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促进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的探讨.pdf_第1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促进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的探讨.pdf_第2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促进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的探讨.pdf_第3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促进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的探讨.pdf_第4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促进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的探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南大学硕士学 ) :论文摘要 促进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的探讨 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周宗社 指导教师朱泽山教授 摘要 投资、消费与出口被称之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当前我们国家的投资已经趋 近于投资的边界,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越来越显示出局限性,外贸依存度居高不下, 中美,中欧贸易摩擦案例呈现上升的趋势,经济发展受到外部制约的状况比较突出。中国是 一个市场潜力巨大的国家,启动内需,激活国内市场是发展经济、规避风险的理性选择。国 内消费市场属于“二元结构”消费的市场,城市居民消费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较高,而农村 居民消费市场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关性偏低。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社 会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我们是发展中的国家,有许多闯题需要通过发展来解决。农 村消费市场是国内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建国之初,国家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 实行了一系列偏向于城市发展的制度安排,农村居民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没有享受到相应的 发展福利。 文章从农村居民消费倾向偏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整体偏低、社会保障体系与居民的 需求不对称、农村居民老者的晚年生活缺乏保障,传统养老面临道德风险考验、中国特色的 城市偏向分配政策、农村市场商品供给结构与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不适应,消费环境与居民 消费的需求不对称、消费观念落后是制约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思想障碍、农村社会治安的不 理想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城市化滞后等方面分析了农村居民消费的现状及制约因素。在 分析问题的基础之上,文章指出了农村居民消费的制约因素所引致的不利方面,最后文章给 出了有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居民农村居民消费制约因素需求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oi n c r e a s et h ec o u n t r y s i d ei n h a b i t a n te x p e n d sq u e s t i o n s m a j o r :p o h f i c a le c o n o m i c s a u t h o r :z h o uz o n g s h e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e s s o rz h uz e s h a n a b s t r a c t r e s e a r c h 皿嵋i n v e s t m e n t t h ee x p e l l a n dt h ee x p o r t a t i o nw e r ec a l l e di tt h ef u e le c o n o m i c g r o w t h ”t h r e eh o r s e - d r a w nv e h i c l e s ,t h ec u r r e n to u rc o u n t r yi n v e s t m e n ta l r e a d yd r e w c l o s et ot h ei n v e s t m e n tb o u n d a r y , d e p e n d so nt h ei n v e s t m e n tf u e le c o n o m i cg r o w t ht h e w a ym o r ea n dm o r et od e m o n s t r a t et h el i m i t a t i o n ,m u t u a l l yc h i n aa n da m e r i c a , t h e c e n t r a le u r o p et r a d ef r i c t i o nc a s ep r e s e n t st h er i s et h et e n d e n c y , t h ee c o n o m i c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r