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理论专业论文)论法治化进程中理性公民法律意识的构建.pdf_第1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论法治化进程中理性公民法律意识的构建.pdf_第2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论法治化进程中理性公民法律意识的构建.pdf_第3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论法治化进程中理性公民法律意识的构建.pdf_第4页
(法学理论专业论文)论法治化进程中理性公民法律意识的构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我国治国的基本方略。然而法 治国家的建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法治社会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理性公 民法律意识是影响我国法治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中国法治化构建的难点 之一。 迄今为止,人们对理性阶段的公民法律意识尚未有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该 阶段的公民法律意识是“理性公民法律意识” ,指以伦理性价值为根基,以主体性 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对法和法律现象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是法治的基本目标之一。 理性公民法律意识与法治国家的形成具有内在关联性,这种关联性主要表现 为:理性公民法律意识从确定法治的价值元素、引导主体作出价值选择、促进法 律价值的不断发展三个方面奠定了法治的价值基础,并在立法、法律适用和法律 遵守上内在的驱动法律制度的运行。 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普法 教育的实施,我国公民法律认知的水平大大提高,公民遵守法律的意识体现出增 强趋势,对法律的期待也是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但是由于我国传统法律文 化的消极因素、法治教育教条化、社会的转型和制度不完善等原因,使公民法律 意识在不断提高的同时还存在法律认知和法律认同不协调、法治主体性意识缺失 问题。 建设法治国家,必须构建理性公民法律意识。笔者建议通过强化道德教育、 加强法治思想启蒙、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步伐、增加公民 参与立法、司法的机会等途径来构建法治化国家的理性公民法律意识。 关键词:法治;理性公民法律意识;主体性意识 论法治化进程中理性公民法律意识的构建 ii abstract rules a nation legall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m country under the rule of law has become the essential plan of our country s policy. however establishment of the country under the rule of law is the process which advances gradually, the formation of society which under the rule of law is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rational citizen s legal consciousnes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during the advancement of chinese access to the rule of law, also is one of difficult. until now, the people not yet have the unification understanding to the rational citizen s legal consciousness, the author thought this stage of citizen s legal consciousness is “ rational citizen s legal consciousness” . it takes the value of ethics as the foundation and the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as the main content which is the understanding of objective rule for the law and one of the basic goal of rule of law. rational citizen s leg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formation of country under the rule of law has the intrinsic relatedness, this kind of relatedness main performance is that rational citizen s legal consciousness determinates the value s element of rule of law, guides subject making the right choice,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value of rule of law. meanwhile, during the process of legislation, the legal utilization and the legal obedience it act the movement of law system intrinsic.