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谶纬与两汉政治.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谶纬与两汉政治.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谶纬与两汉政治.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谶纬与两汉政治.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谶纬与两汉政治.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谶纬与两汉政治谶纬与两汉政治 彭 越 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周长山教授 专业:专业:中国古代史 研究方向:研究方向:秦汉史 年级:年级:2004 级 内容摘要 谶纬是中国社会思想史上的重要现象,也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 史研究中属相对薄弱的环节。本文在认真汲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并尽可能地利用原始史 料,对谶纬与两汉政治作进一步研究。 全文共设四章。第一章、谶纬的定义与起源。该章主要对谶纬及其相关概念进行了界 定,并且就谶与纬是否等义进行了考证,指出: “谶”的含义是“验” ,引申为能够灵验的 预言预兆,通常指能够预言吉凶祸福的隐语、符、图、物等。 “谶书” ,是指附会河图 、 洛书一类的符命之书。 “纬”是对“经”而言,是对儒家经典的解释,纬书即是解释 儒家经书的书。 “谶纬”则是“谶书”和“纬书”的合称或总称。 “谶”与“纬”是两个既 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名异实同或名异实不同。该章还对谶纬的起源 着重进行了探讨,认为:谶在纬先,谶与纬不同时,谶纬是西汉武帝独尊儒经后产生的, 大体上是在西汉哀、平之际。第二章、谶纬兴起的背景及其特点。该章分析“背景”时, 认为:西汉后期阶级矛盾的激化与社会危机的加深,是谶纬产生的社会根源;春秋以降的 天人感应理论与武帝时期方士的宗教迷信,是谶纬产生的思想源泉。分析谶纬“特点”时, 指出:就谶纬内容而言, “法古” 、 “宗圣” 、 “解经”是其体现出来的主要特征。从谶纬的 概念或是从其产生兴起来看,它都是一种思想理论。作为这样的理论,其他封建理论相比, 具有神秘性、随意性和政治性特点。第三章、谶纬与两汉政治。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 四个小节。第一节、谶纬对立嗣的影响。该节探讨了谶纬与武帝更嗣的关系,认为: “巫 蛊之祸”爆发,戾太子之死,更嗣昭帝,主要是因为武帝早早遇上了昭帝之母“奇女”钩 弋。该节还对“公孙病已立”的谶言作了解析,指出:宣帝刘病已有当为天子的谶言征兆。 第二节、谶纬对政权更迭的影响。该节重在探讨王莽代汉成功深层次原因,是巧妙地利用 符瑞作为舆论宣传工具, 靠预言书夺取政权。 该节还简单地分析了曹魏代汉的过程与原因: 除谶书中早有安排外, “黄龙见谯”的符瑞,宣传自己为黄德说,是创造代汉的神学证明。 第三节、谶纬对礼乐制度的影响。该节以郊祀歌 、封禅为例,考察它们与谶纬的关系。 指出: 郊祀歌在内容上以祭祀神灵和歌颂祥瑞相结合为总体风貌,这与谶纬祥瑞说是 一致的。同时也指出,谶纬对郊祀歌最直接的影响是改名为太予乐。文中还指出:光 ii 武封禅,因为有了河图 、 洛书作依据,创造了一套战国秦汉以来最为完美的封禅祀 典理论,更加彰显了“君权神授”的合法性与庄严性。第四节、谶纬灾异说对汉代君政的 影响。该节意在强调灾异说是对君主不道行为的一种警示,虽然这种说法充满了神秘性, 但在当时君权神授的背景下,对此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制约办法。第四章、谶纬的衰微与 余波。该章着重分析了谶纬衰微的原因,认为:学者们的反对、官方的禁毁、佛教与玄学 的冲击以及农民战争的打击等,致使谶纬在隋唐后消失殆尽。该章还分析了谶纬的余波与 流变,指出:隋唐以后继续有谶言的流传,对后世影响很大,但不管其传播得多么神秘巧 妙,都是经不起科学考验的。文中探讨谶纬的流变时指出:魏晋以后,谶纬的主流基本上 朝着两个方向发展, 一是为道教等教义所消化和吸收, 二是在民间信仰中继续传播和扩散。 关键词: 谶纬 两汉 政治 iii chenwei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two han dynasties peng yue tutor: prefessor zhou changshan major: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research orientation: qin and han dynasties grade: 2004 abstract chenwei is a serious phenomenon of the thought history in chinas society .