e c e i v e se x t e r i o rr e s t r i c t i o nt h ec o n d i t i o nq u i t et ob ep r o m i n e n t ,m u t u a l l y c h i n ai sam a r k e tp o t e n t i a lg i a n tc o u n t r y , i nt h es t a r tn e e d s ,t h ea c t i v a t i o nd o m e s t i c m a r k e ti sd e v e l o p st h ee c o n o m y , d o d g e st h er i s kt h er a t i o n a lc h o i c e ,c h i n e s em u t u a l l y d o m e s t i cc o n s u m p t i o nm a r k e tt ob e l o n gt o ”t h ed u a ls t r u c t u r e ”t h ee x p e n s em a r k e t , t h e c i t yp e o p l ee x p e n s ea n dt h ee c o n o m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r e l e v a n c eh i g h e r , b u rt h e c o u n t r y s i d e i n h a b i t a n te x p e n s em a r k e ta n dt h ee c o n o m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r e q u e s t r e l e v a n c ei ss o m e w h a tl o w ,c a r r yo nt h er e a l i z a t i o ns c i e n c ed e v e l o p m e n tv i e w , c o n s t r u c t st h e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 , n e e d st h ee n t i r es o c i e t y , i sc o n t i n u a l l ys t a b l e ,t h e h e a l t hd e v e l o p m e n t , w ea r e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c o u n t r y , s o m em a n yq u e s t i o n sn e e dt o s o l v et h r o u g h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1 1 l ec o u n t r y s i d ee x p e n s em a r k e t i st h ed o m e s t i c e c o n o m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b a r o m e t e r ,a t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t h ef o u n d i n go ft h en a t i o n , t h e c o u n t r yf o r m u l a t e dh a so v e np r i o r i t yt od e v e l o p m e n tt h eh e a v yi n d u s t r y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 s t r a t e g y ,h a si m p l e m e n t e das e r i e so fd e v i a t i o n st ot h eu r b a nd e v e l o p m e n ts y s t e m a r r a n g e m e n t ,t h ec o u n t r y s i d ei n h a b i t a n tw h i l ee c o n o m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h a sn o te n j o y e d t ot h e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d e v e l o p m e n tw e l f a r e t h ea r t i c l ee x p e n d st h et e n d e n c yf r o mt h ec o u n t r y s i d ei n h a b i t a n ts o m e w h a tl o w , t h ec o u n t r y s i d ei n h a b i t a n tr e c e i v e st h eh o r i z o n t a lw h o l es o m e w h a tl o w ,t h es o c i a l s e c u r i t ys y s t e ma n di n h a b i t a n t sd e m a n ds y m m e t r y ,t h ec o u n t r y s i d ei n h a b i t a n to l dm a l l s o l da g el i f ed o e sn o tl a c kt h es a f e g u a r d ,t h et r a d i t i o nc a r e sf o rt h ea g e df a c e dw i t ht h e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a b s t r a c t m o r a lr i s kt e s t , t h e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c i t yd e v i a t i o na s s i g n m e n tp o l i c y ,t h er u r a l m a r k e tc o m m o d i t ys u p p l i e ss t r u c t u r ea n dt h ec o u n t r y s i d ei n h a b i t a n t sc o n s