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摘 要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与城市化的发展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在这近 30 年的 时间里,第一产业的总产出增长了约 27 倍,城市化水平也接近翻了两番。但是随着 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逐步彰显出来。如何协调城市和农业的发 展,尽可能的消除城市与农村之间这种对立的矛盾,就成为我们目前不可回避也必 须解决的问题。 鉴于此,本文试图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农业增长与城市化 之间的关系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运用经济学相关知识对农业增长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然 后,介绍自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农业和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情况。接着在确定两个变量 的基础上,采用 1978-2007 年的年度统计数据进行计量分析,采用线性回归,脉冲响 应函数和预测方差分解来描述农业增长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动态关系,并以此来证 明理论研究部分的结论是否具备有稳定的实证基础。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化发 展与第一产业人均产出增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向交互响应作用,并且其长期的响 应作用程度更显著、更稳定。但是这二者之间对彼此的作用力度大小各不相同。促 进城市化进程的战略政策对其自身水平的提高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但对第一产业人 均产出的影响却不怎么明显。而促进第一产业人均产出增长,也就是说促进农业发 展的战略政策不但对自身的促进作用较大,并且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也有较大的贡 献度。因此,我们在协调这二者之间相互关系的时候,应该侧重于长期政策;并且 鉴于他们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力度大小的不同,应偏重于对农业发展的支持,这样可 以协调农业和城市之间共同发展,有助于消除转型期间的二元结构。 关键词:关键词:农业增长; 城市化; 线性回归; 脉冲响应; 方差分解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siance reforming and opening, china 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urbanization. in the last 30 years, the total output of primary industry grew by about 27 times and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is also close to quadrupled. however,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the dualistic structur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gradually show up.the problems, how to coordinate urban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eliminate such antagonistic contradictions as much as possible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 is still in dire need of solving. in view of thi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analyse specific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rowth of agriculture and urbanization by use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analysis. first , we will analyse the relationship theoretically between agricultural growth and urbanization. then ,we will introduc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urbanization from 1978 . based on determining of two variables,we will use the method of linear regression,impule response functions and variance decomposition to describe the dynamic process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urbanization by annual statistical data of 1978-2007. results of empirical research show that there is positive and interactional effect between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and per capita output of primary industry. and that effect is more stable and conspicuous in the long-term. therefore,when co-ordinate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urbanization, we should focus on long-term policy. and in view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intensity of their size, we should be focused on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so that we can co-ordina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urbanization and eliminate dualistic structure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 key words : agricultural growth; urbanization; linear regression; impulse response; variance decomposition 独创性声明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 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或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复制保存手段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1 导导 论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农问题” 近几年来一直是国内经济学者,以及其他社会学科的研究重点。