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小说概观+农村题材小说.ppt_第1页
十七年小说概观+农村题材小说.ppt_第2页
十七年小说概观+农村题材小说.ppt_第3页
十七年小说概观+农村题材小说.ppt_第4页
十七年小说概观+农村题材小说.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七年小说,第六章小说的题材和形态,一、“现代”小说家的当代困境,小说家的分化:1、流失的作家茅盾沈从文张恨水张爱玲废名2、转变自身的作家巴金张天翼艾芜3、中心作家欧阳山周立波周而复赵树理柳青,进入50年代之后,“现代”的小说作家在写作情况发生了许多变化。茅盾虽有过撰写长篇的计划,却可能意识到在这一文学环境中实现的困难,而终于没有试图去实现。沈从文专注于文物和古代服饰的研究。,张恨水作为现代“通俗小说”(有时被批评家称为“旧小说”)的代表作家,他连同这种小说形态,在“十七年”中事实上已经“消亡”。在50年代,张恨水转而用小说形式改编中国戏曲和民间传说。,张爱玲1952年离开大陆,去了香港,后移居美国。徐訏也在1949年后去了香港。钱钟书虽然更愿意在小说创作上施展他的才智,但“时代”留给他的选择,却只有文学研究的领域。,废名(冯文炳)作为小说作家,也几被“忘却”:“写作热情我是有的,但写起来也有困难。表现个人的思想感情变化还容易,也能表现得真实,但是是不是工农兵也喜欢看呢?怎样达到普及的目的,是个问题。另外,我所掌握的语言,在汉语中是很美丽、很有效果的,但是,是不是适合表现生活,也是个问题。”师陀等也不见有值得注意的作品问世。,另外一些小说家,开始了他们在取材、艺术方法、作品风格上的改造,以适应新的文学时代的需要。1952年春天,中国文联组织以巴金为组长的创作组赴朝鲜体验志愿军的生活,准备创作一批反映抗美援朝题材的文学作品,巴金选择志愿军某团六连作为体验生活的地点。在七个多月生活中,他与战士吃住在一起,甚至不顾生命危险到前线采访。,从朝鲜战场回来后,巴金满怀激情创作了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英雄的故事、保卫和平的人们、明珠和玉姬、会见彭司令员等作品。后来,出版了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两个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1959)和李大海(1961)。巴金:“我多么想绘出他们的崇高的精神面貌,写尽我的尊敬和热爱的感情。然而我的愿望和努力到了我的秃笔下都变成这些无力的文字了。”,团圆英雄儿女,巴金原本还想创作一部中篇小说,一直未落笔。1961年,经过3年酝酿与创作,巴金的中篇小说团圆在8月号上问世。小说在上海文学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立即责成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其改编成电影。长春电影制片厂立即组成团圆创作班子,由武兆堤任导演,毛烽负责剧本的改编。武兆堤在此之前已经和苏里联合导演了著名影片平原游击队。毛烽曾在朝鲜战场上战斗3年,对志愿军生活很熟悉,时任总政文化部处长。他俩决定将人物感情戏作为整个剧本的灵魂。,经过20多天努力,团圆剧本完成,名字改为英雄儿女。英雄赞歌由公木(著名诗人、学者、教育家。时任吉林大学中文系主任、曾创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歌词)作词,刘炽作曲。刘炽以自己当年采风时采到的一首内蒙古民歌巴特尔陶陶呼为种子,加以发展完成的。“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做和声”,张天翼(19061985),在50年代前期,主要从写儿童文学写作。罗文应的故事、宝葫芦的秘密等是当时很受少年欢迎的作品。宝葫芦的秘密(1958年3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首版)少年王葆幻想坐享其成,渴望有个“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宝葫芦能够给他带来幸福。他终于如愿以偿了,但宝葫芦带给他的却是一连串的麻烦与苦恼。事实教育了王葆,最后他毅然抛弃了宝葫芦。告诉青少年“劳动创造幸福”的道理。,艾芜1952年来到东北的鞍山钢铁厂“体验生活”。长篇小说百炼成钢和短篇集夜归。沙汀的作品仍取材于四川农村生活,它们大部分收入过渡和过渡集这两个短篇集中。,丁玲、萧军、路翎等在50年代受挫,创作不能得到继续。对于赵树理、周立波、欧阳山、周而复、马烽等来说,他们在这一时期发表了许多重要作品。但他们也遇到许多难题。,二、题材的分类与等级,1、题材的确认依据:,(1)在“当代”,小说题材(文学的其它样式,如诗、戏剧等也一样)的选取,具有特殊的重要性。(2)毛泽东在讲话中就提出革命文学在题材上必须转移到对“新的世界,新的人物”的表现。,(3)第一次文代会上,周扬的报告把题材的转移(“新的主题、新的人物”的大量涌现),作为解放区文艺“是真正新的人民的文艺”的重要根据:“民族的、阶级的斗争与劳动生产成为了作品中压倒一切的主题,工农兵群众在作品中如在社会中一样取得了真正主人公的地位。知识分子一般地是作为整个人民解放事业中各方面的工作干部、作为与体力劳动者相结合的脑力劳动者被描写着。知识分子离开人民的斗争,沉溺于自己小圈子内的生活及个人情感的世界,这样的主题就显得渺小与没有意义了。”,明确地规定了工农兵与知识分子在创作中的不同的形象地位,同时,也区分了“人民的斗争”、“生产劳动”与“小圈子内的生活及个人情感的世界”之间的不可混淆的区别1949年的8月到11月,上海文汇报开展了“可不可以写小资产阶级”的争论,也涉及了小说(以及戏剧等)的题材重点的问题。文学规范的维护者和质疑者,总是把小说等的题材问题作为关注的焦点。,2、50、60年代对小说题材的理解:,第一,题材是被严格分类的。作为分类的尺度,有按照社会生活“空间”分类的工业、农业、军队、学校等题材,有按照时间上分类的历史题材、现实生活等题材等。,第二,不同的题材类别,被赋予不同的价值等级;题材有优劣、主次、高低之分。