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学专业论文)30gpa级超高强度马奥组织钢的研究.pdf_第1页
(材料学专业论文)30gpa级超高强度马奥组织钢的研究.pdf_第2页
(材料学专业论文)30gpa级超高强度马奥组织钢的研究.pdf_第3页
(材料学专业论文)30gpa级超高强度马奥组织钢的研究.pdf_第4页
(材料学专业论文)30gpa级超高强度马奥组织钢的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尊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 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虢玮亨签字嗍砂( 。年6 月7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钢铁研究总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循此规定) 学位敝储虢土衙 签字日期:b 【。年6 月1 同 导师签名 签字同期:l 。年( 月7 日 , 摘要 高强度化是钢铁材料的发展趋势,然而随着钢强度的提高,其塑性通常下降。 一般而言,抗拉强度( r m ) 超过1 5 0 0 m p a 时,断后伸长率( 么) 为1 0 左右,强塑 积( 列) 很难超过2 0 g p a ,使成形性与使用安全性大幅度降低。本文以含碳量 为0 2 1 0 5 1 w t 的高s i 钢为研究对象,通过等温淬火+ 控制碳配分( q & p ) 方法, 调控马氏体+ 奥氏体( m + a ) 组织,利用奥氏体相的t r i p 效应提高超高强度钢的塑 性。目的在于探讨提高超高强度钢塑性的机制,获得1 5 0 0 m p a 、r m x a 3 0 g p a 的力学性能。 q & p 工艺处理钢主要由先形成马氏体、新鲜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构成。先形成 马氏体板条尺寸较大,呈回火态特征;新鲜马氏体由1 个p a c k e t 构成,板条尺寸 ( o 1 0 2 1 a m ) 较小,含碳量和纳米硬度均高于先形成马氏体,呈淬火态特征;残余 奥氏体以板条间的薄膜状或原奥氏体晶界、板条束界分布的小块( o 1 0 a n ) 状形态存 在。根据淬火过程中组织的不均匀性,提出了碳不均匀配分的几何模型,合理地解 释了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残奥量和新鲜马氏体的量同时增加的现象。发现了采用较 高的等温淬火温度和高温短时的配分制度获得最大量残余奥氏体,以及通过提高钢 的含碳量来提高残奥量及其稳定性的规律。 钢的伸长率和强塑积随残奥量的增加而增加,强度水平随新鲜马氏体量的增加 而提高。通过2 5 0 等温淬火+ 5 0 0 t 2 短时配分处理,含碳量为0 3 7 w t 和0 4 1 w t 的试验钢分别获得了超高强度、高强塑积的力学性能:1 6 7 0 m p a 、3 3 g p a ( 残奥量 2 1 ) 和1 8 3 5 a 、3 4 8 g p a ( 残奥量 2 7 ) 。 钢的塑性变形可以分为3 个阶段:1 ) 以马氏体基体位错强化为主的均匀变形段, 对塑性的贡献较小;2 ) 以亚稳奥氏体相变强化为主的均匀变形段,是提高塑性的主 要阶段,主要归因于大量亚稳奥氏体的t r i p 效应,提高了加工硬化率和推迟颈缩 的产生;3 ) 由裂纹的形成和扩展控制的非均匀变形段,与传统淬火回火样品的非均 匀形变段相差不大,主要受大尺寸析出物或夹杂物所引起裂纹的萌生与扩展控制。 整个变形过程中,新鲜马氏体能够协同变形,起到强化作用。 相对于传统淬火+ 回火组织,高强度马奥组织钢具有较好的抗氢脆敏感性、较低 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和较好的抗冲击磨料磨损性能,并且在热成型和薄板连退线上 都具有应用的可能性。 关键词:马氏体;残余奥氏体;淬火配分;高强度;塑性;应变诱导塑性 a b s t r a c t d e v e l o p i n gh i g hs t r e n g t hs t e e l si sa ni n e v i t a b l et r e n df o rs t e e lm a t e r i a l s ,h o w e v e r , t h e t e n s i l es t r e n g t h 俾m ) u s u a l l yi n c r e a s e s 谢廿las i g n i f i c a n tl o s so fd u c t i l i t y i ng e n e r a lw h e n t e n s i l es t r e n g t ho fs t e e l se x c e e