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的诊断与评价课件.ppt_第1页
DIC的诊断与评价课件.ppt_第2页
DIC的诊断与评价课件.ppt_第3页
DIC的诊断与评价课件.ppt_第4页
DIC的诊断与评价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IC的诊断与评价,内容,概念及流调DIC进程及表现诊断标准及监测,概念及流调,首次提出:1967年,DonaldMcKay早期描述始于促凝物质释放激活凝血,进展为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形成,导致重要脏器毛细血管和微小动脉及静脉血栓形成,继发纤溶酶系统激活导致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溶解释放降解产物,持续至凝血机制及舒缩血管物质恢复正常,纤维蛋白裂解产物从血中清除,概念,McKayDG,etal.AmJCardiol.1967;20:392-403.BakerWF,etal.SeminThrombHemost.1989;15:1-57McKayDG,etal.NewYork,NY:Harper1983,概念,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机体止凝血机制失衡、凝血系统功能衰竭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以全身凝血系统的过度激活、纤溶系统紊乱、多个器官内微血栓形成等为特征,病人最终可因出现广泛出血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DeathIsComing(首字母相同),新认识:不同原因致局部损害而出现以血管内凝血为特征的获得性综合症,可来自或引起微血管体系损伤,如损伤严重,可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强调了微血管体系,DIC即可由微血管体系损伤而引起,亦可导致微血管体系的损伤强调终末损害为MODS,DIC只是各种疾病处于危重状态的一个中间病理环节未强调纤溶为DIC的必备条件,因纤溶属继发性,且DIC早期多无纤溶现象,概念,ThrombRes.2010;126:1823ThrombHaemost2001;86:132730,流调及预后,因诊断标准、基础疾病不同,发生率及死亡率存在差异D.oh研究报道135例严重脓毒症患者,42例合并显性DIC(31.1%),17例合并非显性DIC(12.6%);合并显性DIC28天死亡率为47.6%,较未合并DIC(9.2%)显著升高三篇文献报道约20-40%严重脓毒症患者并发DICSperoJA等研究纳入346脓毒症患者,其中合并显性DIC的患者死亡率为70%,ThrombRes126:18-23,2010ThrombRes125:6-11,2009Br.JHawmatol145:24-33,2009EnglJmed341:586-5921999ThrombHaemost1980;43:2833,回顾性研究:评估美国明治州20042010ICU成人患者发生DIC的发病率和预后,使用ISTH标准诊断结果:8089例ICU患者共154例满足DIC诊断标准,DIC的总体发生率从2004的26.2%降低至2010的18.6%;年龄越大和男性发生DIC风险较高;男性发生DIC的发生率由2004的41.6%降低至2010的21.2%,女性发生率无明显变化(p=0.79);总体死亡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DIC的发生率逐年减少,特别是男性发生率,死亡率没有显著变化,Chest.2013May1;143(5):1235-42,流调及预后,描述性研究:评估2010.12011.12日本医院各产科疾病发生DIC的普遍性结果:4334例产科入院患者,其中40例(0.92%)患者诊断DIC;危险因素包括子痫(28例,70%)、胎盘早剥(7例,17.5%)、菌血症(3例,7.5%),全血细胞减少症(1例,2.5%)和前置胎盘诱发失血性休克(1例,2.5%);34例(85%)行剖腹产,3例(7.5%)行自然分娩,11例(27.5%)剖宫后行子宫切除术;孕妇死亡率为25%,新生儿死亡率为47.5%;大部分患者都在ICU进行治疗结论:DIC激发于潜在病因出现的危及生命的综合征,需立即纠正病因,JAyubMedCollAbbottabad.2011Oct-Dec;23(4):111-3,流调及预后,DIC进程及表现,生理机制,凝血过程(瀑布学说):包括凝血因子相互作用、凝血酶激活、纤维蛋白形成、纤维蛋白溶解四个过程。