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诗歌传播方式初探.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诗歌传播方式初探.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诗歌传播方式初探.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诗歌传播方式初探.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唐代诗歌传播方式初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摘 要要 自有文学以来, 就存在传播的问题。 传播是文学得以发展的前提条件。 在唐诗的发展中, 传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唐代,印刷技术和通讯手段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诗歌是如何传 播的,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分析这个问题有助于了解唐代诗歌的发展轨迹、唐代的诗 歌欣赏习惯、唐代的人际交游状况、唐代的交通状况、唐代的歌舞状况,以及唐代的诗人与 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由此对唐代诗歌发展的影响等。 和之前的朝代相比,唐诗传播有其特殊性,唐朝诗人之间盛行相互赠诗;唐代的科举考 试对文学的传播有很大作用, 文人干谒诗歌就是一种传播行为。 唐代的交通比前朝更加发达, 书信交流的范围以及诗人漫游的地域更加广泛。唐诗的音乐、舞蹈繁盛,诗歌通过宴集、演 唱等多种渠道传播。 唐代还是一个诗歌形式与风格变化的重要转折点, 唐代的诗歌格律趋于 完备,题材更加多样化,风格流派众多,是古体诗歌的顶峰;各种文学集团层出不穷,为诗 歌的创作和传播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唐代的诗人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传播自己的诗歌作品,例如一些干谒诗、赠答诗、题壁诗 皆是如此;还有一些是通过诗人的唱和、书信往来而得以广泛传播的。还有一部分的诗歌是 被一些诗集收录、由于涉及奇闻逸事而被小说家们收入笔记、被民众传唱等。 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整个唐代的诗歌进行考察分析,结合国外传播学理论,试图把唐 诗在唐代的传播方式归为文字媒介、 音乐媒介以及口头诵读三个主要大类, 来加以分别探讨, 用现代传播学理论来分析研究唐代诗歌的传播方式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以及诗歌接收者的赏 析标准对于诗歌创作的反作用。 本文分为两章, 引言部分介绍传播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 论述唐诗传播概况和其特点。 由于时代的关系,唐诗传播主要依靠书写和口头方式。科举考试制度、发达的交通、音乐舞 蹈的繁荣,都对唐诗创作和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一章论述唐诗的传播方式。首先,是书写媒介传播,主要论述了唐代诗人在宴会和集 会场合的唱和酬答、唐诗的编集、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以及题壁等传播情况。其次是演 唱媒介传播,论述了诗歌与音乐演唱的关系,描述了乐工和歌妓对唐诗传播所起的作用,以 及民歌对唐诗传播的影响。再次,是诵读媒介传播,论述了唐诗通过诵读传播的情况。第二 章论述了各种传播方式的传播效果。 不同的传播方式有不同的效果, 传播的发达推动了唐诗 创作的繁荣。最后的结论部分总结了唐诗传播的作用和影响。 庵彩即铌尤謦 ii abstract since birthof literature,there hasalwaysbeenthe questionof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ang poetry, the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can not be neglected. it is a question worth discussion that how poetry is spread with the undeveloped printing techniques and poor means of communication in tang dynasty. the analysis of this subject will promot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ces of development of poetry, the habits of appreciation of poetry,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friendship, traffic, dance and music, interaction of poets and readers,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ang poems at that time. compared with the dynasties before, the communication of tang poetry has its