so p h i o l i t em 6 1 a n g e ,c o m p o s e do fas e r i e so f a r c b a c kb a s i n ,c l o s e do r o g e n i cz o n ea n dt h e i rr e l i c s ,r e s u l t e df r o mt e t h y ss u b d u c t i o ns o u t h e r n t h eo p h i o l i t em e l a n g e ,o u t e r o p s i sw e s t e mr i k a z e r e n b u i sat y p i c a lc o m b i n a t i o no fm i n o r o p h i o l i t em 6 1 a n g e ,a n dw a sc o n s i d e r e dt h eb e s ta n dp e r f e c t e s ti nc o n s t r u c t i o nb e c a u s eo fn o s t r o n gs e c t o n i c s m e a s t e r ns e c t i o no f b s zl a n gc o u n t yt ol i n z h ii n c l u d i n gi t sl o c a t i o n ,b o u n d a r y ,m a t e r a lc o m p o s i t i o n ,s t r u c t u r a ls t y l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i nt h es e c t i o n ,a n dc h a r a c t e r si su n c l e a r b e c a u s eo fs t r o n gt e c t o n i c s mw h i c hc a m et h r o u g hc o m p r e s s i o n ,c o l l i s i o n ,s t r i o k e s l i p s ,r a p i d l y s t m c t u r a la n du p l i f t b a s e do nt 1 1 e 1 2 5 0 0 0 0r e g i o n a lg e o l o g i c a ls u r v ev w ew o r k e do nl i n z h ic o u n t yf r o m2 0 0 l 2 0 0 4a n ds oo n a n du s i n gr e c e n td a t e u nf r o m1 2 0 0 0 0 0r e g i o n a l g e o l o g i c a l s u r v e ya n d r e s e a r c h - i n g o nt h ea r e a ( l a n gc o u n t y _ l i n z h ic o u n t y ) ,t h ep a p e rf o c u so nt h ed i f f e r e n to f p h i s o l o p ea n dr e l a t i v ep a r a m e t e r sb e t w e e ng a n g d i s ia r cb a s e m e n ta n dh i m a l a y ab a s e m e n t ,a n d s u g g e s tai m p o r t a n tg e o l o g i c a lb o u n d a r yl o c a t e do nb r a h m a p u t r ab e t w e e no a n g d i s i a r cm a d b r a h m a p u t r a ,s e to nz e d a n g - j i a c h a - l a n g l a g a z ef e a t u r e i ti sc o n s i d e r e dt h a tt h en o r t h e r no ft h e b o u n d a r yi sg a n g d i s ie p i c o n t i n - e n t a lv o l c a n i ca r c ,t os o u t h w a r d ,t h ea r c ,s o u t h w a r d ,l i n k sw i t h h i m a l a y ab l o c k ,i nn a i d o n g j i n d o n g - m o l od u c t i l ef r a c t u r e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p e t r o l o g c a l ,p e t r o c h e m s t r i c a la n dg e o c h e m i s t r i c a lr e s e a r c h ,i ti ss u g g e s t c d t h a ty