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利器之轮讲记日常法师开示 编辑室整理讲说缘起汉藏思惟各不同表达方式亦有差间接翻译有错误数数温习好处多为使同修更相应利器之轮需重说今年亲自和我们讲“利器之轮”,从头至尾非常详细。讲完以后大家都觉得非常欢喜,有些同学更要求我重讲,我当时心里想:老师讲了何必我重讲?但是汉藏二系思考习惯不一样,有时候我们会听得莫名其妙,而那莫名其妙的部分有时候却是最精彩的部分。例如:老师讲“利器之轮”的时候开头就讲我执、我爱执,足足讲了好几个小时,大家觉得不太相干,可是那正是“利器之轮”的重心所在,如果这个地方把握不准的话,“利器之轮”听了也只是像平常口耳之学。学了佛法以后要真实能够对治烦恼,不但是对治自己的烦恼,而且要能帮助一切众生彻底解决问题。这个中心把握不准的话,就会有问题。还有老师表达方式也与汉人的传统不同。举个例:老师讲“利器之轮”,一下讲“入行论”,一下又讲别的,实际上他有他的原因。在宗大师传记里,曾提到宗大师一天之内讲二十多座,(有人说十五座),每一座不同。好像讲金刚经,也讲心经、入行轮、菩提道次第论、释量论。我们可能会怀疑:为什么不专讲一样东西而整个深入?然而,佛法分门别类,以众生的不同而有差别,如小乘及大乘、性宗与相宗。大师所宏扬的是最究竟圆满的佛法,所以他所讲的内涵和相应的程度,都不是偏狭的小范围。而且佛陀那个时候的弟子条件也具足,于是感得像佛这样无二无别的大师亲自来讲,因此教诫的内涵也绝对不是一部分而已。广论一开头教我们要随缘教化,绝不是单靠薄薄的一本而已。即使有的时候讲的是一本,但是它的内容是包含了所有的佛法内涵。比如“心经”包括了三千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要,统摄了整个佛法的内涵,以及所有的经典,所有世间的现象都被它涵盖了。对于要学习的人,除非条件非常高,因为条件高,只要听了中心思想-“空”以后,马上就有很深的相应程度。所以经论上描写善根深厚的菩萨们,一听到空,就寒毛直竖,眼泪直流,马上相应,这是何等高的条件!若是对一些善根不具足或善根不够的人,单单讲这一样是不够的,还要广说种种方便,来证成空性的道理。既然大师所宏的,与弟子所学的,是最圆满的教法,他自然而然就举出各种经论,讲每个经论的主轴,以及彼此间如何相辅相成,让你同时能够在深、广两方面都能够体会。因为如此,宗大师能够把世尊最究竟圆满的教法,在藏地保持五百年,即使现在稍微有一些乱,可是真正的主流始终没有改变。因此老师继承了这种遗风,而我们素来就欠缺这种训练,甚至根本就没有这样的观念,不能够了解这样珍贵的无价之宝。所以我温习了以后,觉得如果我们能够重新整理,以我们相应的方式来重新消化它,这样的研讨可以产生更好的效果。虽然老师是最好的讲法,但是因为我们的条件不够,再加上几位同学的祈请,而自己也觉得有这个需要,因此决定重新来讲“利器之轮”。老师讲的时候是用藏文的原文本,而我们听讲时用的是由英文翻译成的中文本。欧美佛法还未普遍的建立,有很多的专有名词很难表达,所以藏文翻译成英文,再由英文翻成中文,这中间难免有一些错失。起初我们并不知道,直到听了老师讲说,感觉有些地方好像和我们的课本不大一样,后来一对照,才知道他用的是藏文本。当然最好的莫过于用原文直接翻译,结果把这个问题告诉老师,老师答应可以直接翻译藏文本。我们很慎重的把中文确定下来,然后到达隆沙拉请老师再确认,准备要出版新版本,这是重新在这里和大家温习“利器之轮”的第三个原因。下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好的东西不是老师讲一遍,学生听一次就可以的,我们还要不断的温习。现在我们正好可利用重讲的机会来重新温习。前行准备听法之前先前行思惟闻法之胜利于法法师起承事正式开始学习之前,我们应该想一想:这样的法应该如何去学,才能够产生最好的功效。实际上广论在甲三的科判已告诉我们,如何说、听相应教法。所以我们这次来听如此殊胜的法,应该照广论上面的来做,即听闻之前先要思惟闻法的胜利,这是第一点。第二点要对法及法师发起承事。有了这两个条件我们就可以正式的听闻。然而尽管我们对这个理论都很清楚,平常却不一定能够运用。现在有这个机会,我们可以好好的利用,也许在运用的过程中,我们对于次第还不清楚,也趁这个机会,使我们有更正确深广的认识。思惟对治业习气 如理思惟受用多思惟闻法的胜利,“听闻集”有讲,“瑜珈师地论”上也说过,我们不妨更深一层的想一想:这样思惟对我们有什么好处?不思惟跟思惟的好处又有什么差别?乃至于想想我们是否真的思惟过?还是我们只是在理论上说明它?这都是很实际的问题。其实能如理如法的摸索进去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如理如法”并不是说我们现在一下子就能做对了,而是说照这样的方法就能一步一步的深入。“菩提道次第论”以吃甘蔗的比喻告诉我们:最好的味道在甘蔗皮里面,如果我们平常只在文字上打转的话是吃甘蔗皮,是戏论。因此如果我们能够真正的深入的话,意义就不太一样了。以前尽管理论上这样讲,可是毕竟我们欠缺实际上的行持。经过了三年,由于举办精七,已经有不少同学真正能够一步一步深入,从皈依乃至于懂得如何思惟,了解这个思惟真正的受用。即使有很多人还不能够真正到达这样的状态,可是不断的尝试,不断的练习,对我们是有绝对的好处。因此开始讲“利器之轮”之前,让我们先思惟:对于这样殊胜相应的法,有这么好的传承,对我们有这么殊胜的利益,要怎么听才可以呢?现在我们是在听的情况之下,以什么方式才能相应?