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专业论文)孤残儿童农村家庭寄养模式研究——以济南唐王镇纸坊家庭寄养基地为个案.pdf_第1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孤残儿童农村家庭寄养模式研究——以济南唐王镇纸坊家庭寄养基地为个案.pdf_第2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孤残儿童农村家庭寄养模式研究——以济南唐王镇纸坊家庭寄养基地为个案.pdf_第3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孤残儿童农村家庭寄养模式研究——以济南唐王镇纸坊家庭寄养基地为个案.pdf_第4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孤残儿童农村家庭寄养模式研究——以济南唐王镇纸坊家庭寄养基地为个案.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政策是我国在探索儿童福利社会化道路中的一项重要尝 试。近几年来,在农村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已成为一项发展速度快且社会效果好 的儿童福利工作。本文以济南唐王镇纸坊村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基地为个案,在实 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采用了深度访谈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等多种资料 收集方法,对我国孤残儿童农村家庭寄养模式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 文中首先介绍了个案以及我国农村家庭寄养模式的发展、现状以及特点,然 后从理论和现实角度研究了农村家庭寄养模式的运行机制问题,主要包括农村家 庭寄养模式中各参与主体互动模型、管理控制机制、社会支持系统等问题,随后 通过与机构集中供养和城市家庭寄养相比较,探讨了目前我国农村家庭寄养模式 的功能和优势,以及对孤残儿童、寄养家庭、农村寄养社区和福利机构的影响。 本文在肯定了农村家庭寄养模式的优点和功能的同时,还关注和研究了该模式的 局限性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从多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关建议和对 策,例如政策法规的完善、寄养家长的培训、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等。 本研究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现实意义。一方面,它不仅可以丰富社会学 有关社会救助的研究内容,对福利社会学、儿童心理学等学科发展提供一些有参 考价值的资料,另一方面,它又可以为研究个案更规范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与建 议,同时也为行政部门完善农村家庭寄养机制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上的科学依据。 关键字:农村家庭寄养模式;孤残儿童;儿童福利;纸坊家庭寄养基地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ep o l i c yo ff a m i l yf o s t e r a g ei sa l li m p o r t a n ta t t e m p tt ot h ew a yo fs o c i a l i z a t i o n o fc h i l dw e l f a r ei no u rc o u n t r y i nr e c e n ty e a r s ,f o s t e r i n go r p h a n sa n dd i s a b l e dc h i l d r e n i nr u r a la r e a si sa nq u i c k d e v e l o p m e n tm o d eo ff o s t e r a g ei nv a r i e t yo ff o s t e r a g e s i n t h i st h e s i s ,w e 1 1t a k et h ef a m i l yf o s t e r i n g - b a s eo fz h i f a n gv i l l a g ei nj i n a nc i t ya so u r c a s e ,a n ds t a n do nt h eb a s i so ff i e l ds t u d yt ou s eav a r i e t yo fd a t a - c o l l e c t i n gm e t h o d s , f o re x a m p l e ,d e p t hi n t e r v i e w , o b s e r v a t i o n a lm e t h o d ,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y f i r s t ,t h ea r t i c l ed i s c u s s e st h ec a s e ,a sw e l la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s t a t u sq u oa n d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m o d eo ff o s t e ri no u rr u r a la r e a s ,a n dt h e na n a l y s i st h eo p e r a t i n g m e c h a n i s mo ff o s t e ri nr u r a la r e a s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t h e o r e t i c a la n dp r a c t i c a l s t u d y ,i n c l u d i n gt h em o d eo fm a i n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 