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uthor discovered that, along with political and the economic system reform, the implementation of legal education program, our country citizen law cognition level has enhanced greatly,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itizen law obedience has manifested the enhancement tendency, people s anticipation to the law also has been positive since we carries on reform and open policy. but as a result of negative factor of our country s tradition law culture, the stodgy law education, societys reforming and system imperfect and so on, the citizen s legal consciousness while enhances unceasingly also have the problem that the legal cognition and the legal approval is uncoordinated, the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is gone.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access to the rule of law must construct the rational citizen s legal consciousness. the author suggested strengthen the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thought initiation, consummates the market economy system, speeds up the democratic political system construction step, increases the chances of citizen to participate in the legislation and the judicial to raise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key words: rule of law; rational citizen legal consciousness;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 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 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 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 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一、理性公民法律意识概念的界定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现行法律和 法律现象的心理体验、价值评价等各种意识现象的总称。它包括人们对法的本质 和功能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适用的评价、对各种法律行为 的理解、对自己权利义务的认识等等,是法律观点和法律观念的合称。 1它作为人 们对法律及法律现象的认知,可以分为感性和理性阶段。然而迄今为止,人们对 理性阶段公民法律意识概念的认识尚未统一,有人称之为“法观念” ,认为“法观 念是人们认识法现象的理性阶段,表现为法律思想、观点和理论,是人们对法现 象由片面的表象的感觉和印象,经过大脑的加工而上升为全面的、深刻的、反映 法现象内部联系的、科学的法律思想理论体系。 ”2也有人称之“法律理念” ,是指 “公民对法律的理性认识基础上对法律产生的理性心理体验,是法律情感和法律 认知的理性升华,是以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价值追求为归依的法律思想和 信仰。 ”3还有人称之为“理性化的法律意识,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 段。 ”4 而笔者基于法治社会构建的目标将此阶段的公民法律意识界定为“理性公民 法律意识” ,指以伦理性价值为根基,以主体性意识为主要内容的对法和法律现象 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是法治的基本目标之一。其内涵主要有如下四层含义: 第一,理性公民法律意识是正确的法律意识。 根据人们对法和法律现象客观规律认识的不同,法律意识可分为正确的法律 意识和非正确的法律意识。 5我们知道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态,公民法律意 识是伴生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法律意识应当是法这一社会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 映和映象,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 的意识” 。