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学大纲.doc_第1页
传播学教学大纲.doc_第2页
传播学教学大纲.doc_第3页
传播学教学大纲.doc_第4页
传播学教学大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B07211145大众传播学Mass-Communcition学分:2 总学时:32 实践学时(包含实验、上机、其它):0先修课程:新闻学概论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考核方式:考查 修习类型:必修适用专业:新闻学专业内容简介:本课程是本科新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主要学习大众传播学的经典理论。通过一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以及推动传播历史发展的动力;掌握传播的微观过程以及传播要素对传播实践的重要影响;形成传播的系统观念,能够把具体的传播问题放到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去理解。对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约的模式表达。学会在学习的同时大胆质疑,不迷信既有的理论。也通过充分结合我国的传播实践的讲解,最终达到用传播原理指导所学专业业务的程度。参考书: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2孙旭培.华夏传播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3美赛弗林.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4美迈克尔.罗洛夫.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5美施拉姆,波特.传播学概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中文版6英麦奎尔.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中文版7美德弗勒.鲍尔洛基奇.大众传播学诸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年中文版8加麦克卢汉.人的延伸媒介通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中文版9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99年中文版编写人:吕霓(副教授) 审核人: 张玲玲( 副教授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大众传播学 Mass-Communcition课程代码:B07211145课程类别:专业课学 时:32 学 分:2考核方式:考查适用对象:新闻学专业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本科新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通过一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以及推动传播历史发展的动力;掌握传播的微观过程以及传播要素对传播实践的重要影响;形成传播的系统观念,能够把具体的传播问题放到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去理解。对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约的模式表达。学会在学习的同时大胆质疑,不迷信既有的理论。也通过充分结合我国的传播实践的讲解,最终达到用传播原理指导所学专业业务的程度。二、教学的基本要求1以教授为主 本课程是理论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但是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全部都来自于信息传播的实践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理论讲解清楚。2理论联系实际 结合中国的传播实践分析传播学经典理论在中国的具体表现。使学生清晰地理解理论,又能够应用于实践。3课堂讨论为辅 有关受众的理论,组织学生联系有关心理学知识,结合自己的感受理解和掌握。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课程教学重点课程中的大众传播、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社会控制以及受众理论是学生在今后的新闻业务实践中必须以为基础的学科理论,要精讲。2各章学时安排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重点) (1学时)教学基本要求对传播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作简要地介绍,使初次涉及传播学的学习者对这门学科有一些宏观的把握。教学重点:传播的定义和特点教学难点:系统论对传播学的影响第一节 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的概念二、传播与信息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第二节 传播学的学科特点以及研究内容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以及社会信息体统的特点二、传播学研究的领域和问题三、传播学的兴起以及在我国的研究状况第三节 如何学好传播学一、用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学习传播学二、努力涉猎传播学的边缘学科三、将传播理论与具体的传播实践相结合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 2学时)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对人类传播历史的回顾,揭示人类传播发展的动力是人类对自己传播能力的不断突破以及新媒介不断产生的过程;同时展现传播时代的发展已经将人类带入信息时代,探索信息时代中传播的重要意义和未来的走向。教学重点: 网络传播的特点和意义教学难点: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教学基本要求:本章就是从符号和意义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对传播材料进行深入分析。教学重点: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教学难点:符号和意义间的关系;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第一节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一、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的本质区别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发展过程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五、网络传播时代第三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一、信息社会的定义及特征二、媒介的进化与信息社会的关系三、各国迎接信息社会的具体举措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重点)(3学时)教学重点:符号的基本功能第一节 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一、符号的定义二、符号的分类三、符号的基本功能第二节 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一、什么是意义二、符号意义的分类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四、符号和意义的关系第三节 象征性社会互动一、人类的象征行为的定义及意义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三、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重点) (1学时)教学基本要求:本章就是从两个角度入手,力争用简约的模式展现传播的一些基本原理。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传播过程的模式的知识。教学重点:传播的基本过程及模式教学难点:社会传播的系统构成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三、传播过程的特点第二节 社会传播的系统构成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用唯物史观把握传播的总过程。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1学时)教学基本要求本章要从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功能入手,引导学生对传播类型的微观部分深入探讨。教学重点: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教学难点: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第一节 人内传播一、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第二节 人际传播一、人际传播的动机二、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三、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第六章 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 (重点) ( 1学时)教学基本要求:本章要引导学生对组织传播和群体传播的特点、机制和功能作系统地研究,它们是从传播过程研究向传播系统研究过渡的桥梁。教学重点群体传播的的社会功能及其内部机制;集合行为的传播机制第一节 群体传播一、群体的特征和社会功能二、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三、集合行为的传播机制第二节 组织传播一、组织和组织传播二、组织内传播的过程和机制三、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第七章 大众传播(重点) (3学时)教学基本要求:本章通过引导学生对大众传播的发展历史的回顾,来探讨大众传播的功能作用给人类带来的正负影响以及应对措施。教学重点:大众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教学难点: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第一节 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一、大众传播的定义二、大众传播的特点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一、大众报刊和大众传播二、电子媒介和大众传播三、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的发展第三节大众传播的影响一、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二、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三、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 第八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和作用 (重点) 3学时教学基本要求:本章要引导学生从媒介的实体和组织两个角度来研究媒介的重要特性,探讨媒介的意义和作用。