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建国以来哈尔滨市社会变迁对城市化时空演变的影响.pdf_第1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建国以来哈尔滨市社会变迁对城市化时空演变的影响.pdf_第2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建国以来哈尔滨市社会变迁对城市化时空演变的影响.pdf_第3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建国以来哈尔滨市社会变迁对城市化时空演变的影响.pdf_第4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建国以来哈尔滨市社会变迁对城市化时空演变的影响.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社会变迁涉及社会现象、社会过程以及社会模式各个方面的变化,它对于城市的发 展和城市化的进程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每个时期的社会变迁都会具体地反映在城市 化进程上。2 0 世纪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一个世纪,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整体进 步的客观要求和综合表现。城市化过程是一个包括了社会的、经济的、人口的和空间等 诸方面全面转变的动态过程,它不仅在时间序列上具有连续性,而且在空间结构上也具 有差异性。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包括很多方面,其中社会变迁中的政策和制度变迁对其具 有指导性意义。 本文以东北区的大型特色城市哈尔滨市作为研究区域,从国际人文地理学区域 研究的创新视角出发来研究社会变迁对城市化时空演变的影响。全文根据哈尔滨市的城 市化进程将建国以来分为三个时间段,分别为1 9 4 9 1 9 5 7 、1 9 5 8 1 9 7 8 、1 9 7 8 一至今, 通过对各个阶段哈尔滨的社会变迁和城市化时空演变的历史重建,总结了各时期社会变 迁的特征,着重探讨和分析了社会变迁中的中央和地方两个层级政府的政策制度变迁对 城市化时空演变的影响和作用。在不同体制下具有不同的城市发展政策,计划经济体制 下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倾斜政策、限制大城市发展的城市政策、人口计划生育政策以及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等对城市发展的约束较大,因此城市化进程较缓慢;在市场经济体制 时期,竞争逐渐加强,为了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提出了推动大城市完善的政策、 加强哈尔滨都市圈的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政策和制度,这些都大大的推进了哈尔 滨的城市化。同时也分析了经济、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等的变迁对哈尔滨城市化进程的影 响。从积极社会变迁的意义上,提出了新世纪推进哈尔滨城市化时空有序演变的创新政 策和制度。 关键词:城市化;时空演变;社会变迁;政策和制度变迁;哈尔滨 a b s t r a c t s o c i a lc h a n g ei n v o l v e se a c hc h 如g eo fs o c i a lp h e n o m e n o n ,s o c i a lp r o c e s s 柚ds o c i a l m o d e ,i th a sm a i ni m p a c to nu r b 锄d e v e l o p m e n ta j l du r b a n i z a t i o np 赋e s s t h es o c i a lc h a l l g e s i ne a c hp e r i o dc o n c r e t e l yr e n e c t0 nu r b a i l i z a t i o np r o c e s s t i l l e 细e n t i e t hc e n t l - l r yw a s0 n e p e 矗o dt h a tu r b a i l i z a t i o nd e v e l o p e df l e e t l y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i st h eo b j e c t i v er e q u i r e m e m 锄d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p c r f b 珊e n to ft h es o c i a l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a i l dt h ew h o l es o c i a lp r o 黟e s s u r b 柚i z a t i o np r o c e s si sd y n a m i cp r o c e s st h a ti n v o l v e ss o c i a l ,e c o n o m i c a l ,p 叩u l a t i o n 锄d s p a t i a l0 v e r a uc h 锄g e s ,i tn o to n l yh 觞c o n t i n u i t yi nt i i l l es e r i a l ,b u ta l s oh 勰0 t h e m e s so n s p a c es t m c t u r e r n l ed ) ,l l 锄i c a lm e c h a l l i s mo fu r b 觚i z a t i o ni n c l u d e sm a l l ya s p e c t sw h i c ht h e c h 勰g eo fp o l i c y 卸ds y s t e mi ns o c i a lc h a i l g eh a sag i l i d a n c cm e 锄i n g n i sp a p e rt a k e sh a r b i i lm a to n el a 玛ec h a u r a c t e f i s t i cd t yi nn o n h e a s tc h i l l aa ss t i l d y a r e at o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s o c i a lc h 锄g e s i m p a c t so ns p a c e t i l i l ec v o l v e m e n t0 fu r b 柚i z a t i 咖f 如m t h e 讥n 0 v a t i v er e 舀o n a lr e s e a r c hp e r s p e c t i v eo fi n t e m a t i o n a lh u m 锄g e o 黟a p h y t h ew h