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onfucian school. but people know little about the histories researching. this paper tries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original historical materials to do the further research of chenwei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two han dynasties based on the achievement of precursor. the paper has four chapters in all. the first chapter is about the definition and origin of the chenwei and the things related with it. we do textual research to find if chen and wei are same in the meaning. it shows us that chen means the things that can be realized. the word has come to mean by extension that the prediction which can come true. it usually refers to the enigmatic language, magic figures , drawings and things that can symbolize luck , ominous , misfortune and happiness. the book of chen talks about magic figure as the book hetu and luoshu. wei is just against jing. it explains the confucian school. chenwei is the whole name of the books on chen and wei. chen and wei connect each other but different in some way. we can not simply say that they are name. the chapter emphasizes on exploring the origin of chenwei. it is believed that chen came out first and the next is wei . chenwei brought about after the monopolizing confucianism advocated by emperor wudi .the second chapter is about the rising of background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on the side of background , it is believed that chenwei brought about based on the serious class contradictions and the crisis in the late xi han dynasty. chenwei also came ou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teraction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 being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the religion belief of the wizard during the period of emperor wudi. on the side of character , it is something about imitating the precursor and respecting the wise man and explaining the scripture. in any way of rising or about its concept, chenwei is only a kind of thought. compared with others ,the thought has its characteristics of magic and politics .the third chapter is about chenwei and politics. it is the chenweis main body of the paper. the chapter consists of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about choosing an heir affected by chenwei.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case of witchcraft and the death of prince li were caused by the early meeting between wudi and zhaodis mother . the part also analyses the prophetic words the person named gongsun bing yi will be emperor, who is xuandi. the second part is about the iv power chang affected by chenwei. the part mainly explores that the cause of wang mangs regime depended on enigmatic language and prediction to get the political power in a good