6意识形态虽依附于客观现象但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例如在完全相同 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因为人们思想文化背景的差异,认识角度和方法等方面的不 同,人们的社会意识包括法律意识也是不同的: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在相同的 物质生活条件下,有法家的法律思想,也有儒家的法律思想;西方资产阶级的法 论法治化进程中理性公民法律意识的构建 2 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关于“恶法亦法”和“恶法非法”的争论;社会主义 时期有“依法办事”的法律思想,也有“权大于法”的法律思想,这就会有正确 的法律意识和非正确的法律意识之分。而作为一种良好的治道方式法治,其 构建需要的公民法律意识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应该表现为:追求善法、良法、注 重主体权利、实现独立人格、积极参与社会公平竞争、崇尚法律。这是一种灌注 了法治理念的理性公民法律意识,也是正确的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和法律现象 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 第二,理性公民法律意识与法治紧密联系,它是法治社会建立所确立的目标 之一。 法治作为一种依照法律治理社会、管理国家的治道方式,是人类理性发展的 结果,是人类理性的表现。人治、礼治从非理性的意义上讲并非一无是处,人治 在管理和决策方式上,有时比法治更加快捷、方便。然而通过理性的筛选,人们 摆脱了非理性的困扰,逐步认识到人治和礼治的“优点”并非“优点” ,法治才是 目前为止最为有效的治道方式。正如卓泽渊所说: “法治的提出,就是人类理性思 维的结果。在法治与非法治之间的明智选择,本身就依赖并表明了人的理性。人 类对于法的一切期待、努力都是可以理性化的。只要人类正确地运用自己所拥有 的理性天赋和理性能力,人类就会在法治发展的历程中作出明智的判断、推理, 正确确定法的目标,寻找到达成该目标的最佳途径。 ”7所以理性的公民法律意识 是法治内在本质的体现和需求。同时,法治一旦付诸实践,便体现为法治秩序, 由于社会系统即基本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作为秩序的法治也 呈现不同的形态。但是可以在比较分析各国法治的基本状态时,从各国具体的法 治化过程的特殊性中剥离和抽象出各国法治所共同的基本因素,作为比较法治建 设的基础和依据,为评判不同国家法治状态提供一个比较公允客观的标准。理性 公民法律意识即是法治精神构建的标准,是法治建设确立的奋斗目标之一,没有 理性公民法律意识作为标准,法治的精神构建也就失去了合理、明确、具体的目 标。 第三,理性公民法律意识以公平、正义等伦理性价值为根基。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理性公民法律意识不仅仅是对法和法律现象的正确的认识,而且是以公平、 正义、平等等伦理价值观和善的理念为基础的理性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但是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决定了它能能动的反作用于被它反映的客观现象,而 且有时候这种作用是巨大的。混乱的、无目的的、无伦理价值观的法律意识将会 创造出恶的、错误的、非正义的制定法。然而“法治是指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 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度良好的法律。 ”8法治的基础必须建 立在良法之上,理性公民法律意识是对精神,对正义和善的本能意旨,它与追求 正义的法和追求法的统一的最高目的形成内在的契合。 第四,理性公民法律意识以主体性意识为主要内容。 主体性意识不仅是理性公民法律意识的重要特征,而且是其精髓所在。日本 法学家川岛武宜说: “近代法意识最根本的基础性因素是主体性的意识。 ” 9反观现 实,我国政府在推进法制现代化的过程中并没有很好的看待和处理公民、社会与 政府的关系,过分突出了政府的权力作用,从而导致公民对权力的崇拜与依附, 使公民误以为建设法治国家完全是政府的任务和行为,与己无关,形成公民的法 治对象性意识而非法治主体性意识。举例说,自“依法治国”理论的提出后, “依 法治省” 、 “依法治市” 、 “依法治乡” 、 “依法治民”的口号随处可见,有些领导者 认为法治主体是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法治国就是依法治民。因此,要在法 治化进程中构建公民理性法律意识就要首先构建公民法治主体性意识,它不仅是 法治产生的前提性条件,而且是公民理性法律意识的主要内容。 具体说来,公民主体性意识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公民的自由追求意识。 在西方伦理史上,康德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了自由,自由是康德道德哲学的拱心石。 在康德看来,人作为理性存在物,其意志应当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一种天赋权 利,是每个人由于他的人性而具有的独一无二的、原生的、与生俱来的权利。一 个人只有作为纯粹的意志存在物而不是作为一个自然的存在物,他才是自我决定 的,才能“自己为自己立法”,才能在立法时不服从异己意志。