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摘 要要 信息产业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到我国传统产业的发展速度、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及产业的整 体竞争能力,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 技术创新能力关系到信息技术水平以及产业化程度。当前,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加 入 wto 及奥运会的举办成功带来的机遇能否提高产业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关键取决于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小可以通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进行评价,根据产业技术创新 能力评价指标对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对我国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现状的了解,从而有效地提出提高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保持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而目前,对于产业技术创 新能力的评价指标,国内外还没有完整的评价体系,许多指标主要用来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的大小,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涉及较少,而且也不完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受到产 业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内部因素包括有 rk=1,2,m) 对于指标中定性指标运用常用的1-9标度方法进行量化ikx=1,3,5,7,9,(非常不好,不 好,一般,好,非常好) 确定最优指标集(0kx) 设0k01020mx = x ,x ,x ,式中0kx = 1 ,2 ,m ,为k个指标中的最优值。此最优 值可是诸评价对象中最优值 (如果某一指标取最大值为好, 则取该指标在各个方案中的最大值; 如果某一指标取最小值为好, 则取该指标在各个方案中的最小值) , 也可以是评估者公认的最优 值。 指标值的规范化处理 由于评价指标之间通常是有不同的量纲和数量级,所以不能直接比较,为了保证结果的可 靠性,因此需要对原始指标值进行规范处理。用下式进行规范化处理: min maxmin ik i ik ii xx xx = (公式 3-3) 式中 ik 表示第i个方案的第k个指标 ikx 的规范化数值。 max i x 表示第k个指标所在所有方 案中的最大值。 min i x 表示第k个指标所在所有方案中的最小值. 进行规范化处理后得到如下矩阵: 010 1 m nnm = k mom l 计算关联系数 根据灰色系统理论,将经过规范化处理后的最优指标集 12,km0000=l 作为参考数 列,经规范化处理后方案的指标 12,ikiiim=l 作为被比较数列,则可用下述关联度系数 公式分别求出的第i个方案第 k 个最优指标的关联系数( ),(i=1,2,n;k=1,2,m)ik. 00 00 minminmaxmax ( ) maxmax kikkik ikik i kikkik ik k + = + (公式 3-4) 式中分辨率 0,1, 一般取 0.5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22 求得如下关联系数矩阵 e: 1 1 n mnm e 11 = k mom l 式中, ( ),(i=1,2,n;k=1,2,m)ik 为第i种方案第k种指标与第k个最优指标的关联系数。 建立灰色单层次评判模型 数学模型:r=w*e 式中:r=r1,r2, ,rm 为n个方案的综合评判结果矩阵。其中,ri (i=1,2, ,n) 表示第i个方 案的综合评判结果。 由层次分析法得到的 ),.,( 321 = 为m个评判指标的权重分配矩阵。 第i个方案的综合评判结果即关联度ri 可由下式得到: = nmmm n mi r l mlmm mlm l 21 12 12111 21 ),.,( (公式 3-5) 式中可用 1 m iikik k rw = =表示。 若关联度ri 最大,则说明 ik 与最优指标集 0k 最接近,说明第i个方案优于其他方案, 据此可排出各方案的优劣次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3 第四章 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实证研究 4.1 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历程 信息产业是 21 世纪引领国家全面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2001 年是我国“十五”计划开始 的第一年,信息产业各组成部分的生产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之势,且增长速度均高于国内生产总 值的增长速度,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增速高于全国工业生产值,增速近 18 个百分点,居各 工业行业之首。由于坚持了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加大了科研开发的投入, 在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数字化终端产品和新型元器件等领域科研开发及产业化取得了新的 突破。2001 年底,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以投资类产品为龙头,消费类产品和基础类产品齐 头发展的格局基本完成。 