e b af m ,b i m af ma n dd a n s h i t i n gf mo fj u r o s s i c - n e o g e n ec o n f i n n et op r c - v o l c a n i cr o c k s , t h ee a r l yc r e t a c e o u si - t y p eg r a n i t e sr e l a t ew i t hp l a t es u m u c t i o n ,a n dt h el a t ec r e t a c e o u ss - t y p e g r a n i t e sr e l a t e dw i t hp l a t ec o l l i s i o n c o m p o s e do fe p i c o n t i n e n t a lv o l c a n i c m a g m a t i ca r ec o o r d i n a t e dw i t hb s z b ye u p t h et e m p e r a t u r er a n g ei s4 0 0 5 0 0 t h ep r e s s u r ei s4 - 8 k bi n m u s c o v i t eo fl a n gc o u n t yo p h i o l i t em e l a n g et h em e l a n g ei so fl o wg r e e n s c l i s t a n dc o n t a i n s m a n ya e t i n o l i t e ,c l w o r i t o i da n d2 m 1m u s c o v i t e ( b2 9 0 3 0 a ) ,t h e r e f o r ed i s p l a y sh i g h - p r e s s u r e p l i r a s e ,a n dm a k e su po f d o u b l em e t a m o r p h i cz o n ew i t hg a n g d i s ie p i c o n t i n e n t av o l c a n i c m a g m a t i ca r c m o r ep e r f e c to p h i o l i t es t r u c t u r ew e r ed i s c o v e r e d ,s u c ha su l t r a b a s i cr o c k ,p i l l o wl a u a ,b a s a l t w i t hv i t r e o u sm a t r i xa n ds i l i c e o u sr o c k ,i ny u l l l e no f l a n gc o u n t y b a s e do nt h ed e t a i lr e s e a r c hi nt h eo p h i o l i t em e l a n g eo fl u o b u s aa n dl , a n gc o u n t , t h e f o l l o w i n gh y p o t h e s e sw a s p r o v i e d ef o r : 1 t h e r ea r el i t l l ei nt e r b e d so fb a s a l t i ca n d e s i t e ,r e p r e s e n t e di nc o n t i n e n t a lm a r g i n ( e p i c o n t i n e n t a l ) o r o g e n i cz o n e ,i nt h eb a s i cl a v a ,a n dt h i c k n e s so fm a f i cr o c k ,d i s p l a yo c e a n i c c r u s ti nt h eo p h i o l i t ei sm o r es m a l l e rt h a nt h a t i nm o d e mo c e a n i cc r u s t 2 a uo fc h r o m es p i n e l i nt r a n s f o r m e dp e r i d o t i t e ,i sm a g n e s i oc h r o m o h e r c y n i t ew h i c hi s i n t r u s i v e da tt h eo c e a nm a r g i n a lo r o g e n i cz o n e ( m a i p a s e la l ,1 9 7 5 ) 3 t h e f l y s c h w i t hs o m eb a s a l t s i s d i f f e r e n c ef r o mm o d e mo c e a n ,b u ts i m i l a rt o a r c - o p h i o l i t es e q u e n c e ,r e p r e s e n t sr e l i c so fo c e a n c r u s