own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the exchange of poems between poets is very popular; the imperial civil examination helps a lot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of literature, and poems of visits between men of letters are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 by itself. the communic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of tang dynasty are more developed than before, and the scopes of exchanges of letters and poets wanderings are wider. the dances and music are prosperous; as a result, the tang poems are spread by dinner parties, exchanges of letters, songs and many other means. tang dynasty is also an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of change of style and forms of poetry: rhythms of poetry become perfect, themes become various, and schools of styles are numerous. tang poetry is the summit of ancient poetry; with the emergences of various schools of literature, a good social environment for the cre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poetry is provided. poets in tang dynasty have consciously spread their own poetical works, such as some poems of visits, poems for exchanges, and poems of inscription. others are widely spread by writing and replying verses between poets, and exchange of versed letters. still others are collected in poetical anthologies, and those with anecdotes are compiled in to sketches of novelists, and passed around in the people s songs. the problems to be solved: this essay studies the whole tang poetry in general, associated with foreign theory of mass communication, and tries to sort the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of tang poetry into three types: media of words, media of music, and oral media for respective discussion. it utilizes modern theory of mass communication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the means of transmission of tang poetry on the effects of transmission. this essay has two chapters. the introduction introduces communic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general condition of communication of iii tang poetry and its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because of its age, literature of tang dynasty has relied on written oral forms. the imperial civil examination, condition of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dance and music all have great influence upon tang poetry. the first chapter focuses on means of communication of tang poetry. firstly, there is the written form. the essay mainly discusses the theme with examples from the aspects of exchanges of poems in invitation and reply, answering and replying