2001 年 12 月 11 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这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 挑战。入世一年来,在国家一系列积极、稳健、务实的扩大内需政策和国际市场因素共同驱动 下,中国的信息产业坚持深化改革,加大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力度,努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挑战,克服了各种不利因素,在全国信息产业持续低迷的情况下, 我国信息产业仍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根据2003 年全球信息技术报告,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综 合指标在世界排名已由 2001 年的 64 位升至 43 位,上升了 21 位。经过几年整改,电信业竞争 格局在 2002 年已初步形成, 电信业发展逐步完成了由垄断经营向竞争开放的转变, 中国电信用 户和各类信息服务业务迅猛发展,电信业实现了向世界第一大网的跨越。 19982002 年,信息产业部共落实产品研发专项资金 10.31 亿元,国债资金 4 亿元,引导 企业自筹资金 60 亿元,用于移动通信终端、基站开发、移动通信产业发展公用寄出设施建设、 为移动通信整机配套的关键元器件研究开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等 84 个项目,组织近 100 个企业参加研发,有力地推动了外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据统计,仅 19992001 三年,因国产移动通信产品大量投入市场,迫使国外产品降低价格,而为我国通信 运营业节省的开支即超过 300 亿元。2002 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产业规模也取得新突破,完成工 业总产值 1.9 万亿元,实现销售收入 1.4 万亿元,同比增长 20,5 年平均增长 25.2,产业规 模是 1997 年的 2.5 倍,居各工业部门之首,对全国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 20。 2003 年是通信设备制造业是发展引人瞩目的一年,行业利润水平继续名列电子信息产业 各行业之首;移动通信继续高速发展,国产移动通信设备和终端市场份额过半,对电信业手机 用户首次超过固定用户功不可没;td-scdma 产业联盟进一步巩固和扩大,3g 测试和实验进 展顺利, 3g 终端横空出世; 宽带接入设备逐渐成为市场主角; 国产数字集群系统能够群体突破; 光通信设备步入复苏性发展阶段;网络设备在占领中低端市场的同时开始撬动高端市场;思科 诉华为案引发产业争论,wlan 国标受到全球关注;产品出口额大幅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进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24 一步提升,制造业对电信业的支撑力度明显加强,中国企业开始全面走向世界。 2004 年, 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再创历史新高, 达到 1004 亿元, 比上年增长 44.3%, 比全行业产品销售收入的增速高出 3 个百分点,是近几年来电子信息制造业经济效益增长较快 的年份。 这一年,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表现较为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其向集聚化模式方向发展, 产业基地已见端倪。全国已形成以整机生产为龙头,元器件产业配套发展的长江三角洲、珠江 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的三大电子信息产业区域。 2005 年,科技创新使新品开发稳步增长,全行业新品产值率达到 20.6%,比上年提高了 0.2 个百分点。企业研发投入和拥有专利数不断提高,全行业研发投入超过 800 亿元,比上年增 长 35%。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其中有 15 家企业的比重达 到 5%以上。但是,由于面临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国内电子信息产业整体利润逐年下降, 来自国内贷款和外商的投资资金增长缓慢,自筹资金成为企业投资的主要来源。2005 年中国电 子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现明显放缓态势,全行业 500 万元以上项目累计完成投资 1468.2 亿元, 同比增长 21.7, 增幅比去年下降 12.4 个百分点, 并比全国制造业投资增速低 16.9 个百分点,在全国制造业投资中所占的比重从去年的 8.2下降为 7.2。此外,因为受到市场 热点变化和行业结构调整的影响,2005 年电子工业专用设备、电子元件、通信设备业及家用视 听四个行业投资增长较快,增速均超过 45,在全行业投资比重共上升了 9.3 个百分点,达到 50.4;而电子器件行业的投资比重同比下降了 11.6%,在全行业投资中所占比重下降了 10.3 个百分点,是 2005 年投资下降最为严重的领域。 2006 年是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生产和高技术产品进出口均保持较快增长的一年, 对国民经济 的带头作用进一步增强,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劳动生产率继续提升,产品更新换代和结构调整 不断加快,投资规模加大幅度增长,高技术制造业总体呈发展比较快、效益比较好、后劲比较 强的良好势头。