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专业论文)认同理论视角下的个体组织化过程分析——一项扎根理论的应用.pdf_第1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认同理论视角下的个体组织化过程分析——一项扎根理论的应用.pdf_第2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认同理论视角下的个体组织化过程分析——一项扎根理论的应用.pdf_第3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认同理论视角下的个体组织化过程分析——一项扎根理论的应用.pdf_第4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认同理论视角下的个体组织化过程分析——一项扎根理论的应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类号: udc ! 法学硕士论文 密级: 编号: 认同理论视角下的个体组织化过程分析 一项扎根理论的应用 硕士研究生: 吴福强 指导教师:杨玉洁教授 学位级别:法学硕士 学科、专业:社会学 研究方向 : 现代生活方式与伦理文化 所在单位: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论文提交日期:2 0 0 7 年5 月 论文答辩日期:2 0 0 7 年6 月 学位授予单位: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r 榉人学硕卜。学忙论文 摘要 当前关于组织整合的众多研究中,其着眼点大多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去 思考如何统筹组织入、财、物的配置,以实现组织资源的产出最大化。由泰 费尔开创的社会认同理论产生于对群体间行为的解释,它认为个体对群体的 认同是群体行为的基础,它的关注点由“在群体中的个体”转向到关注“在 个体中群体”。这理论视角对于组织整合的研究有着极好的借鉴作用,本 文采取的就是以个体的视角去看待组织的整合。 本文以作者自身做的实际调查的日志分析为基础,认为个体通过对以往 经验的回顾,对未来的期望以及对自我身体、情绪的把握等多种维度把自身 确立起来的自我认同是个体实现组织化的根本;任何一个组织都是各种群体 的集合体,组织要实现对新来成员的整合,较好的办法是通过其对组织内非 正式群体的归属来逐步达到,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对于组织实现成员的整合有 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在个体组织化过程中,组织外的群体如个体的亲友群体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群体对个体的认同与个体对群体的归属是一个双向 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不断感受着组织释放的吸纳个体的信号, 并构建着所属群体的符号边界。最终以“群体秘密的公开”、“话语权的掌 握”等作为个体融入组织的标志。这一过程同时还会受到社会结构的影响。 文章最后提出要实现组织整合,需要考虑到中国社会的运行特色,组织 需要全方位的对个体实簏吸收与认同,并且应分情境分阶段采取不同的措施。 关键词:认同理论:个体组织化;扎根理论:过程分析 哈尔演r 稃人学硕十学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ec u r r e n ts t a t eo f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i n t e g r a t i o no fal a r g en u m b e ro fr e s e a r c h , m o s to fp a p e r sf o c u so nt h em a n a g e r 。sp o i n to fv i e wh o wt oc o o r d i n a t i n gh u m a n r e s o u r c e ,w e a l t h ,a n dm a t e r i a l ,i no r d e rt ot h em a x i m u mo u t p u to f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 r e s o u r c e s t h es o c i a li d e n t i t yt h e o r yw h i c hc r e a t e db yt a i f e l ,g i v e sb i r t ht ot h e e x p l a n a t i o na b o u ti n t e r g r o u pb e h a v i o r s i tt h o u g h tt h ei n d i v i d u a lt oc o m m u n i t y s r e c o g n i t i o ni st h eg r o u pb e h a v i o rf o u n d a t i o n ,a n di t sa a e n t i o nf r o m “t h eg r o u po f i n d i v i d u a l s t os h i f ta t t e n t i o n “i nw h i c hg r o u p so fi n d i v i d u a l s ”p e r s p e c t i v ef o rt h e i n t e g r a t i o no fr e s e a r c h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h a sa ne x c e l l e n tr e f e r e n c e ,w h i c hi st a k e nt o t h ei n d i v i d u a lp e r s p e c t i v eo nt h ei n t e g r a t i o n b a s e do nh i s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sa