ti ne a r l yo c e a nb a s i n 4 t h e r ea r es o m eo r t h o r h o m b i cp y r o x e n e ,m o n o c l i n ep y r o x e n em a dp l a g i o c l a s ep h e n o c r y s t e r u p t e da tb e n t h i ce n v i r o m e n tm o r et h a no l i v i n ei nt h ep i l l o w 昆明理工大学工程硕士论文摘要 f u r t h e r m o r e ,d e p e n d s o nt h ec h a r a c t e r s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t h em d l a n g e ,f o r m e da ta r e - b a c k o c e a l l b a s i nm o r et h a l ll o s to c e a nc r u s t o f p e t r o c h e m i s t r i c a l a n d g e o c h e m i s t r i c a l e x t e n s i v eo c e a n - b a s i n ,i sb e l o n g et os m a l l t h e r e f o r e ,b s zi sar e l i co fa r c - b a c ke x t e n s i v eo c e a n - b a s i n ,as u b - s u t u r e - z o n e ,b u tn o ta r e l i co fn e wt e t h y so c e a nc r u s t t h em 6 1 a n g ec o n t a i n ss o m ec h e nf l y s c h w i t hr a d i o l a r i a ( m i d d l et ol a t et r i a s s i c ) ,a n d m a r b l e ,w i t hc o n o d o m s ( e a r l yt ol a t ep e r m i a n ) ,i ts u g g e s t st h a tt h eo c e a n b a s i ns h o u l df r o mi n l a t e7 i r i a s s i co rm o r ee a r l y p h e c h r o n o l o g i c a lr a n g ei sf r o ml a t et r i a s s i c - e a r l yj u r a s s i ct om i d d l e j u r a s s i ct h ep e r i o d t i t e ,t r a n s f o r m e d ,m a y b eb e g a na tt r i a s s i c ,a n de n d e da tc r e t a c e o u s ,i sa t e c t o n i c - p e t r o l o g i cs t r a t u m t h em 6 1 a n g eo rb s z i so fc r u s t k e yw o r d s :b r a h m a p u t r as u t u r ez o n e ,o p h i o l i t em 6 1 a n g e ,o c e a n - b a s i n ,l u o b u s a ,l a n gc o u n t y 昆明理工大学工程硕士论文: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东段蛇绿混杂岩特征及形成环境与时代探讨 论文插图一览表及目录( 1 ) 序号编号图名页妈 l 图1 1 交通位置图 3 2 图:卜一j西藏构造分区略图 6 : 网: _ 2 叶巴组火山岩柱状圈 l l 1 图:卜* : 火山岩硅碱圈 l d 5 网: 一4火山岩a f m 图解 1 4 6 图3 5里特曼戈帝里图解 1 4 7圈:卜- 6z r _ 川i 眈相关图解1 4 8 图: 一7叶巴组火山岩稀土元素配分曲线 1 6 9 图3 嚣比马组、旦师庭组稀土配分曲线 1 6 1 0 圈3 母早白垩世苏长岩稀土配分曲线 1 8 j l 图3 - - 1 0早自垩世闪长岩稀土配分曲线 1 8 】2 图3 一 锆石晶形图 1 9 1 3 图3 一1 2 石英闪长岩a c f 图解 1 9 1 4图n _ t 3( a t n a - k ) c a - ( f e 2 + + m g ) 图解 l g 5 图3 一1 4 早白垩世石英闪长岩微量元素蛛两图 2 0 1 6圈:卜- 1 5 早白垩世石英闪长岩稀主配分曲线 2 0 7 图3 一1 6锆石晶形圈 2 1 1 8 网: 一j7 英云闪长岩等a c f 图解 2 2 国翻:卜一i 8 ”卜n a _ k ) c a 一( f e 弘十垤) 图解 2 2 2 ( ) 图: 一1 9荚云闪长岩等q