同时,2006 年也是中国执行“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信息产业也继续 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势头,实现增加值 1.52 万亿元,占 gdp 比重 7.5%,各分行业增长速度均高 于 gdp 增速,电子信息产业依然是 2006 年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主旋律,其增幅继续保持了比 国内生产总值 2 倍以上的增幅,固定资产投资继续扩大,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主要产品产量大 幅提高,软件收入平稳增长,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科技创新日趋深入,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对外贸易再攀新高,经济效益增幅较大,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在市场因素推动下,除程控交换机外,其他主要产品均有不同程度 增长,其中,移动通信手机在市场需求推动下,出现强劲长势,增幅高达 58.2%,其他如电子 元件增幅也达到了 20以上。如下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5 表 4.1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部分产品产值 累计值 比上年增加 移动通信手机(gsm cdma)/万部 48013.8 58.2 程控交换机/万线 7720.9 -4.1 电子元件/亿支 5207.1 26.1 半导体集成电路/亿块 335.7 26.3 (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2006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信息产业部2006 年通信发展统计公报及2006 年 112 电子信息产业主要完成指标 ) 4.2 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4.2.1指标权重的确定 首先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指标赋予权重。采用该方法确定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须向有关专家进行咨询,进而构造判断矩阵。我们根据上一章所述 的程序与规则, 将设计的咨询表发放给有关专家, 请他们按评价规则判断指标之间的相对权重。 权重咨询表见附录。 我们向有关专家发放了评价指标权重的调查问卷,再根据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这里以一 级指标权重计算为例,其他不再赘述。 (1)一级指标权重表(1)一级指标权重表 计算如下: 判断矩阵 c 如表所示: c c1 c2 c3 c4 权重值 c1 1 2 1/3 1/2 01569 c2 1/2 1 1/5 1/3 00882 c3 3 5 1 2 04832 c4 2 3 1/2 1 02717 以下是检验该判断矩阵的一致性 由第三章公式 31 得 015. 4 c 1 1 1 max = = = n k k n j jkj n 再由公式 32 得 数 值 产 品 名 称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26 10 . 0 0054 . 0 90 . 0 00489 . 0 00489 . 0 1 max = = = ri ci cr n n ci 由此可得 即判断矩阵 c 的一致性检验通过,故 2717 . 0 4832 . 0 0882 . 0 1569 . 0 4321 =,可以作为准则层评价指标的权重系 数,整理得 一级指标权重值 技术创新能力 创新环境 创新潜在资源 创新投入能力 创新产出能力 权重指标 01569 00882 04832 02717 (2)二级指标权重表(计算过程同上)二级指标权重表(计算过程同上) 创新环境 创新环境指标权重值 创新环境 政府资金投入比重 金融机构资金投入比重 权重指标 06667 03333 创新管理能力 创新潜在资源权重值 创新潜在资源 技术引进经费比重 技术改造经费比重 消化吸收经费比重 权重指标 0261 0106 0663 创新投入能力 创新投入能力指标权重值 创新投入能力 微电子设备比 重 科学家和工程 师比重 r&d 投入强度 科技机构数比 重 人均研发费用 权重指标 026 01817 04121 00888 00573 创新产出能力 创新产出能力指标权重值 创新产出能力 专利申请比重 专利授权比重 新产品收入比 重 新产品产出能 力 新产品产出效 率 权重指标 00993 01505 00719 02532 04251 4.2.2指标规范化处理 (1)定量指标规范化处理(1)定量指标规范化处理 由于原始指标数据单位各异,形式不一,为了消除原始变量量纲的影响,本文对原始指标 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这里我们处理的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 中国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7 科技统计年鉴 。表 4.2 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定量指标规范化处理后的结果。 根据公式 33 进行指标规范化处理得出如下结果: 表 4.2 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定量指标规范化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年份 0.08 44 0.14 24 0.00 17 0 0.09 27 0.22 02 0.16 56 0.55 96 0.5 1 0.76 09 政 府 资 金 投 入 比 重 ( c11 0.27 36 0 0.22 84 0.57 13 0.21 67 0.45 13 0.15 12 0.47 08 1 0.87 14 0.89 09 金 融 机 构 资 金 投 入 比重 0 0 2 157 0 8 431 0 6 078 1 0 9 216 0 4 510 0 0 196 0 1 373 0 7 255 0 6 471 技 术 引 进 经费 ( c21 ) 0 01 0 4 571 0 4 143 0 6 143 0 5 571 0 8 429 0 7 000 0 6 571 1 0 6 142 技 术 改 造 经费 ( c22 ) 0 0 909 1 0 4 545 0 0 909 0 0 909 0 2 727 0 0 0 1 818 0 0 909 0 2 727 