si n t e r a c t i n g ,m e c h a n i s m so f m a n a g e m e n tc o n t r o l ,s o c i a ls u p p o r ts y s t e m sa n ds oo n t h e nc o m p a r e dt o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 c a r ea n df o s t e rc a r ei nc i t yt oe x p l o r et h ef u n c t i o n sa n da d v a n t a g e so ff o s t e rc a r ei n r u r a la r e a s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i m p a c to nf o s t e rc h i l d r e n ,f o s t e rf a m i l i e s ,r u r a lc o m m u n i t i e s a n dw e l f a r ei n s t i t u t i o n s t h ea r t i c l en o to n l yc o n f i r m st h ea d v a n t e g e so ff o s t e rc a r ei n r u r a la r e a s ,b u ta l s oc o n c e r n sa b o u tt h ed i s a d v a n t e g e so fi t ,a n do f f e r sl o t so f r e c o m m e n d a t i o n sa n dm e a s u r e sf r o mv a r i o u sa s p e c t s ,s u c ha sc o n s u m m a t i n gp o l i c i e s , t r a i n i n gf o s t e rp a r e n t s ,c o n s t r u c t i n gs o c i a ls u p p o r ts y s t e m ,e t c t h i ss t u d yh a sb o t ht h e o r e t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a n dp r a c t i c a lv a l u e o no n eh a n d , i t w i l ln o to n l ye n r i c ht h es t u d yo fs o c i o l o g y , a n di m p r o v ec h i l dw e l f a r et h e o r y , b u ta l s o p r o m o t et h ew e l f a r es o c i o l o g y , c h i l dp s y c h o l o g y , p u b l i c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a n do t h e r d i s c i p l i n e s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i tw i l lp r o v i d eu s e f u lg u i d a n c e sa n dr e f e r e n c e sf o rt h e c a s e ,a n dp r o v i d em a n yt h e o r e t i c a la n ds c i e n t i f i cb a s i sf o rg o v e r n m e n tt op e r f e c tt h e p o l i c yo ff o s t e r a g ei nr u r a la r e a s k e yw o r d s :m o d eo fr u r a lf o s t e r a g e ;f o s t e rc h i l d r e n ;c h i l dw e l f a r e ;f a m i l y f o s t e r i n g b a s eo fz h i f a n gv i l l a g e 2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 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数芷整 日期: 丝绛墨良锢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丞磁霞导师签名: 日期:矽乡兰碰同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研究背景和缘起 第一章导论 2 0 0 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0 - 1 7 岁的儿童总人数为 3 4 5 3 3 5 3 9 4 ,占全国总人口的2 7 7 9 0 。在这些儿童当中,有一些是孤残儿童,即 因天灾或不可预测事故而失去双亲的孤儿,以及因身患难以完全康复的智残、肢 残等病症而被父母遗弃的残疾儿童。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主要采用机构集中供养的方式来对这些孤残儿童进行照 料,即由政府投资兴办的儿童福利机构对其进行集中照顾,把孩子集中起来看护, 让孩子过着集体生活。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机 构集中供养模式除了面临着来自现实方面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的极大经济压力之 外,还面临着国际上一些先进儿童福利理念的冲击,例如“以儿童为中心、“去 机构化 、“去制度化 等理念。在现实和理念的双重挑战背景下,中国儿童福利 事业开始了“社会福利社会化 道路的探索,即吸引社会资金到社会福利事业中 来,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和服务队伍专业 化。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就是我国在探索儿童福利社会化道路中的一项重要尝 试。所谓家庭寄养是指由政府出资,由福利机构为孤残儿童选择合适的家庭,由 这些家庭为儿童提供所需的生活照料和服务,使儿童能够在家庭环境中得到细致 的关照和关爱。