自 2004 年以来国家每年的一号文件均是围绕如何发展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 生活环境,由此可彰显出对农业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中国是个农业大国, 拥有 7 亿多的农民,那么无论是从保持经济持续增长,还是从国家稳定的角度出发, “三农问题”的解决都迫在眉睫。而此问题解决的根本就在于农民收入的提高,其前 提条件是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农业的持续增长) 。 从目前来看,虽然中国经济还处于转型期,但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已使得中国 经济步入需求主导经济。在短期内,需求,尤其内需,已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制 约性影响因素。同时,中国经济还处于以城市化为主要内容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 转变过程中,这使得中国政府的政策选择和制度安排都要与之相适应。 所谓城市化,是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变过程中所呈现的现象,而二元经济社会 结构转变则指经济由不发达的二元分割状态向较发达的一体化经济过渡。城市化是 合力的作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一系列经济社会变量 相关。反过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则又会影响到这些变量。在这些变量中,有直 接影响作用因素,也有间接影响作用因素,其中,需求的变化和劳动力就业转变就 是两个非常典型得直接影响作用因素,用一句话可以对其进行概括:城市化以需求 的变化为源,以农业劳动力向其它产业的转移为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与城市化的发展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在这近 30 年的 时间里,第一产业的总产出增长了约 27 倍,城市化水平也接近翻了两番。但是随着 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逐步彰显出来。如何协调城市和农业的发 展,尽可能的消除城市与农村之间这种对立的矛盾,就成为我们目前不可回避也必 须解决的问题。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直至目前为止,国内外许多的学者对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做了大量的 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基本上都得出一个相同的结论:经济增长与城市化水平之间 呈现出正相关关系,二者互相促进、互为因果。而对于农业增长与城市化水平之间 的关系却鲜有人涉足。因此,笔者初次尝试采用第一产业人均产出代替以往学者研 究中的人均 gdp,重新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得出中国农业增长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 关系,并希望对与中国类似的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增长和城市化进程有所裨益。 1.2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 1.2.1 国外学者文献综述国外学者文献综述 (1)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对于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水平这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五十 年代。国外早期的研究主要是以经验分析来进行理论探讨。得出的结论大多为两者 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e.e.lampard(1955)在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第三卷中发 表了名为“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发展历史”的文章。文章分析了近百年得相关数据后指 出,在一个世纪以来,美国城市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增 长与城市化之间存在相当大的一致性。 b.j.l.berry(1965)基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国的城市化程度之间存 在着某种联系”的观点,运用主成份分析方法通过对 95 个国家中的 43 个变量的进行 分析,来说明这些变量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得关系,并得出经济、人口、技术与 教育这四个主要成分。他的研究证明经济增长和城市化之间存在明显得相关关系。 bairoch paw(1991)则认为,经济发展差异可解释 60%-70%的城市化进程的差 异。而工业化水平、经济类型等其他因素的差异则可以解释 30%-40%的城市化进程 的差异。gallup 等(1999)认为较之于经济增长的现象,城市化更适合作为经济增长的 原因。luisito bertinelli 和 duncan black (2004)则基于城市经济分析框架,描述了大 城市的动态增益,讨论了城市规模的均衡点和最优点,进而在“生产力依赖于人力 资本积累”的假设下得出研究结论: “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的动力” 。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2)人均收入与城市化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对于人均收入和城市化水平这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是利用历史资料,以 实证分析来进行探讨的。得出的结论大多也为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ray.m.northam(1979)在 panel 数据分析的基础上, 得出结论: 经济发展水平与城 市化水平呈简单线性相关。换句话说,也就是“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 越高” 。同时,根据对 1981 年美国人口咨询局历史资料的分析,可知不同类型国家 的人均 gnp 和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h. chenery 等(1988)分析了 100 多个国家在上世纪 50 年代到 70 年代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相关数据, 得 出,生产结构、劳动力配置与城市化水平与 gnp 水平有相关关系。lucas(1988)在内 生增长模型的分析框架下,分析了城市化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moomaw and shatter(1996)则构建了回归模型, 并得出结论: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 gdp、 工业化水平、 出口水平等呈正向相关,与农业生产水平呈负向相关。vernon henderson (2002) 分 析了近百个国家得相关数据,得出结论:城市化率与人均 gdp(对数)之间有正相关 关系,且相关系数为 0.85。 (3)城市化并不会导致经济增长。 无独有偶,在很多学者证明乐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相关关系得同时, 也有很多国外学者认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并没有相关性。