a b 0 r 图解 2 2 2 l图3 2 【)铲_ a b _ _ 0 r _ k 0 图解 2 2 2 2 图3 2 1早白垩世英云闷长岩微量元索蛛网图 2 3 2 :j 图3 2 2旱白垩世英运阂长岩稀土配分曲线 2 3 2 4图:卜一2 3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微量元素蛛翻图 2 4 2 5 剧:卜一2 4早白罡世花岗闪长岩稀土配分曲线 2 4 2 6 图: 一2 5锆石晶形图 2 4 2 7 图3 2 6早自垩世黑云二长花岗岩微惫元索蛛网图 2 5 2 8 图3 口7早白垩世爨云= 长花岗岩稀土配分越线 2 5 2 9 图3 2 8锚石晶形翻 2 8 3 0 图3 一n 9 似斑状二长藐岗岩 p _ f 图解 2 7 : 1 图3 3 0( a l n 8 _ k ) c 日一( f d + + 魄) 图解 2 7 :j 2 图3 3 l似斑状二长花岗岩q _ _ a b o r 图解 2 7 : : 蚓:卜一:,2( 卜a b 0 r 也0 圈解 2 7 :j 1网3 :j r b 一( y b + n b ) 判别图( 8 ) 及r b 一( y b + t a ) 判别图( b ) 2 8 3 5圈3 3 4 晚白垩世似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稀配分曲线 2 8 3 6 图3 一: 5 始新世二云二长花岗岩微量元素蛛网圈 2 9 3 7图3 3 6 始新世二云二长花岗岩稀士聪分曲线 2 9 : 8 图3 一: 7冈赢斯岩浆弧构造捆面 3 2 3 9 图3 3 8冈底颇岩浆弧林芝岩群中构造变形冈底斯岩浆弧 3 3 d 0 图3 3 9曲德贾者组中构造变形特征 , 3 8 4 【 图3 4 0南逝巴瓦岩群中构造变形特征 4 1 4 2 图4 一l拉萨一南逝巴瓦地区2 阶一3 6 0 阶卫星重力异常场( 据宁津生等) 4 2 1 : 图4 2 米林断裂旁侧倾竖褶皱 4 4 4 4圈4 3罗布莎龙给曲蛇绿岩剖面4 5 4 5 嗣4 4朗县朗村混杂岩剖面 4 6 插图一览表 论文插图一览表及目录( 2 ) 序号编号 图名页码 4 6 冬4 5 罗布莎与其它地区蛇绿岩柱状对比圈4 7 4 7 陶4 6 地幔橄榄岩m g o - _ a l :魄c a 0 图解5 2 d 8 翻4 7 堆积杂岩的a f m 图解 5 2 4 9阁4 8 ( f e o ) m g o s i 如图解5 3 5 i )1 利4 9 ( :a 卜- a l z o ,m g o 颦解5 3 5 l 【鲥4 一i 【) t i 0 2 一p 2 0 5 相关图解 5 3 5 2 图4 一l l罗布莎变形橄榄糟稀土配分曲线 5 6 5 3阁4 1 2 罗布莎堆积杂岩稀土配分曲线 5 8 5 4 图4 1 3朗县混杂岩稀土配分曲线 5 8 5 5图4 1 4 玄武岩、绿片岩稀土配分曲线 5 8 5 6 图4 1 5z r z r y 圈解 5 9 5 7 圈4 1 6z r - - t i 如图解 5 9 5 8图4 1 7 米林雅鲁藏布江构造混杂岩构造刹面 6 0 5 9 圈4 一1 8 朗县混杂岩中多米诺骨构造 6 1 6 0图4 1 9朗县混杂岩中同辩籀皱 6 i 6 1 圈5 一j 林芝地区及邻区粳块构造演化示意豳 6 4 序号编号表名页码 【 袋2 一l地质调查历史简囊 4 2表: 一i研究区所涉地质构造单元简表 7 : 袭: _ 一2测区岩石地层、构造一她( 岩) 层单位序列表 8 4袭3 3岛弧火山岩岩石他学成分袭 1 3 5袭:卜叫岛弧火山岩微蠢元索含量表 1 5 6 表3 - - 5岛弧巍山岩稀土元素含量表 1 5 7表3 6早白垩世早阶段中酸性侵入者岩石俄学成分表 1 7 牲 袭: 一7中阶段英云闪长岩和茈岗闪长岩岩右化学成分表 2 1 9袭3 8中阶段英云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徽量和稀土元素特征表 2 2 1 【) 震: 勺晚阶段二长花岗岩类岩石化学特馘袭 2 4 l |袭3 1 0 晚阶段二长花岗岩类傲量和稀土元素乎均含量表 2 5 1 2 表3 1 1晚白恶世似斑状鞣云二长花岗岩籍着纯学特征表 2 7 l :袭3 一1 2 魄日翌匹似辍砜器葛一茯化冈菪雠戛删仰上,u 乐- 1 j 习晶盟二鬣 2 8 1 4 袭3 一1 3石榴石一黑云母电予揉针分檐结集表 3 6 1 5表4 1南北基底岩石铅稳定同位素特征对比袭 4 3 1 6 表d 一2 檄损石、料力j 晖由搜早尉群自黾于琛节广分狮厩果衣 4 8 】7嵌4 3罗布莎蛇绿岩、朗县混杂岩岩石平均化学成分及参数表 5 1 1 8袭4 4 罗布莎蛇绿岩、朗县混杂岩微量元素平均含量表 5 4 1 9袭4 5不同类型玄武岩大离子亲石元素对比表 5 5 2 ( )裘4 6罗布莎蛇绿岩、荫县混杂岩稀土元鬻平均含曩表 5 6 2 i 表4 7自云母化学成分袭 6 2 站明理l :人学i :程硬- l - :l e x ;雅鲁藏布江缔台带尔黢蛇绿混杂岩特征及形成环境与时代探讨 昆明理工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依托承担 的西藏1 :2 5 