类别的严格区分,与等级上的清楚排列,是紧密关连的。因此,又出现了“主要题材”(或“重大题材”)、“次要题材”(或“非重大题材”)的概念。在小说题材中,工农兵的生活,优于知识分子或“非劳动人民”的生活;“重大”性质的斗争(一般指当代的政治运动、“中心工作”),优于“家务事、儿女情”等“私人”生活;现实的、当前迫切的政治任务,优于已经逝去的历史情景;现代的由中共所领导的革命运动,优于“历史”的其它事实和活动;而对于行动、斗争的表现,也优于“个人”的情感和内在心理的刻画。,3、小说题材的分类与等级制度产生的影响:,(1)从第一次文代会开始,出现了按照社会生活领域(如工厂、矿山、农村、军营)和当时开展的政治运动、中心事件(如“抗美援朝”、农业合作化、“大跃进”),来分别“检阅”小说创作的成绩和问题的做法。在这种情况下,也出现了这一时期特有的题材分类概念,如革命历史题材、农村题材、工业题材、知识分子题材、军事题材等。,“革命历史题材”并不能等同于“历史题材”或“历史小说”,而“农村题材”,其含义也与“五四”新文学以来的“乡土小说”、“乡村小说”,有了不容混同的区别。,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流变,鲁迅风的乡土小说鲁迅、许钦文、王鲁彦、蹇先艾、许杰茅盾、叶紫赵树理、柳青、周立波高晓声田园风的乡土小说冯文炳(废名)、沈从文孙犁汪曾祺,本时期的创作,主要集中在“农村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农村生活题材中,从土改到合作化、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从大跃进、人民公社到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农村的一系列变革都是重要的主题,在作品中都有所反映。土地改革后农民观念变化:马烽的一架弹花机和赵树理的登记农业合作化: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历史题材也有大的收获。代表作是峻青的黎明的河边、茹志鹃的百合花、朱定关连长,本时期创作的作品可用八个字概括:“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三、当代小说的样式,在小说体裁上,这一时期趋向于关注它的“两极”,即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中篇则可能被看作是一种不稳定的体裁,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在创作上,都没有受到重视。,从1949年到1965年,这期间发表的中篇小说,大约有四百余部,但知名的却并不多。较为知名的有铁木前传(孙犁)、在和平的日子里(杜鹏程)、来访者(方纪)、水滴石穿(康濯)、归家(刘澍德)等不多的几部。,造成中篇创作沉寂的原因。一是“先天不足”,在现代阶段就没充分发展。二是文体自身局限和一些人的文学观念偏狭造成(中篇既不如长篇容量那么大,全面充裕地去处理生活,又不象短篇那么快捷,能迅速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作出反映)。三是大型文学期刊的短缺。,对长篇和短篇的重视,各有其“功能”上的根据。对于长篇,把握生活素材的规模和容量,是受到重视的一个主要因素。对许多怀有“反映这个伟大时代”、写作“史诗式”作品的情结的作家来说,长篇小说是实现这种勃勃雄心的合适的形式。,至于短篇小说,当代对它的重视,则是认为它能迅速、敏捷地反映生活。50年代开始,文学刊物的大量增加,对短篇创作在当代的发展,也起到推动的作用。,这个时期,还有了“短篇小说作家”的概念。被称为短篇小说作家的有赵树理、李准、马烽、王汶石、峻青、王愿坚、茹志鹃、林斤澜、唐克新、陆文夫等,尽管他们中有的也写过中、长篇。,从50年代初开始,对短篇小说特征和创作问题的讨论就持续不断。如:1957年,文艺报组织短篇小说笔谈;1962年,大连“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以敏捷、迅速反映生活见长的短篇小说,也有对社会生活“整体”和历史“本质”揭示的可能:它是“可以证明地层结构的悬崖峭壁,可以泄露春意的梅萼柳芽,可以暗示秋讯的最先飘落的梧桐一叶,可以说明太古生活的北京人的一颗臼齿”,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长篇出版的数量大为增加,且出现了一批体现这一时期小说创作水准的作品。这个阶段,常被当时和后来的批评家称为长篇小说的“丰收”(或“高潮”)期。,赵树理的三里湾,高云览的小城春秋,曲波的林海雪原,李六如的六十年的变迁,梁斌的红旗谱,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杨沫的青春之歌,,冯德英的苦菜花,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吴强的红日,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志的敌后武工队,刘流的烈火金钢,,欧阳山的三家巷、苦斗,草明的乘风破浪,柳青的创业史,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姚雪垠的李自成,浩然的艳阳天(第1部1964)等。,四、类型单一化趋向,强调文学方向(工农兵方向)和作品基调、风格的统一性(革命英雄主义的情绪和基调,乐观与亢奋),造成了英雄叙事、颂歌主题、高大形象、功利语言、阳刚风格的单一而僵化的文体范式。,受到质疑的小说类型,“通俗小说”(言情、狭义、市民)(消费性、娱乐性特征、小资情调)“讽刺小说”“诗化”、“散文化”小说“心理”、“意识流小说”冷静的、观照式的小说(要求奔放、雄伟、刚健、热烈),农村题材小说,现代乡土小说与当代农村小说的比较1、现代乡土小说以鲁迅、沈从文乡土小说为代表,多取回顾、回忆的姿态。当代农村小说,作家深入农村生活,活在其中,多写当下。2、现代乡土小说多取静止的生活描写。当代农村小说多写动荡的阶级斗争、政治运动。