自2 0 世纪9 0 年代初期起,北京、上海、云南、四川、吉林等地 先后开始了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的尝试,并且各地还根据自身特点探索出了了适合 自己的具体形式,形成了不同地区不同形式的家庭寄养模式。多年的家庭寄养实 践证明,家庭寄养模式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孤残儿童养育方式,也将是实现中 国儿童福利社会化的必经之路。 在农村开展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是近几年来在多种家庭寄养模式中发展快、效 吴鲁平:家庭寄养:动机与绩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5 第1 - 2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果好、社会影响大而且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一种模式。所谓孤残儿童农村家庭寄 养是指将原来由福利院照料的孤残儿童送到经济条件比较好、交通便利的农村地 区,由经过严格甄选的农村家庭负责养育的一种模式。从1 9 9 2 年开始,北京市儿 童福利院就在延庆代养点开展了农村家庭寄养的试点,1 9 9 6 年在大兴试点和推 广,1 9 9 8 年又把2 3 6 名孤残儿童寄养到大兴礼贤镇的3 1 户村民家中,把3 4 0 名 孤残儿童寄养到延庆张山营镇的8 3 户村民家中,从此我国打破了传统的孤残儿童 集中( 机构) 供养的单一局面,开始走上了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家庭寄养的道路。 既北京之后,上海、昆明、青岛、济南等地也开始了孤残儿童农村家庭寄养的尝 试。 到目前为止,我国孤残儿童农村家庭寄养在实践推广、理论研究、政策探讨 等方面有何进展? 作为一种新的救助模式,它的运行机制是什么? 不同于机构集 中供养和城市家庭寄养的农村家庭寄养模式具有哪些优势和功能? 当前我国孤残 儿童农村家庭寄养工作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 我们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以上这些问题使我对我国孤残儿童农村家庭寄养问题产生了极大兴趣,这也成为 本次研究的根本动力。 笔者所处的城市有一所政府主办的福利院,即济南市福利院。该福利院一直以 来都很关注孤残儿童的成长,在孤残儿童的家庭寄养方面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从2 0 0 4 年5 月起,他们就开始了建立家庭寄养基地的探索尝试,经过调查论证和 实地考察,最终将历城区唐王镇纸坊村作为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基地。经过四年的 实践和努力,该基地的家庭寄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 注。 2 0 0 8 年1 月份,我借助在济南市福利院做服务的机会接触和了解到了唐王镇 纸坊村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基地的情况,并在福利院老师的引荐下认识了该寄养基 地的领导及工作人员,获得到了该寄养基地的相关资料,形成了对孤残儿童农村 家庭寄养模式的初步认识和了解。2 0 0 8 年8 月份,我又借助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 发展学院高鉴国教授的“济南市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基地家庭支持项目 ,认识并 走访了纸坊村的5 8 户寄养家庭,搜集到了该寄养基地的一手资料和数据,形成了 对孤残儿童农村家庭寄养模式的更多认识,同时也引起了我对农村寄养模式的一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些思考,这成为本次研究的直接原因。 二、研究意义 本研究以济南市唐王镇纸坊村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基地为个案,不仅从社会学 和社会工作的理论角度从孤残儿童农村家庭寄养的理念、优势和功能、不足和问 题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而且还在此基础上为农村家庭寄养工作的社会化和专 业化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因此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现实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首先,家庭寄养的主要对象一孤残儿童不同于一般儿童,这些孤残儿童的心 理特征,社会化等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调查研究,不仅如此,与农村家庭寄养模 式密切相关的农村寄养家庭、农村社区等问题也需要我们予以关注。其次,对于 社会学来说,研究孤残儿童农村家庭寄养也是应该的、必须的,因为社会学作为 一门规范性学科,如果不研究本领域的新现象、新问题,不与时俱进的话就会失 去学科的生命力。再次,研究孤残儿童家庭农村寄养模式不仅可以丰富社会学的 研究内容,而且还可以促进福利社会学、儿童心理学、行政学等学科的发展,同 时又可以发展现代意义的福利慈善文化理念。 ( - - ) 现实意义 本研究以济南市唐王镇纸坊村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基地为研究切入点对农村家 庭寄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这将对总结出唐王镇家庭寄养基地的实践过程, 发现该基地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以及为其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办法等具有重要 的现实价值。更重要的是,该研究还会产生更广泛的社会现实意义。