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理论专业论文)论中国古代的“片言折狱”.pdf_第1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论中国古代的“片言折狱”.pdf_第2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论中国古代的“片言折狱”.pdf_第3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论中国古代的“片言折狱”.pdf_第4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论中国古代的“片言折狱”.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论中国古代的“片言折狱”.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类号 密 级 公 开 u d c 单位代码 吉首大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中国古代的“片言折狱” to expound the “slice speech to decide cases” in ancient china 研究生姓名研究生姓名 史 新 雨 指指 导导 教教 师师 郑 牧 民 副教授 学学 科科 专专 业业 法 学 理 论 研研 究究 方方 向向 法 律 文 化 提交论文日期 年 月 日 文答辩日期 2012年 5 月29 日 答辩委员会主席 王飞跃 论文评阅人 二 0 一二 年 六 月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吉首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 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 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吉首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 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吉首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 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 研究生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目 录 第 页 i 目目 录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引 言 . 1 第一章 “片言折狱”的运行 . 1 第一节 “片言折狱”典型案例与运行模式 . 1 一、典型案例 . 1 二、运行模式 . 4 第二节 “片言折狱”中的经验 . 6 一、传统司法的经验性 . 6 二、经验在“片言折狱”中的运用 . 7 第三节 “片言折狱”中的情理 . 9 一、传统司法的情理性 . 9 二、情理在“片言折狱”中的运用 . 10 第二章 “片言折狱”的成因 . 12 第一节 “片言折狱”与农耕经济 . 12 一、农耕经济对法制发展和司法观念的影响 . 12 二、农耕经济基础上科学技术水平低下 . 14 第二节 “片言折狱”与专制政治 . 14 一、专制主义权力集中诱发司法擅断 . 14 二、维护专制政治和等级制度的需要 . 15 第三节 “片言折狱”与宗法社会结构 . 17 一、中国古代社会浓厚的宗法制特征 . 17 二、宗法社会结构及宗法伦理对“片言折狱”的渗透 . 17 第四节 “片言折狱”与本土礼法文化 . 19 一、中国礼法文化对直觉思维的影响 . 19 二、礼法文化中的泛道德主义积淀 . 23 第三章 “片言折狱”的价值取向. 25 第一节 追求诉讼效率 . 25 一、正义与效率的价值取舍 . 25 二、“片言折狱”有助于提高断案效率 . 26 目 录 第 页 ii 第二节 贯彻伦理纲常和矜恤仁爱的精神 . 28 一、“片言折狱”对伦理纲常的贯彻 . 28 二、“片言折狱”对矜恤仁爱的贯彻 . 29 第三节 衡平情与法的冲突 . 31 一、古代司法活动中的情与法 . 31 二、“片言折狱”贯彻了古代权衡情法的司法作风 . 32 第四节 维护社会秩序的和谐 . 33 一、维护中国古代乡土社会的和谐秩序 . 33 二、维护政治统治秩序 . 34 第四章 “片言折狱”的评价与启示 . 37 第一节 “片言折狱”的评价. 37 一、“片言折狱”的积极性 . 37 二、“片言折狱”的消极性 . 39 第二节 “片言折狱”的启示. 41 一、司法自由裁量权的恰当行使与限制 . 41 二、正确对待情理、经验和直觉等非法律因素 . 43 三、从司法衡平到司法独立 . 46 结束语 . 51 致 谢 . 52 参考文献 . 