10自由确立了人 的主体性地位,极大的释放了社会主体的自由创造精神和能量,为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和社会文明的整体性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没有自由就没有人的积极性 论法治化进程中理性公民法律意识的构建 4 的充分发挥,社会进步就失去了主体的内在精神动力。所以作为法治主体的公民 应该具有自由追求的意识。 (2)公民的自律意识。自律和自由其实是相伴相生的, 都是公民主体性意识的衍生。自由是自律的前提,罗尔斯指出:“自律的行为是 根据我们作为自由平等的理性存在物将会同意的、我们现在应当这样去理解的原 则而做出的行为。”11而自律又是自由的保障,个人的自由不能侵犯他人的自由。 一个自由人只有充分意识到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才可能有理性的、自觉的自 律。只有通过理性的自律,个人才能在追求自身的自由权利的时候,敢于承担对 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使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自觉融于社会 中,把社会作为实现个人自由的前提和条件。 (3)公民的权利意识。权利意识是 公民主体意识的具体化,是公民主体的权利在观念中的反映。12具体而言,公民 权利观念应当包括:知晓权利体现着社会化了的人的自由性和主体地位,知晓自 己依法享有的政治权利、人身权利、社会经济权利和文化权利、宗教信仰权利等 及其他权利;在法定范围内主动追求和行使自己的权利,勇敢捍卫自己的权利, 并对他人一切合法的权利给予同等的尊重,认同并履行自己依法对他人、对社会、 对国家负有的义务。 (4)公民的平等意识。平等是特权的天生对立物。社会主体 只有自觉确立与其他主体在人格上的平等观念才能形成自主、自尊、自信、自爱 的独立人格,塑造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完美的主体性;只有确立 主体的现代平等精神,才能彻底消除主体的特权意识。 (5)公民的自主参与意识。 法治不仅是国家所关心并努力从事的事情,而且更是全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一项 正义的事业。公民的自主参与意识反映了社会公众强烈的主人翁意识,表达了社 会公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正是在这种精神氛围中,人的主体性得到了最大限度 的实现,法律与人的内在需求达到了最大限度的从内容到形式的一致,法律成为 人性的一部分,法和人在本质上达到了某种契合与同一。正如托克维尔所说: “在 民主共和国,已经不是一部分人民去从事改善社会的状况,而是全体人民都以关 切的心情承担起这项任务” 。13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二、理性公民法律意识与法治国家形成的内在关联 法治是什么?古今中外的法哲学家、思想家莫衷一是。 牛津法律大辞典是 这样表述“法治”的: “一个无比重要的,但未被定义,也不是随便就能定义的概 念,它意指所有的权威机构、立法、行政、司法及其他机构都要服从于某些原则。 ” 14概括地讲法治问题包括三个层次,法律意义的法治,价值意义的法治,社会意 义的法治。15 笔者认为,法治不可定义,但无疑其含义不仅仅是法律规则、国家的命令, 还应当包含法律的目的,法律的价值,这也是历史给我们的启示。1935 年 9 月, 在希特勒和司法部、内务部各部官员的“讨论”中,德意志帝国国会通过了臭名 昭著的纽伦堡法。由此血腥、残忍的种族歧视、种族灭绝被纳粹通过“合法”途 径披上了法律的外衣, 每一项判决都是与法有据,有法可依。可是每一部种族立 法每一项判决又都是那样无视正义、人权、自由、民主、平等、理性等人类至高 价值准则,都是践踏人类尊严的典型例证。如果按照“法律即是主权者命令”的 理论,无疑纳粹德国是一个“法治国” ,但显然这不是我们想要的“法治国”或是 “法治社会” 。事实上看看德国法官们依照这些血腥法律、条例所作出的判决就知 道“法律即是主权者命令”的理论已使此时的德国法律界毫无自卫能力来抵抗这 种具有专横的、毫无人权内容的法律,更甚者成为任意使唤的工具、亦步亦趋的 仆从、刽子手的帮凶。 所以,价值意义的法治必定是法治概念不可缺少的一个层面,法治作为一种 控制权力以实现社会秩序和正义的方式,真正目的不在于通过法律这种方式限制 任意的权力,而在于实现社会的既定秩序和最高的价值包括正义、自由、公平、 权利等方面的追求。一个社会将会由于缺乏最高价值的目的而严重退化,没有最 高价值的追求的社会只能是一个低级水平的社会。德国的奥特弗利德赫费曾说: 伦理评价“是绝对必要的。因为法和国家制度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由具有语言 和理智禀赋的人所创造的,所以,它们一开始就受制于语言和理智禀赋中所蕴涵 论法治化进程中理性公民法律意识的构建 6 的道德能力。实际上道德评价并不是从外面加到法和国家制度上,而是法和 国家制度所固有的。因为不管我们是否进行政治批判,是否抗议不公正或自由地 认可一种合法的法和国家制度,在所有这些情形下,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现存 制度是否也是好的和正确的。 ”16因此,对于价值的法治来说,理性公民法律意识 有如下作用: (一)理性公民法律意识有助于法治价值的构建 1 . 确定法治的价值元素 价值是一个关系性的范畴,它反映的是作为主体的人与外界作为客体的物之 间的特殊关系。马克思解释其对“价值”范畴看法时说: “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 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因而,这也是“价值”中的 种的概念,价值是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物的属性。 ”17 这就是说,作为主体的人的活动是有明确目的的,人之所以要去认识客观世界是 为了改造客观世界,而改造客观世界又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当然在这种客体 与主体的关系范畴里,客体对主体的满足(价值)是单向度的,因为客体作为一 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其自身没有主体需求融入其中,或者主体在事先并未赋予其 主观内容,其满足主体是其自身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是其价值的主要方面,主体 的需求及其导引下的选择则是该客体产生价值的次要方面。比如荒野里长的一棵 苹果树上结的苹果满足了行经此处一个快要饿死的人的需要,那么它是有价值的, 它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的自然属性可食用占主要方面,其次才能满足人对它的 需要,主体对它的选择是次要方面。这是将客体语境放在物质(自然)环境中所 得出的结论,但在非物质环境人所创造的精神环境中(政治、宗教、法律等) , 这些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无不融入着作为主体的人的主观期待和价值判断。其能够 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已经超越其自身属性成为产生价值的主要方面。从这个意义 上理解,理性公民法律意识作为人们对法现象符合客观规律的认知、评价进而上 升到内心认同的一种主观意识形态,它对法治价值(包括正义、秩序、自由、效 率、利益等)的确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价值元素有很多:真、善、美、公平、正义、秩序、效率、利益、自由等等, 不同的社会制度将由人们确定不同的价值追求,而不同的价值追求又将确定不同 的法律制度。比如在中国五千年的人治社会中儒家伦理精神血缘本位“亲亲尊尊” “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就是人们所追求的最高精 神价值境界。在“天下本一家”的思想理念下,作为家长的“皇帝” “天子”是权 利的主体,家庭成员个人是没有独立人格的,只能是服从和履行义务。反映到整 个社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趋向上,则为服从与义务的人治特性。在法律制度上就 表现为诸法合一,重刑轻民、行政与司法一体等。在法治化进程中,由于社会物 质生活条件决定社会意识,多元化的生产关系决定了多元化的价值理念,善与恶、 道德与非道德、权利与权力、平等与等级。非理性的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律 现象错误的、混乱的、麻木的认知与评价,将导致人们选择恶的、非正义的价值 观。而理性法律意识作为一种理性的主观认知和评价,不仅仅是一种对制定法的 正确认识,它还包括心理活动的全部基本功能,包括意志、情感、想象力,以及 人的一切文化的和经济的心理技能,是一种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积极状态,是 人们追求善的法律的内心动因和巨大精神力量,从而指引人们确定法律应有的基 本价值:公平、正义、自由、秩序、效率。而在这种良法的统治下才有法治。 2 引导主体作出价值选择 法治虽然被赋予了如此丰富的价值理念,但是在实际运用时,各个价值之间 的矛盾却使我们不得不面临价值选择。例如,要保证社会正义的实现,在很大程 度上就必须牺牲效率作为代价,同样,在平等与自由之间、正义与自由之间都会 出现矛盾,甚至某些情况下还会导致“舍一择一”局面的出现。理性法律意识在 这里就能引导我们对其中不同的价值进行取舍,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得以兼顾。比 如在法律制度是公平优先还是效率优先的问题上,不同的主体会根据自己对法律 的理解、情感、态度、对法治的认识和具体的情境作出不同的回答。美国就有这 样一个案例,在某州要建立一个大型电力水坝,工程已经快完成的时候当地居民 提起诉讼认为大坝的建立阻碍了一种叫巴马哈的小鱼的生存权利,因为每年夏季 这种巴马哈鱼会逆河而上去产卵,如果建成了水坝则小鱼就会因不能到上游产卵 论法治化进程中理性公民法律意识的构建 8 而导致绝种。最后法院还是判决为了这种小鱼的生存而拆除近已完工的大坝,因 为法官认为小鱼生存的平等权利应当优先于效率价值。所以理性公民法律意识可 以引导主体在面对一件具体的事件时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3 促进法律价值的不断发展 理性公民法律意识并不仅仅是静态的心理状态,它更是一种活动的、具有创 造性的动态过程,它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生活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的人们 对历史上或现实中法制实践状况的总结。因此,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理性公民法律意识不断促进着法律价值的发展。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论述法 律价值时认为使城邦人民“各得起所,各司其职”的法律即为“正义的法” , “正 义”无疑是法律的价值品质。到了文艺复兴时代,随着思想的解放身心的自由, 法学家们认为法是对自由的保障,法是人民自由的圣经,只有确认和维护公民自 由的法才是“良法” 。现今,经济的高速发展,法律确认和保护了产权关系,创造 有效的经济运行模式,保护和承认知识产权,解放和发展科学技术,使人们意识 到“效率”也是法律不可缺少的价值基础。而在未来,随着人们对法律现象的认 知、对法律功能进一步的需求,法律价值的内容还将不断的被充实和丰富。 (二)理性公民法律意识是法制运行的驱动力 人们的行为是以自己的思想意识为指引的,是思想意识的外化和物化。公民 的法律行为的合法性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支配它的法律意识的健全与发达 程度。只有当公民树立起崇尚法律权威的意识时,才可能自觉地接受、服从法律 的治理。 “如果一个规则体系要用暴力强加于什么人,那就必须有足够的成员自愿 接受它;没有他们的自愿合作,这种创制的权威,法律和政府的强制权力就不能 建立起来。 ”18 1 在立法上具有评价、矫正、补白功能 理性公民法律意识本身就形成于公民对法律的感情、评价基础上,并经过主 体根据自身客观需求的理性分析上升成为一种理想法律的要求和标准。在立法过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程中,现行法律的好与坏、善与恶、公平与不公平、效率与臃肿,是否达到了主 体理性法律意识所确立的标准是立法者制定法律的前提基础。 “因为客观需要不会 直接成为法律,首先要转化为法律需要和权利要求。而这些要求就成为立法的根 据和动因。 ”19可以说理性法律意识的评价功能是立法的主要动因。同时,如果立 法者的法律意识偏离社会大众的法律意识,是一种非理性的公民法律意识,那么 制定出来的法律就不能靠内化为自身精神力量的法律意识来执行和遵守,立法目 的就不能很好的达到。甚至最终导致法律的修订、废止或是重新创制,理性法律 意识在此就发挥了其矫正功能。而理性公民法律意识的补白功能主要是因为法律 的滞后性和空白性。法律不可能规范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静态上讲任何法律 都有一定的空白地带,动态上讲任何法律也都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在法律适用 和法律遵守过程中法律意识对法律空白地带和法律滞后领域有一定的补白作用, “即社会主体往往根据他们的法律意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调整他们之间的关 系。 ”20 2 在法律适用和法律遵守上具有指引功能 狭义的法律适用是指国家机关适用法律的过程。国家机关是实施国家权力的 机关,它能否正确行使职权,关系着国家权力能否正确适用。而国家机关的职权 又是由全体公民中作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公民来具体行使的,作为国家机关工 作人员的公民的法律意识理性与非理性就直接影响着国家权力行使的正确程度。 要保证负有执法职责的机关和工作人员能够正确执法,严格依法行使这种权力, 自觉带头守法,就需要内化为自身精神力量的理性公民法律意识来引导。 哈特对人们的守法观念进行了区分:一种是外在观念,这种人自己并不接受 规则而只是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观察对规则遵守、违反带来的反映,并预测偏 离规则所带来的不愉快的结果;一种是内在观念,持这种观点的人是自愿接受规 则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和评价别人的行为。21这两种守法观念一种是他律水平 的守法, 是主体因为习惯或害怕惩罚而简单地服从法律的消极守法;一种是我们要 在法治化进程中构建的理性公民法律意识,它是一种内化的精神力量,源于主体 自身心灵深处的至上的法律权威感以及法律所内含的民主、自由、公平、正义、 论法治化进程中理性公民法律意识的构建 10 平等、秩序等价值要素的深切认同和归依,它内在的驱动着主体的积极守法行为, 严格依法行使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充分尊重他人合法、合理 的权利和自由;主动抵制破坏法律和秩序的行为,捍卫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伯尔 曼说: “正如心理学研究现在已经证明的那样,确保遵从规则的因素如信任、公正、 可靠性和归属感,远较强制力更为重要。法律只在受到信任,并且因而并不要求 强制力制裁的时候,才是有效的;依法统治者无须处处都仰赖警察法律不仅 是世俗政策的工具,而且还是生活终极目的和意义的一部分。 ” 2223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三、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状分析 美国法学家霍姆斯曾断言: “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 ”24经验、事 实、实际运作过程是法律的一个侧面,法律实证分析正是通过普遍存在的现象来 观察、描述实际运作中的法律,使法律现象的规律得以显现,法律根据信息反馈 得到不断完善,调和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平衡。因此,法律意识的实证分析对立法、 司法、执法、宪法以及各种法学教育都是不可忽视的。否则,法学研究会变成无 家之水、无本之木,事倍而功半。 (一)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 2005 年 12 月 25 日2006 年 2 月 1 日笔者对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作 了一个一百人的小范围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 20 名党员干部、20 名铁路工人、 20 名公务员、20 名大学生、20 名农民,年龄 1870 岁之间。调查范围包括武 汉市、荆门市和钟祥市旧口镇东方红村。此次调查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要了解现 今公民法律意识呈现何种状态;二是为自己论文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提供可靠 的基础资料和实践素材。为了使此次调查研究尽可能做到科学、严谨、深入实际, 笔者比较了一些公民法律意识抽样调查课题,最后参考上海市民法律意识调查 的考察构架,根据法律意识的内容从法律意识的六个维度进行设计的:第一个纬 度是调查公民的法律认知水平,通俗地说就是人们对于法律和法律现象认识和知 晓的主观状态。设计四个简单法律问题, “我国的根本大法是什么?” 、 “我国法律 规定的男女法定婚龄?”