我们是要从 唐王镇家庭寄养基地这一个案,引申到农村家庭寄养的一般化意义以及对寄养机 制的探索研究,因此这就对社会各方面,特别是行政部门完善孤残儿童农村家庭 寄养机制以及加快农村社区发展等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三、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的有关研究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国外有关家庭寄养的研究主要是把关注点放到了儿童社会化和儿童福利问 题上。早在1 9 4 0 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鲍尔贝( j o h nb o w l b y ) 就进行了对母亲缺失 ( m o t h e ra b s e n t ) 的影响的研究,他用“母爱剥夺”( m a t e r n a ld e p r i v a t i o n ) 概念 来描述早期母亲缺失对儿童的伤害。在鲍尔贝之后,很多国家的心理学家、教育 家、社会学家都对儿童早期的亲子分离进行了研究。这种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缺乏亲情照顾的福利院( 孤儿院) 儿童的心理、社会发展的研究,研究的 成果表明,机构抚养的孤残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亲情的照顾,而表现出很多的负 面心理特征和社会发展特征,专家们把这些统称为“机构病、“医院病”( 中野佐 三,1 9 8 5 ) 。二是对机构集中供养长大的其他儿童的研究,这些研究也证明,机构 供养无法取代家庭而成为人早期社会化的场所,几乎所有试图替代家庭在人早期 社会化中的作用的尝试都是失败的( 邱泽奇,2 0 0 2 ) 。 此后,很多西方的研究成果也都证实早期家庭生活的缺失会对儿童造成不利 影响,例如对儿童的社会能力、认知、语言等方面的发展产生的破坏性影响。因 此,自1 9 世纪8 0 年代以来,很多西方学者都主张把机构集中供养的儿童转为家 庭寄养,希望孤残儿童回归家庭( 模拟亲情关爱) ,感受亲情温暖,借以避免“机 构病 ,确保儿童权利,更好地促进孤残儿童的成长。1 8 9 9 年,在美国召开的矫 治与慈善会议上,孤残儿童家庭寄养被官方认可,并成为正式承认的一种儿童福 利服务方式,其后,便作为替代性儿童福利服的首选方式,优先予以使用。2 0 世 纪初期,卡伦皮特曼等人划分出了青少年福利政策框架中的五个维度,即资源、 行动者、目标群体、目标和环境,后来许多学者借助这五个维度设计出了家庭寄 养政策的理论框架并对这个五个维度之间的运作方式等做了具体分析,从而为家 庭寄养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提供了更加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 - - ) 中国既有研究的基本状况和特点 近几年来,国内很多学者对孤残儿童家庭寄养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综观学者们的研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 、普遍认同了孤残儿童庭寄养模式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家庭寄养政策是普遍认同的,并且学者们在对我国福利 罗国芬:农村地区寄养对儿童影响的研究一以湖南c 市y 县的调查为例华东师范大学,2 0 0 3 第卜2 页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机构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的认识上也达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家庭寄养是我国 儿童福利社会化的必要选择和发展趋势。 王晨光以北京市农村家庭寄养为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微观角度总结出了 农村家庭寄养模式在寄养儿童、寄养家庭等方面的优势和功能( 王晨光,1 9 9 9 ) 。 不仅如此,许多学者还从宏观角度剖析了家庭寄养对政府职能和社会福利政策带 来的影响。例如,杨风梅认为农村家庭寄养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促进了政府 职能的转变( 杨凤梅,2 0 0 7 )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陆士桢教授也认为,随着社会 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儿童福利正逐渐走向社会化,而儿童福利机构实行家 庭寄养的育儿模式将是实现中国儿童福利社会化的必经之路( 陆士桢、常晶晶, 2 0 0 3 ) 。 2 、开始关注家庭寄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学者们在肯定农村家庭寄养模式的同时,也关注到了这种模式的不足之处。 例如,( 1 ) 寄养中断问题( 吴鲁平等,2 0 0 5 ) ;( 2 ) 寄养家庭的匮乏问题( 韩华, 2 0 0 6 ) ;( 3 ) 孤残儿童的教育问题( 杨凤梅,2 0 0 7 ) ;( 4 ) 寄养经费不足问题( 刘 文斌,2 0 0 6 ) 等。学者们不仅关注到了我国家庭寄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而且还尝试着从理论和现实角度探索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提出了一系 列的建议和对策,例如建立家庭寄养专业评估标准( 朱松筠,2 0 0 3 ) ,推进社会工 作介入家庭寄养( 朱孔芳,2 0 0 3 ) 等。 3 、基本采用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相结合的研究方式 大多数学者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地研究法相结合的研究方式来研究孤残儿童 家庭寄养问题,如乔先华、于兆民等在其所做的“孤残儿童农村家庭寄养模式研 究一以青岛胶州市张应镇张应村养护基地为例 研究中不仅查阅了以往的文献资 料,回顾了家庭寄养的发展历程,而且还亲自深入到农村家庭寄养基地看望、走 访寄养家庭,对农村家庭寄养工作中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乔先华,2 0 0 3 ) 。 ( 三)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虽然学者们已给出了关于孤残儿童家庭寄养问题的多层面和多角度的大致描 述和研究,在某些方面还达成了基本一致的观点,但是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现 有研究并未达到最理想的状态。主要表现在: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缺乏理论研究的视角。大多数学者在做孤残儿童家庭寄养问题的研究时虽 然也查阅和引用了许多已有的文献资料,但是却没有找到合适的、相应的社会学 理论来支撑自己的研究,因此也就没有从社会学理论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例 如某些学者的论文中仅仅是对某个家庭寄养基地情况,如寄养家庭和被寄养儿童 的数量、寄养家庭的费用补贴等方面的描述,而没有把所获得的一手感官资料上 升到学术研究的高度上,从社会学理论方面加以研究和构建。 2 、对于家庭寄养问题的认识过于笼统,缺少必要的类型划分。例如,由于我 国现阶段的城乡差别大,城市和农村在环境、条件等方面各不相同,所以城乡家 庭寄养行为的背景和情景等所导致的家庭寄养的影响和问题也各不尽相同。而目 前大多数学者的研究过于笼统,有的甚至简单套用西方的研究结论来说明中国的 家庭寄养的影响问题,而没有对我国的家庭寄养问题进行更深入更细致的研究和 分类。 3 、描述性研究多,预测性研究少。目前学者们对家庭寄养问题的研究大多是 描述性研究,只是认同和肯定了这种新型育儿模式,以及描述了家庭寄养模式的 现状,而没有寻找和建立那些可预见性因素,预测和说明这种模式以后可能的发 展态势,更没有探究以后该如何发展等问题。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收集资料的方法:一是深 度访谈法。访谈对象主要包括孤残儿童、寄养家长、村委领导、福利院工作人员 等。访谈方法主要采用非标准化访谈法,根据被访者的具体情况以及访谈问题的 不同而提问。二是观察法。深入到济南市唐王镇纸坊村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基地中, 采用半参与观察的方式亲自观察、亲自感受,收集一手资料。三是问卷调查。为 了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孤残儿童农村家庭寄养模式,保证本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 性,本研究还使用了部分抽样问卷调查。四是文献法。收集和采用了有关农村家 庭寄养的文献、新闻报道以及该寄养基地的档案、工作规章、制度等资料。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农村家庭寄养模式的现状和特点 一、个案状况 纸坊村隶属于济南市历城区唐王镇,位于济南市的东北部,与章丘市接壤, 距离济南市区3 0 公里,距离唐王镇政府驻地1 公里,处在城乡交界处,靠近济青 高速公路,绕城高速公路、机场高速公路等。纸坊村占地2 0 0 余亩,耕地面积6 0 0 余亩,村民共有2 4 0 户,8 4 0 人。纸坊村的交通便利,村内街道由水泥铺设而成, 其主干道为3 条南北走向,及2 条东西走向的水泥街道,长度总计约1 5 0 0 米。村 内公共服务设施较完备,其中包括1 处自来水井( 约1 5 0 米) 、2 家卫生室、1 处 公共浴池、3 家商店等。 村民主要以蔬菜种植业为主,几乎平均每家都有一个蔬菜种植大棚,种植的 蔬菜主要运往济南市区,满足市区以及临近郊区居民的蔬菜需求,因此蔬菜种植 成为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村里还有两个企业,一个是酿造厂,一个是器械加工 厂,但是由于这两家村内企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因此,村内的剩余劳动力 主要不是通过本村的企业来消化转移,而是主要转移到了附近的济南钢铁集团以 及市区的服务行业。 济南市唐王镇纸坊村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基地成立于2 0 0 4 年5 月,到目前为止, 该寄养基地已接收了1 3 5 名孤残儿童进入村民家庭进行家庭寄养生活( 被寄养儿 童的数字实际上是处在一个浮动的状态中的,因为会不断有新的孤残儿童被接收 进来,进入到农村寄养家庭中,而同时那些康复状况良好的儿童又会被送回福利 院接受特殊教育或者被国内外家庭接纳收养,因而在农村家庭中寄养的儿童人数 经常在变动,只能做一个概数的统计) 。目前,唐王镇纸坊村共有寄养家庭5 8 户, 家养家长平均年龄为4 2 5 岁,年龄最大者5 5 岁,年龄最小者3 5 岁。寄养户中, 大部分家庭年收入3 万左右,每户住房面积1 0 0 平米以上,人均住房面积2 0 平米。 在这些寄养家庭中,扩大家庭占主导,其次是核心家庭。该村现有寄养儿童1 1 6 名,其平均年龄为6 2 岁,最大年龄为1 5 岁,最小年龄为1 岁,其中男孩占三分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之二左右,女孩占三分之一左右。其中,智力残疾儿童4 5 人,肢体残疾儿童5 1 人,视力残疾儿童5 人,需要康复需求人数达9 6 人,已建立康复档案的有8 1 人。 目前,纸坊村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基地设有特教室、康复训练室、会议室、管 理办公室等。基地每周一到周五会安排专门的老师对有康复需求的孩子进行康复 训练,目前已有7 2 名儿童接受了康复训练指导。对于一些脑瘫儿童的康复,主要 是教他们头部控制训练,翻身训练,爬行训练,以及如何使用木钉板;对于偏瘫 儿童的康复,丰要是教他们训练正确的卧姿,进行翻身训练以及活动四肢关节等; 对于智力残疾儿童,主要教他们如何使用启智玩教具、启智图片卡、挂图等,以 对他们进行运动能力训练和感知训练。对于那些残疾情况严重而不能到基地参加 康复训练的儿童,基地工作人员会到寄养家庭中与其面对面的交谈,对其手把手 的指导。有些家庭没有康复器材,家长们就会根据儿童的病症,自制简易的康复 器具,比如自制拐杖、自制集康器、自制握力器等,以引导儿童进行康复训练。 二、农村家庭寄养模式的发展及现状 其实,农村家庭寄养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中国的农村家庭寄养模式最早可 以追溯到清代。新中国成立以前,山西大同就有了类似农村家庭寄养模式的尝试, 出现了集中养育孤残儿童的村子即“乳娘村”。