o l e s t u d i e dt i m ep e r i o d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a n di sr e s p e c t i v e l y1 9 4 9 - 1 9 5 7 ,1 9 5 8 1 9 7 8a n d “r e f b m 锄do p e n t 0n o w a i 0 r d i n gt oh i s t o r i c a lr c c o n s t 埘c t i 衄o fh a r b i n ss o c i a lc h 锄g e s 锄du f b 粕i z a t i o ne v o l u t i o ni ne a c hp h a s e , t h i s p a p e rs u m m 州z e st l l e s 0 c i a lc h 锄g e s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e a c hp 嘶o d ,矾s oi tf 咖s e si t s 觚a l y s i so nt h ee 骶c to ft l l ep o l i c y 锄d i n s t i t u t i 伽a lc :h 锄g ew h i c ha r em a d eb yc c n t r a l9 0 v e m m c n t柚d1 0 c a lg o v e r 胁e n to n s p a c e t i m ec v o l v e m e n to f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1 1 h a ti nd i 虢r e n ts y s t e mi th a sd i 骶r e n tu r b a l l d e v e l o p m e n tp o l i c y u n d e rp l a n n i n 乎e c o n o m ys y s t e m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p o l i c i e st h a ts l o p e st o t h eh e a v yi n d u s t r y ,r e s t r i c t i o no nd e v e l o p i n gl a 硌ec i t i e s ,f 抽i l yp l 锄i n gp o l i c y h o u s e h o l d r e 酉s t r a t i o ns y s t e m so fu r b 柚卸dm r a la r e a s 柚do t h e r sf e s t r i c th a r b i n sd e v e l o p m e n t ,s ot h e p r o c e s so fu r b a n i z a t i o ni ss l o w l y u n d e rt h em a r k e t o r i e n t e de c o n o m y i no r d e ra d a p tt 0t h e s t r e n 舀h e n e dc o m p e t i t i o na n de c o n o m yw i t hr a p i dd e v e l o p m e n t ,g o v e m m e n t sp u tf o r w a r d p o l i c y t h a t p r o m o t i n g1 a g e rd t i e sp e d e c t , s t r e n 舀h e i l i n g t l l ec o n s t n i c t i o no fh 抽i n m e t f o p o l i t a nr e g i o n ,p e 疵c t i n gs o c i a ls e c u r i t ys y s t e ma 1 1 ds oo nt op r o m o t i i l gu r b 狮i z a t i o n o fh 抽i n m e a l l w h i l ei ta l s oa n a l y s e st h ei m p a c t st h a tc h 觚g e so fe c o n o m y c u l t u f e 锄d i d e o l o g yo nt h ep r o c e s so fh a r b i nu r b a l l i z a t i o n n i sp a p e rp u t sf b 刑a r di 衄o v a t i o n a lp o l i c y o fp r o m o t i n gt h es p a c e t i m ec v o l v e m e n to fh a r b i nu r b 锄i z a t i o no r d e n yf b mt h e 锄舀eo f a c t i v es o c i a lc h a n g e 1 【e yw o r d s :u r b a i i i z a t i o n ;s p a c c t i m ec v o l v 锄e n t ;s o c i a lc h 柚g c ;c = t l 柚g co fp o l i c y 觚d s y s t e m ;h a r b i n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 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 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弛翌垄虽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 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 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意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科学技 术信息研究所) 等数据库中,并以电子出版物形式出版发行和提供信息服务。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蚤2 垒盐 日期:兰堕:五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指导教师签名: 日 电话: 邮编: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目的 刚刚过去的2 0 世纪,是世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一个世纪。城市化作为各国现代化 进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历来都广受关注。城市化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巨大的社会经济动 态系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整体进步的客观要求和综合表现。城市化过程是一个包 括了社会的、经济的、人口的和空间等诸方面全面转变的动态过程,它不仅在时间序列 上具有连续性,而且在空间结构上也具有差异性。