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专业论文)完善当代中国慈善捐助事业的伦理思考.pdf_第1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完善当代中国慈善捐助事业的伦理思考.pdf_第2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完善当代中国慈善捐助事业的伦理思考.pdf_第3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完善当代中国慈善捐助事业的伦理思考.pdf_第4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完善当代中国慈善捐助事业的伦理思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 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获得 西西 南政法大学南政法大学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 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西南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特授权 西南政法大西南政法大 学学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 硕硕 士士 学学 位位 论论 文文 完善当代中国慈善捐助事业的伦理思考完善当代中国慈善捐助事业的伦理思考 thethethethe ethicalethicalethicalethical thinkingthinkingthinkingthinking onononon perfectingperfectingperfectingperfecting contemporarycontemporarycontemporarycontemporary chinachinachinachina charitycharitycharitycharity systemsystemsystemsystem 作 者 姓 名:廖运芳 指 导 教 师:李光辉 西南政法大学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1 中文摘要 慈善捐助事业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有助于整个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 慈善捐助还是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其价值导向在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缓解社会阶 层之间的矛盾,力争在整个社会实现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良好局面,推动整个社会道 德水平的提高。而完善的慈善捐助制度是当代中国慈善捐助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其完 善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此外,完善当代中国的慈善捐助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理论意义层面 来看,完善慈善捐助制度不仅能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慈善捐助理论,而且有助于构建 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伦理秩序;从实践的层面来看,完善当代中国的慈善捐助事业 不仅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慈善捐助事业的发展,也能为繁荣市场经济提供保障。 本文以制度伦理为视角,从分析慈善捐助制度的现状入手,解读了慈善、慈善捐助 制度等基本概念。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剖析当代中国慈善捐助制度存在的伦理困境、信任 危机、责任主体错位、文化缺失等问题。针对慈善捐助制度的伦理困境,笔者认为应从 制度伦理的角度出发对其完善;针对慈善捐助机构缺乏信任的问题,笔者指出要在明确 慈善捐助信息披露制度必要性的基础上, 通过搭建慈善信息管理平台的模式保障慈善捐 助机构运行的透明性与公开性; 针对政府与民间慈善在发展慈善捐助事业时角色错位的 问题,笔者在对慈善捐助事业域外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国进民退、让民间组织成为慈 善捐助的运行主体而政府成为慈善捐助的监管主体的模式来突破慈善捐助的发展瓶颈; 针对慈善捐助主体的意识淡薄、慈善捐助的社会氛围缺乏信任、包容和理解的问题, 笔 者提出了构建和谐的慈善捐助文化,打造充满信任、包容和理解的慈善社会氛围。 总之, 在社会改革深化的条件下, 我们依然应当充分重视慈善捐助事业的 “减震器” 作用,进一步繁荣慈善捐助理论的学术研究,积极探索完善慈善捐助制度的新路径, 从 而推动当代中国慈善捐助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慈善;制度伦理;慈善捐助制度;关键词:慈善;制度伦理;慈善捐助制度;关键词:慈善;制度伦理;慈善捐助制度;关键词:慈善;制度伦理;慈善捐助制度; 1 abstract charitable donations career is an important supplement for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china and it can help to stabilize and develop the society of china. charitable donations are still the third distribution for the wealth of the society. its value is