henderson ( 2003)认 为,城市化并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认为,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城市化水平是相 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得是契合关系,也就是说,只有最合适的 城市化水平才能不阻碍经济的发展。 luisito bertinelli 和 eric strobl (2003) 构建城市 化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模型,并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得相关数据得分析,结果表明城市 化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系统联系。 1.2.2 国内学者文献综述国内学者文献综述 (1)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呈一种对数关系。 国内学者对城市化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也比较多。周一星(1995)采用 了全球 157 个国家和地区的 1977 年的相关横截数据进行分析后指出,经济增长和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市化之间呈对数关系。或者说,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是互为因果的。周一星还通过进 一步得分析判断出经济增长和城市化之间得因果关系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特征,具 体表现为:期初,工业化使城市人口增多,城市化进程加快;后期,城市化加强了 生产、生活集约化水平和科技教育水平,进而促进了经济发展。 王小鲁和夏小林(1999)构建了城市规模收益函数和城市成本函数, 测算了我国的 城市最优规模,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许学强、朱剑如(1988)和成德宁(2004)等人通过我国历史数据,对城市化和人均 国内生产总值作了相关分析后发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市化水平有正相关关系, 通过研究发现,这两者是相互作用的对数关系,而且相关系数大于 0.8。沈坤荣、蒋 锐(2007)也做过类似的研究,结果大致相同,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对城市化对经 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做出了研究。 综上,城市化与经济增长这两者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 或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 (2)城市化与三个产业之间的关系。 跟国外学者相比,国内许多学者更喜欢基于产业结构进行实证研究,很多学者 都论证了城市化和三个产业之间经济增长的关系。陈淑清(2003)从“供给、需求和产 业”三个方面出发,深入探讨了城市化对产业发展的作用。其基本观点有:劳动力 向城市迁移使生产率有所提高;城市化使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有所提升;伴随着城 市化进程的信息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进而促进了经济增长。 杨慧(2005)以北京市为例,分析了城市化、经济增长和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实证结 果表明,北京市的城市化水平与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与第一产业和第 二产业的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北京市的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 于飞(2006) 以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相关资料为依托, 用协整分析方法和格兰杰 非因果检验方法分析了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 论:产业结构和城市化之间有协整关系;第一产业与城市化之间有单向格兰杰非因 果关系;第二产业与城市化之间没有格兰杰非因果关系;第三产业与城市化之间有 双向格兰杰非因果关系。 战明华和许月丽(2006)则将城市化作为内生增长模型中得内 生变量进行相关理论分析,他们认为产业结构和经济规模是城市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而城市化反过来又影响了经济增长。 (3)城市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对于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得关系,也有很多学者根据实际数据,进行了 相关统计分析。王小鲁和夏小林(2000)根据现有资料推测在未来 10 年,城市化对我 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达 5%。朱铁臻(2000)则通过中国实际情况,计算得出城市人口 比重每增加 1%,可推动 gdp 增加 1.5%。刘勇(2000)则判断城市化在 2001-2006 年 期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到 3%。徐雪梅、王艳(2004)截取了 2002 年我国 266 个城市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在静态环境中,城市化对人均 gdp 的回归系 数为 4.17。陈波种(2005)也做了类似研究,不过在数据来源上作了进一步扩大,共研 究了 1952 年 到 2002 年这 50 年的相关数据,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城市化对经济 增长的回归系数为 6. 62。 (4)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滞后作用。 和国外研究相似,国内很多学者也认为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有滞后作用。许经勇 (1999)认为,中国得城市化是一种滞后型得城市化,这种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 城市化制约了经济得增长。 韩纪江,孔祥志(2001)通过深入农村调研,列出了城镇化对农业增长的负面 影响:城镇化需要的高额成本减少了农民福利,城镇化产生的人口流动降低了农村 和农业的劳动力素质、转移了农村生产要素,影响了农业发展。 1.3 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研究思路 在篇章的安排上,本文拟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 目的意义及文献综述。在初步分析目前国内农业发展情况和系统梳理了目前国内外 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农业增长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关系研究的必 要性及其意义。第二部分是理论分析。首先运用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城市经 济学以及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对农业增长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然 后介绍自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农业和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情况。