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研究.pdf_第1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研究.pdf_第2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研究.pdf_第3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研究.pdf_第4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研究 2 目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i 导言 . 1 第一章 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概述 . 3 一、 科学精神的概念和内涵 . 3 (一) 科学精神的概念 . 3 (二) 科学精神的内涵 . 3 二、 大学生缺失科学精神的原因分析 . 4 (一) 开拓创新的精神缺乏 . 4 (二) 缺乏客观求实的精神 . 4 (三) 忽视科学求知的过程 . 5 三、 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目标与任务 . 5 (一) 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和把握科学精神 . 5 (二) 使大学生了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历史 . 5 (三) 使大学生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 . 5 (四) 使大学生具备严谨的学术风气 . 6 第二章 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意义 . 7 一、 科学精神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 7 (一) 国家自主创新能力需要科学精神 . 7 (二) 学术追求需要科学精神的指导 . 8 二、 科学精神的培养促进大学教学机制的完善 . 8 (一) 完善大学教学形式 . 8 (二) 促进大学科研事业发展 . 10 三、 科学精神的培养促进大学生的个人发展 . 10 (一) 科学精神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 . 11 (二) 科学精神的培养激励大学生热爱本职工作 . 12 (三) 科学精神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13 第三章 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内容 . 15 一、 创新精神的培养 . 15 (一) 大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 15 (二) 引导学生养成创新思维 . 16 (三) 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 17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四) 拓展学生的批判精神 . 17 二、 批判精神的培养 . 18 (一)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 19 (二)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 . 19 三、 实证精神的培养 . 19 (一) 鼓励大学生探索和求实 . 19 (二) 要求大学生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 . 20 四、 宽容精神的培养 . 20 (一) 引导学生宽容对待不同观点 . 20 (二) 构建民主宽容的课堂氛围 . 21 第四章 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方式 . 22 一、 引导大学生在科学实践中学习和锻炼 . 22 (一) 组织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 22 (二) 组织学生参与社会生产实践 . 22 二、 在大众传播媒介中渗透对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教育 . 23 (一) 大众传播对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特殊意义 . 23 (二) 大众传播对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实现过程 . 24 三、 培养大学生的个性激发创造活力 . 25 (一) 强化教学中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 25 (二) 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参与意识 . 26 四、 优化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环境 . 26 (一) 建立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社会条件 . 27 (二) 改进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文化支持 . 27 (三) 营造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校园氛围 . 28 (四) 完善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规章制度 . 29 结束语 . 30 参考文献 . 31 致 谢 . 33 附录 a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4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无论处在哪个时代,科学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相应的,科学精神 的弘扬和普及在任何时期都有现实意义,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必须 常抓不懈。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所具备的意识和态度。近年来我国高等 学校开始重视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尽管如此,仍然 要加强对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 义理论的宣传教育,树立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科学精神的培养 直接关系到国家创新能力的建设、现代大学的建设和大学生个人的发展等许多方 面。欧美发达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甚至可以用小时来衡量,每个小时 都有可能有新的成果出现。剑桥大学和哈佛大学在二十世纪培养了众多的诺贝尔 奖获得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和创造性思考能力。科学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 学习风气和较高的辨别真伪的能力。高校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能动因素,激 发大学生的创造力,积极地向大学生弘扬勇于批判、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才能 使大学生群体努力地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服务。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直接关 系到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成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大学生的创新思 维是保持大学生群体旺盛的脑力活动的手段之一,同时也能将他们的青春活力转 化为社会建设的强大力量之一。