消 化 吸 收 经费 ( c23 ) 0.62 1 0.24 97 0.55 77 0.35 63 0.52 05 0.34 41 0.75 53 1 0.24 47 0.00 44 0 微 电 子 设 备 比 重 ( c31 0.81 29 1 0.78 56 0.88 24 0.97 32 0.86 16 0.67 79 0 0.05 42 0.44 17 0.27 63 科 学 家 和 工 程 师 比 重 0.75 24 0.84 76 0.8 0.83 81 1 0.89 52 0.60 95 0.33 33 0.44 76 0.08 57 0 r&d 投 入 强度 ( c33 1 0 0.12 0.04 99 0.35 14 0.25 05 0.40 98 0.89 07 0 2 122 0.11 78 0.12 58 科 技 机 构 数 比 重 ( c34 0 9 310 0.10 73 0.42 94 0.34 46 0.53 67 0.49 15 0.46 33 0.28 81 0.30 51 0.23 73 1 人 均 研 发 费用 ( c35 ) 1 0.90 66 0.84 43 0.72 23 0.45 01 0.54 21 0.42 88 0.47 84 0.29 3 0 0.09 14 专 利 申 请 比重 ( c41 0.52 55 1 0.72 61 0.95 81 0.70 5 0.82 48 0.27 5 0.30 16 0.09 06 0 0.08 78 专 利 授 权 比重 ( c42 0.19 68 0.47 34 0.97 18 1 0.87 13 0.94 35 0.85 88 0.30 23 0.45 6 0 0.10 88 新 产 品 收 入 比 重 ( c43 0 0.24 93 0.83 22 0.76 25 0.77 63 0.75 76 0.84 4 0.25 22 0.47 2 1 0.89 79 新 产 品 产 出 能 力 ( c44 0 0.09 53 1 0.78 09 0.55 07 0.58 54 0.60 76 0.34 07 0.39 41 0.59 37 0.76 57 新 产 品 产 出 效 率 ( c45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28 (2)确定关联系数矩阵(2)确定关联系数矩阵 根据公式 34 确定定量指标和最优指标的关联系数 表 4.3 定量指标和最优指标的关联系数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年份 0.35 32 0.36 83 0.33 37 0.33 33 0.35 53 0.39 07 0.37 47 0.53 17 0.5 1 0.67 65 政 府 资 金 投 入 比 重 ( c11 ) 0.40 77 0.33 33 0.39 32 0.53 84 0.38 96 0.47 68 0.37 07 0.48 58 1 0.79 54 0.82 09 金 融 机 构 资 金 投 入 比重 ( c 03 333 03 893 07 612 05 604 08 645 1 04 766 03 377 03 669 06 456 05 862 技 术 引 进 经费 ( c21 ) 03 333 03 571 04 794 04 605 05 645 05 303 07 609 06 25 05 932 1 05 645 技 术 改 造 经费 ( c22 ) 03 548 1 04 782 03 548 03 548 04 074 03 333 03 333 03 793 03 548 04 074 消 化 吸 收 经费 ( c23 ) 0.56 88 0.39 99 0.53 06 0.43 72 0.51 05 0.43 26 0.67 14 1 0.39 21 0.33 43 0.33 33 微 电 子 设 备 比 重 ( c31 ) 0.72 77 1 0.69 99 0.80 96 0.94 91 0.78 32 0.60 82 0.33 33 0.34 58 0.47 25 0.40 86 科 学 家 和 工 程 师 比 重 ( c 0.66 88 0.76 64 0.71 43 0.75 54 1 0.82 67 0.56 15 0.42 86 0.47 51 0.35 35 0.33 33 r&d 投 入 强度 ( c33 ) 1 0.33 33 0.36 23 0.34 48 0.42 53 0.40 02 0.45 86 0.82 06 1 0.36 17 0.36 38 科 技 机 构 数 比 重 ( c34 ) 08 850 0.35 9 0.46 7 0.43 28 0.51 9 0.49 58 0.48 23 0.41 26 0.41 84 0.39 6 1 人 均 研 发 费用 ( c35 ) 1 0.84 26 0.76 25 0.64 29 0.47 62 0.52 2 0.46 68 0.48 94 0.41 43 0.33 33 0.35 5 专 利 申 请 比重 ( c41 ) 0.51 31 1 0.64 61 0.92 27 0.62 89 0.74 05 0.40 82 0.41 72 0.35 48 0.33 33 0.35 41 专 利 授 权 比重 ( c42 ) 0.38 37 0.48 7 0.94 66 1 0.79 53 0.89 85 0.77 98 0.41 75 0.47 89 0.33 33 0.35 94 新 产 品 收 入 比 重 ( c43 ) 0.33 33 0.39 98 0.74 87 0.67 80 0.69 09 0.67 35 0.76 22 0.40 07 0.48 64 1 0.83 17 新 产 品 产 出 能 力 ( c44 ) 0.33 33 0.35 59 1 0.69 53 0.52 67 0.54 67 0.56 03 0.37 92 0.45 21 0.55 17 0.68 09 新 产 品 产 出 效 率 ( c45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9 4.2.3评价与分析 (1)评价 (1)评价 根据表 4.3 我们可以按层次结构逐步建立每一个目标层的关联系数矩阵 e,并且根据灰色 层次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r=w*e, 可以对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做出综合评 价。 对基础层指标按创新环境指标、创新潜在资源指标、创新投入指标、创新产出指标分别进 行单层次综合评价。