第三部分是实证分析。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在确定两个变量的基础上,采用 1978-2007 年间此两个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计 量分析,采用线性回归,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方差分解来刻画农业增长与城市化水 平之间的动态关系,并以此来证明第二部分理论研究的结论是否具备有稳定的实证 基础。第四部分是结论。此部分主要是对第二、三部分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做一 个简要的总结,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含义。具体结构如图 1-1 所示。 图 1.1 文章结构示意图 绪 论 农业增长 理 论 分 析 城市化 实 证 分 析 线性回归 脉冲响应函数 基本结论及政策建议 方差分解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1.3.2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农业增长与城市化之间 具体的关系。 在理论研究部分,运用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以及区域经济学 的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农业增长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部分主要是利用线性 回归和向量自回归模型来探讨农业增长与城市化之间长期,动态的变化过程。 1.3.3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1)指标的选择。国内外大部分相关研究中选取的都是城市化水平指数和人均 gdp。本文中笔者初次尝试采用第一产业人均产出取代以往研究中的人均 gdp,并 作相关的计量检验,以便得出农业增长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 (2)研究方法的选择。在本文的实证研究部分采用了线性回归和向量自回归相 结合的方法来详细分析农业增长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克服以往研究中由于选取单 一模型而导致实证分析过于片面的不足之处。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2 理论研究:农业增长与城市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理论研究:农业增长与城市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国内外许多的学者都进行了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证实了城市化水平与人均 国内生产总值(gdp)或人均收入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他们之间呈现出 s 形曲线的 关系。同样也证实了只有经济获得增长,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才能得到实现,也就是 说经济增长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从一定层面上来说,分析经济增长对城市化的促 进作用,就是分析城市的出现、发展和不断壮大的作用机制。追溯城市化的起源, 它虽然与社会、地理和人口等因素有关,但是城市化的起源和发展在更深层次上由 城市化与经济二者之间的关系决定,经济变量才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2.1 农业增长对城市化的作用机制农业增长对城市化的作用机制 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通过工业化这一中间变量来转换的,正 是工业化的纵深发展,引起人口,产业,要素等聚集于城市,所以说经济增长促进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但是工业化发展的首要前提却是农业的发展,没有农业各部门 的发展壮大,就不可能提供工业化发展所需的产品、要素、资金、市场等。因此, 更确切的说,农业的发展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前提。 2.1.1 农业增长促进城市化进程的作用机制农业增长促进城市化进程的作用机制 (1)直接作用机制 首先,农业增长促进城市化进程的直接作用机制体现在农村城镇化,即农业发 展会促进部分农业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逐步向城镇转化。农业增长直接导致的结果 就是农业剩余积累增加。在利益驱使的动机下,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生产剩余,必 定会对农业生产的各部门的投入增加,进而农业生产的市场规模扩大。这种规模的 扩大本身就可以带动一定程度上的聚集经济效应,促使农业发达的农村地区逐步向 城镇转化。并且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劳动分工开始细化,使得直接的 交流和运输等成本的节省显得更加重要,这样围绕农业相关各部门的产业链得到延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伸,带动农业主体产业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也可以使得该地区向城镇转化。 其次,农业的增长使得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得以实现。fei and ranis(1961)的 二元结构模型和 jorgenson(1961)的二元经济理论模型都指出,农业剩余是劳动力 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的充分必要条件,农业剩余如果不能满足工业部门因扩 张而对农产品日益扩大的需求,劳动力的转移就会受到阻碍。只有农业获得有力的 发展,产出扩大,剩余增加,才使得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得以实现。因此从这个角 度来说,农业增长可以促进城市化的进程。 另外,农业增长会使得农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提高,为了追求城市更加舒适,便 捷的生活环境,使得部分人“逃离”农村,涌向城市。并且,随着收入的提高,子女 受教育的情况得到改善,据不完全统计,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地区的毕业生毕业后就 留在城市发展。这也加速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 (2)间接作用机制 农业增长促进城市化进程的间接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农业增长促进工业化进 程加速,进而间接的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工业化进程的提高可以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两个层面上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 高。第一,产业机构变化层面。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第 一产业在总产值构成中的份额会显著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份额都会得到增 加。这种结构的变化会推动国内需求结构、生产结构和外贸结构迅速变动,进一步 引起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第二,就业结构转化层面。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动,大量的 劳动力会从农业部门转入非农业部门,就业结构相应产生变化。