等;第二个纬度是调查公民对法律遵守的态度,包括遵 守法律的情感取向和自觉程度如何。设计三个问题: “在没有罚款的情况下你是否 能主动遵守交通规则?” 、 “如发现家属中有犯罪嫌疑人,你是否会劝其自首?” 、 “你认为遵守法律和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否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个纬度是调查公 民对法律运用的情况,包括运用法律的主观动因和主要障碍是什么等,设计三个 问题: “你认为法律在你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如何?” “当你自己或他人的权利受到 论法治化进程中理性公民法律意识的构建 12 侵害时,你是否会起诉?” “你认为投票选举人大代表对你意义如何?” ;第四 个纬度是调查公民对现行法律的评价,法律评价是人们在法律认知和法律情感的 基础上,对法律事物的是非好坏所作的某种价值评判。其目的和作用在于更好地 对人们的行为实施法律调节。法律评价对行为者本人和其他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 的反馈信息,对动机起激励、强化或抑制作用。25同样设计三个问题: “你认为我 国目前的法律如何?” “你认为我国现阶段法治建设的如何?” “你认为现今的 普法活动是否能够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第五个纬度是调查公民对法律的关 注。法律关注是指当前人们最为关心最为注意的法律问题以及对它们的看法和想 法。这是最能反映人们当前法律意识心理的主流热点和思想趋向的一个概念。设 计四个问题: “你认为我国法院判决公正吗?” 、 “你认为我国什么法律最重要?” 、 “你读过报纸上刊载的新通过的法律吗?” 、 “你认为妨碍你上法院打官司的最主 要的原因是什么?” ;第六个纬度是调查公民对法律的期待。法律期待是指人们对 法律的改革、进步和完善所持的一种期盼、希望和等待的意识状态。设计一个问 题: “你认为我国能建设成为一个法律公平的国家吗?”26 经过统计,调查结果如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表一:公民法律认知水平状况调查 表二:公民法律遵守状况调查 问题 调查结果 1在没有罚款的情况下你是否能主动遵守交通规则? 回答人数 所占比例 a. 是 8 4 人 8 4 b. 否 6 人 6 c. 看情况 1 0 人 1 0 2如发现家属中有犯罪嫌疑人,你是否会劝其自首? a. 是 6 0 人 6 0 b. 否 2 0 人 2 0 c. 看情况 2 0 人 2 0 3你认为遵守法律和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否有很大的关系? a. 是 7 6 人 7 6 b. 否 1 0 人 1 0 c. 看情况 1 4 人 1 4 问题 调查结果 1我国的根本大法是什么 回答人数 所占比例 a. 经济法 0 人 b. 刑法 4 人 4 0 c. 宪法 9 4 人 9 4 d. 民法 2 人 2 2我国婚姻法规定男女的法定婚龄是? a . 男 2 2女 2 0 7 6 人 7 6 b . 男 2 0 女 1 8 1 8 人 1 8 c . 男 2 1 女 2 0 2 人 2 d . 男 2 3 女 1 8 4 人 4 3你了解宪法的内容吗? a . 完全不知道宪法的内容 3 0 人 3 0 b . 知道一点 2 2 人 2 2 c . 曾经通读过一遍,知道其内容 4 6 人 4 6 d . 非常了解 2 人 2 4某人在路边捡回一名弃婴,抚养了 3 个月后,声称是 自己的亲生儿子,以 3 0 0 0元卖给别人,下列正确的 是? a . 他犯了遗弃罪 1 0 人 1 0 b . 他犯了拐骗儿童罪 6 人 6 c . 他没有犯罪 0 人 d . 他犯了拐卖儿童罪 8 4 人 8 4 论法治化进程中理性公民法律意识的构建 14 表三:公民法律运用状况调查 问题 调查结果 1你认为法律在你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如何? 回答人数 所占比例 a . 非常重要,我有麻烦首先想到法律途径解决 3 4 人 3 4 b . 比较重要,我有时会尝试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 2 0 人 2 0 c . 一般吧,我基本不主动寻求法律途径解决问题,除非迫不得已 3 8 人 3 8 d . 没觉得有作用 4 人 4 e . 法律根本没用 4 人 4 2当你自己或他人的权利受到侵害时,你是否会起诉? a . 是 5 2 人 5 2 b . 否 2 2 人 2 2 c . 看情况 2 6 人 2 6 3你认为投票选举人大代表对你意义如何? a . 非常重大,这是我的基本政治权利 3 0 人 3 0 b . 比较重要,人大代表可以替我们说话 2 6 人 2 6 c . 一般,选谁都一样 2 8 人 2 8 d . 没用,走过场,跟我没关系 2 6 人 2 6 表四:公民法律评价状况调查 问题 调查结果 1你认为我国目前的法律如何? 回答人数 所占比例 a . 对所有公民是平等的 4 0 人 4 0 b . 略有不平等,没有充分保护底层劳动人民的利益 4 6 人 4 6 c . 非常不平等 1 2 人 1 2 d . 不知道 2 人 2 2你认为我国现阶段法治建设的如何? a . 完全没有感受到 1 2 人 1 2 b . 感觉到行政机关守法些了 2 4 人 2 4 c . 感觉法律建设的还可以但是对我没有影响 5 2 人 5 2 d . 不知道 1 2 人 1 2 3你认为现今的普法活动是否能够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a . 是 7 0 人 7 0 b . 否 1 6 人 1 6 c . 看情况 1 4 人 1 4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表五:公民法律关注状况调查 问题 调查结果 1你认为我国法院判决公正吗? 回答人数 所占比例 a . 完全不公正 1 0 人 1 0 b . 