d15 0 0 m p a , t h et o t a le l o n g a t i o n s 口) a r eo n l ya b o u t10 , a n dt h u st h ep r o d u c t so fr mt oaa r el o w e rt h a n2 0 g p a ,w h i c hd e t e r i o r a t e s t h e f o r m a b i l i t ya n dt h es a f e t yo fs t e e l s t h ep u r p o s eo f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i s t os t u d yt h e m e c h a n i s mt oi m p r o v et h ed u c t i l i t yo fu l t r a - h i g ht e n s i l es t r e n g t hs t e e l sw i 廿lm e c h a n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o fr m 15 0 0 m p a a n dr m x a 3 0 g p a i nt h i ss t u d y , s t e e l s 、) l ,i t hc a r b o n c o n t e n tr a n g e df r o m0 2 1t oo 5 1 w t w e r es e l e c t e dt of a b r i c a t es t e e l sw i t h m i c r o s t r u c t u r ec o n s i s t i n go fm a r t e n s i t ea n dm e t a s t a b l ea u s t e n i t e ,a i m i n ga ti m p r o v i n gt h e d u c t i l i t yo fu l t r a - h i g hs t r e n g t hs t e e l sb ym e a n so ft h eq & p ( q u e n c h i n ga n dp a r t i t i o n i n g ) p r o c e s s t h em i c r o s t r u c t u r eo fs t u d i e ds t e e l st r e a t e db yq & p p r o c e s si sm a i n l yc o m p o s e do f t h r e ep h a s e s ,he ,i n i t i a lm a r t e n s i t e ,f r e s hm a r t e n s i t ea n dr e t a i n e da u s t e n i t e t h ei n i t i a l m a r t e n s i t ea s s u m e st e m p e r e dm a r t e n s i t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w i t hl a r g e rs i z e dm a r t e n s i t el a t h ; t h ef r e s hm a r t e n s i t eh a sq u e n c h e dm a r t e n s i t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w i t ht h i n n e rt h i c k n e s so f m a r t e n s i t el a t h ( o 1 0 2 i _ t m ) t h a nt h a to fi n i t i a lm a r t e n s i t el a t h ( 0 2 - 0 31 a m ) ,o n l yo n es i n g l e s e to fp a c k e te x i s t i n gi no n ef r e s hm a r t e n s i t eg r a i n , a n dh i g h e rc a r b o nc o n t e n ta n d h a r d n e s st h a nt h o s eo fm a t r i x t h er e t a i n e da u s t e n i t ee x i s t si nt h et h i nf i l ms h a p e b e t w e e nm a r t e n s i t el a t h so ri nt h eb l o c k ys h a p e ( a b o u to 1l a m ) i nt h ep a c k e tb o u n d a r ya n d i n i t i a la