学校应要求组织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加强他们 非习惯的思维和对事物的重新评价,使他们逐步学会提出新的思路。要充分利用 大众媒体的沟通方法,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形成学习科学的时 尚,引导学生研究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必须有健全的与科研活动相关的管理制 度和机制,重塑科学的自我监管机制,从制度上消除学术造假的土壤。 关键词: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培养 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研究 ii abstract the spirit of science i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eoples awareness and attitudes in the scientific activities. we found that a considerable part of the students lack the spirit of science phenomena. the lack of objective truth-seeking spirit in the curr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ny students mental balance, the lack of exploration, the spirit of truth and objective, pragmatic spirit.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task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spirit of science should be conducted to the scientific spirit of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work. popularize scientific knowledge,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literac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science,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science. respect for science to take ac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s of science, into an inner habit and conscious behavior. scientific is realistic and pragmatic, pioneering and innovative. science and spirit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understand and accept based on the philosophy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the marxist world outlook and values, and thus to understand and accept the theory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consciously outside into their own behavior, and in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 proces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a comprehensive and correct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under the premise, to cultivate a scientific spirit. on the one hand,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system is a subsystem of the entire social and cultural systems; the other hand, science is shaping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soil. carry forward and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science, the need to rely on the support of the advanced culture. carry forward and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science,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culture, the three represents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s guidance, adhere to the correct value-oriented. the task of marxist materialism and atheism is not just to guide students to critique and complete denial of theism, its more important task is to always firmly based on the philosophy of marxism and the results of modern natural science to help students to gradually form a scientific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to help students to establish the scientific spirit. key words: scientific spirit; sense of innovation; cultivation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研究 导言 无论处在哪个时代,科学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相应的,科学精神 的弘扬和普及在任何时期都有现实意义。科学精神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和具有反复 性的工作,一旦忽视和放松,就有可能导致全民科学水平和意识的下降,各种非 科学的思想甚至是反动的思想就会侵入人们的头脑。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的力量之一,即使在科学精神相对普及的今天,对这一群体进行科学精神的 培养也必须常抓不懈。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大学应该承担起培养 大学生科学精神的主要任务。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之所以有别于研究院和其他 社会组织,一个最主要的特点还是在于它具有教育和培养人的功能。 1大学应该成 为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的主阵地。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所具备的意识和态度。科学的基石是理性精神, 在研究过程中讲究用数学进行论证和依照逻辑展开推理。