53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55 摘 要 第 页 i 摘摘 要要 任何社会现象都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一旦抛开历史的联系,所有法律现 象都不能得到正确的把握和认识。在中国古代司法领域中出现“片言折狱”这一 传统司法现象绝不是偶然的,它有典型的存在运行模式与方式,而其产生更具有 深刻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并且它曾一度成为中国古代诉讼领域中 对司法官的高度赞誉与衡量标准,笔者想弄清缘何它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能够 在当时的历史文化条件下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并受世人追捧。 “片言折狱”概括而言,就是古代司法机关根据在案件审理中所掌握的一方 或双方或证人的一言半语而直接裁判案件。它揭示了中国古代司法实践领域中一 种特殊的司法理念和观念,并日益发展成古代司法官非完全依据证据和逻辑进行 主观臆断的一种断狱方式和审案指导思想。借助典型性案例,笔者大致归纳出“片 言折狱”在古代司法领域内运行的两种基本模式,分别是经验模式和情理模式。 探讨中国传统司法现象产生的原因不能仅限于司法活动的价值本身,而要深 入到对其产生起到基础性作用的整个社会存在的层面上,笔者深入剖析“片言折 狱”产生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农耕经济生产方式、专制政治活动、 宗法社会结构和本土礼法文化。 “片言折狱”作为中国古代诉讼领域中对司法官的评价和衡量标准,蕴含了 丰富的价值取向,具体表现为追求诉讼效率、贯彻伦理纲常与矜恤仁爱的精神、 平衡法与情的冲突以及维护社会秩序的和谐。这些价值追求使得它在某种意义上 已经升到传统政治哲学和行政哲学的角度。 对“片言折狱”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离不开对它的客观地评价:一方面,它有 积极的一面,它蕴含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朴素的正义观念、对古代社会非成 文法的萌发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而它丰富的价值取向也成为其积极性的集中 体现。另一方面,它也无法避免其固有的缺陷,主要集中在易诱发司法擅断和破 坏司法的权威与严肃性上。 同时笔者认为还应注重从“片言折狱”中吸取教训以期得到对现代司法的各 种深刻启示,主要体现在对我国司法自由裁量权、司法衡平和司法独立等方面的 思考上。笔者希望通过对“片言折狱”进行全方位的阐述、分析和评价,使我们 可以更加客观公正地理解这一中国传统司法文化中的特殊理念。 主题词:片言折狱,法律文化,运行,成因,价值取向,启示 abstract 第 页 ii to expound the “slice speech to decide cases” in ancient china abstract any social phenomenon has its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history, once the historical ties are put aside, all the legal phenomena cant get the correct grasp and understanding. in field of justice of the ancient china, “slice speech to decide cases” as a traditional judicial phenomenon is not accidental, its existence and operation has the typical patterns and ways. this traditional judicial phenomenon appeared in the judicature field of ancient china is not accidental, its existence and operation has a typical patterns and methods; and its production has more profound economic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reasons. in addition, it has once become the high praise and measures of judicial officers in the field of ancient chinese litigation. author wants to figure out why it has such a great charm, and under su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ditions, it can made good social effect and be highly sought after. in