u s t e n i t eg r a i nb o u n d a r y as i z ed e p e n d e n tg e o m e t r i c a lm o d e lw a sp r o p o s e db a s e o nt h eh e t e r o g e n e o u sm i c r o s t r u c t u r ed e v e l o p e dd u r i n gt h eq u e n c h i n gp r o c e s s ,w h i c h r e a s o n a b l ye x p l a i n st h ei n c r e a s i n go fv o l u m eo fr e t a i n e da u s t e n i t et o g e t h e rw i t l lt h a to f f r e s hm a r t e n s i t ei nac e r t a i nr a n g et e m p e r a t u r e t h eh i g h e rr e t a i n e da u s t e n i t ec a nb e o b t a i n e d u s i n gh i g h e rt e m p e r a t u r eq u e n c h i n ga n dh i g ht e m p e r a t u r ea n ds h o r tt i m e p a r t i t i o n i n g i nt h es t u d i e dr a n g e ,i n c r e a s i n gc a r b o nc o n t e n tc o u l di n c r e a s et h ev o l u m e f r a c t i o na n di m p r o v es t a b i l i t yo fr e t a i n e da u s t e n i t ei ns t e e l sp r o c e s s e db yq & p t h ed u c t i l i t ya n dt h ep r o d u c to fr mt oao fq & pt r e a t e ds t e e l si n c r e a s ew i t ht h e i n c r e a s i n go ft h ev o l u m ef r a c t i o no fr e t a i n e da u s t e n i t e ,a n dt h et e n s i l es t r e n g t hi n c r e a s e s w i t ht h e i n c r e a s i n gv o l u m ef r a c t i o n o ff r e s hm a r t e n s i t e m e c h a n i c a lp r o p e r t i e so f u l t r a - h i g ht e n s i l ew i t hh i g hd u c t i l i t y , s u c ha s16 7 0 m p a - 3 3 g p a ( o 3 7 w t cs t e e lw i t h r e t a i n e da u s t e n i t ef r a c t i o na b o u t2 1 ) ,18 3 5 m p a - 3 4 8 g p a ( o 4 1 w t cs t e e lw i t h r e t a i n e da u s t e n i t ef r a c t i o na b o u t2 7 ) w e r eo b t a i n e dt h r o u g hq u e n c h i n ga t2 5 0 。ca n d p a r t i t i o n i n ga t5 0 0 w i t hs h o r tt i m e t h ed e f o r m a t i o no fs t e e l st r e a t e db yq u e n c h i n ga n d p a r t i t i o n i n gc a n b ed i v i d e di n t o3 s t a g e s :( i ) u n i f o r md e f o r m a t i o nc o n t r o l l e db yd i s l o c a t i o n ss t r e n g t h e n , am i l l e rd u c t i l i t y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 i i ) u n i f o r md e f o r m a t i o nc o n t r o l l e db yt r i pe f f e c t s ,am a i