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所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 经注明引用的内容与成果外,本论文不合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盼研究做出璧嬖贾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论文中 作了明确的说职并袭示了谢意本声晓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敝作者签名:罗秒侮 日期:二0 0 四年九月十五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昆明理工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 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阚,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 导师签名:壮论文作者签名:。雾二艺舡 日 期:三q 垒璺生也目土五旦 比明理1 人学1 科颂 :论文:雅鲁藏布江结合带尔段蛇绿混杂岩特征及形成环境! j 时代探讨 第一章绪言 小义是结合笔者参与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的第二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强部大丌发 2 0 01 年、2 0 0 2 年下达的:西藏l :2 5 万林芝县幅( h 4 6 c 0 0 3 0 0 3 ) 、扎同区幅( h 4 6 c 0 0 4 0 0 3 ) 及隆,县幅( 1 - 1 4 6 c 0 0 4 0 0 2 ) 的区域地质调查、专题研究( 任务书编号为:基 2 0 0 2 0 0 2 1 8 ) 项h 任务而完成。 调查区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斋b 雅鲁裁布江下游大拐弯西侧,拉萨河及尼洋河汇入区 段,东经9 i 。3 0 一9 4 。3 0 ,北纬2 8 。0 0 一3 0 。o o 。l :2 5 万填图面积4 8 7 4 4 k m :, i :作年限为2 0 0 1 年1 月一2 0 0 4 年1 2 月,经费为8 3 8 万元。 沦文仪涉及r 部,大致沿雅鲁藏布江长约3 0 0 k m ,宽约5 5 0 k m 的狭长地带。 1 1 论文选题及其意义 论文依托的1 :2 5 力i 区域地质调查任务是由笔者所在云南省地质调查院矿产调查所承 拟。 任务| s 要求项同应用造l b 带综合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岩浆动力学和衙l u 耦合的理论 j 方法,综合应用遥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多手段,充分利用前人的调查研究成暴, 按照1 :2 5 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暂行) 及有关规范、指南,合理采用填圈方法, 划分测区构造单元,对不同地质构造单元采用不同的填图方法和技术路线,对测区进行全 嚼的区域地质调查,并根据测区实际情况,辅以矿产地质、地质生态环境综合调查。并要 求:“按照填图带专题的原则,重点解剖雅鲁减布江构造带一蛇绿混杂岩的组合类型、形 成时代,进而探讨板块构造的裂解、拼合过程及其构造动力学机制及与之有关的构造岩 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成矿规律作为专题调查任务”。 本区段是雅鲁蹴柿江蛇绿岩带东延趋于消失,向东以强应变带代之的关键转换部位。 研究其特点、机制、原因、东西两部分的有机连系等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可能是解开( 或 深化) 板块俯冲、消减、碰撞至陆内超碰撞这一持续过程的关键。然而在测区,即雅鲁减 响j 江大拐弯西侧雅鲁藏布江带东段,由于地处偏远边境地带,比较其它地区而南,构造变 动与变形强烈而复杂,地形切割与掩盖严重等原因,其边界、物质组成、构造总体面貌、 蛇绿混杂岩剖面结构、性质与特征,以及所反映出瓮山转换机制,运动学、动力学等特征 较为模糊,研究程度较低。因此,通过设立此专题调查与研究,结合面上调查,查明区内 雅鲁减布江带的特征,为进一步探讨与研究冈瓦纳北缘冈底斯弧后晚古生代一中生代西藏 群岛弧俞系发生、扩展、萎缩、消亡到汇聚造山的整个笳山地质演化过程提供与补充翔 实的际资料,为造山带乃至青藏高原构造演化及隆升机制研究等提供帮助。同时,对提高 第一章绪言 项i _ 成果质量起到重要补充作用。 此,论文是根据任务要求、专题调查研究意义,及结合教学而选。 