way. it also talks about the reason and course of downfall of han dynasty. the third part is about the effect of principle of manners . it takes for example the book the song of outskirts sacrificing and mountain sacrificing to explore the relation with chenwei. the content in the book combines sacrifice and holy praise with the enigmatic language. the direct affect by chenwei is to chang the name from the song of outskirts sacrifice to tai yu song. emperor guangwudi created the perfect theory of sacrifice because of the book hetu and luoshu. this further showed his regime is legal and serious. the forth part is the politics affected by disaster of chenwei. it meant to warn of the tyranny of the king with the theory. though it was full of magic , it was an effective way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theory. the forth chapter is about the reason of downfall of chenwei. the rejecting by learner, the forbidding by government, the hitting by buddhism and the destroying by the war made chenwei disappear after tang dynasty. chenwei passed on after tang dynasty in a narrow way and affected the society greatly afterwards. even though it spread so secretly and perfectly, it cant pass the test of science. in the chapter, there are two kinds of direction to spread chenwei after weijin. one was absorbed by daoism and the other spread in the folk belief. key words: chenwei , the two han dynasties, politics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 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 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师范 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所送 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 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 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1 前 言 前 言 一、研究的目的和选题的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和选题的意义 谶纬是中国社会思想史上的重要现象,也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曾 经风行于两汉时期,对当时的政治、社会乃至人心影响极大。上至帝王,下至臣民,都对 它深感兴趣,信之不疑。连正统史官也对此津津乐道,不绝于书。 两汉时期,谶纬神学的产生,有着极为深刻的历史背景。一方面,当权者用它来为自 身的神圣性进行论证,最后竟发展为东汉王朝的神学法典;另一方面,反对势力把它作为 反对当权者所使用的利器,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改朝换代的运动。两汉末年、三国之际,这 一情形更加突出。事实上,谶纬学成了一种指导社会变革的理论。两汉时期是一个特殊的 历史时期,它上承周秦,下启唐宋,对中国历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研究两汉时 期谶纬与政治的关系,对于认识整个汉代的社会,乃至认识汉以后古代中国社会历史的发 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二、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谶纬起源很早,受多种思想因素影响而成,但是谶纬的主要盛行是在汉代(特别是东 汉) 。如果要追溯谶纬研究的话,可以追溯得很早。如汉张衡、荀悦等人对其已有论述。 汉代以后,由于各种原因,谶纬遭到统治者的屡次禁毁。所以,汉以后纬书中除了易纬 保存比较完整以外,其余诸纬皆非全帙,或一鳞半爪,或十存其一,故无法窥其全体。