n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 t h eh i g hd u c t i l i t yi m p r o v e m e n t , w h i c hi sa t t r i b u t e dt ot h ee n h a n c e dw o r kh a r d e n i n gr a t e b ym e a n so ft r i pe f f e c t so ft h el a r g ef r a c t i o n e dm e t a s t a b l ea u s t e n i t e ;( i i i ) n o n u n i f o r m d e f o r m a t i o n ( o rn e c k i n g ) c o n t r o l l e db yt h en u c l e a t i o na n de x p a n s i o no fc r a c ki n d u c e db y l a r g es i z e dc a r b o n i t r i d ea n do x i d e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 s ,w h i c hi ss i m i l a rt o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 q u e n c h i n ga n dt e m p e r i n gp r o c e s s e ds t e e l s d u r i n gt h ec o u r s eo fd e f o r m a t i o n , t h ef r e s h m a r t e n s i t ed e f o r m sc o o p e r a t i v e l y 、析lo t h e rp h a s e sa n da c t sa s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c o m p o n e n t c o m p a r e dw i t hs a m p l e st r e a t e db yt r a d i t i o n a lq - tp r o c e s s ,s t e e l st r e a t e db yq - p ( - d p r o c e s sh a v el o w e rh y d r o g e ne m b r i t t l e m e n ts u s c e p t i b i l i t i e s ,l o w e rf a t i g u ec r a c kg r o w t h r a t ea n db e t t e rr e s i s t a n c eo fi m p a c ta b r a s i v e i tw a st u r no u tt ob ef e a s i b l et h a tq & p p r o c e s sc o u l db ea p p l i e di nt h e h o ts t a m p i n gl i n ea n dc o n t i n u o u sa n n e a l i n gl i n ei nd u s t r y k e yw o r d s :m a r t e n s i t e ;r e t a i n e da u s t e n i t e ;q u e n c h i n ga n dp a r t i t i o n i n g ;h i g hs t r e n g t h ; d u c t i l i t y ;t r i p i v 目录 摘要一i a b s t r a c t i i 第一章绪论。1 1 1 选题背景及意义l 1 2 组织结构对强度和塑性的影响2 1 2 1 高强度、高塑性钢的组织结构一2 1 2 2 提高钢强度的因素3 1 2 3 提高钢塑性的因素4 1 2 4 钢的强化、塑化机制一5 1 3 高强度、高塑性钢的组织获得方法7 1 3 1m 3 组织调控思路而7 1 3 2m + a 或b + a 组织的获得方法8 1 4 本文拟采用的工艺路线1 7 1 5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1 8 第二章试验材料与方法- 1 9 2 1 试验材料及冶炼19 2 2 试验方法2 0 2 - 2 1 热处理设备2 0 2 2 2 热处理工艺2 l 2 2 3 微观组织分析2 1 2 2 4 力学性能试验:2 4 2 2 5 应用性能试验2 5 第三章淬火和配分过程中的组织演变2 8 3 1 引言2 8 3 2 组织演变过程2 8 3 2 1 变温马氏体相变的原位观察:2 8 3 2 2 控制奥氏体转变法3 0 3 2 3 膨胀法3 3 3 2 4q & p 工艺的组织演变模型3 6 3 3 组织表征3 6 3 3 1 组织形貌表征与辨别3 6 3 3 2 新鲜马氏体的表征3 9 3 3 3 残余奥氏体的表征4 3 3 4 组织演变规律4 5 3 4 1q t 的影响规律4 5 3 4 2 配分温度( p t ) 和时间( t ) 的影响4 8 3 4 3 回火对残奥量的影响5 7 3 4 4 试验钢含碳量对残奥量的影响5 9 3 5 残奥量影响因素的分析与讨论6 0 3 5 1 组织和成分的不均匀分布6 0 3 5 2 碳的配分与析出行为6 3 3 6 本章小结6 5 第四章钢的力学性能及其微观机制6 6 4 1 引言6 6 4 2 马奥组织钢的力学性能。