n dl o ga n a l y s i s ,t h ea u t h o rt h i n k st h a tt h e i n d i v i d u a le s t a b l i s h e st h ei d e n t i t yo fi n d i v i d u a l t h r o u g ht oe x p e r i e n c e so ft h e p r e v i o u sr e v i e w ,h o p e sf o rt h ef u t u r ea n dt h er i g h to fs e l f - p h y s i c a l ,e m o t i o n a l g r a s p sa n do t h e rd i m e n s i o n sa r et h ef u n d a m e n to f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a l l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a r ea g g r e g a t e so fv a r i o u sg r o u p s t oi n t e g r a t en e wm e m b e r s ,ab e t t e rs o l u t i o n w o u l db et h r o u g ht h ei n f o r m a lg r o u p s ,t h ee x i s t e n c eo fw h i c hi nt h em e m b e r so f t h e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i n t e g r a t i o np l a y sa ni m p o r t a n tr o l e 硝ab r i d g e i nt h ei n d i v i d u a l o r g a n i z a t i o np r o c e s s ,o u t s i d eg r o u p s ,s u c ha sr e l a t i v e sa n df r i c n d s ,p l a ya n i r r e p l a c e a b l er o l e ag r o u po fi n d i v i d u a l st oi d e n t i f ya n di n d i v i d u a lg r o u p so ft h e o w n e r s h i pa r eat w o w a yi n t e r a c t i v ep r o c e s s i nt h i sp r o c e s s ,t h ei n d i v i d u a l u n c e a s i n g l yf e e l st h eo r g a n i z a t i o nt oa b s o r bt h eu n i t ,a n di sc o n s t r u c t i n gt h e r e s p e c t i v eg r o u p so fs y m b o l s b o u n d a r y f i n a l l yb y ”o p e ns e c r e tg r o u p s a n d ”t h e r i g h tt os p e a kt ot h em a s t e r a n ds oo na st h es y m b o lw h i c hr e p r e s e n ti n d i v i d u a l s m e l t i n gi n t ot h eo r g a n i z a t i o n o t h e r w i s e ,t h i sp r o c e s sa l s ow i l lb et h ei m p a c to n t h es o c i a ls t r u c t u r e ;。;兰兰兰至兰量垒三兰霎g :兰尘尘至圣;。一 ,1 1 1 ea n i c l ec o n e l u d e sw i t h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t oa c h i e v ei n t e g r a t i o n ,b u ta l s ow 讧h c h i n a t ss o c i a lo d e r a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m e a n w h i l eo r g a n i z a t i o n n e e d so ft h e i n d i v i d u a la l l r o u n d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o ft h ea b s o r p t i o na n de n h a n c e dr e c o g n i t i o “ 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f o r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i s i nd i f f e r e n tc o n t e x t st ot a k ed i f f e r e n t k e yw o r d s :i d e n t i t yt h e o r y ;i n d i v i d u a l o r g a n i z i n g ;g r o u n d e dt h e o r y ;p f o c e 鹤 a n a l y s i s 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论文的所有工作,是在导师的指导 下,由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有关观点、方法、数据和文 献的引用已在文中指出,并与参考文献相对应。