幸 自元陶宗仪说郛对其进行辑佚以后,经过明清学者孙瑴、赵在翰、乔松年、殷元正、 黄奭、马国翰、张惠言、朱彝尊、陈乔枞、皮锡瑞、孙诒让、俞正燮等人的努力,对古书 中散见的纬书材料,已经辑出十之八九,并在辑佚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纬书做校注工作,为 后学们研究谶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 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这段时期,可以称为谶纬研究的初始期。这一时期,较为重要 的研究者有刘师培、陈延杰、郑学韬、姜忠奎、沈讱、周予同、顾颉刚、陈槃等人。这些 人的成果对于我们现在的谶纬研究具有基础和启发作用。 刘师培的谶纬论 、陈延杰的谶纬考、郑学韬的谶纬起源及其学说之兴替 、姜忠奎的纬史论微,对谶纬的起源、形成、流变、兴衰等作了详细的论述。沈讱 的纬书与古天文学之关系 ,主要探讨了纬书中的天文学说。周予同是我国著名的经学 史家,他研究谶纬主要是为了他的经学研究。他在谶纬研究方面,主要有谶纬中的皇与 帝等论文,这些论文后来收录到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 , ,1983 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顾颉刚被称为“为后来的纬书研究开辟了道路”的人物,他在 1935 年汉代学术 刘师培: 谶纬论 ,1905 年载国粹学报文编 ,后收入刘师培全集 ,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年版。 陈延杰: 谶纬考 ,载东方杂志 ,1924 年第 21 卷第 6 号。 郑学韬: 谶纬起源及其学说之兴替 ,载国专月刊 ,1937 年第 4 卷第 5 号。 姜忠奎: 纬史论微 ,该书原藏国家博物馆,2005 年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整理本。 沈讱: 纬书与古天文学之关系 ,载国专月刊 ,1935 年第 1 卷第 1 号。 2 史略 一书中对谶纬与政治、学术的关系进行了梳理。他对秦汉时期的阴阳五行说、封 禅说、灾异说、谶纬等内容都有详细的清理,对谶纬观念影响政治制度的设定、年号的改 变、王朝的更替都有很细致的论述。陈槃是顾颉刚的弟子,到目前为止,在学术界他是公 认的谶纬研究成果最为杰出的研究者。他从谶纬的释名、谶纬的起源、谶纬的造作者以及 谶纬的文献几个角度对谶纬进行研究,前前后后有十一篇有关谶纬的论文发表在中央研 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上。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谶纬被视为“低级迷信” 、 “封建神学” ,大陆 学者对谶纬的研究未予以太多关注,这种低靡状态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末。1984 年,台湾 学者王令樾出版了纬学探原 一书,对纬书的名义、源流、真伪等作了研究。陈槃到 台湾后,也继续从事他的谶纬研究,相继发表一些关于谶纬书录解题的文章,后来结集为 古谶纬研讨及其书录解题一书,1991 年由台湾编译馆出版。 九十年代以来的谶纬研究呈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一方面研究成果大大超过了以前, 另一方面呈现了多角度、深层次的研究局面。在这期间,最为重要的研究成果是钟肇鹏的 谶纬论略 ,这是大陆自建国以来第一部系统研究谶纬的著作,全书对谶与纬的起源 和异同、谶纬的内容和流变、谶纬与数术、今文经学、宗教、历史、自然科学的关系等方 面作了详尽而深刻的分析。此外,李中华先生的纬书与汉代文化 和王步贵先生的谶 纬文化新探 ,是从整个汉代文化来审视纬书的;冷德熙的超越神话:纬书政治神话 研究 ,主要从政治神话的角度对纬书中的神话作了分析;徐兴无的谶纬文献与汉代 文化构建 ,主要从文献学方面分析了谶纬在汉代文化构建中所起的作用。此时,台湾 学者在谶纬研究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萧登福的谶纬与道教 、郑均的谶纬考 述 等,这些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突破。 有关谶纬研究的论文较多,在此略举几例:在探讨谶纬源流方面,除前面介绍的刘师 培谶纬论 、陈延傑谶纬考 、郑学韬谶纬起源及其学说之兴替之外,还有李学勤 与纬学的兴起 、董平论汉代谶纬之学的兴起11等;在谶纬与政治 的关系方面,如孙曙光谶纬与汉代政治的神秘性 12、陈其泰秦汉史学与秦汉政治13; 在谶纬与经学方面,如李建国谶纬与经学训诂14等;在谶纬与文学方面,如史鉴谶 顾颉刚: 汉代学术史略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年版。 王令樾: 纬学探原 ,台北: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4 年版。 钟肇鹏: 谶纬论略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年。 李中华: 纬书与汉代文化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年版。 王步贵: 谶纬文化新探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年版。 冷德熙: 超越神话:纬书政治神话研究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年版。 