这就是前行准备。如果准备得好,我们一定能够如法的受用。为什么要思惟?平常我们懂得很多道理,但是懂了道理以后,大部分的道理都用不上,好像跟我们实际生活隔了一层。有时在讲、听当中,内心的确升起很强胜的一种感觉,但讲完、听完也就不见了,是什么原因?这就是我们的习性,这个习性是业习气。习气之流非常强大,如果我们要想真正对治它,唯一的方法是正法。所谓正法,不但是老师讲得正确,而且学得也要正确才是。实际上关键不在老师讲得正确不正确,而在于我们学得正确不正确。佛告诉我们:佛的真身是法身,法身无所不在,法身不灭,也无涅槃。经论上也告诉我们:佛是外支已成,而我们欠缺的是内支,就是我们自己。所以不是外面环境条件不够,而是我们自己的条件不具足。我们内心里面只有无始烦恼业习气的相续之流,由不得我们。不管讲多少道理,讲的时候因为对我们有吸引力,我们能全神贯注的听,可是听完了以后也没有用,这都是我们习气的相续。这个相续是什么呢?是一种业力,而这种业力的对治,还需要以业的力量。以前是杂染之业,现在用与善净相应之业,这对治的业力最主要的是思、思已业。广论上提到,如果你欠缺了这个力量,那个相续是不可能拿掉的。如果不可能拿掉,我们所学的东西始终停留在一点。说好听一点,是种善根种子,其实就是戏论。因此广论要我们思惟,有它真正的意趣。深入思惟而发心发心以后积资粮你对闻法的胜利真正做到思惟以后,你就会发现,平常我们总是说要发心,要发出离心,要发菩提心,其实都只是嘴巴说说。而我发心了没有?没有。所以要发心,就必须深入思惟。发了心以后,有两条路好走,一条是小乘,马上要把生死问题解决,还有一条是大乘,对生死的解决问题慢一点来。为什么要慢一点?因为还要有资粮。其实就算是小乘,也还要积集资粮。不过小乘积集资粮比较快,快的只要三生就能成就:第一生种善根,就是把心发起来;第二生积集资粮;第三生证果,最快者三生就可以证罗汉果,慢者要七十劫或六十劫的时间,只要你去做一定会做到。但是当我们对佛法的整个内涵了解以后,我们知道实际上小乘走的是冤枉路,因为证得罗汉果后,反而会离佛果愈远,所以我们真正要的不是罗汉果。学佛如果摸错了方向,会吃许多冤枉苦头。有一个故事:有人要学琴,对没学过的人,老师只跟他要学费五块钱,对学过琴的人则要一百零五块,甚至于一千零五块。当然我们不愿意付这个冤枉钱,不会走二乘快速的路。如此一来,资粮就非常重要了。承事师长积资粮资粮具足功德现第二点“于法、法师发起承事”,发起承事有非常重要的原因,经也好,论也好,都告诉我们:积集资粮再没有比承事尊长更好了。所以由深入思惟,发菩提心以后,为了求无上菩提,就要积集资粮,去承事师长。发了心,要能够再深入的话,就需要有资粮,如果有资粮,法一提起来自然不艰难。关于事前准备的重要,这里我举一例子来说明。今年春天大家去听洛桑老师讲课的时候,大家都非常欢喜,非常受用,都听得如痴如醉的。事实上这里面还有它深厚的内涵。那天梵因法师听完了以后,就来告诉我,以前这些道理平常也听过讲过,可是在这个时候听老师讲,感受之深与以前完全不一样,很多同学都有同样情况。这里的问题在哪里?为什么以前没有而这次有?就是因为我们的前行。前行我们有两种情况可以做好:第一种方式,我们对讲者本身就很尊敬,宿生也相应,到那个情况之下,不知不觉内心当中肃然起敬,全部精神贯注起来,所以我们对讲者讲的道理有不一样的感觉,这就是以前的资粮。第二种方式,就是现在广论上说的,去思惟、承事,积现在与未来的资粮。假定我们这样去做的话,即使是普通人都会得到好处。有两个故事可证成这两种方式都是在于个人积的资粮上面。有一个西藏人要到印度去,他妈妈跟他说:“儿子呀!你去的时候,帮我求一颗佛的舍利子。”他说好。结果去了一趟忘记了,去了两趟,又忘记了,妈妈很伤心,第三趟去,母亲就说:“儿子呀!你无论如何不要忘记了!”儿子结果又忘记了,直到快回到家的时候,才想起来,正好看到一颗狗牙,他就拣了回去。他拿狗牙给妈妈,说这就是佛的舍利子。他妈妈很高兴,就恭敬地供养起来,马上这个功德就现起。还有一个故事,就是“嗡嘛呢呗咪吽”这六字大明咒,有一个人不太识字,就把吽念成牛,结果她很虔诚的念。有一次有一个有道的人经过这个地方,看见有光,以为那个地方有修行人,结果看到是一位老婆婆在念六字大明咒。道人听她把“吽”念成“牛”。他就告诉老婆婆:你念错了:应该是“吽”。老婆婆一听就改过来了;结果当这位道人出来后,光不见了,于是他又返回去问老婆婆,老婆婆说她一边念,一边后悔以前念错了。于是道人说:“其实我和你开玩笑的,你念对了。”于是她又很虔诚的念,这道人走出来,又看到了光芒。这就是心法,我并不是说我们也去念“嗡嘛咪呗咪牛”,那又错了。这两个例子说明:假如我们以前已经准备具足了,一对境,功德就现起,这我们自己可以检查得出来。假定我们不具足,现在正好努力,这点非常重要。 参考资料 前世今生为参考 大师话语宜省思人生目标在学习学习如佛的知识在我重新温习这本书的时候,发现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如果有一些辅助教材配合,就能产生更好的效果。就如广论上说的:当我们讲说的时候,要依照义理(宗),然后再用因和喻,把义理很完整的表现出来。然后学习的人也透过这些,依每个人不同的程度契入,既然我们现在的条件不太高,只有宗、因是不够的,顶多只了解一点文字,并不能契入,这个时候喻很重要。所以现在我相关的,阅读过的书放在一起,当作辅助资料,就会产生很好的效果。所以研讨的时候,除了这本“利器之轮”,我还会用“金光明经”、“菩提道次第广论”作参考,还有一本是“前世今生”。“前世今生”提供我们很多实际上的实例,我把它分成两部分来看,一部分是催眠的部分:即把病人的过去找出来,是一般的事相;另外一部分是透过这个被催眠的人,有大师出现。