这种模式在建国以后也曾延续过一 段时期,但是并没有得到真正重视。虽然改革开放后,关于儿童福利改革的讨论 中也曾提出过一些对孤残儿童进行家庭寄养尝试的设想,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孤残 儿童农村家庭寄养是从2 0 世纪9 0 年代初期北京家庭寄养模式的基础上才逐步发 展起来的。1 9 8 7 年,北京市儿童福利院开始试行了“集中供养与分散代养相结合, 以分散代养为主的养护模式,并先后选择了延庆县和大兴县的敬老院作为代养 点代养了2 0 0 多名孤残儿童。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这种集中供养和分 散代养相结合的模式由于受到人员和设施的限制,仍然难以真正解决孤残儿童养 育的难题。于是,从9 0 年代初期开始,北京市福利院又开始了在农户家中寄养孤 残儿童的尝试。经过一段时间,他们发现寄养的孤残儿童身体功能康复效果相当 明显,在没有专门训练的情况下,儿童的适应能力显著增强,精神状态良好。于 是,1 9 9 8 年北京市儿童福利院又在大兴礼贤镇把2 3 6 名孤残儿童寄养到3 1 户村 1 0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民家中,在延庆张山营镇把3 4 0 名孤残儿童寄养到8 3 户村民家中,从此打破了孤 残儿童集中供养的单一局面,开始走上了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家庭寄养的道路。此 后,他们又分四批将6 2 0 名残疾儿童寄养到1 4 3 户村民家中,并在此基础上着手 进行供养、就学、就业、就医、养老等一条龙服务的探索。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 力,北京市的家庭寄养工作已由被动出击,逐步发展成为孤残儿童养育的主要形 式,并且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模式即“北京模式 。截止到2 0 0 2 年1 2 月,北京市 儿童福利院共有孤残儿童1 2 9 8 名,其中被寄养儿童1 0 2 2 名。 除了北京模式这一先驱和典范外,昆明、成都、青岛、济南等地也都开展了 家庭寄养工作,并且各自还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以“昆明模式 为例,该模式是 一种相对集中的社区家庭寄养模式,而不同于分散式的家庭寄养。它以昆明市郊 的几个农村社区作为寄养点,所寄养的孤残儿童分布在昆明市郊三乡镇中的六个 自然村中。与分散式的家庭寄养相比,这种相对集中的社区家庭寄养模式更易于 管理,且容易产生集合效应。目前昆明附近的3 个县( 市) 已分别开辟农村家庭寄 养点4 个,安置孤残儿童2 4 1 名。 昆明模式自2 0 0 0 年1 2 月开始实施。其基本做法是,由昆明市儿童福利院出 面,在地方组织机构的配合下,在附近的县( 市) 农村开辟家庭寄养点,将符合 条件的孤残儿童( 一般为健全儿童或少量虽有残疾对其基本生活及寄养家庭不构 成较大影响的儿童) 安排到农村家庭中寄养。根据寄养家庭的实际隋况,每户安置 1 - - 2 名孤残儿童。儿童福利院将政府拨付给每个儿童的每月2 2 8 元的生活费全额 支付给寄养家庭,并按照正常儿童每人每月1 0 0 元、残疾儿童每人每月1 5 0 元的 标准向寄养家庭支付劳务费。昆明市的家庭寄养工作是在儿童福利机构与寄养社 区的互动过程中推进的,其显著优点是,社区对家庭寄养的支持作用和家庭寄养 对社区的促进作用都比较明显,较好地体现了二者之间的整合。 虽然目前,我国并没有一部统一的有关农村家庭寄养的法规,但是为了保证 农村家庭寄养工作的专业性和制度性,各地都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我国 目前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农村的具体情况,依据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 吴鲁平:家庭寄养:动机与绩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5 第6 页 李迎生:一种有特色的社会救助模式一昆明“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评析云南社会科学,2 0 0 3 年第 5 期,第6 l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母婴保护法、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儿童福利机构基本规范等一 系列法律、法规,制定了一系列农村家庭寄养的管理办法和规章条例。例如,纸 坊家庭基地就制定和形成了一系列完善的寄养工作规范和制度,如寄养家庭工 作规范、寄养工作程序、寄养家长职责规范等。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进入农村寄养社区的最初时期,对于当地农村社区居民来 说,这是一个“不明”的陌生事物,对于其中的缘由、过程、实施及其相关概念 更是前所未闻,因此不可避免地对其存在疑虑甚至排斥。但是经过1 0 多年的实践 和发展,农村家庭家庭寄养模式这一“不明”事物,不仅消除了农村寄养社区居 民的臆想、猜疑和顾虑,得到了他们的认同和支持,而且还在各方面取得了可喜 成绩。 实践证明,孤残儿童农村家庭寄养模式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而且 还将成为我国儿童福利社会化的必要选择和发展趋势。 农村家庭寄养模式的特点 孤残儿童农村家庭寄养模式是对计划经济下传统的儿童救助模式的重要创 新。传统的孤残儿童救助模式是一种属地式的政府集中供养模式( 局限于城市、通 过儿童福利机构具体实施) 。农村家庭寄养模式则突破了上述救助模式,具有自己 显著的模式特点。 ( 一) 从地域来看,农村家庭寄养模式打破了城市和乡村的界限,是一种城 乡结合的救助模式。 传统的集中供养使得儿童福利和儿童照顾范围仅限于政府( 主要是各级福利 机构) ,完全排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具有高度的垄断性、封闭型和 j i e j , i - 性。城市 家庭寄养模式虽然打破了机构集中供养的封闭性和排外性,但是救助范围也仅仅 还是局限在城市,而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村社区居民无法参与到儿童福利事 业中来,这不仅浪费了丰富的寄养家庭资源,而且也无形中又加大了城乡分化的 二元结构格局。