徐兴无: 谶纬文献与汉代文化构建 ,北京:中华书局,2003 年版。 萧登福: 谶纬与道教 ,台北: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 年版。 郑均: 谶纬考述 ,台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 年版。 李学勤: 与纬学的兴起 ,载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6 年第 2 期。 11 董平: 论汉代谶纬之学的兴起 ,载中国史研究 ,1993 年第 2 期。 12 孙曙光: 谶纬与汉代政治的神秘性 ,载社会科学战线 ,1998 年第 2 期。 13 陈其泰: 秦汉史学与秦汉政治 ,载学习与探索 ,1999 年第 5 期。 14 李建国: 谶纬与经学训诂 ,载河北师院学报 ,1996 年第 3 期。 3 纬中的文字应用 等。 国外学者特别是日本学者对谶纬的研究也颇有蓄积。安居香山、中村璋八专门致力于 与谶纬有关的存世资料的整理,在编辑纬书集成 的基础上,进而从事谶纬的研究, 又著有纬书之基础研究 等。安居香山和中村璋八两位学者很强调综合研究,既注重 文本,也注意思想。他们的研究,代表了国际谶纬研究的领先水平。这些成果为谶纬学的 研究和新的突破奠定了基础。 从上面的回顾来看,谶纬研究是一个从浅到深、从单一到多元的过程。不过很多方面 的研究不乏重复劳动之感,而且很多问题也没有做进一步的研究。如谶纬与道教及佛教的 关系问题,虽然有学者作过探讨和论述,但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又如谶纬的源流问题,前 人探讨的也很多,但未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另外,大多数论文、论著只是停留在对谶 纬本身的研究,没有深入探讨谶纬与社会、历史的互动;一些论述即使涉及到谶纬与社会 政治关系研究,也大多是对东汉的考察,将两汉历史串联起来进行分析研究者很少。有鉴 于此,本文希望能够对这些方面进一步展开深入研究。 三、本文的研究尝试 三、本文的研究尝试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学术界的视野也越来越开阔,一些地方民 俗、宗教文化等原来被视为封建糟粕性的东西重新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谶纬作为古代思想 文化中的一种特别现象,也引起一些学者的浓厚兴趣。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截取两 汉近四百年历史作为研究区间,对谶纬与社会政治的关系作一尝试研究。 本文试图从微观角度入手,从历史纵向的发展角度出发,辅以横向的比较分析,将谶 纬放在整个两汉大背景下剖析,以求在相当程度上较全面地论述谶纬对两汉政治的影响, 并透过现象从宏观上探讨谶纬兴盛、衰亡的内在必然性。 文章将运用归纳、演绎的方法,对史学材料进行分析和整理。同时,运用比较法研究, 将谶纬对两汉政治的影响作横向比较,在运用历史学原理进行研究的同时,也注重运用民 俗学、社会学、政治学相关理论分析其深层次的社会因素。 史鉴: 谶纬中的文字应用 ,载语文建设 ,1995 年第 7 期。 (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 纬书集成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 纬书之基础研究 ,国书刊行会,1966 年版。 4 第一章 谶纬的定义与起源 第一章 谶纬的定义与起源 第一节 谶纬的定义 第一节 谶纬的定义 一、有关谶纬的几个概念界定 一、有关谶纬的几个概念界定 探讨两汉之际的“谶纬” ,不可不先对“谶” 、 “纬” 、 “谶书” 、 “纬书” 、 “谶纬”这几 个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其谶纬的本质特征予以揭示,否则我们从学术史角度的讨论将难以 进行,也难以得出明晰的认识。 关于“谶”的涵义, 说文言部云: “谶,验也。 ”吕思勉先生说: “谶纬相附,始 于西京之末。若徒论谶,则其所由来者旧矣。 说文言部 : 谶,验也。有征验之书。 竹部 : 谶(签) ,验也 。二字音义皆同,即今所谓豫言也。今俗所谓求签,实即 求谶, 乃古之遗言也。 特世莫知谶 (签) 谶同字, 遂昧其本义尔。 ” “谶” 的含义是 “验” , 引申为能够灵验的预言预兆,通常指能够预言吉凶祸福的隐语、符、图、物等。吕思勉先 生认为谶与签音义皆同,谓今俗所谓求签实即求谶,颇有道理。用语言形式表达的称为谶 语、谶言、谶谣或省称为谶;用符号、图画的形式来表达的叫图谶。 “谶书” ,是指附会河 图 、 洛书一类的书。 后汉书光武帝纪记宛人李通等以图谶说光武帝,颜师古注 云: “图, 河图也。谶,符命之书。 ” 文选思玄赋李善注: “ 苍颉篇:谶书,河 洛书也。 ”从文献上看,关于河图 、 洛书的神话传说很早就有了。 论语子罕中 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 ,吾已矣夫”的话。史书记载: “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 叔孙氏车子鉏商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 麟也, 取之。曰: 河不出图 ,洛不 出书 ,吾已矣夫! ” 管子小匡云: “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洛出 书 ,地出乘黄,今三祥未见有者,虽曰有命,无乃失诸乎?”汉戴圣删编的礼记礼 运也记有: “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 车,河出马图 ,凤凰麒麟皆在郊棷。 ”郑注“河出马图 ”为“龙马负图而出也” 。 所谓河图 、 洛书 ,似乎可视为一种“符瑞” ,是古圣王新受命的象征,是“天意”的 表露。谶书附会河图 、 洛书 ,以言符命妖祥、王朝兴替等。 “纬”是对“经”而言的。 说文云: “纬,织衡丝也。 ” “衡丝”即横丝。段玉裁注: “引申为凡交会之称。汉人左右六经之书,谓之秘纬。 ”因此,纬是对儒家经典的解释, 纬书即是解释儒家经书的书。 “纬书”一般托为孔子所作,常把经义的解释与阴阳五行、 天人感应之论及各种方术迷信相掺合,以言吉凶祸福、治乱废兴。纬书中杂有相当多的谶 语。 春秋演孔图记录了一则孔子感黑帝而生的神话,接下来便是一连串的谶语: “孔子 之胸有文曰: 制作定,世符运 ” , “得麟之后,天下血书鲁端门,曰: 趋作法,孔圣 吕思勉: 吕思勉读史札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版,第 740-741 页。 司马迁: 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 ,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版,第 1942 页。 赵在翰: 七纬卷二十三春秋纬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 纬书集成 (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年版, 第 904 页。 5 没;周姬亡,慧东出;秦政起,胡破术;书纪散,孔不绝 ” , “孔子奉以告天,赤爵书 上,化为黄玉。刻曰: 孔提命伦,应法为制,赤雀集。 ” 纬书中多谶语,与其以天人感 应言吉凶祸福的创作意图是有直接关系的。 “谶纬”则是“谶书”和“纬书”的合称或总称。纬书是对儒家经书而言,有诗 、 书 、 礼 、 乐 、 易 、 春秋 、 孝经七经的纬书,总称“七纬” 。又有论语谶 及河图 、 洛书等,合称“谶纬” 。关于“谶书”与“纬书”比合连称的原因及过程,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易类末附案语中有一段概括性的话: “儒者多称谶纬,其 实谶自谶,纬自纬,非一类也。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纬者经之支流,衍及旁义。盖 秦汉以来,去圣日远,儒者推阐论说,各自成书,与经原不相比附。如伏生尚书大传 、 董仲舒春秋阴阳 ,核其文体,即是纬书,特以显有主名,故不能托诸孔子,其他私相 撰述,渐杂以术数之言,既不知作者为谁,因附会以神其说,迨弥传弥失,又益以妖妄之 词,遂与谶合而为一。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为纬书为“经之支流” ,为秦汉以来儒 者推阐经典至于“衍及旁义”之作,并逐渐“与谶合而为一” ,殆合乎实际。它不仅指出 了经与纬的源流关系,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指出纬是对儒家经义的某种引申、演绎与诠释, 但是这种诠释是以阴阳灾异为主干的,这对于我们把握“谶纬”的本质很有启发意义。 二、 “纬”与“谶”是否等义考证 二、 “纬”与“谶”是否等义考证 “纬”与“谶”是否等义,这个问题旧来即有异说,至今仍有分歧。以俞正燮、顾颉 刚、陈槃、钟肇鹏等为代表,他们均认为“纬”与“谶”名异而实同;而以胡应麟、孙瑴、 赵在翰、任道镕等为代表,他们均认为“纬自纬,谶自谶” ,两者并不相混。下面就双方 有代表性的观点略举几则如下: (一)认为“纬”与“谶”名异而实同 俞正燮癸巳类稿说: “纬固在谶,谶旧名也。 ” 顾颉刚在汉代学术史略里说: “谶是预言,纬是对经而立的。这两种在名称上好像不同,其实内容并没有什么大分 别。实在说来,不过谶是先起之名,纬是后起的罢了。 ” 陈槃谶纬释名谓: “由谶 至纬不过形式上一转变,从而标新名目。其实质则谶 纬一也。 ” 钟肇鹏谶 纬论略上说: “不论从汉魏人对谶纬的理解来说,或者就谶纬的实质来看,谶与纬只是 异名同实只是就产生的历史先后来说,则谶先于纬。 ” 赵在翰: 七纬卷二十三春秋纬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 纬书集成 (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年版, 第 905 页。 赵在翰: 七纬卷二十三春秋纬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 纬书集成 (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年版, 第 905 页。 纪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类附录 (第一册)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84 页。 俞正燮: 癸巳类稿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第 484 页。 顾颉刚: 汉代学术史略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16 页。 陈槃: 谶纬释名 ,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第十一本) ,上海:商务印书馆,1944 年版,第 302 页。 钟肇鹏: 谶纬论略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年版,第 11 页。 