,3、现代乡土小说或者以批判国民性为主旨,或以乡村作为乌托邦生活的构想。作家往往以精英化的立场出现,与所描写的农民角色出于分裂状态。当代农村小说主要表现农村的政治运动,作家的感情、立场、观点与表现的农民对象一致。,4、现代乡土小说着重表现乡村的日常生活、社会风习以及人伦关系。当代农村小说退出了对乡村日常风习的描述,而着重普遍的政治事件、运动改造。,第七章农村题材小说,一、当代农村题材小说概观,1、当代农村小说艺术经验来自解放区作家如赵树理、周立波、康濯、丁玲。2、代表作家:赵树理周立波柳青马烽李准王汶石浩然3、代表作家流派:山西作家流派,以赵树理、马烽为代表的山药蛋派;陕西作家流派,以柳青王汶石为代表。,两个流派的不同:1、以柳青为代表的作家重视农村先进人物的塑造,富于浪漫主义色彩。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作家多按照生活本来面目塑造人物。多写问题小说。2、柳青借鉴的多为西方和五四新文学中现实主义小说的传统。赵树理推崇的多是话本、说书等本土资源。,二、农村题材小说代表作家及作品,李准(19282000),蒙古族,河南洛阳孟津人。编剧、小说家,本姓木华梨,后简化成李,原名李铁生,后改名李凖。曾任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1952年开始发表小说。著有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短篇小说集李双双小传、车轮的辙印,电影文学剧本李双双、老兵新传、牧马人、清凉寺的钟声等。黄河东流去,上集1978年,下集1984年,北京出版社初版。该作品1985年获茅盾文学奖。,不能走那条路,敏锐反映了“土改”后农村出现的土地买卖和由此带来的“两极分化”现象。小说写的是农民张栓因为做小买卖,“捣腾牲口”,欠下了账,想卖掉土改时分的土地,“剩几个钱再去捞一家伙”;而村里的另一个农民宋老定,土改之后攒了点钱,想买下这块地为后代置业,后来在他的儿子、共产党员东山的劝说下,放弃了买地的念头,而将自己的钱拿出来帮助张栓,走上了互助合作的道路。,李双双讲述了性格火辣爽直的农村妇女李双双热心集体事业,与自私落后现象作斗争,帮助丈夫喜旺提高思想觉悟的故事。,从李双双小传到李双双,小说李双双小传(1960)电影李双双,鲁韧导演,张瑞芳和仲星火主演。从小说到电影,作品的故事情节与思想内涵都有很大的改变。,原小说只是一部应时的歌颂农村“大跃进”中妇女办公共食堂的故事。准备拍摄电影时,农村办食堂的政策已经破产,原小说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作家自己解释说:“这个主题上还蕴蓄着更加重大的东西,那就是这一对普通农民夫妻中的关系变化,反映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变化。从写人出发、从写性格冲突出发,把这两个人换到什么地方都可以。”电影的中心事件改写成农村如何发挥妇女劳动力,正确开展评工记分问题。,这部影片的成功主要取决于艺术的隐形结构,即来自民间的表演艺术模式。李双双歌颂的是普通老百姓中间的美好人性,提倡的是敢于与社会上的自私行为,特别是干部的自私自利作斗争,这就是这部影片在今天还能使我们感动的艺术力量。,李双双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民间传统艺术中的“二人”对戏的模式,即一个心直口快、泼辣大胆、纯洁乐观的旦角和一个自私胆小、好心善良、趣味横生的丑角所展开的性格冲突的轻喜剧。,李双双的性格冲突,正是喜旺(丑)低而李双双(旦)高,喜旺围着李双双转,喜旺尽管在每一场冲突中都输于李双双,还是不断夸耀李双双的好处,直到最后亮出“先结婚,后恋爱”的包袱底,暗示了剧情所推动的二人冲突,其实是一种男女相恋爱的过程。,黄河东流去,以一九三八年日本侵略军进入中原,溃退南逃的国民党军队扒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淹没河南、江苏、安徽三省四十四县,一千多万人遭灾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描写了黄泛区人民从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八年经历的深重灾难和可歌可泣的斗争。1985年小说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周立波(19081979),原名周绍仪,字凤翔。湖南益阳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编译家。早年在上海劳动大学读过书,1928年开始写作,1934年参加“左联”,同年入党。1939年到延安,任教于鲁迅文学艺术学院,后主编解放日报文艺副刊。1946年去东北参加土改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创作了大量描写农村新人新貌的小说和散文。1979年9月25日因病去世。他的小说清新秀丽,别具一格,擅长描写农村中的生活,乡土气息浓厚。代表作暴风骤雨山乡巨变。,暴风骤雨,1948年创作完成。该小说以东北地区松花江畔一个叫元茂屯的村子为背景,描绘出土地改革这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的画卷,把中国农村冲破几千年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冲破封建罗网,朝着解放的大道迅跑的革命精神。,山乡巨变,该小说发表于1958-1960年。小说写1955年,团县委副书记邓秀梅奉命来到偏僻山村清溪乡和农民一起建立合作社,但一些私心较重的老农却不肯入社。邓秀梅对他们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并挫败了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合作社赢得了秋季丰收。该小说写的是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发展过程。