6 6 4 2 1 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6 6 4 2 2 高强度高塑性力学性能的获得7 6 4 2 3 力学性能比较7 8 4 3 分析与讨论8 4 4 3 1 组织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关系8 4 4 3 2 单轴拉伸条件下的变形特性9 0 4 3 3 单轴拉伸条件下的断裂行为9 9 4 4 本章小结一1 0 6 第五章高强高塑钢的应用性能研究一1 0 7 5 1 引言一1 0 7 5 2 抗氢脆敏感性试验:10 7 5 3 疲劳裂纹扩展行为一1 10 5 4 冲击磨料磨损性能一111 5 5q & p 工艺在热成型马氏体钢方面的应用11 5 5 5 1 冷却曲线1 1 6 5 5 2 金相组织1 1 8 5 5 3 力学性能1 1 8 5 6q & p 工艺在冷轧连退线上应用设想11 9 5 7 本章小结1 2 1 第六章主要结论1 2 3 参考文献1 2 5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 3 6 j l 定谢13 7 第一章绪论 1 1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一章绪论 高强度化是钢铁材料发展的趋势【l 捌,高强度钢的大量使用可以降低钢材的消 耗,减轻设备的重量,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钢强度水平的提高, 其塑性通常降低,使表征安全性的强塑积( 谢) 很难提高,如何提高钢的塑 性是钢铁材料面临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在钢铁材料高强度化的发展趋势下。 不同种类合金钢抗拉强度( r m ) 和断后伸长率( 彳) 的关系汇总结果如图1 1 所示,晶体结构为f e e 的合金钢塑性较高,强塑积可达6 0 g p a ,但抗拉强度小 于1 0 0 0 m p a ;晶体结构为b e e 的合金钢抗拉强度可达2 3 0 0 m p a ,但随抗拉强度 的增加,塑性水平大幅度下降,当抗拉强度超过1 5 0 0 m p a 时,断后伸长率为1 0 左右,强塑积很难超过2 0 g p a 。 图1 - 1 合金结构钢力学性能汇总 m a r a g i n g - 马氏体时效钢;d p s s - 只2 相不锈钢,om a t t - 马氏体钢;i fs t c c l i f 钢;m a r t - b a i n - 马贝复合钢;t r i p 相 变诱发塑性钢;d p - 双相钢;n a n o - b a i n - 纳米贝氏体钢;a s s - 奥氏体不锈钢;t w i p 孪晶诱发塑性钢 为了同时满足高强度化和高安全性的发展要求,董瀚娩1 在国家9 7 3 项目中明 确提出了新一代钢铁材料的一个发展目标,即抗拉强度为1 5 0 0 m p a 级,同时保 第一章绪论 证强塑积大于3 0 g p a 。本文的目的在于研究提高超高强度钢塑性的机制,获得 r m 2 1 5 0 0 m p a 、r m x a _ 3 0 g p a 的力学性能,对于钢铁材料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 的指导意义。 1 2 组织结构对强度和塑性的影响 1 2 1 高强度、高塑性钢的组织结构 抗拉强度可以达到1 0 0 0 2 2 0 0 m p a 的合金钢的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汇总如图 1 2 所示,这些钢有双相钢( m + f ) 、马氏体钢( m ) 、低合金超高强度钢 ( m + c a r b i d e s ) 、二次硬化钢( m + c a r b i d e s ) 、马氏体时效钢( m + i n t e r m e t a l l i c s ) 、 q p ( t ) 钢( m + a ) 以及贝氏体马氏体复合钢( b + m ) ,它们都是以马氏体组织 为基体或含有一定量的马氏体组织。 