那么,如何促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这就不能仅仅简单地着眼于如何让农民进入城市,而是需要深入研究城市化所需要的经 济社会环境和一系列条件,构建一个与城市化发展相适应的影响互馈机制。 社会的变迁涉及社会现象、社会过程以及社会模式各个方面的变化n 1 ,当然与我们 的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社会变迁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都有着极其重要的 影响,每个时期的社会变迁都会具体的反映在城市化进程上。传统的城市化研究一般都 关注社会变迁中经济增长对城市化提供的支持作用,但新的形势要求我们从另一个角度 来思考影响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的因素。如果说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是影响 城市化进程的客观因素,那么制度则是影响城市化的主观因素。由政府法令引起的制度 变迁一般都是强制性的制度变迁,是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来实现的,这种变迁的主体 是国家和政府。本文将基于政府的政策、制度变迁来进行具体的研究。 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的省会,同时也是我国东北北部最大的城市,具有悠久的发展 历史。它早在3 0 0 0 年前就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之一满族祖先的居住地,之后又经历了 封建社会时期、帝国主义统治时期、日本殖民主义统治时期的发展。哈尔滨市在帝国主 义沙皇俄国的统治下,进行了城市规划与建设,主要采用了西方的城市规划方法。在这 段时期的城市发展中,城市建设了大规模的各类公共建筑、教堂、住宅和工厂,这些建 筑都基本属于西方近代建筑体系,在建筑艺术上主要表现俄罗斯建筑风格以及西方的各 种艺术形式或折衷主义风格。建筑风格的这种形态,使得哈尔滨具有不同于我国传统城 市的建筑风貌。1 9 4 6 年4 月,哈尔滨获得解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力发展工业生 产,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哈尔滨作为一个现代化城市是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而兴 起的。1 9 4 6 年解放前夕,城区人口为6 8 万人,建成区面积约9 0 平方公里;到2 0 0 6 年, 市区人口4 6 4 2 4 万人,全市总面积达到了5 3 0 6 8 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7 0 8 6 平方公 里。哈尔滨的发展如此之迅速,那么有哪些相关的政府政策、制度的变迁对其产生了影 响? 这些变化的政策、制度是怎样影响哈尔滨城市化进程的呢? 不同阶段的其它一些主 要社会变迁又对哈尔滨城市化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呢? 这些都是本文需要研究和论 述的内容。 本文以哈尔滨市作为研究区域,从国际人文地理学区域研究的创新视角出发,将基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于哈尔滨市建国以来社会变迁的历史重建来着重阐述和研究中央和地方两个层级政府 的政策制度变迁对城市化时空演变的影响和作用,并试图建立一个关于中央和地方制度 变迁与城市化时空演变的研究分析框架。 二、研究背景 ( 一) 学术背景 “新区域地理学 对区域的研究角度是以人及其社会组织为中心构建的,其强调人 的能耐及角色和社会结构对区域性质及其演变的影响,强调来自“体系 的外在力量及 地方性力量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但需要说明的是“新区域地理学”并非忽视传统定义上 的地理条件和要素,而是把包括区位条件在内的多层次地理背景要素视为社会结构和过 程的约束条件。 通过借鉴国际人文地理学区域研究的创新理念,从“新区域地理 和“新区域主义 的视角出发,采用历史地理学和结构主义的、或现实主义的、或后现代主义的、或将结 构主义与人本主义相结合的相关研究方法,突破只注重从生产力和经济发展角度分析和 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空间结构演变的局限,探索东北区边境省会城市哈尔滨的社会变迁与 城市化时空演变的过程、特征及其影响机制,以期为我国创新性区域的研究提供统一的 范例。虽然在研究观念上是对国外的跟踪研究,但由于新区域地理学在我国发展不足, 可以说具有在国内研究的理论探索价值,将为新区域地理在国内的传播起到一定的作 用,同时拓宽我国区域地理和城市地理的研究。 ( 二) 现实背景 建国以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计划经济时期在国家和政府一系列新的政策、制 度的推进实施干预和促进下,东北区成为国家实践苏联重工业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生产方 式的试验基地,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该时期的东北区是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其 城市发展领先于全国其它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东南 沿海站在改革开放的前列,我国经济中心从北向南转移,东北地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沿 海省份和城市。东北区生产方式变革缓慢,出现了所谓的“东北现象”和“新东北现象 , 城市化速度明显低于全国水平。 本文在深入研究哈尔滨市社会变迁和城市化时空演变关系的基础上,从积极社会变 迁的角度,寻求推动城市化时空有序演变的社会改革路径及相关的制度安排,力图走出 一条共性与个性、历史与未来结合的适应性道路。在国家开始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的战略机遇下,如何推动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化时空演变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文的研究可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推动城市化时空有序演变提供一定的理论上和历史发 展上的制度性指导和借鉴。 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2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一) 研究意义 在传统的城市化研究中,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密切联系早已成为一个普遍的共识。