poems at dinner and party, compiled anthologies,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ountries and areas, and inscription poems. secondly, in the part of singing forms, this essay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try and songs. this part is exemplified from such aspects as the transmission of poetry by male and female professional singers, singing in antiphonal style among the tang dynasty people and so on. thirdly, there are examples from recital forms. this essay comprehensively describes the communication of tang poetry in tang dynasty.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all kinds of means of communication and its effects of communication. different means of communication have different effects.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also promotes the prosperity of tang poetry. the last part is conclusion of functions of communication of tang poetry, and its effects. key words:tang poetrymeans of communicationwritten formssingingrecital 庵彩即铌尤謦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他机 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师范大 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 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 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日期: 导师签名:日期: 1 引引 言言 一一传播的过程和条件传播的过程和条件 “传播”一词是英文“communication”的汉译,来源于拉丁语“communis” ,具有“公 共” 、 “社区”的含义,逐渐演变成为今天的“传播” 、 “传递” 、 “沟通”的意思。传播是人类 关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机制。信息是传播的前提,传播是信息流动的基础。 所谓传播过程,就是信息从传播者流向受传者,实现信息共享的过程,信息的传递与反 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 实现传播必须具备四个基本的条件, 即传播者、 信息、 媒介、 受传者。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都无法完成传播活动。 1、传播者指传播内容的发送者,是信息传播链条的第一个环节。传播者主要解决“传 播什么”和“如何传播”的问题,因此,传播者不仅决定着传播过程的存在与发展,而且决 定着信息内容的质量、数量与流向。传播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组织。 2、信息即传播内容。传播本质上就是信息的流通,因此,传播内容是连接整个传播过 程的“桥梁” ,只有把信息传播出去,受众接收到信息,传播过程才有意义和效果。 3、媒介是传播或负载信息的物质实体。传播媒介存在于传播过程的中间,是传播内容 的必经之路。 离开了传播媒介这一负载、 转换、 传递内容的具体方式, 信息交流就无法实现。 4、受传者是传播过程的终点,也是传播内容的接收者,它的外延可以涵盖所有的人类 社会成员。 但是, 只有当人们介入到传播过程中, 成为媒介的接触者和传播内容的使用者时, 他才是严格意义上的受传者。 作为传播过程发起者的传播者在确定了要传播的内容之后, 传播者要根据不同的传播媒 介特点, 把信息转换成为可供传输的符号, 即编码。 编码与传播者有关, 译码与受传者有关。 把抽象的内容变成可识别的符号不是随意的,一方面,受传者必须了解传播者使用的符号; 另一方面,传播者的传播目的不是符号,而是要传播的思想内容。 传播学中的反馈是指受传者对接受到的讯息的反映或回应,即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 用。传播者可以从受传者的反馈中,及时调节和改善传播行为,进行更有效的传播。在传播 过程中,反馈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没有反馈的传播是不完整的传播。传播过程不仅仅是起于 传播者, 止于受传者的单向过程, 在实际传播过程中, 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是不断变化的。 在信息反馈过程中,受传者变成了传播者,传播者成为了受传者。 