农村家庭寄养模式则突破了政府和社会、城市和农村的界限,打 李迎生:一种有特色的社会救助模式一昆明“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评析云南社会科学,2 0 0 3 年 第5 期,第6 1 页 1 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破了儿童福利制度的二元性,使得广大农村社区居民也能参与到儿童社会福利和 社会救助中来,给封闭落后的农村社区带来了新思想、新事物,带动了农村居民 参与社会活动、农村社区参与社会事物的积极性,缩小了农村和城市的距离,增 加了城乡联系,促进了城乡融合。 ( 二) 从实施主体来看,农村家庭寄养模式突破了国家( 政府) 作为社会福利 唯一主体的传统模式,是一种机构( 国家) 与社区、政府与民间结合的救助模式。 在计划经济下,国家( 政府) 是社会福利的唯一主体,国家通过各级政府( 主要 是民政部门) 帮助弱势人群成为社会救助的基本实施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特点就 是,由政府统管福利机构的人事、资金、设施等一切事务,对福利机构内的儿童 进行集中养护。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的 权力受到了限制,难以对社会福利事业实行统包统揽。因此,政府之外的民间组 织,如第三部门( 如慈善机构) 、社会团体( 如妇女组织) 、社区等开始介入弱势 群体的社会保护行列。农村家庭寄养模式正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社会福利的创 新发展,它突破了国家( 政府) 作为社会福利的唯一主体的传统模式,扩大了社会 救助实施主体的范围,创造出了政府与民间机构相结合、政府与慈善机构相结合、 民间与民间相结合、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社会救助与家庭( 亲友、邻里) 救助相结 合等不同参与主体相结合的社会救助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寄养家庭承担了政 府原有的儿童社会福利直接实施者的职能,成为儿童照料和康复责任的承担者; 政府在儿童社会福利中的职能也发生了转变,由原来对一切社会福利事务的统管 和包揽转变为对寄养家庭和寄养儿童进行宏观管理和服务支持。这既减轻了政府 负担,也促进了社会福利力量的参与和经营。 ( 三) 从实施人员来看,农村家庭寄养模式突破了非弱势群体帮助弱势群体 的传统范式,是一种政府( 福利机构) 协调和指导下的弱势群体( 农村家庭) 帮 助弱势人群( 孤残儿童) 的救助模式。 孤残儿童由于社会、家庭及个人的原因,其基本权利难以得到切实维护,因 而其生存和发展遭遇障碍,需要借助外在力量的支持和帮助,因此,与一般儿童或 正常儿童相比较而言,孤残儿童是一个需要保护的社会弱势群体。对于孤残儿童 李迎生:弱势儿童的社会保护:社会政策的视角 西北师大学报,2 0 0 6 年第3 期第1 7 1 8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这一弱势群体的保护任务,长期以来一直都是由政府通过福利机构集中供养的方 式来承担的,有时城市社区家庭、民间组织或第三部门( 如慈善机构) 等也会通 过对孤残儿童的收养、捐助等方式参与到对孤残儿童的保护和照料的工作中来。 无论是福利机构的集中供养和城市社区家庭的收养,还是民间组织或第三部门的 捐助参与,都是属于一种社会非困境群体或非弱势群体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模 式。 农村社区居民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农村贫困村民由于地域封闭、政治经济发展 不平衡及信息不对称等方面的原因,其拥有的政治、经济、信息、文化等资源相 对较少,因而平等参与社会劳动和社会发展的机会减少,因此,与城市社区居民 或发达地区居民相比较而言,农村居民尤其是落后地区的贫网村民也是一个需要 保护的社会弱势群体。很长一段时期以来,我国政府对于农村贫困居民的保护是 通过补偿性社会政策来实施的,例如最低生活保障政策、贫困财政拨款等。但是 由于缺乏协调和整合机制,这种“输血”式的保护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他们 处于弱势群体的困境。而农村家庭寄养模式是一种强调社会公平和自主发展的发 展性社会政策,它突破了非弱势群体帮助弱势群体的传统范式,是一种政府( 机 构) 协调和指导下,通过国家和政府的力量,制定并运用社会福利政策政策,通 过弱势群体( 农村贫困家庭) 帮助弱势人群( 孤残儿童) ,以保证包括弱势儿童和 农村贫困家庭在内的弱势人群的基本权利得到切实保护和发展的社会政策。一方 面,这种模式有利于保护孤残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另一方面, 这种模式又有利于让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村贫困居民获得平等地参与社会发展的机 会与能力,因此起到了保护孤残儿童和农村居民这两个弱势群体的双重作用,有 利于解决当前贫富差距过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 ( 四) 从实施效果来看,农村家庭寄养模式突破了传统社会政策在实施中仅 以“克服贫困刀为目标的缺陷,体现了国际上关于社会政策中“反对社会排斥 “增进社会整合”的目标新定位。 近年来,欧洲学术界在社会政策的研究中非常重视社会排斥这一概念,凡有 关贫困及社会不平等的研究都把注意力投向到反对社会排斥、增进社会整合的问 题上。实际上,反对社会排斥、促进社会整合正成为国际社会政策学界关于社会 1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政策目标的最新定位。农村家庭寄养模式正好在双重意义上体现了社会政策目标 的这种最新定位,具有“一石一鸟 的功能。首先,对于孤残儿童而言,实施 集中供养固然衣食无忧,但缺乏亲情的标准化环境,终究不利于其身心的正常发 育,从而对其未来适应社会的能力构成不同的障碍,而农村家庭寄养则为其身心 健康发展提供了自然的家庭环境,从而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力。