对创新环境指标的两个分指标进行单层次综合评判,评判结果视为创新环 境指标的原始数值,这个原始数值就是成为影响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一个分 量 r1。同理分别确定创新潜在资源指标、创新投入指标、创新产出指标的单层次评判结果 r2、 r3、r4。最后再以 r1、r2、r3、r4 作为技术创新能力的四个分量进行最后层次的单层次评判, 该评判结果即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各年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数。 首先对二级指标进行一级灰色综合评价,根据公式 35 计算可得: () ()3714. 0 ,3566. 0 ,3536. 0 ,4016. 0 ,3668. 0 ,4194. 0 ,3734. 0 ,5164. 0 ,6667. 0 ,9318. 0 ,7246. 0 4077. 03333. 03932. 05384. 03896. 04768. 03707. 04858. 017954. 08209. 0 3532. 03683. 03337. 03333. 03553. 03907. 03747. 05317. 05 . 016765. 0 3333. 0 ,6667. 0 1 = =r 这些数值即为1996年至2006年共11年影响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环境指标 的原始数值, 同理可得 ()3575. 0 ,8025. 0 ,5665. 0 ,4303. 0 ,5562. 0 ,5519. 0 ,4261. 0 ,3753. 0 ,4102. 0 ,5097. 0 ,4831. 0 2 =r ()851. 0 ,6524. 0 ,6185. 0 ,6275. 0 ,7858. 0 ,6594. 0 ,5848. 0 ,593. 0 ,4733. 0 ,3733. 0 ,3879 . 0 3 =r ()4302. 0 ,5216. 0 ,8557. 0 ,7419. 0 ,598. 0 ,6307. 0 ,5861. 0 ,4041. 0 ,4442. 0 ,5949. 0 ,6145. 0 4 =r将 4321 ,rrrr作为指标体系准则层的原始指标,对最后一层即技术创新能力层计算关联度数 值,该数据的确定就是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最终评价指标。 再次根据公式 35 计算可得: () ()6179. 0 ,5837. 0 ,637. 0 ,6058. 0 ,6489. 0 ,6045. 0 ,538. 0 ,5104. 0 ,4902. 0 ,5332. 0 ,5107. 0 4302. 05216. 08557. 07419. 0598. 0 851. 06524. 06186. 06275. 07858. 0 3575. 08025. 05665. 04302. 05562. 0 3714. 03566. 03536. 04016. 03668. 0 6307. 05861. 04041. 04442. 05949. 06145. 0 6954. 05848. 0593. 04733. 03733. 03879. 0 5519. 04261. 03753. 04102. 05097. 04831. 0 4194. 03734. 05164. 06667. 09318. 07246. 0 2717. 0 ,4832. 0 ,0882. 0 ,1569. 0 = =r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30 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 0 0.1 0.2 0.3 0.4 0.5 0.6 0.7 96年97年98年99年00年01年02年03年04年05年06年 图 4.1 19962006 年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 (2)结果分析)结果分析 图 4.1 是最终评价结果的直观表示,分析可得,11 年中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创 新能力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962002 为第一阶段,是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 能力得到长足发展的 7 年,其稳固发展、平稳上升的趋势,说明其技术创新能力有较大突破, 此势头一直延续到 2002 年达到最高点;20032005 为第二阶段,自 2003 年起,该产业发展势 头有所放缓,进入平稳过渡期,但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虽然这几年该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 势头有所放缓, 但依然远高于 1996 年至 2000 年的发展水平; 第三阶段, 2006 年继续稳固提高, 虽与最高点 2002 年的技术创新能力还有一定差距,但总体发展趋势良好。 纵观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走势,其发展态势是符合近些年实际情况 的。自 1998 年开始,我国 r&d 投入强度逐步增强,2001 年达到最大值 1.57,2002 年仅次 之,之后各年稍微有所回落,但走势平稳,同时,r&d 投入开发强度在产业创新投入能力指标 中权重近半,而创新投入能力指标又占最终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权重近半,这很好地解释了该产 业技术创新能力在 2002 年达到最高点的原因。2003 年,政府资金在科技活动中的比重 2.22% 排在最末尾,比 97 年政府投入比重 8.26这一数值相差了 6.04 个百分点,这说明 2003 年政府 对该产业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同时, 占创新潜在资源指标权重最大的消化吸收指标表现极差, 各年份中位列倒数第二,此外,2003 年的 sas 疫情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企业投资热情、员 工信心,这些实际情况与 2003 年表现出的技术创新能力有所下滑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2004、 2005 年进入平稳过渡期, 各要素发挥出其最大组合效用, 为新一轮的发展蓄势。 