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法学专业论文)我国用益物权制度的完善.pdf_第1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我国用益物权制度的完善.pdf_第2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我国用益物权制度的完善.pdf_第3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我国用益物权制度的完善.pdf_第4页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我国用益物权制度的完善.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物权是市场经济运作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 物权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用益物权制度在物权立法 中则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直接影响着我国现有及未来的社会经济 生活。所以,在物权法的制定过程中,用益物权制度的构建尤其是其 完善一直是个重中之重的问题之一。因为该制度的完善涉及以下两个 问题:一是如何打破以所有制概念为逻辑起点的土地用益物权体系将 成为完善现代用益物权制度的一个关键。在这一过程中,私权的理念 得到进一步彰显;二是怎样去突破传统用益物权理论的束缚,站在一 个新的角度去重新认识现代用益物权制度。纵观传统民法用益物权的 各项制度,从总体上可以看到一股既细致入微,又严谨周到的立法气 势,而它的种种理论与规则都是围绕所有权问题展开的,并在法律手 段与观念上充分肯定了财产的多元化、多层次利用的必要性,为物质 财产给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发挥更有效的作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其对发展商品经济不无裨益。所以,自“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 性法律”( 恩格斯语) 的罗马法以来,世界各国民法对用益物权制度都 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注。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对用益 物权制度的具体类型规定得较为详尽,而英美法系由于没有系统、成 文的物权立法,所以其用益物权制度较为复杂,既包括地产权中的权 利( 如终生地产权,类似于大陆法上的用益权) ,也包括非地产权利 益,这两方面的理论成果为该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财富。我 国物权法出台之前的用益物权制度长期处于概念不统一、内容不 完善、体系不健全的状态,严重影响了用益物权的实践。因此,在我 国研究用益物权制度的构建,在现阶段尤其是其完善问题就显得尤为 重要和迫切。本文运用了比较分析、理论分析的研究方法,对用益物 权制度的相关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细致的研究。 关于我国物权法上应当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用益物权制度,法 学界可谓众说纷纭。然而,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物权法的 高票通过为该问题的争议暂时划上了个圆满的句号。将于2 0 0 7 年1 0 月1 日实施的物权法在第三编对用益物权制度作了较为详尽的规 定,有很多值得肯定之处,但同时也有需予以改进和完善之处。在把 握用益物权制度的相关理论,了解其未来发展趋势的前提下,为保证 民事主体平等自由地参与民事活动,保障其合法权益,就必须创设出 一整套完善而又科学的用益物权制度。现代用益物权制度应该体现“与 时俱进”的精神,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动态的、开放的体系。 关键词:物权法;用益物权;海域使用权;空间权 a b s t r a c t t h er e a lr i g h ti st h eo p e r a t i o nf o u n d a t i o no ft h em a r k e te c o n o m y ,i s p r e m i s ew h i c ht h es o c i a lp r o d u c tc a ns m o o t h l yc a r r yo n t h er e a lr i g h th a s t h ee x t r e m e l yv i t a l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o s o c i e t y sd e v e l o p m e n t ,b u th o l d st h e e x t r e m e l yi m p o r t a n ts t a t u sw i t ht h ep r o f i tr e a lr i g h ts y s t e mi nt h er e a lr i g h t l e g i s l a t i o n ,a n dd i r e c t l yw i l lb ea f f e c t i n go u rc o u n t r ye x i s t i n ga n dt h ef u t u r e s o c i a le c o n o m yl i f e t h e r e f o r e ,i nt h ef o r m u l a t i o np r o c e s so ft h er e a lr i g h t l a w ,c o n s t r u c t si t sc o n s