,赵树理(19061970),一、生平与著作原名赵树礼,山西晋城市沁水县尉迟村人。现代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山药蛋派创始人。1906年9月24日出生在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5年夏考入山西省立长治第四师范,开始写新诗和小说。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解放后先后在工人日报说说唱唱曲艺人民文学等刊物工作,1964年回山西晋城工作。文革期间遭到残酷迫害,于1970年9月23日含冤去世。,著名作品,建国前:小二黑结婚(1943年9月)成名作李有才板话(1943年12月)解放后,他继续以山西农村作为自己的创作根据地。,建国后的主要创作,5060年代主要有:登记(1950)三里湾(1954)“锻炼锻炼”(1958)套不住的手(1960)等其作品是对建国后农村变革的及时反映。,二、作品介绍:三里湾,三里湾是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三里湾(人民文学1955年1、2、3、4月号连载,通俗读物出版社1955年5月出版)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作品围绕三里湾合作社秋收、扩社、整社、开渠等工作,通过对村里四户人家两种思想、两条道路和两种生活方式的矛盾和变化的具体描写,揭示出合作化运动的发展趋势和这场变革的历史意义,以及它对农村经济、政治和人的思想精神诸方面的巨大影响。,三里湾,故事梗概:1.四大格局:三里湾农业合作社秋收、扩社、整党、开渠。2.四户人家:马多寿、范登高、袁天成、王宝全,三里湾揭示出了合作化运动的激烈矛盾和斗争。这里不仅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而且有家庭内部思想的斗争,有党内的矛盾斗争,也有伦理道德领域的斗争。这些斗争相互交织,构成了农村矛盾的复杂态势,从而反映出合作化运动的艰难性、曲折性。,老中农马多寿,一心想做富农,走个人发家致富的道路,他以“刀把地”为要挟,抵制扩社和开渠;村长范登高利用职权谋私利,雇工跑买卖,被称为“翻得高”,拒不入社;老党员袁天成脚踏两只船,在外听从党的领导,在家接受老婆“能不够”的指挥,变相多留自留地,竭力维护个人利益。这三户成为三里湾村合作化运动的阻力。支部书记王金生带领全村人坚决走合作化道路,经过不懈的艰苦劝说和斗争,最后使三户人社,三里湾完成了扩社、开渠的任务,从而说明了合作化运动的历史必然性。,作品用不少篇幅描写马家大院这个落后保守的封建家庭的变化。马多寿“糊涂涂”婆婆“常有理”大儿子“铁算盘”大儿媳“惹不起”所有这些人,在合作化运动的冲击下,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造和转变,这个顽固的封建家庭堡垒也最终解体了,它的解体有力地揭示出了合作化运动对农村家庭关系和人的思想面貌变化的巨大作用。,社会主义新人坚持党性、一心为公、沉着善战的村支书王金生;心灵手巧、聪明能干、热情无私的王玉生;成熟稳健、深明大义的王玉梅;天真幼稚、积极上进的范灵芝;爱憎分明、敢说敢为的王满喜在这些农村新人身上,寄托了作家的理想,富有探索意义。,“锻炼锻炼”,相关背景:刊于1958年8月号的火花杂志。从53年开始进入农业合作化成立初级社,到56年成立高级农业社,58年成立人民公社,大跃进包括反右,一直到60年初,天灾人祸使得全国大面积饿死人,据说大约饿死3700万到4300万之间范围之内。“锻炼锻炼”发表后在读者中间反响热烈,但也存在不同意见。在讨论中,大多数意见持肯定态度,认为它真实地反映了农村人民内部矛盾的复杂性,相当生动地描绘了农村中象“吃不饱”“小腿疼”这一类农村妇女与基层干部的形象。但是,在反“右倾”的政治背景下也发表了一些偏颇意见,认为“锻炼锻炼”不但不是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且说成丑化农民和歪曲了现实。到“文革”前夕反对“修正主义”时,将这篇作品以及赵树理的套不住的手、实干家潘永福等表现“实干”、讲究“实利”的几篇小说,诬称为“中间人物论”的代表作。在十年浩动中,赵树理这位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的作家竟被打成“黑作家”,“叛徒”,“写中间人物的祖师爷”,关押批斗,含冤而死。,人物形象:“小腿疼”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太婆,年轻时候腿上曾经生了个疮,治好后,为了容易使唤丈夫,她说她留下了个腿疼的病根。“不过她这个疼疼得有些特别,高兴时候不疼,不高兴了就疼,逛会、看戏、游门、串户时候不疼,一做活儿就疼,她的丈夫死后儿子还小的时候有好几年没疼,一给孩子娶过媳妇就又疼起来;入社以后是活儿能大量超过定额时候不疼,超不过或者超过的少了就又要疼。”,“吃不饱”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人长得漂亮,但总苛刻丈夫张信,把他当长工使。自从实行粮食统购政策以来,她的吃饭方法是,丈夫下工前,她先煮些面条吃了,再把汤里熬两碗糊糊让张信回来吃,另外还做些火烧干饼锁在箱子里,没人时候自己偷着吃。队里一让她劳动,她就说:“吃不饱,劳动不了呀。”村里调皮的青年张太和经常在张信的碗里发现一两根面条,就问张信:“吃不饱大嫂从哪里学会这单做一根面条的本事?”从这以后,爱开玩笑的人常常夺过张信的筷子去他碗里捞面条,碰巧的是,每次都不落空。有人就说张信:“我看吃不饱这个外号给你加上还比较正确,因为你只能吃一根面条。”“小腿疼”“吃不饱”这两个外号将她们好吃懒做,损公肥私,胡搅蛮缠,敢于撒泼的性格刻划得入木三分。,“小腿疼”和“吃不饱”的典型意义:“小腿疼”和“吃不饱”是以偷懒取巧为性格核心的落后农村妇女的典型,她们有着自私自利,好吃懒做、损公肥私,投机取巧的共同性格特征,又有各自鲜明的个性。如“小腿疼”的倚老卖老,敢于撒泼;“吃不饱”的工于心计,善于撺掇。