除文中已 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 经公开发表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 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 本声明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 签字) : 累始磅 日期:一7 年多月t 形日 哈尔滨丁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1 章绪论 l 。l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社会学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是一门有争议的学科,发展至今也没有出现一 个统一的范式,大体上形成了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符号互动论,冲突学派 等多种学派。正如波兰社会学家彼得什托姆普卡所归纳的那样,在这些纷 纭的流派中,当前社会学理论研究重点有向软变量( 如文化资本、社会资本、 信任等) 转变的趋势。即经历了两次大的范式转换,一是由关注“社会有机 体”、社会整体、社会系统它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动作原则、特殊的性质的 规则的系统社会学向关注“有人性的动物”、社会成员、人类个体尤其是 他们的行动的行动社会学转变。另一个是在行动社会学中也发生了转变,即 由关注“行动硬的”,功利的、工具的、实证主义的想像向关注“行动软的”, 人文的、有意义的想像转变。在后者的研究中又尤其聚集于文化。在对文化 的研究中,社会信任、社会资本、人际网络等的研究又尤为活跃,社会认同 也是其中的亮点。 目前英美学界关于认同理论的研究成体系的主要是欧洲社会心理学领袖 式学者泰费尔( t a i f e l ) 开创的,后经特纳( t u r n e r ) 等深化发展,通常把他 们的理论称之为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产生于对群体间行为解释,它 认为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是群体行为的基础,它强调了社会认同对群体行为的 解释作用,这一思想的提出促进了社会心理学在相关领域的发展,为群体心 理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它开创了一个新的区别于主流社会心理学的视 角,即由关注“在群体中的个体”转向到关注“在个体中群体”。这一理论源 于解释群体间行为的种族中心主义( e t h n o c e n t r i s m ) 。种族中心主义是指内群 体偏好( i n g r o u pf a v o r i t i s m ) 和外群体歧视( o u t g r o u pd e r o g a t i o n ) 。群体内 行为和群体间行为显现了明显的种族中心主义特征。泰费尔从最简群体实验 范式( m i n i m a l g r o u pp a r a d i g m ) 实验中,创造了一个微型的“群体世界”,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使实验者可以深入地观察群体的运作方式,其研究结果显示,对群体成员身 份的意识是产生群体行为的最低条件。即使是把人分配到一个简单、无意义 的类别中去,也足以产生群体取向的知觉和行为。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通 过社会分类,对自己的群体产生认同,并产生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个 体通过实现或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 s o c i a l i d e n t i t y ) 来提高自尊,积极的自 尊来源于在内群体与相关的外群体的有利比较。当社会认同受到威胁时个体 会采用各种策略来提高自尊。个体过分热衷于自己的群体,认为自己的群体 比其他群体好。并在寻求积极的社会认同和自尊中体会团体闯差异,就容易 引起群体间偏见和群体间冲突。泰费尔认为对社会认同的追求是群体问冲突 和歧视的根源所在,即对属于某群体的意识会强烈的影响着我们的知觉、态 度和行为。 总体上来看,社会认同理论取得了骄人的成果,但把它放在认同研究的 整个框架中看,其研究范围却显得相对狭窄。它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中观的群 体领域,而其中又主要是探讨了认同与群体冲突的关系。比如种族中心主义 的讨论,群体间偏见的讨论等。因此,现实的状况迫使我们要在一个更加广 阔的领域里去寻找认同和整合的价值。 1 2 理论的综述 关于认同的研究散见于众多社会学理论大家的著述中。弗洛伊德和米德 是从微观的个体心理学方面认识认同问题的。弗洛伊德于1 9 1 5 年,在悲哀 和抑郁症( m o u r n i n g a n d m e l a n c h o l i a ) 这篇论文中,他第一次提出“认同” 这个术语。弗洛伊德最初的关注点是抑郁症这种特殊的病理状态的关键机制, 只是随后他才把认同的提出看作是重要的。在这篇论文中,“认同”替代了个 体投入力比多( 1 i b i d i n a l ) 能量( 性本能,c a t h e x i s ) 的一个对象。认同被 看着是在自我设法“吞没”( d e v o u r ) 客体的过程中的一个初步阶段。米德认 为“自我具有这样的特征,它是它自己的一个对象,并且这一特征把它与其 他对象区分开来”。因而,自我既是“主体也是客体”。然而,随之而来的 2 哈尔滨丁程大学硕j :学位论文 核心问题是自我作为一个心理建构是如何产生的。米德从“主我”和“客我” 的分析中,认为“主我”在对“客我”的吸纳与认同中构建了一个社会的自 我。弗洛伊德和米德的研究主要中在微观心理学层面上,其对认同的研究也 主要属于“自我认同”。 正是心理分析学家埃里克森在心理学理论中给予“认同”一个核心的位 置,并且把这个术语带到公共使用的范围中,尤其是与认同危机这个术语联 系在一起。埃里克森著作的主要贡献是证明了认同形成是从婴儿到老年的一 个连续的过程,而且这是每一个人固有的进步和适应的过程。他把认同形成 看成是一个逐渐形成的结构,逐渐把“体质特征,独特的力比多需要,更有 利的地位,重要认同,有效的防卫,成功的升华以及一致性的角色”整合在 一起。