2 二二中国古典文学与传播的关系中国古典文学与传播的关系 中国文学的起源是与传播是同步产生的, 由于时代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以及传 播者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 文学传播的方式和手段呈现为多样化的态势。 中国古代文学的传 播方式主要有:传抄、演唱、诵读,其中以书写传抄为主要传播方式。传播目的主要有:统 治者考察民意、士人干预政治、抒发情怀、文学价值追求等。 在主要以口语媒介为传播方式的上古时代, 文字抄写的方式已经产生, 但是并不占据主 要地位,文学作品的传播还主要依靠的是口耳相传的方式。 诗经中的诗歌当时都是能演 唱的歌词,其中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当时大量的民歌和贵族的诗篇,就是依靠采诗 然后传唱而保存下来的。 小雅巷伯曰: “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 ” 小雅四月有: “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献给周天子的诗,要经过太师(掌管音乐的官 员) 、乐工配乐演唱,贵族之间的献诗,也要经过乐工配乐,汇集于太师。秦火之后, 诗经 也主要依靠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并广为流传的。屈原所写的九章 、 九 歌等作品也都是可以歌唱的祭祀文学。 楚辞渔父中记载: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 吟泽畔。 ”秦代流传下的文学作品只有一首民歌长城谣 ,说明了口语传播方式在当时仍是 主要传播方式。 直到汉代, 文学作品依靠口语媒介流传的记载仍然不少, 如 汉书食货志 记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其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 天子。”后汉书卷十记载马皇后: “能诵易 ,好读春秋 、 楚辞 ,尤善周官 、 董仲舒书 。 ” 后汉书王充传记载了王充在洛阳书肆中读书的事:充“家贫无书,常 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抄写传播方式的产生时间很早, 尚书多士记载:“为殷先人,有册有典。”以抄 写为主的文学传播方式,时间上从秦汉开始,直到现代,其间主要的书写传播介质经历了龟 甲、兽骨青铜器石头简牍绢帛纸的演变。大规模的抄写传播的出现,应该自西汉 文帝始,文帝置博士官,整理抄录先秦典籍,这是自觉的的抄录整理,目的是保存和传播文 学作品。汉代还出现了“书肆” ,即图书流通中介场所,据三辅黄图载:“仓之北,为 槐市,列槐树数百行为队,无墙屋,诸生朔望会此市,各持其郡所出货物及经传书记、笙磬 乐器相与买卖。”这也是一个文学作品流通传播的场所。东汉时期,一些出身贫寒,但有书 法基础和文化知识的人为了谋生, 代人抄写书籍或自己在家抄写后在市场上销售, 这种抄书 的人被称之为“佣书”人。 后汉书卷四十七记载班超少年时: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 养。 ” 三国志卷五十三吴书阚泽传记载: “阚泽字德润居贫无资,常为人佣书, 以供纸笔,所写既毕,诵读亦遍。追师论讲,究览群籍,兼通历数,由是显名。 ”抄写的行 为本身就是一种传播行为, 抄书的人是传播者同时也是读者, 而且往往能够熟读以至能背诵。 据晋书左思传记载,左思作三都赋 ,构思十年,赋成,不为时人所重。及皇甫谧 为作序,张载、刘逵为作注,张华见之赞叹不已,于是豪富之家争相传抄,洛阳纸价因之昂 3 贵。后以“洛阳纸贵”称誉别人的著作受人欢迎,广为流传。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传播,最主要的目的是宣扬伦理道德,以正人伦,维护封建秩序。 周代设有采诗的专官,官名叫做“酋人”或“行人”,到民间去采诗。周代卿士大夫政治美 刺诗就是诗经中的一个重要类别。这一类别又包含政治颂美诗和政治怨刺诗两类,主要 存于诗经“二雅”之中。士人干预政治、讽喻劝谏,是周代贵族的精神品格在不同政治 形势下的表现,由此形成赋诗言志的传统。 礼记王制曰: “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 ” 小雅节南山曰: “家父作诵,以究王讻。 ”以及毛诗小序曰: “ 十月之交 ,大夫 刺幽王也。 ”郑玄的毛诗谱有: “又问曰: 小雅之臣何以独无刺厉王?曰: 有焉。 十月之交 、 雨无正 、 小旻 、 小宛之诗是也。 ”以上记载说明了中国文学自古就与 政治有密切的关系,很多作品是用来劝谏、讽喻政治的。孔子搜集整理了诗经 ,对诗 经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他说: “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 事君。 ”强调了诗经的社会作用。但是,古人也很重视文章的辞采,孔子的文学观点体 现在论语中,他认为: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意思是说写文章没有文采,就传播不远。 孔子认为思想和学问的传播,要靠富有文采的文章,也反映出孔子的传播意识。孔子很推崇 诗经, 论语季氏第十六中记载他教育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他这种文艺思想, 被儒家后学们在礼记经解中概括为:“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 柔敦厚,诗教也。”毛诗序说: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 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易风俗。 ”强调了诗歌的道德教化作用,而这个作用是 要建立在诗歌广为传播的基础上的,如果仅仅停留在书面上,那么就成为了一纸空文。 左 传认为: “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 ”道德被放在文学创作的第一位,可见其重要 性。发展至汉代则嬗变为以大赋来歌功颂德,形成“劝百讽一”的大赋传统。这一传统后来 发展为以诗歌或者文章指摘时弊、反映民生疾苦。如西汉贾谊的过秦论 、晁错的论贵 粟书便是为诤谏其时政而作。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 为事而作。 ”的观点。反对无病呻吟的文艺,强调政治功能,所以他的卖炭翁和新乐 府等政治讽喻诗,观点鲜明犀利、语言通俗易懂,目的在于使自己的诗歌广为流传,达到 教化、讽喻的目的。唐代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有:“以俟观人风者得之”以及永某氏 之鼠等文章中,都提出文章应该干预政治、劝谏讽喻的观点。由此可见,中国文学作品与 政治的密切关系始终贯穿于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进程中, 而文学作品要发挥其政治作用, 前提 条件必然要广泛传播。 此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传播,还有文人的抒发情怀、自娱与娱人、文学价值追求等 目的。曹丕典论论文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 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 假良史之词,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反映了他的文学创作和传播思想。陶渊明 的饮酒二十首自序曰: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 4 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 这组诗名为饮酒诗,实为咏怀诗或称“感遇诗” 。方东任在昭咏詹言中评论道:“据序亦 是杂诗,直书胸臆,直书即事,借饮酒为题耳,非咏饮酒也。阮公咏怀 、杜公秦川杂 诗 、退之秋怀 ,皆同此例,即所谓遣兴也。人有兴物生感,而言以遣之,是必有名理名 言,奇情奇怀奇句。而后同于著书。不拘一事,不拘一物、一时、一地、一人,悲愉辛苦, 杂然而陈, 而各有性情, 各有本色, 各有天怀学识才力, 要必各自有其千古, 而后为至者也。 ” 文学是文人抒发情怀的重要表现手段, 文人寄身于翰墨之中, 希望自己所写的作品能够广泛 传播、传诸于后世,引起更多读者的共鸣。 文学是人的精神结晶,文学是人的价值创造活动的一部分。文学价值的存在和体现,就 是揭示人与社会的状态和性质,剖析人性的深刻与复杂,用文字来启迪人们的心灵,在冷静 思考中抒发情感、表现美的力量。中国历史上的无数文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文学来抒发情 怀、追求文学价值,从而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 总之, 中国古典文学的传播与文学的社会功用以及传播方式息息相关, 文学作品只有广 为传播,才能实现其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影响,激励或启迪后来的创作, 并且形成文学流派。 三三唐诗传播的概况与特点唐诗传播的概况与特点 唐诗的传播方式大体仍如魏晋南北朝一样, 变化不大。 唐代诗歌的传播方式依然主要是 书写传播与口头传播。 但由于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高峰阶段, 唐诗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 分,上至皇帝,下至“牛童、马走”1皆以吟诵诗歌为乐,诗歌的传播就比以往时代更加 发达、更加广泛,也更加深入。 比起前代,唐朝的诗歌传播具有很多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1、唐代人际的密切交往促进了诗歌的传播、唐代人际的密切交往促进了诗歌的传播 唐代是一个盛世,也是一个诗歌的时代,经济发达、政治开明,文化全面繁荣,各族人 民和谐相处,人际交往比以前的朝代更加频繁、更加密切,臣僚之间、朋友之间、男女之间, 尤其是诗人之间,常以诗歌为纽带联系感情,彼此传递信息、审美情感和对生活的体验。唐 代疆域辽阔,士人在入仕之前,多有漫游的经历,所以很多诗歌是通过朋友间的赠答与唱和 传播的。如唐诗纪事卷二十六记载: “应物性高洁,所在焚香扫地而坐,惟顾况、刘 长卿、丘丹、秦系、皎然之俦,得厕宾列,与之唱酬。 ”这则史料生动传神地记录了文人雅 士们举行诗会即席创作时的场面, 带有某种诗歌竞赛的意味。 例如元稹、 白居易唱和, 有 因 继集 ;刘禹锡与白居易唱和,有刘白唱和集 ;与裴度唱和,有汝洛集 ;与令狐楚唱 和,有彭阳唱和集 ;与李德裕唱和,有吴蜀集 。这种弥漫于宫廷之中、幕府之内、诗 友之间的游宴集会之风,其参与者众多、作品的层次高,同时还有即时的意见反馈,使得诗 5 歌很快即能传遍朝野, 而且席间所赋之诗, 往往都收编为一卷, 也便于保存并能进一步传播, 很多诗人的作品散失殆尽,而靠唱和集保存下来少量几首。如令狐德棻集三十卷都不存,只 传下一首冬日宴于庶子宅,各赋一字得趣 ,刘洎的十卷集也失传,只留一首安德山池 宴集 。 2 2、唐代的科举考试推动了唐诗的传播、唐代的科举考试推动了唐诗的传播 唐代因袭隋朝的科举制,是科举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进士科考中,诗歌是重要内容之一,所谓“丹霄路在五言中”2。