a word, “slice speech to decide cases” means that the ancient judicial organs accord to a word or half a language of one party or both parties or witnesses in cases in mastering and directly referee cases. it reveals a special kind of judicial philosophy and ideology in the field of the ancient chinese judicial practice, and increasingly developed into a way and the guiding thought of trial the cases which the judges of the ancient non-completely based on evidence and logic but conclude subjectively. through the typical cases, author roughly summarizes two basic modes of operation of “slice speech to decide cases”, respectively is the mode of reason and mode of experience. explore the cause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judicial phenomenon can not be limited to the value of the judicial activities in itself, but in depth on the level of the whole social existence which plays a fundamental role in arising this phenomenon or idea. the author analyzes in depth the causes of “slice speech to decide cases” arise, mainly focus on four aspects, agricultural economic mode of production, the autocratic political activities, patriarchal clan social structure and local law and discipline rite culture. “slice speech to decide cases” as the standard of praise and measure of judicial officers in the field of ancient chinese litigation, which contains a wealth of value orientation, specific performance for pursuit of the litigation efficiency, implementing ethics and love spirit, balanc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law and sentiment , to maintain the social order harmonious. all these make it has risen to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traditional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administrative philosophy.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slice speech to decide cases”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objective evaluations: on one hand, it has the abstract 第 页 iii positive side: contains a simple concept of justice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legal culture; has a definite role in promoting the germination of the non-statutory law of the ancient society; and its value orientations are also become its positive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cant avoid its inherent defects, focused on that its easy to induce judicial arbitrary decision and to make destruction of the judicial authority and seriousness.