对于帕森斯来说,认同理论从主要关心个体认同的形成到作为个重 要的基础在社会结构和行动的任何普遍理论中所起的作用。无论是弗洛伊德 还是米德,都把认同的源动力放在人的神经系统上。帕森斯却相反,虽然他 也认识到人类有机体的基本的生物特征,但很快他就指出社会和文化制度的 影响如何从最早期的婴儿阶段对婴儿和母亲产生影响的。在社会学的分析水 平上,这是一个非常必要的强调形式。在哈贝马斯那里,他提出满意的群体 认同是一个有凝聚力的社会制度的基本前提。从帕森斯到哈贝马斯,关于认 同的研究走向了宏观,认同成了一个关系社会秩序的问题。吉登斯虽然也讨 论的是自我认同( 1 9 9 1 年出版了研究自我认同的专著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 但他是把自我认同放在了晚斯现代性大的背景下去发掘这个问题。以上几位 理论大家对认同都做出了自己视角的探析,精彩纷纭,这是我们研究中要大 力汲取的力量之源,但关于认同的论述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论述体系,这也 给我们留下了发挥的空间。 目前,国内对社会认同的研究才刚剐起步,主要的研究集中在香港,如: 林瑞芳、赵志裕等人( 1 9 9 8 ,2 0 0 3 ,2 0 0 4 ) 关于香港青少年社会身份认同、 地区国家认同的研究。而方文( 2 0 0 5 ) 对北京基督新教的分析研究成为内地 应用社会认同观点研究的开端。北大张静老师主编了身份认同研究论文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集,但主要集中在政治社会学领域。近两年的亮点是对中国弱势群体特别是 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总之在中国,通过研究本土的社会认同现象来 验证和增补社会认同理论,特别是把认同理论拿来运用到实际的操作中,其 空间还极需开发,在这方面的努力必将推动中国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事业的 发展。 对于组织整合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吉典管理理论。在泰勒等人的推动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逐渐地发展 起来,并进入了以泰勒、法约尔、韦伯等人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时期。这 一时期,以泰勒提出的管理学的“心理革命”为基础,使得目标整合被管理 者自觉地应用到管理实践之中。泰勒所谓的管理的“心理革命”,是指通过 科学管理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个工人的生产效率,从而做到劳资两利即 让劳资双方把注意力转到增加剩余上,而不是停留在分配剩余上。劳资双方 在增加剩余这一日标上形成一致的认同。古典管理理论只强调目标认同的物 质基础,即经济利益,而忽视了成员对组织的忠诚感。因此,组织中的部属 在目标认同中处于被动地位,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均认为部属,只是被迫接受 组织的共同目标。相应地,在信息沟通中,古典管理理论只关注正式的信息 系统对目标整合的作用,且主要采用线性线路的信息沟通渠道。因此。古典 管理理论所强调的是一种集权体制下的,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目标整合方法。 2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管理中的行为科学理论又称作人群关系理论,它 是在梅奥等人所迸行的霍桑试验的基础上产生的。行为科学理论分为两个阶 段,早期的行为科学家把人的情绪作为解释人的行为的基本要素,这以梅奥 和罗特利斯伯格等人为代表;后期的行为科学理论则侧重从人的需要和动机 方面去解释人的行为,其代表人物有马斯洛、赫茨伯格和弗洛姆等。行为科 学理论摒弃了科学管理学派对人性的“经济人”假设,而是以“社会人”的 假设为前提,其共同特点是注重人的心理方面,并把非正式组织作为研究的 重点。在目标整合方蕊,行为科学理论的特点是重视心理需要的满足对目标 认同的作用,强调通过营造良好的组织心理环境来强化组织成员的协作愿望。 4 哈尔滨丁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行为科学理论突出了组织中部属在目标认同中的主体地位,并鼓励通过非正 式的信息系统来进行沟通与协作。 3 、现代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是指以巴纳德、西蒙的组织管理论为基 础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的综合理论。现代管理论的特点是,一方面它采用 行为科学的研究方法,把组织看作是人的行为所构成的系统;另一方面它又 着重研究的是正式组织,重视通过正式的组织管理体制来约束和引导组织行 为,这禀承了古典管理理论的传统现代管理论从“决策人”的假设出发, 力图将古典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结合起来,从而求得宏观组织论与微观 组织论的统一。在目标整合问题上,现代管理论强调对组织目标的认同应充 分调动组织基层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使组织目标成为组织全体成员的种自 觉共识另外,在指出非正式的信息系统在目标整合中的作用的同时,现代 管理论重点关注正式的信息系统的作用,并从决策过程这一角度极大地丰富 和发展了正式的信息系统。 我国的对组织管理和整合的研究也是在这三个框架下进行的。当前讨论 得较多的是企业文化建设,并出版了专门研究企业文化的书刊与杂志。企业 文化也是一种组织管理手段,它起源于美日企业的比较研究,综合了上述三 大流派的理论成果,自八十年代始,迄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取得了长足 的进步。存在的问题是当前对于组织管理和企业文化的研究多停留在比较表 面的层次,论述集中在组织制度建设,品牌策划,仪式和着装展示等,即通 常说的企业识别体系( c i 策划) 。