,阶段:局部凝血激活,循环磷脂表面凝血酶生成,使凝血平衡向促凝方向转换,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并激活抗凝蛋白C阶段:内皮、单核细胞、血小板参与使凝血进一步激活,产生大量凝血酶(箭头密度代表应激和反应的强度)阶段:应激反应导致循环微粒及脂蛋白大量释放提供更多的磷脂表面,凝血激活并失代偿,广泛的凝血酶生成(箭头密度代表应激和反应的强度),病理生理机制,LabelleCA,KitchensCS.CleveClinJMed.2005May;72(5):377-8,新机制更强调凝血酶的激活爆发与细胞有形成分的参与,临床进程,大部分情况下不会表现出凝血异常的临床表现,血管内大量纤维蛋白形成,引起微循环阻塞,器官损伤坏死,大血管血栓形成(DVT、肺栓塞或外周血管栓塞),PaulKnoebl.WienMedWochenschr.2010Mar;160(5-6):129-38,临床进程,第八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F.WilliamBlaisdell,etal.JTraumaAcuteCareSurg.2012,VolumeBlaisdell72,Number6:1719-22,诊断标准及监测,诊断标准与评分系统,尚无国际统一的金标准第一代诊断标准(ISTH显性DIC评分和JMHLW评分)结合临床和常规实验室指标,将DIC诊断量化,但指标偏晚期;第二代(JAAM)诊断标准在赋分和指标上改进,提高了诊断敏感性第三代(ISTH非显性评分和未来新的诊断标准)倾向于早期诊断,分子标记物成为赋值指标,ExpertRev.Hematol.5(6),(2012),诊断标准与评分系统,诊断评分系统日本卫生福利部(JMHW)评价系统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STH)显性和非显性DIC评分标准日本危重病协会(JAAM)评分系统及其校正评分系统,各评分标准侧重点不同,诊断DIC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不同,日本卫生福利部(JMHW)评价系统(1988)建立于存在基础疾病、出血、器官衰竭和综合凝血试验的基础上。将基础疾病、出血、器官衰竭及各项凝血指标按权重不同赋值,根据总得分值判断DIC的存在凝血指标主要包括FDP和FIB,因脓毒症患者两项指标变化不明显,故该评分系统对脓毒症DIC的诊断欠敏感,对Pre-DIC诊断亦欠敏感,诊断标准与评分系统,SpecialdiseasesdesignatedbyJapaneseMinistryofHealthandWelfare.3741(1988),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STH)(2001,英国)显性DIC和非显性DIC评分标准与DIC相关的潜在疾患是应用该计算法的先决条件,在JMHW评分的基础上,提议由延长的PT、减低的血小板数、纤维蛋白原、增高的纤维蛋白(原)裂解的相关的标记(D-D、SF或FDP)5分的累计积分为显性DIC诊断标准,诊断标准与评分系统,ThrombHaemost2001;86:132730,日本危重病协会(JAAM)评分系统(2006)采用SIRS标准并进行赋值取代前两种标准中的基础疾病及临床症状体征,实验检查方面主要选择常规凝血试验,并根据凝血紊乱的严重程度进行赋值,以血小板减少率代替血小板计数,进一步反应DIC动态的病理生理变化,对脓毒症DIC诊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诊断标准与评分系统,CritCareMed2006;34:62531,ThrombHaemost105:40-44,2011,JMHW、ISTH及JAAM关于DIC诊断的评分,诊断标准与评分系统,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纳入273例血小板异常危重病人,根据JAAM标准诊断的DIC患者几乎包括了所有由ISTH、JMHW标准诊断的患者(97%以上),提示JAAM评分的对危重病人DIC诊断敏感性高(临床意义显著)。ISTH最低,28.2%。