1 2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结合任务要求与研究区实际,特拟以下研究内容: ( 1 ) 调查结合带物质组成,即蛇绿混杂岩序列、性质及其岩石学、矿物学及岩石化 学、地球化学及其相态( 大地构造环境) 和结构样式:( 2 ) 确定各地质体( 基体、外来 体) 时( 态) 代,位态、构造变形及变质特征,构造群落及造山带运动学; ( 3 ) 结合带范 凼j 边界及其性质、造山机制与造山带类型,以及周边地质体特征,相互关系等。 1 3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为达到较好地完成本次专题研究和提交一份较高质量的论文,特采取下述技术路线和 研究疗法:以区域地质调查为支撵,充分收集与利用已有资料,加强野外地质观察和室内 综合研究;在填图基础上,选择露头好、组成结合带各地质体出露全或较全的路线、剖( 断) 呵地段进行专门性调查;以造山带理论和伸展构造为指导,运用构造解析方法将地层、岩 浆岩、变质、变形序列相结合,采用改造与建造、宏观与微观、剖面研究和路线控制相结 合的工作方法;区分基质部分:侏罗一白垩系、上三叠统;外来体:砂岩体、灰岩体、中 酸性岩及基一超基性岩块体或序列等并查明接触关系、时代归属,准确填绘各地质体的边 界;收集测量各种线理、面理位态及其它不同尺度构造变形运动学的数据,查明其间关系 j 潮次;建立蛇绿混杂岩序列,对边界或内部断裂、韧性剪切带进行重点调查。取准取全 符类测试样品,选择具有资质的测试分析单位。 1 4 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研究区位于藏东南喜马拉雅( 图版卜l 3 ) 和冈底斯山脉( 图版卜4 ) 东段所夹的雅 镥藏布江狭k 地带。行政区划属林芝地区林芝县、米林县、朗县、墨脱县和山南地区乃东 县、穷结县、曲松县、隆子县和加查县所辖。沿雅番藏布江由林芝经加查至曲水的$ 3 0 6 省道从雅鲁藏布江边通过,依托该主干公路至沿江各县、乡政府之间有国防和短途简易公 路、便道等相通,基本形成公路交通网,但路况不佳,交通尚属一般( 图卜1 ) ,其余广大 区地段、牧场为稀巯的崎岖小道,通行不便。 研究区内地势山高谷深,著名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东段大致呈东西横基全 区,沟谷纵横,中间为雅鲁藏布江,构成“两山夹一谷”地势。山岭地带一般海拔均在5 0 0 0 m 以上二,冈底斯i j j 脉以工布江达县境内错拉巢蜂海拔最高( 现代冰川) ,达6 2 8 6 m ;喜马拉雅 山脉最高峰在加玉南莫嘎岗一带,海拔为6 8 8 3 m ,最低点为雅鲁藏布江出口处( 图版卜5 、 7 、8 ) ,海拔仅2 8 9 0 m ,最太高羞达3 8 9 3 i f l a 属青藏商原南部强烈侵蚀切割的高山地貌, 昆明理工大学工程硕士论文: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东段蛇绿混杂岩特征及形成环境与时代探讨 给地质调查带来不便。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领导亲临野外慰问和视察地质调查1 二作( 图版 1 5 ) 。 区内水系主要为著名的雅鲁藏布江,向东流,两侧支流分别由南北汇入,组成雅鲁藏 布江一布拉马普特拉河水系并注入印度洋。 受印度洋湿润气候的影响,内区雨量充沛,气候变化无常,垂直气候显著,年平均气 温9 1 ,平均最低气温5 56 c ,最高气温3 0 3 ;年平均降雨量4 7 5 m m ,5 月中旬l o 月中旬为雨季,初霜期l o 月下旬,终霜期为次年3 月下旬。 研究区人烟较稀少,居民主要集聚于沿江两岸及公路沿线,广大高山区为无人区。居 民以藏族为主,少数汉族杂居于县城和集镇。农业主产青稞、小麦、莽麦、洋芋、油菜等 耐寒耐旱作物;畜牧业盛产牦牛、绵羊、山羊、犏牛、骡、马,牦牛能在高原雪山上长途 驮运,被称为“高原之舟”。工业有手工编纺织、造纸、电站、农机、酿酒、运输等部门。沿江 森林茂密,野生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 i 省会2 ,县、市、遗鳜驻地3 。犀羿4 、省界5 。水景6 、公路及国( 省) 道编号 7 、测区范囤 第二章地壤调查历史及论文选题研究现状 _ 一 第二章地质调查历史及论文选题研究现状 2 1 地质调查历史 研究区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部,以往避行了少量的地质工作。除l : 0 0 万拉萨 幅区域地质调查及西部区段开展过1 :2 0 万区域地质调查外,其它多局限于公路沿线进行 了零星路线地质及第四系砂矿,殷部分矿产调查地质工作。涉及研究区,迄今为止先后有 以f 主要单位进行过地质工作。 