小说努力探索农民自身的复杂性和农村生活的新矛盾,生动地说明要改造农民的旧思想,消除农村中的落后形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事实。作品对于当时的“浮夸风”和“共产风”是一种抵制,其典型人物的塑造,提出了教育农民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人物形象分析,王聚海是农村合作化时期基层干部的老好人形象。他思想保守,固执己见,不讲原则,息事宁人。对于“小腿疼”和“吃不饱”的问题,群众早有反映,而他却一味迁就,姑息迎合,从不去做思想工作,结果使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而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不仅他不去解决,还反对其他人去解决;尤其对年轻干部口头禅就是“锻炼锻炼”,什么事情都不让他们去做。他的典型意义在于:要想教育农民,必须首先要教育农村基层干部,以改变其落后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2019/12/13,80,可编辑,人物形象分析,杨小四是合作化时期农村基层干部的先进形象。他积极进取,爱憎分明,有朝气,有干劲,有智慧,有魄力。为了把农民中出现的歪风邪气压下去,他敢碰硬、顶硬,对“小腿疼”的尖酸泼辣、好耍无赖敢于进行批评教育。为了制服“小腿疼”和“吃不饱”,他同其他几个干部共同设计了“自由摘花”的办法,让“小腿疼”和“吃不饱”作了充分的表演,使她们当众出丑,对她们进行了批评教育。杨小四虽然年轻,工作方法有些简单,但他敢于与落后意识进行斗争,对落后思想进行批评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他与王聚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内容分析:小说着重写杨副主任如何整治两个落后的“农业社员”:“小腿疼”、“吃不饱”的故事。小说的第一个冲突高潮是杨副主任利用大字报的形式公开批判这两个社员,于是引起了“小腿疼”大闹社办公室,但终于被干部利用法律和政权的力量所制服。小说的第二个冲突高潮是:一部分落后的群众嫌工分太低,定额太高,加上自私自利思想作怪,只愿意拾“自由花”,不愿意为社里摘棉花。于是杨副主任想出一个办法,他头一天晚上开社员大会宣布第二天集中拾自由花,等到第二天突然宣布改为集体摘棉花,强迫那些受骗上当的妇女参加劳动还要写检讨。小说第三个冲突高潮写小腿疼等人原来以为第二天是自由拾花,于是就自己单独去拾花,结果变成了“偷棉花”,当做犯罪接受群众的批斗。从小说情节的发展来看,是干部们诱民入罪,然后利用群众的盲目性来整治落后的农民。作罪犯)狠狠整治了一顿。,主题分析,讨论:真实地反映了农村人民内部矛盾的复杂性。1、批评落后农民2、批评干部作风3、揭示农村问题,农民性语言,方言赵树理是山药蛋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但他在充分重视方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的同时,还是以一般农民都能听懂为前提。如写小腿疼对杨小四给她贴大字报一事找支书说:“你们都是官官相卫,我跟你们说什么理?我要骂!谁给我出大字报叫他死绝了根!叫狼吃得他不剩个血盘儿,叫”(“血盘儿”当地是指因流血形成地上的血污,本句指让狼吃的很干净的意思,和前句“死绝了根”都是骂人的狠话)如写一队队长王盈海说话尖刻,怕小腿疼搅乱会场,就用话顶住她说:“你的兴还没有败透?人家什么地方屈说了你?你的腿到底疼不疼?”(“败透兴”当地是指做错了事,在众人面前无颜以对,这里是指小腿疼无理取闹出尽了风头。“屈说”当地是指委屈说错的意思,这里指别人对小腿疼的批评是正确的,没有说错她。),三、创作特点1、关注现实,自觉地让创作服务于现实斗争。关于“问题小说”论。所谓“问题小说”就是把具体问题作为作品的主题,围绕具体问题结构作品。问题小说,“五四”时期就有,像冰心、庐隐,包括鲁迅的许多小说写婚姻问题、恋爱问题、家庭问题,就是围绕一个具体问题结构作品。,赵树理小说创作的缘起往往是这样的:他参加农村工作,碰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者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问题,他就把它写成小说,以便引起领导、引起社会的注意,最终目的还是配合党的中心工作。他说:“我在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了的问题,往往就变成所要写的主题,在工作中找到的主题容易产生指导现实的意义。”,他说:“有些很热心的青年同事,不了解农村中的实际情况,为表面上的工作成绩所迷惑,我便写李有才板话,农村习惯误以为出租土地也不纯为剥削,我便写地板。”他的创作可以概括为:在各种中发现问题概括成作品指导现实工作,2、坚持从农民的立场看待农村生活,更多地关注与反映人民内部矛盾。赵树理那些写人民内部矛盾的作品受到不“大”、不“深”的指责。,3、大量借鉴使用了中国传统民间文学的艺术手法,创造了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他说过:“我不想上文坛,不想做文坛文学家,我只想上文摊,写些小本子夹在卖小唱本的摊子里去赶庙会,三两个铜板可以买一本,这样一步一步地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做这样一个文摊文学家就是我的意愿。”,赵树理早年倡导大众化和民族化曾遇到过很多抵触。1942年根据地召开过一个座谈会,会上赵树理拿出很多材料证明新文学在农村尚没有地位。,赵树理的创作思想和主张可以概括成两句话:“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赵树理借鉴“传统民间文学的艺术手法”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以故事为中心结构小说,较少有孤立静止的心理描写、景物描写和肖像描写。