u m p t i o n p a t t e r ni s u n s u i t a b l et h ed e m a n ds y m m e t r y ,e x p e n s ei d e ab a c k w a r d n e s sw h i c h , t h e e x p e n s e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t h ei n h a b i t a n te x p e n d si sn o tn 珞t r i c t st h ec o u n t r y s i d e i n h a b i t a n tt oe x p e n dt h ed e m a n dt h ei d e n l o g i c a lo b s t a c l e ,t h ec o u n t r y s i d es o c i a lo r d e r n o ti d e a l l yr e s t r i c t e dc o u n t r y s i d ea s p e c ta n ds oo ni n h a b i t a n t se x p e n s e ,u r b a n i z e dl a g h a sa n a l y z e dt h ep r e s e n ts i t u a t i o na n dt h er e s t r i c t i o nf a c t o rw h i c ht h ec o u n t r y s i d e i n h a b i t a n te x p e n d e d i na b o v et h ea n a l y s i sq u e s t i o nf o u n d a t i o n , t h ea r t i c l eh a dp o i n t e d o u tt h ec o u n t r y s i d ei n h a b i t a n te x p e n d st h er e s t r i c t i o nf a c t o rb r i n g sa b o u tt h e d i s a d v a n t a g e o u sa s p e c t ;t h ef i n a la r t i c l eh a sp r o d u c e dt h er e l a t e dp o l i c ys u g g e s t i o n k e yw o r d s :c o u n t r y s i d ei n h a b i t a n t ;t h ec o u n t r y s i d ei n h a b i t a n te x p e n d s ;r e s t r i c t i o n f a c t o r ;d e m a n ds y s t e m i i ! 独创性声明 撇姗:邈垂昏。2 稚锰趔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西南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 同丁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 说明并表示谢 学位论文作者 抖嗍钾年甲叼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口不保密,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扁1 乙 也够0 纤劳 够功 名期 鍪日 剜字导签 止弋 日孝 铹献玑感签窜至糌鞠 限 作。作 期 文期文 密 论日论 保 位字位 口 学签学 两南大学硕+ 学位论文 第一章消费理论综述与评论 第一章消费理论综述与评论 1 1 消费理论的概述 1 1 1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他将消费函数理论置于其理论体系 的核心地位,故汉森称之为“凯恩斯体系的核心”,加德纳阿克力把它称作“凯恩 斯理论结构中的主要部分”、“它构成凯恩斯理论体系的核心”。- 在该书中凯恩斯认 为,在收入与消费之间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会有所增 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这一“心理法则”被称为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用公式表示为: c = f m 凯恩斯认为主要有八个主观因素和六个客观因素影响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 人们愿意储蓄而不愿多消费的八个主观因素可用八个词概括为:谨慎、远虑、改 善、计算( 投资) 、独立、投机、自豪、贪婪。与之相对应的消费动机可以概括为: 享受、短见、失算、慷慨、炫耀、奢侈。进而,凯恩斯认为,这些主观因素在短 期内变化缓慢,可视为稳定因素。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客观因素包括: t 、收入与净收入之间差额的变化; 2 、工资单位的变化; 3 、在计算净收入时没有计入的价值的意外变动; 4 、对时间折算的贴现率的改变; 5 、政策的改变。主要指所得税、资本利润税、遗产税、社会保障政策的变化。 由此可以看出,他所说的政策主要指财政政策; 6 、个人对未来收入预期的变化2 。 凯恩斯认为除了工资单位的变化这个因素外,其余五个因素在短期内变化不 大或对消费的影响甚微。由此得出结论:“在一特定情况下,假设我们取消工资单 位( 以货币计算) 之改变,则消费倾向大概是一个稳定的函数其它因素固然 可以改变( 这点不能忘记) ,但在通常情形之下,总需求函数中之消费部分,确以 总所得( 以工资单位计算) 为其主要编书。”由此可见,凯恩斯认为除收入外,其 他因素在短期内是不影响消费的。通过分析,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主要有三个特 点:3 1 、实际消费与实际收入之间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即c = f f : 1 加德纳阿克利:宏观经济理论,上海译文出版社。 2 jm 凯恩斯、高鸿业译: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2 0 0 2 年莺译本。 3 贺葡煌:消费函数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f i ;版社,2 0 0 0 年1 月第一版,第二页。 