大师前后出现过十一次,提出很多劝告。我一直感觉那些劝告都是菩萨的话,而且他又是完全用现代人的口吻,所以说是针对我们目前现况说明的。如果我们把这个实际上的状态,配合我们学的经论,然后再去研阅的话,我认为会产生更好的效果,所以就用这几本书当辅助材料。读“利器之轮”如何搭配参考“前世今生”?我们将以“前世今生”一书中大师出现时所说的话做为“利器之轮”的辅助材料。“前世今生”中大师一共出现十一次,还有最后作者做了一个梦,他记录下来的也很重要,所以一共是十二个段落。我们先从第一次大师出现来讨论。(注:“前世今生”第二十九页第六行)书中大师开头讲:“我们的目标是学习。”这句话我愈看愈想,愈觉得有意思,也愈觉得高兴与惭愧。这“目标”就是宗旨,宗旨对我们有绝对的价值。大部分人到这世间是没有目标的,不晓得是怎么来,也不晓得怎么走下去。我们虽然还是不晓得怎么来,可是我们晓得我们不能这样下去。当我们晓得怎样的方式走,这就是我们的宗旨、目标。如果目标、宗旨建立不起来,我们学习佛法就没有根。因为当我们知道了崇旨以后,世间的名闻利养才有可能放得下,我们准备怎么样去,这些都是去了以后的事,这些名闻利养留不住的。可是到时候并不是要丢掉名闻利养,而是利用这些东西做走的准备。所以并不是要我们抛弃世间,而是转化世间。所以这一段大师的话让我们了解:在这个世间是有目标的,这目标是什么?就是学习。我们学完了广论以后,又学论语。有人觉得广论是佛法,是最究竟、最圆满的,而论语虽然好,但与佛法仍有差别距离,为什么学了广论反而回过头学“论语”?以我们的条件,一口气学最深的宗、因,是无法接受的,所以要再用喻把因稀释。“论语”和“前世今生”就是把宗和因稀释,然后以不同的形式来表达事情。论语开宗明义:“学而时习之”而“前世今生”中大师一开头出现就说:“我们是有目的的,目的干什么?到这儿来学习。”如果我们这个能建立起来的话,我们就不会说,我不知道怎么来到世间的,反正人吃,我也吃,人睡,我也睡,大家忙,我也忙,忙完了的时候,两脚一伸,完了。如果知道人生的目的,人生的价值就建立起来了。那么要学习什么?知识!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因为透过知识才能像神一样存在。对西方人说是神,对我们来说就是佛。现在我们来看“利器之轮”,“利器之轮”是一种武器,这武器能够命中敌人的要害,而这敌人就是我执、我爱执。我爱执是我们真正要对治的仇敌,这个仇敌会以各式各样的方法生起。有一种是自然而然任运而起,所有的事情都共的。还有一种是只有人才具有,或是由于地位引起我执、我爱执,或是钱财,或是学问,乃至于佛法。佛法本来是净化的,结果我们学了以后反而增长我爱执。现在我们要学习的,不是世间这一套知识,这一套知识往往学了愈多,反而愈增长我执,离“像神一样的存在”反而愈远。所以这里要学习的知识,是指对治我执、我爱执的知识。因此下面大师讲“我们知道的这么少”,就是要我们检查:不要以为我们的知识很丰富,其实都只是文字表面的认识。看了“前世今生”这一段话,你也许想问:“我们这里知识不少呀?这里有的是博士,有各式各样的头衔,即使是学佛,也有汉系,也有藏系,各式各样,我们的知识少吗?”我的答案是:“你说的知识,是什么样的知识?透过大师所说的知识,能像神一样的存在,我们现在学的知识能吗?”经过我的提示以后,也许你已经了解,为什么我们要用“前世今生”来辅助学“利器之轮”。传承来源利器之轮二传承法铠法师人传承金洲大师法传承再来,讲一下本法的传承。本法的传承有二:人方面的与法方面的。利器之轮这个法是阿底峡尊者的老师,叫法护或称法铠(原文是塔玛葛西它)传给阿底峡尊者,而阿底峡尊者传到藏地去的。法铠法师是阿底峡尊者非常重要的一位老师,而他又是金洲大师的上首弟子。他平常修习慈心、悲心,修习到能够把自己的身体都布施出去。听到这故事,我们不妨想一想:我们现在修学了佛法,我们能舍的程度有多少?不管是世间、外在的物质也好,金钱、财产以及我周围的亲友、眷属,乃至于名誉、地位。如果仔细的检查,就能够体会到:能够把自己的身体都舍出去,实在不简单!这是人的传承。至于法的传承,还是从金洲大师而来。金洲大师讲的修行教授,称为修行要义,并不像利器之轮,很完整的编排成一百一十九个偈子,而是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地点所说的修行的教授。法铠大师听了以后,以此为基础,一方面他自己认真修行,成为金洲大师的上首弟子;一方面他也把从他老师处听到的教授,修行过了之后重新安排,就成为现在这本书,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利器之轮”。全名是“命中仇敌要害的利器之轮”。“利器之轮”法的内涵利器之轮与广论差别就在总与别如是事相如是因对治仇敌我爱执现在简单介绍一下“利器之轮”法的内涵。佛法有深广两面:深的方面特别是讲智慧,广的方面是缘起性空。智慧是要来了解性空,因为性空,所以世界一切现象都是缘起的,缘起本身就是重重无尽的法界缘起,缘起性空是世间所有一切事相的根本。然而我们并不了解,因此迷糊,所有的问题因此而发生。佛自己也学了,并且彻底解决问题,然后也发心回过头来帮忙我们,指出问题的中心,让我们能够根据他的教授,一步步的深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佛并不是从理论上面来谈,而是从实际上的运用来讲。理论方面就是讲性空;运用方面就是怎么去对治。对治的时候手上一定要有一样工具,这个工具我们称它为利器之轮,而它要对治的仇敌就是我爱执。