依据“配第-克拉克定 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当经济进一步得到发展时,劳动力又会逐步向第三产业转移。工业化会推动人口逐 步向城市转移。 农业的增长使得农业对工业化发展的要素贡献、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资金贡 献进一步加强。农业各部门产出的增加除了在满足自身消费需求的前提下,为工业 发展提供了所需的粮食、原材料等产品。农业各部门生产效率的提高可以解放出更 多的劳动力,提供工业部门发展所需的劳动力需求。农业部门从业人员收入的增加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使得工业制成品的消费市场更加的广阔,促进其进一步扩大生产。并且农业部门的 发展还给工业部门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因此,农业的增长是工业部门 经济发展壮大的前提条件,农业部门的发展在间接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2.1.2 农业增长对城市化进程带来的负面影响农业增长对城市化进程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然,农业增长也不是完全的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从上文的农业增长促进 城市化进程的作用机制来看,农业增长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时滞。也就 是说,从长期来看,农业增长会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但在短期内不一定能明显 的促进城市化的进程,甚至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而会阻碍城市化进程。 todaro(1969)在其人口流动模型中指出,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取决与其对 城乡预期收入的差异。也就是说,在不考虑迁移成本的情况下,人口是否向城市迁 移取决与决策者对其预期的收入和机会成本的比较。当预期收入大于其迁移的机会 成本时,人口会产生流动。在短期内,由于农业增长带来人均产出的增加,农村人 均收入得到提高,使得人口在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农民的机会成本上升,若在与其预 期收入相对比时,机会成本大于其预期收入,则会减少人口向城市迁移,进而阻碍 城市化进程。 其次,农业的发展,使得农村地区的福利条件得到改善,在某种程度上也会阻 碍部分为追求便利,舒适的城市生活环境的人“逃离”农村的步伐,使得城市化进程 放缓。 综上所述,农业增长在短期内可能会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波动效应, 也就是说他可能延缓城市化的进程,也有可能促进城市化的进程,这就要看正面和 反面作用力度的较量。但是对长期而言,农业增长是会促进城市化进程的。 2.2 城市化对农业增长的作用机制城市化对农业增长的作用机制 城市化的经济过程虽然不可分割,但从理念上来讲可将这个连续的过程划分成 两个连续的过程: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入非农部门;然后,转移的这部分人口集中 在城市的地域范围内。并且,伴随着这两个连续过程,转移的劳动力所抚养的人口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将也将从农村向城市转移。正是由于城市的聚集经济效应导致这部分人向城市集中, 进一步加速了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的转移。一是由于那些向城市转移的 劳动力人均收入在增加,他们的工资稳步上升,相对于资本的回报率而言,劳动者 的工资率在上升,他们所获得的收入在稳定增加,这样一来就吸引他们向城市转移; 二是由于农产品的弱质性,需求收入弹性不足,而城市中工商业的产品和服务之收 入弹性大于农产品的,导致农产品与非农产品的贸易价格在下降,即二者的相对价 格在下降,无形中就会“推动”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向城市流动。 在上述情况下,农业经营者将采取用资本代替劳动的生产方法以减少生产成本。 并且,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规模化、机械化的生产得以实现。城市化进程中带来 的技术外溢等现象逐步向农业生产渗透,无形之中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业 产出,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是城市化进程中较高素质人才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和 农村中大量农业生产要素的转移也给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2.1 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增长的正面影响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增长的正面影响 (1)直接影响机制 首先,在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大量农业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土地日益集 中,农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可以实现机械化和规模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 进农业的发展。 其次,城市的技术革新及扩散也使农业生产经营受益良多,农业现代化水平不 断提高。城市的技术革新和扩散会直接作用到农业生产上面,引起农业技术进步。 农业技术进步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机械技术进步,另一种是生物化学技术进 步。而这种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农业的发展。如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中后期,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的“绿色革命”,通过大面积推广和种植新型高产小麦、水稻 品种,实现了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 并且,随着城市数量增加,人口增多,生活标准的提高,也将刺激农产品消费 的迅速增长,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为维持自身的生存,必然会导 致对农产品需求的增加,从而会促进农业生产的扩张,引起产出的增加。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另外,城市化的发展,可以“反哺”农业,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加速农业的 资金积累。依据 mellor(1967)农业发展的三阶段理论,农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为 资本密集型技术的进步阶段。要想农业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加大对其的资 本投入力度,促进资本和技术对劳动的替代,劳动生产率才能持续上升,农业才可 能获得稳健的增长。 (2)间接影响机制 城市化的进程对农业增长的间接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城 市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是相辅相成的,城市化会带来对工业制成品需求增加,必会 引起工业制成品生产的扩大,进而带动其原材料,也就是农产品的需求上升,在供 需作用下,使得农业生产扩大,产出增加,促使农业增长。