中国古代小说大都注重故事性,时空跨度大,人物众多,头绪杂杂,小说主要是讲故事,很少有静态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注重故事的连贯性,强调有头有尾和前后照应。他的作品总是从头说起,不打断、不跳跃,注重故事的连贯性。做这种选择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受传统白话小说的影响,传统白话小说就是这种“从头说起”,连贯叙事的结构。其次,要照顾中国农民的欣赏能力和欣赏习惯。赵树理的写作有一个定位,就是写给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看,就是让那些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就能看,然后读给完全无文化的农民听。,我写的东西,大部分是想写给农村中识字人读,并通过他介绍给不识字人听的。,重视语言的通俗化、口语化。,赵树理曾举歌剧白毛女的两句唱词,比较汉语口语和欧化语言的不同。剧中喜儿的唱词是:“昨晚爹爹转回家,心中有事不说话”。赵树理认为如果改为“洋腔”应当是这样:“啊,昨晚,多么令人愉快的除夕,可是我那与愉快从来没有缘分,被苦难的命运拨弄得终岁得不到慰藉的父亲,竟捱到人们快要起床的时候,才无精打采地拖着沉重的脚步踱回家来。从他那死一般的眼神里,可以看出他有像长江黄河那样多的心事想向人倾诉,可是他竟是那么的沉默,以至使人在几步之外,就可以听到他的脉搏在急剧地跳动着。”,赵树理对语言的主要追求就是使它能“说”,说起来要琅琅上口,甚至注意音韵的和谐。例如登记开头第一段就是:有个农村叫张家庄。张家庄有个张木匠。张木匠有个好老婆,外号叫个小飞蛾。小飞蛾生了个女儿叫艾艾,算到一九五0年阴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虚岁二十,周岁十九。,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风味。赵树理对农村生活非常非常地熟悉,他的小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四、赵树理创作的局限性。他过分迁就农民的欣赏习惯,限制了自己艺术水平的提高。美国进步记者杰克贝尔登到中国来,慕名访问了赵树理,但是看了他的小说后说:“说实在,我对赵树理的书感到失望,有人说,他的书如果翻译成外文,就会使他成为一个闻名世界的大作家。我不同意这一点。他对于故事情节只是进行白描,人物常常是贴上标签的苍白模型,不具特色,性格得不到充分展开。最大的缺点是,作品者所描写的都是事件的梗概,而不是实在的感受。”,思考题:1、赵树理创作的基本特点是为政治服务,其小说的主题大多来自现实生活斗争,被称为问题小说。有人认为这种认识生活的方式限制了其作品反映生活的深度。如何评价赵树理小说这种反映生活的方式?2、赵树理小说主要继承了中国民间文学的传统,就是旧白话小说和说唱文学的传统。应当如何评价赵树理在艺术形式上的这种选择。,五、赵树理的评价史,(一)解放区文学的一面旗帜1、在解放区文学中,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并形成了农村和战争两大题材。农村题材以赵树理和丁玲为代表,战争题材则以孙犁和马烽、西戎为代表。2、1942年以后,解放区的短篇小说创作,呈现出明朗、纯净的总体风格,在表现形式上又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写实型”,一是以孙犁为代表的“抒情型”。,(二)赵树理被树为旗帜的过程1、1943年,小二黑结婚一举成名,2、李有才板话,被指定为整风学习、减租减息和土改运动的干部必读材料。,3、地板(1944)再次作为土改运动的干部必读书,而1945年底完成的李家庄的变迁(1945)华北新华书店付印后,北方各大新华书店以及上海、香港的出版社等都竞相翻印,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4、1947年7月25日,晋冀鲁豫边区文联根据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指示,举行了一次文艺座谈会,专门讨论赵树理的创作。主持文联日常工作的副理事长陈荒煤作了题为向赵树理方向迈进的总结发,5、1963年发表的“起码”与“高深”一文,受到中央有关方面的追查。1964年发表小说卖烟叶也被当作“写中间人物”的标本遭到批判。1966年8月8日,山西省委宣传部召开座谈会,将赵树理作为“资产阶级反动文学权威”、“周扬黑帮树立的标兵”展开了彻底批判,此后,被抓去山西全省各地到处批斗,打断肋骨。1970年,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成立“赵树理专案组”,对他进行隔离审查,同年9月23日被批斗至死。,(三)赵树理成为右倾典型的原因,1、时代在变,而赵树理的创作思想却几乎没变,仍然是站在农民的立场上,为农民说话。特别是他对农村实际情况的了解,使得他总是“右倾”,一再受到批判。2、赵树理意识到了自己与时代的差距,也努力地想加入“时代的大合唱”,也想写歌颂农村新生事物的作品,但他又不肯违背生活的真实,“锻炼锻炼”实际上将歌颂也写成了揭露和批判,特别是对农村中的坏干部的批判。,3、努力的方向与时代的要求恰恰相反。时代要求他写出农村中“无比复杂和尖锐的两条道路的斗争”和两个阶级的斗争,但他在实际生活中认识到“两条道路”和“两个阶级”的斗争并不是农村中的主要矛盾。4、当时文艺界激进主义的文艺思潮越来越高涨,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倾向越来越严重。,“山药蛋派”,、他们的小说都以赵树理为榜样,多取材于山西农村生活;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有“指导现实的意义”;坚持从生活本来面貌出发反映现实;、善于塑造中间人物和社会主义新人;主张“为农民”写作,以农民的审美心理和民族形式为美学目标,注重民风民俗的描写,追求故事叙述的完整性和语言的大众化、通俗化。、代表作家:马烽、西戎、孙谦、束为、胡正、韩文洲及后来的成一、张石山、潘保安等,马烽(1922-2004),原名马书铭,1922年出生于山西省孝义市,中国内地作家、编剧。