对于组织如何形成一个统一高效的团体研 究也多说谈一些制度激励,薪金激励等操作性方面。对于如何认识组织和团 体与员工的关系的理论性深入探讨还比较缺乏。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3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1 3 1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本文旨在把社会学中的认同理论和管理学中关于组织及群体的研究结合 起来,以个人的扎根实践为基础,对组织整合作“个体中的群体”视角的探 析,即从个体的视角去感受、观察、研究组织对成员的整合。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是群体行为的基础,它强调了社会 认同对群体行为的解释作用,这一思想的提出促进了社会心理学在相关领域 的发展,为群体心理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它开创了一个新的区别于主 流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即由关注“在群体中的个体”转向到关注“在个体中 群体”。这一理论视角对于组织整合的研究有着极好的借鉴作用,因为当前关 于组织整合的众多研究中,其着眼点大多是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统 筹组织人、财、物的配置,以实现组织资源的产出最大化。但是组织管理的 核心是对组织内成员的管理,它要达到的真正目标是实现管理者和被管理者 的双向良性互动,并朝着同一目标而整合所有资源。因此在对组织管理的研 究中,多从被管理者的角度去看问题和想问题,一定有助于整个组织的和谐 与高效。本文的基点即在于此。 1 3 2 本文研究采取的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作者主要采取的是定性方法,具体主要是文献研究 方法和扎根方法的结合。 定性研究是研究者本人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各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 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 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定量研究适合在宏观层面上 大规模地进行社会调查,但是不适合在微观层面进行细致深入的动态研究, 2 0 世纪6 0 年代末以来,社会科学家们越来越意识到要研究复杂的社会现象, 仅仅使用定量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定量的方法不仅将复杂流动的社会现 象简单化,数量化和凝固化,而且忽略研究者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定 6 哈尔滨稃人。7 :硕卜学付论文 性研究在理沦建树方面强调建立“扎根理论”,即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发展 理论。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而是带着研究问题,直接 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词项和命题,然后再上升到理论。扎根理论严格遵循归 纳与演绎并用的科学原则,它同时也运用了推理、比较、假设检验与理论建 立。如果前入建立的有关理论可以用来深化对研究结果的理解,可以借助于 既存理论。但是,如果这些理论与本研究的结果不符,研究者则尊重自己的 发现,真实地再现被研究者看问题的方式和观点。它强调理论的特殊性和情 景性,通过理论取样、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等一整套系统的操作程序,来建 立并完善关于某种现象的理论。 扎根理论的操作程序一般包括5 个步骤:1 从资料中产生概念,对资料 进行逐级登录。2 不断对资料和概念进行比较,系统地询问与概念有关的生 成性理论问题。3 发展理论性概念,建立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4 理论 性抽样,即按建构理论的需求去选择材料,系统地对资料进行编码。5 建构 理论,力求获得理论概念的密度、变异度和高度的整合性。 对资料进行编码过程有三步:一级编码、关联式编码、选择式编码。一 级编码也叫开放式编码,是将原始资料打散,赋予概念,用新的方式( 概念) 重新组合起来的操作过程。研究者“悬置”个人偏见和理论假设,以开放的 心态,从数据中发现概念,以及概念的属性和维度的分析过程。开放式编码 的第一步是用概念的形式来表达访谈数据。数据被分解为具体的事件、观念、 行为,并用命名来表征它们。命名可以借用己有文献的概念或者使用当事入 的原话,也可以由分析者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命名。 关联式编码也叫轴向编码,其任务在于进一步合并l j 面业己形成的概念 类属,并发现和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因果关系、情景关系、功 能关系、过程关系、时问先后关系等等。在关联式编码中,每次只对一个概 念类属作分析,发现与其它概念的关联。通过对每个概念类属的渐次分析, 最后可以形成一张所有概念类属的关系网。在关联式编码中,与研究问题最 为相关的类属被挑选出来,以分析类属和子类属之间的关系。 7 哈a :滨i 树人学硕十学伊论文 选择式编码是指在关联式编码所形成的众多概念类属中,发现其中起着 关键性作用的一个或几个核心概念类属,这些核心概念具有较强的概括能力 和较强的关联能力,能够将许多相关的概念类属集中在比较宽泛的理论范围 之内。选择式编码就是通过不断地比较与理论抽样,逐渐提高抽象层次,发 展出一个包含性高、抽象度高的名词作为核心类属,成为扎根理论核心概念 的过程。这些核心概念便成为研究结果中所要报告的主题。本论文的选择式 编码位于第二、三、四章之中。 扎根理论归纳与演绎并用的科学原则,同时运用了推理、比较、假设检 验与理论建立。