l 两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消费理论综述与评论 2 、边际消费倾向m p c = a c a y 指增加的1 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 比率,为0 到1 之间的正值; 3 、平均消费倾向a p c = c y ,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收入中的比率( 这一 概念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也称为“消费倾向”,它随收入的上升而下降。 1 1 2 库兹涅茨反论 美国统计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发表的1 8 6 9 - 1 9 3 8 年美国国民收入与产品估计4 的 论文。他研究后指出,在1 8 6 9 1 9 3 8 年的7 0 年间,美国国民收入从1 8 6 9 年9 3 亿 美元上升为1 9 3 8 年年的7 2 0 美元,国民收入增长了7 倍多,但人们的消费始终与 收入维持在一个固定比例,平均消费倾向并没有随收入的上升而稳定下降,除三 十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由于人们收入减少致使其上升至0 9 以上,其余年份均保持 在0 8 4 - 0 8 9 之间。库兹涅茨的研究表明:在长期消费函数中,消费是收入的一个 固定比率,平均消费倾向并不呈递减的趋势。若以k 表示消费与收入的固定比率, 则长期消费函数公式为: c = k y 1 1 3 斯密西斯的绝对收入假说 在调和短期消费函数与长期消费函数矛盾的过程中,斯密西斯是最早做出贡献 的经济学家之一。他认为,在短期内,消费者是根据当期收入水平来决定消费在 当期收入中的比例,消费占收入比例随当期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减少,储蓄则随当 期收入的提高而增加,因此短期内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但在长期消费函数中, 除收入会对消费产生主要影响外,其它因素也会对消费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这 些收入以外的因素会使消费函数随时间延长而逐渐上移,从而导致长期的消费与 收入具有稳定的比例关系。这些收入意味的影响消费函数的因素主要有:生产力 的发展、人口向城市的集中、新的消费热点的形成等。 1 1 4 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定消费函数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里( j s d u e s e n b e r r y ) 所提出。他认 为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当期消 费是相对决定的,他认为消费与收入在长时期维持一固定比率,故长期消费函数 系出自零点的直线,但短期消费函数则为有正截距的曲线,这不论从时间数列或 从横断面观察都是如此。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的另一方面内容是指消费 者的消费行为要受到周围人们消费水准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示范效应”。就低 收入家庭而言,他的收入虽低,但因考虑到他在社会中的相对地位,会采取措施 提高自己的消费水平,这种心理会使短期消费函数随社会平均收入的提高而整个 4 【美】加德纳阿克利:宏剃绎济理论,r | = 海译文出版社1 9 8 1 年中译本。 2 西南大学硕+ 学位论文 第一章消费理论综述与评论 地向上移动。5 1 1 5 持久收入消费函数 密尔顿弗里德曼1 9 5 7 年在其消费函数理论中,从持久收入、持久消费、 暂时收入、暂时消费的角度重新解释了消费与收入的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的关系, 以其“持久收入”假说否定了绝对收理论和相对收入理论对“现行收入”概念的 腔调,发展了消费理论。 在消费函数理论中,弗里德曼将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分为持久收) k ( p e r m a n e n t i n c o m e ) 和暂时收入( t r a n s i e n t i n c o m e ) 两个部分,用公式表示为: y r 甩手y 乃 式中,y 代表可支配收入,y p t 代表持久收入,y t t 代表暂时收入。 按照弗里德曼的解释,持久收入是有关的消费单位所认为是持久的平均收入, 这个收入依赖于眼见和远见( f r i e d m a nm i l t o n , 1 9 5 7 ) 。也就是说,一个消费单位的 持久收入等于消费单位预计他一生中可以获得收入的平均值或数学期望值,而不 等于当期的现行收入。暂时收入是因暂时因素如健康、气候、生活方式等的影响 而收入偏离预期的收入。这种收入具有瞬间的、非连续和偶然的性质,所以暂时 收入使得一个家庭在任何一年里可观察到的收入可以大于或小于其持久收入。 与持久收入和相对收入相对应,弗里德曼将消费分成了持久消费( p e r m a n e n t c o n s u m p t i o n ) 和暂时消费( t r a n s i e n t c o n s u m p t i o n ) ,它们构成了人或家庭的实际消费。 用公式表示为:c = c p t + c t t ,式中,c 为实际消费,c p t 为持久消费,c t t 为暂时 消费。与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相似,弗里德曼认为一个家庭的消费量本质上是有 持久消费决定的。暂时消费由正负波动,一个家庭在某时期的消费可能大于或小 于持久消费,表现为一种短期波动。 持久消费与持久收入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是弗里德曼持久收入理论中的 基础。尽管暂时消费和暂时收入对这种稳定关系在短期内具有影响,但在长期内, 这种影响会正负抵消。这一假说为解释短期消费函数和长期消费函数的矛盾找到 了一种更新的理论工具。 1 1 6 生命周期消费函数 生命周期消费函数调和短期消费函数和长期消费函数的矛盾,是建立在边际 效用理论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理性行为假设的基础上的。