,CritCareMed2006Vol.34(3)625-631,三种DIC评分标准在危重病人DIC诊断中的比较,诊断标准与评分系统,结果:JAAM评分与ISTH显性DIC评分比较,对于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DIC诊断阳性率显著提高,JAAM评分的总体敏感性为68.78%,特异性为76.42%。但对脓毒症严重程度无危险分层及预后判断的价值,JAAM与ISTH显性DIC评分在严重脓毒症患者DIC诊断中的前瞻性研究,ThrombosisResearch129(2012)e119e125,诊断标准与评分系统,方法:共纳入166例满足JAAM系统DIC标准的脓毒症患者。其中67例患者同时满足ISTH显性DIC诊断标准结果:所有满足ISTH显性DIC诊断标准的患者在入院第一天均可通过JAAM系统诊断为DIC;上述患者28天死亡率为31.3%,总死亡率为40.3%,MODS的发生率为70.3%,约为仅满足JAAM系统DIC标准患者的1.5倍结论:通过JAAM系统诊断为DIC的脓毒症患者,与ISTH显性DIC诊断存在相关性和连续性,采用JAAM诊断DIC有利于脓毒症患者早期接受治疗,ThrombRes.2009Mar;123(5):715-8,JAAM、ISTH评分对危重脓毒症患者DIC诊断价值的前瞻性研究,诊断标准与评分系统,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纳入273例血小板异常危重病人(其中包括93例脓毒症患者),进行三种标准DIC评分与SOFA评分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JAAM、JMHW、ISTH评分与SOFA评分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499、0.521、0.334,p0.01,多中心、前瞻性危重病人DIC评分与SOFA评分的相关性分析,CritCareMed2006Vol.34(3)625-631,诊断标准与评分系统,三种诊断评分系统诊断及预后价值比较,结果JAAM评分系统诊断急性显性DIC阳性率最高(70.5%),判断死亡的敏感性为80%(但特异性为33.2%,OR值为1.99),三种标准诊断迟发性DIC的阳性率无差异;三种评分系统对死亡预测无显著差异,一旦诊断为DIC,死亡率超过30%;(迟发性DIC:入院时未诊断,一周后内诊断),ThrombHaemost105:40-44,2011,诊断标准与评分系统,诊断标准与评分系统,早期诊断ISTH非显性DIC评分,评价:60mg/L),或D-D4倍以上PT延长或缩短3s以上,APTT延长或缩短10s以上,诊断标准与评分系统,疑难或其他特殊患者,可考虑行AT、FVIII:C以及凝血、纤溶、血小板活化标记物测定血浆纤溶酶原抗原(PGL:Ag)0.05)。,Sonoclot-DIC诊断与治疗,治疗前一般资料的比较,IntJHematol(2014)100:125-131,两组患者替代+抗凝治疗疗效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onoclot组患者血浆、血小板及冷沉淀的用量显著减少(P=0.047、0.04、0.048);使用肝素比例增高(P=0.018),Sonoclot组为38/116(32.76%),对照组比(23/121,19.01%);Sonoclot组替代治疗的时间明显缩短(4.23.5vs6.811.1,P=0.019)。,Sonoclot-DIC诊断与治疗,IntJHematol(2014)100:125-131,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及预后的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onoclot组患者出血比例显著降低(9.43%vs22.22%,P=0.031),总住院时间显著减少(30.128.8vs47.866.6,P=0.010),28天死亡率显著降低(26.72%vs35.54%,P=0.047),Sonoclot-DIC诊断与治疗,IntJHematol(2014)100:125-131,结果:K-M生存分析显示Sonoclot指导的替代+抗凝治疗与对照组比较,显著改善了28天生存时间(P=0.047),两组患者生存曲线,结论:应用Sonoclot凝血分析仪指导DIC替代和抗凝治疗,减少了替代治疗的剂量和替代治疗的时间,显著降低了抗凝治疗致出血的风险,减少了DIC患者总住院时间,并显著降低了28天死亡率,较传统的凝血检测能更精确地指导DIC的治疗,Sonoclot-DIC诊断与治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