1 9 7 3 年,西藏地质局二大队进行l :5 0 万找煤: 作,编有山南地区地质图和矿产分布 图i _ 9 7 4 1 9 7 9 年,西藏地质局综合普查大队避干亍:1 0 0 万拉萨幅区域地质调查,正式 拘开了该区地学研究序幕;1 9 8 8 年,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编制出版了1 :1 5 0 万青藏 高原及邻区地质图及说明书;1 9 8 9 年,两藏地矿局地质科学研究所编制出版了l :15 0 万 西藏板块构造一建造图及说明书:】9 8 8 ,- 1 9 9 3 年,西藏地矿局区调队进行i :2 0 万择当幅、 加查幅、措美及隆子县幅、朗县幅及米林县幅化探;1 9 9 3 年,西藏地矿局出版了专著西 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1 9 8 8 1 9 9 5 年,陕西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镬队进千i :2 0 万 泽当幅、加查幅区域地质调查:1 9 9 7 年,西藏地矿局编著出版r 西藏自治区岩石地层 2 0 0 1 年陕西地调院进行l :1 0 0 万拉萨幅区域重j 测量( 表2 1 ) 。 表2 一l 地质调查历史简表 i 序号成果名称工作单位提交附问 , i :5 0 万山南地区地质围和矿产分布图西藏地质局她质_ 二队1 9 7 3 年 2 1 :1 0 0 万拉萨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西藏地质局综合普盘大队 9 7 9 拒 中国地质科学院成都地质 3 l :1 5 0 万青藏高原及邻区地厦图及说明书 1 9 8 8 年 矿产研究所 西藏自治医地铲局地质科 t1 :15 0 万西藏板块构造一建造图及说明书1 9 8 9 年 学研究所 5 西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西藏自治区地矿局 j 9 9 3 年 6 1 :2 9 万浪卡子幅、泽当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陕西省地蜃矿产局区调队1 9 9 4 年 71 2 0 万加查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陕西省地赝矿产局医调队 1 9 9 5 年 8 1 :2 0 万泽当幅、加鸯幅、隆子县幅、朗县幅、米 西藏臼治区地矿局区调队 1 9 8 8 19 _ h 林幅地球化学图说明书 正 9 西藏自治区岩石地层西藏自治选地矿局 1 9 9 7 钽 l o 1 :1 0 9 万拉萨幅区域重力测量( 正在进行)陕西地勘局地调院待刊 2 2 地质调查研究程度评述 l 述地质矿产调查与成果,基本反映了各时期的认识和研究水平,除填补r 研究区地 j | 述地质矿产调查与成果,基本反映了各时期的认识和研究水平,除填补了研究区地 4 第二章地质调查历史及论文选题研究现状 第二章地质谓查历史及论文选题研究现状 2 1地质调查历史 研究区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部,以往进行了少量的地质工作。除l :1 0 0 万拉萨 幅区域地质调查及西部区段开展过1 :2 0 万区域地质调查外,其它多局限于公路沿线进行 了零星路线地质及第四系砂矿,及部分矿产调查地质工作。涉及研究区,迄今为止先后有 以下生要单位进行过地质工作。 1 9 7 3 年,西藏地质局二大队进行1 :5 0 万找煤工作,编有山南地区地质图和矿产分布 图:1 9 7 4 1 9 7 9 年,西藏地质局综合普查大队进行l :1 0 0 万拉萨幅区域地质调查,正式 拉开了该区地学研究序幕;1 9 8 8 年,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编制出版了1 :l 5 0 万青藏 高原及邻区地质图及说明书;1 9 8 9 年,西藏地矿局地质科学研究所编制出版了1 :1 5 0 万 西藏板块构造一建造图及说明书;1 9 8 8 1 9 9 3 年,西藏地矿局区调队进行l :2 ( ) 万泽当幅、 加查幅、措荚及隆子县幅、朗县幅及米林县幅化探;1 9 9 3 年,西藏地矿局出版了专著西 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1 9 8 8 1 9 9 5 年,陕西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队进行1 :2 0 万 泽当幅、加查幅区域地质调查;1 9 9 7 年,西藏地矿局编著出版了西藏自治区岩石地层; 2 0 0 1 年,陕西地调院进行l :t 0 0 万拉萨幅区域重力测量( 表2 1 ) 。 表2 1地质调查历史简表 序号成果名称工作单位提交时间 1 1 :5 0 万山南地区地质图和矿产分布图西藏地质局地质二队 1 9 7 3 年 2 1 :1 0 0 万拉萨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西藏地质局综台普查大队 1 9 7 9 钲 中国地质科学院成都地质 3 1 :1 5 0 万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图及说明书 1 9 8 8 蛊三 矿产研究所 4 l :1 5 0 万西藏板块构造一建造图及说明书 西藏自治区地矿局地质科 1 9 8 9 年 学研究所 p 0 西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西藏自治区地矿局 