经 济类型的转化、产业结构的变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等等,都被视作影响城市化的主要因 素而得到特别关注。相比较而言,政策和制度对城市化进程的作用则经常受到忽视。实 际上制度创新对城市化的贡献一点也不亚于经济的增长。 经济增长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几乎是一个无需证明的公理,农业的发展、工业化以 及第三产业的兴起都为城市化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动力,也有很多研究从多个角度论证了 经济增长对城市化的支持作用,但是其中很少有解释为什么人口和资本等经济要素只有 集中到城市才能更快发展并取得更大的经济利益的。对此的一个解释是:人口和资本集 中到城市之所以能够获取更多的利益,一方面是生产规模的扩大,将带来规模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是生产的集中将产生集聚经济效益口3 。现代工业生产的规模化和集中性是生产 力发展的客观需要,正是规模经济效益和集聚经济效益的要求,决定了工业向城市集聚 的必然趋势。但这一形式只说明了现代工业生产有扩大规模和集中发展的要求,却仍然 没有回答为什么只有城市才能够支持规模经济效益和集聚经济效益的实现。 新制度经济学有关分工和交易的理论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解释城市化对经济发展 的促进作用问题。与企业相类似,城市也是人类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也是为了节约市 场运行的交易成本而产生的一种制度安排口1 。城市区别于乡村的显著特征既体现在城市 拥有更高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水平,也反映在城市中人们的行为方式更趋向于组织化和 制度化。如果把城市视作一个大的企业,城市化实际上是两个并行发生的过程:一个是 人类在空间上的集聚引起分工和专业化不断深化的过程;另一个是人类的组织形式和制 度体系不断完善提高的过程。前者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后者有助于减少交易成本。城 市规模的扩大能否带来效益的提高,取决于专业化程度提高所节约的生产成本是否超过 由于分工合作的复杂化造成的交易成本上升。而这决定于城市这一人类新的组织形式或 制度安排能否通过确立一系列社会经济活动的规则保证有效率的市场的运行,从而降低 企业合作的交易费用。 通过以上分析,有助于我们对城市化的本质意义的深刻理解:城市化不仅是产业和 人口在空间上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更体现为人类竞争和合作的运行规则在城市不断发育 完善的过程。产业聚集于城市并不必然导致经济增长,只有当城市制度的建立使合作的 交易成本足够小时,城市化带来的集聚经济效益才会发生。这样我们就很容易解释为什 么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大量位于城市、拥有先进技术和生产规模的大型国有企业, 其效率却远远不如处于乡村的粗放型乡镇企业。也是我们认识到,中国不仅存在“农村 城市化问题 ,还存在现有城市的“继续城市化问题,后者主要是指城市市场制度体 系的建立和完善。 因此,本文将从一个较新的角度即着重以政策制度的变迁来探讨其对城市化时空演 变的影响。 ( 二) 创新点 3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对于社会变迁对城市化进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变化的角度来研究,综合了地理 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的相关知识理论,可以说是具有创新意义的。总的来看,本文的研 究具有以下几点创新: 1 本文是根据国际人文地理学区域研究的创新视角而提出的,目前,以此为出发点 研究城市化的时空演变在我国尚属先例。 2 本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研究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演变,同时从社会学中的社 会变迁角度特别是分层级政府的政策、制度变迁来分析城市化的时空演变具有创新性。 3 本文在理论建构上是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地理学的概念,可进一步拓展我国区 域地理和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方向。 4 在东北区这样一个与世界城市化演进轨迹有较大偏差的区域里选取个性化城市 哈尔滨市来研究社会变迁与城市化时空演化机制的相互作用对推进整个东北老工业基 地的城市化进程和空间结构优化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四、社会变迁及城市化时空演变相关理论的概述 ( 一) 社会变迁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西方社会学从1 9 世纪3 0 年代创立,至今已经历了近1 8 0 多年的发展。社会变迁是 社会学研究领域内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社会学家的视野。社 会学家们针对社会变迁问题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理论,古典社会变迁理论主要可以分为以 下四大类:社会进化理论、历史循环理论、社会功能理论、社会冲突理论。这些理论分 别大成于伦斯基、汤因比、帕森斯、达伦多夫等现代西方社会学家。 当我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中,具体地考虑某一特定的社会变迁过程时会发现, 社会结构体系中的所有要素,都以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具体地、历史地表现社会 变迁,使社会变迁成为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揭示其中的规律,对于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和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社会变迁理论自身包含的内容很多, 如变迁的原因、方向、动力等等。在这里主要探讨社会变迁的概念及内容。 1 社会变迁的概念 当我们选择“社会变迁 这个一概念来描述和研究一个时间段上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时,这就意味着我的研究是综合了社会学、地理学和历史学三方 的研究方式和视角,那么这必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那么,究竟什么是社会变迁呢?