u m m a t i o nw i t ht h ep r o f i tr e a lr i g h ts y s t e ma l w a y si s o n eo fi n p a r t i c u l a rh e a v y c e n t e r h e a v yq u e s t i o n s b e c a u s e t h e c o n s u m m a t i o no ft h i ss y s t e mi n v o l v e sf o l l o w i n gt w oq u e s t i o n s :o n ei sh o w t ob r e a kt h es y s t e mo fl a n dw i t ht h e p r o f i tr e a lr i g h tw h i c hi sw i mo w n e r s h i p c o n c e p ta st h el o g i c a lb e g i n n i n gw i l lb e c o m eak e yt os u b s t i t u t et h em o d e r n p r o f i tr e a lr i g h ts y s t e m i nt h i sp r o c e s s ,t h ep r i v a t er i g h ti d e ao b t a i n sf u r t h e r i n d i c a t i o n ;t h eo t h e ri sh o w t ob r e a kt h r o u g ht h ef e t t e ro ft h et r a d i t i o np r o f i t r e a lr i g h tt h e o r y ,s t a n di nan e wa n g l et or ek n e wm o d e mp r o f i tr e a lr i g h t s y s t e m l o o k i n g o v e rt h e p r o f i tr e a lf i g h te a c hs y s t e mi n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c i v i l l a w ,w em a ys e e t h eo v e r a l lt ob o t hc a r e f u l l ye n t e r sm i c r o ,a n dr i g o r o u s t h o r o u g hl e g i s l a t i o ni m p o s i n gm a n n e r , b u ti t sa l ls o r t so ft h e o r i e sa n dt h e r u l ea l la r ec e n t e r so nt h ep r o p e r t yf i g h t sq u e s t i o nt ol a u n c h ,a n dh a sf u l l y a f f i r m e dt h ep r o p e r t ym u l t i p l i c a t i o na n dt h em u l t i l e v e lu s en e c e s s i t yi nt h e l e g a lm e t h o da n dt h ei d e a , p r o v i d e dt h eg o o de n v i r o n m e n tt oc r e a t em o r e w e a l t hf o rt h em a t e r i a lp r o p e r t yf o rt h es o c i e t ya n dp l a yam o r ee f f e c t i v er o l e , i th a st h eb e n e f i tt ot h ec o m m o d i t ye c o n o m y t h e r e f o r e ,s i n c et h er o m a n l a ww h i c hi s t h ef i r s tw o r l dl a wo ft h ec o m m o d i t yp r o d u c e rs o c i e t y ( e n g e l s sw o r d ) ,t h ec i v i ll a wo fd i f f e r e n tc o u n t r i e sh a sp a y e da t t e n t i o nt o t h ep r o f i tr e a lr i g h ts y s t e mt oa v a r y i n ge x t e n t t h ec o n t i n e n tl a wc o u n t r i e s , s u c ha sg e r m a n ya n df r a n c e ,s t i p u l a t ec o n c r e t et y p eo ft h ep r o f i tr e a lr i g h t s y s t e me x h a u s t i v e l y ,b u tt h ec o m m o nl a wc o u n t r i e s ,s u c ha se n g l a n da n d a m e r i c a ,d on o th a v et h es y s t e m ,t h ee x i s t i n gw r i t i n gr e a lr i g h tl e g i s l a t i o n , t h e ya r ec o m p l e xw i t ht h ep r o f i tr e a lr i g h ts y s t e m ,a l s oi n c l u d ei nt h er e a l e s t a t e ( f o re x a m p l e ,l i f ee s t a t e ,i ss i m i l a ri nt h ep r o f i tr i g h to f t h ec o n t i n e n t l a w ) ,a l s oi n c l u d et h en