6 (二)认为“纬自纬,谶自谶” 明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正集卷十四四部正伪上云: “世率以谶纬并论,二 书虽相表里而实不同。纬之名所以配经,故自易经 、 语 、 孝而外,无复别出。 河 图 、 洛书等纬皆易也。谶之依附六经者,但论语谶八卷,余不概见,以 为仅此一种,偶阅隋经籍志注附见十余家,乃知凡谶皆托古圣贤之名,其书与纬体迥 别,盖其说尤诞妄,故隋禁之后永绝。 ”孙瑴古微书卷三十五洛书纬云: “今读其 文大类谶词,岂河图主纬, 洛书主谶耶?”阮元叙赵在翰七纬云: “毖纬之兴 始于哀平,终于大业。洎乎宋、郑两家为之作注而纬与经乃相杂而不越。然异学争鸣, 七 纬之外复有候、有图,最下而及于谶,而经训愈漓。不知纬自为纬,谶自为谶,不得以 谶病纬也。自贾公彦周官疏,造为汉时禁纬之说,后儒不察,并为一谈,以为古人纬 谶同讳,此谬论也。纬之醇,固异于谶之驳也。 ” 此外,任道镕纬捃序亦云: “纬 自纬,谶自谶。谶者纬之流极。言治者不当以谶病纬,读书者不可以谶病纬也。 ” 以上这 些说法,都认为谶与纬是有区别的。 考诸文献,揆诸史实,笔者认为“谶” 、 “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在内涵和外延 上都不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 首先, “谶”在“纬”产生之前就早已出现和流传了。而一些古代产生和流传的谶言 并未被吸纳进纬书系统,因而不能称为“纬” 。比如: 墨子非攻载,商纣失德,于是 “赤鸟衔珪,降周之岐社,曰:天命周文王伐殷有国” 。又据史记赵世家载,秦缪 (穆)公曾到过上帝之宫,上帝告诉他晋国将大乱,五世不安,其后将霸云云, “公孙支 书而藏之,秦谶于是出矣” 。 史记秦始皇本纪亦载,燕人卢生从出海使者那里得到谶 言说“亡秦者胡也” 。又,秦始皇末年, “有坠星下东都,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 始 皇帝死而地分 ” 。凡此,都是谶语早出、古多有之的例子。显然,这些早期流传的谶言与 儒家经义并无关系,与后来的纬书并非同一事物,因此均不得称为纬。 其次,不仅“谶纬” 、 “纬书”产生之前出现的一些谶语不能称为“纬” ,而且“谶” 、 “纬”合流形成“谶纬”思潮的两汉时期,也有一些谶语不能称为“纬”或“谶纬” 。如: 刘秀称帝后,与盘据西南的公孙述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斗争。当时,蜀中社会上流传开这样 一首童谣: “黄牛白腹,五铢当复。 ”显然,这是一首预言汉王朝将要复兴的谶言。据五德 之运,王莽自命为土德,色尚黄;公孙述自命为金德,色尚白。谶言中的“黄”与“白” 当是分别暗指王莽、公孙述二人。 “五铢”本是西汉时期通用的货币。新莽时期,禁“五 铢”而改用一铢小钱。公孙述称帝后又废铜钱而改用铁官钱。所谓“五铢当复” ,实即预 言王莽,公孙述败亡后,汉王朝将要复兴。不言而喻,这首童谣并非出自纬书,不能称为 “纬” ,而只能称为“谶”或“谶言” 。另外,隋唐以后,谶纬基本成为绝学。但是,谶言 继续以民谣、童谣、人或事物的名称、怪异的物象、诗文或言语等等其他形式生存和发展 阮元: 七纬叙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 纬书集成 (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年版,第 773 页。 任道镕: 纬捃序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 纬书集成 (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年版,第 1401 页。 7 流传。显然,在纬书被禁绝以后那些以非纬书形式存在和流传的谶言与纬书在性质上是大 不相同的,都不得称为“纬” 。 综上所述,可知“谶”与“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二者与儒家经义的关系 不同。 “纬”是解释经义的,必须依经而行,或依托儒家尊奉的古圣先贤而编作;而“谶” (谶言)却不必依傍儒家经典。其次,二者的内容不同, “纬”的内容十分庞杂,举凡天 官星历、灾异符命、典章制度、神仙方术、风土人情、文字训诂等无所不包。而“谶”的 内容比较单一,只不过是假托神意,以语言文字或其他形式对社会人事的未来作出先兆式 的预示。 再次,二者产生、流传的时代不同。 “纬”是汉代将儒家经典独尊为经以后才产 生的,而在此之前“谶”早已产生了。隋唐以后, “纬”被禁绝,消失殆尽,其后出现的 “谶” (谶言) ,只是谶纬的流变形式,不能称为“纬” 。 通过以上分析论述,可以看出“谶”这一名称实际上包含着如下两个义项,亦即代表 着两个即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1)谶言,泛指一切“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的预言。 (2)谶纬,特指两汉时期产生的纬书。在这一意义上与“纬”同义。 显而易见,当“谶”用来代表第(1)义项时,它与“纬” (或“谶纬” )的概念关系 是同一关系。只有当“谶”用来代表第(2)义项时,才可以说它与“纬”异名同实。而 如果以“谶”来指称第(1)义项,就不能说它与“纬”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名称,就应该 承认两者在内涵与外延上都有区别,同中有异,并不是同一概念。 第二节第二节 谶纬的起源 谶纬的起源 对于谶纬起源的问题,学术界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目前流行的两种观点是:一 说起于先秦,一说起于汉世。 