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thinks that we still ought to notice to expound the lessons from “slice speech fold prison” to draws the profound inspirations of the modern judicial, primarily reflects in the thinking of the judicial discretion, judicial balance and equity, and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judiciary. the author hopes that through the full range of elaboratio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so that we can make more objective and fair to understand such special idea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legal culture. key words:slice speech to decide cases, legal culture, operation, causes, value orientation, inspiration 引 言 第 1 页 引引 言言 本文以“片言折狱”作为硕士论文的选题,定位是创新的,将源自论语 的经典成语“片言折狱”提升至一种司法理念来深入研究,揭示了传统法律文化 的生命力;同时此选题在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对“片言折狱”从内涵性质到存在运 行、形成原因,再到其价值取向和评价启示进行了全方位、综合性分析,其难度 和深度都可以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另外,本文的基本框架遵循传统的学术研究 模式,大体可分为三步走,即从是什么(存在与运行)到为什么(产生的原因) 再到怎么样(价值与评价)。同时本文还选取了一个较为新颖的研究思路,用中 国古代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与精神内质来分析和解说“片言折狱”何以产生运行、 如何能够广为运行并取得良好的治狱效果及其丰富的价值取向。 首先笔者阐述了“片言折狱”的内涵与性质。 “片言折狱”一词最早出自论语颜渊:“子曰:片言折狱者,其由 也与。”,从语义分析角度看,对“折狱”二字的理解较统一,“折”意即判 断是非曲直、裁决,“狱”意即讼事、案件,“折狱”同“决狱”、“判决狱讼”, 即断案、判决诉讼的案件,管子小匡中有语“决狱折中,不杀不辜,不诬 无罪。”。对“片言折狱”的理解分歧主要集中在“片言”二字上,对“片言” 基本意思的理解主要有几种:明代朱熹认为“片言”即“半言”即说到一半的言 辞;现代学者孔安国、杨伯峻先生认为“片言”也作“单辞”即“偏言”,一方 之词;而学者张诒三认为:“片”通“判”,“片言”即“判言”、“辨言”、 “分辨言辞”,“片言可以折狱”即“分辨言辞可以断明案件”,孔子说子路“片 言可以折狱”也就是说子路根据证人言辞,能够分辨真假曲直,从而断明案件 。 笔者认为,“片言折狱”应作为一个整体完整地理解,“片言”是“折狱” 之依据,无论解释成“偏言(一方之辞)”抑或简单解释为“半言(一言半语)”, 都有失偏颇。据史料考证,凡我国古代司法官折民狱讼必用两辞,即听两造之词, 若仅理解为“单辞”或“半言”,就与我国古代司法活动不符。因此笔者认为应 将“片言”理解成在案件中司法机关所能掌握的涉案一方的或双方的或是证人的 一言半语,较全面也比较可取,且“片言”在后世随着司法文化和实践的发展其 内涵不断扩大,含义接近于“有限的证据”,不仅包括一方或双方或证人的只言 片语,还包括情态、行为举止、书证、物证等证据形式。 因此,“片言折狱”可 被归结为古代司法官根据在司法活动中所掌握的一方或双方或证人的一言半语以 张诒三:论语“片言可以折狱”考辨,载于孔子研究,2008 年第 5 期,第 117 页。 引 言 第 2 页 及其他可以揭示当事人真实意思的有限证据而裁判案件的一种断案方法。 学界对“片言折狱”性质的理解很多,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两方面考虑:其一, 从古代司法实践考证来看,它主要是指古代司法官对案件的一种综合的处理方式 与断案模式,特别是在疑难案件当中,经常结合情理、经验、进行非逻辑的主观 臆断等法律规则之外的“柔性因素”来审理案件,以达到较公平、正义的结果。 其二,从一种理想的追求角度来看,“片言折狱”是产生在中国古代司法实践领 域中的一种特殊法律现象,揭示了一种古代司法观念,并且也是古代司法活动中 司法官司法境界的一种追求。