to narrow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alleviate the contradiction in social classes, and strive to achieve the good situation of mutual help and mutual assistance in the whole community,then promote the whole society to raise the level of moral at last. perfect system of charitable contributions is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development of charitable contributions in contemporary china, improving them or not i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hilanthropy in chinas modernization process to a large extent. in addition, improving the system of contemporary chinas charitable contributions ha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perfecting the charity system can not only further enrich and develop the charity theory, but also help to construct the ethical order that adapts the market economy in our country from th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level. in practical level, perfecting the contemporary chinas charity career in china not only can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of charitable donations career, but also can provide protection for prosperity of market economy .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 ethics, reading the basic concepts of charity, charity system and so on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ystem of charitable donations. and it analyzed the contemporary china charity systems problems on the ethical dilemma, trust crisis,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main responsibility and the culture absence. for the ethical dilemma of the charitable contributions system, the writer thought it should improve th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s system; for the problem of lacking trust for charitable donors, the writer pointed out that we should ensure the transparency and openness of charity organization running through building charitable modes based on clearing charit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 necessity; according to the misplacement of government and private charity in development charity career, the writer proposed putting forward the kingdom back into people, letting civil organizations become the operation of charitable contributions and government become the mode of regulation of charitable 2 contributions .then it can break through the bottleneck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aritable donations based on investigating exile charity career; for the problem of the main body of charitable donations lacking consciousness, the social atmosphere of charitable donations that lack trust, tolerance and understanding, the writer proposed contrasting the harmonious charity culture, making the trust, tolerant and understanding social atmosphere of charity. in a word, we still should pay full attention