o n - r e a le s t a t er i g h tb e n e f i t b o t ho ft h et h e o r y a c h i e v e m e n th a v ep r o v i d e dt h ep r e c i o u sw e a l t hf o rt h o r o u g hr e s e a r c ho ft h i s q u e s t i o n t h ep r o f i tr e a lr i g h ts y s t e mf i n d si t s e l fi nac o n d i t i o nw h i c hi st h e c o n c e p ti sn o tu n i t e d ,t h ec o n t e n ti si m p e r f e c t ,t h es y s t e mi sd i s e a s e df o ra l o n gt i m eb e f o r et h er e a lr i g h tl a wa p p e a r s t h i sh a sa f f e c t e dt h ep r a c t i c eo f t h ep r o f i tr e a lr i g h ts e r i o u s l y t h e r e f o r e ,s t u d y i n g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 p r o f i tr e a lr i g h ts y s t e mi no l n c o u n t r y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c o n s u m m a t i o ni nt h e p r e s e n ts t a g ea p p e a r si m p o r t a n ta n du r g e n ti np a r t i c u l a r t h i sa r t i c l eh a s d o n et h et h o r o u g h g o i n ga n dc a r e f u lr e s e a r c ht or e l a t e dq u e s t i o n so f t h ep r o f i t r e a lr i g h ts y s t e mu s i n gt h ec o m p a r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a n d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a n a l y s i s r e s e a r c ht e c h n i q u e w h a tp r o f i tr e a lr i g h ts y s t e ms h o u l db ee s t a b l i s h e di no u rc o u n t r yh a s c a u s e dw i d ed i v i d e do p i n i o n si nt h el e g a ls c i e n c e h o w e v e r , i nt h ef i f t h c o n f e r e n c eo ft h et e n t hs e s s i o no fn a t i o n a lp e o p l e sc o n g r e s s “r e a lr i g h t l a w w h i c hi sh i i g ht i c k e tt h r o u g hd e l i m i t sa c o m p l e t ep e r i o df o rt h i sd i s p u t e t e m p o r a r i l y r e a lr i g h tl a w w h i c h w i l li m p l e m e n ti no c t o b e r1 ,2 0 0 7h a s m a d eam o r ee x h a u s t i v es t i p u l a t i o nt ot h ep r o f i tr e a lr i g h ts y s t e mi nt h i r d c h a p t e r i th a st h ev e r ym u l t i p l e - v a l u e da f f i r m a t i o np l a c e s ,b u ta l s oh a st h e c o n s u m m a t i o np l a c e s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 u n d e r t h e p r e m i s e t h a ti nt h e a s s u r a n c ew i t ht h er e l a t e dt h e o r yo ft h ep r o f i tr e a l r i g h ts y s t e ma n d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i t sf u t u r ed e v e l o p m e n tt e n d e n c y ,w em u s te s t a b l i s ha ne n t i r e s e to ft h ep r o f i tr e a lr i g h ts y s t e mw h i c hi sc o n s u m m a t i v ea n ds c i e n t i f i ct o g u a r a n t e et h a tt h ec i v i lm a i nb o d yc a np a r t i c i p a t ei nt h ec i v i ca c t i o ne q u a l l y a n df r e e l y ,p r o t e c tt h e i rl e g i t i m a t er i g h t sa n di n t e r e s