莫迪里安尼与布伦贝在 效用分析与消费函数对横截面资料的一个解释一文中论述道:消费者消费 任何一个物品,是为了得到一定的效用。从这里可以看出,消费者一生的总效用 是他目前和未来总消费的函数。具体来说,莫迪里安尼认为,个人消费或储蓄行 5 高鸿业:西方绛济学第二版4 9 4 页,中国人民大学 f 皈社出版。 3 西南大学硕+ 学伊论文 第一章消费理论综述与评论 为不仅与先期收入有关,而且他总是试图把自己一生的全部收入在消费和投资之 间作最佳分配以获得最大效用。一般说来,一个人在年轻时和年老时的收入水平 相对较低,而在中年时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为实现一生消费的效用的最大化, 在消费者一生的总消费价值不能超过他一生的总收入价值的约束条件下,他将尽 可能使自己在一生中的消费保持恒定。一个人在生命的早期或晚期会是一个负储 蓄者,而在中年时则是一个整储蓄者。因此,在任何一个短期内消费与收入之间 并不一定有密切而单纯的关系。消费者的储蓄动机主要是为了实现消费效用的最 大化,储蓄是考虑了人生全过程进行统筹规划的结果。 1 1 7 。消费理论的新发展预防性储蓄理论 预防性储蓄是指风险厌恶( r i s ka v e r s i o n ) 的消费者为预防未来不确定性导 致的消费水平的急剧下降而进行的储蓄。作为生命周期一持久收入模型的扩充,它 致力于解释消费中的过度敏感性和过度平滑性问题。 根据c a b a l l e r o ( 1 9 9 0 ) 的观点,风险主要体现为劳动收入的变化,当期劳动 收入的改变不仅意味着持久收入的改变,同时也意味着风险。如果消费者不在乎 风险,则此时不存在过度平滑性。但是考虑到风险,消费者会进行预防性储蓄以 规避风险,表现出消费额变化小于收入的变化,此时存在过度平滑性。根据跨时 预算约束,过度敏感性也许成立( 即以过去的收入变化预测未来的消费变化) 。 z e i d e s ( 1 9 8 9 ) 发现,在c r r a ( 即常相对风险厌恶,c o n t r a s tr e l a t i v er i s k a v e r s i o n ) 函数下,消费者有明显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尤其是那些金融资产少、 劳动收入不稳定的群体。这一群体的消费者明显对于迟到的收入反应过度,对为 预测到的收入反应迟钝,在消费上表现出一种过度平滑性。而b r o w n i n g 和 l u s a r d i ( 1 9 9 6 ) 指出,对预防性储蓄的动机的重要性存在争议,许多公众由于有足 够的资产或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使得这一动机不那么重要。6 1 2 关于国内消费问题研究综述 国内学术界对农村居民消费问题做了大量研究,总的来说研究主要集中在三 个方面:一是农村居民的支出习惯,即消费结构的研究;二是对消费行为( 这里 的消费行为即是支出习惯,并非真正意义的消费行为学研究) 及其影响因素的分 析;第三个方面是对消费行为7 及心理的实证调查研究。 对农村居民支出习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情况。 包括动态分析与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主要是分析不同时期的农村居民消费结 构比较;( 宁满秀,胡浩2 0 0 2 ;山世英2 0 0 0 ;卢嘉瑞,1 9 9 6 ) 比较静态分析主要 张秀利:原两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2 0 0 4 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 3 1 5 页。 7 现胄研究文献从事的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仍然足针对农民支出结构的研究,也不属于消费行为学方面的研 究。李宅库=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模式搜消费行为特征研究第二页。 4 两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消费理论综述与评论 集中于就同一时期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比较( 包括不同区域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 比较、省际间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比较、同一区域( 省份)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 比较) ( 李锐,2 0 0 3 ;任淑荣等,2 0 0 3 ;吴风山,2 0 0 1 :李露萍等,1 9 9 9 ) 消费行为的研究大多从宏观层面进行,包括农村居民的范围界定,体现在较 大区域,( 王宏伟,2 0 0 0 ;赵雪雁,巴建军,2 0 0 2 ) 而具体的消费行为分析也仍以 农村居民的支出结构分析为参照系,影响消费支出的因素主要抽取居民收入为解 释变量。( 黄玉林,杨丽2 0 0 3 ) 从农村居民的收入变动情况来分析农村居民消费行 为的变化是大部分经济文献的研究范式。( 南建党,2 0 0 3 ;张坚强2 0 0 3 ;陈艳,陈 利昌2 0 0 3 ) 从其他因素分析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文献也为数不少,但其因素的选 取也十分空泛,如“传统文化”、“小农意识”等等,没有对相关因素给以进一步 的阐述。 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主要通过调研的形式了解农村居民消费规 律。通过对农村居民消费心理的分析来了解其消费态度8 ,并预测其行为;通过对 实际消费行为的描述来分析其影响因素。( 张广胜,2 0 0 2 ;朱信凯,杨顺江,2 0 0 1 : 方玲,1 9 9 9 ) 现有的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研究文献所选择的指标( 数据) 选择主要来源于官 方统计数据( 数据主要来自不同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地方的统计年鉴) , 数据的单一性迫使研究层面的选择空间狭窄,无法从微观角度对消费行为进行深 层的挖掘和分析,这也使得研究者主要从经济因素( 主要是收入水平) 来分析农 村居民的消费行为特征( 王曼2 0 0 1 ) 。 