曾任山西省文联副主席、作协山西分会主席。“文革”时期受到迫害。2004年1月31日,因病在太原逝世,终年82岁。,创作,1942年,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处女作反映部队战斗的故事第一次侦察。1944年,与西戎合著发表了长篇章回体小说吕梁英雄传。1951年6月,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短篇小说结婚。1956年,回到山西工作,创作我的第一个上级等。1980年,发表短篇小说结婚现场会。,我的第一个上级,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农村干部老田的形象,突出了他的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为人民长远利益着想的优秀品格。没有一言正面抨击浮夸风,然而人物的一切行为本身,就是浮夸风、主观主义的坚决反对者。,柳青创业史,一、生平与创作柳青原名刘蕴华,1916年生于陕西的吴堡县。少年时代在家读书,在西安读高中,抗战爆发以后去延安。曾经在陕北的米脂县工作三年,写了长篇小说种谷记。解放后,柳青到北京,任中国青年报副刊主编。柳青认为自己熟悉的生活在农村,为了写出伟大的作品,他毅然在1952年带全家去陕西落户。,柳青落户的地方是长安县皇甫村,他是带着县委副书记的职务下去。皇甫村在终南山下。柳青不是一个农民作家,据说他能讲很流利的英语,每天读书、看报听广播,足不出户,但是对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都非常了解。柳青在皇甫村呆了14年,“文革”中被揪走,1978年病逝,时年62岁。,柳青青年时代就开始创作,18岁就发表了第一篇散文:待车。1947年创作种谷记,1951年又写了铜墙铁壁。创业史是他最重要的作品。1954年开始写作,原准备写4部,1959年发表第一部,77年开始修改发表了第二部上卷,78年修改第二部下卷,未及改完就逝世了。因此现在能看到的只有第一部和第二部的上卷。,柳青:我这是在写小说吗?不是。我是在写历史。我想要写出来的就是中国的农民在进入社会主义那一瞬间时的生活感受。,柳青创作道路的特点:,从革命到文学,以文学为革命。独特的深入生活的方式:首先是一名农村干部,是一名党员,其次才是作家。,二、创业史写作的社会背景,农业合作化运动即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是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在完成土地改革以后,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采取三个互相衔接的步骤和形式,从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进一步建立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合作化运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10月至1953年,以办互助组为主,同时试办初级形式的农业合作社。,第二阶段: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第二阶段,初级社在全国普遍建立和发展。,第三阶段:1955年下半年至1956年底,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农业合作化运动迅猛发展时期。,三、创业史的基本情节创业史这个小说开头有个“题叙”,主要内容是1929年(民国十八年),陕西大旱,陕北的很多灾民蜂拥来到了蛤蟆滩。一个死了媳妇的光棍梁三,在灾民里找了一个带孩子的寡妇,姓王,就是梁生宝的妈,孩子就是四岁的梁生宝,于是组织了一个家庭。,创业史第一部的基本情节:郭世富的楼房上梁政府组织“活跃借贷”、“活跃借贷”失败(象征土改后新一轮贫富分化的加剧)(解决贫富分化问题)梁生宝互助组进山割竹子扎扫帚使用新稻种、采用合理密植(贫雇农在政府的帮助下组织自救)(使用新技术与单干户竞争)梁生宝互助组获得大丰收成立灯塔农业生产合作社(证明互助组的优越性)(第一阶段的胜利),正文开始就是1953年,这个时候,土改已经结束,梁三已经是老汉了,梁生宝也成了大小伙子。这个时候,蛤蟆滩展现的情况是这样:就是土改以后,农村形势稳定下来。大地主(杨大剥皮,吕二细鬼)或者死了,或者关起来了。过去的贫农和雇农分得了土地。但是在蛤蟆滩很快就出现了新一轮的两极分化。,蛤蟆滩因为经济状况的不同,出现了两极分化。一方面是“蛤蟆滩的三大能人”:富农姚士杰、富裕中农郭世富和村长郭振山,另外还有一些中农。另一方面是原来的贫农,像任老四、高增福、欢喜等。这些人解放前一无所有,土改分了地。但他们很快就显出弱势。没法渡过春荒。唯一的办法就是卖地。这就是一轮新的贫富分化。,小说第一个比较集中的场景就是郭世富盖楼房上大梁。蛤蟆滩有头有脸的人都来了。郭世富土改时,差一点定成富农,现在土改过去了,郭世富有神气起来。上大梁的时候,他真正感到了扬眉吐气。下一个情节是“活跃借贷”。“活跃借贷”是土改以后,很多贫雇农虽然分到了地,但春天仍然严重缺粮。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就由政府出面,让条件好的农户,主要是富农、中农,借粮食给贫农。但是到了1953年,就没有富裕农民愿意借了。,1953年在明显出现两极分化的时候,农村开始搞合作化的初级形式:互助组。这个时候还是自愿的。蛤蟆滩搞了几个互助组,但只有梁生宝的互助组坚持下来。这个互助组一共只有8户人家。于是出现了互助组与单干户的竞赛。,梁生宝互助组一开始就得到政府的支持。它做了两件事,一件事解决目前的问题,一件事解决长远的问题。解决目前的问题是到终南山去割竹子,扎扫帚,卖给供销社。解决春天断粮的问题。另一件事是这个互助组买了新稻种:“百日黄”,一年可以种两季庄稼。另外县里派来了技术员,搞合理密植。后来这两件事,互助组都做成功了。