但是“利器之轮”并不是很深细的谈缘起无自性,而是处处在事相上点醒我们,而这些事相都是我们广泛接触得到的。我们在接触事相的过程当中,常会不知不觉地随顺习气,而增长我们的业习气。由于我们不认识这些习气,造作了由烦恼所使的一切行为,所以感得惑业苦果。现在当我们面对了境界(也就是事相),以前的烦恼种子又生起来,又继续造烦恼的业,因此我们在生死轮回中辗转无穷。“利器之轮”教授的高明之处,不在说一个很深的理论,而是在事相上指出来:碰到什么境,就是因为这个因。它让我们随时随地的点醒自己、策励自己,如法的运用佛法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是这本书非常特殊的要点,所以它很精要,却能切中我们真正的要害。“利器之轮”与“广论”的内涵不同,广论是讲整个佛法的概念,从最基本到最究竟圆满的整个纲要和修行的次第。“利器之轮”所讲的是广论的其中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于“广论”是总,“利器之轮”是别。在我们学佛的过程,必须把握住两件事情,这两件事情是不能分割的,就是总、别。“总”是整体的理念,也就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指导我们行持的总则。有了目标以后,启发了希望,就要去追寻。正式去走的时候,要踏实地一步一步去实践,一步一步的走上去。“利器之轮”不是整体的总纲,而是整体总纲里面含摄的相关次第,而彼此步骤次第之间建立得非常严密,这一部分我们称为“别”。所以当我们学的时候,对道的总体一定要有认识,然后再了解这整体是如何照着次第个别地累积起来。了解去实践的时候,就根据总、别步步深入,所以“总”、“别”之间有这样的内涵。如今我们对“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整体总相已有了认识,欠缺的是实践的过程当中,很实在、很细微、处处地方都用得上、而且与“总”相应的次第跟步骤,“利器之轮”就是这个“别”。这是这本书对我们的价值。释题利器之轮极威猛命中仇敌之要害正法即为利器轮催伏敌人我爱执前面已说了关于“利器之轮”传承的来源及其内涵。接下来要解释题目。“利器之轮”的全名是“命中仇敌要害的利器之轮”,简称“利器之轮”。利器之轮就是最大威力的武器,这个武器只要一动,一定能够把仇敌整个的消灭。佛法讲的这个仇敌,指的对象是什么?就是我爱执。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要透过佛法,要能够对治、彻底解决这个我爱执。执著有我“我执”生分别喜恶“我爱执”我爱执怎么来的?是由我执而来。我执里头就有我爱执,我爱执里头就有我执。眼前我们无法像在辩经院的僧众一样很严密的把我爱执定义出来。就算你定义得很严密,还是有错误的可能出现,结果对我们实际上帮助很少。所以在此只是简单的说一下:我执是什么?我爱执是什么?广论在中士道说得很清楚,在一百七十页的“烦恼总相与别相”的部分。“烦恼别相”中的坏聚见,就是我执。平常我们说的“我”,实际上是什么?是一个五蕴的聚合体,色、受、想、行、识,或者是色法跟心法。色法就是四大(地、水、火、风,有时加一个空)所和合的东西,心法就是受、想、行、识,这是五取蕴。五取蕴本来就是随着业,是缘起之法。但是因为我们无明(无明也有不同的解释;根据無著、世亲菩萨这一系的解释,就是对事实的真象看不清楚。),看不清楚真象,所以在五取蕴上迷惑,以为有一个我,我们称它为我执,或者称它为我见。所以它是染慧为性。慧是一种观照的力量,可是这个观照受了染污,看不清楚了,就是我执。因为有了我执,自然而然的就分别自、他,对于自己喜欢的就执着、贪执;对自己不相应、不舒服的时候就排斥,然后贪、嗔、痴种种根本烦恼现起。由于我执,自然而然地我要这个,要那个,我要快乐,我要舒服,这个“我要”就是我爱执。我爱执的形象,我们比较容易知道,我执的形象则很难知道。它们是俱生而来的。“俱生”是无始以来,还没有出生以前就已经有了,而且这种执着的生起,自自然然的,我们称它叫任运。也就是你不加造作,任何时候自自然然的这种东西就会出现,这种就是我执、我爱执的形象。所以我执我们虽然看不清楚,我爱执我们看得见。既然我爱执一定包含在我执里面,所以我们晓得,这个主脑者就是我执。所以我执跟我爱执彼此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不能说完全一样,也不能说完全不一样。一切时处任摆布正理观察云雾消这个我执、我爱执任运自然,一切时候都在,一切时处我们都由它所摆布,谁也不会否定它。不但不否定它,我们还非常肯定它,所以我们称它为“执”,执得非常厉害。但是,如果我们依照正确的理论,如理去思惟观察时,却又找不到这样东西。比如任何一样物体,我们看见它有这样的作用,就能够定义出来,规范出来这个物体,像茶杯,什么是茶杯?就是这个样子,大家看得很清楚,也能够利用它作种种的功效用途。同样的,我执、我爱执,我们也能够定义出来,也能够感受到,而且一天到晚被它所使,产生种种功效,但有趣的是,当我们用正理去观察、寻找,却又找不到。所以广论上说它“不堪正理观察”。不堪就是经不起,如果它真的有,一定经得起正理观察,如果是虚妄的话,在正确的方法观察之下,雾消云散。所以下面问题来了:假定这个东西,真的对我们有好处,虽然找不到,我们也不必找了,反正它有这个功效,我们就好好的利用它。反过来说,这个东西对我们只有害处,没有好处,而且经过正理观察,发现它是虚假的,我们是不是应该照着正确的方式把它破除,消灭掉?