尺m p a m 图1 2 高强度钢力学性能的比较 u h s l a - 低合金超高强度钢:s e c o n dh a r d e n i n gs t e e l 二次硬化钢1 q ;q - p ( - t ) s t e e l 淬火配分( 回火) 钢【1 蚴1 ; u h c s 一超高碳钢f 2 3 1 ;其它同图1 - 1 由m + f 组织构成的双相钢和由f + b + a 组织构成的t r i p 钢的抗拉强度都低于 1 2 0 0 m p a ,但是能够获得较高的断后伸长率;由b + m + a 组织构成的贝马复相钢 的抗拉强度为1 3 5 0 1 6 7 0 m p a ,断后伸长率为8 1 6 ;由m + 碳化物或金属间化合 物构成的二次硬化钢和马氏体时效钢的抗拉强度为1 5 0 0 2 2 0 0 m p a ,断后伸长率 2 第一章绪论 为8 1 6 ;纳米贝氏体钢的抗拉强度达1 7 0 0 2 3 0 0 m p a ,断后伸长率达3 0 ;基体 为珠光体( p ) 的超高碳钢( u h c s ) 的抗拉强度可达1 8 1 0 m p a ,断后伸长率达到1 8 , 也具有高强度和高塑性的特点1 2 4 2 5 1 ;而i 妇m + a 组织构成的q p ( t ) 钢的抗拉强度 为8 0 0 2 2 0 0 m p a ,断后伸长率为5 3 0 。可见,抗拉强度大于1 5 0 0 m p a 的钢,其 组织结构可以为m + a 、b + m + a 、b + a 、m + e a r b i d e s i n t e r m e t a l l i c s 或p ,其中二次 硬化钢和马氏体时效钢需加入大量的m o 、c o 、n i 等合金元素以形成碳化物或金 属间化合物,使成本大大升高,而纳米贝氏体钢和超高碳钢碳含量较高,且工艺 较难控制。因此,综合考虑钢材的成本和工艺性能等因素,m + a 或b + m + a 的组 织形态可能是新一代高强度、高塑性钢的发展方向。 1 2 2 提高钢强度的因素 从前面力学性能汇总的结果可以发现,获得高强度较容易实现,常见的强化 方法主要有间隙固溶强化、第二相粒子析出强化、细晶强化、相变强化等。 c 原子的间隙固溶强化是钢铁材料中最经济、最有效的强化方式,其主要微 观机制是溶质原子使晶体发生畸变,产生的弹性应力场与位错周围的弹性应力场 相互作用,形成气团,增加位错运动阻力,使材料产生强化。 第二相粒子与位错交互作用,阻碍位错的继续滑移,导致材料的强化。马氏 体时效钢在时效过程中产生金属间化合物【2 昭7 1 ,并与基体保持半共格关系,当析 出物的粒子半径r 与位错柏氏矢量b 的比值r b - 2 _ 1 5 时【2 引,位错绕过析出相粒子, 当沉淀物间距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将产生最大的强化效果。低合金超高强度钢【2 9 】 和二次硬化钢【3 0 j 都利用了碳化物的析出强化作用。第二相强化产生的强度增量与 第二相体积分数厂和颗粒尺寸d 之间可以表达为y 昂co c 厂1 2 d 1 2 ( 切过机制) 和 r s p co c 厂1 2 d l n d ( 绕过机制) 【3 1 1 ,可见,第二相颗粒的强化作用十分显著。 细化晶粒使晶界所占比例增高,阻碍位错滑移,产生强化,材料强度与有效 晶粒尺寸之间的关系可以由h a l l p e t e h 公式( 以= c r b + k y d 2 ,c r b 为单晶的屈 服强度,d 为有效晶粒尺寸,k 为比例系数) 描述,可见细化有效晶粒尺寸可有 效提高钢的强度水平,低碳马氏体钢的有效晶粒尺寸为板条马氏体束的尺寸3 2 刁7 】, 贝氏体马氏体( m + b ) 复合组织由于下贝氏体分割原奥氏体晶粒,使等效奥氏 体晶粒和马氏体板条束细化,组织的细化导致强度的升高 3 8 , 3 9 。 硬相的存在增加了软相的变形程度和位错密度,产生强化作用i 研究表明 4 0 - 4 2 1 ,随马氏体相( 硬相) 比例的增加以及马氏体相中含碳量的升高,双相钢的 强度水平升高。 亚稳奥氏体在变形过程中发生马氏体转变,使材料发生硬化,提高钢的强度, 3 第一章绪论 同时提高钢塑性。t r i p 钢属于典型的相变强化机制【4 3 1 ,而由q & p 工艺获得的 m + a 组织也存在相变强化的作用l 4 4 】。 各种强化机制的实质是溶质原子、第二相粒子、晶界、相界与位错发生交互 作用,阻碍位错运动,产生加工硬化,从而提高钢材的强度【4 5 j 。金属晶体中的位 错由相变和塑性变形引入,位错与邻近位错能够发生交互作用,使运动受阻而产 生强化,位错密度越高,金属抵抗塑性变形的能力就越大,强度增量与位错密 度p 1 2 _ 呈i e t z 关系,位错密度为1 0 81 0 9 r a m 2 时,位错强化提供2 0 3 6 4 1 m p a 的强 度,可见位错强化是钢铁材料中有效的强化方式1 3 1 i 。 1 2 3 提高钢塑性的因素 影响钢的塑性的因素较复杂,综合起来主要有晶粒尺寸、钢的洁净度、亚稳 奥氏体相及其稳定性。 增加组织中软相比例可以提高钢材的塑性。d p 钢中存在大量铁素体,断后 伸长率可以达到3 0 ,而均匀伸长率可达2 0 ( d p 4 5 0 钢f 4 6 】) ,塑性水平远高于 单相马氏体和马氏体+ 析出物构成的钢,随铁素体量增加,d p 钢的塑性水平增大。 