to the role of shock absorber of charity career, boom theory of charitable giving research, actively explore the new path for improving the system of charitable contributions, the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aritable donations career in contemporary china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deepening reform in our society. keykeykeykey wordswordswordswords:charitycharitycharitycharity;systemsystemsystemsystem ethicsethicsethicsethics;charitycharitycharitycharity donationsdonationsdonationsdonations systemsystemsystemsystem 1 目录 引引言言. . 1 1 一、慈善捐助制度的相关概念与伦理困境一、慈善捐助制度的相关概念与伦理困境. .3 3 (一)相关概念的解读. 3 1.慈善. 3 2.慈善捐助制度. 4 (二)慈善捐助制度的伦理困境. 5 1.信任危机. 5 2.责任主体错位. 6 3.缺失文化支撑. 8 二、完善当代中国慈善捐助制度的意义二、完善当代中国慈善捐助制度的意义. .10 10 (一)完善慈善捐助制度的理论意义. 10 1.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慈善捐助理论研究. 10 2.为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伦理秩序奠定理论基础. 11 (二)完善慈善捐助制度的实践意义. 12 1.进一步推动慈善捐助事业发展. 12 2.为市场经济繁荣发展提供保障. 13 三、完善慈善捐助制度的路径与方法三、完善慈善捐助制度的路径与方法. .14 14 (一)建立慈善捐助信息披露制度. 14 1.建立慈善捐助信息披露制度的必要性. 14 2.慈善捐助信息披露制度的基本内容. 16 (二)完善现有的慈善捐助规范. 17 1.慈善捐助制度的域外考察. 17 2.国退民进,让民间组织成为慈善捐助运作主体. 18 (三)构建和谐的慈善捐助文化. 20 1.培育企业和普通公民的慈善捐助主体意识. 21 2.营造充满包容、理解、信任的慈善捐助文化氛围. 22 2 小小结结. . 24 24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25 25 致致谢谢. . 27 27 完善当代中国慈善捐助事业的伦理思考 1 引言 早在我国封建社会的汉代,就出现了以僧侣为主体的佛教团体和寺院,积极从事民 间的慈善捐助事业发展。在宋元时期,政府逐步取代宗教团体成为慈善捐助事业发展的 主体,整个社会的慈善捐助事业在政府的监管之下,逐步完善呈现出体系化的特点。 明 清时期由于处在了封建社会的辉煌末期,因此慈善捐助事业相对于以前的历朝历代来 看,发展较为完善。在明朝万历十八年(公元 1590 年),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主 要从事慈善捐助的民间组织同善会。民国时期,在自然灾害频发与社会局势长期大动 乱的时代背景下, 频繁更替政府由于忙于政治权力的争夺根本无暇顾及慈善捐助事业的 发展。 社会的客观需要和政府的无暇顾及决定了民间组织成为了当时慈善捐助事业发展 的主体。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民间慈善组织被定义为帝国主义欺骗劳 苦大众的工具。慈善捐助事业陷入了发展的困境,相关职能也被政府完全替代。改革开 放后,现代慈善捐助理论随着西方的伦理道德观念一起进入我国,在学术界掀起了研究 热潮,也日益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重视。1994 年,我国成立了中华慈善总会,这标志着当 代中国的现代慈善之路已经开启。 当代中国社会财富的“蛋糕”总体上已经越做越大,部分地区和部分社会群体成员 夜已经先富起来了,但与此同时区域、行业、城乡等收入差距逐步拉大,财富分配问题 已经深深影响到了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现阶段,如何分好“蛋糕”已经成为影响我 国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在实现社会资源的效益最 大化的同时,也带来了贫富两极分化、社会矛盾激化、道德滑坡等弊端。政府这只“有 形的手”力图通过税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来消除由于贫富两极分化带来的弊端。 但 是,当代中国社会利益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和政府调控经济的宏观性、高成本性等缺 点,都决定了政府在进行社会财富合理分配、社会和谐、重建道德秩序时的力不从心。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 明确表示要以慈善事业为重要补充,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慈善捐助事业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因其公益性、民间性、人文关怀性等特点 而受到政府社的重视和社会民众的广泛支持。汶川大地震中,社会各界的热情捐助使我 们看到了当代中国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 也让我们确信众多的社会成员是具备同情心和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爱心的。同情心和爱心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汶川大地震不仅检验了当代中国人的道 德水平,更检验了当代中国的慈善捐助制度。