1 9 9 3 年 【6 1 :2 0 万浪卡子幅、泽当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陕西省地质矿产局区调队1 9 9 4 年 7 】:2 0 万加查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陕西省地质矿产局区调队1 9 9 5 年 8 1 :2 0 万泽当幅、加查幅、隆子县幅、朗县幅、米 西藏自治区地矿局区调队 1 9 8 8 】9 9 3 林幅地球化学图说明书 _ 臼三 9 西藏自治区岩石地层西藏自治区地矿局 1 9 9 7 年 1 0 1 :1 0 0 万拉萨幅区域重力测量( 正在进行)陕西地勘局地调院待刊 2 2 地质调查研究程度评述 上述地质矿产调查与成果,基本反映了各时期的认识和研究水平,除填补了研究区地 4 昆明理工大学工程硕士论文: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东段蛇绿混杂岩特征及形成环境与时代探讨 质空白区,尤其是西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和西藏板块构造一建造图及说明书等科研与 总结,初步建立了研究区地层层序和区域构造格架外,并划分了喜马拉雅地层区所属雅鲁 藏布江分区、康马一隆子分区、高喜马拉雅分区,冈底斯一腾冲地层区及其所属拉萨一察隅 分区,相应划分了岩石地层单元与岩石地层序列表i 奠定了冈底斯陆块和喜马拉雅陆块及 其所夹的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两块夹一带”的构造格局。对地质构造瓢地层划分、区域变 质岩与变质作用、岩浆岩、地质构造等方面均作了较系统的论述,为后来开展区域地质调 查、科研和找矿及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 前入的工作成果,为本专题及所依托区调项目的开展与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沦 文的完成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与利用价值。 2 3 论文选题的研究动态及现状 青藏高原以其独特的地理地质特征,堪称地球第三极,是国内外现代地学研究热点地 区之一。而雅鲁藏布江结合带及其蛇绿混杂岩的研究举世瞩目,是喜马拉雅造山带中研究 陆内汇聚过程、板块动力学和探讨高原隆升机制,及其对气候、生态影响的理想场所。 论文所选区段是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东延及其趋于消失,并主要以强应变带所取代, 这是一个蛇绿岩变化的关键部位。因此,研究其特征、转换机制及其原因、东西部有机联 系及演化等,是为研究板块俯冲、消减、碰撞至陆内超碰撞这一持续过程提供重要信息的 关键地段。 然而,目前这样一个重要构造带的研究部位仅仅是一般性的,科考性质和单超慕性 一基性岩的研究,以及铬铁矿调查,其中较专门性的研究仅在西部日喀则市仁布蛇绿岩一 处,但都缺少大面积填图的支撑,因此,就整体而言,蛇绿岩( 物态) 序列、相态、时态、 位态,以及是否有分支、范围与边界如何、空间变化、造山机制与建造类型及其用边地质 体特征、相互关系等比较模糊。尤其是论文所涉区段因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西侧,强烈构 造挤压,地形切割深、掩盖大,及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比较其它地区而言更存诸多问题。 其边界,物质组成、构造总体面貌、蛇绿混杂岩剖面结构、性质与特征,以及所反映出运 动学特征、动力学机制等较为模糊,研究程度较低。正肉如此,论文所依托的1 :2 5 万地 质调查项目中,地调局将此作为专题调查下达。 从区域成果显示,雅鲁藏布江结合带及其蛇绿岩,代表了特提斯洋向南俯冲诱导出的 一系列藕断丝连的弧后扩张盆地闭合造山及其遗迹典型,在西部日喀则市构造挤压较弱、 出露较宽的仁布一带,初步认为是目前青藏高原乃至中国大陆境内保存最好、最完整的小 型蛇绿岩“三位一体”典型组合。 第三章结合带南北邻区地质特征 第三章结合带南北邻区地质特征 研究区纵跨雅鲁藏布江结合带及其两侧冈底斯一念青唐吉拉板片、喜马拉雅板片( 图 3 1 ) 边缘。为强烈挤压、碰撞、旋转走滑、急剧伸展隆升的地质构造极其复杂的造山带。 其经历了多期次的变质、变形作用和岩浆活动,特别是雅鲁藏布江边缘海或小洋盆的生成、 俯冲、闭合,印度板块和拉萨地块的 碰撞及碰撞后陆内汇聚阶段的隆升、走滑及碰撞型岩浆活动,造就了本区及其周边不可多 图3 1 西藏构造分区略图 i 喜马投雅板片y s 稚鲁藏椎扛垂占台带 羌塘一三征复合板片j s 金沙江结台带 同底斯一念青蔚古拉板片b s 斑公话一馨衽嫱台带 南昆仑巴额瞎拉扳片s a 西瓦利克a 型俯冲带 得的地质内容( 见附图) 。 以区域上称达机翁一彭错林一朗县断裂,研究区称泽当一朗县一朗拉岗则裂带为界,北为 底斯一念青唐古拉板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