这种制度对文人普 遍重视诗歌技巧的训练、以及诗歌形式的掌握,具有重要作用。写诗为进身之阶,强烈的功 利性带动了诗歌创作的繁荣与传播。 科举考试的存在, 使每年全国各地的几千人流动到长安, 这对文人的生活会有很大的影 响,对各地文化的交流、文人群体的形成,都有很大关系。唐代录取的进士很少,有“三十 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3的谚语。没有考中的人很多,落选的人又返回各地去找人推荐。 所以唐代文人喜好漫游,是带有功利性的目的,他们希望能够得到权贵的举荐。在科举制度 的影响下,唐代出现了文人间的“行卷” ,文人四处投递传播自己的诗文作品,因此产生了 “干谒诗” 。 “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材料。一 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 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呈送给权贵, 曲折地表露自己的 心迹,这对诗歌的创作和传播起了很大作用。 3 3、唐代的交通发达加速了唐诗的传播、唐代的交通发达加速了唐诗的传播 交通是传播的基础。 唐代水陆交通的发达加速了人员的流动, 给唐诗的传播创造了十分 有利的条件。唐代国内陆路的交通以长安为中心,东至宋(今河南商丘) 、汴(今开封) 、山 东半岛;西至岐州(今陕西风翔) 、成都;西北至凉州(今甘肃武威) ,通向西域;北至太原、 范阳(今北京) ;南至荆(今湖北江陵) 、襄(今襄樊) 、广州。国内的水路交通有大运河贯 通南北,黄河、淮河、长江与南方的许多河流湖泊形成纵横交错的水上交通网。唐代的海运 也初具规模,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沿海航线。唐代驿传 制度也有很大发展, 陆驿备有马, 水驿备有船, 以供官吏往来和文书传递。 在水陆交通线上, 还有私人开设的旅店,接待来往客商,供给食宿和马匹等。边塞诗人岑参在武威送刘单判 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中有“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的名句,他在初过陇山 途中呈宇文判官诗中写道:“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从 诗中可知,在唐时驿站设置已非常规范、严密和发达,邮传制度已相当完善,信息传递十分 快捷,朝发咸阳,暮至陇山(今宁夏固原县) ,只需要一天时间。因此,和前朝的诗人们相 比,唐代的诗人有更方便的方式传播自己的诗歌作品,这些诗歌大多是寄赠亲人、朋友的。 诗人的寄赠行为本身就是一种传播过程。 唐朝与国外的交通往来也十分密切。 主要交通线有西北的陆路和东南沿海的海路。 陆路 由洛阳、长安经河西走廊、西域,通往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 6 绸之路” 。东南海路从广州、扬州、登州(今山东蓬莱) 、楚州(今江苏淮安) 、明州(今浙 江宁波)等港口到达东南亚各国以及新罗、日本、波斯、大食等国。加上管理海上对外贸易 的机构“市舶司”在广州设立,可以看出唐代是一个海外交通发达的时代,对中西方文化的 交流和经济贸易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这样的优异交通条件, 以至于出现 “外国之货日至, 珠, 香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 ”4的盛况。这种发达的交通状况也加速了唐诗的 对外传播。 4 4、唐代音乐、舞蹈的繁荣促进了唐诗的传播、唐代音乐、舞蹈的繁荣促进了唐诗的传播 唐代诗歌多为声诗,能配乐演唱,并与舞蹈结合。李白清平调在宫廷演唱时,杨贵 妃伴舞,就是其中的一例。尤其是来源于民歌的绝句,最易于歌唱。唐代的歌舞比前朝更加 繁荣兴盛,诗歌通过歌舞宴会而广泛传播,或者被民间百姓传唱流布。唐代是中国古代乐舞 的极盛时代,唐乐舞气势磅礴,场面壮观,集诗、词、歌、赋于吹奏弹唱之中;融钟、鼓、 琴、瑟于轻歌曼舞之中。在唐诗中,有很多描摹音乐的诗歌,唐代诗人与乐工、歌者关系也 很密切,很多诗人自己就精通音律。唐诗借助音乐传播,不仅对唐诗的音乐性产生了影响, 也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性。唐诗也随着乐舞一起传播至边疆地区,以及朝鲜、日本等国外。 唐诗通过音乐、舞蹈传播效果比书面的无声传播要强大得多,而且是雅俗共赏。无论是 贵族、文人、还是老百姓都喜好之。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成为了传唱久远的经典名曲 就是证明。 5 5、统治阶级的重视与提倡促进了诗歌的传播、统治阶级的重视与提倡促进了诗歌的传播 统治者向来把诗教作为统治的工具,以此歌功颂德、维系人心、敦厚民俗。据庚溪诗 话卷上记载: “真宗皇帝听断之暇,唯务观书。每观一书毕,即有篇咏,命近臣赓和, 故有御制观尚书诗、 春秋 、 周礼 、 礼记 、 孝经诗各三章,御制读宋书 陈 书各一章, 读后魏书三章, 读北齐书二章, 读后周书 、 隋书 唐书各三章, 读五代梁史 、 后唐史 、 晋史 、 汉史 、 周史各二章,可谓好文之主也。” 而唐朝历代皇帝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不但提倡,而且身体力行进行创作。由 于唐朝统治者对诗歌的重视与提倡, 对唐诗的繁荣与传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唐太宗喜爱 南朝的文风,常常与南朝旧臣虞世南谈论经史、赋诗唱和。武则天宴集群臣,宋之问赋诗最 佳,获御赐锦袍。唐玄宗下诏召见李白,御手调羹,并让其待诏翰林。代宗亲自关心王维身 后诗集的编纂工作。宣宗曾写诗悼念白居易。