大多数情况下是公正的 5 4 人 5 4 c . 很公正 6 人 6 d . 公正,但是执行还是很难 1 5 人 1 5 2你认为妨碍你上法院打官司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a . 费用太贵 2 0 人 2 0 b . 有关系有钱才打的赢,自己没有关系也没有钱 4 2 人 4 2 c . 程序繁琐,时间太长 3 0 人 3 0 d . 小事情怕伤了双方的和气 2 人 2 e . 其他原因 6 人 6 3你认为我国什么法律最重要? a . 宪法 4 8 人 4 8 b . 刑法 1 2 人 1 2 c . 民法 2 0 人 2 0 d . 诉讼法 4 人 4 e . 经济法 1 0 人 1 0 f . 婚姻法 4 人 4 g . 其他法律 2 人 2 4你是否读过报纸上刊载的新通过的法律吗? a . 是 2 4 人 2 4 b . 否 7 0 人 7 0 c . 看情况 6 人 6 表六:公民法律期待状况调查 问题 调查结果 1你认为我国能建设成为一个法律公平的国家吗? 回答人数 所占比例 a . 完全可以 2 6 人 2 6 b . 大概能 5 2 人 5 2 c . 不可能 2 2 人 2 2 由于人力、财力、物力有限和经验的不足,此次法律意识现状调查考查的角 度不够全面,在调查的深度、广度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管中窥豹,可见 论法治化进程中理性公民法律意识的构建 16 一斑。从这个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1 我国公民法律意识逐渐增强 首先,法律认知调查结果显示人们法律认知水平大大提高,正确率分别达到 92、94、84。而配合分析“你认为现今的普法活动是否能增强公民的法律 意识”70的人选择肯定的回答来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普法工作的全面展开 和深入进行,普法教育的确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 其次,公民遵守法律的意识也呈现出增高趋势。在“在没有罚款情况下你是 否能主动遵守交通规则”问题中选择“是”的人达到 84,在“你认为遵守法律 和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否有很大的关系”问题中选择“是”的人达到 76。可见在 人们深层意识中自觉的遵守法律是第一位的,并且都倾向于认为遵守法律是个人 道德修养的一种表现,是一种应该靠内心对法律认同所维系的行为表现。但是在 现实生活中实际情况存在某些偏差,不遵守交通规则甚至法律的大有人在,笔者 认为这是因为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存在多个层次,在深层次里自觉遵守法律 的意识是在不断增强,而在浅层次意识中,由于其是最直接反映客观现实的意识 层次,受现实状况影响较大,也是由于这些不良物的存在,才导致深层次的遵守 意识难以转化为实际行动。而这些客观的因素是复杂而多变的,下文笔者将着重 阐述一些能够影响理性公民法律意识的因素。 最后,我国公民对法律的期待倾向是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尽管我国法治 建设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在“你认为我国能建设成为一个法律公平的国家 吗?”问题中,26的人选择“完全可以” ,52的人选择“大概能” ,只有 22 的人选择“不可能” 。可见绝大多数公民对我国能建设成为一个法律公平的国家是 充满信心和希望的。 2 我国公民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 首先,法律认知与法律认同的不协调。公民对法律的认知和认同不协调体现 在两个方面:一是法律认知低,法律认同高。在调查中“你了解宪法的内容吗?” 有 30的人选择“完全不知道宪法的内容” ,22的人选择曾经通读过一遍,知道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7 其内容” ,46的人选择“知道一点” , 只有 2的人对其内容“非常了解” 。比较 “你认为我国什么法律最重要”的问题中高达 48%的人选择“宪法”来看,人们 对宪法的法律权威性认同是很高的,但是对其内容“非常了解”的人却显得畸少。 笔者认为出现这个现象主要在于宪法是概括性和原则性较强的法律,在实际生活 中法院直接适用宪法判案的较少,与公民的直接联系似乎不紧密,不那么迫切需 要,从而造成了大多数公民虽然知道宪法的重要性但确不知道其具体内容,不懂 得运用宪法去保护自己的基本权利,缺乏法治所需要的真正的宪政意识;二是伴 随公民法律认知的提高,公民对法律的认同却显得如此不协调。知法不等于认同 法,知法并不等于崇尚法。人们往往用一种功利主义的态度对待法律,法律对己 有利便亲近之,法律对自己构成约束便想方设法规避之。当代中国立法的数量和 规模急剧增长,立法效益并未随着立法数量和规模的扩大而增长,在一定程度上 源于仍有部分公众对法律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麻木、冷漠,以至于立法的期望与法 律实施效果之间出现较大的失衡。从第六个问题“你认为法律在你日常生活中的 作用如何”38%的人选择“一般,我基本不主动寻求法律途径解决问题,除非迫不 得已”和“当你自己或他人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你是否会起诉?52%选择“是” 的反差中可见一斑。 其次,法治主体性意识缺失。52的人在回答“你认为我国现阶段法治建设 的如何”问题中选择了“感觉法律建设的还可以,但是对我没有影响” ,24的人 选择“感觉到行政机关守法些了” ,12的人选择“完全没有感受到” ,还有 12 的人选择“不知道” 。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我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