从翔实的访谈资料中进行理论探索的归纳、演绎、对比、分 析,螺旋式逐渐提升概念及其关系的抽象层次,并最终发展出所研究现象的 理论模型。 本论文原始材料来源于我在黑龙江省电视台实习的二个月左右时间罩的 日志。在这两个月里,我从一个从没有去过单位的陌生人逐步和栏目罩的老 同事、新同事接触、熟悉,经历了一个完整的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因为毕 业之后就会去该单位工作,所以在单位实习的时问里,单位领导和同事并没 有把我作为一晃而过的交往对象,两是作为一个新加入的组织成员对待,基 本上是积极把我向组织团体里吸引,这可以从同志中反映出来。我在日志的 记述中,尽量把自己作为一个努力要加入团体的成员对待,所以对待组织给 予的吸引也颇为敏感。日志始从0 7 年3 月6 号,到0 7 年4 月3 0 号,约两个 月时间,共记叙了一万三千字左右。我把日志分为了九个时间段:1 ( 3 月 0 6 号一3 月1 0 号) ;2 ( 3 月1 1 号3 月1 6 号) ;3 ( 3 月1 7 号3 月2 0 号) ;4 ( 3 月2 1 号- 3 月2 6 号) ;5 ( 3 月2 7 号- 3 月3 1 号) ;6 ( 4 月1 号4 月6 号) ;7 ( 4 月7 号一4 月1 6 号) :8 ( 4 月1 7 号4 月2 6 号) ; 9 ( 4 月2 7 号4 月3 0 号) ,每个时间段大约五天左右。个别时间段因到日 志记述的后期了,觉得和单位也比较熟悉了,需要记下的东西就觉得少了, 时日j 段也相应长了些。对日志的一级编码见附录1 。 8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本论文的关联式编码见附录2 ,它把一级编码按照上述的九个时间段分 自我、群体、社会三个方面进行了归整。本论文的选择式编码分见各章节之 中。 1 3 3 本文研究方法的局限 本文在研究方法方面有如下局限性。 首先正如前文指出的那样,这是关于对个体进入组织的初期状况的研究。 本文以我在新单位的实习期间的日志为基础进行了分析,由于我到新单位的 时间只有几个月,而日志所反应的更是只有两个月时间,这样短的时间里想 对组织的整合问题作一个深入完全的了解是不现实的。因此研究中的某些结 论和认识只能部分地适用于个体进入组织的初期阶段。 其次,在整个过程中,我是带着很强倾向性地在实习。因为毕业后就会 去那里工作,新的单位将会是我一定时期内要长期交往的环境,因此在实习 中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并总是种进取的态度看待组织和群体。在这种状态 下的分析必然或多或少的带有主观性。 再次,本文本来就是自己拿自己当分析工具,分析者和分析工具都具有 相当的主观性,这增加了应该对本论文时刻保持警觉的理由。 最后要指出的是我写作本文的优势在于:本科学习的是行政管理,有一 定组织和管理学基础以及现在学习的社会学思考方式,这样的学科背景有利 于本文的完成。但优势存在之处恰是劣势可能隐藏的地方,我是以新奇者的 身份闯了进去,对于很多现象都在刻意的做出反应与思考。因为对于组织管 理的模式有一定的了解,在新单位的观察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厢情愿的去牵 强附会些本来没有或者说没有那么突出的管理因素,也可能对真正的管理 因素却由于司空见惯而不加注意,而这些因素有可能对于另一个个体来说是 极为重要的。 9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4 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以作者自身做的实际调查的日志分析为基础,认为个体通过对以往 经验的回顾,对未来的期望以及对自我身体、情绪的把握等多种维度把自身 确立起来的自我认同是个体实现组织化的根本:任何一个组织都是各种群体 的集合体,组织要实现对新来成员的整合,较好的办法是通过其对组织内非 正式群体的归属来逐步达到,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对于组织实现成员的整合有 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在个体组织化过程中,组织外豹群体,如个体的亲友群 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群体对个体的认同与个体对群体的归属是一个双 向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不断感受着组织释放的吸纳个体的信号, 并构建着所属群体的符号边界。最终以“群体秘密的公开”、“话语权的掌 握”等作为个体融入组织的标志。这一过程同时还会受到社会结构的影响。 文章最后提出要实现组织整合,需要考虑到中国的社会运行特色,组织需要 全方位的对个体实施吸收与认同,并且应分情境分阶段采取不同的措施。 论文第一章主要提出问题,指出目前管理学界对组织整合的研究多偏向 于从管理者的角度,在讨论组织和个体关系时也多限于福利、待遇等合同纸 上能见到的内容,缺乏种从被管理者的角度进行研究组织的努力。与此同 时社会心理学界的社会认同理论却区别于主流理论界,另辟蹊径的提出对群 体行为应从个体角度,特别是个体对群体的认同角度去加以理解。这种思路 的借鉴有助于管理学视野的拓展。论文第二章即在此意义上以作者的个人经 历为基础讨论了个体构建的自我认同与个体融入组织,实现组织化的关系。 在个体组织化过程的初期,对其日常工作与生活影响最大的来源不是正式组 织,而是来源于组织内各种非正式群体和组织外的亲友群体。于是第三章讨 论了组织内群体的冲突与沟通以及个体在此过程中为实现组织化的应对办 法。第四章前几章的基础上结合社会认同理论对个体组织化过程进行了深化 分析,归纳出个体构建群体符号边界时接收到的组织吸纳个体的若干信息点, 并分析了这些信息点的出现和排列与个体的组织化进程褶关,总结了个体最 终融入组织的几个标志,最后指出这是一个社会性因素不断卷入的过程。 1 0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5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讲这几个问题:论文的研究切入点及其研究意义:相关理论的 文献综述;论文使用的研究方法的介绍。 