唐代的宰相、大臣也大都喜爱诗歌,有些人自 己就是大手笔, 如张说建议玄宗设立集贤院, 安置许多文人学士, 提倡诗歌写作、 品评诗人, 还提拔了张九龄、王维、孟浩然等一批诗人,形成开元、天宝年间群星璀璨的辉煌局面。 7 第一章第一章唐代诗歌的传播方式唐代诗歌的传播方式 第一节第一节唐诗通过书写媒介传播唐诗通过书写媒介传播 唐代诗歌的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中的一部分。唐诗通过书写媒介传播,主要是指唐诗 运用文字符号而进行的多种文化传播方式与活动。 文字作为传播符号, 在唐诗传播中占有突 出的地位。唐诗通过书写媒介传播,具有流动性、互递性及准确性,而且易于收藏保存,是 最重要的传播方式。 一、通过书信寄送的方式传播一、通过书信寄送的方式传播 中国历来就有诗歌赠答的传统。 荀子非相谓: “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 ” 毛 诗言: “周公乃为诗以贻王,名之曰鸱鸮焉。 ” 晏子春秋曰: “曾子将行,晏子送曰: 婴闻赠人以财,不若以言。请以言乎。 ”东汉蔡邕有答卜元嗣诗云: “斌斌硕人,贻 我以文。辱此休辞,非余所希。敢不酬答,赋诵以归。 ”5至魏建安时代开始,赠答诗开始 兴盛,诗人将诗歌相互赠答称为“唱和” 。这种形式到唐代得到极大发展,出现了唱和诗的 专集,例如元稹和白居易的元白继和集 (已佚) 、皮日休和陆龟蒙的松陵集等。薛涛 遗留下的诗大部分是赠答朋友的,有西川节度使韦皋、高崇文、武元衡、李德裕、王播、李 夷简、段文昌、杜元颖、元稹、刘禹锡等人。 唐才子传鱼玄机记载: “与李郢端公同巷, 居止接近,诗筒往返。复与温庭筠交游,有相寄篇什。 ” 唐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描写关于送别的诗歌。 这种诗歌的产生, 是与特定历史条件有着 极大关系的。唐朝是一个国力强盛、版图很大的封建帝国。特别是初盛唐时期,社会稳定、 经济繁荣、交通发达、城市崛起,再加上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广泛传播和渗透,社会上 许多人都把读书、 仕进看作唯一的出路, 一旦学有所成, 便远离故乡, 宦游京城或其它城市, 去谋求一官半职以达到封妻荫子、光宗耀祖的目的。也有一些文士名流,饱尝宦海浮沉、翻 云覆雨的政治倾轧与仕途险恶之苦, 因此远离朝廷, 为游山访胜、 拜友探奇而漫游在旅途中。 还有的是奉命升迁调动或长途贬谪, 也有不少是为了逃避兵荒马乱、 赋税天灾而奔波跋涉在 漫漫旅途之中。因此,反映分合聚散、抒发个人羁旅愁思的赠答诗兴盛起来。相互赠答是诗 歌在文人圈内传播的主要形式,如诗话总龟卷二十六云: “罗隐以讽刺之深,久而不 第。刘赞赠之诗曰: 人皆言子屈,独我谓君非。明主既难谒,青山何不归?年虚侵雪鬓, 尘枉污麻衣。 自古逃名者, 至今名岂微? 隐见之, 遂起归欤之兴, 作 五湖诗 云云。 ” 唐诗中凡在诗题上冠以寄、赠之作,大都是诗人赠答寄送给朋友、读者的作品。很多题目没 有冠以寄赠的诗篇,当时也是通过赠、寄、吟、题等方式,把诗作交给对方的,这种互赠方 8 式本身就是一种传播方式,而它的“传播内容”主要是书写的诗稿。诗人把诗作寄往外地, 有的是托交商旅顺带, 有的是利用居官之便, 托交传递公文的邮吏代劳。 至于白居易、 元稹, 更是经常以信函往还来增添彼此的友谊, 增修诗话总龟卷二十七引唐贤抒情集记 载: “元白交道臻至,酬唱盈篇。微之为御史,奉使往蜀,路傍见山花,吟寄乐天曰:深红 山木艳彤云, 路远无由摘寄君又曰: 向前以说深红木, 更有轻红说向君白应南迁回, 过商山路驿忽睹元题迹,寄元诗曰:与君前后多迁逐,五度经过此路隅。 ”白居易在秋寄 微之十二韵下自注: “此在杭州,两浙唱和诗赠客,于筒中递来往。 ” 唐诗纪事卷三十 七也记载: “一云微之守浙东,乐天守苏台,递筒唱和,内一联云: 有月多同赏,无杯不 共持。 两地暗合。 ”由于外寄的诗费时费力,很多人一次就寄若干首。白居易曾一次寄给刘 禹锡一百首,王贞白一次寄给郑谷五百首: “五百首新诗,缄封寄去时。 ”6齐已谢虚中 寄新诗有: “旧友一千里,新诗五十篇。 ”的句子。邮寄诗歌是当时诗人广为采用的方法, 通过外寄, 诗人的诗作得以在更广的地域流传开来, 也是唐诗在当世发表和流传的一个渠道。 再如本事诗事感第二记载: “元相公稹为御史,鞠狱梓潼。时白尚书在京,与名辈游 慈恩,小酌花下,为诗寄元曰: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 程今日到梁州。 时元果及褒城,亦寄梦游诗曰: 梦君兄弟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里游。 驿吏唤人排马去, 忽惊身在古梁州。 千里神交, 合若符契, 友朋之道, 不期至欤。 ” 还有 唐 才子传孟云卿记载: “云卿,关西人。天宝间不第,气颇难平,志亦高尚,怀嘉遯之节。 与薛据相友善。尝流寓荆州,杜工部多有与云卿赠答之作,甚爱重之韦应物过广陵遇 孟九赠诗云: 高文激颓波,四海靡不传。 其才名于此可见矣。 ” 唐诗纪事卷六十 七也记载: “云在淮南,李昭象以学仙词寄之云:记得初传九转方。 ”诗作寄赠往来在 晚唐的许浑与杜牧之间也很频繁,其中杜牧的许七侍御弃官东归,潇洒江南,颇闻自适, 高秋企望,题诗寄赠十韵 ,不仅见证了相互间的友谊,而且也成为研究许浑行迹的重要文 学史料。 唐代诗文赠答传播的方式固然多种多样, 但由驿使传递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信函是古 代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唐时官府公函的来往由驿使专门负责,刘禹锡答饶州元使君书 有: “传使至,蒙致书一函。 ”7私人的信函一般由奴仆家童来传递,也有托乡人或商贾传 递的。诗人通过信函来保持联系的同时,也往往在信函中以诗相酬,或以诗代函。唐人诗文 经常通过驿路往返寄送,交通繁忙的驿道同时也是诗歌流播的主要路线。