2011 年 6 月的“郭美美事件”为导火索, 众多的社会成员对于当代中国的慈善捐助制度予以批评质疑。 整个社会对于慈善捐助事 业的殷切期望和慈善捐助事业本身的发展都决定了我们必须对当代中国的慈善捐助制 度予以完善。 社会成员对于慈善捐助制度的批评与质疑是因为当代慈善捐助制度不仅仅 承担了保障慈善捐助事业发展的重任,更承载了社会成员对于重建当代中国伦理秩序、 提高公民道德水平希望。 本文力图以制度伦理为视角,从解读当代慈善捐助制度的困境入手,提出完善慈善 捐助制度的路径,并阐述完善慈善捐助制度的意义。 完善当代中国慈善捐助事业的伦理思考 3 一、慈善捐助制度的相关概念与伦理困境 (一)相关概念的解读 1.慈善 慈善一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慈善是指富有同情心,对处在贫困中的社会 成员予以真诚的关爱和帮助。广义的慈善不仅仅是指扶贫济困,也包括一切能够增加人 类福祉的行为。 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仁义礼智信”成为中国民族个体所追求的道德标准。仁的 重要内涵就是爱人。因此,乐善好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价值理念受到整个古代 社会的民众的支持和认可,成为普通个体追求道德修养的重要参考。慈善的理念早在我 国古代社会的轴心时代就被众多思想家所提及。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 水利万物而不争”。孟子在孟子 滕文公上中说:“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 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孔颖达疏左传有云:“慈者爱, 出 于心, 恩被于业”; 又曰: “慈为爱之深也”。 许慎的 说文解字 中也有解释道: “慈, 爱也”。 即也就是是“上爱下曰慈”,在古代特别指长辈对晚辈的爱抚。说文解字 中对“善”的解释是善,吉。管子心术下中所说的:“善气”二字合用,则是 “仁善”,“善良”。可见“善”常常被人们引申为友好、和善、亲善等。 公元前,在西方英语世界有关慈善的词语往往使用的是“charity”来表示慈善的 意思,其核心意思为“爱”。现在,在西方英语世界“慈善”经常被翻译为 “philanthropy”。该词源于古希腊语,其本来的意思是“人的爱”,大约从公元十八 世纪开始广泛使用。具体来说,“philanthropy 包含三层含义: 慈善事业、努力促进 人类福祉的善意、慈善组织或机构;charity 来源于拉丁文,包含四个方面的含义:给 穷人提供的帮助、救济和施舍;为帮助处于需要中的人而建立的组织、机构或基金会; 用于帮助处于需要中的人的东西;引导人们对上帝尊爱、对作为上帝施爱对象的某人自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己和邻里表示仁爱之心”。 1西方著名学者贝克尔认为: “如果将时间与产品转移给没有 利益关系的人或组织,那么,这种行为就被称为慈善或博爱。” 2也就是说在西 方文化中, 慈善常常被理解为有两大特征: 一是慈善提供者是出于的主观自愿和同情心, 二是慈善的提供是不要求回报的,无偿帮助。 对比了中西文化对于慈善的理解,我们认为慈善主要指为了帮助社会成员摆脱困 难、抵御各类风险以及发展公益事业,社会个体、群体或者组织出于主观自愿向社会或 者受益人无偿捐助财物或者提供支援服务的行为。 慈善捐助则主要是指慈善的形式为捐 助财物。 2.慈善捐助制度 从狭义的角度对制度做出规定,我们可以把制度理解为在特定的社会活动中,为了 实现一定的价值目标,社会权威组织按照一定的程序组织制定、颁布,并依靠社会权利 机构强力保障实施,具有普遍约束力、稳定性的规范体系和运行机制。因此,我们可以 认为慈善捐助制度就是指政府等社会性权力机构为了保障不特定的个人、 群体或者社会 组织以财物、行为等方式对处于弱势状态的个人或群体给予援助的过程能够规范化、 稳 定化地进行而制定的规范体系和运行机制。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慈善捐助制度的发展呈现出阶段的差异性。第一阶段,慈善捐 助事业改造与发展停滞期(具体为 1949 年1978 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意识 形态的关系,国民政府时期的慈善事业被视为“统治阶级欺骗与麻醉人民的装饰品”, 党和政府对于国民时期遗留下来的慈善组织进行了全面接收和社会主义改造。第二阶 段,慈善捐助事业的复兴发展期(具体为 1978 年1994 年)。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在 政治、 经济、 文化等方面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慈善捐助制度也得到初步建立。 1981 年, 我国成立了第一个以公开募集资金形式注册的全国性社团, 即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 该基金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慈善捐助事业进入了新的时代。第三阶段,蓬勃发展期(具 体为从 1994至今)。1994 年中华慈善总会成立,标志着现代慈善理念开始在我国建 立,慈善捐助制度法制化保障道路,其主要表现是:慈善捐助制度的法制化建设、社会 公众与企业参与慈善捐助热情高涨、慈善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增多等。 1王同亿: 英汉辞海 (中册)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0 年版,第 1605 页。 2加里贝克尔著: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王业宇、陈琪译,上海三联书店,1995 年,第 321 页。 完善当代中国慈善捐助事业的伦理思考 5 审视当代中国的有关慈善捐助的制度性保障,我们会发现一系列的法律规范文件。 