创新精神是科学的灵魂, 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大学生虽然学习了某些科学知识,并不代表就具备了科学 精神。进入新世纪,我国高等学校开始重视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 训练与培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一些手段,收到了一些效果。尽管如此, 仍然要加强对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要通过普及科学实践来提高大学生的科学 素养,不断地促使他们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进而达到培养科学精神的目的。马 克思主义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是真理和科学。因此,铸造大学生的科 学精神,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 树立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他们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 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应成为大学生的行动指针,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 科学精神、培养科学精神可以塑造大学生成才。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出发,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为 基础,比较和借鉴不同学者对科学精神培养的研究成果,运用抽象与具体、理论 1 徐柏才: 大学生成才导航工程论纲 ,人民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2 页。 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研究 2 与实践、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探寻科学精神的具体内涵以及其如何有效地 内化为大学生的内在品质。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一是文献法,笔者查阅了大量 的相关资料,在占有丰富材料的基础之上,对科学精神培养途径进行了认真的研 究。二是归纳综合法,本文对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与制度化的科学精神在单独分析 的基础上综合起来,使人们对科学精神培养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第一章 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概述 一、 科学精神的概念和内涵 (一) 科学精神的概念 科学精神是人们的特定意识和态度在科学活动中的表现。其内涵包括几个方 面: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实证精神、宽容精神。 (二) 科学精神的内涵 1. 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科学的灵魂,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科学倡导创新精神,倡导保 持对自然的好奇心,促进自由探索和创造,力求揭示自然的奥秘。创新精神是科 学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少有人知道科学的活动有很多过程,这些过程在 本质上是创新的过程。发现一个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取得新的成 果,这就是创造性的科学工作;是否有创新是衡量科研工作先进与否的标准。科 学研究的前提应该是假说,它迫使科研开发不同形式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科学如 果失去了创新精神,就不可能有新的发现和新的理论诞生,科学将永远停留在同 一水平。创新的精神,包括不停地勤奋学习,始终保持探索未知的强烈的激情, 拥有一颗永无止境的好奇心,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不断进取等。 2. 怀疑和批判精神 怀疑和批判性思维强调反对迷信,反对盲从权威,不轻信书本,倡导在科学 的事实和理性的批评的基础上看待现有的知识。科研是为了追求真理,在追求真 理的过程中,科学家们的怀疑和批判精神贯穿始终。批判精神,体现了合理怀疑 的精神。合理的怀疑是科学的本质,是科学创造力的先决条件。没有合理怀疑和 科学批判,就有没有科学创造。 3. 实证精神 实证的精神,是一个尊重事实、寻求实验的精神。它强调对科学事实的观察 和实验是科学认识的基础,强调对科学认识的测试,必须立足于客观事实。从哲 学的角度看,这样的实证精神是引导学生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自觉克服主 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研究 4 观真理论的影响。实证研究和科学实验测试所有的科学理论。科学的实证精神承 认了在科研中科学实验和实证研究的基础地位。所有科研要从材料和感知,而不 是从现有的理论和原则出发,所有科研必须通过科学实验的测试验证,而不是任 意的理论虚构和概念堆砌。科学的实证精神,揭示了科学的活动必须坚持实事求 是的严谨态度。科学活动必须从客观事实出发,不唯书,坚持实事求是的严谨态 度。 4. 宽容的精神 科研的宽容精神首先体现在科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科学研究的自由性。 其次,宽容的精神有力地促进了科学的全面发展。再次,宽容的精神为科学理论 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自由空间。通过自由竞争,可以选择正确的科学理论,消除 错误的科学理论,不同的学术流派可以共同争鸣。 二、 大学生缺失科学精神的原因分析 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有缺乏科学精神的各种现象,导致这些问题的原 因是: (一) 开拓创新的精神缺乏 近年来,高校开始采取各种形式在自己学校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 和能力的培养,但形势仍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首先,很多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 学生大多是循规蹈矩,老师没说的话不敢说,不敢做的事很多,缺乏明确的创新 意识。其次,学生的主动性不强。大多数学生没有积极和独立地思考,师云亦云, 不标新立异。最后,学生的创作欲望和信心不足。一些学生认为,创新的人是天 才,只有天才能创造奇迹,他们不具备必要的知识和创新的技能,简直不敢相信 自己可以创新。由于缺乏创新的自信心,因此缺乏创新的欲望。学生缺乏创新的 欲望,阻碍了其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创新素质的提高。 (二) 缺乏客观求实的精神 在当前高校,许多学生心态不能沉静下来,缺乏探索求真的精神和客观务实 的态度。有些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并不牢固,通常不仔细听讲,考试临时抱佛脚, 甚至在考试中抄袭作弊。同时,部分大学生弄虚作假、篡改数据、伪造实验材料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的事件时有发生。一些学生抄袭他人的理论,投机取巧,肆意夸张地自我抬高身 价;一些学生过分强调功利的研究,只重视文章的数量而忽视文章的质量;还有 部分学生懒惰,满足于现有学术水平,不思进取, 。这些都反映了当今大学生的浮 躁心态,他们逐渐淡忘了客观求实的精神。 (三) 忽视科学求知的过程 大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科学知识,但不一定有求知的本领。