所以如果理论上面我们了解了这一点,尽管我们现在是被它摆布,即使目前破除不了,甚至连破除的方法也不知道,可是只要有了正确的理念,我们步步往这个方面去深入,最后总会解决的。这个基本概念确立了,尽管我们现在是凡夫,而我们的宗旨、目标却建立起来了。所以总结起来说,这个武器,正法的武器-利器之轮,要对的仇敌就是我爱执,而且这个我爱执正是仇敌的中心要害,怎么去命中它?我们从理论上去认识,认识了去实践,一定能够命中。辨邪执自利作意我爱执二者厘清需分明下面我们来辨别一下观念混淆不清的地方。不同派别的修行教授,对我爱执有很多种不同的讲法。甚至于有人说我爱执不是一个障碍。可是我们不是明明说是障碍吗?这一点并不是要我们深细地去论辩,可是我们确实应该知道这件事情,万一我们有机会听见有人谈这样的理论,我们至少知道他所指何在,眼前倒不必往这里面深入。说我爱执不是障碍,是持什么理由呢?就是:因有我爱执,所以希望解脱,如果没有这个希望解脱的力量,人就不会求解脱。所以就说它不是烦恼,不是障碍。有的说它不是所知障,或者说它不是烦恼障,或者说它不是烦恼障也不是所知障。主要理由就是:既然有我,我就有我的欲望。我的欲望是想离苦得乐、求解脱,现在我觉得这方法是真的离苦得乐,便能推动我去做,凡夫及二乘乃至于阿罗汉,都是靠它推动,所以怎能说它是障碍呢?假定是障碍,障碍你向这个方向,也应该障碍你另一方向,也就是障碍你解脱。所以有这样的说法,还是有它成立的理由,我们不必去深细地说。我们因为有了我执,所以就对我有了爱着。因为有了爱着,所以处处地方要利益自己,我要快乐,我要这个,我要那个,有些地方我们就称它为自利作意。这是一种心里面的状态,是一种心所法,属于遍行心所。有人就把我爱执定义为自利作意。这种定义是有问题的,它与入行论上面的定义相违背。老师说这种自利作意,声闻、二乘都有。声闻、二乘便是靠自利作意不断的推动,一步一步的深入,证得阿罗汉果。为什么不能说自利作意就是我爱执呢?因为我爱执这个形象,是一切祸害的根本,如果这两个是同样的东西,则阿罗汉岂不是也有我爱执,这是说不通的。甚至大乘的菩萨在资粮位、加行位时,偶然时候也会现起自利作意。所以自利作意跟我爱执定义为一样是不妥当的。(关于菩萨的部分,后面有一部分还要另加说明。)我们现在把它厘清,当我们说我爱执,并不指自利作意而言。或者我们可以说:自利作意范围比较宽,我爱执比较小,而两者有一部分是共同交集的,有一部分是不相交的。平常我们跟人家辩论,或是自己思惟观察,会走上岔路的原因,就是这个小小的地方没有弄清楚。万一你走到这个死角里面的话,那修行修了半天是白忙而且有害的。后面会有很多地方谈到我爱执,我们随时会从事相上把它分辨清楚。“利器之轮”的宗旨凡夫学习为享受实为我执真形相圣人学习为目标遇境欢喜求增上我们既然知道了我爱执过患如此大,知道应该用正理破除它,那么我们学习了这方法就能破除它吗?我们再来谈学习目标这件事,学习了以后就能把问题解决的只有一个人-颜回。所以孔老夫子称赞说弟子当中有一个好学的,就是颜回。为什么好学呢?因为不二过,不迁怒。只要一听见,他第二次就不犯了。而不迁怒是什么境界?“前世今生”大师说我们的目标是学习,也许你觉得你根本没想学什么,那你吃饭,会拿筷子,是你天生会的吗?不是。所以有太多东西我们都在学习当中,那么什么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大师说“知识”。这个知识有很严密的界定,即“透过知识跟神一样的存在”。也就是说,你学习了这个知识,要憑藉它能够达到跟神一样的状态的,这个知识才是要学习的,其他的知识不要。而我们一般的人生目标,不能说它是学习。我们的人生目标是享受,为了享受才要学习,平常我们是不是都这样的?今天假如有很多人要苦苦的念了多少年的书,才能够得到某个东西,可是对你却是摆在面前给你,你还要不要念书?这就是我执、我爱执状态的真实形象。所以从坏的方面看,一般人的目标是享受,不是学习;从好的方面说,也不一定目标必定是学习。例如有人说:“到这里来的目标是要像神一样的存在,要想达到这个目标,所以要藉种种学习,因此这个学习,是我达到目标的一个手段。”如此大师的话不是被我们推翻?方便为究竟学习即目标其实以佛法来说,我们的目标就是学习,大师说的也没错。在大乘经典普遍有这一句话,就是“方便为究竟”。“究竟”是我们要达到最究竟圆满的目标,为了要达到这个目标,要采用很多的方法,这些方法,佛经称它作“方便”。这句话意思是:你所行的方便,实际上就是究竟。这句话如何理解?金光明经有说:佛有三身:法、报、化三身。圆满的身是法身,凡夫看不见,二乘也看不见,大乘的菩萨也不能究竟的看见。凡夫看见的是化身,菩萨看见的是应身,佛到底是什么?法身是如来,法界是如来,证得究竟圆满的法,就是佛。可是化身跟应身,并不离开这个法身。在金光明经分别三身品(第23页)谈到化身是怎么来的:“云何菩萨了知化身?善男子,如来者在修行地中,为一切众生修种种法,如是修行道,修行满,修行力故得大自在。”这很有意思,他修行任运就是这样。又:“自在力故,随众生意,随众生行,随众生集,悉皆了别,不待时,不过时,处相应,时相应,行相应,说法相应,现种种身,名为化身。”所以这个法身本身任运就有这种功德,就有这种能力。功德能力是行种种方便到究竟圆满的时候,就显现出来的,所以这个方便聚集到最完整的时候,正是最究竟圆满的状态,这个究竟圆满的状态正是方便最极致的状态。所以大乘方便是究竟。因此我们的目标是要成就这个法身,而要成就法身必须透过学习。到最后,学习本身就成就了法身,法尔如是的道理。因此,说我们的目标是学习,到这个世界上来,一切时处都是在学习,这完全是指佛法而言。