t s t h em o d e mp r o f i t r e a lf i g h ts y s t e ms h o u l dm a n i f e s tf o r e s i g h t e d n e s ss p i r i t ,s h o u l db eas y s t e m w h i c hi si n d e p e n d e n t d y n a m i ca n do p e n i n g k e y w o r d s :r e a lr i g h tl a w ;p r o f i tr e a lr i g h t ;s e aa r e ar i g h to fu s e ; s p a c ef i g h t 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 导下独立完成的,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学。 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读期间学位论文相 关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 文献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 签章) :参j 菇兰 2 0 0 7 年,月;日 引言 引言 物权的概念起源于罗马法。物权不仅仅是一个纯理论的概念,它更是一个动态 的概念,从一个根本方面反映了交换关系,这集中表现在用益物权制度的设定。用 益物权制度与所有权制度、担保物权制度一起构成了传统物权制度的三大基石。作 为调整物的利用关系的物权形式的用益物权制度是罗马法以来近代各国民法的一项 重要制度,它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用益物权是财产所有权实现的方式和途径;用 益物权可以满足非所有人利用他人之物的需求;用益物权有利于发挥物尽其用的效 益;用益物权有助于达到对财产利用的社会公平和稳定;用益物权有助于适应我国 市场经济体制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等。 在我们所处的时代,重视物的利用思想己为入们所普遍接受,物权已然从“静的 状态”中走了出来,且日趋价值化与流动化,财产的流转与利用变得极其频繁和重要。 无论所有权的行使还是他物权的设定,均体现了物的利用为核心的概念,而用益物 权是最能代表物的利用思想的法律制度。从用益物权的发展,特别是2 0 世纪以来用 益物权的发展来看,用益物权已成为现代物权法的重要支柱之一,而且也逐渐成为 现代物权法处于核心地位的物权制度。 在我国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下,认识物权的这一动态性特征,健全、 完善合理的用益物权制度有着根本性的意义。因为用益物权制度不仅事关每个人的 切身利益,同时也牵涉到物质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充分利用,从而对一国经济的发展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启动的最重要的权利杠杆就 是用益物权,该权利结构的完善将继续推动着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市场经济的 进一步发展。然而,我国以往的用益物权制度长期处于概念不统一、内容不完善、 体系不健全的状态,严重影响了该制度的实践。伴随着物权法的出台,对这一 问题的争论似乎己告一段落,历经八次审议的物权法对用益物权制度的规定应 该是比较合理的,不过有些问题还有待理论上的进一步明确和统一。文章正是以此 为基点,以实现物尽其用的价值目标为核心,从宏观上剖析了物权法中用益物 权制度的相关问题,以期能为我国开放的用益物权制度的完善尽微薄之力。 一用益物权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及发展趋势 ( 一) 用益物权制度存在的必要性 我国用益物权制度的完善 传统民法将独立于所有权以外的他物权,按其权利是以追求物的使用价值还是 强调物的交换价值为依据,划分为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所谓用益物权是指对他人 所有的物,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他物权。由于资源的有限 性,社会不可能对财富进行平均分配,而作为理性的人总是追求效用的最大化,如 果他人对自己的财产能有所作为,而自己的财产因此能够发生增值,那么,作为能 够发挥此项功能的用益物权制度的产生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正是基于这一点, 用益物权制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1 用益物权的存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现代市场经济是以市场的供求关系来调节资源配置的,它决定了从事经济活动 的人必须遵循价值规律,以主观的自觉性顺应客观的自发性,以谋求社会利益的最 大实现。这个过程并不是单纯的自由竞争,而是一个有序化、制度化的过程,即现 代市场经济的秩序是通过法律而不是权力来维系的,因而说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 其核心就是对权利的尊重和保护。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又是交换 经济,而交换从法律上说就是权利的互相让渡。因而,任何交换都需要以权利的设 定为前提或起始。用益物权作为物权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表明和记 载了经济关系的要求,即初创的动因,是商品经济社会中经济的迅速发展。” 