持“先秦说”者,其代表人物主要有东汉的苏竟、郑玄、明清的孙瑴、全祖望、顾炎 武等。苏竟,东汉平帝时人。史书称他精通图纬,能通百家之言。苏竟给刘歆的侄儿写信 说: “夫孔丘秘经,为汉赤制,玄包幽室,文隐事明。 ” “秘经”即指纬书。孔子是春秋 人,那时作纬当然表明谶纬在春秋时代就产生了。郑玄也认为谶纬是先秦孔子所作, 礼 记王制正义引用他的话说: “孔子虽有圣德,不敢显然改先王之法,以教授于世。若 其所欲改,则阴书于纬,藏之以传后王。 ” 孙瑴说: “纬书若出汉世者,便应演洪范 之文,而语不及范 ,固知出春秋季世矣。今读其文大类谶词,岂河图主纬,洛书主谶 耶?” 全祖望的观点体现在鲒埼亭集卷四十八原纬 : “谶候流传,直出诸经师笺 故之前,后世以为始于东京者,尚考之不详也。铜符金匮,萌于周秦之世。王泽既衰,伪 特指“纬”书或“谶纬”思潮的“谶”则另当别论。 范晔: 后汉书卷三十苏竟传 ,北京:中华书局,1965 年版,第 1043 页。 孙瑴: 古微书卷三十五洛书纬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 纬书集成 (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年版, 第 375 页。 8 言日起,但百家杂流,不过自名为子,而纬则窃附于经,是以儒者不免为所惑,以圣人春 秋 之笔削, 重以子夏之谨守也, 而再传之公羊, 遂有善谶之名, 然则其渊源不亦远乎哉! ” , 故隋书云“言五经者,皆凭谶为说。惟孔安国、毛公、王璜、贾逵之徒独非之,相承 以为妖妄,乱中庸之典。 ” 孔安国、毛公是汉景帝、汉武帝时代的人,他们会“非之” 、 “乱 中庸之典” ,说明谶纬在当时对学术有较大的冲击作用,否则他们不会这样严厉地批评谶 纬。另外,孔安国、毛公等在当时是守经之鸿儒,与当时俗儒不同, “言五经者,皆凭谶 为说” ,乱了守经者之家法,自当受到抨击,但俗儒能如此亦表明谶纬在当时非兴起于一 日。顾炎武也说: “ 史记赵世家扁鹊言秦穆公寤而述上帝之言, 公孙支书而藏之, 秦谶于是出矣。 秦本纪 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 ,因奏录图书曰: 亡秦 者胡也。 然则谶记之兴,实始于秦人,而盛于西京之末也。 ” 除上述人物外,持这种观 点的人还有孙瑴、迮鹤寿等。 持“汉世说”者,其代表人物主要有东汉的张衡、荀悦及清代的阎若璩等。 后汉书 谈到张衡上书时说: “初,光武善谶,及显宗、肃宗因祖述焉。自中兴之后,儒者争学图 谶,兼复附以訞言。衡以图纬虚妄,非圣人之法,乃上疏” 。 张衡是东汉著名天文学家, 在思想上继古文经学之余绪,力主排斥谶纬。他在上疏中说: “立言于前,有徵于后,故 智者贵焉,谓之谶书。谶书始出,盖知之者寡。自汉取秦,用兵力战,功成业遂,可谓大 事,当此之时,莫或称谶。若夏侯胜、眭孟之徒,以道术立名,其所述著,无谶一言。刘 向父子领校秘书,阅定九流,亦无谶录。成、哀之后,乃始闻之。至于王莽篡位,汉 世大祸,八十篇何为不成?则知图谶成哀平之际也。 ” 张衡的这一说法,成为后世主张谶 纬后起说的重要依据。继张衡之后,东汉末荀悦也认为谶纬起于哀、平之际。他在申鉴 卷三俗嫌篇说: “世称纬书,仲尼之作也,臣悦叔父故司空爽辨之,盖发其伪也。有 起于中兴之前,终张之徒之作乎。 ” “中兴之前” ,即哀、平之际。可见荀悦此论亦采自张 衡之说。清代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卷七传世藏书也载: “尝思纬书萌于成帝,成 于哀、平,逮东京尤炽。案或问纬起哀平,子以为始成帝何也?余曰:张衡言成哀 之后,乃始闻之。 初亦不省所谓。读班书李寻传成帝元延中,寻说王根曰: 五经六 纬,尊术显士。 则知成帝朝已有纬名,衡言不妄。衡又言王莽篡位,汉世大祸,八十 篇何为不戒,则知图谶成于哀平之际也。 见尤洞然。 ”持这种观点的人还有唐朝孔颖达、 五代徐锴、宋代郑樵及明代朱载堉、王祎、顾起元、王夫之等。 今人钟肇鹏著谶纬论略 ,把古往今来对谶纬起源的说法归为十二大类:认为谶 纬源于古代河图 洛书的,有刘勰、胡应麟、孙瑴、蒋清翊等人;认为谶纬源于 易经的,有胡寅、胡玉缙、姜忠奎等人;认为谶纬源于古之太史的,有俞正燮之说; 认为谶纬源于太古的,有刘师培;认为谶纬起于周代的,有任道镕;认为谶纬源于 魏征: 隋书卷三十二经籍志 ,北京:中华书局,1973 年版,第 941 页。 顾炎武: 日知录卷三十“图谶”条,陆费逵总勘,高时显、吴汝霖点校: 四部备要子部 (第六十 四册) , 上海:中华书局,1934 年版,第 542 页。 范晔: 后汉书卷五十九张衡传 ,北京:中华书局,1965 年版,第 1911 页。 范晔: 后汉书卷五十九张衡传 ,北京:中华书局,1965 年版,第 1912 页。 9 春秋之世的,有孙瑴、顾炎武、全祖望、迮鹤寿等人;认为谶纬起源于孔子的,有苏竟、 郑玄及汉儒;认为谶纬源出于七十子之徒者,有钱大昕、赵在翰、张惠言、李富孙等; 认为谶纬起于战国末的,有胡谓、朱彝尊、汪继培、姚振宗等;认为谶纬源于邹衍, 此说发自金鹗而证成于刘师培、陈槃;认为谶纬始于秦王朝者,有张九韶、王鸣盛等; 认为谶纬出于西汉之末的,有东汉张衡、明代朱载堉、王祎、顾起元、王夫之以及清代 的阎若璩等。以上十二说,基本上代表了对谶纬起源的不同看法。在谶纬论略一书中, 钟肇鹏在归纳谶纬十二起源说后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 “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崇 尚经学,谶语附会儒学,与经义挂钩,正是迎合时尚。因之方士们就把揣摩时势的谶语结 合起来,这就是汉代谶纬真正的起源” 。 在评价清代学者阎若璩对谶纬起源的看法时他也 说: “阎若璩推阐张衡之说,认为成帝时已有纬名,而图谶成于哀平之际,是颇有见地的。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