细化晶粒不但可以提高钢的强度,还能提高钢的塑性。晶粒尺寸减小,晶粒 可以通过转动协调变形,提高钢的塑性。 碳化物沿晶界析出,降低了界面结合能,在应力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时,在 析出物处产生应力集中,形成微孔,在晶界滑移的作用下,微孔链接形成裂纹, 从而降低钢的塑性【4 7 】。研究表明h 昏5 0 1 ,夹杂物无论其类型、数量、尺寸、形状和 分布,对钢的塑性都有损害;李晓源【5 l 】研究了洁净度对塑性的影响,认为夹杂物 在临界尺寸以下对均匀塑性变形没有影响,而对非均匀塑性变形影响较大。因此, 从提高塑性的角度来讲,应该提高钢的洁净度以减小夹杂物对塑性的损害,还应 控制析出物的形状和尺寸。 亚稳奥氏体产生t r i p 或t w i p 效应提高钢的塑性。t r i p 钢在变形过程中, 残余奥氏体发生马氏体转变,使局部产生强化,促使变形在其它位置继续发生, 进而推迟了颈缩的产生,提高钢材的塑性水平【5 2 】;t w i p 钢中具有稳定的残余奥 氏体相和低层错能,使其变形机制以孪晶为主,孪晶的形成强烈地阻碍位错运动, 使局部产生强化,推迟颈缩产生,提高了t w i p 钢的均匀伸长率f 5 3 1 。t r i p 钢的 塑性水平随残余奥氏体量的增加而增加【5 4 】。 能够同时提高钢强度和塑性的方法有晶粒细化和使用亚稳奥氏体相。工业生 产中,通过明显的晶粒细化实现高强度和高塑性较为困难。对于不同种类合金钢 的强塑积与亚稳奥氏体量关系的汇总结果( 如图1 3 ) 发现,职钢、d p 钢和马 氏体钢等没有亚稳奥氏体或含有少量亚稳奥氏体,t r i p 钢含有5 1 5 的亚稳 4 第一章绪论 奥氏体,纳米贝氏体钢含有约3 0 的亚稳奥氏体,t w i p 钢具有的1 0 0 奥氏体, 它们的强塑积从1 0 1 5 g p a 、2 0 2 5 g p a 、4 0 5 0 g p a 、变化到5 0 7 0 g p a 。可 见随着奥氏体含量的增加,钢材的强塑积几乎呈线性增加,所以提高钢中亚稳奥 氏体的含量是提高钢的塑性和强塑积的一个有效措施。根据这个趋势,3 0 g p a 级钢中应具有约2 0 3 0 的奥氏体相。 零 罡 c 9 裹 t 图l - 3 亚稳奥氏体量与钢强塑积的关系 5 5 - 5 7 1 1 2 4 钢的强化、塑化机制 单轴拉伸条件下,钢的总伸长率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颈缩前的均匀 伸长阶段,另一部分是颈缩后的非均匀伸长阶段。均匀伸长阶段主要由钢的加工 硬化行为控制,加工硬化能力越强,钢的均匀伸长率越大,当加工硬化造成承载 能力增加不能抵偿试样面积减小所导致的承载能力下降时,材料将发生塑性失稳, 产生颈缩;非均匀伸长阶段主要由裂纹的形成和扩展机制控制,通常与钢的洁净 度水平和脆性相的起裂行为有关,钢中的夹杂物尺寸越大、数量越多,钢的均匀 伸长率越低。 几种典型的高强度和高塑性钢的单轴拉伸曲线如图1 4 所示,由单相m 构 成的马氏体钢和由m + a 组织构成的q & p 钢具有较高的强度水平,由单相f 构 成的钢、单相a 构成的t w i p 钢和由f + a 构成的t r i p 钢、双相不锈钢具有 较高的塑性。 5 第一章绪论 图1 - 4 不同钢种的单轴拉伸曲线 根据塑性失稳的康西德判据l 5 副可知,当钢的加工硬化率( d o c l e ) 等于真应 变时,即d o d e - 8 ( 加工硬化率真应变) 曲线与o - ( 真应力真应变) 曲线相交 时,材料将产生颈缩,交点所对应的应变为均匀伸长率,对应的应力为抗拉强度。 几种典型材料的加工硬化率和真应力一真应变曲线的关系曲线如图1 5 所示,可 见,钢只有在很大的应变范围内具有较高加工硬化速率,才能在获得较高强度的 同时获得较高的均匀伸长率。 加工硬化率主要由两部分提供,一部分由基体中的硬相提供,主要体现在拉 伸变形的初始阶段,硬相越多初始加工硬化率越大;另一部分由钢中的亚稳相提 供,拉伸过程中,亚稳相通过其t r i p 或t w i p 效应持续地提供加工硬化率,通 常,亚稳相的稳定性越高,体积分数越大,效果越明显。单相马氏体钢由于只存 在硬相,初始位错密度较高,因此在变形初始阶段具有较高的加工硬化率,而在 变形过程中由于位错密度随应变量的增加率较低,使其加工硬化率扩速下降,导 致马氏体钢只能获得高强度,而不能获得高塑性的力学性能;i f 钢中没有硬相, 也没有亚稳相,本身位错密度最低,因此加工硬化率最低,变形过程中位错密度 逐渐增加,使加工硬化率缓慢下降,所以获得了高塑性而得不到高强度的力学性 能;从洫钢和t w i p 钢的加工硬化率的变化行为可以看出,亚稳相在变形过 程中能够持续地提供加工硬化率,所以能获得较高的强度和较大的均匀伸长率, 但是由于缺少硬相的作用,使其初始加工硬化率较低。 