1993 年 10 月起施行的红十字法、1998 年 10 月 25 日起施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 例与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1999 年 9 月 1 日起施行公益事业捐赠法、 2004 年 6 月起施行的基金会管理条例、2008 年 1 月起施行企业所得税法、2011 年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及国务院相关部门的规章等组成了慈善捐助的制 度规范体系。随着我国社会的现代慈善捐助事业的快速发展,这个制度规范体系越来越 表现出其理念的滞后性,从而成为慈善捐助事业蓬勃发展的障碍。 (二)慈善捐助制度的伦理困境 1.信任危机 慈善捐助机构具有的官方性、稳定性、低成本性、专业性、规范性等特点决定了其 相对于普通社会个体更能够开展长久稳定的慈善捐助事业。因此,普通的社会个体想对 这个社会等待援助的群体施以帮助的时候,由于自身局限性,他们往往会通过慈善捐助 机构来表达的自己的爱心。 个体的民众之所以会选择向慈善机构捐款从而实现自己的善 举,原因就在于他们相信慈善捐助制度能规范和制约慈善机构的行为,从而保证自己的 捐助能够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2010 年, “慈善信息披露标准研究、应用与评估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研究团队利用 在线调查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随机抽取了近百家慈善组织进行调查,并在搜狐网、 人 民网、中国捐助网等网站上对近千名网民进行了网络在线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4% 的受访者表示很关注慈善信息披露,分别有 79%和 73%的公众希望了解慈善组织的业务 活动信息和财务信息, 超过九成社会公众表示对当前我国慈善信息公开情况不满意或不 太满意,仅有不到三成的公众认为慈善组织信息透明度较高。” 3 中国红十字会是广大 老百姓非常熟悉的慈善机构, 但是正是中国红十字会为代表的部分慈善捐助机构却失去 了民众的信任,使得发展中的慈善捐助制度遭受到了信任危机。2011 年 6 月,有一个名 叫郭美玲的年轻女孩,发表微博自称“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进行炫富,其认证身份 3王亦君、李耀威:调查称 9 成公众认为慈善组织不透明,捐助去哪了? 年 12 月 3 日登录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却为“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 众多网友对于炫富的年轻女孩与中国红十字会联系 在一起感到非常惊讶,不断掀起质疑其身份的高潮。面对此种情况,中国红十字基金会 在官方网站发出声明,郭美美与中国红十字会没有任何关系, 希望公众平静看待此事件。 但是,郭美美事件并没有因为中国红十字会的声明而作罢,反而是越演愈烈,并牵涉出 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办企业经商、关联公司“涉嫌利用红十字会的资源发财”等等一系列问 题。面对网友的各种质疑,红十字会总会数次发表声明否认郭美美与红十字会之间的联 系,可是却难以获得公众的信任。 中国红十字会的“郭美美事件”和中华慈善总会的“尚德诈捐门”、中国青少年发 展基金会的“中非希望工程”等信任风波, 使得当代中国的慈善捐助制度受到了民众的 质疑,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郭美美事件”不是一个简单的网络事件,其本质是众 多慈善机构信任危机的缩影。原本以为捐了钱帮助那些需要急需帮助的人,但是事实上 却送进了部分人的腰包,这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不仅仅来说不仅仅是侮辱或者戏弄,更是 对于一种对民众权利的粗暴践踏。 部分民众认为在慈善捐助制度的信任未被重建的情况 下,再捐款给慈善机构就变成了一种不明智的行为。因此,越来越多的民众选择了不捐 款给慈善机构,这标志着民众的觉醒,他们期待看到的是值得信赖的慈善捐助机构而不 是喜欢对于推脱责任和对掩饰真相的嘴脸。 2.责任主体错位 以企业为代表的市场经济主体的盈利性本质和慈善捐助事业的低回报性特点决定 了企业不可能积极投身于慈善捐助事业的发展。政府由于其官方性、低效率性、高成本 性等缺点在开展慈善捐助事业时往往表现出其有心无力,难以将慈善捐助事业发展好。 民间力量由于其来源于社会本身,其非盈利性、灵活性、民间性、自治性、充满人文关 怀性等优点决定了其理应成为了现代慈善捐助事业发展的主体。 但是由于政治经济体制 的原因,政府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不合理,从监管主体变成了慈善捐助事业的运作主体, 并且通过慈善捐助制度规范,严格限制了以基金会为代表的民间慈善组织的蓬勃发展。 基金会是根据法律规定成立的,以直接从事慈善活动、资助其他慈善机构或者受益人为 目的。以公开或者定向的方式向社会募集慈善资金的机构。中国基金会发展独立研究 报告 2011显示:从 1981 年 7 月中国第一个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成立至今,全 国各类基金会已有 2270 家。同一时期,美国国内的慈善基金会达到近 10 万个。相比我 完善当代中国慈善捐助事业的伦理思考 7 国的基金会而言,美国的基金会中公募基金的比例很小,但是我国每年数百亿的慈善捐 助尚且不足美国慈善捐助总数的三十分之一,究其原因在美国很多州,只要得到政府的 行政许可,民间慈善组织即可进行相应的募捐,但是在我国民间慈善组织却举步维艰。 希望工程、红十字会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悉的慈善机构均具有政府背景,是政府 部门直接或者间接监管的,可以在全社会进行公开募集慈善资金活动。非公募慈善基金 会基本上都是民间慈善组织,多以企业捐款和特殊组织捐款为主,如李连杰创立的壹基 金等。在 2010 年的 9 月 12 日,在一个名为面对面的访谈节目中,著名影星李连杰 表示自己辛苦创办的慈善机构壹基金可能要夭折了。 原因在于根据现有的慈善捐助制度 规范,壹基金就像一个“黑人黑户”的孩子,虽然是健康的存在,但是没有户口,没有 身份证,存在的合法性受到质疑。