“片言折狱”虽没有明确规定在国家律令之中,但 历代司法官们却将其作为一种司法最高境界而孜孜以求。作为一种美好的司法追 求,它力求的治狱效果并非人人都能达到,也并非任何司法官都能在司法活动中 大量采用。不过由于缺乏系统而深入的阐述和归纳,“片言折狱”尚未发展成熟 为中国古代司法领域内的一种思想,而是多见于司法实践中具体的案例之中。自 孔子语出“片言折狱”,对它的理解历经千年,早已超出原来的字面含义,“片 言”已不仅是偏听一方的“单辞”或“不待其辞之毕也”的半言,“片言折狱” 也已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司法官依靠经验、借助人情事理,并非完全依据证据与逻 辑而进行主观臆断的一种断狱方式和审理案件的指导理念和理想追求了。 其次,本文在研究进路和整体内容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 就研究进路和方法而言主要有:其一本文除了根据史料采取案例分析方式外, 还将中国古代的“片言折狱”中蕴含的衡平观念与西方英美法系的衡平思想进行 对比联系,并将“片言折狱”所蕴含的衡平观念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升华;其二, 为了增加论证力度,本文大量运用了相关的古代判例来充实对“片言折狱”在中 国古代司法诉讼领域内运行与存在的佐证;其三,在具体研究方法上本文除了运 用法律文化方法、案例分析方法、比较方法之外,还运用了语境论方法和法社会 学方法,以期能够多角度,较为全面地分析论证“片言折狱”。 就本文内容整体而言:第一、从法律文化角度看,本文力求通过对中国古代 “片言折狱”的全面剖析,充分认识到特定历史时期的法律文化和法律现象产生 的原因,探求其存在的合理性,而并非一味地用现代法律的思维或标准来判断其 价值;第二、本文力求抛弃非客观的研究思维,转而从史料中尽量还原“片言折 狱”所处的时代特点,深入分析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因素对“片言折 狱”的产生所造成的影响,阐述它的价值取向以及其中国传统司法精神的体现, 从而以较为客观和“语境论”式的思维范式来全面系统地探寻其产生和发展的历 史根源、分析其运行特点并思考其内在的价值追求。第三、本文力图通过分析“片 言折狱”在中国古代刑事和民事诉讼以及司法实践领域中运行的模式来论证其存 在的合理性,通过与现代司法的比较剖析其缺陷;同时思考其对现代司法诉讼的 作用和启示。 引 言 第 3 页 最后,目前学界对“片言折狱”的研究现状缺乏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而且 对其评价和启示也不够深刻具体。面对这些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对“片言折狱” 运行、成因、价值取向的分析,解决相应的问题,并突出本文的研究意义。 第一是理论研究意义。目前世人对“片言折狱”的认识程度普遍是几乎不知 或知之甚少,学界对“片言折狱”的研究和探讨也尚未达到成熟,仅对“片言折 狱”的字面具体含义进行分析和对其作用进行简单评价,对“片言折狱”作为一 种断案方法和司法理念以及它的成因、价值取向、积极与消极方面缺少完整而系 统的阐述,无法很好地揭示中国古代司法的特质。为了真正揭示这一中国古代司 法领域中独树一帜的法律现象的本质与价值,本文将“片言折狱”提升至一种司 法理念,对其运行、成因、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以期对我国传 统法律文化进行一次自我拷问。“片言折狱”的内涵充分反映出了中国传统司法 的精神内核,折射出的是中国传统诉讼文化的精神特质,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 独特之处,也是法律文化发展的特色与历史力量。 第二是现实研究意义。由于近现代中国法制建设发展的外来性特点,中国传 统的法律文化对现代法律和司法的影响有限,因而“片言折狱”的积极作用并未 完全发挥出来,例如在司法审理过程中经验的合理运用和价值;非逻辑的思维方 式在解决纠纷的作用以及法官的直觉在司法诉讼的过程中意义等。本文不仅从法 律思想理论之角度研究“片言折狱”的内涵与价值,还从古代司法的角度来深入 研究这种理念,以期对目前中国的司法实践起到一定启示作用。本文全面研究中 国古代“片言折狱”的内涵、运行、深层次的价值以及其启示和作用,就是要进 行一次大胆而有益的尝试,完成一项现实对历史的追问,在现代司法中存在的一 些症结性的问题可以从“片言折狱”中得到一定的启示。同时,阐述“片言折狱” 的积极作用与价值取向,可有助于客观地揭示中国古代诉讼的精神特质,也可使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精髓借此机会一并得到深化和重视,可以说是一种“重回 经典”式的有益探索。 第一章 “片言折狱”的运行 第 1 页 第一第一章章 “片言折狱”“片言折狱”的运的运行行 第一节 “片言折狱”典型案例与运行模式 一、典型案例 “片言折狱”在中国古代司法领域中存在和运行的典型方式是:司法官在没 有确凿证据或事实根据的情况下,以自身对案件具体案情的理解,根据自身的断 案经验和人情事理的判断,通过对双方当事人或犯罪嫌疑人以及证人的言辞与行 为表现进行辨明和判断,从而最终裁决案件。 