当时,长安至汴州 (今开封) 、扬楚、吴越的驿道以及长安至荆襄、湘中、岭南的驿道是两条最重要的南北交 通干道,同时也是唐诗南播的主要路线。人是文学传播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员来往为文 学传播创造了很多机会。自高宗后期至中、睿宗朝,政局变动频繁,南迁北返者络绎于道, 宋之问等著名文士几度南迁岭表,他们的诗歌也随之南播,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记 载: “之问再被窜谪,经途江岭,所有篇咏,传布远近。 ”沈佺期、宋之问、韩愈南贬北还, 历州过府,几乎每经过一地都要作诗,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杜牧等南迁北返途中也经常 9 作诗。元稹叙诗寄乐天书讲述自己“昨行巴南道中,又有诗五十一首。 ”8其一次出行 就作了这么多诗,当时写作的数量之大可想而知。至德元年(公元 756 年)以后,邮驿公务 日益繁忙。 为了缓解交通压力, 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 各地节镇纷纷在馆驿之外另设递铺, 铺中招募专递文书的差役,谓之“脚力” ,也称“急脚” 、 “善走者” 、 “捷步” 。此外,自节度、 观察使制度普及以来,进奏制度也日益完善,诸镇都在京城设有邸舍,置进奏院,并安排了 负责进奏的专使,谓之“奏事官”或“进奏官” ,这些人经常奉命投递文书,来往于京城与 天下诸州之间。 随着唐朝各项制度的日益完善, 中晚唐文人通过寄达方式传播诗文的现象日渐增多, 这 已充分反映到文学创作中,此间的文集中,出现了大量的以“寄” 、 “酬见寄”为题 的诗篇,如:严维酬刘员外见寄 、白居易宿香山寺,酬广陵牛相公见寄 、刘禹锡思 归,寄山中友人等。长庆年间,元稹镇浙东,白居易刺杭州,二人的杭越寄和正是交由驿 吏送达的。此事白氏有醉封诗筒寄微之记录: “为向两州邮吏道,莫辞来去递诗筒。 ” 与 微之唱和,来去常以竹筒贮诗,陈协律美而成篇,因以此答有: “拣得琅玕截作筒,缄题 章句写心胸,烦君赞咏心知愧,鱼目骊珠同一封。 ”还有秋寄微之二十韵 : “忙多对酒榼, 兴少阅诗筒。 ”白居易自注: “比在杭州两浙,唱和诗赠答于筒中递来往。 ”此事还载入唐 语林卷二 : “从元稹镇会稽,参其酬唱。每以筒竹盛诗来往。 ” 唐才子传廖图记载: “图,字赞禹与同时刘昭禹、李宏皋、徐仲雅、蔡昆、韦鼎、释虚中,俱以文藻知名, 赓唱迭和。齐己时寓渚宫,相去图千里,而每诗筒往来不绝,警策极多,必见高致。集二卷, 今行于世。时有荆南从事郑淮,亦工诗,与僧尚颜多所酬赠,诗亦传。 ”反映了当时兴盛的 唱和与寄赠诗歌之风, 也证明了寄赠诗歌有良好的传播效果。 刘禹锡与李德裕的寄赠诗也毫 不逊色,刘禹锡的吴蜀集引云: “长庆四年(公元 824 年) ,余为历阳守,今丞相赵郡李 公时镇南徐州,每赋诗,飞函相示,且命同作。而后出处乖远,亦如邻封。凡酬唱,始于江 南而终于剑外。 ”可见诗歌传播的地域已经相当广泛。刘禹锡与令狐楚的异地唱和也维持了 相当长时间。大和年间,刘禹锡担任苏州刺史,令狐楚镇守太原, 彭阳唱和集后引中记 载了当时诗歌往来的情况: “必有章句,络绎于数千里内,无旷旬时。 ”9其后刘禹锡担任 汝州刺史, 令狐楚回京为吏部尚书; 刘禹锡转同州, 令狐楚回京官左仆射; 刘禹锡分司东都, 令狐楚出镇兴元,都有“新韵继至,率云三轴成矣。 ”10可见无论南北东西,邮件总是文 人联络的主要方式。这种驿递制度还传到了南诏等周边少数民族地区, 旧五代史卷三十 八记载:天成二年(公元 927 年) “云南使赵和于大渡河南起舍一间,留信物十五笼,并 杂笺诗一卷,递至阙下。 ”投递的具体过程,大致是先把诗文、信件缄封好,题写上投递的 对象,然后交人送达。白居易伤唐衢二首 : “因和三十韵,手题远缄寄。 ”就描述了操作 细节,即先“手题” ,后“缄寄” ,这样往往是诗书兼寄,白居易开元九诗书卷 : “红笺白 纸两三束,半是君诗半是书。 ”就是证明。严维的酬耿拾遗题赠 : “掩扉常自静,驿吏忽 传呼。 ”卢纶的夜中得循州赵司马侍郎书因寄回使 : “瘴海寄双鱼,中宵达我居。两行灯 庵彩即铌尤謦 10 下泪,一纸岭南书。 ”都生动地描述了远方书信带来的惊喜与激动。 有些地方交通不便,书信和诗歌只能让人顺路捎带。如白居易贬浔阳,元稹苦于无法跟 他联系,一日,江西人熊孺登自京城回江西,元稹乃托其顺路捎带书信一封,信封题云: “他 日送达白二十二郎” 11, 内有数帙诗章, 可直到两年后白氏才收到这封信, 他因此发出 “人 生几何,离阔如此! ” (同上)的慨叹。还有利用奉使、应举、朝集、贺正、上计等机会托人 捎带诗书的,每逢这样的机会一来,人们总不失时机地向亲故寄送诗文,视其为加深友谊、 沟通信息的重要手段。骆宾王答员半千书载: “张评事至止,辱所惠诗及书,把玩无厌, 暂如有叙,上言离恨,下日助交情。 ”12裴度寄李翱书载: “前者唐生至自滑,猥辱致 书札,兼获所贶新作二十篇。 ”13都是既寄书信,又附诗文。对方收到寄作后,往往马上 回寄诗文。薛逢的谢西川白相公寄赐新诗书有: “某启:伏蒙仁恩,猥垂下顾,兼赐新 诗二十首,谨录长句七言诗一首献上。 ”14出使或回京的官员、使客到达某地后,当地文 士往往托他便带诗书转交某人,有时出使一次,带回的诗篇很多。如刘长卿有贾侍御自会 稽使回,篇什盈卷,兼蒙见寄一首与余诗,从标题看,这位贾侍御奉使会稽,其使者回去, 就带了好几卷诗寄与沿途官员,兼寄一首与刘长卿。从徐铉京使回,自临川得从兄书,寄 诗依韵和的标题也可以看出,所和的诗篇也是由京使顺路送达的。有时托本州使京者,如 白居易在忠州,便通过“京使”寄诗给在京的韦处厚、崔韶、牛僧孺、庾敬休、李景俭等十 五位朝士,其诗京使回,累得南省诸公书,因以长句诗寄谢萧五、刘二、元八、吴十一、 韦大、陆郎中、崔二十二、牛二、李七、庾三十二、李六、李十、杨三、樊大、杨十二员外 中有: “浮萍飘泊三千里,列宿参差十五人。 ”之句,可以看出是一首诗同时寄给众多僚友, 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