用益 物权调节着人们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对物的支配关系,因而它是商品经济的一 般要求在法律上的体现。 用益物权制度通过加强对物的有效利用,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计划经济体 制相比较,市场经济体制无疑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但是,“没有合适的法律 和制度,市场就不会产生体现任何价值最大化意义上的效率。”癣市场只有具备 了合适又完备的法律前提,有效配置资源才是可能的。作为一种法律制度,“用益 物权制度并不能直接地提高物的使用效率或效益,它并不能提供一个充分利用物的 使用价值的经济学或工艺学方法,而是通过建立一种利益确定和保障机制( 在法律 上表现为权利机制) ,来实现促进物的有效利用的目的。” 用益物权明确着用益物 权人对于财产的支配范围,使得用益物权人可以根据不同种类的用益物权所限定的 范围依自己的意志对物进行利用,并可排除他人包括所有权人的干涉,享有物上的 。魏振瀛民法 m 北京:北京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0 2 5 6 。张文硅市场绎济与现代法的精神论略 j 中国法学,1 9 9 4 ,( 6 ) ;5 。陈小君论传统民法中的用益物投发其现实意义 j 法商研究,1 9 9 5 ,( 4 ) :3 2 。 美 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m 曼良键、桑伍、曾获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 9 8 8 8 9 。粱慧星中国物权法研究( 下) m 北京:法律出版社,1 9 9 8 ,5 8 5 2 用益物权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及发展趋势 利益。由于“对财产权的法律保护创造了有效率地使用资源的激励。”o 因此,对用 益物权的确认和保护,有利于实现物的价值的最大化。正如有的学者所正确指出的: “尽管效率和秩序并不是人类社会中唯一值得追求的,但的确还是令人向往的。若 资源为人所有,则拥有财产者便有合理理由利用之以创造更多的财富和满足。”圆同 时,物之所有权人通过设定用益物权,将其所有物交给他人使用、收益,以取得一 定的利益,从而可以不必亲自使用其所有物而获得收益。物的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 都取得了各自的利益,说明了物的使用价值得到了最大的实现,从而也促进了经济 的发展。 2 用益物权的存在是物的利用秩序稳定的需要 用益物权明确了用益物权人对于财产的控制、支配的范围,在法律上体现了物 的使用利益( 使用价值) 对于用益物权人的归属,从而使财产关系特定化和稳定化。 我国早在战国时期的一些思想家就已经认识到了利益的归属在稳定财产关系方面的 作用。苟子说:“礼起于何也? 日: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 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 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 也。”。可见苟子认为礼( 即广义上的法律) 的作用是定分止争,其中确定物的利益 的归属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商鞅则进一步指出:“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也, 夫卖兔者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己定也,故名分未定,尧舜禹汤,且皆如鹜焉 而逐之:名分已定,贫盗不取。”。则说明了“名分”即确定物的利益的归属,可 达到防止社会纷争的目的。“因为财产得到了保护,自由、社会秩序以及其他一些 基本价值的连续性也就有了保障。” 物权法对于用益物权的排他性、优先性、客体 特定性等属性的确认,其意义就在于发挥用益物权的这种社会作用。 3 用益物权的存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满足人们对物质资源的需求的制度主要是以所有权制度来完成的。但是,在以 所有权为法律形式的财富的分配已经完成,即物的所有权已经确定的情况下,现代 社会的人们已经越来越难于依靠对无主物的先占等方式取得对物质资料的利用。同 时,不动产所有权的取得价值也越来越高。财产权可以自由转让,以便物尽其用, o ( 美 理查德- a 啵斯纳法律的磐济分析( 上) m 蒋兆康译,林毅夫校,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 9 9 7 4 0 尊 美 迈克尔d 贝勒斯。法律的熔则一一个规范的分析 m 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j ;疑社, 1 9 9 6 8 9 o 荀了:礼论 o 商君书定分 o 【英j 彼德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 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 9 9 0 5 2 3 我国用益物权制度的完善 实现价值的最大化。但是, “尽管允许自由转让,但转让财产权的成本也许很高, 有时简直令人望而却步。因此,产权的初始规定对于财产权使用的效益最大化具有 决定意义。”。特别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物的利用方式也越来越多,利 用程度也越来越高,这就使得非所有人通过用益物权等权利形态对于他人所有之物 的利用以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仅成为必要,而且更成为可能。 用益物权作为对财产利用的经常、重要,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是唯一的和经济而 便捷的手段,就其设定的目的来看,有的用益物权主要是以取得收益为目的的,如 土地承包经营权:有的用益物权是不以取得收益为目的的,如建设用地使用权。