春秋时期大儒孔子的一语“片言可以折狱者”是有史可考地首次道破了“片 言折狱”的存在痕迹,虽然历经千年演变,其字面含义如今已经众说纷纭,不过 可以确定的是,在此语出现之后漫长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历程中,能够揭示和证明 “片言折狱”含义的史料记载层出不穷,而“片言折狱”这个词也开始频繁出现, 其时间跨度很长,自西汉至明清时期逾千年。最初,它多是作为对官员(司法官) 的评判言辞出现的,这也印证了“片言折狱”曾一度成为中国古代对司法官的高 度赞誉和评价,例如曾任唐代安史之乱时期宰相、后任汾州刺史的崔圆,其死后 被后人美誉为“汾河之西,片言折狱”;唐代著名法官赵和,史载其以“片言折 狱”著称。后来逐渐出现了各种总结司法官破案经验的古籍资料与案牍案例,最 早有风俗通佚文,后有五代时期和凝父子编著的疑狱集、宋代郑克汇 辑的折狱龟鉴以及清代胡文炳汇辑的折狱龟鉴补等,这些古籍案牍之中 记载的大量案例中有很多都真实地揭示了“片言折狱”在当时诉讼领域中的存在, 都有对“片言折狱”方式的总结和再现,这些无疑也证明了其在中国古代社会和 司法领域中一直存在和发展的轨迹。 本文从中国古代诉讼活动领域中最主要的民事和刑事领域选取了几个较为经 典的案例对“片言折狱”进行分析: (一)民事领域 案例一: 后魏李崇,为扬州刺史。寿春县人苟泰有子三岁,遇贼亡失,数年不知所在, 后见在同县赵奉伯家。泰以状告,各言己子,并有邻证,郡县不能断。崇令二父 与儿各在别处,禁经数旬,然后告知曰:君儿遇患,向已暴死,可出奔哀也。 苟泰闻即号啕,悲不自胜;奉伯咨嗟而已,殊无痛意。崇察知之,乃以儿还泰, 诘奉伯诈状。奉伯款引,云先亡一子,故妄认之。 南宋郑克著:折狱龟鉴,卷六擿奸。 第一章 “片言折狱”的运行 第 2 页 此案李崇首先要“二父与儿各在别处,禁经数旬”,后告知二人儿子已经暴 死。这对真正的父亲而言无疑是个惊天噩耗,作为真父是无法控制其悲伤哀痛的 情绪的;而假父由于内心没有这种深厚感情,因此根本悲痛不起来,所以只“咨 嗟而已”,是装给别人看的。李崇就是利用不同的父亲对儿子不同的感情外露, 对真父苟泰情不自禁的“号啕”情状的观察以及与假父奉伯“咨嗟而已”的表现 进行对比,判断出孩子真正的父亲是苟泰,因为从内心迸发出来的真实情感是最 真实可靠的。这是司法官根据双方当事人对幼儿的不同情感表露的情状,运用人 情事理进行分析判断,然后据此对一方当事人进行诘问,使非真正的父亲露出了 破绽而不得不款服,从而做出裁判,“以儿还泰”。这也是“片言折狱”在民事 争讼中据情理断案的经典代表。 案例二: 有富民张老者,妻生一女,无子,赘婿于家。久之妾生子,名一飞,育四岁 而张老卒。张病时谓婿曰:妾子不足任吾财,当畀夫妇。而但养彼母子,不死 沟壑,即阴德矣。于是出券书曰:张一,非无子也,家财近于女婿,外人不 得争夺。婿乃据有张业不疑。后妾子壮,告官求分。婿以券呈,官遂臵不问。 他日,奉使者至,妾子复诉。婿仍前赴证。奉使者因更其句读曰:张一非,吾 子也。家财尽与。女婿外人,不得争夺。曰:尔妇翁明谓女婿外人,尔 尚敢有其业耶?诡书飞作非者,虑子尚幼,恐为尔所害耳。于是断给 子,人称快焉。 此案中,奉使者巧断张老者死前所留券书上的字句,依靠自身的智慧经验以 及对人情事理的准确把握,进而作出“诡书飞作非者,虑子尚幼,恐为 尔所害耳”的主观判断,其不以案件证据为依据而作出的裁决因为合乎人情,不 仅没有招致非议反而大快人心,深得民意。在这个案例中,笔者对“片言”内容 的理解延伸至张老者所作券书中的字句,从现代司法解释角度来看,是一种扩大 解释,因为券书是张老者所作,因而可以看作是其言辞意思的记录和表达。其实 “片言”的内涵在春秋之后的司法文化历史发展中逐渐丰富,并且在后世的司法 实践中,“片言”与“有限的证据”含义基本靠近,它不仅包括一方或双方的只 言片语,还包括当事人的情态、行为举止、书证、物证等证据形式。因而本案中 张老者的券书是可以作为“片言”理解的。 案例三:王瑜字廷器,山阳人,为左军都督。镇淮安,有善政。民有亲在与 弟讼产者,瑜曰:“讼弟不友,无亲不孝。”杖而斥之。 此案中,有民与其弟 事见增广智囊补卷九秦使者,此据陈重业主编: 折狱龟鉴补译注 “券书改句”,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 85 页。 事见明史卷一百五十三王瑜传,此据陈重业主编:折狱龟鉴补译注“亲在争 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第 74 页。 第一章 “片言折狱”的运行 第 3 页 在父母都还健在的情况下为争夺财产争吵而打官司,作为此案的司法官,王瑜在 听取二人争吵内容后,并没有对案件事实进行采证,也没有依据相关法律进行裁 决,而只是根据伦理礼义的情理,认为兄弟相讼是不友好和睦的表现,而二人无 视健在的父母则更是不孝顺的行为,将二人杖责并赶走。在这起民事纠纷中,司 法官王瑜仅根据诉讼双方当事人的“片言”,却不顾双方对财产的纠纷而用道德 礼义评价当事人的行为之后对其“杖而斥之”,造成双方财产权益纠纷诉讼被强 制终止,此案中的司法官对情理的把握明显超出了必要的限度,情理因素在这里 没有对案件的审理起到推动作用,属于司法官为了维护社会礼义而牺牲当事人诉 讼权益的做法。 (二)刑事领域 案例一:元史卷一百七十王利用传中载有一则妇毒杀夫的案例: “有妇毒杀其夫,问药所从来,吏教妇指为富商所货。狱上,利用曰:家富而 货毒药,岂人情哉?讯之,果冤也。” 这例刑事案件中运用的是典型的“片言折狱”方式,其中“片言”即为妇的 供词,其所持有的毒药“为富商所货”,司法人员对此进行了情理剖析:毒药由 国家控制并管制严密,法律禁止私下买卖,案中被指认卖毒药的富商已经有钱有 地位,怎么可能去做贩卖毒药这种无大利可图况且风险由极高的买卖呢?这无疑 不符合人之常情。在此基础上,对妇进行讯之,从而得到了案件的真实情况。 案例二: 吉安州富豪娶妇,有盗乘人冗杂,入妇室潜伏床下,伺夜行窃。不意明烛达 旦者三夕,饥甚,奔出,执以闻官。盗曰:吾非盗也,医也。妇有癖疾,令我 相随,常为用药耳。宰诘问再三,盗言妇家事甚详,盖潜伏时所闻枕席语也。 宰信之,逮妇供证。富家恳免,不从,谋之老吏。吏白宰曰:彼妇初归,不论 胜负,辱莫大焉。盗潜入奔出,必不相识。若以他妇出对,盗若执之,可见其诬 矣。宰曰:善。选一妓,盛服舆至。盗呼曰:汝邀我治病,乃执我为盗 耶?宰大笑。盗遂伏罪。 此案中的作为司法官的老吏首先从社会情理和世俗观念出发,根据自身的断 案经验和对情理的洞悉,设身处地为案中新妇考虑,“不论胜负,辱莫大焉”, 因为新娘子是第一次嫁人,不论官司输或赢,对娘新子而言都是莫大羞辱,故并 不强制要求新妇作为证人在堂上与盗贼对质,而是另辟蹊径:老吏发现这个窃贼 说自己“非盗也,医也,妇有癖疾,令我相随,常为用药耳”,但却是趁乱混入 藏于卧室床下,后因饥饿现身被抓,其实他没有机会见到新娘子的面貌,据此, 利用盗贼与新妇相互间并不认识这一点,建议县宰设巧计,另选一名女妓盛装打 扮乘轿而来,让盗贼与之对话,使其露出马脚揭破其谎言,令其最终不得不认罪。 明冯梦龙著:智囊全集(察智部),许抄珍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 年版。 第一章 “片言折狱”的运行 第 4 页 案例三:十五贯戏言成巧祸。 王员外告说:小人只生一女,先年嫁与刘贵为妻。后因无子,取了陈氏为 妻,呼为二姐。引荐女婿家中全无活计,养赡不起,把十五贯钱与女婿做本,开 店养身。到得昨夜,不知因甚缘故,女婿被斧劈死了!二姐却与一个后生名叫崔 宁,一同逃走,被人追捉到来。奸夫淫妇,赃证现在,伏乞相公明断!府尹听 得如此如此,便叫陈氏上来:你却如何通同奸夫杀死了亲夫,劫了钱,与人一 同逃走,是何理说?二姐告道:昨晚丈夫回来,吃得半酣驮了十五贯钱进门, 小妇人问他来历,丈夫说道,为因养赡不周,将小妇人典与他人,典得十五贯身 价在此,又不通我爹娘得知,明日就要小妇人到他家去。小妇人慌了,连夜出门, 走到邻居家里借宿一宵。今早一径先往爹娘家去。才走到半路,却见昨夜借宿的 邻家赶来捉住小妇人回来,却不知丈夫杀死的根由。那府尹喝道:胡说!这 十五贯钱分明是他丈人与女婿的,你却说是典你的身价,眼见的没巴臂的说话了, 况且妇人家如何黑夜行走?定是脱身之计。这桩事须不是你一个妇人家做的,一 定有奸夫帮你谋财害命,你却从实招来。尔后唤那后生上来道:帝辇之下怎 容你这等胡行?你却如何谋了他小老婆,劫了十五贯钱,杀死了亲夫?今日同往 何处?从实招来!那后生道:小人姓崔,名宁,昨日往城中卖了丝。卖得这 十五贯钱,今早偶然路上撞着这小娘子,并不知他姓甚名谁,那里晓得他家杀人 公事?府尹大怒,喝道:胡说!世间不信有这等巧事!他家失去了十五贯钱, 你却卖得丝也是十五贯钱,这分明是支吾的说话了。况且你既与那妇人没甚首尾 却如何与他同行共宿?拷讯一问,可怜崔宁和小娘子受刑不过,只得屈招了。 此案是典型的“片言折狱”,其中府尹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只根据刘贵丈人 的供词和邻居们“理所应当”的证言,完全不顾或忽视了作为被告一方陈氏和后 生崔宁的供词内容的合情合理性以及案情的特殊性,审讯后便将二者定罪了。这 属于典型的司法官“蓄成见而预定罪”做法,是司法官根据主观臆断只听信一方 之言的结果。 二、运行模式 (一)基本模式 通过对各种具体案例的分析,可以大致总结出“片言折狱”在中国古代司法 实践中的基本运行方式和存在形式,主要有经验、情理这两种最基本的模式。其 中直觉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思维方式,融贯在经验模式和情理模式的具体运 用之中。具体而言,这两种模式分别为: 1、经验模式,其基本构架为:片言+经验=或者服罪/或者经过讯之使之服罪; 2、情理模式,其基本构架为:片言+情理=或者服罪/或者经过讯之使之服罪。 明冯梦龙著:三言,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年版,第 992-993 页。 第一章 “片言折狱”的运行 第 5 页 对于这两种模式需要说明的是: 其一,“片言”中的“言”主要指一方或双方的言辞或能够证明言辞的事物, 是司法官进行断案的事实和案情基础,这也是司法官运用不同方法“折狱”的前 提条件;“片言”最初的含义主要集中在言辞上,在后来的司法实践它的内涵扩 大为能表现言辞的情态、举止甚至物证、书证等有限证据的形式。 其二,经验和情理。这二者是“片言折狱”最核心的内容,是承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