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现代系统论的科学方法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 体,社会变迁是社会有机体及其各系统的重大变化,它既包括整个社会型态更替的根本 性的质变,也包括同一社会型态发展过程中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社会管理、 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心理、社会风气等方面的社会局部性的变化。 r o b e r th l a u e r 将社会变迁视为“包括各种概念的、涉及从个体到全球的人类生活 的不同阶段的社会现象的变化”。他说:社会和制度的变迁并不意味着在社区会发生类 似的变化,正如看法的改变并不意味着社会制度已经发生类似的变化。社会变迁是经常 4 东北9 币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和持续的,但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阶段有着不同的方向和不同的速率。l a u e r 的观点 即是将社会变迁看城市社会生活中每只都在发生的一种常态的、连续的变化过程。 帕森斯( t a l c o t tp a r s o n s ) 认为“一个旧的、稳定的、和谐的、整合的社会转变成 新的、稳定的、和谐的、整合的社会的过程,就是社会变迁”,“一个旧的社会,当社会发 生垂直或者水平流动的时候,或受新观念和新技术挑战的时候,就会发生基本的改变,通 常的情形是:社会的一个部门先发生改变,连锁地带动其它社会部门的改变 。他说:“社 会生活有一种趋势,就是在功能上保持整合,因此社会系统的任何一部分改变,都会带动 其它部分适应性的改变,第一波的改变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但经过各部门在功能上调 整适应以后,就会产生整合、适应而较为稳定的社会系统。n 1 w i l b e r tm 0 0 r e 将社会变迁定义为“社会结构的显著变化 ,他所说的社会结构包括 规范、价值和文化现象乜1 。 l 弗里德曼和j 兰廷斯基则认为“社会变迁是指社会中已建立的行为模式和人的非 重复性变更”担1 。 综合以上各位大家对社会变迁的认识,我们可以从中得出几点公认的社会变迁的涵 义:社会变迁指的是对人们社会生活有重大影响的社会现象的变化;社会变迁是一 个长期的变化过程。据此我们综合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视角给出社会变迁的涵义:社会变 迁是一个常态的、长时段的过程,它涉及到社会要素各个方面的变化,是一切社会现象、 社会过程或社会模式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结果,是建立在人们相互联系和行为标准的模式 的所有变动之中的,从长时段来看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2 社会变迁的研究内容 社会变迁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宽泛,要对于一个城市它的社会变迁现象进行历史重 建,就必须选择具有针对性的社会变迁内容才能有一个明确的研究目标,才不至于使研 究失去严谨性和可靠性。社会是通过制度自我组织起来的,社会变迁中包括了制度的变 迁,那么我们通过对制度变迁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整个社会的变迁,同时又能够 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引,从而推动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人口分布的协调、经济 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本文将研究的主要内容界定在与城市化时空演变相关的制度 和政策方面,不仅突出了重点,避免了一般意义上的泛泛而谈,而且也抓住了决定和影 响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和核心环节。 ( 1 ) 政策和制度变迁:从“制度”的汉语字面解释,“制 是指制约和控制,“度 是指限度,这表明“制度是指一种行为规范。对制度的定义基本上可以归纳总结为: 制度是从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规范人的行为的规则和准则。它包括三方面因素, 即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 制度变迁( 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c h a n g e ) 是指在一种社会环境中,支配人类行为和相互 关系的规则的变化。从制度需求方面看,制度变迁可以理解为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 即 所谓“目标模式 ) 对另一种制度( 即所谓“起点模式) 的替代过程;从制度供给方面 看,制度变迁可以理解为对一种更有效益的制度的生产过程;从交易方面看,制度变迁 可以理解为两种不同制度的交易过程b 1 。但不论怎样,制度变迁都反映了这样一个基本 5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事实或者基本的目标模式,即在特定的经济条件下j 社会中的某些利益集团( 可以是 个人、集团或国家) 在一种改变现有行为规则和所有制结构的迫切需求驱使下,制定新 的市场规则,并形成新的利益关系。 制度变迁无论是政府和组织的自上而下的推动,还是自发的演进,或是两者兼而有 之,都必须经过一个逐渐内化的过程,然后再通过行动者的行动外显出来。当一个时代 的某种行动模式占主流地位时,人们的行动就大都会向其倾斜而形成制度;当然也总会 有另外一些人向其它方向的探索性行动,只有当现存的制度对大多数人来讲已达到边际 效用无收益或边际成本为负数时,或这种制度己经不再是稀缺资源时,人们才会改变行 动指向而趋向新的行动模式,进而形成新的制度并发生制度变迁。 在人类历史上,制度因素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力。经济的增长 和社会的发展正是人们在新的制度安排的激励下,寻求更高的效率和经济价值的有序竞 争的过程中实现的。不认识制度因素的重要性,就不能够正确地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真 正动因和本质特征;不重视制度因素的研究,就不能够发现促进或阻碍我国城市化进程 的关键所在。以科斯、诺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就是利用经济学理论去分析制度的构 成和运行,并去发现这些制度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经济学分支理论。许多中国 学者发现,新制度经济学适合分析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度过程 中出现的问题。 