现有文献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研究具有极大的趋同性,数据来源、解释 变量、分析方法、政策建议等表现出较大的趋同性。现有消费问题的定量研究主 要集中在统计学领域,( 孙艳玲,2 0 0 3 ;宁自军,隗斌贤) 并且研究内容大部分是 对某些消费模型的实证性研究,这些消费模型多来自西方经济学某一局部理论, 模型的设定前提与运行环境往往与中国实际情况存在差异9 。 1 3 对上述理论及国内消费研究的一个评述 西方消费理论是在1 9 2 9 1 9 3 3 年经济大危机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其发展基 本上遵循这样的一条路线:由即期消费扩展到跨期消费,由确定性条件下的消费 扩展到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消费,由较宽松下的预算约束扩展到较严格条件下的预 算约束。 。现有研究文献对态度的理解并不j 下确,研究者没有完全按照态度所包括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来进行 研究,而是将简单将态度理解成一种看法或者习惯。李宝库;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模式及消费行为特征研究第 二贞 9 李宝库:覆国农村居民消费模式及消费行为特征研究第二页。 两南大学硕士学侍论文 第一章消费理论综述与评论 西方消费理论的研究开始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由于该理论受到库兹涅 茨反论的质疑,以后一个时期内人们对消费理论的研究与探讨也就都致力于解决 短期消费函数与长期消费函数的矛盾。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没有脱离凯恩斯 理论的分析框架;生命周期消费函数和持久收入消费函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 是提法不同而已,两者都是以消费者根据长期收入进行消费和投资选择行为基础 的,都属前瞻性消费理论。两者都把未来预期收入纳入分析框架,引入了不切定 性因素。自f l a v i n ( 1 9 8 1 ) 发现消费对劳动收入的“过度敏感性”、c a m p b e l l 和 d e a t o n ( 1 9 8 9 ) 发现消费的“过度平滑性”后,消费理论的研究方向就主要旨在解 释这两个问题,如预防性储蓄理论。目前预防性储蓄理论还只是一个有前途、待 发展的理论,一旦结果证明预防性储蓄理论在经济中的重要性,则不确定性和预 防性储蓄行为会对在宏观、微观领域理解消费和储蓄行为起到重要作用。 许多学者都指出,将西方消费理论应用于中国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局限性。如 臧旭恒( 1 9 9 4 ) 用计量检验的结果表明,绝对收入假说在解释计划经济时期的居 民消费是效果很好,但在用该理论解释转轨时期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时,出现了 问题( 齐天祥,2 0 0 0 ) i 张杰发现,中国人并不是在整个生命期内计划储蓄和消费, 用生命周期理论解释中国的居民消费时,也无法解释越是年老,越是勤俭节约的 消费现象,导致理论与现实的差距更大;张杰( 2 0 0 0 ) 研究发现,中国人的消费 并不与弗里德曼理论中的持久收入联系,而是与一生中的几件大事联系的。在运 用西方消费理论分析我国实际情况时,应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来加以分 析研究,盲目照搬西方消费理论来分析中国的消费问题会得出与实际不符的结论, 这样对指导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宏观经济的预测是不准确的,只能是在研究的过 程中借鉴西方相关理论或者是分析框架,只有这样做,才会达到分析的目的和提 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措施和实施方案。 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制约因素研究得颇少,相比农村居民消 费的研究,农村居民消费的制约因素研究显得更微观、难度更大。在本文的研究 中,作者将以批判的态度,结合上述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对国内农村居民消费的 制约因素展开研究。 6 两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前言 第二章前言 2 1 选题依据 投资、消费与出口被称之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目前我们国家的投 资已经趋近于极限,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发显得局促;外贸依存度居高 不下、受制于人的情况比较突出。中国是一个市场潜力巨大的国家,启动内需、 激活国内市场是发展经济、规避风险的理性选择。但目前国内的消费市场“二元 结构”特征显著,城市居民消费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较高、农村居民消费与经济 发展的相关性偏低的情况并存。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 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们积累了可观的物质财富, 取得了发展经济的鲜活经验,我们是发展中的国家,有许多问题需要通过发展来 解决。农村消费市场是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建国之初,国家制定了优先发 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实行了一系列偏向于城市发展的制度安排,农村居民在经 济发展的同时,没有享受到相应的发展福利,历史原因、农村居民自身的原因导 致农村居民消费受到了制约。因此,有必要对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的诸多因素进行 逐一分析与研究,最终找到繁荣农村消费市场、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可行方 案。 2 。