拥有了一些科学知 识并不意味着有了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技能和素质。如今,竞争机制在社会生活的 所有领域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中掀起了文凭热。文凭、证书肯定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我们发现,大学生追求文凭和证书多半都出于急功近利的目的,而不是为了 享受获取文凭和证书的学习过程。在大学生数量日益增长的后面,许多学生缺乏 对探索求知的兴趣,已成为一个突出问题。 三、 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目标与任务 (一) 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和把握科学精神 我们要大力开展科学精神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大学生的 科学素养,树立大学生的科学观念,从而达到培养科学精神的目的。尊重科学要 采取行动,按照科学规律,将科学精神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习惯和自觉行为。 (二) 使大学生了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历史 科学精神的弘扬是促进科技文明的开始。科技文明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科 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科学的管理。它强调务实、开拓创新、 认真、不为名利、顽强的敬业精神、努力追求、大度、平等待人。科学和技术教 育应建立优秀的技术理性意识的培训,建立科学概念和科学态度,加强科学方法 和手段的使用,贯穿学习科学和科学精神,并应与科学发展的历史紧密合作。 (三) 使大学生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 科学的精神和内容非常丰富,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学生应 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具有创造活 力是培养科学精神的要求。 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研究 6 (四) 使大学生具备严谨的学术风气 加强科学精神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学校 科学文化水平代表学校的学术和科研能力,科学精神的培养保证人才的质量,增 强学校的实力。积极推进科学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反对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治学态 度。教师必须首先以身作则,树立优良的学术氛围。纯化学术氛围,鼓励大学生 热爱科学,崇尚真理,按照科学规律办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第二章 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意义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 “中国古代科技有过辉煌的成果,但也有不足,主要是没 有形成实验科学传统和完整的学科体系,科学技术没有取得应有的社会地位,更 缺乏通过科技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机制。为什么近代科学技术首先在文 艺复兴后的欧洲出现,而未能在中国出现,这可能是原因之一吧。而且全社 会的科学精神不足也是一个缺陷。 ” 2可见在古代的中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滞后与科 学精神的缺失不无关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科学精神的培 养直接关系到国家创新能力的建设、现代大学的建设和大学生个人的发展等许多 方面,科学精神的培养始终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科学精神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一) 国家自主创新能力需要科学精神 欧美发达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甚至可以用小时来衡量,每个小时 都有可能有新的成果出现。在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十分迅速,某些领域已经赶 超了发达国家,但总体看,我们仍不能掉以轻心,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仍有巨大 的空间,因为科学的发展是一项长远的事业,只有尊重科学,给科学研究以自由 和宽容的环境才能有所作为。具备科学精神的广大公民是一个国家创新的基本细 胞,在这种良好氛围中国家可以较为便捷地组织起创新力量;如果一个国家长期 缺乏科学精神,科学技术的水平就有可能一落千丈,迅速被甩在先进水平的后面, 这样购买利用别国的成熟技术会付出高昂的代价,甚至随着科技水平差距的拉大, 会陷入他国的技术制裁行列,这样不仅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更危险的是会危 及到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近邻日本在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下降直接导致国家竞争 力的下降,从而使日本的经济长期限于停滞,这与日本忽视科学精神培养的传统 教育模式不无关系。3为此我国要吸取这一教训,要维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避 2 江泽民: 论科学技术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77 页。 3 丁厚德: 建设创新型国家新时期国家战略的选择 ,载科学研究2006 年第 8 期。 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研究 8 免类似日本的问题发生就必须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 这不仅会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维护国家技术研发的独立 和自主,避免受制于人。 (二) 学术追求需要科学精神的指导 剑桥大学和哈佛大学在二十世纪培养了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成功 与科学精神的培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早在几千年前,古希腊人就强调训练人 的理性,强调塑造人格的自由教育思想,这两者是剑桥大学的学术原则,这些原 则强调在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特别重视培养学 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考能力。4剑桥大学强调发挥个人才智和潜力的传 统都渊源于这些思想,剑桥大学注重学术独立与自由、重视知识内在价值的办学 理念正是这些思想的集中体现。历代剑桥学子之所以具有出类拔萃的批判创新能 力正是在这种学术传统的熏陶下形成的。 延伸至新大陆的“美国剑桥”哈佛大学继承了剑桥大学自由教育思想的传统。 美国版剑桥在新大陆自由、宽松与务实的环境中使其教育更是如虎添翼。哈佛大 学历来坚持学术独立和学术自由,认为大学不应该牺牲其独立性而做出有损于学 术独立和自由的事情,即使外部环境迫使大学这么做。哈佛大学认为重大学术成 就的获得、学术大师的产生都要求大学必须具有一种忘我的求知精神,在求知的 过程中大学要只追求知识和科学,其实际功利则是次要的,这些都显然与实事求 是的要求十分相似甚至是共通的。 二、 科学精神的培养促进大学教学机制的完善 (一) 完善大学教学形式 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就是要把高等教育实践中受教育者已经普遍具 有的感性认识正确地引向更高层次的理性认识,这是从传统的教育哲学的角度得 出的结论。