2006 年该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有所提升,这与该产业发展情况相符,2006 年是中国执行“十一五”规 划的开局之年,政府、金融机构投资意愿空前高涨,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 5.25,比 2005 年提高 0.31 个百分点,增速超过 gdp 增速 11.4 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超过 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1 ,其中移动通信手机 48013.8 万部,比上年增长 58.2,电子元件 5207.1 亿支,比上年增长 26.1,半导体集成电路 335.7 亿块,比上年增长 26.342,拉动了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 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4.3 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历年的各指标数值和权重是影响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数 值的高低和权重的大小影响了该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走势,本文接下来将具体分析造成图 4.1 分析结果的原因,以期分析出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现状、以及在提升 过程中的一些不足和问题,为下一章对策研究奠定基础。 4.3.1 政府资金投入比重 政府资金投入比重,也即政府资金在科技活动中的比重,是指政府部门的资金占产业科技 活动经费筹集额的百分比。这一指标在创新环境指标的权重过半,是影响创新环境指标较大的 因素。在第三章产业外部影响因素中我们就分析过国家的宏观支持创新的政策就是个大而有力 的影响因素。国家的导向和政策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产业的技术创新选择与策略。 政府资金投入比重 0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96年 97年 98年 99年 00年 01年 02年 03年 04年 05年 06年 政府资金投入比重 图 4.2 19962006 年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政府资金投入比重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起步之初,国家预见到该产业有巨大发展 潜力,96 年至 99 年对其进行了大量投入,其中 97 年更是达到最高的 0.082 的投入比重,对该 产业技术创新给予了相当高的重视。2000 年至 2006 年反而投入不是太大。但这并不一定说明 政府投入不足, 因为造成比重下降有可能是因为 2000 年以后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科技活 动筹集额大幅上升,导致政府投入比重偏低。然而,总体来说,2000 年以前的各项其他指标, 如研发投入、科研人员比重等指标较低,所以不会对产业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有大的影响。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32 4.3.2 创新引进经费比重 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应该支持 fdi 的引入,这对推动该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有 积极影响。我国该产业目前基础薄弱,缺乏人才,进行自主创新研究的能力较差,向国外引进 先进技术来缓冲和弥补我国技术欠缺是较明智的选择。创新引进经费是指该产业花费在引进技 术的费用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该指标较好的反映了该产业对技术引进的重视程度。 创新引进经费比重 0 0.001 0.002 0.003 0.004 0.005 0.006 0.007 0.008 0.009 96年 97年 98年 99年 00年 01年 02年 03年 04年 05年 06年 创新引进经费比重 图 4.3 19962006 年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创新引进经费比重 如上图所示,产业创新引进经费比重在 2002 年最大,接着是 2001 年和 2004 年,此图的基 本走势和图 4.1 的最终分析结果大体一致,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解释了 03 年该行业高产出,高收 入的大好情势下, 其技术创新能力却未见提升反而下降的原因, 但是 2004 年后该产业创新引进 经费持续下降的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4.3.3 产业研发投入强度 产业研发强度指的是 r&d 经费内部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它是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组 成部分,许多统计分析表明,r&d 投入量与技术创新强度、规模和水平有很强的正相关性,一 般来说,产业研发投入越多,技术创新能力越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3 0.00%0.50%1.00%1.50%2.00% 96年 98年 00年 02年 04年 06年 r&d投入强度 r&d投入强度 图 4.4 19962006 年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r&d 投入强度 从上图可明显看出,从 2000 年开始,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逐步增强, 2001 年达到最大值,2002 年仅次之,之后虽有回落,但整体还算是平稳。