其次,城市化有利于技 术创新的产生和扩散,降低一些农业用工业品的生产成本,如化肥,农业生产用机 械等,促使其价格下降,使得农业各部门的投入成本下降,在农民可以大量使用这 些农业生产用机械和化肥的基础上,劳动生产率会得到有效的提高,进而促进农业 的增长。最后,城市化进程能够带动区域的发展,通过“发展极”辐射的作用,带动 城市周边农村地区快速发展,从而促进农业的增长。 2.2.2 城市化进程带给农业发展的负面效应城市化进程带给农业发展的负面效应 城市化进程在促进农业增长的同时同样存在一些负面的效应,在某种程度上阻 碍农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对农业的负面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严重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素质。由于历史原因遗 留下来的一些制度的约束,在城市化的初期阶段,人口流动主要表现为“民工流” 。 而这些率先“流动”出去的农民,通常都具备有一定的素质,在农村来说,他们这 些人往往都是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其中男性所占比例比女性;接受了中学以上文化 教育的比只接受小学文化教育或者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的人要多;未成家的青、壮 年人群比已婚的要多;聪敏、灵活、有一定技术和专长的人比一般的淳朴农民要多。 正是这些人口的流动导致了农村地区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长期缓慢前行。实际上 这些外出务工的“当地人才”流动的机会成本是非常大的,通常,他们务农的产出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是绝对大于在本地的平均数字。这样一来就会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给农业的发 展带来巨大的阻碍。一般来说,外出务工的人员越多的地方,出现土地荒芜,产出 下降,农业剩余呈现为负数的现象就越严重,从长期来说,这严重影响到了农业的 可持续发展。 (2)城市化进程会使得农村中大量生产要素流失。随着外出务工的人员增多以 及国家一些政策的调整,那些有一技之长或者在城市找到稳定工作的农民逐步脱离 农村,举家迁移到城镇工作和生活。这些农民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积攒了一定数 量的资本。当他们迁入城市后,大量的财富资源也会随之流向城市。如有形的货币 资本、基本家庭生活设施以及无形的促进生产、获取财富的能力等。这样一来就容 易造成涉农资源的非农化,从中、长期来说会严重影响到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 生活的综合发展。同时,城市化的过程必然会出现乡镇企业向城市地区的聚集,这 种企业的转移也会伴随大量的财富、资源向城市的直接聚集。并且,由于国家在某 一段时间中工作的侧重点不同而出台的一些政策在无形中还会导致了城市对农村地 区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进一步“掠夺” 。如县市合并,乡镇合并,撤县设市,城市圈、 城市群的建设等,这些政策的出台,本意是加大城市和农村的合作,以城市带动农 村,充分发挥它们发展极的作用,促进城乡之间这种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往往事 与愿违。由于一些“政客”为了能够极大地彰显出领导干部的政绩,他们工作中心 往往集中在剥夺农业资源,在人、财、物的分配方面倾向于城市,这样就更加导致 农村地区资源加速流向城市。 2.3 小结小结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农业增长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是聚 集经济:农业的增长引起城市聚集,带来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刺激并促进城镇的形成, 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所带来的聚集经济效应 和发展极的扩散效应反过来对农业增长也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虽然城市化进程在某 种程度上对农业增长有一点的负面影响,但总的来说此二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的 关系。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3 我国农业增长与城市化关系的现状分析我国农业增长与城市化关系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农业发展基本概况我国农业发展基本概况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为人类生存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提供了大量 支持。它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产品、市场、要素、外汇等贡献,这些对一国宏 观经济的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农业大国,截止到 2007 年底,中国有 7 亿 多人口在农村,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依靠农业为生,这更彰显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在建国后的 60 年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正确制订和贯彻执行了各项农村政 策,加强了各种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我国的农业增长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 就:以占全球 7%的耕地面积生产并供应全球 20%的人口。农业总产值从 1952 年的 342.9 亿元上升到 2007 年的 28095 亿元(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加了 80 多倍(如 图 3.1 所示)1。 资料来源:依据中国统计年鉴 2008光盘版的数据绘制而成 图 3.1 1952-2007 年我国第一产业总产值柱形图(单位:亿元) 新中国的农业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过去的 60 年,尤其是 改革开放后的 30 多年,中国在农业发展上更是突飞猛进。中国人口虽然增加了 2.4 倍多(从 1949 年的 5.4 亿增加到 2007 年的 13.2 亿), 但农业的生产增长速度超过了人 1以上数据均由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数据整理得来。 0.0 5000.0 10000.0 15000.0 20000.0 25000.0 30000.0 195219651975198519952001200320052007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口的增长,使得食物的可获得性得到很大的改善。新中国成立以来,种植业、畜牧 业、渔业中绝多数产品的产量都较解放前最高年份的产量翻了几番,甚至是几十番 (如表 3.1 所示)。 