人类文明史上发生的城市化过程,实际上可以视作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和 社区制度安排由乡村型向城市型的变迁过程。对于具有广泛的农村地域的中国社会经济 结构的转换,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也具有较强的理论穿透力。在城市社会变迁的 历史重建下,本文将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中央以及地方 两个层次的政府政策、制度变迁来研究和探讨历史发展中政策和制度变迁对城市化时空 演变进程的决策性和指引性的影响和意义,对哈尔滨市作实证性研究,以丰富城市化理 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内容。 ( 2 ) 经济变迁:它包括生产力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量的增长和生产质的 提高。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发展是社会变迁的主要内容之一,给整个社会变迁以决定性的 影响。 ( 3 ) 人口变迁:人口变迁主要指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及人口流动和分布的变化。 一定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人是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的主体。人口的变 化给整个社会的变化以极大的影响。 ( 4 ) 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迁: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主要是通过人们的行为 规范和思想体系表现出来的。人们的社会活动都是程度不同地在价值观念指导下发生 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往往成为整个社会变迁的先声。 本文在社会变迁的历史重建基础上,着重沿着建国以来中央和地方两个等级政府的 政策与制度变迁的线索来讨论其对人口城市化时间序列上的演化和城市化在空间结构 上的不同时段的表征的影响,同时也分别从经济、人口、文化、及价值观念等的变迁方 面来阐明社会变迁对城市化的作用和意义。 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二) 城市化与城市化时空演变的相关解析 城市化或称之为城市发展的区域化现象,是一个地区社会生产力比较发达,特别是 商品经济与城市间的交通联系、网络关系日趋发达时形成与发展的,是一个内涵极为丰 富的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和空间诸方面全面转变的动态过程,是人类生活方式、生 产方式和居住方式全面转变的过程,它包括了社会的、经济的、人口的和空间等诸方面 的含义嘲。 1 城市化概念及认识 城市化过程所涉及的学科之广,使得各门学科的学者们基于各学科本身的特点,对 城市化的认识表现在不同的侧面,因此对于城市化的涵义也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经 济学强调的城市化是城市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的效应与作用,是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 化的过程,是第二、第三产业不断聚集发展的过程,主要强调的是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的转变;人口学把城市化看成是人口不断由农村向城市地区迁移的过程,将城市人口占 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唯一标准;社会学强调的城市则是指人们的行为方 式和生活方式由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发生质变的过程;城市规划与城市地理学 强调的城市化则是城市职能、用地扩展引起的城市化空间过程,是人口、产业和基础设 施由乡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转化和集中的过程。 城市化的涵义应从广义上综合各学科的定义,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将其表述为:城 市化是第二、第三产业向城市积聚,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从而促使城市规模扩大 和城市数量增加、城市体系发展和结构优化的过程,是一种伴随着城市物质文明、生产 方式、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的过程。 城市化是一个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它表现为人 口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 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表现,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 具体地讲,城市化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瞄3 : 第一,城市化是人口和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城市人口的增长及农村人口城市 化,特别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形成的城市人口的高度集聚而引起的城市数量以及 城市规模的扩大,这就是城市化形成演变的主要内容。 第二,城市化是第二、第三产业在城市集聚发展的过程。非农产业在一定的区域不 断集聚,这是城市化的本质和根本动力,即“城市化的实质过程就是经济结构不断变化 的过程,也就是农业人口不断转变为非农业人口专门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 。 第三,城市化是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的过程,即促进一个地区的自然景观转变为现 代化的建筑景观。这些地域景观的变化主要包括原有城市建成区的扩大、新的城市地域 和城市景观的涌现、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等等。 第四,城市化是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形成、扩散和传播 过程。 一些学者将城市化过程的以上四个方面归纳为直接的城市化和间接的城市化。