r&d 投入开发强度在 产业创新投入能力权重近半,是比重最大的一部分,所以对产业最终技术创新的影响也较大, 这也解释了图 4.1 结论中 2001 年和 2002 年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达到最高 点位的原因。从相对角度来看,该产业研发投入 2001 年确实达到了最高点,但是其绝对值只有 1.57%,因此,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研发投入能力应该进一步加强。 4.3.4 新产品产出效率 新产品产出效率即每开发出一个新产品的经费能带来多少新产品的销售收入。其公式为: 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企业、产业、国家对技术创新投入大量精力、人力、财 力、物力,其最终目的就是能跟上时代步伐、能推陈出新、能领先市场、能占尽先机,谋取最 大利润。无疑,新产品产出效率这一指标很好地反映了创新产出的效果,其在创新产出中的比 重也是最大的。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34 新产品产出效率 0 5 10 15 20 25 30 96年 97年 98年 99年 00年 01年 02年 03年 04年 05年 06年 新产品产出效率 图 4.5 19962006 年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新产品产出效率 从图 4.5 中可以看出,在 96 年,该产业的新产品产出效率是比较高的,但之后一直处于 下滑态势,直到 00 年开始才有所回升,01 和 02 年都比较平稳,之后一直上扬,04 年达到最高 顶点,05 和 06 年又有下挫。进行技术创新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创新的市场价值,实现科技成果 的转化,从上图看,我们自 04 年以来新产品产出效率一直在下降,06 年达到最低,这是一个 值得警惕的问题。从图 4.1 的最终结果看,06 年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总体 水平仅次于 02 和 01 年,位居第三,但是如果 06 年能加大新产品产出的效率,提高科技成果的 转化率,相信 06 年的总体技术创新能力能有一份更令人满意的答卷。 综上所述, 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总体评价有赖于 15 个二级指标的具 体数值以及各自权重, 有时可能某一年的某个指标值可能最高或者最低, 比如 06 年的新产品产 出效率最低的, 而且这一指标在创新产出投入中的比重最大, 但结果却是 06 年的最终创新能力 却排在第三位,这说明它的其他指标,比如科技机构数比重指标提升了它最终的总体创新技术 能力。按照这个思路,并根据计算过程,我们能发现技术创新过程中究竟是哪个指标的弱势而 导致了整体技术创新能力的裹足不前,进而找到提升策略。比如,在我们平常印象中,2003 年 是我们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大丰收的一年,当时我国生产移动交换机 1761 万线,同比增长 5.18%,销售 1761 万线, 同比增长 5.15%; 生产手机 1.86 亿部, 同比增长 54.8, 销售手机 1.83 亿部,同比增长 56.1,这一年我国手机产量已经占全球生产总量的 35,生产能力超过 2.5 亿部,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手机生产基地,国内主要生产企业有 tcl、波导、海信、海尔、普 天首信、普天东信等近 40 家。其他设备如光通信设备、网络设备、用户接入设备也开始扭转前 几年的衰退局面而出现好转。但就在如此振奋人心的数字前我们遗憾的发现,其技术创新能力 却开始下滑,可见,制造大国并不等同于技术创新强国。笔者一步步返回计算步骤寻根究源, 有如下发现:r&d 研发投入占创新投入能力指标权重最大,同时,创新投入能力指标在一级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5 标中的权重又是最大,而 2003 年的研发投入表现一般,仅排到各年第四位,因此 2003 年我国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在足以自傲的数字成绩面前反而有所下滑也就不难解释 了。类似的思路,反复的演算,我们在下章提出了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提 升策略选择。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36 第五章 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策略选择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科技、经济的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 业的竞争大战也进入白热化阶段,同时行业内部各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也暴露出更多的问题, 由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已成为高技术产业的重要一环,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 产生了深远影响,因而对如何提升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显得格外 重要。 5.1 政府策略 5.1.1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知识产权保护是产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衡量指标,更是市 场竞争的重要手段, 对于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深化知识产权保护观念, 始终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思路 43。