,第一部的最后,梁生宝互助组,一亩打了单干户两亩地的粮食,获得了大丰收。创业史用这个胜利,证明了互助组的优越性。从这个情节能够看出来,创业史中的合作化,不是外加的,柳青试图证明的是:合作化是在中国农村各种社会矛盾中自动引发出来的,是解决中国农村社会矛盾的必然产物。,创业史的主题:,通过描写梁家父子两代人不同的创业道路,概括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历程和内在愿望。通过对合作化前后各阶级、阶层人物之间复杂关系与尖锐斗争的描写,展现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农民群众精神世界的巨变。具有史诗性的特点和规模。,创业史的人物形象,梁三老汉寡妇王氏梁生宝蛤蟆滩“三大能人”郭振山姚世杰郭士富,1、梁生宝。对梁生宝的经典评价是这样的:这是一个典型的新人的形象,即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新式农民的形象。他的性格特点有两个主要方面。首先他有较高的阶级觉悟,这是社会主义新人首要特点。其次,这个人物又是个性化的,特殊时代和特殊的命运在他身上都打下了明显的印记。梁生宝有中国农民的善良、淳朴和坚韧不拔的特点。,创业史人物形象:梁生宝,是一个在斗争中逐渐成长起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业者的形象,身上闪耀着无产阶级理想的光辉。他有胆有识,踏实肯干,大公无私,胸怀宽阔,淳厚质朴。是一个富有鲜明时代特征、体现了作家社会政治理想和美学观念的英雄形象。有概念化倾向,理想化色彩。,周扬对赵树理的三里湾与柳青的创业史有一比较,从中正好能看到梁生宝的特点和价值所在。周扬指出:赵树理没有看到农民的革命精神与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所产生的巨大力量。而在梁生宝身上,这种巨大力量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梁生宝的性格正是民间优秀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思想几乎是“完美”的结合。这个“结合”就是梁生宝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最喜欢的人物形象的原因。,但是小说发表不久,关于梁生宝,评论界就开始有不同的声音。“十七年”著名评论家邵荃麟,北京大学教师严家炎发表文章,认为:就创业史的人物塑造来说,梁生宝不如梁三老汉。严家炎有一个著名的说法,就是梁生宝存在“三多三不足”:“写理念活动多,性格刻画不足;外围烘托多,放在冲突中表现不足;抒情议论多,客观描绘不足。”在争论中,严家炎进一步指出了梁生宝存在过分理想化的问题。,针对这个批评,一向沉默、低调的柳青忍无可忍,写了一篇文章提出几个问题来讨论。柳青针对严家炎的批评,提出了6个问题予以反驳。柳青的中心意思是,梁生宝实质上代表了作者对社会主义制度中理想的农民形象的一种期待,是社会主义理想的直接体现。,他说:“小说选择的是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一次成功的革命,而不是以任何错误思想指导的一次失败的革命。这样,我在组织主要矛盾冲突和我对主人公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时,就必须有意排除某些同志所特别欣赏的农民在革命斗争中的盲目性,而把这些东西放在次要人物身上和次要的情节里头。”严家炎与柳青的差异在哪儿呢?,严家炎的出发点是一种朴素的现实主义。他认为:一个人物应当有自己逻辑,有自主性。梁生宝是在蛤蟆滩这个环境中长大的,这个人物就不应该超越他的环境,他的身上应当像梁三老汉一样,同样具有因袭的传统。柳青的出发点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他为了写把蛤蟆滩的合作化写成一个合理的过程,就必须塑造这样一个人;一个超越农村的环境,更具有现代性,在思想上更超前的这样一个人物。于是柳青就赋予了梁生宝本来不应当具有的东西。,梁生宝有个原型叫王家斌,生活经历与梁生宝基本是一样的,不同就是王家斌建国后,想的主要是发家致富,对国家的统购统销不理解;远没有梁生宝那样的觉悟。现实主义小说中优秀的人物应当符合生活的逻辑,应当是来自生活的。从这个角度出发,才能写出血肉丰满的人物。而梁生宝身上的东西有些是作者硬添上去的。,在80年代,有人在评价创业史的时候曾经这样说:“如果柳青能正视中国农民的落后性、狭隘性,挖掘出它的历史文化根源,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演变过程,倒或许能很好地实现他的史诗愿望。但柳青为了实现他的理想人物的典型塑造,轻易地从梁生宝身上剔除了这一性格内容,从而削弱了生活真实的深度和广度,忽视了历史进程的艰巨性、反复性。”,关于理解梁生宝形象的几点补充:,1.将梁三老汉设置为继父,切断了梁生宝与传统农民的血缘关系,摆脱了伦理关系的缠绕,成为“党的儿子”。2.梁生宝近乎圣徒,天生地具有一种新农民的品质:对党忠诚,对私有制本能地仇视。3.梁生宝的行动:买稻种、分稻种、砍竹子、组织互助组等意味着社会主义是实现经济正义的唯一手段。4.梁生宝的情爱生活凸现了他的道德境界。,柳青对于梁生宝的解释:,(1)梁生宝只不过是一个由于新旧社会不同的切身感受而感到党的无比伟大,服服帖帖想听党的话,努力琢磨党的教导,处处想按党的指示办事的朴实农民出身的年轻党员。(2)简单一句话来说,我要把梁生宝描写为党的忠实儿子,我以为这是当代英雄最基本,最有普遍性的性格特征。,创业史人物形象:梁三老汉,一个勤劳、务实、耿直而又思想守旧,背负因袭重担而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老一辈农民形象。双重性格:作为老式农民,私有制观念和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使他因循守旧,对合作化道路不理解;但他的阶级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