希求享受因我执境无好坏唯学习“前世今生”有提到:每一个人到这个地方来都有一个特征,有的是错的,有的是好的。错的一定要净化,而且一定要在肉身状态当中做,才能够做到的。如果你没有圆满,做不到,下一世来的时候,便继续做这件事情。麻烦的是下一世来时,问题更多。如果现在我们怕麻烦不想去解决,想讨便宜,结果是讨不到便宜,而且愈来愈麻烦。所以最主要的还是我们对这个事实的真象认识不清楚,这是非常实在的。以我们现在来说,我们对境的时候,并不觉得要学习,我们是希望来享受的;如果能够得到享受,不必学习,则最好不要学习,这种希求享受,不想学习的习性就是我执、我爱执的习性。然后我们去观察这个习性,理论上我们了解这是无明虚假的,也晓得它的过患,实际上是不是认识它呢?现在理论上我们接受我们是来学习的,虽然我们学习的不深,但是透过我们的学习可以比较一下;换句话说,就是不懂得法、不接受法以前我们的做法,与接受了法、了解了法以后做法的比较。有了比较,对过患胜利我们才可以对比出来。一般我们遇境时候,通常是处在烦躁的状态当中,而且是任运而起的。最好我躺在沙发上面,电视别人一开,最好的节目自动浮现出来,我脑筋怎么想,它就怎么出现。现在我们了解我们的目标是学习以后,不但这种害我们的境界,我们不要,而且当这恶劣的境界现起的时候,你了解到为了要学习,靠这个境界才能够让你认识自己的烦恼习气,靠了这个境,才能让你如法去净化;境绝没有要伤害你的,真正害我们的是我爱执。因此所有境界的现起,都是给我学习的机会、增上的机会,没有例外。因此在整个过程当中,我们到这个世界上来,是不是来学习的?假如这个理念建立起来,这个宗旨就有内容了。前面说的不贰过,不迁怒,本来我们现在碰见这种事情都抱怨的,现在了解我们的目标是来学习的,是不是就不会迁怒?它是让我有学习的机会,让我增上,我怎么会怒呢?这种情况就是好学,是我们的目标。所以老师也说过,如果一个小孩在家里面骄生惯养,跟一个小孩从小家长比较有规矩教育他的,两个小孩长大了以后,骄生惯养带大的小孩,稍微有一点不称心的事情,就发脾气;家里比较有教养的小孩就不会,那是什么?就是我爱执。这对我们有很重要的教育价值,我们真的了解了这个特点,我们对孩子的教管就应该从小注意。这件事情也让我更深一层体会到:假定我们修学佛法把握不准的话,积了很多功德,结果三世怨,下一生父母是有钱有势,让你骄生惯养,你从小的时候我爱执便是高人一等,这对你以后要学佛法一点用处也没有。去我爱执之次第整体认识立次第皈依持戒为基础认识苦空缘起相再修慈悲菩提心既然我们想要帮助别人,我们就修所谓的慈悲心,如果我们不能得到善巧的话,同样会产生问题,走上岔路。例如觉得那些人很可怜,所以去同情他们,在这种状态当中,不知不觉就把人看得很低,自己还觉得我有悲心,这就出差错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在无始以来的我爱执,它是任运自然,一切时处都会起来,而且力量非常强大。不管你在任何情况,除非有正确的对治,在没对治之前,仅管我们是学发菩提心,发慈悲心,在修的过程中,我爱执还是会冒起来,而自己全然不觉。又譬如说我们看见世间很多宗教也讲慈悲心,以现实来讲,你会认为别的宗教的慈悲心还比我们强。其实这是因为我们并没有把握真正的敌人在哪里。所以在我们要对治的敌人还没找到之前,虽然修悲心,实际上在潜意识里边,我爱执一直在冒出来。就像我们有了武器在手上,可是并不晓得要对治的对象是什么。这样的话,说不一定要对治的没有对治成,不该对治的反而伤到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对自己的爱着,就是爱自己的心态,转变成爱他之心,使这爱自己的心,弱于爱他之心。反过来说,爱他强于爱自,在广论上称为“爱他胜自”、“自他换”。所以有时我们觉得自己慈悲心也修得蛮好,可是一旦对方伤害了我,所修的慈悲心就没用了,不是气在心里就是破口大骂,这是一种状态。还有一种状态,即使你真的有慈悲心,乃至于对境也能够忍,可是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因为我们欠缺了应该有的修行的次第。这个关键在必须思惟苦谛。我们应该知道无常、苦、空、无我,这是一切修行的根本。外道所以有修慈悲心而不能成就,根本原因,就在没有无常、苦、空、无我的基础。因为我执、我爱执,所执的对象就是觉得有一个永久的、恒常的东西。譬如外道婆罗门、又如“前世今生”的书,都觉得生命不死。这样是比现在世间的断灭外道高明;可是在他们的概念当中认为我死了以后,还会到下一世去,也就是有一个我,从前世跑到这一世来,所以有一个永久恒常不变的东西在。我们称它常、一。而实际上并没有恒常不变、能主宰的东西。因此广论要我们第一观无常苦,晓得世间所有的东西都是无常相。实际上当我们深细去观察时,我们会了解:原来我们的心识本身也是刹那刹那地在生灭当中。这很细微,平常我们根本看不见,所以我们先从粗的行相上去看,去观察事物的存在都是缘起的。如果是一个独立的东西,这个独立的东西,本身就是这样不会变,如果是缘起,就不会是单独不变的一个东西,这就是空的定义。因为无常所以苦,既然是无常,你没有办法长久保留,永远在生灭流转当中。如果是生灭流转,我们就没办法做主,因此是苦。以这个做为基础,我们进一步再去修慈心、悲心。修了慈心、悲心,再加上菩提心。透过这样的修行,我们才真正的能够把我爱执做正对治。清净皈依为见解集资持戒方便行而在修四谛之前,还需要一些条件,就是:清净的皈依,皈依了三宝之后,要随分随力的集聚资粮,去持戒。平常我们讲见与行,即有了正确的认识以后,根据这个正确的认识来指导我们的行为。