泰费尔等建立的社会认同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开创了 个新的区别于主流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即由关注“在群体中的个体”转向 到关注“在个体中群体”。这一点恰恰可以被组织学的研究中借鉴。因为目前 众多的关于组织及管理的研究,多是从管理者的角度入手,较少地采取从管 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互动的角度,特别是从被管理者的角度去研究组织问题。 本论文试图在扩展社会认同理论之后,把认同理论和组织整合研究结合起来, 并以实际到新组织中的体验为原素材,做出自己的分析。分析过程中主要采 取的是扎根理论及文献研究方法。由于扎根方法是作者的初次使用,分析过 程中有着很多明显的局限性,前言一并指出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伊论文 第2 章自我认同与个体组织化 2 1 自我认同过程的内在性 认同( i d e n t i 竹) 问题在当今社会中已成为被各阶层高度关注的问题,如 农民工、新生社会资本力量的身份认同危机等,各种社会的问题一再触及我 们对自身、对群体,对社会的认同。按照我们的理解,所谓当代认同是指“现 代人在现代社会中塑造成的、以人的自我为轴心展开的运转的、对自我身份 的确认,它围绕着各种差异轴( 譬如性别、年龄、阶级、种族和国家等) 展 开,其中每一个差异轴都有一个力量的向度,人们通过彼此间的力量差异获 得自我的社会差异,从而对自我身份进行识别叫i l 如果把社会比作一粒果实,处于内核的不是群体,也不是个体,而是“自 我”即能够独立思考的,能思维自身的一个“自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 的认同,我们也可以诠释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这三者之间的关 系。而认同的危机也是在这三个方面展露出来的,其中人与自身的关系是前 两者的落脚点,也是前二者产生动摇的最初起点。所以,认同危机也是人的 自身身份感的丧失,是“自我价值感、自我意义的丧失”。入对自身认同, 即自我认同便成了整个认同体系的最基本点和归宿,成了我们分析的着力点。 自我认同就是自我通过各种标度把自身确立起来。 哈佛的心理学家詹姆斯( w i l l i a mj a m e s ,1 8 4 2 1 9 1 0 ) 也许是第一个明确 提出自我概念的社会学家。詹姆斯认识到,人类有将自身看作客体,进而发 展自我感觉和关于自身态度的能力。他发展了一套“自我”的类型学:( 1 ) “物质自我”,它包含着这样一些物质客体人类把它们看作是其全部存在 的一部分和决定其身份的关键的那些客体;( 2 )“社会自我”,它所包含的 是,由于同他人交往而形成的个体的自我感觉:( 3 ) “精神自我”,说的是个 体的一般认知风格和认知能力。”这种学说被后来的一些社会学家分解,并 形成一种成见,但是其“自我”概念却被一直延续了下来。詹姆斯的“社会 1 2 哈尔滨1 = 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自我”概念认为,人们关于自我的感知源于同他人的互动,他指出“一个人, 有多少人认识他,就有多少个社会自我”。 自我,在我们的观点里,是具有一种与生理有机体本身的特征不同的特 征。自我是某种不断发展的东西;它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丽是在社会经验 过程和社会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也是说,它在既定的个体那里是作为他与 这种整体的过程,以及与这种过程所包含的其他个体的关系的结果而发展的。 低级动物的智力和大部分人类智力一样,并不包含自我。当人们开始认为自 我既不定包含在有机体的生命之中、也不一定包含在我们所谓的我们的感 觉经验一也就是说,在我们周围,而且我们对其做出习惯性反应的世界之 中的经验之中时,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可以非常明确地把自我与身体区别开来。即使包含在经验之中的自 我不存在,身体也可以存在,并且可以以一种非常明智的方式活动。自我具 有下列特征,即它是它自己的一个对象这种特征即使它与其他对象区别 开来,也使它与身体区别开来。身体各种经验,如手对身体的一些部分的接 触,但是它却不能触摸整个身体,都是以自我中心组织起来的。手是属于这 种自我的。同时,我们却也对身体的各部分保持着一种陌生感。我们可以失 去身体的某些部分,对自我不会造成任何严重的损害。这种特征集中的表现 在“自我”这个概念中,自我这个词项标示着那既可以是主体、又可以是客 体的东西。一个个体怎么样才能以一种使自己变成自己的对象的方式从外部 看待自己呢? 这是一个有关自我中心,或者自我意识的基本的心理学问题; 应当通过参照把这个既定的个体或者个体包含于其中的社会行为举止过程或 者社会活动过程,来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个体并不是直接经验他的自我本身,而是只能从和他处于同一个社会群 体的其他个体成员的特殊立场出发,或者说从他所从属的这个作为整体而存 在的社会群体一般化立场出发,来经验他的自我本身。因为他作为一个自我 或者一人个体斡旋于他自己豹经验,并不是直接的和一蹴恧就的。两是只有 当他的自我变成了他自己的对象时,他才能做到这一点;而他只有通过采取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i i i i i i i 宣i m l l l i 1 i i i i i i i i 宣i i i i i 其他个体在一个社会环境或者由经验和行为组成的脉络内部针对他自己的态 度,他才能变成他自己的对象。 我们所要说的是,这样一种自我的主要部分并不是生物学所说的有机体。 生物学所说的有机体对于它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们至少能够在这种 有机体并不存在的情况下考虑自我。作为可以成为自己的对象的自我,自我 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结构,是从社会经验中产生的。当一个自我产生以后, 它就从某种意义上为它自己提供了它的各种社会经验,因此,我们才能够设 想一个现场绝对离群索居的自我。