各 种形态的用益物权从其利用的形态上可以分为,一是为“所有”而“利用”的用益 物权,如建设用地使用权就是为建造和所有建筑物或其他工作物而使用他人土地的 权利,二是为“利用”而“利用”的用益物权,如地役权,就是为需役地的便利而 使用供役地的权利。无论是哪种形态的用益物权,都是把人们对于他人的财产的利 用要求,用法定的权利形态反映出来,以满足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所以说, “人类非利用外界物资则不能生活,然而物资有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 之无论任何社会,必须有一种制度,承认直接利用外界物资之权利( 广义的物权) , 而使之互不侵犯,以保障物资利用之确实与安全,此即物权本来之社会作用,故物 权实为一种发达最早之法律制度也。”o 4 用益物权的存在是物权法中自物权与他物权权利结构平衡的需要 近现代大陆法系各国的物权体系都是在继承罗马法的自物权与他物权的观念而 形成的。2 0 世纪初期,罗马法的影响通过日本,延伸到中国。近代物权法的形式, 罗马法的影响之所以占决定性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在近代,为打破封建制度, 保障个人的自由,对于物之支配,己需要排除与之相应之身份支配( 例如:土地解 放、农民解放等) 。”还因为“为了使个人能自由支配物资,增加物资之利用价值, 至少从物权之概念上,要设想出一种不受公法支配限制,具有绝对性之所有权。而 以此为中心所构成的罗马法系之物权概念最为合适” 对于我国物权体系的基本构 成,虽然有学者认为“罗马法系的他物权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和保护财产利用 入的权益,但极其有限,他物权的立法宗旨是将财产利用入在各种情形之下的权利 尽可能列举以免损害所有权。因此,自物权、他物权的体系已不能适应当代社 。张乃根经济学分折法学岫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 9 9 5 9 4 。m y , 波民法物权 m j 台湾:台湾三民书局股份肯限公司,1 9 9 5 8 。【i i 成妻荣f j 本物权法 m 有泉亨修订。李宜芬校订,台湾;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 9 9 9 3 4 用益物权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及发展趋势 会发展的需要。”但是,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基本条件分析,我国的物权体系仍要 继承以所有权为核心,辅之以他物权体系,这也是我国当代民法学者的一致意见。o 所以,传统民法中的以所有权为中心的物权体系,确认了所有权人以及用益物权人、 担保物权人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对物的支配效力,从而使财产支配关系特定化和 稳定化。这一观念和体系已经深深根植于我国的立法传统、司法制度和文化结构中, 并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所以,这种以所有权为核心的物权体系 的建立,必然要求建立相应的用益物权制度,这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 二) 用益物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用益物权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为解决物质资料的所有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而产 生发展起来的,是所有权与其权能相分离的必然结果。这种分离适应了商品经济要 求扩大所有权、扩展财产使用价值的需求, 对于满足当事人的需求、充分发挥物质 资料的效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无不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不同时期、不同 性质的法律都给用益物权以确认和保护。自从汉穆拉比法典出现永佃权的萌芽 以来,回经过罗马法及受罗马法影响的德国民法典和法国民法典的发展,用 益物权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体系,成为现代物权法的重要支柱之一。经过几千年的发 展演变,用益物权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1 用益物权逐渐成为现代物权法的中心 自物权制度产生以来,便形成了罗马法和日耳曼法两个各具特色的物权体系。 这两个物权体系由于在价值观上的差异,导致在物权观念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罗马法的物权制度是简单商品经济的法律表现,它以“个人主义”为立法思想,形 成了以所有权为中心的物权法体系,强调物的“所有”而非“利用”。日耳曼法的 物权制度是农业经济的法律表现,它以“团体主义”为立法思想,形成了以物的“利 用”为中心的物权法体系。罗马法的物权观念适应了资本主义初期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所接受。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种观念逐渐不 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日耳曼法的物权观念,却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因而为许多国家所重视和采纳。