皈依本身,主要是在见上面,持戒便是行。这两个基础建立好了以后,下面我们才谈得到修苦、空、无常、无我,这个非常重要而且是必要的基础。如果我们把握不准,也就等于没有看清楚敌人。在没有看清楚敌人之前,去修慈心、悲心,如果不得善巧,刚才说的武器,就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武器在你手上,因为你不会用就会闯祸;一种是拿到武器,在没有敌人之前,你觉得有一个武器很高兴;等敌人来了以后,你想要逃走,结果没有武器还好,有了武器,逃的时候成为负担,如果这个武器被敌人拿去了更糟糕。那么前面说修苦、空、无常,为什么下面还要修慈心、悲心?因为罗汉修的苦、空、无我,同样的能够断我爱执,可见罗汉不能成就,就是欠缺了修慈悲心跟菩提心。所以我们一开头应该不是先修四谛,也不是先修慈悲心、修菩提心,而是先对整体认识了以后才去修。为什么?有几种原因:第一,修了以后如果认识不够就会停在那里。第二,认识不够而去修四谛的话,一旦苦、空、无常真的修起来了,而慈悲心的力量又不够的话,那时会觉得世间这么苦,而修起来以后又是非常的安乐,就没有办法再转过来了。本来这个利器之轮是破除我爱执的一个修行方法,可是这个方法如果我们不能认识正确的话,就会出差错。所以这里重新简单的再把对治的内涵说一下:尽管我们以前并不了解我爱执的行相,但是我爱执已使我们根深蒂固的认为一切是常、一、自主,我们平常也不觉得,因为无始以来它就已经任运而起。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必定要用正确的方法,以无常、苦、空的基础,才能产生对治的力量破除它。再加上慈、悲、菩提心,如此跟世间外道就不一样了。还有,当我们真正有了正确的方法后,譬如世间的知识、财富、地位,都会是最好的修行助缘,但是如果没有把握住这个重点的话,所有这些东西,都会任运的变成增长我爱执的助伴,这就是修行出岔了,这在修行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我爱执形象任运自在我爱执从喻观察辨敌人敌人扮相千万千皈依研阅最为先老师曾讲了几个蛮有趣的故事,我觉得很有意思。有一个是关于西藏一个贵族的故事;西藏的贵族通常都是接受佛法概念的,平常看见他们大都是手上转着摩呢轮,嘴上念六字大明咒,再不然就是手上拿着念珠,嘴巴一直念。这个贵族正好与另外一个贵族碰到了,他们两个是敌对的,对方想要伤害他,对他射箭,箭中了他的马。这个贵族看见对方,已经心里烦恼升起来了,何况对方还射他一箭,所以他就大声的吼叫:“这些大仁波切是佛的示现,真是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声音越来越激动,到最后手中的念珠都被挤碎了。另外一个故事更有趣;有一个出家人,是大昭寺的住持,他脾气很大,平常动不动就发嗔心。有一次又在发脾气了,住持的侍者是一个很灵巧的人,看见住持发脾气,就说:“师父、师父,你这种情况是不是因为我爱执的关系?”结果总算是大昭寺的住持,他听了这个话就愣愣地站在那里,我爱执、我爱执念了两遍。毕竟以前有很认真的学过,从此这个住持的脾气就不像以前那么大了。因此尽管我们理论上了解了很多,一个贵族在佛教的圈子当中长大的,但是一对境,一点用场也没有。就算是像大昭寺的住持,依我了解,要爬到住持的位子,他的条件一定要三大寺出来的,然后第一等格西,然后还要经过很多必定需要的历练。所以他对佛法理论的认识是第一流的,并且还要经过事务上的训练。所以大昭寺住持的这个故事是说明:就算是你理论上有了很深刻的认识,也经历过许多的磨练,但是没有如理如量的修持,一旦遇到境,毛病还是又现起来了;可见无始以来任运而起的习气之强盛。因此我们要想学习的时候,并不是马上去做了以后再说,而是在开头的时候,对学习过程有一个非常正确的认识,认识了以后,再找到方便,一步一步的深入,渐次渐次的增上。另外有一点在这里说明:由于我执、我爱执引起的烦恼毒主要有贪嗔两种,一般来说嗔心我们比较容易认识,而贪心比较难。再加上要修慈悲心,更是容易跟贪心混在一块儿。在这种状态当中,自己要仔细观察,分辨得很清楚,之后还要经常思惟观察,否则一个不小心,贪心与慈悲就会混在一块儿。在修习当中我们要不断接受善知识指导或阅读经论,来引导我们步步深入,以之随时随地印证我们的内心,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广论上面就很明白的告诉我们:在我们修持的过程当中,最主要的就是师长、本尊,从皈依祈祷开始,然后于无垢的经论恒常研阅。为的是什么?无非是净罪集资。那么净些什么罪?集些什么资?无非是针对我爱执。我爱执过患一无是处我爱执生死流转由它起爱己爱他常反省由观他人反照己我爱执对我们有什么祸害与过患,在广论一百七十二页有提到:“烦恼过患。谓烦恼才生,先能令心杂染,倒取所缘,坚固随眠,同类烦恼,令不间断,于自于他于俱损害,于现于后于俱生罪,领受苦忧感生等苦,远离涅槃,退失善法,衰损受用,赴大众中,怯惧无乐,及无无畏。一切方所恶名流布,大师护法圣者呵责。临终忧悔,死堕恶趣,不能获得自己义利。”这烦恼过患就是我爱执的过患。它才一生起,便能令心杂染,再来倒取所缘,一方面被随眠所使,一方面又把随眠坚固。如此一来,同类的烦恼相续不断,就形成轮回生死的相续,于自于他都损害,于现在于后来都有罪过。我们本来要找种种快乐,结果它使我们偏偏自心忧苦。总之,它使我们坏事样样都有,好事样样无。请问我们要不要拿掉它?每个人都想拿掉它,但是偏偏拿不掉。像这种状态,所有三界以内的众生都没有例外。