但是这种抽象过程不可能无限制地进行下 去。一个人不可避免地要寻找听众,即他人,他必然向某个人倾诉自己想法。 一个人的思维从本质上来讲,都是一种他者的思维,即思维的对象是自我时, 自我即是本身也是他者。这客观上也就造成了自我的思考结果是不可能仅局 限于自身就可以完成整个思维的过程,思维起于对象的自我化,完予自我的 对象化。思维过程变成了社会行动的准备阶段。完整的自我的统一性,反映 了作为一个社会过程所具有的统一性和结构:而组成这种完整自我的每一种 基本自我,也都反映这个把个体包含于其中的过程之诸方面中的一个方面所 具有的统一性和结构。这里所说的自我的统体区别于心灵的统一体。自我 的统一体是个体所参与的,并且在自我的结构之中被反映出来的、出社会行 为和社会关系组成的整个关系模式的统一体构成的;但是,这整个关系模式 的许多方面或者特征并没有进入意识之中,所以,心灵的统一体从某种意义 上说是人们从自我涵盖面更广泛的统一体出发进行的抽象。 作为社会基本单元的个体本身就是由自我这种二元的概念构成的。自我 的这种突出性质,也就决定了我们在分析认同对于人的重要性。语言、文字、 姿式等社会符号对于社会的意义也就整个的被突显出来。在语言中,个体不 仅变成他自己的对象,也变成了他人的对象,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除非个体 成为他自己的对象,否则,个体从反身性的意义上说就不是自我。这个事实 使沟通具有了至关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是一种可以使个体在其中对他自己做 出如此反应的行为类型。对于沟通来说,符号应当在一个个体的自我之中导 1 4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致它另一个个体那里所导致的反应。它必须对于任何一个发现自己处于同样 情境之中的人来说都具有普遍性。斯特赖克认为,认同是自我的一部分,是 个体所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中与所占据的位置相关联的自我标定的内在化,这 样,认同就成了边境个体和社会结构的关键纽带,因为认同是人们关于自身 的标定,它与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及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紧密相连。 按照米德的观点,游戏在一个个体由唯我发展成自我,即包含他人的自 我发展过程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儿童在自己经验中创造了看不见的、 想象性的伙伴。他们通过这种方式组织他们既在其他人那里、也在他们自己 的内心之中导致的各种反应。随着成长的过程,他们接受这些反应,并且把 它们组织成为某种整体。对一个人的自我来说,这是成为另一个人的最简单 的形式。同时,这种组织是以游戏规则的形式提出来的。他们为了使自己摆 脱各种难题,当场制订各种规则。这场游戏所具有的部分乐趣就是得出这些 规则。因此,这些规则就是某种特定的态度所导致的一组反应。在他的游戏 中,他必须对这些角色进行组织;如果不这样做,他就无法进行这种游戏。 在米德的论述中,我们可以详尽的了解到游戏对于儿童形成自我意识所必不 可少的作用。至此,我们也可以看得出,在这种游戏的观点中,社会化的内 容已经在孩子的心理中成一个天然的成份,正是在这种游戏中,初为人的儿 童习得了如何成为“一份子”,如何成为“自己”。当然,我们在前面的文字 中所说的“唯我”一词就是用来标注那种无所谓“你”且无所谓“我”的状 态。 如果以一种历史的眼光来看,探索自我认同是现代的问题,也许根源于 西方的个体主义。在某种意义上,“个体”并不存在于传统文化中,而个体性 也不被赞赏。只有随着现代社会的出现或更具体地说,随着劳动分工的进一 步分化,分离的个体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高度现代性的境况下,我们 所有人不仅追随生活风格,并且在重要的意义上被迫如此,我们没有选择但 不得不选择。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2 自我认同的组织化过程 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认识的对象中不但包括外界和他人,也包 括自身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对自己进行审视和认识并拥有自己的观念, 也可以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对自己采取行为。在这一系列自我行动的完 成中,自我的概念得到不断的修改,人们的人格便结构化了并相对稳定下来, 从而使人们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可预见性。个体处于组织之中,将自 我带入组织之中,又将整个组织的内涵融入自身。犹如,每个人都将自己的 一杯水倒入水池之中,而后每个人在观念上拥有了整个水池的水源,并在之 后将互动的结果作为自身的属性来执行。我们把这种过程可以粗略的称之为 个体组织化,个体组织化既可以看作是个体不断融入组织和群体的一个过程, 也可以看作是实现了这一过程的结果。 布鲁默指出,从本质上来说,“自我互动”是个人与他人间社会互动行 为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自己头脑中的反映。不 过,这种反映并不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在头脑中的简单再现,而是具有独自 的特点。即个人会在自己的立场上以自己的方式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 的理解、选择、修改、加工,并在此基础上予以重组。 “自我”与“主我”的互动理论在米德综合理论的范畴中出现的发展的 碍较好的理论视角。“自我”概念是符号互动论的核心。作为区别于“身体” 的“自我”,米德认为“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即“主我”( i ) 和“宾我”( k ) 。他认为,完整的自我,既是“主我”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