2 选题意义 我们国家正处于转型阶段,国内经济发展有着鲜活的中国特色,西方发达国 家的经济学理论与国内发展的实际在很大程度上并不一致。有关农村居民消费的 制约因素研究的文献并不是很多。从现象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是我们认识世 界的根本要求。因此清晰把握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的消极因素,对于消除城乡“二 元经济”,实现城乡统筹,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3 有关界定 农村居民分成富裕阶层、小康阶层、温饱阶层与贫困阶层。农村中的富裕阶 层、小康阶层流动性强,受到的制约因素较小,与城市的普通居民在消费上并无 太大差距,但在本文研究对象之列:分敖于市场中的、作为农村家户主体的温饱 阶层与贫困阶层缺乏自生能力、抗风险的能力弱、在消费中受到的制约因素相对 较多,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农村居民更多的指温饱阶层与贫困阶层两类。总体 上来讲本文的农村居民包括富裕阶层、小康阶层、温饱阶层与贫困阶层。 7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前言 2 4 文章框架结构 文章由五部分内容组成,本文第一章对作为本文研究理论基础的消费理论和 有关文献进行了简单的归纳和评论。第二章序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文章的选题依据、 意义、分析方法以及研究对象的界定。论文的第三章是本文研究的主体,在这部 分中作者首先分析了农村居民消费的现状,然后从七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农村居民 消费的制约因素。文章的第四章在第三章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农村居民消费的 制约因素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论文的第五章作者根据前面 章节的分析结论、提出了解决相关问题的措施与建议。 2 5 分析方法 在本文的研究体系中,理论分析是基础,实证分析是重点,理论分析与实证 分析并行。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原则,综合运用比较分析、归纳分析等分 析评价方法。 8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三章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及制约因素 第三章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及制约因素 3 1 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3 1 1 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现状 表3 1 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比较 年份农村居民家庭 城镇居民家庭倍数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恩格尔系数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恩格尔系数 ( 元) ( )( ) ( 元) ( 8 )( )b :a 1 9 7 81 1 6 0 66 7 7 3 1 1 1 65 7 52 6 8 1 9 7 91 3 4 5 16 4 0 4 1 2 4 45 6 93 0 7 1 9 8 01 6 2 2 16 1 8 4 1 2 4 45 6 72 5 4 1 9 8 1 1 9 0 8 15 9 9 4 5 6 酣5 8 62 3 9 l 蚺22 2 0 2 37 4 7 1 0 05 9 22 1 4 1 9 8 32 4 8 2 95 9 45 0 5 9 2 5 8 o2 0 4 1 9 8 42 7 3 8 05 9 2 5 5 9 4 45 3 32 0 4 1 9 8 5 3 1 7 4 25 7 86 7 3 2 0 5 3 32 1 2 1 9 3 5 6 9 55 6 47 9 8 9 6 5 2 42 2 4 l 驰7 3 髓5 5 8 鹞4 4 05 3 52 2 2 1 9 黯4 7 6 6 65 4 0l 1 0 3 姻 5 1 42 3 2 1 9 8 9 5 3 5 3 75 4 81 2 1 0 9 5 5 4 52 2 5 1 9 9 0 5 “6 3嬲81 2 7 8 8 9 5 4 22 1 9 1 9 9 1 5 1 9 7 95 7 6 1 4 5 3 8 15 3 82 3 5 1 9 9 2 6 5 9 2 l5 7 61 6 7 1 7 3 5 3 02 5 4 1 9 9 3 7 6 9 8 55 8 12 1 1 0 8 1 5 0 l32 7 4 1 9 9 4 1 0 1 6 8 1鼹92 8 5 1 3 45 0 o 2 鲫 1 9 9 5 1 3 1 0 3 65 8 63 5 3 7 5 7 5 0 12 7 0 1 9 9 61 5 7 2 鸺 33 9 1 9 4 74 8 8 ,2 4 9 1 9 9 71 6 1 7 1 5 5 5 14 1 8 5 6 44 6 82 5 9 1 9 9 81 5 9 0 3 3 5 3 44 3 3 1 6 14 4 7 2 7 2 l 啪1 6 7 7 4 25 2 6 4 6 1 5 9 14 2 12 9 3 2 0 1 6 7 0 1 34 9 1 4 8 3 9 42 鲫 2 0 0 1 1 7 4 1 呻4 7 7 5 3 0 9 o l3 8 23 0 5 2 0 0 21 8 3 4 3 14 6 2 6 0 2 9 鹅3 7 73 2 9 2 0 0 31 9 4 3 3 04 5 6 6 5 1 0 9 43 7 13 3 5 2 0 0 42 1 8 4 6 54 7 2 7 1 8 2 1 03 7 73 2 9 资料来潭;2 0 0 5 中目发晨报告。