从小虫子、狗、猫,都是为了自己的安乐,然后当遇见不同的境界,有对方出现,便跟对方互相对立。这种情形处处都看得见,是遍一切处的。倒是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自己,反而不太容易看得清楚,从别人身上就很容易,所以我们可以从别人身上回过头来反观自己,这才是对我们重要的。 真正敌人我爱执起心动念无非此我爱执本身就是为我自己的利益着想:我要快乐、我要这个、那个,我要、我要。我爱执对我们有太大的伤害,即使我们现在做好事,乃至于修学佛法。例如:我们在没有学佛之前,我们所以不学,是因为我们为我爱执而忙,我们有种种理由不能学佛,以我爱执看起来,也的确是理由。现在我们觉得很幸运,没有被这一关挡在佛法门外,我们进来了,然后我们学广论,理论上了解了,好欢喜!那时候对佛法的认识又变成什么?我爱执的助缘,不知不觉当中“自己”就冒出来了。本来佛法是净化自己的,结果弄半天,却变成冤家。再进一步说,我们形成一个团体,聚合了同心同愿的一群修行人,你看到别人做不到而我们做到了,内心当中得意洋洋的心情就起来了,这是什么?我爱执。所以平常就要不断的观察自己,是爱他心还是爱自心?当我们学了很多道理以后,碰到跟人有了争论,对方会来指责我们:你不是懂得很多道理吗?你不是爱别人吗?你为什么不爱我啊?你如果不学,他不会拿这个藉口来要求你,责备你。有的学得比较好一点的,不会开口,可是心里却在想:这个家伙学了半天,你看就是这个样子。所以我们仔细去检查的话,处处都是我爱执的过患。这个问题除了自己来解决,没有其他的办法好想。所以没学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学了以后,我爱执更厉害。理论用讲的是容易,但是怎么去实践,便需要实际的功夫,而功夫需要很多条件。关于我爱执力量之强,老师还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有些西藏人,因为在西藏时从没见过铁罐子,从西藏逃到印度以后,看见铁罐头就好高兴,觉得很有用,就收集起来。后来在印度北边住了一年多以后,要搬到南方。起初从西藏出来时没什么东西,到了印度以后,捡了很多空罐子,到南方的时候袋子里满满的都是空罐子。到了南印度,下了火车,印度人看见很多老法师拿着一袋一袋的东西,就好玩跑去拆开看看,一看都是空的铁罐子。印度人就哄堂大笑,西藏人还莫名其妙。这说明了两件事情,一个是愚痴,一个是我爱执的厉害。其实这种情况我们也常常遇见。以后我们碰到境,可以拿这个喻来反省观照自己,或者在同行当中讨论,或以经论来印证,使得我们渐次地认识问题的中心,而加以净化。老师还讲另外一个故事:有一次有人给他很好的米,他回到学校以后,便分给大家。有些人分到了米,觉得米好珍贵好难得,就藏起来,准备将来带回西藏吃,到最后米都发霉、烂掉了,老师还说幸好他拿出来很快就统统吃掉了。这是说明我爱执的过患。世间的仇敌都是外在的,而佛法讲外在没有敌人,真正的敌人是烦恼,而烦恼的根本是我爱执。世间敌人再怎么伤害,最多伤害我们的命,绝对没有办法把我们送到三恶道去。而这个我爱执,我们处处的疼爱它、保护它,它却把我们送到三恶道去。世间敌人来的时候,我们可以逃,但是对我爱执,我们却逃不掉。当逃不掉的时候,对世间仇人,我们可以向他磕头,向他道歉,可是向我爱执却不行。对世间的仇敌,你能够忍耐,能够迁就的话,往往很容易化解问题,可是我爱执你如果迁就它、顺从它,那完了,问题愈严重。所以进一步说,对修行人而言,外在的敌人,不但不是敌人,而且是成就我们的资粮。没有敌人,我们没办法修忍辱;没有这个敌人,我们没办法修持戒;没有这个敌人,我们就不能修布施。那么现在真正的敌人是什么?内在的,就是以我爱执为根本。世间的人你迁就他,你低头赔不是,通常会有很多转机,或有好的回报。可是我爱执完全不一样,愈迁就它,愈糟糕,这是我们应该了解我爱执过患的一种。世间知见多偏执 戒行持犯能看清世间有些人的想法很奇怪,认为嗔心还是有它的价值,称赞嗔心重的人“很有个性”,甚至认为是推动做事情的主要动力。所以他觉得嗔心需要。更妙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委托借款合同范本
- 2024年双方关于量子计算机技术研发合同
- 出租门面合同范本2024年
- 房地产项目联营开发合同样本
- 广告位合作合同模板
- 2024自建房购房合同协议书范本
- 2024报价合同格式范本质押合同格式范本2
- 2024生鲜品采购合同范本
- 2024购销合同范本(手机美容保护膜系统购销)范文
- 房产中介合同样本
- (完整版)病例演讲比赛PPT模板
- 直播合作协议
- 社科类课题申报工作辅导报告课件
- 头痛的诊治策略讲课课件
- 沙利文-内窥镜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蓝皮书
- 国家开放大学一网一平台电大《建筑测量》实验报告1-5题库
- 规范诊疗服务行为专项整治行动自查表
- (新平台)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法规》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 精益工厂布局及精益物流规划课件
- 注射液无菌检查的方法学验证方案
- 2023年口腔医学期末复习-牙周病学(口腔医学)考试历年真题荟萃带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