在现代法中,无论是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还是英 。盂勤国中国物权制度的基本构想 j 现代法学1 9 9 6 ,( 2 ) :3 1 o 钱明星物权法原理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4 1 3 0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物权法研究课题组 制定中国物权法的基本思路 j 法学研究,1 9 9 5 。( 3 ) :8 - 9 ;郭明瑞等民商法原理( 二) m 北京: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1 9 9 9 6 2 7 0 ,1 6 6 1 7 5 o 杨立新、尹艳我国他物权制度重新构造 j 中国社会科学,1 9 9 5 ,( 3 ) :8 0 o 江平罗马法基础 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牡,1 9 9 1 3 8 3 9 5 我国用益物权制度的完善 荚法系国家的财产法,以“利用”为中心的物权观念都在法律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以物的“所有”为中心的物权观点,已经被以物的“利用”为中心的物权观点所取 代,故用益物权成为他物权乃至整个物权立法的重心。回 物权法从“所有”为中心向“利用”为中心的转变,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源利用 的高效化发展的结果,也是物权法社会化发展趋势的体现。用益物权正是为解决物 质资料的所有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它从最初附属于所有权的地位过渡成为 现代民法中的一项重要而完整、独立的民事法律制度,对于实现资源的充分配置、 保障财产利用的畅通性、寻求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具 有重要的社会作用。 2 用益物权的内容不断发生变化 用益物权是社会经济条件的具体法律表现,因此,用益物权因社会经济的变迁 而不断发生变动。这种变动表现出两种相反的趋向:一方面,新的用益物权种类不 断出现。用益物权的种类取决于人们对财产的控制和利用程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广 泛采用,人们对财产的控制能力大大增强,对财产的利用程度日益加深,这就要求 法律确认新的用益物权。例如,在罗马法中,只有役权、永租权、地上权等用益物 权,而在现代物权法中,则出现了诸如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海域使用权等用 益物权。这些新的用益物权的出现,对于优化资源配置,解决资源的所有与利用之 间的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固有的用益物权种类有所减少。在新的 用益物权不断出现的同时,固有的某些用益物权,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动而逐渐失去 存在的基础,例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建立,旧中国在土地私有制基 础上产生的永佃权随之消灭,取而代之的则是为保护农民权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此外,典权制度虽在台湾地区“民法”得到增修,此举也有助于使该制度日臻完善, “但此种法律技术性的调整,实难挽回在中国大陆历经千年发展,在台湾地区施行 达数世纪的典权,终将归于消逝的命运。” 的确,在物权法( 草案) 的几次审 议中,典权经历了“三进三出”,但最终还是被物权法拒之门外。故在不同时期 对用益物权制度内容的取舍正是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3 用益物权的权能在逐步扩张 随着人们对财产控制能力的不断增强和对财产利用程度的不断加深,不仅导致 新的用益物权种类的产生,而且也使用益物权的权能发生变化,呈现出不断扩大的 。余能斌,王申义论物权法的现代化发展趋势 j 中国法学,1 9 9 8 ,( 1 ) :7 4 。郭叫瑞论现代物权法的发展 j 烟台大学学报,1 9 9 4 ,( 1 ) :2 9 。工泽鉴,民法物权( 第二册) 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j i 版社2 0 0 1 1 0 4 6 用益物权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及发展趋势 趋势。例如,按照传统的地上权理论,地上权入只享有在土地上营造建筑物或种植 树木的权利,而不涉及地上或地下空间。但是,在现代社会,土地资源的利用已从 地表向地下和空中发展,出现了土地利用立体化的趋势。对于这种发展趋势,传统 的地上权理论是无法解释的,因而各国民法借助于扩大传统地上权的权能,以适应 土地利用立体化的发展趋势。这就出现了所谓的“区分地上权”或“空间地上权”。 。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新的用益物权。但笔者认为,这种“区分地上权”或“空间 地上权”与传统的地上权只是在量的方面存在差别,并无本质的不同。“区分地上 权”或“空间地上权”仍属于地上权的范围,只是地上权的权能扩大而已。地上权 如此,地役权也不例外。现代物权法出现了“空间役权”的概念,即为行使空间地 上权或空间所有权而对其周围的特定空阅享有权利。如在高压电线通过的一定空间 范围内,为避免危险,禁止有工作或建筑物的存在。 这些都是其权能扩张的体现。 4 用益物权的客体在逐步扩大 ( 1 ) 从不动产扩大至动产 传统用益物权理论将其客体仅限于不动产,这是由不动产在财产体系中的重要 地位所决定的,同时也使得法律对以不动产为客体的用益物权的确认和保护,在权 利的效力范围、行使方式及限制、权利的变动程度等方面的法律思想、法律技术及 具体规范都是不同于动产物权的。