这种理性认识最主要的方面表现在受教育者能够积极地同化科学精神 为自身品质,在学习和工作中主动地崇尚科学和追求科学。这种理性认识要求受 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合理地运用质疑、批判和创新等科学精神要求的标准来甄别、 4 林德宏: 科学思想史 ,江苏科技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97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获取和接受外来的知识,在扬弃的基础上建立自身的知识体系,而不是简单和被 动地接受来自外界的知识灌输。所以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许多 高校多年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业已形成的只注重对学生科学知识传授的倾向和习 惯已经不合时宜,必须舍弃掉,必须使教学实践同科学方法的普及、科学思想的 灌输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过往的高校教学中比较多的重视对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科学结论的验 证。重视对科学结论的验证并且应用于教学实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科 学理论的实质。5举例说明如对事物的本质规律的认识可以采用先提出假说后进行 验证的教学模式,因为假说中包含着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推测和猜想,有一定的抽 象性即不能具体化,所以还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假说及其在此基础之上的推论和 猜想,也就是将假说、推论与之后进行的观察试验的结果进行对比和参照,以验 证假说的正确与否。如果观察试验的结果同假说的所有可能的推论相一致,就说 明该假说的提出能够经受主住实践的检验,得到证实为正确的;如果观察试验的 结果同假说的推论总是有出入,这样应该不得不承认该假说经不住实践的检验, 即被实践所否定。这正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运用和体现,是科学的实事求 是精神的体现。 当然,因为事物都是相对的,所以观察试验方法对科学假说的检验和判断作 用也不是绝对的。观察和试验方法对假说的检验有其绝对的一面,也有其相对的 一面。绝对性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试验对检验假说有判断作用。另外,相对 性表现为由于当前的试验技术及其相关的科学理论都在不断发展之中,现有的试 验结果很可能被新的试验结果和理论否定,而失去其为正确的评价。不能把现有 的试验检验结果绝对化,现有的试验结果有其相对性,观察和试验可以作为科学 假说的验证标准,但仅仅是参考标准,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或者是理论,这就是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6在大学生日常学习中如果能经常开展类似的科学实 践活动,从辨证统一的角度讲解和传授科学知识,学生就不仅获得了知识,也获 得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育了他们的科学实证精神,引导他们从科学本质的角度 去认识和接受新的知识。 5 张应强: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反思与建构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6 页。 6 林德宏: 科学思想史 ,江苏科技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65 页。 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研究 10 (二) 促进大学科研事业发展 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进 程。大学生群体的科学素质和精神状态将十分可能会影响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大学生是接受了社会高层次教育的成员集合体,这个群体中的很多人将来极有可 能会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各方面事业的中坚 力量。科学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风气和较 高的辨别真伪的能力。大学生群体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支重要力 量,肩负着参与科学技术研究的重任,在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 中,以及在社会公众中普及科学知识的任务中都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7如果要 大学生在将来准确地探寻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他们 就必须具备科学精神,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为社会和人民创造福利。 科学精神应成为大学生学习和工作的指导原则,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 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科研动力,而且可以加强大学的 科研活动。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的需要是促进开展科研活动的根本动力,科学研究 不是追逐利润的活动。此外,科学精神也是大学内科学活动蓬勃开展的推动力量, 是促进科研活动的强大精神动力。充分激发大学生从事学校组织和开展的科研项 目的热情,增加大学科研的人力资源,促进大学科研事业的发展,这些都离不开 加强对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始终使学生保持对科学的高度热情。 规范大学的科研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依赖于对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因为 科学精神总是贯穿于科研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中,科学精神既产生于科研活动之中, 也支配着科研活动的全过程。科学精神要求科研活动必须求真务实并且服务于人 民和社会,科学精神要求科研活动杜绝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丑恶现象。大学生 科学精神的培养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大学科研氛围。形成尊重科学的良好氛围, 营造积极进取和勇于开拓创新的校园精神和文化氛围,都需要在大学生中加强科 学精神培养,这对大学科研事业的开展有着非常好的积极作用。 三、 科学精神的培养促进大学生的个人发展 7 陈建坤: 倡导科学精神树立科学信仰 ,载新华文摘2001 年第 1 期。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一) 科学精神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 创新意识包括求知欲望、创新动机、敢于打破常规的精神、拼搏奋斗的精神、 严谨的态度等诸多方面,还包括创新能力中的诸多非智力方面的因素。创新意识 的内涵包括推崇新鲜事物、追求新鲜观念、以创造新事物为荣誉,不断开启创新 的动机,树立创新的目标,发挥个人的创新潜力,释放个体创新的激情。创新思 维指的是个人发明或发现一种全新的方式去理解现已存在且已有定论的某种事物 的动态思维过程。创新能力作为人的重要技能之一,更多的是一种人格特征,不 仅仅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偏重智力和脑力方面的特征,创新能力是一种精神状态, 是个人的一种综合素质。