但该基金会成立以来,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云南 大旱等自然灾害的救助活动中,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并逐渐成长为较具影响力的 民间慈善组织。但是,基金会管理条例第八条的规定:“成立全国性公募基金会的 原始基金不低于800万元人民币, 地方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400万元人民币, 非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不低于 200 万元人民币;原始基金必须为到账货币资金”。 第 九条规定,申请设立基金会需要向登记机关提供业务主管单位同意设立的文件,也就是 说对于民间基金会不是有钱就可以成立了更重要的是必须有所谓的挂靠单位。因此, 经 过多方努力,壹基金挂靠在了中国红十字会之下(期限为三年时间),从而在我国得以 暂时生存下来。 壹基金以中国红十字会的名义在国内公开募集捐款并存入中国红十字会 下属的银行,但是其本身没有独立的公章和账户,需要动用捐款时必须经过专门委员会 的批准。可见,挂靠的本质是民间慈善组织失去独立性,必须依附官方的慈善机构而生 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民间慈善团体也在日益壮大,为整个中国的慈善事 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基金会 30 年来不仅在改善教育、医疗、科技、文化、法律 环境、生态环境及提供社会服务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推动公民互助、增强公民意 识、创造精神、道德、文化价值等方面,做出了政府和市场难以替代的独特贡献” 4。 但 是与此同时,民间慈善基金会却遭遇到了来自慈善捐助制度规范的束缚,难以生存和展 示自身的活力。通过几百万的慈善捐助原始基金的要求,众多致力于从事慈善捐助事业 4基金会在中国走过三十年 总数达 2270 家ol 年 11 月 8 日登录。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的热心人士被阻挡在了合法从事慈善捐助事业的门外, 因为民间慈善组织的草根性决定 了其不可能在创始之初就具备足够雄厚的资金支撑,只能选择望而却步。需要在挂靠单 位的约束下从事慈善捐助, 让充满活力的民间慈善组织如负千斤难以独立自由地开展慈 善捐助事业,更何况普通的民间慈善很难找到接受挂靠的单位。怀抱开展慈善捐助事业 的热情和面对种种严格的标准,很多民间慈善组织选择了“地下活动”。但是,民间慈 善的非法性存在显然与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相悖,不可能长久存在,需要接受以取缔 非法民间组织暂行办法等为代表的法律规范的制裁,最终难逃被取缔的命运。民间慈 善组织是从事慈善捐助事业的重要力量,本应该成为我国慈善捐助事业运作的主体, 却 遭受慈善捐助制度规范的束缚难以推动我国的慈善事业发展,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现有 的慈善捐助制度规范的合理性思考。 3.缺失文化支撑 一定的慈善文化是当代中国慈善捐助制度得以存在的基础, 正是在慈善文化的支撑 下,慈善捐助制度得以存在并发展。审视我国现有的慈善文化,我们发现慈善文化的面 临着两大问题,一方面慈善捐助主体意识的模糊、责任感缺乏;另一方面公众的“道德 绑架”情节严重、对慈善捐助当事人缺乏信任、包容和理解。 何种社会群体才应该承担帮助那些处于贫困和灾难中的人们呢?是所谓的富人还 是人人有责呢?普通民众几乎把责任指向了以企业家为代表的富人, 而以企业家为代表 富人群体却认为他们并不应该是成为慈善捐助的道德责任主体。 2010 年 9 月, 比尔盖茨 和沃伦巴菲特在北京举行晚宴,力图对中国富豪进行“劝善”,此晚宴被众多媒体称为 “巴比慈善晚宴”。从 8 月底就有不少富豪陆续接到了邀请,但是很多富豪表示不会参 加。部分外国媒体公开宣称“中国慈善精神缺失”或“中国慈善精神滞后”。在现有的 国情下,我们是否应该倡导中国企业家进行巴菲特与比尔盖茨式的“裸捐”还是应该探 索一条适应我国国情的富豪慈善之路呢?对于企业家是否应该承担捐助主体的道德责 任,不同的企业家看法显然不同。在巴比晚宴中,“中国首善”陈光标高调表示要死后 裸捐以作为对巴比中国之行的见面礼,但是更多与会者人表示不支持裸捐。对于企业是 否应该承担相应的慈善捐助责任,不同的企业家显然认识不同。在 08 年汶川大地震中, 王老吉集团以 1 亿元创下了国内最高单笔捐款的记录,取得了公众的高度认可,其产品 几度销售断货,企业影响力大大提升。而以万科的王石和阿里巴巴的马云为代表,其言 完善当代中国慈善捐助事业的伦理思考 9 行则引起了舆论的哗然和公众的寒心。万科企业捐款 200 万,其负责人王石要求员工捐 款不超过十元,其理由是“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赈灾慈善活动是个常态,企业的 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而不成为负担。”马云则表示中国企业家需要做的是扩大再生产 而不是慈善。2010 年 3 月 ,在全国政协委员在政协会议上表示,目前中国企业数千万 家,有过捐赠记录的仅几十万家,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企业没有慈善行为。 缺乏信任、包容和理解导致当代中国慈善捐助文化不和谐的重要原因。当代中国不 缺乏高调捐款的社会公众人物和企业家, 但是很多捐款的企业家却往往被质疑存在着捐 款的动机不纯,是“做秀”或者“积阴德”等等。以中国首善陈光标的为例,其高调的 慈善捐助行为一直受到非议。 2010 年 1 月, 陈光标满脸笑容地站在一堵由百元大钞垒起 一堵半人高的“墙”的后面,参加某慈善捐助活动的启动仪式。2010 年 9 月,据中国之 声 新闻纵横 报道, 连续三年荣膺中国“首善”称号的陈光标似乎永远不乏惊人之举, 他在贵州举办个人慈善演唱会。 到场的困难群众在听完全场演唱会可以从现场直接牵走 1 头猪和 1 只羊。陈光标的行为被众多网友质疑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