但是,随着现代生活的日益发展,人们利用他人 之物已不再局限于土地、房屋等不动产,一些动产尤其是那些价值较大的动产也被 纳入了利用的范畴。所以,用益物权的客体应当从不动产扩大至动产以满足人们的 需求,这样也符合现代生活的需要。“把用益物权锁在他人的不动产范围,甚至仅指 土地,不能适用于动产,何苦作茧自缚! ” 但也有学者认为,“动产系以占有为公 示方法。难以表现较为复杂的用益物权关系。动产种类繁多,价值多低于不动产, 如有用益的需要,可以买为己有或订立租赁或借贷契约,不必赖有用益物权的规定”, 但是现实生活中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例如,现在一些航空公司、船舶公司对其租 赁来的飞机、船舶的使用,对这些有价值,也很重要的动产的利用,在其完全符合 用益物权的特征时,应将其归入用益物权,而不应再拘泥于用益物权的客体只限于 不动产的思想。如果不这样的话,现实生活中对动产广泛利用的归属岂不成了是非 。刘得宽民法诸问题与新展望 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 0 0 2 3 5 - 3 6 、6 5 6 6 岱杨立新、尹艳我困他物权制度重新构造 j 】中国社会科学,1 9 9 5 ,( 3 ) :8 0 。刘得宽民法诸问题勺新展望 m 北京;中国政法人学 j 版社,2 0 0 2 6 7 。魏振瀛民法 m :北京:北京大学、高等教育 i ;版补,2 0 0 0 2 5 7 。河山、肖水,物权原理解析批判 砌北京:群众j l 版杜,2 0 0 5 4 , 。王泽鉴民法物权( 第一册) 1 4 北京:中国政法人学出版社,2 0 0 1 6 7 我国用益物权制度的完善 之地? 不过,庆幸的是,物权法即体现了这种“与时俱进”的精神,将用益物权 的客体从不动产扩大至了动产,实乃立法进步之举。 ( 2 ) 从陆地扩大至海洋、天空 传统用益物权理论一般拘泥于陆地上不动产的用益,诸如对土地、房屋的使用, 很少涉及除陆地以外的海洋、天空的用益物权。此次物权法第1 2 2 条和1 3 6 条 分别规定了海域使用权和空间权,这两种权利的规定将传统上以土地为核心的物权 制度推进到了客体范围包括陆地、海洋和天空的现代物权制度。 ( 3 ) 从实体财产扩大至虚拟财产 尽管现在物权法规制的几乎都是实体财产,既不动产和动产的物权,尤其 是在用益物权的几种形态中,都是针对不动产规定的。但笔者认为,未来用益物权 的客体会从实体财产逐步扩大至虚拟财产的。比如会出现无线电频率使用权、拟制 的公共资源使用权、域名使用权等无体财产的用益物权。 二比较法上的用益物权制度 ( 一) 大陆法系 用益物权制度起源于罗马法。随着罗马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仅拥有所有权已不 能满足人们日益复杂的社会需要,人们除对自己的物享有权利之外,还需利用他人 之物。这样,首先产生了役权,即为特定土地或特定人的便利和收益而利用他人之 物的权利。其中为自己特定土地的便利而利用他人特定土地的权利为地役权,分为 田野地役权与城市地役权;为特定入的利益而利用他入所有之物为自己使用、收益 的权利为人役权,分为用益权、使用权和居住权,皆以权利人终生为限。 其次,产生了永租权,最初的永租权是指支付租金,长期或永久使用他人的不 动产的权利,。具有债权性质,后因帝国财政困难,国王遂征收地方政府土地和寺院 财产永久性地租给市民使用,改为“永佃权”,其租金额也固定下来,不受年成影 响,且永佃权权利范围广,可以自由转让和继承,类似“所有权”,具有物权性质。 再次,产生了地上权,即指支付地租,利用他人土地建筑房屋而使用的权利。o 吉罗 马时,依市民法“土地依附建筑物”的原则,房屋属从物,房屋所有权当然归土地 。周橱罗马法原论 1 1 北京: 。周* ,罗马往原论 m j ,北京: o 周桁罗马法原论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j i 版社,1 9 9 4 3 6 0 商务印书馆i j 版社,1 9 9 4 3 8 3 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 9 9 4 3 8 9 8 比较法上的用益物权制度 所有人所有,一般私人之间利用他人土地建房屋属债法调整,若房屋受到第三人侵 害,则承租人只能请求土地所有人转让其对第三者的诉权,保护力较弱。后大法官 利用衡平原则,赋予承租人对其在租赁土地上建筑的房屋享有物权,从而加强保护。 深受罗马法用益物权制度的影响,大陆法系各国皆在不同程度上继受之: 德国法上的用益物权可概括分为地上权、役权和土地负担( 又称实物负担) 。其 中役权是一大类权利的总称,包括地役权、限制性人役权、用益权、居住权;其中 用益权又可分为物上用益权、权利用益权及财产用益权。在这些种类的用益物权当 中,“土地负担”较为特殊,它是指“土地可以向因设定负担而受利益的人由此土地 支付定期给付的方式设定负担,也可以约定以应支付的给付立即适应变化的情况作 为物上负担的内容,但以根据协议中规定的条件确定对土地设定负担的方式和范围 为限。”o 德国法规定的用益物权之所以如此复杂是因为德国民法制定于德国统一之 后,必须顾及各地的习惯。 法国民法在其第三编规定了用益权、使用权、居住权,内容基本上与罗马法相 同。第四编规定了役权与地役权,其内容不同于罗马法的规定,法国民法中的役权 是指“为使用与便利属于另一所有权人的不动产而对某项不动产强制所加的一种负 担。”“役权,或者因场所的自然位置而产生,或者因法律强制规定的义务而产生, 或者由诸所有人之间的约定而产生。”。从法条规定可以看出,其役权包括相邻关系 和地役权的内容,地役权又包括城市役权和乡村役权,司法实践中也承认地上权和 类似永佃权的长期租赁权。 瑞士民法上的用益物权包括役权及土地负担,其中役权又分为地役权、用益权、 居住权、建筑权、对泉水的权利等。其土地负担是指“土地所有人对其权利人负给 付义务,但仅以该土地承担责任,且除定期契约约定的士地负担及公法规定的土地 负担外,土地负担可依供役地的经济性质或依需役地的经济需要而确定其内容。”回 日本民法规定了四种用益物权类型,即地上权、永小作权( 永佃权) 、地役权和 入会权。入会权是指居住于一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