经计算整理而得 从表3 1 我们可以看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还是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均出现逐年增加的迹象;横向比较上城镇居民生 活消费支出的绝对额比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绝对额高,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生 活消费支出差距大,城乡不一致的迹象明显,而且自2 0 0 1 年以来城乡差距扩大到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二章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及制约冈素 3 2 9 倍。恩格尔系数整体上看均呈下降趋势,但是下降的幅度不一致,农村居民 恩格尔系数下降的幅度明显低于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的幅度,城镇居民与农 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在个别年份有所反弹。 3 1 2 城镇与农村耐用消费品消费现状 袭3 2 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年底拥有量 资料来潭:2 0 0 5 中目发展报告 表3 3 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年底拥有量 资料来镡:2 0 0 5 中国发展报告 1 0 两南大学硕十学仲论文 第二章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及制约因素 表3 2 与表3 3 反映了1 9 9 9 年到2 0 0 4 年这个阶段内城镇与农村居民耐用消费 品消费的现状,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于城镇居民来讲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的 拥有量最高,照相机、空调器、淋浴热水器、排油烟机、影碟机拥有数量次之, 健身器材、家用轿车拥有量最低;对于农村居民来讲摩托车、洗衣机、彩电、移 动电话、普通电话拥有量较高,其次是电冰箱与组合音响,家用电脑的拥有量最 少;除了农村居民摩托车拥有量比城镇居民拥有量高外,其它产品农村居民拥有 量明显低于城镇居民的拥有量,城乡差距明显,农村耐用消费品市场处于相对的 空心之中,因此农村耐用消费品的消费空间巨大。 3 1 3 农村社会消费品现状 表3 4 国内生产总值及社会消费品零售表 单位:亿元、 年份总人口( 万人) 乡村人口城镇人口乡村人口;城镇人口 资科来涌:2 0 0 5 中国发展报告,计算整理而得 从表3 4 可以看出在1 9 9 9 年到2 0 0 4 年这段时间内,国内生产总值及第一产 业总值均呈上升的趋势,前者增长幅度较大,后者增长幅度较低,第一产业在国 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缓慢下降,从表3 5 可以看出在1 9 9 9 年到2 0 0 4 年这段时间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三章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及制约困素 内城镇人口所占比例缓慢上升,乡村人口所占比例缓慢下降,结合表3 4 和表3 5 我们可以看出,约占总人口6 0 的乡村人口所消费的社会消费品不到社会消费品总 数的3 3 ,人口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相关性不高。 3 1 4 农村居民消费倾向 表3 6 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消费倾向表 资辩来灏;中田统计年鉴 2 0 0 6 年4 月中国经济景气月报, 消费倾向是指居民的消费支出在其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在居民收入一定的条 件下,居民的消费倾向越低,消费支出越少,消费需求水平越低;在居民收入一 定的条件下,居民的消费倾向越高,消费支出越多,消费需求水平越高。消费倾 向包括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是指居民的总消费支出在其 总收入中的比例,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居民消费支出的增加量在其收入增加量中所 占的比重。在收入一定的条件下,平均消费倾向与消费需求水平是一致的。中国 的平均消费倾向( 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 是不稳定的( 见表3 6 ) ,农村居民平均 消费倾向整体偏低,趋势走向不稳定( 见图3 1 :农村居民平均消费走势图) ,农 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基本上在o 8 5 以下,个别年份( 如:1 9 8 8 年) 较高,其背景 是当年全国通货紧缩,引发抢购风,使得农村居民支出大大提高,从1 9 9 7 年之后 1 2 西南大学硕十学付论文 第三章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及制约因素 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基本上都处于o 8 0 的水平之下,这与国家的宏观经济水 平是一致的,在这段时间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三农”问题一度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孙风( 2 0 0 2 ) 将我国居民的平均消费倾 向与美国和日本做了横向比较,结果为:从1 9 7 8 年到1 9 9 2 年,美国居民的平均 消费倾向大多在0 9 以上。在这个时间段里,美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以1 9 8 7 年美 元不变价格计算,增长了1 3 6 倍,但平均消费倾向基本稳定在0 9 0 - 0 9 2 之间。从 1 9 6 5 年到1 9 9 3 年,日本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一直都稳定在0 7 4 - o 8 2 之间,在这 段时间之内,日本居民以现价计算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了6 9 5 倍,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