当然也有许多观点认为创新能力包括进取力、超常力、 想象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批判力、选择力、敏捷性以及创新操作能力等等8,不单 单包括创造智慧的能力。 完善而且扎实的基础科学知识是个体其本身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开端和基 础,合理的、多方面的综合能力结构是个体创新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现实及基础前 提条件。个人合理的综合能力结构包括个体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剖问题本质 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对策的能力以及操作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个体缺乏创新 意识和创新能力,就不会有科学发展至今的辉煌成果;个体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 能力,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就会呆在原地不动。个体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人 类主观能动性的集中体现。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无论哪个国家或是民族,只 有具备强烈的开拓进取意识和积极超前的创新意识,才不至于在竞争白热化的全 球化时代被抛弃而陷入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只有那些永不满足、雄心勃勃、积 极向上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在全球化竞争的博弈中处于较有利的位置。善于创造和 创新的素质是人的能动性中具有突出特点的,甚至可以被看成和誉为最高尚的素 质。人类正是通过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创造和不断创新来推动社会历史的车轮缓缓 前进的。 科学活动是探索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过程,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的交互作用 始终贯穿在这个过程中,从事科学工作的人员源源不断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从 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科学工作者的怀疑批判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是贯穿科学 8 彭炳忠: 论科学精神 ,载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 年第 14 期。 大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研究 12 研究活动的重要品质,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动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 兴旺发达、蒸蒸日上的动力。 当前改革已深化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大到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国家层面 的体系,小到包括日常生活等各个细小环节。每一个细小环节都可能出现出乎意 料的问题和矛盾,使得需要解决的问题逐渐堆积起来。完全而且彻底地根除这些 矛盾和问题是比较有难度的,但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手段合理有效地协调和解决这 些问题和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创新在协调和解决这些问题及矛盾的过 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作用。创新可以实现许多问题 的化解,青年大学生尤其应该成为创新力量的主要部分。创新是一种意识也是一 种行动,只有创新意识没有创新活动和成果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创新本身就是意 识化为现实的过程。不论是哪个方面的创新,如制度、理论或是文化,创新的关 键都在于将创新的意识落实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之中,将头脑中新颖的观念和构思 转化为客观实在。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宝贵的人力资源,大学生的力量和智慧可 以在社会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高校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能动因素,激发 大学生的创造力,积极地向大学生弘扬勇于批判、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才能使 大学生群体努力地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服务,贡献自己的能力和才智,充分发挥出 他们作为优秀人力资源的特长和优势。 (二) 科学精神的培养激励大学生热爱本职工作 科学研究是揭示客观世界的奥秘、探索客观世界规律的精神生产活动。热爱 科学并且愿意为之献身的精神是科学家最重要的职业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 容之一。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各种困难和挫折,甚至有时可能需要科学 家献出生命。 9每位科学家都会坚信自己所从事的科学研究活动是极其伟大的事业, 是为全人类的福利服务的事业;每位科学家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前进的最大动力就 是他们都会自愿为科学这一伟大事业奋斗终生,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热爱科学、敬业献身的精神作为科学家的职业精神看起来似乎是专门属于科 研领域的,其实不然。科学研究活动是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的一部分,爱岗敬业、 强烈的责任心和献身精神等科研领域专属的精神可以通过具体的科研活动传递和 9 陈昌曙: 自然科学的发展与认识论 ,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7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辐射到各个社会成员,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将受到激励和鼓舞。我国社会在不断 发展和进步,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有限等各 种限制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越来越成为我们前进中的瓶颈。如此之多的不利 因素看似可怕,实际上可以通过科学手段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消除其不利影 响。充分挖掘和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鼓励社会生产建设中的劳动者立足于本职 岗位,鼓励他们秉承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事业心,集约使用现有的资源,提高 劳动生产效率,最大程度地减少资源浪费,以科学的手段推动社会经济持续稳定 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