提高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创 新的能力,不仅要努力提高自身科技水平,而且政府应采取措施增强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完善 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倡议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纳入研究开发、生产经营和内部管理工作并形成 相应的制度,避免在科研工作中出现不必要的侵权纠纷。 与此同时,政府也应积极发挥其政治影响力,合纵连横,大力推动产业专利技术向大规模、 高层次战略联盟体的构建与发展,努力冲破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屏障。坚持技术开发 的主体地位,审慎引进制约性强、具有产业发展瓶颈特点的技术。总之,政府要重视知识产权 防御战略的重要性,并鼓励和督促已申请技术专利的企业积极构筑知识产权防御体系。 5.1.2 完善引资工作 fdi 的引入的确提高了我国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外资企业大 量进入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它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理念和销售技巧,而国内企业 则通过模仿和学习先进的技术,提高了国内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但在以后的工 作中,政府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针对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科技含量高的特点,明确自 身在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在产业链中的定位,有针对性地引导引资 机构的工作。二是为了提高引资效率,避免偏差,应及时了解、掌握跨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 公司投资的最新需求、动向及特点。三是了解跨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公司的投资决策的运作 特点,便于政府和引资机构制定差异化的引资策略,最终提高引资的成功率。 5.1.3 加大创新投入,拓宽融资渠道 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r&d 投入强度逐渐升高,甚至每年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7 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政府比较重视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认识到发展高技术产业对 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及带动传统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但 r&d 投入强度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用产业 r&d 投入强度来区分技术产业,强度 大于 3的为高技术产业,13为中技术产业,小于 1为低技术产业。我国电子及通信设 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即使与美日英等国 80 年代的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r&d 投入强度还没 有达到 oecd 的高技术产业标准,只属于中技术产业。而按照国际惯例,高技术产业的 r&d 经费 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在 3以下难以生存,35可以维持,5以上方能发展。 我国技术创新不足的重要原因是基础研究投入不足, 基础研究能力差 (基础研究是新技术、 新发明的先导,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激光技术、半导体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都是基于基础 研究的重大突破而产生出来的) ,从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舆论宣传面试题及答案
- 教师资格笔试常见问题试题及答案
- 知识框架搭建公共营养师试题及答案
- 网络规划设计师复习验证试题及答案
- 肥料效应试验试题及答案
- 西医临床时事考点试题及答案
- 网络设计师行业内竞争对手的分析及试题及答案
- 药剂学与基础医学的结合研究试题及答案
- 系统架构设计师考试项目的生命周期管理试题及答案
- 药剂产品推广效果试题及答案
- 合理用药管理制度
- 红十字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 GB 30254-2024高压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 2024年保密知识测试试题带答案(考试直接用)
- 少儿编程培训机构规章制度
- 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与相关事故案例培训课件
- 2024-2030年下一代测序(NGS)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重点企业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分析报告
- GA 2108-2023警鞋礼服男皮鞋
- 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题
- 2024版《供电营业规则》考试复习题库大全-上(选择、判断题)
- 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