其次,对 于农村寄养社区而言,家庭寄养可以帮助他们就地转移剩余劳动力,在促进农村 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同时,也起到了消除社会排斥、促进社会整合的基础性作用。 尤其是对于农村女性而言,她们通过养育孤残儿童增加了接触社会的机会,提高 了参与社会的能力,逐渐走出了原有的封闭生活。可见,农村家庭寄养模式是一 种具有消除社会排斥、促进社会整合意义的创新模式,是对传统救助模式的极大 创新。它适应了我国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需要,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李迎生:一种有特色的社会救助模式昆明“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评析 云南社会科学,2 0 0 3 年 第5 期,第6 2 页 1 5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农村家庭寄养模式中的运行机制 一、农村家庭寄养模式中各参与主体互动模型 家庭寄养涉及到了社会诸多方面的主体对象,是一个由福利机构、寄养儿童、 寄养家庭、社会支持系统等多个要素组成的系统,并且每个主体要素下面又能划 分出多种其他分要素,比如社会支持系统下面又可以分为政府支持、社区支持、 团体支持等要素。因此,家庭寄养是一个涉及社会多方面、包括多个参与主体和 要素的复杂系统。由于我们研究的是农村家庭寄养,因此我们丰要把研究重点放 在福利机构、寄养家庭、寄养基地这三个要素上,以更好地区别于机构集中供养 和城市家庭寄养。 由于家庭寄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提高孤残儿童的福利水平,因此寄养儿童 ( 孤残儿童) 就成了整个家庭寄养工作的核心。在农村家庭寄养系统中,寄养儿 童处在整个家庭寄养系统的中心位置,是社会福利的需求者,与之相对应的是为 寄养儿童直接提供需求服务的供给者一一寄养家庭,以及为寄养家庭提供指导和 监督服务的寄养基地,此外,还包括在整个农村家庭寄养工作中承担政策支持和 宏观协调监督管理职能的国家福利机构。它们之间是在一系列互动中实现的以寄 养儿童为中心的互动模型,我们用下面的简图来描述农村家庭寄养模型中各参与 主体的互动关系。 r 。1 l 搦剩机构i 1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这个三角互动模型中,福利机构、寄养基地、寄养家庭以及寄养儿童之间 都存在双向互动关系:( 1 ) 福利机构通过设立家庭寄养管理办公室来为家庭寄养 工作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讨论和决定寄养工作中的重要事项,深入社区调查, 完成寄养基地的选址以及对已有寄养基地进行直接管理和指导;( 2 ) 寄养基地把 本农村社区里的寄养家庭划分成若干家庭寄养交流小组,交流小组负责本小组内 寄养家长和寄养儿童的交流和管理工作,组织家长学习寄养知识和工作技巧,交 流寄养经验,发现寄养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供具体的指导方法,并及时 上报寄养基地和家庭寄养管理办公室;( 3 ) 寄养家庭是孤残儿童需求服务的直接 提供者,担负着开发寄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他们回归主流社会做准备的重 任,是“以儿童为中心的照顾理念的实践者和行动者,一方面,寄养家庭接受 福利机构和寄养基地指导中心提供的政策性和工具性支持,另一方面,寄养家庭 又要接受福利机构和寄养基地指导中心的监督和管理。 “以儿童为中心”的照顾理念在这个模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寄养儿童处 于互动模型的中心位置,是整个家庭寄养工作的核心。无论是福利机构、寄养基 地,还是寄养家庭,他们所做的工作都是围绕寄养儿童而展开的,寄养儿童各方 面的发展状况,如心理康复情况、智力开发情况、社会交往能力等都直接决定着 家庭寄养的效果。 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农村家庭寄养模式中的参与者不仅仅包括这三者,它 还涉及到许多其他的参与要素,因此各要素间的互动模型并不能简单地用这个三 角互动模型来表示,但是我们考虑到个案的实际情况和为了研究的方便性,也为 了更好地突出农村家庭寄养模式的互动特点,我们就把研究重点放在了这三个参 与主体的互动上。 二、农村家庭寄养模式中的管理控制机制 农村家庭寄养工作涉及到了社会诸多方面的主体对象,并且各主体的行为目 的和利益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必须以制度化的形式建立起管理机制,规范各主 体的行为,保障各主体的利益,确保不会由于某一个环节中的主体行为失控而使 家庭寄养工作出现混乱局面。但是,由于我国的农村家庭寄养工作还不够成熟, 1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而且各地农村家庭寄养的实际情况和面临的问题不同,所以各地的管理方式也各 不尽相同,尚未形成个系统的统一的理论体系和管理模式。从总体来看,我国 农村家庭寄养模式的管理机制一般是以户为基础、点为支撑、院为后盾的分级管 理体制,通过建立组织机构,实行分级管理,来理顺各层级的关系,明确各参与 者的职责。具体来说,我国农村家庭寄养模式的管理机制主要分为三级监护网络 体制和五级管理体系两种。 ( 一) 三级监护网络体制 所谓二级监护网络是指以寄养办公室为中心,以监护网络为辅助,乡镇、村 委会和村民小组共同参与的一种管理体系。三级监护网络体制是在吸取国际国内 关于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经验的同时,依据“政府出资、社会支持、家庭寄养、统 一监护”的原则,结合我国农村社区的具体情况而创立的“一个中心,三级监护 运行机制,主要以昆明模式为代表。 ( 1 ) 寄养办公室 寄养办公室,即三级监护网络的中心,是福利院下设的以家庭寄养工作为主 的内部机构,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由福利院里的行政管理、医疗康复、教学教育等 人员组成。他们一方面在福利院内的本职岗位上工作,另一方面又为家庭寄养工 作服务,使家庭寄养工作和院内的整套体系较好地结合在一起。寄养办公室作为 管理家庭寄养工作的专门机构,在福利院的统一领导下对农村家庭寄养工作从整 体上进行把握,负责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