6 m也善西c_accmmcac山 第一章绪论 罡 姜 岔 兰 : 卜2 巴 詈 岳 暑 c 芒 多 图1 - 5 加工硬化率和真应力真应变曲线的关系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要同时获得高抗拉强度、高塑性的力学性能,钢材应该 具有以下的组织特征:1 ) 多相化,由单相组织构成的钢只具有高强度( 马氏体 钢) 或高塑性( 奥氏体钢) ,在硬基体上增加软相能提高钢的塑性。2 ) 亚稳化, 亚稳奥氏体相在变形过程中转变成马氏体,提供持续加工硬化率,不仅能提高钢 的塑性,还能同时提高钢的强度。3 ) 组织的细化,通过组织的分割细化有效晶 粒尺寸( b m 复合钢) ,不仅能起到强化作用,还能增加裂纹扩展的途径,增大 裂纹扩展阻力,提高钢的塑韧性。 所以,要获得抗拉强度大于1 5 0 0 m p a 、强塑积大于3 0 g p a 的力学性能,需 要获得高强度基体上分布亚稳奥氏体的组织,这种高强度基体组织必然是具有高 硬度的贝氏体、马氏体或亚微米晶纳米晶组织,亚稳奥氏体相需要有一定的量和 足够的稳定性。因此,本文要得到的目标组织是马奥( m + a ) 组织或贝氏体( + 马氏体) + 奥氏体( b + ( m + ) a ) 组织。 1 3 高强度、高塑性钢的组织获得方法 1 3 1m 3 组织调控思路 随着电子束背散射衍射方法( e b s d ) 、三维原子探针( 3 d a p ) 、高分辨 ( h r t e m ) 、纳米压痕等的组织表征手段日益发展,人们对钢铁材料的组织强韧 7 第一章绪论 化机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如通过e b s d 手段发现钢中板条马氏体由原奥氏体 晶粒、板条束( p a c k e t ) 、板条块( b l o c k ) 和板条( l a t h ) 组成【5 9 1 ,影响强度的 组织控制单元为马氏体板条块,而影响韧性的组织控制单元为马氏体板条束 6 0 l 。 可见,高性能钢的组织调控逐步实现精细化,人们分别对于组织的多相化【6 、多 尺度化【6 2 j 以及亚稳相【6 3 】在钢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理解更加深刻。 董瀚在提出新一代高强度、高塑性钢铁材料的发展目标的同时,提出了m 3 组织调控思路【l2 】,即从多相化( m u l t i p h a s e ) 、亚稳化( m e t a s t a b i l i t y ) 及多尺度 化( m u l t i s c a l e ) 等方面进行更加精细化的微观组织调控,从而获得优异的力学 性能和服役性能。其中的多相化控制是指根据性能的需要,获得多相组织,利用 各相的特点及相互之间的配合实现高性能化;亚稳控制包括亚稳奥氏体相的控制, 以及元素的固溶与析出行为的控制等;多尺度的控制包含晶粒尺寸、板条尺寸、 位错、层错等更加微观尺度的组织调控。m 3 组织调控思路涵盖内容之广,充分 体现了不同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力学性能的重要影响。本文的目标组织 ( m + a 或b + ( m + ) a ) 具有m 3 组织的特征,这种m 3 组织可以由马氏体或( 和) 贝氏体+ 残余奥氏体构成,马氏体或( 和) 贝氏体提供较高的初始加工硬化率, 而亚稳奥氏体相提供持续的加工硬化率,从而获得高强度、高塑性的力学性能。 在这样的指导思路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获得硬基体( 马氏体或贝氏体) 的同时,获得更多的亚稳奥氏体组织。 1 3 2m + a 或b + a 组织的获得方法 目前,获得m + a 组织的有效方法有q & p 工艺和q p t 工艺,获得b + a 组 织的有等温淬火工艺,下面就各工艺的特点及组织控制原理进行综述。 1 3 2 1 奥氏体稳定化现象 奥氏体的热稳定化现象指的是在马氏体转变过程中( 聪以下) 或转变前( 聪 以上) 进行等温或时效处理,会使未转变奥氏体向马氏体的继续转变出现“滞后”, 使室温残余奥氏体量增加,最终获得马氏体+ 残余奥氏体的组织结构。奥氏体的 热稳定化现象在碳钢、铬钢、镍钢和一些其它合金钢以及f e - n i ( 含碳) 合金里 都经常发生【“- 7 3 】,奥氏体稳定化处理的时效工艺如图1 - 6 所示 7 4 1 。 奥氏体稳定化实质上是热稳定化、化学稳定化、相至稳定化和宏观热应力稳 定化等诸多机制的综合作用。c o t t r e l l 气刚7 5 7 6 】理论认为等温过程中有c 原子偏 聚,位错能吸收大量杂质原子( c ,n ) 而形成c o t t r e l l 气团【7 7 】,提高奥氏体相的 强度,阻碍马氏体或准贝氏体相变,导致奥氏体的热稳定化。马氏体相变过程中 8 第一章绪论 碳原子向奥氏体中富集,降低奥氏体的版点;引起奥氏体化学稳定化【7 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