直接 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城市化主要是人口、非农业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向城市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以 及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等人们可以看见的实体的变化过程;间接的城市化则包括城市的 经济、社会、技术变革在城市等级体系中的扩散并进入乡村地区,甚至包含城市文化、 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向乡村地域扩散等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 由此可见,城市化过程是一种影响极为深广的社会经济整体变迁过程,它不仅是人 口和产业的聚集,也是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演进和变迁。 2 城市化时空演变的研究内容 城市化时空演变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分析和研究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包括城 市化在时间序列上的演进和空间结构上的表征,是城市化的动态演进过程。 ( 1 ) 城市化时间序列上的演进 纵观世界城市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城市化进程在时间序列上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1 9 7 9 年,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发现,对于各国城市化发展过程所经历的轨迹,可概括为一 条稍被拉平的“s 型曲线。一般认为:城市化水平在3 0 以下为初期阶段;3 0 卜7 0 9 6 为 中期阶段;7 0 9 6 以上为后期阶段。 城市化初期阶段,城市发展速度很慢,经历时间长,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 较低,相应地,区域处于传统农业社会状态。在此阶段,英国城市化水平年均增长率为 0 1 6 、法国o 2 0 9 6 、美国0 2 4 。 城市化中期阶段,又称为加速阶段。在此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的劳动生 产率大为提高,释放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与此同时,国民经济和社会资本的增长使 工业化规模扩大,城市可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快速增 加,城市数量增多、规模增大,与此相适应,区域的工业化在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城市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国家城市化的年均增长率:英国 为o 3 0 9 6 、法国为o 3 5 、美国为0 5 2 ,大约是初期阶段发展速度的1 5 - 2 5 倍。 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城市化速度开始放慢,原因是可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基 本被城市吸收,城市的发展主要靠其自身的增长。这一阶段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年均增长 为0 2 ,美国从1 9 6 0 1 9 7 0 年,年均增长率为o 4 ,但从1 9 7 0 一1 9 8 0 年间年均增长只有 o 0 1 。区域中大多数人口都集中在城市,城市在区域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 区域的发展表现出很强的城市特征。 ( 2 ) 城市化空间结构上的表征 城市化空间演化过程是城市的凝聚力促使其创新活动向城市以外区域的扩散和传 播过程,城市所固有的凝聚力促使其技术、文化、经济等方面不断创新,从而形成城市功 能的迅速增长、城市地域的不断扩大。城市化在空间上表现为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 和空间结构等特征以城市为中心的扩散、渗透和普及的过程。因此,城市化过程在空间 结构上是符合空间扩散规律的。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形成了三种主要的空间形式,包括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市区的扩 大、城镇体系的发育和城市飞地的出现。城市空间扩散的三种类型与城市化过程形成的 三种空间形式是一致的,从理论上讲,城市化进程应与城市空间演化过程同步协调发展。 8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因此城市化在空间结构上的表征可以看作城市空间的演化,主要体现在城市空间变化的 外向扩展和内部重组。 ( 三) 社会变迁与城市化时空演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国外关于城市化时空演变的研究较早,逐渐形成了城市化发展研究的经济学派、社 会学派和地理学派等。近些年来,随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制度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开 始引起重视。社会学派的研究集中于社会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尤其关注城市化作为一 种动力对社会变迁的影响。地理学派的研究集中于城市化空间结构方面,但早期的研究 主要关注经济发展和布局与城市化空间结构的关系。在“计量革命”时期,又把复杂的 城市空间结构变化抽象为纯空间的研究,以致在解释复杂的现实面前苍白无力。“新区 域地理 和“新区域主义 出现以后,“多视角 、“多案例”研究是这个时期的主要特 点。视角之一是以历史变化为背景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对城市化空间产生的影 响;视角之二是从社会结构的分化来认识城市化的发展和空间结构;视角之三是从全球 社会关系和区域性社会建构来研究城市体系、城市的地方性等。 我国对城市化及其空间结构的研究兴起于2 0 世纪8 0 年代,地理学以外学者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城市化动力和城市化模式上。在城市化动力方面主要关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 转移、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近些年来也有学者开始关注制度因素 的作用。