表 3.1 主要农产品产量与解放前最高年产量比较 解放前最高年 指数(以解放前最高年为 100) 产品名称 年 份 产 量 1949 2007 种植业 (万吨) 粮 食 19361500075.45 334.40 稻 谷 1936573584.83 324.38 小 麦 1936233059.27 469.09 玉 米 19361010 1507.93 大 豆 1936113045.04 112.61 薯 类 1936635155.12 442.17 棉 花 193684.952.3 897.95 花 生 1933317.139.99 410.83 油 菜 籽 1934190.738.49 554.41 芝 麻 193399.132.9 56.23 黄 红 麻 19455.534.55 180.25 桑 蚕 茧 193122.114.03 398.00 茶 叶 193222.518.22 518.00 甘 蔗 1940565.246.74 1998.42 甜 菜 193932.958.05 2714.66 烤 烟 194817.924.02 1216.98 苹 果 192612.1 23024.74 柑 桔 192640.1 5132.84 香 蕉 192710.3 7569.57 畜牧业 (万头、万只) 大牲畜年底头数 1935715183.93 172.13 牛 1935482791.02 219.49 马 193564975.12 108.28 驴 1935121578.14 56.72 骡 193546031.98 64.88 猪年底头数 1934785373.54 560.16 羊年底只数 1937625267.74 456.89 渔 业 水产品 (万吨) 193615030 3165.01 注:其中由于 1949 年某些统计数据的缺失,没有统计在内。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整理得来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6 由上表可知,我国农业的发展在短短的 60 年间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截止到 2007 年底,主要农产品的产量都较解放前的最高产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农业的腾飞为我 国城市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其表现在以下方面: 3.1.1 主要农产品产量飞速上升,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条件主要农产品产量飞速上升,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条件 自 1949 年至 2007 年,中国粮食产量由 1 亿多吨,增加到 5 亿吨以上。增产粮 食近 4 亿吨,年均增产 690 多万吨。粮食人均产量在 1952 年仅有 288 kg,1978 年为 319 kg,到 2007 年达到 390 kg 以上。同时,其他主要农产品,诸如棉花、猪牛羊肉、 油料、水产品、牛奶等的人均占有量也得到了大幅增长。相对于 1978 年而言,2007 年底人均棉花占有量提高了 2 倍,油料和猪牛羊肉占有量上升了 4 倍,水产品上升 了 9 倍,牛奶占有量更是扩大了 26 倍。新中国致力于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取得了显 著的成绩,2007 年其贫困人口不足 1000 万,而这一数字在 1978 年高达 2.5 亿。在 农产品贸易上,从 80 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已经是农产品净出口国,在粮食贸易上, 到 90 年代中期,中国已成为粮食的净出口国2。农业产量的飞速发展,使人民基本生 活有了保证,不再担心忍饥挨饿,也使国家不再受制约基础农产品不足的制约,可 以放开手脚进行城市化建设。另外丰腴的农产品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基础原 材料,有利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3.1.2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为城市化发展保驾 护航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为城市化发展保驾 护航 建国以来,农业物质技术设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极大的改善了中国农业生产条件。从数据上看,与 1952 相比,2008 年农业机械总动 力增长了 307 倍 (从 2525 万千瓦上升为 7.7 亿千瓦) ; 农用大中型拖拉机增长了 1577 倍(由 1307 台增加到 206.3 万台);小型手扶拖拉机由几百台上升到 1619 万台,农 用排灌柴油机和渔用机动船也有上百倍的增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 虽然没有什么变化, 但是年度化肥的施用量却从 1952 年的 7.8 万吨增加到 2008 年的 2本段中的数据均由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数据整理得来。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7 5107.8 万吨。乡村办的水电站数量虽然有所下降,但是发电能力却上升了几十倍, 并且农村用电量也上升到了 2008 年的 5509.9 亿千瓦时3。生产条件的改善,促使农 业生产率大幅增长,也拉动了服务于农业生产条件建设的相关制造业的发展,促进 城镇工业的发展。生产条件提高,增加农民收入,也丰富了农业产品,有利于解放 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他们向城镇转移,对城市化进程起到的推动的作用。 3.1.3 农业经济的壮大后向工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积累,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农业经济的壮大后向工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积累,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 农业向工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积累。自 1953 年起,中国开始实施粮食统购统销 政策,据专家测算,在 1950-1978 年的 29 年中,政府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大约取得 5100 亿元收入。同期农业税收 789 亿元,扣除财政支农支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办公室工作总结与2024年镇党政综合办公室工作总结稿范文【2篇】
- 石河子大学《影视后期特效与包装》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数据分析与统计软件应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景观设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歌曲与旋律写作常识(1)》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技能》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数据分析》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老年关节炎安全护理
- 2018年四川内江中考满分作文《我心中的英雄》22
- 沈阳理工大学《化工设计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时事政治试题(带答案)
- 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 创新方法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西安理工大学
- (高清版)JTGT 3610-2019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 2024春期国开电大专科《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在线形考(形成性考核一至四)试题及答案
- MOOC 航空航天材料概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个人生涯发展展示
- 生涯发展报告
- 幼儿园大班语言:《跑跑镇》 课件
- GB/T 9119-2010板式平焊钢制管法兰
- 车辆运煤及煤场安全管理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