教学重点: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社会影响教学难点:大众传播媒介的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第一节 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二、认识媒介的原则三、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社会影响四、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及其冲击第二节 传播者论-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一、传播者和大众传媒二、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第九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重点)( 3学时) 教学基本要求:本章就要引导学生从传播控制的外部规范来考查活动受到的影响,主要从传播制度和媒介控制两方面进行研究。教学重点:控制媒介的几种外部因素;几种传播制度及其特点教学难点:我国的传播制度第一节 控制媒介的几种外部因素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二、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三、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第二节 传播制度概论一、历史上出现了几种传播制度二、简略了解不同传播制度的特点:三、我国现行的传播制度的特点 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 (重点) (3学时)教学基本要求:本章要从受众的特点分析来给学生讲解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特殊作用。教学重点:大众的概念;几种受众观教学难点:“使用和满足理论”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一、“大众”的概念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三、大众社会理论与传播学研究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一、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二、作为“市场”的受众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一、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二、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三、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 (2学时)教学基本要求:本章从微观的角度给学生介绍传播效果的定义、研究内容以及相关课题,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的应用结合。 教学重点:传播效果的概念;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和发展 教学难点:传播效果的产生和制约因素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一、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二、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课题三、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一、早期“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二、“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理论三、70年代以来的宏观效果理论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一、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二、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三、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 (2学时)教学基本要求:在这一章里,引导学生从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和中的阶层分化、大众传播与社会心理和舆论、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四个侧面来学习研究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教学重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特点以及意义与问题;“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教学难点:“沉默的螺旋”理论概要和特点以及研究与评价; “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以及应用研究与其意义。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二、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与问题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一、“沉默的螺旋”理论概要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三、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一、“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二、“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三、“培养”理论的外围第四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一、 “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二、“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三、“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及其意义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2学时) 教学基本要求:在本章中,我们全面给学生介绍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的几种观点和最新研究情况。教学重点: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 教学难点:“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一、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二、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一、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况二、“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一、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二、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三、文化帝国主义问题第十四章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2学时) 教学基本要求在本章里,主要引导学生对传播学的研究中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学派进行研究和探讨。教学重点: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 教学难点: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传播学的经验学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一、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二、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三、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一、传播学的经验学派二、传播学的批判学派派和批判学派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1学时)教学基本要求本章要从应用的角度对传播学的若干定量调查研究方法或技术给学生做一简要介绍。教学重点:调查研究的类型教学难点: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第一节传播学与调查研究一、传播学调查研究的类型二、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第二节抽样调查法一、集中主要的随机抽样技术二、问卷设计第三节内容分析法一、内容分析的定义和特点二、内容分析的课题和用途三、内容分析的程序和技术第四节控制实验法一、控制实验法的用途二、控制实验法的基本程序与技术三、定量调查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四、课程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学 时 目 数分章题目(或每部分题目)学时分配合计讲课 上机 习题 分析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1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22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33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33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11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11第七章大众传播33第八章传播媒介的性质和作用33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33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33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22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22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22第十四章传播学的研究史和主要流派22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法11五、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要求进行青少年媒介接触行为的调查六、课程教学其它有关问题的说明与建议1本课程与其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新闻学概论与本课程有互补性练习,建议同时开课。2课外练习方面的要求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有关传播学的专题研究。3本课程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方面的要求4主要参考图书4.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4.2孙旭培.华夏传播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431美赛弗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