总体来看,国内学术界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进展较快,在城市空间结构、都 市区空间结构、城市群空间结构和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研究上都取得了大量成果,但国 内的研究大多追随西方国家,自身理论较少,在研究视角上,大多关注产业结构变化和 经济发展及布局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而把西方区域研究的创新理念用于本国的实证 研究较少,如基于时间地理学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基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调整的 城市再生研究,基于地方性力量对中国小城镇发展影响的研究等,在这些方面的研究还 处于起步阶段。 五、研究的基本方法 本论文以社会学、历史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的理论、方法为基础,采用实地调查、 实证分析与理论总结、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工作路线,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从新区域地理的理论和视角出发,并根据对哈尔滨市 的实地调查所收集的资料,对哈尔滨市城市社会变迁特别是政策制度的变迁、城市化时 空演变进行历史回顾和总结,同时也注重政策制度变迁和城市化进程的逻辑推理与剖 析。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统一:城市化是一个动态范畴,而政策和制度又是一个静态 范畴,政策和制度的变迁分析则是一个比较静态的范畴。因此,本文的研究要力图实现 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的有机结合。 基础学科理论运用与借鉴引用相结合:除运用城市地理学有关于城市化及城市时空 演变的理论外,还将借鉴和引用历史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来解决论文的相关问 9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题的分析。 六、研究区域范围及概况 ( 一) 时间断限的选择 本文选择建国以来即1 9 4 9 年至今作为一个研究时段,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时间断 面是因为在1 9 世纪末到建国以前哈尔滨市分别经历了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和日伪的殖 民统治,直到1 9 4 6 年获得解放,它是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之一。解放后的哈尔滨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大力发展工业生产,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1 9 4 9 年建国以后,哈尔 滨按照变消费性城市为生产城市的发展方向开始了大规模、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的 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建设。这与建国以前在帝国主义统治和领导下以满足其殖民主义需 求为目的所进行的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是完全不同的。而且建国前后由于领导者和政府 的不同,他们所制定的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和制度也不相同,同时由于国家 性质的转变,政策制度也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以1 9 4 9 年为时间 界限,取建国以来这个时段来研究哈尔滨市社会变迁特别是分层级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变 迁对城市化时空演变的影响。 ( 二) 研究区域的基本概况及历史沿革 1 区域基本概况 哈尔滨市是全国省辖市中面积最大的城市,是黑龙江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 化、科技和交通中心。位于东经1 2 5 0 4 1 o o ”一1 3 0 0 1 3 5 9 。、北纬4 4 0 0 3 3 8 ”4 6 0 4 0 1 8 , 坐落于松花江中游、松嫩平原东端至依勃盆地之间,兼有丘陵和平原。2 0 0 6 年全市辖8 区l o 县( 市) ,总面积5 3 0 6 8 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7 0 8 6 平方公里,市区人口4 6 4 2 4 万人。哈尔滨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 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有哈大、滨绥、滨州、滨北、拉滨五条铁路连通国内外,松花江 黄金水道可直达俄罗斯。 哈尔滨辖区主要分布在松花江形成的三级阶地上,地形平坦,平均海拔1 3 0 米。其 中道里区、道外区地势较低( 海拔儿6 米1 1 9 米) ,这两个区最初为沿江的沼泽低地。 南岗区地势较高( 海拔1 3 0 米1 6 0 米) ,市区地势由北向南逐渐升高。境内的大小河 流均属于松花江水系和牡丹江水系,降水主要集中在6 _ - 9 月,气候属寒温带大陆性季 风气候,春季风大、干旱,夏季较短、高温多雨,秋季凉爽、降温快,冬季较长、寒冷、 冰雪封地,有“冰城 之称刀。 l o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皤 蕾再河 戚謇善饿力鼍 - i 麓:, 、。:+ l 眵。,一,| 一u & 瓷鬣鬈”j 。 = 蠢州 ,。j ,1 图1 哈尔滨市行政辖区图 2 历史沿革 哈尔滨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金、清两代王朝的发祥地。古代的哈尔滨地区没有 地名和地域概念,也没有行政建制,历史上只是某一民族或民族部落迁徙生活的范围。 公元1 l1 5 年,女真人完颜部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了区域性政权金朝,国号大金, 定都会宁( 今哈尔滨阿城白城) 。1 6 1 6 年,建州女真领袖努尔哈赤称汉,建立“后金 政 权。1 6 3 6 年改国号为清,族名为满族,1 6 4 4 年入关。此后,哈尔滨地区属清王朝阿勒 楚喀( 阿城) 副都统管辖,恢复了古地名,汉语俗称“哈拉滨 ,后称“哈尔滨 。 公元1 8 4 0 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入,哈尔滨地区被划归为沙皇俄国 的势力范围。1 9 世纪末,随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